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卷八

郑少谷集 郑善夫 2025-11-20

钦定四库全书

少谷集卷八

明 郑善夫 撰

五言絶句

宋宫故基

西门数顷地旧是帝王宫莫谩歌禾黍山河涕泪中

病居读顾与新诗

伏枕殊方客秋风岁载隂头风顿觉愈吾只爱陈琳

楚客

楚客望不返行坐楚天心荆门未可涉洞庭波正深

冬青树

道傍冬青树人好树亦好岂不纒风雷青青自持保

子夜变歌三章

洪江通海潮朝往复暮来岊水下洪江何时逐潮囘我欲渡螺江螺女不可遇人知子夜来不知子夜去汉王昔垂钓白龙从天来至今龙起处犹傍汉王台

东园

汶口园仍好商於草已芜谁歌采芝曲高调满江湖

柴门二首

凉月光不了照我芳桂丛白鳬如人长来往柴门东家住白湖阳习见风波事苕荻何苍苍乱我兰与芷

题画

商意变緑荷秋风落江渚零露忽泥人愁闻鶺鴒语

吴中杂诗二首

秋浦下鸿鴈秋风鸣芰荷客怀一万里江月夜如何乌衣不复见蟋蟀声近牀黄花深几许昨夜一篱霜

江行五首

氷合如镜平氷断如雷鸣孤舟不得寐枕上悲风生厌见雪如麻不见梅放花江北是客路江南是客家闭门对孤灯开门见明星默默心底事礧磈谁能平宦海多白波客路多黄尘波白解覆舟尘黄解汚人少年爱春日羯鼓閙春盘一自不家食春盘岁岁闲

漫吟三首

浣纱伤妾貌折花伤妾心郎君不相弃请聼白头吟白头人所贱緑髪人须恋君如恋緑髪莫到白头变爱君如爱天事君期尽年妾意无虚假君看塘上篇

古意

谁家玉面女素足立水傍睠言新岁近作意浣衣裳

无题三首

悄悄风色寒白地不敢看天尾是故国天头是长安叹息复叹息泪沾头上巾青萍将底用光掩属车尘明月岂长好的的入我怀东风不爱情浮云与意乖

渔者

白日下广川烟涛去不还平生钓鱼意入手便忘筌

虹桥

虹桥不可渡东断蓬山阳只有宾云曲流音下大荒

韶州吟二首

闻渡韶阳水沧溟水更深娵媀时入馔莫作百蛮音蛮溪枫叶下蛮女答歌还太平无外患何事百牢关

闭门四首

闭门打乖坐鹊噪庭下槐种竹成琅玕天风飒然来晓起披云气摊书青涧阿六经无一字秪道配江河读易苦解事閲世涕横臆如何中天日未见羣隂息葺彼南阳庐潇洒玩世事平生梁甫篇吟对沧浪水

画六絶

皎皎水上仙风吹入我怀我梦逢姹女洛波堕弓鞋边人竞北风牧马隂山阳腰间宝刀赤河清尔来王头陀戏海蟾手握庵摩果大观天地间一咲吾丧我鸜鹆乘天巧幽篁学语繁江南气候正莫过鲁东门卖药行市南隐身入壶中指挥费长房白日骑黄龙六拍按六气广乐音未希举手谢世人行歌绿云归

病中吟六絶

掩书卧玄冥蟋蟀在床头如何闭关月耳畔鸣不休形骸久为累三尸今晏然安得鲁仲尼展转铸顔渊虞卿为着书卒岁坐穷愁那知交字外翻有逍遥游有身终是尽学死始长生吾将链真性去去凌紫清爱河易漂溺三山波浪翻覔心了无得吾今闭吾关诗书破我拙聪明多事起那复黜聪明返我混沌子

伏叹五首

少年逐铅椠学道苦不早眼看春田花谁是长久好密云不成霖西郊气烘烘女其蛟与龙胡为处池中穷年守庚申服食意未已如何三尸虫犹在腹心里生亦何所喜死亦何所悲言脱生死关短修复谁尸中岁闻大道链已成蹉跎去日一以多来日今若何六言絶句

