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少谷集卷十八
明 郑善夫 撰
书二
寄周方伯公仪
违侍以来凡再三辱手教亦曾再三致书问虽乖越数千里如在左右也比处京师每於湖湘人得动定知君子劳心民事比闽中时较苦矣今天下之重在於食不足故其变在下其患在边食之不足大率有三横征冗食与天灾是已三者常相须亦尝相害而後丧乱乘之自古如此也京师近来歛益苛而费益侈江南财赋之地目下患害似大有天意催科抚字二端实不可偏废也今虽欲偏用之势已有不能矣况得而兼耶三边士卒近来复传入自临洮至凤翔连数千里正犹心腹受病而百邪顾乘之耳圣驾此度北狩甲兵钱糓扫刮殆尽仗社稷之福祖宗之灵即未有压城之敌内变之忧倘万一有之为柰何哉不敢即谓朝无豪杰也我国家立法如蔓络相持一举即牵掣非一人能专其运而尽其长者今日方受其弊矣顷者闽中兵噪亦坐此延平首祸当道实大家推艰计始终迁就遂使五郡之兵乃敢肆然而起人心最易揺动况当此时哉湖湘民瘼日如何大君子当事必有远图万万於常赋中行其仁此时用世势不可尽去苛政但每事寛一分百姓自不思乱矣以为何如触目怵心不觉尽露其狂愤其有妄言处伏候相告
答周方伯
使至拜手书珍重教以未至敢不只服以无负君子盛情比来待罪祠部四月于兹悠悠终日食粟而已方今圣驾远游朝廷多故中外危疑感时触目有不但可流涕痛哭者丈夫不经心天下则已矣既出门事事而晏然散地窃禄安安岂其素心哉故园多难归路无由惟日咄咄耳大君子以善夫乐此哉八月初闽城军士复大噪衣冠尽为所辱毫发之间几成数载之乱天幸就殄矣恐欲闻近事日新不敢尽言惟若时为道自重幸甚
答林克相侍御
张友至得缄篇章累牍诵之至四鼓未忍释去时劳苦马上归大困卧牀侧读不觉忘倦陈琳制作足以愈头风似此信不虚也本末宾主之论甚当诗文一事亦是世间一大玩物今看古人文字之极好者未免叹赏忻慕欲执鞭而从之此实是一欲关极易移人中人资质到此自不觉其迁就也就如览执事制作平生执着顿已坐驰其如何其如何昔人云立言而朽君子不由固也尝窃观古圣贤立言皆自其充然自得处发之故曰有德者必有言不似今人雕心苦思如刘勰李贺之伦未免害心如何范数已补完乎似此类盖真立言也自踏京尘此意漫复衰?矣教我教我孙太初已卜居苕溪甚念我平厓幸相闻走归计决在明冬矣预报草草
答李沛夫
拜缄如见君子闽中兵革固去年地震之应也向已逆料其必然矣八月之举幸收拾得甚佳顾吾闽终是福地倘此辈不专其利尽散以结人心则其势遂不易收拾万一杀一长吏则其势亦不可收拾祸福之判毫发之间矣可惧可惧吾侪论事要不可全归天时前後祸机实自延平失着故末流遂至此看来以寡驭衆以尊临卑而能相安者全在纪纲今者三军之衆即敢蔑其主帅肆然为乱者由纪纲不立也纪纲之立又非是凭威福愚黔首之云也要在处置得宜以安其心分自定矣只今以还不善整顿他日之祸又有出於天灾之外者试事吾弟亦不利至此自是文字太古之过君子必自反不可尤人应今之世亦须稍自抑所谓得鱼即忘筌是何害匆匆布此
答傅木虚
别来逗遛道路将一年方就此散地一无所施虽顶冠束带而角巾野服之兴每在於鳌峰仙路与诸君子擕手也待了事即挂冠而来矣居京尘凡百无味惟得日閲时变比来世故看得较熟窃逃於踈拙以完其生渐次有野老争席之意矣如何闽中兵乱似此灾异其应乃止此岂足为大怪君看草昧之际其气象何如天地间只是理与势此时节虽但补罅塞漏亦不可得易所谓二阴在下其势已成其象则为遯遯之时君子不为也家室粗安梧子近出花幸无事此外不备
