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沙溪集卷十四
明 孙绪 撰
杂着
无用闲谈
以理而言谓之天以禀赋而言谓之命其实一也夫子罕言命盖以流行化育出于天非人所能移君相不言命盖以穷通贵贱出于我非人所能与圣如夫子贵如君相尚不敢轻谈今闾巷小人妄谈逆料以求酒食士夫翕然往叩盖未售者欲登科既仕者欲陞迁宦成者欲固位彼求食之徒岂肯片言忤人意爱谀喜謟故乐与之接不厌也成化间安成彭阁老年且八十尚不肯去惴惴然惟虑失宠幸又虑老境渐逼日呼都下诸星士谈命其一稍黠者知其意抗言曰明公过此三十年後当归田归田後当生贵子尚见其登高科又十余年当得腹疾恐有不测计其年一百四十余岁矣彭卽遍命其家人曰尔曹谨识之是年勿进吾以生冷也满座哄然一笑知彼以戏语投其好彭竟不悟夫乐天知命则不忧遂志致命则不惧安分委命则无求穷理至命则无愧何必尔尔耶
有妬心者不足以用人有矜心者不足以爲学有褊心者不足以成德怀轻人之心者类于薄挟上人之心者类于狂轻人则朋友日离上人则学问日损见愚人得富贵则肆口评议见君子得声名则愤然生妬薄且狂者之爲也对富翁而诉贫窭彼将谓我冀其周恤对达官而诉困穷彼将谓我冀其荐扬无财而交际于人则取轻无势而属事于人则取辱
遇羣马於途凡脊穿毛脱瘦惫而觳觫者必官马也逢数船于河凡篷破篙折朽败而漏者必官船也盖乘驾无节爱惜无人故易以敝呜呼今之从政其亦以民爲官民乎
古称聪明正直爲神夫聪明则无蔽正直则无私无蔽则不可欺无私则不可媚积愆稔恶而腼顔以致祷是欺之也朝祈夕祝而献飨以冀福是媚之也何待鬼神之浅也君子之使人也诲之循循出之申申量能以任之揣力以劳之用其长避其缺振其怠提其蹶教其所不知不责以我之所知引其所不能不尤以我之所能惩之而不敢怼刑之而不敢议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求其道而不得爲广其说如此
秦桧禁私史温公曾孙司马汲遂言涑水纪闻非其曾祖论着之书韩平原擅权晦翁曾孙朱浚每上书辄称万拜恩主人共目爲朱万拜彼恬然受之不以爲耻所得几何而陨坠家声获罪千古其失多矣然则今人称张璁曰萝老李时曰序翁宜其不知耻也
或问鲁仲连田子方优劣夫鸿冥凤翥名可得闻不可得而见仲连之谓矣鹤轩龙豢身可得而养亦可得而醢子方之谓矣
王建宫词太仪前日煖房来嘱向昭阳乞药栽勅赐一科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今人有迁居或新筑室朋侪醵金往贺曰煖房盖自唐人已有之矣
老杜七夕诗曰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朦胧梅圣俞櫽括爲二句曰巧事世争乞神光谁见同工则工矣是固老杜意也方万里瀛奎律髓载圣俞是诗且称神光句之妙又爲细解其意此有何难晓而赘以注也可笑
柳子厚云以淮济之清有玷焉若秋毫固不爲病然而万一离娄子眇然视之不若无者之爲快也此卽古人红炉点雪之意子厚特新其语耳
苏黄门云子瞻读书有与人言者有不与人言者不与人言者与辙言之而谓辙知之曾子开论子固之文曰上下驰骋愈出而愈新读者不必能知知者不必能言二子皆以弟称颂其兄声律如出一口黄门之词爲胜檀弓句法也
苏老泉曰风行水上涣天下之至文也非风之文也非水之文也二物者无意于文而不能以不文也古之君子不得已而有功则天下以爲贤不得已而有言则天下以爲口实东坡云昔之爲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爲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花实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故余爲文至多未尝有作文之意此卽老泉之说然笔力不及矣
孟子欲言周礼而患无其籍迄今垂二千年而周礼乃完具若此故先儒或谓其为六国隂谋之书以其多杂六国之制渎祀敛财冗官扰民可施於文不可措於事晁氏又谓其为新室之书以其五岳之称泉府之设皆王莽时制度虽未必尽然然非周公之故物明矣自王荆公借之以文其政遂以为周公之书学者不敢轻议荆公所治新法一切屏絶而此独沿袭未改近日廷议复欲设科取士令周礼与六经并列正恐贻笑後世耳子贡称夫子之德曰温良恭俭让温春也良夏也恭秋也俭冬也让则犹五常之信五行之土四时之所需所谓太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者也让之爲德大矣哉故书首尧舜诗首文王春秋首鲁隐公史记世家首太伯列传首伯夷皆让之大者也