洞霄

白鹤久辞华表青牛已度函关五内天花未饱麻鞋踏尽名山

七言絶句

题邵二泉绣岭草堂二首

湘山寂寂楚啼湘水迢迢过客悲何处篔簹不愁思邵公惠麓武公淇

茶仙品泉泉为寒泉翁爱泉泉出山只欲逃名逃不得许多甘冽在人间

登北固楼

北固楼前鹅鹳风奔涛蹴汐撼龙宫舟楫是非京口渡关河忧患海陵烽

游焦山

焦丘龙卧浪冥冥瓜步云囘海树青风尘重问焦光洞读罢华阳瘗鹤铭

武夷曲次晦翁棹歌十首

幔亭彩幄会仙灵紫雾蒙蒙薄太清奏罢人间可哀曲凤笙龙管杳无声

沙棠为楫桂为船紫嶂丹厓锦映川我是开元李居士铁龙吹散万峰烟

不道巫阳十二峰玉环珠佩浄云容美人婉婉秋波立迥隔天关百二重

藏里黄棺壑上船春风秋雨自年年觉来天地终归尽炼得丹成亦可怜

蜕骨藏真传此岩土花石黛已那能县绠探金槥下捣龙宫万仭潭

大隐屏前烟水深九霄云覆紫芝林彤墀不作含香梦丹洞忻传出世心

水过苍屏湾对湾山形密似百年关巨鳌不戴东溟去要与乾坤作大闲

博罗东下三百滩喷雪奔雷仰面看虬龙不出蝮蛇出天风下来吹岁寒

石鼓云楼天汉开飞泉几道白龙洄探元笑入桃源路黄叶千岩风雨来

九溪历尽兴翛然乱瀑喧豗赴锦川寻源已到明河曲飞舄还过一字天

金陵

紫禁金门闭寂寥不闻清乐下丹霄高皇事业如天地过客何须话六朝

黄帽青鞋何处寻道人高卧南山隂闲诵维摩一百偈白雪牀前三尺深

竹枝词二首

西涧西边东涧东千山不断万山通谢豹见春啼出血王孙上树捷如风

梨岭遥於枫岭遥小关高比大关高佣夫过岭如平地一岁来回二百遭

送林仲頴赴马平

东浮淮海三千丈南过罗浮四百峰知尔欲寻勾漏令会看鸡犬白云中

送陈侍御使广

岭南巨海散溟蒙海上罗浮四百峰炎瘴直须三尺雪鳄鱼先避五花骢

櫂歌四首

鸿鴈飞来风雪心鸿鴈飞去天山隂二月天山风雪浅六月天山风雪深

鸿鴈飞去稻粱荒白鸥不飞羽毛伤天寒日暮黄芦荡江水渺茫心渺茫

送君把君緑荷衣悲莫悲兮生别离衢阳向上江水絶纵有鲤鱼何处来

青螺江头游子吟黄金台上秋水深风尘一别一万里美人驾车伤我心

南征二首

去年出师大冒山五千步骑凯歌还可怜今日山前月又照漳南诸将坛

赣水西边是贼壕年年楚越泣弓刀天戈指处欃枪落来岁徐看破尔曹

望灵山

上饶县北香炉西暮霭朝烟咫尺迷平望灵山一百里高南峰影入沙溪

天姥行

天姥旁通天一门下临絶壑桃花源玉佩灵车杳然去凤笙吹断越山魂

赤城怀太白山人

天台岁月轻刘阮不见云端双玉箫知尔西湖卧风雪神游先到石梁桥

昔余梦游鴈宕乘最高台东观海波浩荡囘望万峯蔚蔚云际及登盘山历历如在梦中竦然题句