与顾华玉
报荒吏至拜手教奉畣漫及心事慙赧慙赧治台朞月闻废坠以次而举风化以次而成足见君子为政着实地上故能随事有功也弃女一事所关伤天地和气但习俗既久犹鱼忘於江湖耳不知出令之後亦尚有梗化者乎此事必自巨室始须积诚以道之厉禁以申之遏其论财之流明其利害之归然後数百年已成之风或可以渐而回也夫人非土木岂此一方独无恶杀之艮心哉财利之心起而轧之也利有所重则爱有所忘耳如何此风一囘执事平生掀揭之政能有过是者郑重郑重黄石龙邦之贤者其道未尽信者乡闾之间贵耳贱目矣奬进之责实在君子余不备
寄见素公
数年来荒嬾惟甚虽大君子之门亦不能以时致书问罪何可言然怀仰之私无时少懈也近来事变猝尔而成大可惊骇伯固以乘幸皆不死者毫髪之间耳古所谓畏途宦海信然信然其不至党锢之惨者亦毫发之间矣冬间作意南归定家之後即负簦诣云庄求所未至前岁虽得侍许时然但於意气中领略高深顾道德至意槩乎未之有闻也抑受教之地亦顾浅矣深负提掇马懋闻之子子莘者大有气力向往之志诚为未涯恐欲闻病楚中努力布此山林道体百惟自爱是为慰是为慰
寄应南洲
久不得见兄书近应天彞到方详兄动履甚慰甚慰吴德辉荐劄能勉一行以慰苍生之望乎近日之祸悔不用兄之言岂亦近名之弊遂至此乎初事始於朱守中之宅同志者四五人意欲九卿率僚属伏阙庭求为必成之计不料事既不谐势不能中止其祸遂惨烈至於此时记得临祖一言继之若出只做得郁亮之事业倘今日与十一子同死不过是泡沫同澌矣虽欲为亮之讵便可得真不能满兄一笑也兄出处事胸中称量真是停当以今观之追想当时告语当时之听之尚如隔一重梦觉关也纵遇毛生辈亦未必不以为愚矣归志甚鋭自今以往更无复功名系恋深居守义孟氏所谓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顾亦何适而不可哉显仁亲事尚尔优游古人介于石不终日言恐盱豫则有悔也人事最易参差倘前言莫践悔将柰何哉石龙书中已漫及之幸动心动心尊公传久废文字毕竟不快鄙意早晩当寄上
寄黄石龙
报荒吏去後雅无好便继以春夏变故卧杖埀死至今精神犹似梦中作梦也应天彞到得动定为详闻少谷亭尚未成岂以不肖色取仁而行违不足以副君子盛心乎向得烂柯之说良用警惕又闻讼事易岁未决窃恐处乡要必学孔子恂恂然後无病横逆之来自有三反利者衆人之心也吾辈但可撝谦较来亦自无不利矣详东桥书中有黄氏多事之语参以天彞所告意者仁民心盛凡有民瘼匪不尽言於当事者容或有不行乎纳言须以其机听言者亦以其明要必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是听之无不诚则言之无不行矣上下不交君子以俭德避难善夫近日之祸正蹈此失着所以谈虎独变也病初愈草草奉闻少谷巾漫往
答顾华玉
使至书惠珍重深领久要之情所云恶事扰心岂方田之事尚尔纷拏弃女之政不行於巨室乎肆今之时稍可以行所学者实无过守令也况台州又非要途虽时或掣肘然执事声实日隆行亦自无不得矣弃女一节前书已详之方田自是草昧时事恐未可先甲三日自取纷拏也且一法既立百弊即生兴一利不如除一害要之亦身体力行者之言也万惟举今之急务者以身先之以孙出之易所谓噬乾胏利艰贞终不若使人无讼之为先也毕竟大道理是如此万毋以为迂罔之谈然以执事才力而但尼於近者小者不亦万万可惜哉善夫三月之祸几为沟中之断要其实亦是就於近小者之弊也玉辉堂闻尚未就此一胜事它日人比为甘棠之爱顾使君自已事也亦须及时作意为之人事因循能得何时就耶念念巾一幅奉去横渠制也相聚未即东向县情