王通着书事事欲学孔子故人以爲僭王莽在位制诰之类事事欲学尧舜而人不甚非之者其人不足责也卲康节最敬程子兄弟至其子伯温乃大不然且谓程传肤浅鄙陋不足以知易其平生景仰而畏服者独扬子云而已又曰康节亦尝称太玄可与三易相轧今太玄固在诚亦邃于理数果能与易相轧乎至司马公论太玄曰孔子旣没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孟与荀殆不足儗况其余乎观太玄之书明极于人幽尽於神大包宇宙细入毛发合天地人之道以爲一剖其根本示人所出胎育万物而兼为之母若地履之而不可穷若海挹之而不可竭考之於浑元之初而玄已生察之于当今而非玄不行穷之於天地之季而玄不可忘叩之于万物之情而不漏测之以鬼神之状而不违槩之以六经之言而不悖藉使圣贤复生必将释然而笑以爲先得己之心矣此全是学皮日休孔子庙碑所谓後天地而生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没知天地之终等语夸大过之好尚一偏许与遂过当贤者不免也
史笔贵传疑孔子称阙文要之古人所遗不可妄有去取昌黎革华等传後人因李汉不收入遂以爲非退之所作一并删去然徐以考之汉之所遗亦多矣刘禹锡曰柳子厚死退之以书来曰哀哉若人之不淑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又曰韩愈谓柳子曰若知天之说乎吾与言天之说云云柳子厚云退之寓书曰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屠退之自云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今其书其说皆不存然则古人之着述其埀於今者无几也而忍更刋落乎
庄生梦为蝴蝶欧阳公梦为鸜鹆幽怪録载薛伟病梦爲鱼
古今字俱有反对如吉对凶上对下圣凡高卑深浅饥饱寒暑之类皆有对惟有渴字无对古人未有拈出者隆古时人无诈僞故六经中无真字人不知有异端故六经中无仙佛僧禅字
高而覆物则谓之天尊而宰物则谓之帝健而不息则谓之乾妙而不测则谓之神
蚕不饮蝉不食鸡无肺故饮而不溺无金不能生水也兎无脾故狡而不信脾属土五行之土犹五常之信也兰亭记丝竹管弦之词诚为重复然不特右军言之矣西汉张禹传後堂理丝竹管弦则汉初已有此语病矣学文须学其意不可纯用其字面与句法书曰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班固典引曰唐哉皇哉皇哉唐哉山谷学优斋铭曰学哉身哉身哉学哉扬雄解嘲曰家家自以爲稷契人人自以为臯陶崔駰达旨曰家家有以乐和人人有以自优老杜南郊赋曰九五之後人人自以为唐虞四十年来家家自以为稷契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曰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夏侯湛抵疑曰志不辍着述之业口不释雅颂之音昌黎进学解曰口不絶吟於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郑罕曰作法於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如之何文皇帝范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於时宫人徐惠上疏曰作法于俭犹恐其奢作法于奢何以制後谈助曰设教于本其弊且末设教于末弊将奈何凡此皆偶尔相同作文者不可以是为法也如东方朔曰枉而直之使自得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杜预序左传则曰优而游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则青於蓝而寒于水者矣
舜告禹曰衆非元后何戴后非衆罔与守邦伊尹告太甲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仲尼对孔文子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闻之也对卫灵公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舜与伊尹及孔子先後之言如出一口圣人之言不求异也若扬子云者爱奇好古事事求异甚至孔门列四科子云乃曰子游子夏得其书矣未得其所以书也宰我子贡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顔渊闵子得其行矣未得其所以行也其立言好异于人如此昌黎进学解曰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易诗之体尽于是矣然作文之规亦不外是盖丈贵乎奇过於奇则艳故济之以法文贵乎正过于正则朴故济之以葩法者正之所生也葩者奇之所生也