昔年梦上百寻台薄海鲸波天地回四十九盘东向立鴈山犹是梦中来

羽猎謡三首

君王自拥鷫鸘裘猎骑翩翩尽贵游归来锡宴传封拜狗监鸡坊十二侯

羽林十万是亲军渔阳铁骑天下闻廐马长留太白垒胡天惊散犬羊羣

今年天子又行边勅报旄头照酒泉乘舆自领骠姚部内使宣颁九府钱

送人游吴兴二首

黄龙洞下云色深霅水苕溪吏隐心东道若逢孙处士青春须寄岘山吟

鸠兹城边望不稀翠木朱藤罨画溪津吏扬舲唱歌去溪花十里使人迷

天姥吟

山人住在天姥隂忆余曾登天姥岑云楼雪磴参差起下控桃源几许深

燕京三首

将军白马紫金鞯接鞚聨绥御?前并夸异姓称皇孽不用长缨系薁犍

绯衣紫甲入东华羯鼓铙歌散御花边士尽骑天廐马燕姬翻泣五云车

山後干戈震朔州君王按剑到边头二月凯歌班士马天闲遗却万骅驑

逐客二首送刘伯儒侍御

黄衫白马簇金台逐客飘飘去不囘莫向猿声堕清泪铜环椎髻解怜才

尉陀城外泛云槎西望峨眉隔水华若道日南天万里归心一夜过三巴

山人

税鹤停鸾去不分玉箫瑶瑟散春云日暮天花吹建水曾孙重拜武夷君

新制白氎巾赠崑仑山人二首

细葛新裁白氎巾风尘把赠武陵人渔樵早晩相擕去五色瑶花好自纫

万里黄河天汉通崑仑遥带碧琳宫青牛已度流沙去述作虚传河上公

曹仲礼索巾云将归具茨兼柬王稚钦

元是山人白接?云逵赠女莫相疑便从梦泽穿嵩少更历襄城问具茨

送林茂贞大理二首

君今执法白门西余亦将随倦鸟栖黄箨为冠芰为服几时停棹武夷溪

武夷溪上水溅溅东入沧溟天汉连万里裹粮从汝去乘槎直到女牛边

正德十四年四首

君王按剑东南征锦障黄旗出凤城矫矫六飞熊虎士中原万里倚戈行

云中铁骑猎渔阳鼙鼓塡塡夜未央白马将军传号令金盘宝箧进壶浆

黄牌使者出行营选舞徵歌倾卫城报道儒生饬士马南州叛贼一时平

桑黄渺渺蹑飞尘清路人传天子真宰相无须保车驾至尊雄武动如神

送人之郁林二首

苍梧之峰云万盘下控牂牁连百蛮莫道蛮方非近地日南南是汉关山

郁林东下对扶桑黑雾沉山日晕黄鹧鸪啼上桄榔树一寸乡心万里长

蜀中歌五首

巴东春水锦江来流入荆吴万里回楼船细逐江流去不见瞿塘灔澦堆

峡猿啼过下牢关雪岭连天三百盘锦官城外西游客白日高歌行路难

连云不断三危路雄略犹残八阵图巫峡剑门天地险锦官白帝霸王都

瀼东瀼西花映渠浣花草堂今有无苦忆平生杜陵老暮年涕泪满江湖

文园尚忆马相如锦水风云逐驷车若道君王慕封禅西京元有茂陵书

送人之岭南二首

蛮江春色接瑶京江岸桃花流水声他日双鳬来谒帝蓬莱宫畔笑相迎