与锺偕甫
二泉处书近六月方到计之沉滞岁余矣盛情如江如河感念感念纳音之说大有理走近来於生死关上益见得明白更不复忧疑矣以巨眼观之天地尚不容一瞬况其余哉昔作武夷棹歌有云藏里黄棺壑上船秋风春雨自年年觉来天地终归尽炼得丹成亦可怜要亦真见得是如此非孟浪而言之也如何京行何时动身走冬间凖告归矣萍踪杳杳合并当在何时与何地也忉怛忉怛
答孙太初
林茂贞来得三隐诗内云刘豫是何人天意亦草草盖京师士夫多以山人声迹太着恐有王蠋之迫也及观是诗知山人当此时节必能深自韬晦以保其身耳苕溪草堂近如何少谷山人榻高义甚盛也走自得罪之後形神甚衰至今调摄不复九月满考既了初志即移疾归去明春当过苕寻山人龙卧处以究大业此身恨未即奋飞也近来读易觉得消息盈虚之理较亲切此心已无复系累眼前富贵真不能热中矣别後所进只此惟知已者教之
答周方伯公仪
祸变猝尔而成而庙议数旬尚纷然未定孔子所谓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荆湖正当上游敌出上策必先经略荆湖得荆湖则可坐敝川陕而後北窥中原此诚可忧为今计者即合拥衆扼蕲黄之口使不得逆流西指蕲黄不通势必趋金陵大师扼其前四路兵乘其後我得其上禽之必矣今观渠始事即行刼掠盖不过狂悖纵恣自速灭亡矣闻其将又皆阉竪乳臭之徒昔吴楚不得剧孟者知其必败今天下事实赖诸君子收拾敌顾在成算中但恐我一失策草泽乘机而起良可深患也惟大君子留意留意病初起心绪樊乱不具
答黄石龙
潘令来承诗辞珍重读之一大省悟领教领教是月已抗疏归田计河解得发神游左右盖已久矣居京师终为纷华所缚幸与朱守中辈日相切磋尚有碌碌不见长进日来作用仅求得放心下落又辄为文艺引去岁月因循柰何天彞戴星出入大为官守所苦早晩亦欲行志耳阳明公立此大功传闻不免于祸骇汗骇汗古人云功业震主者身危又云功盖天下守之以让今成此不世之功而反危其身者岂让有未至乎吾道其固穷矣心事缕缕恨不得对榻尽之草草布此
答曾东石太守
使至拜凯歌诸什惊眼不可言断断乎埀世之文也西江仓卒报变反掌之间收功於吾辈诸君子垂貂拥绯者可媿死耳天下事尚赖吾辈维持夫子所论卫灵公者朝廷养士何须正在济险利艰耳郑重郑重走在告已两月疏已再上久渴奉觌今复去为老农圃会面何由数年来病转加日惟坐一室自摄其身书不多读文字之类亦未尝作意为之偶有感触适情而已
与林克相
明日发舟矣专人来谢平厓善用功者当鞭其後平厓平日所长者姑且罢去平厓今日所短者在於何处须自身心上一体验词章上一意为之最害事大根本上立得脚住於词章何妨此实一得之愚再请质诸高明者论之好朋友最能夹持人万万择交立脚不住泛交最易为所移正人君子终日相对似觉无味且拘迫久久当自有味自有乐处此非口头应答言语也顾志仁器局大好第恐於不痛不痒处安顿须要讲明初相与便直率如此似不自量天地间同志一时能有几人万万彼此相谅也
与朱白浦
