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少谷集卷一下
明 郑善夫 撰
五言古诗
飞龙引
采铜铸宝鼎炼作九还丹服食寿长生长生千万年白日跨飞龙宸游上九天如何鼎湖路一去无时还君子贵返终仙术谅非难方士费论说彼心讵能安秦皇与汉武黄土高漓岏
游莆中麦斜巗
陵坡回燠风楸枰净如沐戒言寻浩渺聊以散沈郁况兹二月半芳草萋以緑青霞媚遥天乌巾入殊俗崎麦斜巗幽人有高足怀贤招艾轩探真小樵谷世缘夙已断碧岭不可辱君看南昌尉去去从所欲
其二
麦斜何崭崭兹游惬心魂石洞入窈窕不说桃花源白云走平地崇冈亦崩奔松篁翳重阴境幽判寒暄天关手可摩始觉所历尊赤城去不远玉禾行当蕃相期马子微於此采灵根
登云居山二首
贪清不自爱历历疎远目缅怀云居胜驾言陟层曲樛枓遁斧斤岐径积朴云栈纷当心不敢轻落足扪枯骤战兢披荆逾匍匐尫羸无奈何况复迷浚谷虽无夔莘警讵测蜒蚿伏少焉青霞深转思白日速山海信伟观何以慰彳亍我行孰驱迫自致穷途哭伯阳不出门世路了如烛愿昭籛子诫或免华山辱
其二
摉奇头欲改禹穴未得傍忽慕麦斜巗玄境足佳况连峰削芙容石门天下壮篔簹复修纎天声落屏嶂云居独奇絶遐思愈飞扬以兹发高踪力欲排云上百息径嶮艰一眺极沆漭鵷鸾税仙骖芝荪洗凡状试按山海图一一皆不妄虽然羸瘵成已过平生望应悲蜉居子兀兀坐盆盎吾将从卢敖直与云露抗西凌崑仑风东薄沧海浪前期邈悠悠拊膺以惆怅
下何岭
云居不可升塞型眇天上讽然下何岭歘若坠青嶂数日愁险艰及此爱平旷林墟相维亘川原亦排荡春容丽华滋百草不相放踌躇谷鸟喧坐失青藜杖山中胜事繁林叟重揖让岂无山水癖筋力故莫强栗里在人境君子有末尚
溪上
南行遵溪浒流景何楚楚溪毛绣藻蘩游鱼聚相喣锦石亦参错緑发明可数小者如卧羊大者如伏虎飞湍所磨荡兀兀自太古丛薄交深春不但蔚榛楛兹游倦登陟到此一延伫况有令主人意气不为忤担囊轻百里一一适我所春花未终极岂即怀故土锦江非不佳人情薄如楮西游杜陵老安得免愁苦
复晴趋仙邑
晴光荡游目一雨山逾碧翛然戒晨征乃尔骋双屐修林静宿氛故术没行迹仆夫重远路贱子有奇癖南循抵仙城北放兰阪陌波岭行有需朋曹意安极我生无漫游允得就三益
古意三首
蓬门霜雪繁玉顔苦禁当稍识春风面春风转断肠
其二
蚕盛不理粧露采陌上桑但知织作紧不觉年貌伤
其三
宝镜皎如月价值千黄金偏照可怜色不照可怜心
甘泉子
客有罗浮君羽衣行翩翩长揖谢世事链性三十春沆瀣不满口貌如藐姑神问道广成子空同高嶙峋挂瓢椅树枝振舄天风门朅来吊延陵晤言东海滨示我紫尸术挺身入层云誓将结瑶华引手长相亲
子夜吴歌九解赠殷近夫