潮州东门鳄徙溪行路萧萧猿?啼可耐曩时勾漏令云车更度郁林西

巴人曲

蛾眉山色上青霄白帝祠西巴路遥二月巴江花烂熳一声羌笛为停桡

寄安公石黄门二首

闻君久住成都市岂为成都卖卜钱万里桥西逢蜀使问余何事女牛边

草玄亭下浣花溪载酒看花随杖藜青春不断黄牛峡日日思君猿?啼

送人下第归蜀

黄金台上草已芜锦官城西花映渠知君卖卜成都去不羡风云驷马车

南望湖二首

南望诸湖波映空扬舲东逐芰荷风垂杨乱覆茅檐緑好看鱼梁山照中

湖上空波明彩霞逢逢花鼓若为挝云帆拟挟飞仙去沧海惊传银汉槎

黄河二首

五月黄河风不回六鳌东涌雪山来乌樯天转蛟龙窟未道瞿塘灔澦堆

桃源县前雷雨急洪河拍天黄雾深淮南古意正愁目更着悲歌乱客心

璚州歌五章

青氊乌帽适天涯白首投荒莫咄嗟东傍扶桑多薏苡南过勾漏有丹砂

长鲸一涌雪山翻海若爰居不可驯知君定怕风涛急白地风涛怕杀人

君家住近海门潮君去朱厓不寂寥哨哨罔两能人语种种乌蛮解汉謡

蛮子滩头兴不孤桄榔树下打娵媀年年五月荔枝熟翻怪先生爱索居

岭表黎酋分鸟羣桂林象郡总能文更怜蜃气朝朝见莫厌猿声夜夜闻

梦黄山梅花

阳湖春动蘂珠宫我梦黄山白鹤峰罗浮仙子娟娟下笑整云裳风雪中

同王方湖泛舟监湖入兰亭偶成赠章二首

木落秦山近草堂避人仍葺薜萝墙知尔经纶数在手钓船长系监湖傍

监湖放船云雾光兰亭八月溪水长我爱风流王逸少青山同引碧霞觞

若耶溪

山回水曲若耶溪八月荷花光映堤越女劳歌采莲曲江南今有杜鹃啼

剡溪

曹娥江接剡溪流乱石幽花只漫愁剡曲尚疑安道宅山隂谁上子猷舟

东山柬董文玉谕德

东山中峰天汉连紫筇丹屐共云烟高卧正怀谢太傅莫令小草後人传

清风岭

嶀浦桥东云压山清风岭矗明河湾扪崖忽漫双流泪日短风尘易满关

天姥峰

天姥崚嶒不可招云岩雪壑傍丹霄天台四万八千丈俯看飞虹度石桥

答天彛

君今笑入天台山余亦欲田箕頴间白日风传紫芝曲莫教人识是商顔

看花

山藤花开红映衣看山藉草迟迟归锦石无人溪水下隔花刺船鸂鶒飞

天台杂诗四首

一夜雨声吹不断国清寺前溪水鸣欲过天台拾瑶草秋风无限石梁情

赤城云闭玉真符桐栢宫涵沧海珠早晩移家葛洪井璚台双阙是仙都

华顶数峰飞刺天长风白日洒云烟鹿裘行探金明草笑拍洪崖星汉边

昙花亭前雷雨飞石梁天巧眼中稀素裾綦履沾云湿我自天台华顶归

江村

钱塘江浪拍天来江上茅堂负郭开蜃楼鼍鼓时能见鸂鶒鸬鷀晩自回

青埜堂成二首

