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六
归安沈炳巽撰
沭水 巨洋水 淄水
汶水 潍水 胶水
沭水出琅耶东莞县西北山【汉志作术水琅邪郡东莞县术水南至下邳入泗过郡三行七百一十里青州寖师古曰术水即沭水也明一统志沭水源出沂山流经沂水县东北达莒州界入沂州】
大弃山【当作大弁山明一统志大弁山在沂水县西北一百九十里】与小太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衆流积以成川东南流迳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於南故俗谓之半城沭水又东南流左右【疑作合】岘水水出大岘山【在临朐县东南一百五里刘宋武帝伐南燕渡大岘即此】东南流迳邳乡东东南流注【原本譌汪】于沭水也
东南过其县东
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出东【疑衍】诸县【今为诸城县属青州】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东南过莒县东【今为莒州属青州府】
地理志曰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後列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其妻将赴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杞梁妻曰如殖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弊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於城下七日而城崩【列女传云齐庄公袭莒杞梁殖战而死庄公归遇其妻使吊于路杞梁妻曰有先人之敝庐在庄公乃还车诣其室成礼然後去】故琴操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坠即是城也其城三重并悉崇峻唯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无知之难小白奔焉乐毅攻齐守嶮全国秦始皇县之汉兴以为城阳国封朱虚侯章治莒王莽之莒陵也光武合城阳国为琅耶国以封皇子京雅好宫室穷极伎巧壁带饬以金银明帝时京不安莒移治闾阳矣【後汉书作章帝时又云移治开阳】沭水又南表公水【朱本云当作袁公水】东出清山寻坤维而注沭沭水又南浔水注之水出於巨公之山西南流旧堨以漑渚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浔水又西南流入沭沭水【原本漏】又南与葛陂水会水发三注【何氏云注疑作柱】山西南流迳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符二年【汉无元符当作元朔汉表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壮为壁侯谥曰节】封城阳共王子节侯刘壮为侯国也其水於邑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又南过阳都县东入于沂【沂水县西南有阳都故城齐乘曰水出沂山东麓傅履重水利论曰沇水泛滥奔溃淤沙弥望竭力修筑随复淤塞】
沭水自阳都县又南会武阳沟水水东出仓山山上有故城世谓之监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汉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阳共王子刘钉为侯国也其城因山为基水导山下西北流谓之武阳沟又西至即丘县注于沭沭水又南迳东海郡即丘县故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经书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左传曰齐郑朝纪欲袭之汉立为县王莽更之就信也郡国志曰自东海分属琅邪阚駰曰即祝鲁之音盖字承读变矣沭水又南迳东海厚丘县【今为淮南府沭阳县故城在县北六十里】王莽更之祝其亭也分为二渎【齐乘曰沭水自厚邱县分为二今名南涟北涟也】西南出今无水世谓之枯沭一渎南迳建陵县故城东【故城在沭阳县西北一百五里建陵山下】汉景帝八年封石绾为侯国【按汉表景帝六年封卫绾为建陵侯此云八年及石绾皆误】王莽更之曰付亭也沐水又南迳陵山西魏正元中齐王之镇徐州也立大堰遏水西流两渎之会置城防之曰曲沭戍流三十里西注沭水旧渎谓之新渠自厚邱西南出左会新渠南入淮阳宿预县【今宿迁县】注泗水地理志所谓至下邳注泗者也【下邳故城在今邳州东三十里有直河入泗即古沭水也】经言於阳都入沂非矣沭水左渎自大堰水断故渎东南出桑堰水注之水出襄贲县泉流东注沐渎又南左合横沟水水发渎右东入沐之故渎又南暨于堰其水西南流迳司吾山东又迳司吾县故城西【今宿迁北有司吾故城】春秋左传楚执锺吾子【汉志应劭曰吴执锺吾子】以为司吾县王莽更之息吾也又西南至宿预注泗水也沭水故渎自下堰东南迳司吾城东又东南历柤口城中柤水出于楚之柤地春秋襄公十年经书公与晋及诸侯会吴于柤【杜预曰楚地音庄加反】京相璠曰宋地今彭城偪阳县西北有柤水沟去偪阳八十里东南流迳偪阳县故城东北地理志曰故偪阳国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会于柤晋荀偃士丐请伐偪阳而封宋向戍焉荀罃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固请丙寅围之弗克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偪阳人啓门诸侯之士门焉悬门发聊人纥抉之以出门者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主人悬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絶之坠则又悬之苏而复上者三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於军三日诸侯之师久於偪阳请归智伯怒曰七日不克尔乎取之以谢罪也偃士攻之亲受矢石遂灭之以偪阳子归献于武宫谓之夷俘偪阳妘姓也汉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齐孝王子刘就为侯国王莽更之辅阳也【按史表刘就封博阳侯索隐曰志属汝南汉志汝南郡博阳侯国莽曰乐家此云封偪阳未详按偪阳即汉志博阳属楚国莽曰辅阳郡国志属彭城国有柤水左传襄公十年灭偪阳杜预曰即此县也据此则博阳与傅阳自是两县而郦注乃以博阳属之传阳何耶】郡国志曰偪阳有柤水柤水而【疑作西】南乱於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城得其名矣东南至朐县入游注海也【禹贡锥指曰以今舆地言之沭水出沂水县历莒州沂州郯城至沭阳县西北分为二水其一南至邳州入泗即齐乘所谓南涟水也其一为左渎北至海州与安东之游水合自下游沭通称又北至贑榆入海即齐乘所谓北涟水也】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