圣贤之文错综经纬不拘拘于声格照应而自然光彩逼人孟子告滕丈公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若使今人爲文旣有此一段下文论教处必曰夏后氏曰校殷人曰序周人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如此与上文岂不对偶齐整圣贤自不屑如此论逢蒙杀羿谓羿亦有罪引庾公之斯事以明之若使今人为之卒章必曰由是观之羿岂得为无罪古文简雅正不必如此
余尝见安邦乡试録一册安邦者安南国一道之名其国凡几道如中国省藩然试录题曰洪德二年辛卯盖其境土去中国万里虽名爲秉声教而其实则自帝其国建元更制自若也初塲四书义四篇五经义五篇二塲制诏表各一篇三塲诗赋各一篇四塲长策一篇蕞尔小夷不足齿录而其所刋文字亦多有可观者如晋谢玄让前将军表中云柰彼氐秦生心猾夏逞虎贪狼噬之恶正尔凭陵赖风声鹤唳之威居然奔溃谅本皇天之助顺亦由庙算之先几讵意图功骤加异宠言念百年之绩犹後即诛岂伊一战之劳敢先受赏木罂赋中警联曰雪罍耻于荥阳振槁叶于睢水士自闲於汔济人何择於善泅何待乎万艘之舸舰千里之舳舻末云惜乎始终参差仓皇反覆固陵之车柅不来齐村之祸坑自速智已局于挈瓶悔犹追於鼎足瓽轠启衅瓶羸告凶槛车之困未几锺室之恨何穷此等言语似非鸟言兽面者可能亦已见中国文化之远也
张文潜题磨崖碑云元功高名谁与纪风雅不继骚人死是学老杜双松歌曰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山谷过桂林云李成不生郭熙死柰此百嶂千峯何是学昌黎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柰石鼓何
士固当以多识爲贤然六经诸史外但可涉猎一目而已诚以精神有限而岁月无几督学政者每发条格卽借市肆书目备録下郡县以自衒所学之博计其价值何啻万金贫士何所藉手细检之书名字条格中亦多差谬盖其书彼亦未尝见也士见条格下侧目以视曰是又录之谁之肆者可笑
俚俗讥议人之无学术者曰汝瞎字也不识此语亦有所本唐萧頴士轻薄好笑人尝有同官误呼臧武仲之名爲核盖武仲名纥当呼为瞎而其人误呼之頴士曰汝瞎字也不识相传遂讹纥爲瞎余因是知好为臆说学者大病然其讹误後世也不浅司马子长作史记稍见六经中有片言只字可附会者辄敷演怪诞无稽之说以惊世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卽有简狄吞卵之说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卽有姜嫄践迹之说厘降二女卽有二女九男观内观外之说舜明四目卽有重瞳之说如此类皆浅陋不经惜沿袭旣久无人厘正之耳天地人谓之三才轮人以毂辐牙爲三才弓人以胶漆丝为三才然其所谓三才者亦眇矣
汉陈蕃曰几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於心唐陆象先谓人曰贺季真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是学蕃语
人与马俱走则人不胜马人坐于车上策马而御则马不胜人故君人者与臣下争能则不胜其劳责以所能而坐享成功则不胜其逸
骐骥得伯乐而後脱盐车青萍结绿得薛卞而後长价然则伯乐薛卞有功于良马宝劒也多矣二子名亦以是不朽则良马宝劒亦有功于二子矣
夏不衣裘非不爱裘也温煖有余无事于裘也冬不挥扇非不爱扇也清凉有余无事于扇也故际可为之几则鄙夫为哲人失事几之宜则贤才爲弃物
草食者多力而愚肉食者勇敢而悍水食者耐寒而浮土食者无心而惠气食者神明而寿谷食者知慧而夭古人诗文亦自有不可解者或当时偶有所寄激而爲言今皆不可知如老杜桃树诗温飞卿郭处士击瓯歌李贺申胡子觱栗歌李义山锦瑟歌樊绍述绦守居园池记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等篇今人必欲解且谓其高妙亦随衆悲喜而已