郎今落海滨侬亦可怜身不见昌阳草何曾生要津【一解】侬身不下堂郎居隔江水虽则隔江水思心日万里【二解】昔别於何时十载参与商岂是无所见狼嘴夜夜张【三解】夜夜抚素琴恻恻生怨慕枯桐在膝上梧子在何处【四解】融融四五月婉婉采莲女海上无芙渠谁则识莲子【五解】低头摘荷叶举头看月光归来覔剪刀为欢制衣裳【六解】终日对海棠终夜不成寐何以不成寐花开侬独自【七解】登楼看双星蜘蛛在楼角绵绵腹中丝求匹不能得【八解】欢去一何久欢来一何晏来时何所赠双双云锦段【九解】
吴中吟二首
出自吴东门遥望姑胥台望久无所见回风惨蒿莱图王志未就神木生刼灰三复春秋传英雄使人哀
其二
越女进馆娃楚囚落天涯二物不并立海水漂鸱夷湛卢南入郢神物竟先知吴宫八百年旦夕游鹿麋缅晤丧亡主岂尽庸以
冬日同顾九和殷近夫孙太初顾与成泛太湖
震泽夫何如岁晏意自好天风吹玄冥雪浪入浩溔鼋鼍浮山岳白日揺晴昊洞庭渺林屋流水隔烦恼昔有緑毛翁於此采玄草风云白石牀鬼物为持保闻兹长道念携舻事幽讨平生竹溪逸矧是同怀抱相从扪緑云坐听启鸿宝终当吸沆瀣去去游亭纛
江上送殷二秀才
觏子在逆旅失子在岁晏一似南飞鸿一似西归燕繁露戾修林终风捷如箭过翼趋所期殊方卒相见物情异冷煖人事阻华面迟余玉门春子复宂梁殿
元日
东君御征辕玄冥?回车温风倏尔至古梅茁其葩桃户新受符蓼盘香团芽感此念故里兼之怀年华炙蛎洽弟兄问岁话桑麻二期走逋旅簪绂生叹嗟坐兹失初服五内长负痾兎窟有宂狐凰木亦栖鸦悟机贵在蚤勿令负云霞
放舟荆溪寻张公洞不果归至滆湖起步长桥望烟景放歌
日晷于东驰羇人复北征皷舠下荆溪言访张道陵缘薄扼事艰意短回修程稠年戒襟素履兹荒志诚坐令紫霞居远隔於青冥所赖滆湖好烟景疏天声躞蹀骋瞻眺稍慰沧洲情青镜不肯私金精几时营寓形若流电空怀紫金经
河上送鲍使君
柔风协河洲回飈被泗渎贤轺指玉衡过门不停轴结交何所将解我双英瑴岂无锦绣段感彼并朽藗希君复自爱勿使輶出椟
贫女吟八解
南阳有贫女抱瓮立水澳趾短泥泞修挽衣以彳亍自言良家息沦踬类草木亦知奉壼范谁与周?独【一解】?独谁与周室中无储遗闭户理机杼苦乐中自知扬声度昏旦粃糟转无时岂不爱绮罗乃有杼轴悲【二解】杼轴曷足悲感往思维谷三年喧格鬬肉骨不可赎非无好里闾处子有约束失时当告谁甘此守饘粥【三解】东隣有嫠妇宵旦当户哭良人淹戍边存否不可卜近闻边衅起百万化鱼肉生离云有期死别竟何续【四解】西隣亦送女夫壻轻薄儿朝捷忘归矢暮挟青楼姬床头合欢被桁上嫁时衣悠悠百年思采菲生怨咨【五解】南村有弃妇曩亦诫雝肃夫君心不同入闼转见逐白头且勿唱緑发顿空谷榆蒲悴高秋却怨飘风速【六解】北里多豪华服御纨与绮张幕集权贵炮熊炙文鲤妙舞襍燕赵徵歌遍梁楚岂无良蹇修妾心自不尔【七解】凤凰栖梧桐下食青琅玕鸱鸢吓腐鼠但识彼所欢人情竞刀锥岂识达士贤庭槐鸣周周微音向谁宣【八解】
义鸠篇