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何氏从通监注改蔑】亦或曰胊弥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迳朱虚县故城西【朱虚故城在今青州府临胊县境汉县属琅邪郡後汉属北海国隋省入郚城唐省郚城入安邱】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邱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岘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几山【在今潍县西南八十里山形如几西丹水发源于此】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几字相类音从字变也【汉志朱虚县几山丹水所出东北至寿光入海】山导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西丹自穴山北流迳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出方山【在今昌乐县东二十里东丹水发源于此】山有三水一水即东丹水也北迳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迳渏薄涧北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而为渚水盛则北【朱云当作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迳平寿县故城西【平寿故城在今登州府潍县西南三十里汉县属北海郡隋废】而北入丹谓之鱼合口丹水又东北迳望【望下疑漏海字今莱州府有望海台疑即此也详见後又东北入于海】台东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又北过临朐县东
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胊县熏冶泉水注之【熏冶泉在临朐县西南二十五里昔欧冶子铸剑之地】水出西溪飞泉侧濑於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祀目之为冶泉祀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後人微加功饬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踈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持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汳【朱云当作桂棹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旣洽懽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勺药实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又迳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应劭曰临胊山名也故县氏之朐亦水名其城侧川临朐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其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营垒所在矣【明一统志广固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尧山之阳晋永嘉後前赵于此筑城有大涧甚广因之为固故名後为宋武帝所夷】巨洋又东北迳委粟山东【在今临朐县东北三里】孤阜秀立形若委粟又东北洋水注之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迳逢山下祠【在今临朐县西二十五里山麓有殷诸侯逢伯陵祠故名】西洋水又南东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在今青州府城西南二十五里石色润泽如膏故名】麓【麓上疑有脱文】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郭缘生续述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闻数十里洋水历其隂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於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曰【疑作口】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亦或谓之为龙泉水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是出也今於此县唯是渎当之似符羣证矣巨洋又东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巨洋又北会建德水水西发逢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又北过剧县西【明一统志寿光县西南三十里有纪城春秋纪国城中有台俗曰纪台城旁有剧城汉之剧县也】
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明一统志源出临淄县西一十里平地北流与系水合】水发县西南山无事树木而员峭孤峙漓岏分立左思齐都赋曰岭其左是也康浪水北流注于巨洋巨洋又东北迳剧县故城西古纪国也春秋庄公四年纪侯不能下齐以与弟季大去其国违齐难也後改曰剧故鲁连子曰朐剧之人辨者也汉文帝十八年别为菑川国後并北海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愈县也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张步於临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巨洋又东北迳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浑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焉陵【一作马陵】而不知谁之邱垄也巨洋水又东北迳益县故城东【益县故城在今寿光县南十里汉属北海郡寰宇记以为魏益都城非也益都城在县西二十里】王莽更之涤荡也【按汉志莽曰探阳】晏谟曰南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伐公孙渊北徙丰人住於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迳北益都城也汉武帝元朔三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朱云当作巨洋】