两年间伐木之意勤勤教我深媿譾薄不足以承之自此远离会晤之期又不知何时与何地也窃有所欲言者公力量最大最能混世然交游实太泛久不自觉不能不汨没其中也如何杨叔亨尚未有会处恐他日有以词章诱之者相信不笃一为所移实非善夫所望也万望为攻破此意临发倥偬中布此未究
与杨叔亨
向来相与之意媿彼此因循不能有分毫相禆益今复彼此南北面晤无期柰何近见叔亨意向强半在於词章上用力词章实是玩器最能沉溺人区区於此求出头未得而叔亨顾欲入头耶古人用志不分分则两无成立得大根本在所谓有德者必有言於词章何难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放心只是洗濯此心不令汚下不令昏蔽不令一物夹杂其中则自然虚灵光大万变之来应接自然分晓是则立其大者也此理初入头最枯淡无味要须见得所欲而甚於生反身乐莫大焉田地何如则世间一切喜好荣名声利俱不足以易之矣善夫亦口耳乎此未有躬行但信之颇笃幸相与勉之
答应天彞
远送信宿相期至意顾有出於言语之外善夫虽庸下敢於自薄舍弟来得别後手书所喻实中某之膏肓枕中每一玩味未尝不神色独变也敬念敬念海内故人肯极言所失如兄者三数人耳某实自幸天之未尝忘余也兄门路极端正且善持志复能舍已从人非大勇猛者未或能尔也然光阴如石火歘忽间耳四十以还精气有减而无增者一念因循大事去矣万勿以市朝为不得用功自阻用功能如捄头肯必择幽静之地而後持护乎以兄之勇猛坚定正好於喧嚣中链此本体此善夫一得之愚愿献於兄者未敢自谓其能尔也汪子修诸兄为叱名守中兄想在行不别致途次匆匆不尽
寄倪小野
正好相聚不意病卧有此乖别恋慕之情其可云自此日远光仪去之穷僻之乡无复君子夹持之力不知将来竟作何等人物惊怖惊怖新功惟日自损偶有会心处嗒然若忘有我但恐尚作觉中之迷也老兄才识极佳且善陆沉涪湛於世味即此去道已最近过人已最远矣但有碁癖亦害事盖溺之之云也母曰吾托此而逃也古人进德无有穷已行年五十当知四十九年之非老兄勿轻自信更修其所未至定自有会处新得幸一一慰示远怀风尘相见尚未有期也
寄顾未斋谕德陆江东司业
数年相与之情非笔舌可尽不意卧病废时遂不获终事君子临别又承至语恋恋若不忍舍我佩服以来一切无益技能痛自减损日惟静坐内观其心近复觉得一切技能非徒无益却是累性乱真之本盖此是结习之气与性俱生者实未易知觉未易改除也古今多少豪杰鲜不从此路上断送自今观之真如蛣蜣恋粪丸未满达者一笑也古人有云沉迷习气不可与入道因忆往时挟一才一技自以为持此以往莫之或先也然无怪也沉迷其中不知有粪丸之外也维老兄闻道大早兼以气力强毅横进直前将无复形迹向与老兄游谈尚如隔纸辨色可谓人已两失矣自兹意向稍定不忍厚自弃於君子风中幸母惜一一提撕之至望至望起居不叙
寄闻静中
奉别几时遂有多少变故时事如浮云但见日新一日耳善夫盖既死而苏者缅想兴居真若云际窃以玄阴合沓未有不待雷雨而後霁也时事多故实赖多贤持护夫子所谓其愚不可及者庙堂诸君子当必有善用其拙者矣郑重郑重善夫自岁下在告再疏方得请匪才多病端合挂冠去矣过淮南遥瞻金陵郁郁太祖之神京与陵寝在焉良用兴怀应念先皇帝祝天求才之意顾有献於君子自此入山扫轨音问恐益荒矣惟君子者能不忘情於我否也匆匆未究所念惟为道加爱
答蔡止所
克相到知动定偃蹇良用抱郁而先生直能顺受略不介心焉可谓顔之陋巷路之敝袍足以验先生之所安耳去岁以岁差事欲改历元议请先生任事竟复以为非急务中止近已付之守中盖此司耳目者职事也善夫卧病易时近方得请以去今虽稍平复然自得罪以来精神顿觉衰?日惟求安静无事以偿所失安身立命处尚瞢如也未间布此何任想念