贾谊吊屈原曰乌虖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鴞翺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圣贤逆曳兮方正倒植谓随夷溷兮谓跖蹻廉莫邪为钝兮铅刀爲銛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屦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罹此咎兮明白宏大真可一唱三叹尚有余音柳子厚学之曰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支离抢攘兮遭世孔疚华虫荐壤兮进御羔袖牝鸡咿嚘兮孤雄束咮哇咬环观兮蒙耳大吕董喙以爲羞兮焚弃稷黍犴狱之不知避兮宫庭之不处陷涂藉秽兮荣若綉黼榱折火烈兮娱娱笑舞谗巧之哓哓兮惑以爲咸池便媚鞠恧兮美愈西施谓谟言之恠诬兮反寘瑱而远违匿重痼以讳避兮进俞缓之不可爲何先生之凛凛兮厉鍼石而从之词语固佳较之于贾则觉其雕琢餖飣无复纡余曲折悲愤感慨之意至我朝瞿宗吉所爲骐骥服盐车驽骀厌刍豆凤凰栖枳棘?鴞鸣庭户贤者槁项黄馘而死於下不贤者骈肩接迹而显於世亦是学此句律且从昌黎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綉兮士无裋褐化来然觉粗直无意味矣
东坡喜雨亭铭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爲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爲粟此语亦有所祖述汉刘陶议铸钱曰就是当今瓦砾化为南金土石变为和玉百姓饥无所食渴无所饮而东坡语爲胜
晋鲁褒作钱神论南朝萧综作钱愚论晋阮籍作达庄论王坦之作废庄论韩退之有送穷文段成式亦有送穷文二子同时想当时好尚如此国初诚意伯刘基亦有送穷文韩所送者利势之穷段所送者文字之穷刘所送则天壤无穷鬼驻足之处有天下一家之度其识见过二子远矣然词华皆不可与昌黎同语也成化间常熟桑民悦有留穷文段亦先有留穷文余未及见昌黎作王仲舒碑又作志作刘统军志又作碑东坡作司马公行状又作碑其事虽同而文词句律乃无一字相似者真缚虎手蔡中郎为陈太丘胡广作碑又爲二公作祠铭同者乃十七八不足取也
尚书令左雄荐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又荐故冀州刺史冯直任将帅直尝坐賍受罪举并以劾雄雄曰诏书使我选武猛不使我选清高举曰诏书使君选武猛不使君选贪汚雄曰进君适所以自伐举曰昔赵宣子任韩厥爲司马厥以军法戮宣子仆宣子谓诸大夫曰可贺我矣吾选厥也任其事今君不以举之不才误升诸朝不敢阿君以爲君羞不寤君之意与宣子殊也雄悦谢曰吾尝事冯直之父又与直善今宣光以此奏吾是吾之过也天下益以此贤之梁冀跋扈带劔入省尚书张陵叱令出敕虎贲羽林夺劒冀跪谢陵不应劾奏冀请廷尉论罪诏罚一岁俸百官肃然冀弟不疑爲河南尹尝举陵孝廉谓陵曰昔举君适所以自罚也陵曰明府不以陵不肖误见擢序今申公宪以报私恩不疑有愧色二事乃相类余在考功蜀人某不欲言其名爲御史清议不归欲投劾去未果乃托余友刘太常介夜诣余涕泣跪拜眉宇可矜余心鄙之然刘盛称其才可大用盖尝与彼寮寀抚州知之爲悉余素重刘信其言力爲辨别得免黜责後余为少卿遇诸途侧目而过且谓人曰吾将劾孙沙溪刘闻之往叩其故彼曰沙溪昔庇我人将谓托迹门下以是自掩非有他也刘曰若是则君薄且忍他日又将劾我耶乃赧然而止此与左雄张陵事类而心不同
汉唐晋宋以来宗室皆读书入仕与齐民等故民不困今之宗室惟坐以待哺天潢繁衍俸给日增一藩封之下数十年後辄增至数千今秦晋之地税额之入不足以供其常禄未知更数十年何所纪极也余备员铨司时尝欲作万言书投之丹陛乞合天下宗室凡读书识字者羣试於礼部可用者量与一官不可者令其再学每六七年一试着为令甲庶宗人不至于永弃国储不至于坐糜然律有变乱之科终不敢也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时以爲奇絶然亦有所本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隋长寿寺碑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岩桂分丛然而勃则青出於蓝也