飘风落木气萧萧抱病经时亦自聊湖上小堂驯燕雀年来净业混渔樵

子真谷口成深隐少谷柴门故自开药裹书籖蒙不理海鸥江鹳日相回

游淘江赠林樗翁

野亭杂花红近人山翁爱客青纶巾涉江欲采芙蓉去无数秋风鬂髪新

戏作木虚据石图

云里孤峰尔独凭下观星斗带沧溟翻身笑折三花树拟傍蓬莱顶上行

送克相侍御使齐鲁五首

千盘岱岳矗琳宫万壑平吹瀚海风何能一探金鹅蘂并尔呼云日观峰

淄青南下沧溟开鹏击鲸翻天汉回东廵定上蓬莱阁五色楼台万宝堆

吾怜白浦控沧洲目尽云槎天际流傥遇阜乡双玉舄与君高结望洋楼

海内谈诗王秉衡春风坐遍鲁诸生我昔传闻薛吏部为君遥式洛阳城

檇李忻逢孟望之湖边秋艇把杨枝青袍笑入襄阳社白璧翻传梁甫词

送人之莱芜

莱芜县在海东头迁转还君山水州日日鸣琴了公事鱼龙波浪眼中游

赠武夷道士二首

幔亭道士住紫宫年过八十气吐虹揖余解下双龙剑指点云涯三百峰

武夷乱峰攅紫莲丹房想在彩云边分君一粟庖羲洞闲弄明河抱月眠

漫兴

忽惊溪虎连羣啸不分林鵶朝暮啼画省行台堪牧马山城更鼔不随鸡

观马清痴所临元缪佚山泾杂树诗画戏为题句

吴下风流尽此物後来好事更传真尔辈安身是何处素毫零落寄丰神

涂山

浲水东行沧海回衣冠玉帛万方来後期独有防风氏君看涂山戮将台

禹穴

脱屣行探禹穴灵万年鸿宝秘丹扃梅梁窆石空山里想见虞廷旧典刑

曹娥庙

东关东偏曹娥碑今古流传絶妙词洪涛骇浪翻沧海要识人间孝女祠

桃源

桃源红映赤城霞洞口春开度索花拟傍东方啖桃实不随刘阮问胡麻

石梁寄会稽王山人

石梁跨海与天通千里骑驴识孟公东路寄书王子晋迟尔缑山缑氏峰

委羽

东海龟兹仙圣居琅玕芝草洞天虚函关已断青牛驾委羽忻逢白鹿车

有背师者索题东臯书屋

东臯书屋傍风云翠筱红蕖卧典坟请君终学壶丘子汧水鲵桓恐未闻

至日

玄冥久不行冬令瘴雾蛮烟泥杀人恶草翻翻长至日未看兰蕙转阳春

次素翁临沧亭

沧海鲸波天汉长壶公东影拂扶桑彤云彩雾行空壁此是人间素老乡

滩上

雪喷雷轰三百滩临川力拟障回澜淜奔险过瞿塘峡细看中流砥柱湍

吴门送黄明甫佥事赴岭南二首

吴门海风吹白波岁晏离城可奈何明到罗浮避氷雪还君及早播阳和

其二

江头日暮歌欲罢告诉不尽哀情多岭南自古炎蒸地君去风霜合若何

惠山吟

去年曾饮中泠水今日初尝第二泉我有灵泉甘比蜜无名应是在山偏

延陵送刘克柔

延陵四月新水生延陵江上送君行行过长淮莫停耳淮南淮北鹧鸪声

王山二絶

怀玉山前黄叶深远天烽火上人心不知何处歌都护拍断尊前梁父吟