寄傅元质
奉别将一年矣囘首往事浑在梦寐中一时交游今俱散尽真如蘧庐假道托宿焉已矣近况如何正是孤臣孽子动心忍性时节况君年力方富万毋以一才一节自止此身既来此天地间顾有所以安顿处此实君自已事自已有者求之有余取之不竭然光阴易失二十年只在转眼间过去少壮之日岂可再得哉动念动念善夫贱体今幸稍安然神思已大不及往昔日惟倍加减损稍觉有一段清静尚未知毕竟如何也济川近来学业如何此子信是远器当养之以正勿以近小拘之慰慰
答蔡希顔
拜篇章深见伐木至意天地间同袍共业能几人况又合并无时耶兹与足下一江之隔矣便未即命驾相从善夫之自弃何如也早晩赴应黄二君子之招当过贵境未敢先往者白浦新归方料理人事窃欲径趋台州囘程拉二子到云门禹穴之间按鹅湖故事合并数时如何草草奉畣且未备
与施侃
近两柬只为太初书事事已集所须者名公之诗与铭而已不蒙差人又不蒙寄声何哉夫子云见义不为无勇也太初平日於足下如何古人所谓死者复生生者不媿乎其言方为托生死之交善夫羇旅远地凡百力不能及谋所以行其书表其墓欲少尽片心耳无他也故所赖共成其美者亦惟足下也前喻谓必藉於当路何哉古人仗意气虽散万金为知已亦不惜吾辈力既及为又何必向道傍筑室太初所遗者不过一妻一女其大者在表章其身後之名使不冺其心事於後世方足以慰其平生今其墓一荒丘矣宿莽一深人心遂倦後日复有吾二人者注念乎人事参错恐足下亦曰今且罢休矣亭台碑碣计不过数十金太初之书籍稍市之尽足给事但须足下之力矣足下只视太初如生存则凡百为无不力力无不尽尽无不美矣善夫尝私论未尝以吴人待足下也太初之坟须是买山郡陆侍御不受直必须择善地而迁之太初平生云平生陈正字死不受人怜不尔恐非其志昔太白女云先人志在青山今葬东麓非其志毋使太初之魂郁郁不安於地下也刘元瑞处志彭费诸公诗并发下槀上挍勘尚有数十字无下落选槀得借来一对尤见不吝急欲就事出语过直幸恕幸恕
答马子莘
国贤至承教言并惟濬远信惠我蒙鄙良厚也惟濬再得游阳明之门观书中所云便大非京师时比经此大患之余正古人所谓困心衡虑者启其扃而进之沛然矣闻之国贤子莘早晩亦欲往贑州意思甚好走颇有此意但以今岁占数逢革奉先人遗体不敢远出也且赤城应黄二兄期在夏秋到闽无此二端甚欲从子之往也守中兄向游赤城曾与宿禹穴甚念吾子知吾子至贑西江未毕事定当作计为会耳国贤却是法器与论弥日一一合意胜友也
与伯固
别後累得吾后峰动定历此大患难真万死中一生也世事多故吾辈但当保啬其身以待天下之清慰慰所谓忠肝义胆脍炙天下人口非所多也近来作用如何山林无事想益定静文字类较减损於往昔否此固天地间不可无者然分心太多自损道念吾兄何等力量必不学山鸡照影也善夫自杜门以来终鲜同志终日兀坐转觉荒落穷年学道尚不能去病柰何柰何相会未即便中渴望教音忉忉
上见素先生
违教席凡五寒暑矣适归甚欲裹粮造门毕所志以今岁占筮逢革闭关待尽未即远侍展转何可云远惟山林道体佳胜名教内真乐何限所谓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是已松厓山斋想长相聚晩年精进当云邦有典刑也伯固新功还理会文字否志古近况如何饶舌饶舌时事艰危明公虽迹厓实系天下之属安石不出当如苍生何又况不为安石者乎万万为天下自重不宣