端居肃元府永惟玄化机神理罔有忒衆万讵能违翔植纷总总气感率有知无论大圣狂咎休固其宜荆茂于义音乌驯以孝思细德亦鼓物而况凤与麒戒言彼狡童胡自决德基达人上内植履祥复何疑
赠黄肇三首
终风劲柔条游子返故乡兄嫂糁藜羮慈母缝衣裳离觥载恓恻平旦天一方来忘楚塞远去觉闽山长
其二
来如秋空鹗去似春泥蠖春泥何淤沮百足进复却人情乡邦好归客何萧索室堂雍婉娈殊方信不恶旋飈掠樯乌骨肉临当坼
其三
上林未揖让广莫进疠瘴大江不可踰坡陁莽翻荡入门报所亲何以慰惆怅庭萱?有永塞鴈宛相望
夏日阙庭见鹤
景风薄梁殿铜云逓玄虚侵星不栉发入直承明庐朅来双白鹤跄跄下彤除竦身舞飞容扬音结长吁物情含所因悲鸣胡为乎曰余览幽经腼尔情不舒霜毛丽藻质岂受泥水汚内饫土木气外有金精敷盗泉非吾愿腐鼠安足图缅惟玄圃骖乃是青田雏言兹非世畜何以羁此都误入燕雀网遂被樊笼拘委质太液池昂藏狎鸥鳬崇朝受饼饵向夕听传呼以兹抱懊惋宁复竞盈余冉冉积年岁??向盆盂岂无四海心所惜六翮疎顾惟鹰犬坊岂乏耳目娱矜春有雪衣絶地复的卢终当返真性去去翔天衢一举历五岳再举遍九区翛然逐凤凰下来瑞唐虞此意良不极流光倏于徂麟伤古亦然聊自遣烦纾
夏日叹
长嬴何苍凉大火不烘爆烛龙西北死踆乌东南蹙迟迟凌曾桑忽忽下蒙谷钧天不敷华羣阴岂全伏金星似火赤未旰即动角应感阴沴盛转讶日晷促羲和职业废寒暑事反覆麦秋犹寒衣絺綌未即録雄风来蓬蓬惨怛蜚大屋扬雾清昼昏愈觉白日速迅雷不发荣虺虺振坤轴三时无雨泽何以升五谷蝝复不仁延祸到朴近闻河内外数载茹草木更兼豺虎繁死者十五六诸公乐安稳羣幸厌梁肉万姓亦何罪坐使蒙螫毒以兹和气乖无怪边衅踧天人象已显岩庙计须熟缅思弘治化历历在耳目爕理得所司气侯有攸属八风率顺序五纬不愆毂廿年宣重光万国昭玉烛平路生广庭箑脯出荒服所以覆帱下老不闻杀戮中遭屡更变美意尚可掬朂哉柱石翁弘治是龟卜狂夫不解事岂敢糜廪禄仓皇杞人忧凯切麦丘祝但愿丽大明末光普曾曲
题九峯书院
圆象序兴没大道蔑消沈濓伊冥契後作者纷林林石鼓未榛莽嵩阳亦嶔崟九峰复何如夫子重幽寻结架云霞交讨求松竹阴探真破衆眩集虚嗣希音川注理有托物化情乃任锵锵广陵散写之龙唇琴闭阁缀道论永为後贤琛曰余早送误捷径坐滞淫窃睐无穷门浩荡纠寸心睠言抠裳衣毕志遵所钦
赠潘子四首
俚子习巴唱佳人奏阳春怀仁出湘浦信美乃寡伦心期不自媚持以奉明君上弦协凤吹下弦泣鬼神边地霜霰繁刚风凛以辛但恐变商徵指诘不得伸踌躇广庑下此意难重陈
其二
大道久湮闭王英改波澜时流习玄默危言伏祸患君子守贞亮所贵殉世艰严霜被广域朱葳骇前观嘉卉亦摧颓而况莩与菅茂子竹栢意慰我樗栎顔春华谅峭蒨表之在岁寒
其三
念昔与子别繁霜结崇榕犹怀乌石镳复转并州蓬昔也辰避参今兹鷰离鸿羣生固无极百龄会有穷平时所交友昏昼谁则同兰苕向披靡玄曜岂恒中子其保光惠远行慰??