又东北过寿光县西【今属青州府】
巨洋水自湖东北流迳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巨洋又东北流尧水注之水出剧县南有崩山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因名为角崩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水即蕤水矣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地理志曰剧县义山蕤水所出北注寿光入海】北迳山东俗亦名之为青水矣尧水又东北迳东西寿光二城间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斟灌城在寿光县东四十里】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故城【平寿故城在今莱州府潍县西南三十里汉县属北海郡隋废】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水上承营陵县【今为昌乐县】之下流东北迳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斟亭在漑水东【斟亭在今潍县东北三十里】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地理志曰桑犊故亭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漑水所出北迳斟亭西北今曰【疑作白】狼水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後西北去灌亭九十【十下当有里字朱云当作九里】漑水又北迳寒亭西郡国志曰平寿有【疑作在】斟灌东【郡国志北海国平寿县有斟城有寒亭】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明帝以封周後改曰卫斟寻在河南非平寿也又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序曰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洛汭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也【疑譌当作邑】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啓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皇甫谧曰卫也又云夏相徙南邱依同姓之诸侯于斟灌斟寻氏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穷后既仗善射簒相寒浞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浇因其室而有殪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绦曰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殪于戈【杜预曰过戈皆国名东莱掖县北有过乡戈在宋郑之间】是以伍员言於吴子曰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有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隔县也收斟灌寻二国之余烬杀寒浞而立少康灭之有穷遂亡也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上下疑有譌误】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禠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此【疑衍】专此为【为下疑有脱文宋本作未可以彼为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以上【疑譌】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尧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於此故受名焉非也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沿其逗【疑作迳】趣即是水也
又东北入于海
巨洋水东北迳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按史记汉武帝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按汉表刘赏封平望侯】又东北注于海也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明一统志莱芜县今属泰安州原山在县东五十里连淄川县界今名岳阳山淄水出其隂汶水出其阳】