与道夫
去後杳无音问岂便相忘耶曲江巨邑且当要冲今之上人多骄而好谀近五岭以南又最讦宄吾兄之天性我最知之任真者近傲近傲则上益凌轻信者眩事眩事则已多咎顺过者易馁易馁则下益欺任真固是美德然近傲则不可是以君子贵恭已君看游定夫之於胡提刑古人处上下之际何如也轻信害事顺过害德二者要在明理知学吾兄公余恒把心政经熟玩行动坐卧恒惺惺此本体要得空空洞洞如监如衡及至临事再加审处定当一一分晓自无三者之病矣吾兄平日最排遣不过处是为不由甲科嫌於小就故稍拂意即气馁此只是不知学圣教中何有此色等级若以道眼观之更虽玄纁安车之来者只是琐琐况甲科乎若使心安理得孔子之乘田委吏将不足为乎哉万万以此身与天地同看自重自爱则曲江虽小四时之气八荒之理皆将备矣如何子积先生有道君子也闲中幸以此意相闻当有教言也走近况公衡至能详之不具
与倪小野
吴德翼来得思道去腊书报我兄十一月十六过怀玉知此时莅任久矣新政四物之外更望行其意医者意也我兄寛仁君子也以兄之才望南雄出其绪余矣政事之暇尚有棊癖否窃意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盖此最悞事寄一郡民命不比在省中时也克已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我兄之偏处在於何处饶舌饶舌善夫索居荒莫兀兀然过时今岁正值革运未敢以先人遗体远游也明春不死拟过罗浮与兄为会李铨省亲韶州布此
上监司自白状
念善夫得罪以来洊罹重疚辞禄还山将及一朞惟杜门扫轨料理病骨虽户外事亦不与闻又自登籍十有七载家世食贫穷年疏粝遇荒岁便不自给近有乡人传报不知何人妄指姓名诈取逋负致有兼并之愬闻之惊愕不知所从窃念古有洗耳者尚耻饮牛於其下流又有顾地金而曰子何居之高而视之卑者其风节至今流动於天下顾善夫德薄望輶乃不足以信一乡慑羣小致使欺负之徒敢假借姓名而累以溷浊之行以济其贪又念有告曾参杀人於参母者未免投杼况善夫之小亷曲谨闇闇而未光耶窃尝自咎年将四十古圣贤则四体修治无少疲薾今善夫之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未免潜伏病根实不忍与草木同死乞身以归日惟静坐一室以谂病痛之所由内观其定外审其动诚恐过恶伏於几微不防而长大皇震忧饬务使四体孔修百骸用理今虽未能一一修理然腹心之疾盖或寡矣信如所指则是尽刳其心腹无复生气耳何论腠理之未仁哉此无他假令善夫有管幼安之贞吕徽之之遯则亦安有此也缘此干系行检礼当伏门求直缘善夫伏枕弥年不出户庭又以告中不可衣冠谨此自白伏惟照察幸甚
答王时行
使至承手书佳惠捧诵无已感念感念就询兴居嘉胜贵眷而下皆还籍安妥甚慰甚慰善夫近来闭门料理病骨捡方书品药物他无所事也昔时华藻扫除殆尽一味静淡稍觉得逐物处少向所云静里根寻非是闭门求静之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意思何如就以吾兄今日所事论之羣盗在前搴旗伐鼓指挥应变而意思安闲此便是真静若有厌烦爱静意思即是病痛窃知吾兄意思大丈夫得时而驾审时度德便当行其所学行义达道孔门一大事业也若时尚可为志尚得行吾何仕不可若时厄志沮亦何处不可若尝怀引去不乐於作宦吾兄试思之恐落在适莫窠中善夫非慕高尚之名而决於忘世者审时量力乃尔尔耳前月使人访素翁应问吾兄之庐俯仰怀人不识何日再续麦斜鲤湖之好也使行促草草奉复不备