其四
浮金肃丛薄黄落栖广墟念子事孤往烦忧结不舒斥鷃足蓬蒿凤凰则高梧谊雅苟不易岂必均所趋志士贵努力丈夫行弃繻
东海有一士
东海有一士被服云锦裳饥餐炎洲霞渴吸瑶池浆鹤驭何翩翩九垓一相羊朝发岗?野夕憩沈默乡睠言与汗漫抗臂穷洪荒九州虽云大视之如室堂纷纷尺蠖徒看彼鸿鹄翔
黄伯固
黄郎遯世士抱影处空谷撷芳上木末采藻立水澳妙善难可隣岁暮守幽独怀姝匪自媚出门重结束风云一抚念故术草丰蓐鄙夫附丘阿达者从所欲康乐营石门知章疏剡曲存道苟不贰岂贻山灵辱
秋夜迟王员外时行
凉风升寒节切切充重帏坚氷戒时至鸿鴈明其几春滋浄不处秋隼方高飞鉴物沈幽志谁能不怀归素月临丘榛灼灼澄圆晖圆晖岂不爱零露沾我衣迟我同怀子濡滞尚安之呼琴为子鸣调苦使心违不恨岁载徂但恨知音稀盈缩本恒理伤哉生别离
初离京邑留别诸同志四首
陈车遵城闉振策导广路仰盻孤云征俯见流波泝感念平生懽岂以杯酒故羣居不自觉相失增怨慕川河引舟楫陵陆旷烟雾重觏难可寻努力敷襟素
其二
浮萍恋故波离鸟思故林故林既得期俦侣无遗音与子共朝夕奚堪更商参山河日以邈霜霰日以深鸿麟无时至安能诉幽襟晤好谅有时迅节忽载阴愿言敦明德白首慰离心
其三
驰车太行坂北首入楚泽迷途不早悟困顿安所适爵服载忧患趋者何充斥流俗日向靡胡为重濡迹京尘复何长不见所缁白凡骀御文舆赤骥且辟易谁能违衆好共整东山屐
其四
长歌逾蓟门凝眸眺崇京陵阙何崔嵬马行令心怦虽云返乡域不获偕良朋劳鹘无劲翮断鸿有离声幽期莫可并沉虑独拊膺
见蜚鴈
凉风动沙碛朔鴈至纷纷为避阴山雪翻冲楚泽云嗷嗷清作籁总总字成文意适稻梁得心惊弋弹闻时县出塞梦肯妬下鞲勋远愧青田鹤高飞絶世氛
谒留侯祠
吾慕张子房乃是紫霞客志士有苦心麟趾暂驱策功隳博浪沙折节下黄石谈笑用汉祖毕志任所适神山逝朱凤鸷鸟空累百
大雪行三茆山中
解束悟服食营虑结山水比闻三峰秀賫懽一来此同云布坤维六花漫不止升危滞遐踪寓目杀高志真源不可往罔蜮兼泥滓居凡殊所厌还丹亦难恃太虚本宅无彭殇同已矣安得庄生达相与析玄理
游烟霞洞天
今我忽不乐驾言结游驷遥望南山木郁郁有真意崖瀑埀素幢谷风击繁吹洞幽无别踪白云蔼而至狨啼修术暗猱閧樛枝坠山精緑罗衣见客宛自媚形遗物不违真存道匪贰鉴兹浃心想去与衆俱弃
赠何仲默
何子生知姿弱齿咏凤皇埀帷破坟籍一目能十行雅调走鲍谢雄才抗班扬黄锺一彻虚丝管空铿锵陆沉金马门卒岁泣麟伤贾生亦逢时杜甫终为郎古来圣哲士位细非所妨大复山後贤永相望
赠近夫
石川山东晶童稚只自树昔探庄老窟终蹈宣尼矩学术通天人声华照区宇中年隶宦籍志岂屑轩组挂冠四五载逊迹谢官府近因避虎豺复出图三釡海邑方用兵庶务纷蚉聚才闻借寇恂已见思何武吾观江河流喧豗恶足数
发越州