以帝尧之明知鲧之不可用旣审且悉矣因四岳之举犹不敢自以爲是而复试之尧之于鲧岂待试之而後见哉四岳之言不可逆而在我之知或未至也圣人急於从谏如此人本空疎昵之以为贤行本回邪誉之以爲宝一事偶合宠待腹心片言相符骤迁端揆虽台谏交章漠然不以爲意而贬斥戮辱无日无之终无芥蒂於其心自信而不信人宜後世之治不如古也
圣人固大要之亦人耳人岂大于天哉儒士好夸大其说如曰天地固大也而圣人尤大也或以天地者圣人道中之一物或又曰道通天地有形之外然则浮屠氏谓佛尊於上帝黄老家谓元始生於天地之先皆吾儒夸大之说启之也
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或谓其用赋体殆未深考耳此是学吕温三堂记体制如出一轴三堂记谓寒燠温凉随时异趣而要之于不离轩冕而践夷旷之域不出户庭而获江海之心极而至于身旣安思所以安人性既适思所以适物不以自乐而忽鳏寡之苦不以自逸而忘稼穑之勤岳阳楼记谓晴隂忧乐随景异情而要之於居庙廊则忧民处江湖则忧君极而至於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但楼记闳远超越青出於蓝矣夫以文正千载人物而乃肯学吕温亦见君子不以人废言之盛心也
孔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是虽圣门爲学希圣希贤之事然推之科举之学亦的然不可易盖其始也不戾其所当然是即志道之说也其旣也不忘其所已得是卽据德之说也其旣也浑融醇正之学即之以爲安和顺英华之发达之以爲词推行有基退藏有地是即依仁之说也夫然後庄骚子史随意涉猎以资该博是即游艺之说也圣人之言随寓皆通固如此绪六七岁时先公口授以忠孝箴云是丘文庄公所作今丘集中不见此箴谩志於此以寓风木之悲忠箴曰君者臣之天臣之所以事其天者忠也是忠也与生俱生而由於当然之义是则所谓天降之衷也衷降於天乃人所受之中人体之以事君必尽厥心必委厥躬不敢私其有不敢阿其同犯则弗逆以激顺则弗曲而从也呜呼戴天以生何报其功一言以蔽之曰为臣死忠孝箴曰亲者子之天子之所以事其天者孝也是孝也与生俱生而本乎自然之仁是则所谓率性之道也道原於天乃天所命之要人本之以事亲必用厥诚必善厥绍不敢逆其怒不敢违其好形则不毁以伤德则克全而肖也呜呼昊天罔极何德以报一言以蔽之曰为子死孝
孔子而後善辟邪卫正者无如孟子所谓制恒产以明人伦正人心以息邪说兴庶民以胜邪慝无余蕴矣韩子所谓庐其居人其人养鳏寡孤独以爲养明先王之道以为教欧阳公所谓修其本以胜之使王政明而礼义充然皆吾孟子咳唾之绪余也二子苦心毕世原道本论尤其自视以无前者曾不出范围之外然则孟子真不可及也夫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分隂阳而两之者也上经首乾气化之始也故彖传言性下经首咸形化之始也故彖传言情天下事美恶未尝无对嘉靖癸巳兵部火羣僚奔救张内阁璁欲登垣视汪太宰鋐欲媚张耸肩俾张踏之以登仍未及汪去冠易肩以首夫璁以宰相踰墙已不足道鋐甘心於仆隶之所不堪无耻甚矣宋徽宗与宰相王黼踰垣微行垣峻不能接有耸上来司马光伸下来神宗皇帝之语千古以为笑然所承者君也但嘲谑戏媟无君臣之礼视鋐则有间矣汉灵帝问侍中杨奇曰朕何如先帝奇曰陛下之於先帝犹虞舜比德唐尧帝不悦曰卿杨震子孙死後必复致大鸟矣事虽亦戏谑奇不失为讽谏然则徽宗不逮汉灵帝鋐希合心胜不但杨奇罪人亦王黼罪人矣
杨诚斋论文章之弊曰泚笔点纸镌肝镂心齿嚼冰霜眼染烟云然斯言也固文章之弊也论歌颂之弊曰髠頴涸砚镌肝剔肺珩佩其声黼黻其态然斯言也固歌颂之弊也其所以诮人者乃其所自道欤
世事未尝无相类人亦往往有之米元章落魄不羁自许风度飘逸不愧晋宋间人物每得人书画名帖百计谋取或不得则吓之曰若不与我必赴水死人多畏其死勉意与之以是得颠之名然不自觉其颠也尝以书诉庙堂自谓久任中外被大臣知遇举至累数百皆用吏能爲称首无一人谓为颠者世遂传米老辨颠书又尝以书抵西府曰芾老矣望先生荐之曰襄阳米芾在苏轼黄庭坚之间自负其才不入党与今老矣困於资格恐一旦死不得润色皇猷黼黻王度臣实惜之望明天子去常格料理先生以爲何如世遂又传米老自荐帖观此则颠之名非虚也方万里注瀛奎律髓掇拾风槩节义之句以自况尝以诗上贾似道极其阿媚至贾之贬辄反风上十可斩之说谓幸诈贪淫骄吝褊专谬忍十事皆有实迹後遂有人即此十事历诋万里亦皆有实迹此二人者虽不可与元白事事同者为类将亦不止如刘孝标冯敬通李挚李敏辈三同四同而已东光廖廷陈屡谓文人无行以此扼文士此固不可然观米方二子廖亦不为无见也
力士狙击始皇大索十日不得非力士之智也张良之智也盗杀武元衡取其颅骨而去讫不可索非盗之智也李师道之智也张良用其智以成功李师道乃用之以灭族在用之何如耳