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故经有原山之论矣【括地志曰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治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齐乘曰淄水出今益都县岳阳山东麓地名泉河古莱芜北岳阳即原山也淄多伏流上下有十八漏益都新志淄水源在泉河头泉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淮南子曰水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东北流迳莱芜谷【谷在今益都县西南元和志淄水西去益都县五十五里】屈而西北流迳其县故城南【禹贡锥指曰元和志云莱芜县故城在今淄州东南六十里按故城明初割属益都今在其西南或仍谓在淄川县界者误也今莱芜本汉嬴县唐省入博城後复以其地置莱芜县在泰安州东一百二十里】从征记曰【锥指引此作述征记】城在莱芜谷当路岨絶两山间道由南北门汉末有范史云为莱芜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禹贡所谓莱芜也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余按太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曰与之无山【按左传昭七年辞以无山与之莱祚乃有无之无非山名何郦氏忽改易传文曰与之无山及莱祚岂不谬误之甚乎 何氏所考同】及莱祚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祚邑淄水又西北转迳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俗谓之家桑谷水从【亦当作述】征记名曰圣水列仙传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史才巧举手成器岑山上有神象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请木工斧三十人作祠屋留止其傍其二间以自固食芝华饮神泉七十余年淄水未下【当从朱本作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余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小史辞遣宗室令下山着鹿皮衣升阁而去後百余年下卖药齐市也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齐乘曰淄水自莱芜谷又北迳长峪青州旧志自临淄西南至古莱芜有长峪界两山间踰二百里中通淄河按长峪本名马陉亦名弇中见春秋传】
又东北过临淄县东【今临淄县乃汉营陵县汉临淄故城在青州府北五十里即所谓齐城也】
淄水自山东北流迳牛山西又东迳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山即牛山也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水在齐八祠中齐之为名起於此矣【八祠事具史记封禅书】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其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东迳四豪冢北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员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淄水又东北迳阳隂里【项本作荡隂里然下有阳里则此亦当作阳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晏子恶其勇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晏子春秋曰晏子恶三人之无礼也请公使人馈之二桃曰三子计功而食桃公孙接曰接一搏而再搏乳虎可以食桃矣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亦可以食桃矣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吾潜行逆流百步顺行九里杀鼋而出可以食桃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二子皆挈领而死古冶子亦自挈领而死】淄水又北迳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史记周成王封师尚父于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莱侯与之争营丘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安殆非就封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陵亦丘也献公自营丘徙临淄余按营陵城南无水唯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浪水西出丹山俗谓九山也东北流山【疑衍或譌】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营丘者山名也诗所谓子之营兮遭我乎峱之间兮作者多以丘陵号同又去莱差近咸言太公所封考之春秋经书诸侯城缘陵左传曰迁杞也毛诗郑注并无营字瓒以为非近之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营丘之名与尔雅相符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是以晏子言始爽鸠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又曰先君太公筑营之丘季札观风闻齐音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田巴入齐过淄自镜【新序田巴临淄水而观形自知丑恶】郭景纯言齐之营邱淄水迳其南及东也非营陵明矣献公之徙其犹晋氏深翼居绦非谓自营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也世谓之虏城言齐湣王伐燕燕王哙死虏其民宝居因郭以名之【上下疑有譌错朱云当作虏其民实居郭因以名之】秦始皇三十四岁灭齐为郡治临淄汉高帝六年封子肥於齐为王国王莽更名济南也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单乃解裘於斯水之上也
又东过利县东【今博兴县东南有利县故城】