生无冠组分碌碌守迍邅越南十二月尽室复远迁故国眇天末扁舟薄言旋闽中地气暖可免丝与绵旧业虽荒芜尚有一顷田他乡困饥寒胡为重留连且闻江海熟已不忧荒年此州固信美旅寓岂其然盘飡未易遘薪水亦费钱虽得山水玩顾非贫士便素癖厌人事况乃居市廛毅然舍此去飘颻御风烟夜泊桐江云放歌渔父篇朝登富春山钓台两高悬如云迫迟暮顿觉忘忧煎行复经武夷真诠落吾缘引手向紫霞高招控鹤仙沆瀣亦可饱安能逐鸱鸢局局禹迹里里情向谁宣
严陵滩
咄咄严子陵竟不能下尔迢迢富春山潣潣桐江水渺渺穷居士皇皇汉天子当年布衣交一旦君臣礼渭川罢钓纶莘野释耒耜上贤尊天瑞所愿赞天纪但非鱼水会往往委泥滓明王久不作吾道长已矣
忆李御史云
忆昔在吴会与子共昕夕剧谈例百壶醉咤沧溟窄晨光倏不处人事转凄恻予复苦羇旅子已作逐客鄱阳波浪深南岳瘴雾塞鸿冥天万里帛书经岁得谁知消息来竟作幽明隔冥契既永逝今我何萧摵曩时青莲花持抱化为石回首灵源山云际且屏迹
故太傅于公谦
太傅出南方眉宇天人表曩在英庙朝谠论多了了三边正统末兵戈日俶扰先皇巡朔方敌骑伏潢沼黄云厄塞垣仙仗迷周道法驾一蒙尘作意索金宝京城既揺动和议杂纷纠公时赞戎机决策截澜倒告庙定储君誓衆守隍堡耀兵向阴山直欲举征讨居庸扼咽喉铁马岂得捣坐令敌计穷食尽师遂老翠华果全归黄屋免再造虽重获罪戾社稷功非小功高反杀身於古亦常有固由天威赫实为青蝇挠天日终辉辉即见是非了神衷启後圣殊锡达幽眇忆昔靖康乱谋国何草草堂堂宋诸良唯唯遵和好甘心拜仇敌所以至絶岛直书在史氏公节须皦皦
赠方豪
崑山天下士抗怀薄秋旻作诗接元白开口奔鬼神狂来放厥词妙得造化真习尚罕时好结交必古人三年策仕版八口还忧贫民俗日向浇真欲回其淳尸名况疾恶所以谗柄新邹阳固得谴郑侨终见亲迷途堕老洫谁辨玉与珉君看裳陵山万古当嶙峋
须溪除日
兹夕乃何夕忽忽岁云徂南征历寒温犹滞天一隅去年阖闾城今年姑蔑墟风尘久未厌岂得念故都怀中两女儿旦夕如长鳬出门初学语今能効屠苏团栾岂慰意恻恻悲隙驹比隣数知旧别後还有无爵服既不情铅汞亦我诬九野天浩荡奄奄正愁予
赠周用宾归江郎五首
迢迢三神山郁郁山上木丛株糁古雪云际守幽独附枝中梁桷匠石岂不欲寓形万仞冈沆瀣空中浴其名曰冥灵千春葆芳躅桂树亦葳蕤乃有斧斤辱
其二
衢阳何所有江郎兀南陲云霞幻奇态万古天为低飞鸟莫可上人迹将焉为上有珠贝宫神物光陆离吾将游其樊薄言采玄芝
其三
翩翩黄鹄鸟顿足珠树林误入燕雀网稻梁非宿心羽毛日摧颓逝节已载阴终焉摩青天高梧结珍禽秋风下木叶各奏世外音凡鸟空嘈嘈角鹰扇祸淫玄阴一解散求友意何深风翮或相及无忘寄幽襟
其四
昔我归山中敬访江郎石相逢草莽间意气两测识电露无恒期烟霞有真色黄泥天鸡没感子何所适葛洪以丹砂玄圣终沙碛通潜自天行达者固无窒赠子白云篇心知讵宜默