宋义与项羽势不两立而其与义帝也亦势不两立东坡谓非羽杀帝则帝杀羽愚亦谓非义杀羽则羽杀义义之令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斩之此正指羽耳羽仇其言矫杀而代之此真狼羊之所为也而又辅之以悍戾之范增欲以当寛大之高帝垓下之死已晩矣逢丑父与齐顷公易位而顷公免难纪信乘汉王车诳楚而汉王得脱纪信者汉之逢丑父也然丑父遇却子则旌其节以劝事君而信遇项羽则不免焚身之戮羽尚愧於却子矣欲为天下大君岂可得哉春秋他谷不书无禾则书无麦则书禾与麦民生之所重也东坡作喜雨亭记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此亦言其甚重者耳
今之论文则曰韩柳论诗则曰陶柳文可并昌黎诗可并靖节其人岂可易视哉余喜读柳文而不忍观其传惜其名侪陶韩而党陷伾文也韩与柳甚善尝有诗曰余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是已至作顺宗实録未尝一言假借是则史笔之至公也至於永贞行有余尝同僚情可胜之句盖三复其言而悲之则知虽恶伾文未尝忘情於刘柳是则友道之至情也有才而不善用躁於进而不知戒遂为天下万世之大戮惜哉
孔子谓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子夏亦谓譬之草木区以别矣昌黎送符读书城南勉之以进修而歆之以势位盖童蒙之知识止於得禄位而已故即其所能知者告之以歆动其志念朱子乃谓不告之以性命道德之懿无极二五之真夫三尺童子告之以是则彼冥然罔觉思睡而已有何益哉
韩魏公胸次若秋空沧海万变无不容受然三守乡郡每谒先壠辄有诗每诗卽自矜其恩荣遭际之隆驺从旌旗之盛若不胜其喜者如曰至日郊原拥节旄先茔躬得奉牲醪霜威压野寒方重山色凌虚气自高衣锦不来夸富贵报亲惟切念劬劳又曰昼锦三来治邺城古来无似此公荣首过先壠心先慰一见家山眼自明又曰风入旌旗撼晓光两茔亲展喜非常浓隂蔽野瞻乔木逸势横天认太行自叹重茵宁及养纵垂三组敢夸乡路人或指荣虽甚明哲何如汉子房又曰暂趋先壠弭旌旄因恤吾民穑事劳田舍罕逢车骑过聚门村妇拥儿曹又曰两飨先坟已致诚却严轩从指东茔鸿惊去斾参差起马避柔桑诘曲行又曰乡守三逢禁火天每驱旌纛扫松轩衰残岂足酬恩遇光宠徒知及祖先如此者不一不能悉录孟郊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王禹玉云出门四塞如黄雾始觉身从天上归论者咸鄙其器量二人者虽不可与公同语然比之向时刺客取首延颈以授吏碎玉盏笑而抚之若两人矣欧公作昼锦堂记谓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爲人情之所荣今昔之所同高车驷马旗旄导前骑卒拥後夹道之人骈肩累迹瞻望咨嗟庸夫愚妇奔走骇汗羞愧俯伏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语意与公诗中句不少异复以苏秦买臣爲况岂亦窥见其衷曲而微不满耶司马公自儗林间野夫向敏中大耐官职以二公方魏公当有优劣之者魏公且然今人才得一命舆皂累数百旌斾笳鼓填街塞巷遍谒姻戚塚墓偃然侈大又何足恠乎
获无妄之大利者必罹无妄之大灾志天下之奇贪者必中天下之奇祸开天下之始利者必受天下之始害晋屠岸贾遣客刺赵盾见其念不忘君触槐而死宁杀身不忍杀忠臣唐李承乾遣客刺于志宁见其卧苫枕块潜身而还宁得罪不忍杀孝子谢佑希武后旨逼杀曹王明其子俊遣客刺之得其首漆为秽器天下以为快天理民彝不可诬也不忍杀者好善之心也果於杀者恶恶之心也刺客者盗贼之流耳盗亦有道其以是欤
浮屠固异端之教然亦有可以歆动人者故晋宋间极好之虽以王谢桓庾诸贤亦不敢一言非斥而于支遁惠远辈望风承接惟恐或後唐人刘柳元白诸公每作兰若文字极口称奬顔鲁公精忠烈气尤所酷好不可晓也欧苏而下简斋後山诸公以致於道学诸君子如龟山广溪鹅湖之属俱潜入其中而不自知宋儒有言昔之入人也乘其愚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虽有激之言然亦道其实也惟昌黎平生无一语类其说者亦未尝为浮屠作文字独有送文畅高闲二篇然其所以告之者皆正理也古人云人臣当以王陵为正余亦曰学术当以昌黎爲正
廷议清於庙堂则乡评公於里巷是非析於生前则褒贬定於身後叔季之世贵位以威福吓乡人凶豪以虚喝矜先世遂至奸宄分俎豆於孔庭残贼厠姓名於乡社然则汉莽可得而神晋敦可得而庙桓玄父子可飨於江乡尔朱兄弟可祀於朔土矣悲夫