淄水自县东北流迳东安平城北【禹贡锥指云应劭曰博昌县西南三十里有安平亭故县也按淄水自利县东又东北流不得过博昌之西南今临淄县东有安平故城若以为是则当先安平後利县岂注文偶尔失次耶不然则道元误引利县东北当别有东安平城也】又东迳巨淀【汉志齐郡钜定即此】县故城南【城在今乐安县东北】征和四年汉武帝幸东莱临大海三月耕巨淀即此也县东南则巨淀【原本譌淀】湖盖以水受名也淄水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南【城亦在乐安县东北汉广饶巨淀二县属齐郡後汉省晋复置广饶刘宋改曰千乘历代因之金改曰乐安元和志淄水南去千乘县二十八里】汉武帝元鼎【按表是元狩】中封菑川靖王子刘国为侯国淄水又东北马车渎水注之【在今乐安县东北齐乘云今乐安高家港也县志云在县东五十里清水泊北】受巨淀【受上疑有首字】淀即浊水所注也吕忱曰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世谓之治岭山东北流迳广固城西城在广县【今青州府治益都县乃汉广县地】西北四里四周絶涧岨水深隍晋水嘉中东莱人曹嶷所造也水侧山际有五龙口义熙五年刘武帝伐慕容超於广固也以籍【当作藉】?难攻兵力劳弊河间人玄文说裕云昔赵攻曹嶷望气者以为绳水【何氏云绳水之绳当从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石虎从之嶷请降降後五日大雨雷雷震开後慕容恪之攻拔龛【按十六国春秋秋当作段龛】十旬不拔塞口而龛降後无几又震开之旧基犹存宜加修筑裕塞之超及城内男女皆悉脚弱病者太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也然城之所跨实凭地?其不可固城者在此浊水东北流迳尧山东从征记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廵狩登此山後人遂以名山庙在山之左麓庙像东面华宇修整帝图严饰轩冕之容穆然山之上顶旧有上【疑衍】祠今也毁废无复遗式盘石上尚有人马之迹徒黄石而已唯刀劒之踪逼真矣至於燕锋岱锷魏铗齐鋩与今劒莫殊以蜜模写知人功所制矣【朱谋?曰庄子云天子之劒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以密模写疑当作蜜谓以蜡模榻其迹也晋书山涛传有蜜章亦谓以蜡封奏章也】西望胡公陵孙畅之所云青州刺史传弘仁言得铜棺隶书处浊水又东北流迳东阳城北【在青州府城宋武伐燕废广固筑此】东北流迳广县故城西旧有州刺史治亦曰青州城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贔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井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於中阔絶乃积绵载後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尔日嬉娱尤慰羇心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阳水东迳故七级寺禅房南水北则长庑徧驾迥阁承阿【上下有脱文】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鉢闲设所谓修修释子眇眇禅栖者也阳水又东东迳【疑作迳东】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东即谓城【疑衍】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昔在宋世是水絶而复流刘晃赋通津焉魏太和中此水复竭辍流积年先公滁【疑作除】州即任未朞【北史郦范字世则范阳涿鹿人太武时给事东宫太武践祚追録先朝旧勲赐爵永宁男後为青州刺史进爵为侯】是水复通澄映盈川所谓幽谷枯而更溢穷泉辍而复流矣海岱之士又颂通津焉平昌耆民孙道相颂曰唯彼绳泉竭踰三龄祈尽珪璧谒穷斯牲道从隆替降由圣明耆民河间赵嶷颂云敷化未朞玄泽潜施枯源扬澜涸川涤陂北海郭钦曰先政辍津我后通洋但颂广文烦难以具载阳水又北屈迳汉城阳景王刘章庙东东注于巨洋後人堨断令北注浊水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二水浑流世谓之为长沙水也亦或通名之为渑水故晏谟伏琛为齐记并云东阳城既在渑水之阳宜为绳阳城非也世又谓阳水为洋水余按羣书盛言洋水出临朐县而阳水导源广县两县虽隣川土不同於事疑焉浊水又北迳臧氏台西又北迳益城西又北流注巨淀地理志曰广县为山浊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淀巨淀之右又有女水注之水出东安平县之蛇头山从征记曰水西有桓公冢甚高大墓方七十余丈高四丈员坟围二十余丈高七丈余一墓方七丈二坟晏谟曰依陵记非葬礼【上下疑有譌脱】如承世故与其母同墓而异坟伏琛所不详也冢东山下女水原有桓公祠侍其衡【侍其双姓郦食其之後】奏魏武王所立曰近日路次齐郊瞻望桓公坟垄在南山之阿请为立祀为块然之主郭缘生述征记曰齐桓公冢在齐城南二十里因山为坟大冢东有女水或云齐桓公女冢在其上故以名水也女水导川东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燕建平六年水忽暴竭玄明恶之寝病而亡燕太上四年女水又竭慕容超恶之燕祚遂沦女水东北流迳东平安【当作平安】县故城南续述征记曰女水至安平城南【在今临淄县东一十里】伏流一十五里然後更流注北阳水城故?亭也春秋鲁庄公三年纪季以?入齐公羊传曰季者何纪侯弟也贤其伏罪请?以奉五祀【公羊传曰纪季者何纪侯之弟也何以不名贤乎纪季服罪也其服罪奈何鲁子曰请後五庙以存姑姊妺】田成子单之故邑也【史记齐襄王入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集解云安平城在青州临淄县东十九里古纪之酅邑也】後以为县博陵有【疑漏安字】平故此加东也世祖建武七年封菑川王子刘茂为侯国【按後汉书宗室五王传泗水王歙光武族父也歙子终与光武少相亲爱建武二年立歙为泗水王终为淄川王终长子柱封邔侯少子凤封曲阳侯歙从父弟茂汉兵起亦聚衆京密间後率衆降封为中山王十三年宗室为王皆降为侯更侯茂为穰侯传所载甚明淄川王子无名茂亦无封安平侯者至于茂于淄川王为从父叔亦不封安平侯不知此注何所本也】又迳安平城东东北迳垄邱东东北入淀地理志曰葂头山【按汉志作菟头山】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入巨淀又北为马车渎北合淄水又北时绳之水注之时水出齐城西南【通监注作西北二十五里】二十五里平地出泉即如水也【朱本云当作而水愚谓当作耏水】亦谓之源水因水色黑俗又目之为黑水【明一统志时水在临淄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耏左传齐晋盟于耏是也其源浅旱则涸故又名乾时左传公与齐侯战于乾时是也其色黑故俗名乌河】西北迳黄山东又北历愚山山东有愚公冢时水又屈而迳杜山北有愚公谷齐桓公时公隐於溪隣有认其驹者公以与之山即杜山之通阜以其人状愚故谓之愚公衍山【韩非子曰齐桓公入山问父老此名何谷答曰臣旧畜牛生犊以子买驹少年谓牛不生驹遂持而去人谓臣愚遂名为愚公谷今愚公山在临淄县西二十里东有愚公冢北有愚公谷】水有石梁亦谓为石梁水又有澅【一作□下同】水注之水出时水东去临淄城十八里所谓□中也俗以□水为宿留水西北入于时水孟子去齐三宿而後出□故世以此而变水名也水南山西有王歜墓昔乐毅伐齐贤而封之歜不受自缢而死水侧有田引水漑迹尚存时水又西北迳西安县故城南【故城在今临淄县西三十里】本渠也齐大夫雝禀之邑矣王莽更之曰东宁时水又西至石洋堰分为二水谓之石洋口枝津西北至梁邹入泲时水又北迳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水出齐城西南世谓寒泉也东北流直申门西京相璠杜预并言申门即齐城南面西第一门矣为申池昔齐懿公游申池邴戎庸职二人害公於竹中【左传作邴歇阎职二人害齐侯懿公于竹中】今池无复髣髴然水侧