其五
繁霜袭广野怛怛失衆芳送子不及远岁晏令心伤结交岂在故所贵旦暮遇曰余罹天弢尚尔界觉路青山何逶迤行子有所之异域雪霰盛勿使白鹤疑
读李质庵稿
雅音失其传作者随风移於楚有屈宋汉则河梁词曹刘气轩轩逸文振哀悲两晋一精工六朝遂陵迟角然尚色泽古风不成吹卢王号词伯秪用绮丽为千年取正印乃有陈拾遗或不尽反朴朝代兼天资所以王李辈向道识所期大哉杜少陵苦心良在斯远游四十载而况经险巇放之黄锺鸣敛之珠玉辉幽之鬼神泣明之雷雨垂变幻时百出与古乃同归律诗自唐起所尚句字奇末流亦叫噪古意漫莫知历兹六十纪识路良独稀凤鸟空中鸣衆禽反见嗤夜寒理危弦恻恻赏心违
赠吾谨五首
朅来潜元子偃息苍云根怀姝三十祀为亢遵世屯甸候翔虎貙凤鸟乃孤骞微荣曷足贵所贵至道尊糠籺铸尧舜水虎伏玄门岂同曲辕栎遁天得长存
其二
采兰荒江陬繁芳被罗襦采采不自媚征途爰有需征途何遥遥波岭争洄纾宵旦判辰参卒岁焉可图南州瘴雾塞狨蹄下城隅永言守沉晦去去宁君躯
其三
南服有佳人遗身在远道上衣云锦灿下裳花萼绕容华耀朝曦岁晏结芳草独行谁与娱抱影心正捣岂无合欢被附托苦不早楚璞思一献和氏莫复保世无良蹇修雌守以终老
其四
麟为希旷祯何以至鲁藩大道久丧世麟趾在人间仲冬钜野风犺獍乃高蹲合围不孑遗灵物罹其樊虞人折尔足眩尔貂与貆岂但子鉏商鱼眎乃漫漫大鹏息南溟培风会高抟纷纷枋榆鷃安知九霄翰
其五
京洛贵游子结驷康庄衢前麾拥楚舞後骖杂吴歈结交尽侯门意气陵上都玉食豺虎侧闇者适所趋宁知穷巷士仄仄顿空庐冬裘不掩胫夕粟无斗储厄抑曷足悲主者顾乘除神奇化臭腐荣盛可久居子云草玄地千载名不渝
双剑篇赠毛汝厉
双剑在昆吾淬砺良独劳年岁既已久况兹以鹈膏丰城古狱下闪闪星文高云逵一见收结佩事游遨被以黄金鞘系以赤玉縧霜锋按月窟万里风雷号一剑乃弃置埋照同铅刀岂不爱光霁乖誃异所遭有时匣中吼魑魅皆遁逃神物卒当合世人那得操君看延平津纠纠双龙交
岊江送汝厉二首
漂漂海上萍卒卒梁间燕与子结同心何意异乡县游团散景光谭讨猥深眷睠兹朱旻际乃有此暌判川途何渺默年运复流转岂无缱绻心王事不可缓君当翔要津我且守迍贱膏煎以自明璞辱以自衒愿言沉光辉勿使闇者见
其二
西北日晼晼宫观凝寒烟行子暮何之驾言北之燕前骖结良驷後徒控华旃中舆歌响发楚声一何繁一阕远别离再阕行路难蓟门无清尘易水有急湍旷士怀明义天步故多艰贱子甘自营沦晦亦所懽乖期在昧旦且复叙凉暄容辉无时及表之英琅玕
南山一株松
南山一株松衣被何婵嫣上焉絶云气下者抵流泉季秋零露沍百草乃弃捐修条抗回风况结霜霰缘附托一得所斤斧那得前所以保容华閲岁及百千纷纷蜉居子岂知有大年
答毛汝厉侍御