十月玉山寒雨生万峰叠叠更分明长溪浅溆从容满冷蕊枯荄次第荣

画者

近爱钱塘孙画师江山花木乱生姿正愁京洛风尘急却耐龎眉歌紫芝

赤城

天台山前黄鹄飞仙人城阙赤霞围最怜谢女蓬莱去未识人间马子微

送沈一归闽

乌石山傍思蕨薇还家头白故人稀溟溟苦海沙棠棹几处风波他是非

瓠子河遇叶六

草草逢君瓠子河河水瀁瀁柰君何云山涕泪渭城曲天地争回易水歌

歌风台

陆贾诗书叔孙礼犹能润色汉乾坤尔曹未是真王佐威凤文鵷未得驯

大风之计在四方岂意牝晨祸萧墙身後貔虎尽食邑左袒危乎仗彼苍

寄黄明甫佥宪

颇忆故人黄小江为官三载帛书荒闽中幽事笑杀汝麦饭藜羮薜荔裳

?榔不过南诏驿五岭氷霜今已多岁晏诗篇尚记不吴门海风生白波

宿石门晦翁读书处

石门抱被云湿衣流水聒耳无是非海潮夜语梅花戌起看扶桑朝日辉

筹峰南下枫林西岩阁千盘平翠微云踪不见朱夫子尸祝能谈刘布衣

悟道松

玉柱峰头悟道松根株岁久化为龙若比茅山左纽桧大千世界极鸿蒙

游丹青阁读旧还怀许黄门启衷

风流不见许黄门文字丹青阁尚存最怜佳句车盘驿黄犊青山何处村

太山三絶

巨灵盘盘阊阖门日观峰头玉册存黄岘西行看落日碧霞南面拜元君

秦皇自谓功无量拟揭空碑古帝前磨崔小篆三千字何似开元十四年

苦忆太山孙处士春秋三传尚须编只今四海无青眼欲向何门乞俸钱

读汉书四絶

邓禹数言天下计定功端合首云台牛鼎终非真会合中兴不复食盐梅

子陵不废桐江钓才力还堪比傅岩汉室规模故人意只余糠籺落空谈

不及辽东管幼安龙翔凤举出人间东京窃笑三君辈风节何禆末路难

建武闭关示无外後来夸者却开边虎头何物飞食肉西山康居三十年

河道

金陵方物上楼船州县流传则例钱圣主戎衣无盗贼山东河道避氷鲜

龙湫

龙湫瀑流转怒雷囘风散作灵雾飞青雯倒挂鸿蒙练断尽天孙云锦机

沿溪见白苹盛开

江深木落见苹花千涧秋容尔自佳不随穠李分春事要接寒梅成岁华

天台

崩湍转瀑下龙湫皛皛银河彩雾浮履险能无伯昬分等闲来往石梁游

读松江渔翁传

垂钓松江三十年澡身浴德意仙仙那能心迹俱忘後共女中流歌扣舷

吕徽之

平生意气吕夫子遁迹空山薇蕨春不分弱小与强国独操鱼钓寓经纶

元天台戌妇不知其姓名有殊色千户长欲夺之不可盗械其夫阵亡时守囚者颂其系且恤之至意在妇也久且左其夫令闻之妇妇曰君以妾故至此妾顾可负君耶遂弃儿女自投于百步石厓下柴立湍激中死数日不仆当路闻者为释其夫囚仍立石旌其烈石在紫阳神化之处今杳然蓁莾也余过天台访而吊之