尚有小小竹木以时遗生也左思齐都赋注申池在海滨齐薮也余按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伐齐戊戌伐雝门之荻己亥焚雍门壬寅焚东北二郭甲辰东侵及沂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晋献子尚不辞死以逞志何容封仇敌而不徵暴草木于海嵎乎又炎夏火流非远游之辰懿公见弑盖是白龙鱼遁见困近郊矣【说苑伍子胥曰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豫且射中其目此盖用其事也】左氏舍近遗远考古非议【何氏云疑有脱文】杜预泛言有推据耳系水傍城北流迳阳门西水次有故封处所谓齐之稷下也当战国之时以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邹衍淳于髠田骈接于愼到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论议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十人刘向别録以稷为齐城门名也谈说之士期会於稷门下故曰稷下也郑志曰张逸问赞云【何氏云赞上当有书字】我先师棘下生何时人郑玄答云齐田氏时善学者所会处也齐人号之棘下生无常人也余按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盟于稷门之外汉以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史记音义曰欲以继踪齐稷下之风矣然棘下又是齐【何氏校改鲁】城内地名左传定公八年阳虎劫公伐孟氏入自上东门战于南门之内又战于棘下者也盖亦儒者之所萃焉故张逸疑而发问郑玄释而辩之虽异名于见大归一也城内有故台有营邱有故景王祠即朱虚侯章庙矣晋起居注云齐有大蛇长三百步负小蛇长百余步迳於市中市人悉观自北门所入处也北门外东北二百步有齐相晏婴冢宅左传晏子之宅近市景公欲易之而婴弗更为诫曰吾生则近市死岂易志乃葬故宅後人名之曰清节里系水又北迳临淄城西门北而西流迳梧宫南昔楚使聘齐齐王飨之梧宫即是宫矣其地犹【漏名字】梧台里台甚层秀东西一百余步南北加减即古梧宫之台台即关子所谓宋愚人得燕石处【关子曰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宝周客闻而求观主人斋戒七日端冕以发革柜十重缇巾十袭客见之掩口笑曰此特燕石耳与瓦甓不殊】台西有石杜碑碑犹存汉灵帝憙平五年立其题云梧台里系水又西迳葵丘北春秋庄公八年襄公使连称管至父戌葵丘京相璠曰齐西五十里有葵丘地若是无戌之【此句疑有脱误】僖公九年齐桓会诸侯于葵丘宰孔曰齐侯不务修德而勤远略葵丘不在齐也引胡广汾隂葵丘山阳西戎葵城宜在此非也余原左传连称管至父之戌葵丘以瓜时而往还之期请代弗许将为齐乱故令无宠之妺候公於宫因无知之出遂害襄公若出远无代宁得谋及妇人而为公室之乱乎是以杜预稽春秋之旨即传安之注于临淄西不得舍近托远苟成已异於异可殊即义为负然则葵丘之戌即此地也【朱曰?按左传齐桓公葵丘之会宰孔曰齐侯不务修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且天子使赐桓公于文武之胙知与王都近矣故胡广有山阳西北葵城之说而杜预说连称管至父葵丘之戌云在临淄西有地名葵丘郦疑胡广传会故发此论】时水西左迤为潭又西迳高阳侨郡南魏所立也又西北流注于时时水又东北流渑水注之水出营城东世谓之汉溱水也西北流迳营城北汉景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刘信都为侯国渑水又西迳乐安南【疑作国】博昌县故城南【故城在今博兴县东二十五里】应劭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县【今为登州府莱阳县】道远不至取其嘉名阚駰曰县处势平故曰博昌渑水西历贝丘京相璠曰博昌县南近渑水有地名贝丘在齐西北四十里春秋庄公八年齐侯田于贝丘见公子彭生豕立而泣齐侯坠车伤足於是处也渑水又西北入时水从征记又曰水出临淄县北迳乐安博昌南界西入时水者也自下通谓之为渑也昔晋侯与齐侯宴齐侯曰有酒如渑指喻此水也时水又屈而东北迳博昌城北时水又东北迳齐郡利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巨淀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广饶县故城北东北入淄水【齐乘曰时水之源南近淄水详其地形盖伏淄所发土人名曰乌河一名耏水亦名如水渑水北流势极屈曲俗称九里十八湾】地理风俗志曰淄入濡淮南子曰白公问微言曰若以水投水如何孔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谓斯水矣【淮南所引孔子白公语出列子说符篇及吕氏春秋审应览俱作淄渑音缁乘列子曰口将爽者先辨淄渑张湛注云淄水出齐郡莱芜县渑水出北海郡千乘县界流至寿光县二水相合】
又东北入于海
淄水入马车渎东北迳琅槐故城南【应劭曰博昌北八十里有琅槐乡故县也今乐安县东北一百十里琅槐故城是】又东北迳马井城北与时绳之水互受通称故邑流其号又东北至皮丘沈入于海【字典云齐人谓湖曰沈郭缘生述征记有鸟当沈按沈疑当作坈述征记亦作马常坈】故晏谟伏琛并言淄绳之水合於皮丘沈西【元和志寿光县淄渑二水西自千乘县界流入去县四十里】地理志曰马车渎至琅槐入于海也盖举县言也【谓言琅槐而不言皮丘坈也】
禹贡锥指云以今舆地言之淄水出益都县东南岳阳山历临淄博兴乐安至寿光县北由清水泊入海【并属青州府元和志渤海在寿光县东北一百十里】据琅槐故城在今乐安县界则淄水入海不当在寿光然清水泊跨二县之境必皆汉琅槐地马车渎近海处岂即古之皮丘坈与【元和志十乘县北青丘齐景公田于青即此齐乘云清水泊是也】朱长孺曰淄水地志云入济水经云入海者马车渎以下乃济水入海处淄水入海之道与济水正同非经志互有龃龉也渭按济由马车渎入海自金皇统中始前此不尔也河渠书云于齐通淄济之间故淄得由博昌入济水地志谓淄入济水经谓淄入海杜预谓淄入汶郑樵以入汶为是今按左传昭二十六年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注云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此淄即柴汶也杜注左传不悞郑据以为禹贡之淄则悞耳
汶水出朱虚县泰山【汉志琅邪郡朱虚县东泰山汶水所出东至安邱入潍师古曰前言汶水出莱芜入济今此又言出朱虚入潍将桑钦所说有异或者有二汶水乎 曾彦 曰汶水有二出芜原山入济者徐州之汶也出朱虚泰山入潍者青州之汶也胡渭曰原山北接淄州延袤跨青徐之境汶虽徐水其导源处犹为青域故禹贡青之贡道犹书浮于汶云朱虚城在今临朐县界汉县属琅琊郡东海属北海国隋省入郚城今为安邱县地】