灾异策免大臣故事也去留简在帝心惟辟威福也然必待其人援例乞归乃听其去非若唐汉历举其过失以谪数之此待士之礼也事久弊滋有攀援者累陈不去无藉赖者一去不复故一遇天垂变象台省皇皇如不及苞苴筐篚暮夜争叩近幸之门得彼许以无他然後具疏以进八关十贵每相顾而笑曰吾家将又增数千緍矣然则天心仁爱高位之所恶也待士礼文关节之媒蘖也当宁忧心幸臣之懽悰也悲夫
善通变者万民不知其所由广范围者万方莫测其所运妙神化者万物各得其所欲寡嗜慾则累自除谨动止则过自少广谘询则识自远深计虑则祸自消审去就则名自彰亲贤哲则德自进惟修德可以先人惟好善可以齐物至诚者其几神体物者其用周昵小人者气日骄爱謟言者志日惰
狄仁杰之失身武后与冯道之徘徊五季其罪等耳君子深鄙於道而不责於仁杰者道为身谋仁杰为唐谋也
曾子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亦惟不甚失其本心者为然若夫谲诈久熟於心思欺妄牢结於机械一息仅存片时苟活犹欲欺人罔世尚何有善言也哉曹操以分香卖履诸细故嘱其子王莽旦夕就擒尚谓天生德於予以吓臣庶是岂其本心乎近有不必言其名将死知其子不肖殡葬决不能如礼名士决不往慰唁又自知诡迹败露立言者决不肯齿录遗嘱曰无厚葬无与人往还无干人求铭志无受人赙赠吾谁欺欺天乎并其妻子亦欺罔之矣秉彝斲丧人心尽死一至於此东坡武王非圣人论曰武王亲用黄钺以诛纣使武庚受封乂不叛岂复人也哉此语亦有所本汉文帝封淮南厉王子为列侯贾谊上疏曰淮南王悖逆天下孰不知今又尊奉罪人子子岂忘其父哉与之衆积之才所谓假贼兵而傅虎翼者也东坡语简而健贾语亦自明快可诵
处乱世易处危世难危世易处处将危之世难乱世可以死危世可以去将危之世人心有溃散之几而事势尚有可为之理欲死未可欲去未忍周旋於艰险不负於平生全尽於事功免议於君子斯诚难事也
武后时八月棃花开杜景伦曰草木黄落而此更发荣隂阳不时咎在臣等胡致堂论之曰梨不应花而花者隂阳失时妇人不应帝而帝者天地易位代宗时猫鼠同乳崔佑甫曰物反常为妖猫捕鼠职也同乳妖也宜戒法吏之不察奸边吏之不御寇者马燧家猫相乳昌黎为之说曰猫人畜也非性於仁义者也其感於所畜者乎北平王牧人以康伐罪以平理隂阳以得其宜父父子子兄兄弟弟雍雍如也愉愉如也视外犹视中一家犹一人其所感应召致可知矣然禄位富贵得之之难未若持之之难也得之於功或失之於德得之於身或失於子孙今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可知矣元仁宗时成纪县山移御史马祖常言山不动之物不动而动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谈灾祥若此不惟足以歆人主之视听而潜格其非心学者读之亦足以广识见新文思引伸触类於不穷矣自汉而下诸史五行志类皆以某变应某事禨祥小数非吾儒所宜谈也
范希文勋业万世如见齐东野语乃载其内交宫掖捷径要津者数事文潞公耆德重望朝野推服李师中乃谓其为未死奸谀宋齐愈亲书张邦昌姓名以示廷臣邦昌遂僭大号又附汪伯彦黄潜善以误国故当时谪制之词曰义重於生在匹夫不可夺志士失其守乃一言几於丧邦所幸探符之未获柰何援笔以遽书正指邦昌之事而责之也杨亷夫乃谓齐愈言李纲纲以危法中之且有诗非高宗曰建炎帝开朝纲解将腰膂断台谏天斧不杀同安王君不见激忠肝厉义胆彭公葅丁公斩国史舆论背驰若此乃知身後之是非亦有幸不幸耳
唐元载胡椒八百斛黄金五千两当时骇异以为赃贿狼籍今古无与为比以今观之刘瑾钱宁江彬辈固已万倍於是正德中吾儒当国受苞苴者此物曾不足以供其僮奴之一盼而况其主人乎如之何民不贫而国不困也我朝法网疎濶赃吏止於除名漫不加罪故人无忌惮如此古人有言有心於避祸不若无心以任运马援自交趾移书戒其子侄慎重沉默勿与人事其所以避祸者亦密矣而其书卒为梁松所构至不敢归葬所以戒子侄者乃躬蹈之祸不可以有心避也如此
孔子作春秋始于平王伤天下之无王也司马公作通监始于威烈伤天下之无礼也然犹恐人议其续经尝谓人曰吾所以虚七十余年事不书者避续经也同年许祭酒廷纶乃作纲目前编尽补其所虚者温公所不敢廷纶乃敢之亦谓人曰吾未敢续经续传耳传亦岂可续乎且其书法体裁俱学春秋是岂续传乎其敢於着述如此洪武初单元阳注杜诗其序有曰人苦不自知前注之失吾知之吾注之失吾不能知也是可为着述自信者之戒
人有德于我不可忘我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我之憎人也人不能知
柳子厚作哀溺文其序曰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一句引入本意笔力甚巨刘伯温伐寄生赋序曰若疮疡脱身大奸去国斧钺之时用大矣哉虽少费数言然俊伟痛快读之洒然晩宋有人作责鼠文云汝有仓囷不恤人之无食汝有皮毛不惜人之无衣何施顔面以戴天履地此语虽近俚俗然亦可以诛垄断放利者之心