台山名姝人共悲杀身千古怨娥眉不道激湍无独立桁杨夫壻已全归

赠族人栗斋侍御

露公之後世多贤侍御才名英妙年总见风霜上容色更期抟击向秋天

青野堂成二首

小隐堂开青埜上鶺鴒鸂鶒傍人初安身正学周夫子庭草芊芊费剪除

不厌芳华耽寂寞江湖廊庙本同机明时正好兴周道要识莘磻是汝师

班玉杖歌二首赠木虚

阿罗掌上千年物信是蓬山绿玉枝拄到中天斡元气乾旋坤转莫知谁

君家拄杖班龙质十二星精光恠多直教腾踏风云去王道平平奈尔何

至日

沧江病里逢南至化国欣看日线长未堪取醉酬佳节恐碍垂貂梦紫皇

江南气候异京师天道流行动失时柳条梅蕊相催迸蛱蝶黄鹂未入枝

赠樗翁

樗老钓矶淘水曲渔竿独抱弄沧波经纶老手终自惜鼍掣鲸翻奈尔何

送平厓侍御使山东

尔往乘骢山海东赤霞心捧大明宫腰间绣斧横金枘白日青天意气雄

鳌峰乌石残芳迹天府云台秪薄游尧舜山林余且隐伊周事业汝须谋

孔林东奠龟蒙山阙里长存天地间要得吾儒振羽翼迷方回首圣贤关

八神长呵封禅文鱼鸟能符七十君谁令先帝终廵幸御帐亲团龙虎军

殷浩坟前乌夜啼饮牛那复鲁门西我愧延陵吴季子将无佩剑慰冥栖

金陵咏

金陵佳气郁崔嵬锺阜龙蟠隂殿开万里山河陵阙脉千年松栢栋梁材

皇皇嗣圣造乾坤靖难勋臣有特恩王魏多知权所重夷齐解事丧其元

靖难相传是佛缘浮屠九级答诸天琉璃力尽金银帑黎庶身?十八年

闽粤犹传汤大夫残山振海定皇舆当年肘後悬金印今日人间卖玉鱼

鄱阳战罢録功臣赳赳中山第一人不识汉家同用武云台颠倒序元勋

祀典春秋享帝王汉高俎豆有辉光皇王帝伯原功德战伐何如揖让长

何岭见杜鹃花

青龙白虎事非幻石室丹厓路不賖一枕却成尘土梦碧山开尽杜鹃花

送人游新安

送君南向婺星源三十二峰云色连苍龙白鹤时来往羽盖银幢下九天

岘山【刘守新作去思碑刘元瑞为文抚时兴怀漫为题句】

吴兴霅水水倒飞上菰下菰歌正悲江汉有谁羊叔子岘山先勒去思碑

蜀中歌【其六补】

云涛雪浪通牛渚杳杳飞槎天汉行芝殿蕊宫连栈起成都今去问君平

山行见嬾椿

嬾椿一树与松长丽蕊秋掀红翠香爱尔未知谁更嬾松间好看卧云房

南征

貔貅南出晋安门剑戟如霜万马奔小丑应须就殄灭天威南面正乾坤

君王南顾似深忧每遣材官守赣州多士能无见节义诸公何意遁巢繇

将军自许霍嫖姚豺虎山南尚尔骄有人伊昔持干羽不出阶除格有苖

官军不出粤山深招抚年年空费心天子拊髀思葛亮南中孟获定成擒

纵使孙吴亲战阵何如仇览在蒲亭鸣枭亦化为鸾凤农器宁销作甲兵

赣州城头皷角哀清漳道上羽书来何处总戎深属望阳明夫子出羣材

旌旗??亘红云钲皷逢逢警六军壮士不图收战骨五陵豪贵策奇勋

少谷集卷八

网友评论

“郑善夫”相关作品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慧远 · 著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慧远 · 著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刘通微 · 著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佚名 · 著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 · 著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佚名 · 著
  • 二程外书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朱熹 · 著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蒋融庵 · 著
  • 明真破妄章颂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张继先 · 著
  • 道德篇章玄颂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宋鸾 · 著
  •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澄 · 著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牛道淳 · 著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朱熹 · 著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茅盾 · 著
  • 文始真经言外旨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陈显微 · 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佚名 · 著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佚名 · 著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佚名 · 著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佚名 · 著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佚名 · 著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冯梦龙 · 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慧沼 · 著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胡仔 · 著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慧沼 · 著
  • 薛氏集异记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薛用弱 · 著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佚名 · 著
  • 四分戒本疏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斯年 · 著
  •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佚名 · 著
  • 庄子解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王夫之 · 著
  • 论道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金岳霖 · 著
  •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吴趼人 · 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佚名 · 著
  • 先秦学术史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傅斯年 · 著
  • 律杂抄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佚名 · 著
  • 小经理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赵树理 · 著
  • 陶甓公牍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汝骥 · 著
  •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赵树理 · 著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佚名 · 著
  •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佚名 · 著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陈师道 · 著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佚名 · 著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佚名 · 著
  •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冯梦龙 · 著
  • 书集传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蔡沈 · 著
  • 德育鉴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梁启超 · 著
  •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张铉 · 著
  •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何楷 · 著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雨山上思 · 著
  • 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张丑 · 著
  • 丽情集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张君房 · 著
  •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魏元旷 · 著
  •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佚名 · 著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郭思 · 著
  • 续通典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多人 · 著
  • 温疫论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吴有性 · 著
  •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佚名 · 著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佛教导航 - 开启智慧之旅,连接十方法缘 | fjdh.org.cn智慧莲华 - 赋能寺院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弘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