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耶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竹书又云晋列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列侯翟员伐齐入长城【按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侯及我师伐齐入长城此引颇悞】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伐我长城者也伏琛晏谟并言水出县东南峿山山在小泰山东者也
北过其县东
汶水自县东北迳峿城北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峿城亭故县也【峿当作郚按春秋庄公元年齐迁纪郚杜预曰郚在朱虚县东南今安邱西南六十里有郚城】又东北迳管宁塚东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又东北迳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徵士邴原冢碑志存焉汶水又东北迳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有碑碣汶水又东迳安丘县故城北汉高帝八年封将军张说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莾之诛郅也孟康曰今渠丘亭莒渠丘城是也伏琛晏谟齐记并言亭在丘城东北十里非城也城对牟山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
又北过淳于县西又东北入于县
故夏候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春秋桓公六年冬周公如?【按春秋当作州公如曹杜预曰州国名淳于州国所都城阳淳于县也】传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也其城东北则两川交会也
潍水出琅邪箕县【日知録曰潍水出琅邪郡箕屋山书禹贡潍淄其道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师东侵及潍是也其字或省水作维或省系作淮又或从心作惟縂是一字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朱虚下箕下作维灵门下横下折泉下作淮上文引禹贡惟甾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异文三见通监梁武帝纪魏李叔仁击邢杲于惟水古人之文或省或借其旁并从鸟隹之隹则一尔後人误读淮沂其乂之淮而呼此水为槐河失之矣】
琅邪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覇中国徒都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王之所筑也遂登琅邪大乐之山作层台於其上谓琅邪台【琅邪台在诸城县琅邪山】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衆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滨巨海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二万户於琅邪山下复十二年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刋石立碑纪秦功德台上有神渊渊主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汉武帝亦尝登之汉高帝吕后【帝后并举疑有误】七年以为王国文帝三年更名为郡王莾改曰塡夷矣潍水导源潍山【元和志潍山在密州莒县东北八十三里潍水所出】许慎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胡氏曰说文潍水出琅邪箕屋谓琅邪郡箕县之屋山非山名箕屋也】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东北迳箕县故城西又西析泉水注之水出析泉县北【按汉志琅邪郡有折泉县此云析悞下同】松山东南流析泉县东又东南迳仲固山东北流入于潍地理志曰至箕县北入潍者也潍水又东北迳诸县故城西【城在今诸城县西南】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城诸及郓传曰城其下邑也王莽更名诸并矣潍水又东北涓水注之出马耳山【在诸城县西南六十里】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东去常山三十里涓水发于其隂北迳娄乡城东春秋昭公五年经书夏莒牟夷以牟娄防兹来奔者也又分诸县之东为海曲县故俗人谓此城为东诸城涓水又北注于潍水
东北过东武城县西【当作东武县锥指引此亦作东北迳东武县故城西】
县因冈为城城周三十里汉高帝六年封郭嘉【按史表当作郭蒙】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祥善矣又北左合扶淇之水水出西南常山东北流注潍晏谟并以潍水为扶淇之水以扶淇之水为潍水非也按经脉志潍自箕县北迳东武县西北流合扶淇之水晏谟伏琛云东武城西北二里潍水者即扶淇之水也潍水又北右合卢水即久台水也地理志曰水出琅邪横县故山【按汉志琅邪郡横县下云故山名台水所出此云久台水似误按故山名者即指横而言非横县有故山也今云水出横县故山则似竟有其山矣縂因以名字譌作久字遂以故山为句而譌作久台水也】王莽之合邱也【按志莽曰令邱今云合譌】山在东武县故城东南【东武汉琅邪郡治也今为诸城县治】世谓之卢山也西北流迳【疑漏平字】昌县故城西【平昌故城在今安丘县西南六十里】东北流齐地记曰东武城东南有卢水水侧有胜火木方俗音曰柽子其木经野火烧死炭不灭故东方朔【朔下疑有脱文】不灰之木者也其水又东北流迳东武县故城东而西北入潍地理志曰久【疑譌】台水出东南迳东武入潍者也尚书所谓潍淄其道矣
又北过平昌县东
潍水又北迳石泉县故城西王莽之养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故县也潍水又北迳平昌县故城东【在今安邱县西南六十里】荆水注之水出县南荆山阜东北流迳平昌县故城东汉文帝封齐悼惠王肥子永为侯国【按史汉表齐悼惠王子卬封平昌侯今云永误】城之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物坠於井则取之