与湛甘泉
向岁获侍吴门奉承教言祗服至今几欲抠侍门下以毕所志辄以人事相违驰仰驰仰岁里过天台与应元忠黄宗贤相约是秋至闽即欲为西樵之访不知遂所图否也缅惟山林道体幽胜於元忠处得闻教条正所谓得英才而教育之是已歆念歆念善夫此数岁始知门路然又汨汨没没未有归宿囘思十余年间才脱欲关寻堕理障一身百骸无非病痛日惟减损华饰一就恬淡稍寻得病源分晓然气力微薄不知将来竟作何等人也万望有道者成物至情不惜夹持之力幸甚分浅言深皇汗皇汗
答石龙兄
使至拜三书前书所喻极详极切向日对面之谈未有如此恳至也敢不只承以期无负於左右西陵别後事迹略载芝谷书中日来惟闭门作静业谛观故虚室中日见其病痛日见其未足也然但见其病痛未足又即末能除其根积以嬴者讵非丽泽者无人而荒惰之气时乘其隙乎信如所云信如所云又喻今之所勉惟平心观理不执已见不掩过恶不矜小善不避疑讪深求古人之所以至若事事云尔即无不了但其中亦有可言者圣人作用不是一一立定格子只是降伏其心一大事正所谓一得永得者自然不执不矜若曰我欲不执已见便有执的根在我欲不矜小善便有矜的根在程子所谓立一个名便有个对便不谓之中也後世儒皆正坐立格子遂至於无所归宿如何如何伯固新功甚端正旧日逐末今俱无了近通书马子莘报二公来闽深欲邀至莆此子亦甚艰得也使者求去甚急草草未尽所论
答应南州
正作书附黄宅人去忽报柴明府使至拜二手教数千里寄缄不约而同至同志相感乃尔未可全曰偶然也西兴别後惟於鵞湖武夷之间留连数日到家正值岁暮焚黄襄事因为母家举数丧匆冗过日了事而已入春稍闲日用惟闭户兀然内观其定外审其动闲中事业尽有许多稍稍忘其生死之关矣近命弟辈葺一草堂於湖曲以奉二公至止秋冬之间不识真能来否县县承过与何敢当何敢当神龟见梦之说良用惊惕今人学不长进信是认客气作浩然往往自迷自误以至於死承教承教襄事完否令岳大人方作启相通久杜门未敢出城迎候俟他日至莆奉谢简慢也小妾新春举一女豚犬粗知向学未敢望其出衆人也令弟先生承在通家惜不得一面若以神交亦即是同堂合席矣二书俱作於灯下甚草草黄宅使人求去甚急故不暇打点书札也
又
西兴之别遂易寒温一时同袍俱各天一方学业未成幽独寡助深用怅惋方湖信是狂简然山林中如此人藐视王侯涪湛世味亦自不可及使其知学而力行之未可量也蔡兄主白鹿虞佐可谓善处贤者矣近见蔡兄亦未免叹贫藉禄养母出去甚长载道竟於此已乎为善者愳矣得石门视後事且护其丧可谓死於君子之手矣近得林克相书石门是春已得归诚然诚然先生若来闽石门必无不从矣为慰为慰杭州答书出於一时未尝为稿大意相期无敢自薄於君子与石龙兄处大段同也武夷甚可久居所惜近地絶无好学者须得诸君子来续晦翁之响台建本接壤往来亦未甚跋涉秋气益凉东道主敢不努力时事我辈既退处山谷不当言但当进德修业振作後进之士以培植元气元气厚则天运自囘此言似迂然究竟是如此不然空忧何益如何素翁伯固尽忧世但将如彼何哉承谕危行孙言不敢不勉灯下作书如与兄对谈但写心事甚不文亮之
少谷集卷十八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