仲夏夜向短忽忽不得寐所思眇天未鸿鴈冉而至佳人隔湘波遗我云锦字开缄珠贝光亹亹见深意绸缪梅剑言譩胶漆地时危先金甲儒服久沦弊感子情义重难以笔舌记念昔在京师邂逅意交质文章讵足传偏爱无妬忌逢人说项斯益见君子谊我生岂土木啧啧赏风味顷来趣南方骢马金络辔侁侁表干臣赫赫天子使始识豸绣衣已褫魑魅气如何驾鼔车乃用此骐骥所幸日亲炙慰我色憔悴公门数十寻不见所深邃俯心下微贱此辈一腾沸平生诗百篇缮写入箧笥自愧交游间何敢复当是鄙夫昧逢迎动辄得詈戾遽意遁樵渔横逆莽复炽非子善解排何以控轩轾凝情外形骸奋舌略荣利岂无英乂者与我独投契朱炎射北林樯乌荡离思恻恻芋原屺悠悠岊江涘楼船忽复解我马何当系江山一搔首天地双挥泪君才万夫敌伟矣瑚琏器富贵何可言勋名会多事九域悲风尘三埀更烽燧疎瓜莫华滋短狐暗窥伺先帝在天灵仗尔济颠踬桓桓裴晋公彪炳於史氏王通虽铲采恋阙心尚閟太平十二策寂寥昔曾试持危良独难避色信所致古今贤达士用舍各行志赠子猛虎篇高歌发欲竪
少谷山杂兴
輶车入城府不染市道尘买山水部巷石壁争嶙峋嘉果自四时橘柚及枣榛树木更茷梅竹逾精神茆亭覆石上风月为主宾芸轩矮且陋着书掩柴门褦襶非我朋心知远见亲神闲多暇日棋局见本真虽居赤县会每结青山云鳞鳞十万家刀锥忘夕昕兹山岂遥远烟容自津津四郊愿宁谧永作草茅臣
远离别
近别不顾家朝往仍暮还远别不顾家出门宁计年出门复入门儿女相牵攀鸿鹄怀四方岂受燕雀怜凉风动沙碛剑歌惨不欢拔剑莫割水怅此离别难同胞遍海岱所贵天纲全孔圣欲居夷老耼行度关意气苟相安岂在华夷间远别即当别怀土非上贤
白雀诗
有鸟曰嘉宾结意公院深族类分摠摠中有三珍禽毛羽白胜雪哕哕吐奇音卑尊与贱贵食宿明素心虞罗得之喜言是世所琛饲以香稻粒娇爱轻黄金置以白玉樊鸷鸟不敢侵行将贡明主上林逝駸駸小鸣天地白大鸣彻古今化国彚振德修能无滞淫类此蓬室士怀美遵丘林一朝被爵命照耀岩峦阴永言复自爱野田有遗吟
威凤篇
景风布南服晨曦射丹台威凤何契阔千载一徘徊声响世不传箫韶昔所谐虞庭既寂寞岐下亦蒿菜孔雀与野鸟朝代纷疑猜今时夫何如天未鸣喈喈乃有抟牛?附托凌太阶此曲不可竟九土方喧豗
短歌行
跨马出郭门马疾不竢鞭长跽挽君马听我歌一言凉风戒芳树白露凄寒蝉君子有所思远游及幽燕在家人所爱去家人所怜朝饔不及飱岂得恋膝前下有黄口儿上有沧浪天今时何清亷尽室难远迁但见被云锦麻枲无弃捐独行多辛苦加餐以延年
寄惟可
褰裳采杜若江水何弥弥借问采何为将以遗君子人心无终极天涯岂伊迩?节易载阴往事更佌俿时危生计拙何以托疲薾桂枝有晩芳芙蓉在秋水非无岁寒姿亦逐江草萎栎社神所祥永言葆玄理
寄顾九和侍讲
昔在吴子国对君启心怀朝游太湖水暮宿姑胥台狂吟各写志醉倒黄金罍张衡赋四愁王粲兴七哀同心而同调一啸卑九垓翩翩海鹤举飒飒天风来烟波忽相失各在天一涯君为九霄翰我似穷途埃音书阻岁年泬?陇间梅亦有芳菲草念子思悠哉迟暮不我顾零落同蒿莱