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也荆水又东北流注于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原山与浯一山【按汉志灵门县有高?山壶山浯水所出师古曰?即柘字也今云原譌浯一山亦当作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愼说文言水出灵门山世谓之浯汶矣其水东北迳姑幕县故城东【薄姑城在今博兴县东一十五里又有姑幕城在莒州境内汉县北齐省入东莞】县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诸侯随方受之故薄姑氏之国也阚駰曰周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太公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应劭曰左传曰薄姑氏国太公封焉薛瓒汉书注云博昌有薄姑城未知孰是浯水又东北迳平昌县故城北古堨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
又北过高密县西【今属莱州府】
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水有二源西源出奕山亦曰鄣日山晏谟曰山状鄣日是有此名伏琛曰山上鄣日故名鄣日山也其水东北流东源出五弩山西北流同泻一壑俗谓之百尺水古人堨以漑田数十顷北流迳高密县西下注潍水自下亦兼通称焉乱流历县西碑产山西又东北水有故堰旧凿石坚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通长渠东北迳高密故城南明帝中元【明帝无中元之号误见下】中封邓震为侯国【後汉书邓禹封高密侯禹卒长子震嗣】县南十里蓄以为塘方二十余里古所谓高密之南都也溉田一顷许陂水散流下注矣【疑譌当作夷】安泽潍水自堰北迳高密县故城西【城在今县西南元和志潍水在高密县西南去县四十里】汉文帝十六年别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王莽之章牟也潍水又北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於此信夜令为万余囊盛沙以遏潍水引军击且伪退且追北信决水水大至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於是水水西有鴈阜阜上有汉司农卿郑康成冢【在今高密县西北五十里】石碑犹存又北迳昌安县故城东【在今安丘县西南十里】汉明帝中元【明帝止永平一号无所谓中元者邓禹传袭于永平元年封】中封邓袭为侯国也郡国志曰汉安帝延光元年复也
又北过淳于县东【今安丘县东北有淳于故城潍水在县东五十里】
潍水又北左会汶水【胡云此东汶也出朱虚县小泰山】北迳平城亭西又东北迳密乡亭西郡国志淳于县有密乡地理志皆北海之属县也应劭曰淳于县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故县也【今昌邑县南有平城故城东南有密乡故城】潍水又东北迳下密县故城西【城在昌邑县东南与潍县接界潍县本唐北海县元和志海在北海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潍水南去县五十五里】城东有密阜地理志曰有三户山祠余按应劭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称俗以之名阜非也
又东北迳都昌县东【今为莱州府昌邑县晋省都昌入掖县宋建隆三年始以其地改置昌邑县】
潍水东北迳逢萌墓萌县人也少有大节耻给事县亭遂浮海至辽东复还在不其山隐学【不其山在即墨县东南四十里】明帝安车徵萌以佯狂免又北迳都昌县故城东汉高祖六年封朱轸为侯国北海相孔融为黄巾贼管亥所围於都昌也太史慈为融求救刘备持的突围其处也【吴志北海相孔融数遣人讯问太史慈之母并致饷遗後融出屯都昌为黄巾贼管亥所围慈自辽东还家母令慈往赴其难时贼围甚密慈请于融带鞬摄乃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马植的射之径入闭门明日复如此射的贼或起或卧又明晨出射无复起者慈乃鞭马直突围驰诣刘备于平原得救兵来贼遂解去】
又东北入于海【元和志莱州掖县海在县北五十二里】
禹贡锥指云以今舆地言之潍水出莒州东北潍山历诸城【属青州府】高密【莱州府】安邱【青州府】潍县至昌邑东北五十里入海也【并莱州府】
胶水出黔陬县【今为莱州府胶州】胶山北过其县西【胶水源发胶州铁撅山北过密州五弩山卤水入焉又北过高密县注猪泽与张奴水合自泽北入新河经平度州昌邑县界入海】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北迳祝兹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中封胶东康王子延为侯国【按汉表胶东康王子延年封祝兹侯此漏年字】又迳扶【何氏校汉志作邞】县故城西地理志琅邪之属县也汉文帝元年封吕平为侯国【按汉志琅邪郡邞县胶水所出师古曰音扶县名本不作扶又按史汉表吕平封扶柳侯索隐曰县名属信都国与此之邞县无涉不知郦注何据耶】胶水又北迳黔陬【陬下当有县字】故城西袁崧郡国志曰县有介亭地理志曰故介国也春秋僖公九年【按左传是僖公二十九年今云九年误】介葛卢来朝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问之果然晏谟伏琛并云县有东西二城相去四十里有胶水非也斯乃拒艾水也水出县西南拒艾山即齐记所谓黔艾山也东北流迳拒县故城西王莽之祑国也【按汉志琅邪郡有柜县如淳曰音巨不作拒又云根艾水东入海亦不作拒艾水莽曰祓同亦不曰祑国此注所引皆误】世谓之王城又谓是水为洋洋水矣又东北迳晏伏所谓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胶水者也又东入海地理志曰琅邪有柜县拒艾水出焉东入海即斯水也今胶水北迳晏伏所谓西黔陬城东高密郡侧有黔陬县地理志曰胶水出邞县【当作邞县】王莽更之纯德矣疑即是县所未详
又北过夷安县东
县王莽更名之曰原亭也应劭曰故莱夷【按汉志漏维字】邑也太史公曰晏平仲莱之夷维之人也汉明帝中元【误见前】中封邓珍为侯国西去潍水四十里胶水又北迳胶阳东晏伏并谓之东亭自亭结路南通夷安地理风俗记曰淳于县东南五十里有胶阳亭故县也又东北迳左会一水世谓之张奴水水发夷安县东南阜下西北流历胶阳县注于胶水之左东北为泽水渚百许里谓之夷安潭潭之泽周四十里亦潍水枝津之所注也胶水又东北迳下密县故城东又东北迳胶东县故城西汉高帝元年别为国景帝封子寄为王国王莽更之郁祑【按汉志作秩】也今长广郡治伏琛晏谟言胶水东北回达于胶东城北百里流注于海
又北过当利县西北入于海
县故王莽更之东莱亭也又北迳平度县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行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利卢也县有土山胶水北历土山注于海海南土山以北悉盐坈相承修煮不辍北眺巨海杳冥无极天际两分白黑方别所谓之溟海者也故地理志曰胶水北至平度入海者也
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二十六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