送李道夫赴阙兼怀仲默
强敌且构患我友之朔方朔方万余里金门郁煌煌下有避世士大隐而诞章十年风尘深寂寞中省郎食禄侏儒下修身思何长我有薜荔裳因子远寄将一以存苦节一以昭不忘
岁暮怀京华诸友
忧思苦不彻岁暮登危岑关山百二重江水渺且深水深亦有涉山阻亦有临念我诸同袍一息断风音君为天上鳬我为水中鱼飞潜自情性安能识盈虚遥望北斗星不见北斗城参辰俱在天牛女亦分明同域而相避何况异天地
游子篇
睠彼不周风喟然思九夷九夷限波岭游子逝何之驰车越幽蓟天路逾险巇齐州岂不恋严威剥人肌襜褕可御冬所懽不予贻在贱贵所忽在远迩所遗子去华衣马敦我忼慨词
赠道夫四首
华輈戒昧旦之子赴北阙丛林无繁条天气正十月中逵判绸缪岂不念鹣蟨赠子金琅玕呐呐心结愲京观多缁尘终风永夕发修坂无逸轨知者备失蹷故家亦有懽浮荣亦有歇志士无间居国忧固臲卼持子东门行微言不堪说
其二
大道未底夷回飈无时起君子思致身小人亦踶踶结绥晨出门长道从兹始马周一布衣埋迹殊无似常何出片言玄纁转跕躧一旦白板扉光彩连州里拙哉孟浩然非无圣天子平生得意句濩落入泥滓咄咄归南山悠悠谢朝市显晦无贤愚自古靡不尔兰苕言永怀忽逐春华萎
其三
颓风吹岊水饮子白玉杯意长酒力微日暮倚徘徊十年绨袍恋岁杪起离哀咎愆孰与陈游衍孰与偕故国不可居鲁生行凿坏金台何崒嵂首山亦崔嵬茂子竹栢心余阴及枯荄
其四
富贵苦相迫师徒多遁巡况当强盛时谁能分沈沦之子仗剑出举足生烟云河淮漫浩浩中有要路津岂忘风波恐壮士念委身陈霜沍修途落月经柍桭良友志异域此意难重陈欲扳时无何欲往道无因愿为双意而飞飞出城闉
拟古
勋名不可图叹彼时运乖佳人处幽谷心思日如摧未旰柴门闭盛年不克谐岂无合懽意蹇修孰与媒霜闺云被寒玉顔暗中颓翘首孤飞鴈雝雝令心哀
宿石竹岩
寝痾坐情累削迹离故家届兹仲如月气候清且嘉迢迢紫云洞渺渺天一涯寻壑滞瀑流攀岑悟灵芽千峰递生态百草互吐葩周览荡节物况乃凌紫霞神仙彷佛遇导我营丹砂丹砂未易营缁鬂早已华神理寓隐颐时变增感嗟至人有逸念存形非所多
苦辛行
贪清不自爱历历疏远目缅怀云居胜驾言陟曾曲樛枓遁斧斤岐径积朴云栈纷当心不敢轻落足扪枯骤战兢披棘逾匍匐尫羸无奈何况复迷浚谷虽无夔莘恐讵测蜒蚿伏少焉青霞深转讶白日速山海信伟观何以慰彳亍我生孰驱迫自致穷途哭伯阳不出门世路了如烛愿昭籛子诫或免华山辱
王右军
右军鸾凤姿初齓寓隆想沉睡乃真觉坦卧亦疎朗临池洒妙翰抗意风云上笼鹅事偶然草经有攸往
少谷集卷一下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