丁鹤年西域人洪武初回回人禁例甚严行止皆不得自由丁尝有诗云行踪不定枭东徙心事惟随鴈北飞刘伯温旣家居九日诗曰薏苡明珠千古恨却嫌黄菊似金钱其意可伤也未几卒
窦参爲相每荐士其弟申辄预报其人时谓申为喜鹊李振白马之谋所以荼毒缙绅者甚烈时谓振为?鴞及苏循望入相振乃谓梁王曰循国之?枭不可辱维新之朝舍已?鴞而谓人?枭可笑正德中蜀人当国其弟有类是者时谓之?枭喜鹊
路岩自崔铉幕府不十年至宰相入翰林时铉谓人曰路岩已入翰林如何得老郑颢功名太早其父只德寄声曰闻汝已判户部是吾必死之年今又闻欲营入相是吾必死之日也岩与颢果不善终今人识见若铉与只德者鲜矣
郑颢尚万寿公主其弟顗病甚公主方观戏塲於慈恩寺唐主责之曰岂有小郎病漫不一视而乃观戏乎尝恠士大夫不欲与我家为婚有以也郑太子忽在齐齐欲妻之以女忽辞曰齐大非吾偶也盖婚姻重事取慊於心之快足而已万乘之富贵霸王之强大於我何与也近日士大夫结婚颇不择可否曾见有一二家累世剧盗以刦掠而致富士大夫争与婚风俗人品日污日下如此
隋末盗贼大炽诏令各村坞修筑城池防守唐末兵起诏令乡村各置弓刀鼓板以备羣盗夫刘黑闼窦建德之属僭号者四五十岂村坞城池所能防守而黄巢时朱全忠诸人抑岂弓刀鼓板所能御哉真儿戏也近日巡抚下令各州县修库楼栅栏门以御贼有司望风太过遂白昼闭门樵汲者俱越墙过儿戏一至於此庙堂之体不宜与庶职争能成宪之垂不宜以多才棼乱故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人臣且然况人君乎
曲礼有言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爲友盖孤儿无严君以教训策励惟母氏煦煦卵翼之非得美质远器操心危而虑患深者多流於汚下所以不与为友者恐友不如己则日损耳见其卓然树立与之爲友何不可哉汉唐诸儒乃谓恐与寡妇有嫌陈澔注礼遂谓避好色之嫌夫苟避好色之嫌虽其子有所见好色之嫌固在也且其子旣可以爲友其母之年计亦老矣何色之可好而云云识之以发一笑
元气之中万有俱备而其所以能备万有者蒸湿二端而已蒸者能运动为阳为火湿者常润静为隂为水非湿则蒸无所附非蒸则湿不能化始虽清微郁则玅合而凝神乃生焉气者形之种形者气之化神者形气之妙用一贯之道也升而上者气之精也降而下者气之迹也精则为神为生为明灵散而归於太虚则为发扬迹则为形为死为糠粕化而归於太虚则为腐臭口鼻呼吸之气机卽乾坤阖辟之变通皆性之不得已天然之妙也呼则气出出则中虚虚则受气故气入吸则气入入则中满满则溢气故气出辟则气出出则虚虚则受气故收敛而秋冬阖则气入入则满满则溢气故发泄而春夏推而饮食之饥饱牝牡之交媾震艮之相生盛衰之相寻乘除损益消息语默纷纷缕缕更仆不能尽皆一气之屈伸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司马公论苻坚宠任慕容垂谓敌国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故坚礼之以收燕望亲之以尽燕情宠之以倾燕衆信之以结燕心深以王猛用术间其父子非君子之道此固至论然世岂有灭其宗国卤其族属污其妻子而能得其死力者哉坚於是为不智矣而能如司马公所云乎垂盖未尝一日而忘甘心於坚特时未可耳何以知之曹操纳张济之妻张綉卽时叛去操几死其手盖人之所甚愤怒者莫过於溷其家室况垂之枭雄桀骜终难扰驯者乎养虎遗患荓蜂求螫坚之谓也大抵耳闻不若目见之为真论世不若亲履之为实王猛与坚情同鱼水与垂职在联班坚垂之衷曲猛探之熟矣必有亲见垂终不为用之迹坚终必罹祸之兆谏之愈力而信之愈坚不得已而出谲术以济事老臣之谋国其志亦可怜矣使猛之计得行岂非邦家之大幸哉而卒於不成者是固坚愚暗之过而亦天促秦祚非人力所能支也权翼谓慕容凤忼慨有才器但狼子野心终不为人用垂之谓也
成化中江西进士萧彦庄以事嘱其布政丘陵不从未几萧选为给事中丘迁山西遂挟怨劾之丘被黜不甘击登闻鼓俱下锦衣狱丘复职萧降驿丞署县事被人夜刺死正德中福建林廷玉巡抚保定劾同知刘慧赃私其姻董御史建忠亦挟怨劾林未及暴死可畏哉言官虽七品阶然别贤否正违失扶纲纪使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皆其责任信口胡喷以自取快达之九重传之天下垂之万世名节所系人何以堪君子可以自警
读庄列之书则颓然而厌于势观孙吴之法则奋然而轻於生味苏张之说则谗谲而忘忠信熟申韩之学则苛刻而忘亷隅饫管商之言则计功而昧道义诵隐逸之篇则志在泉石咏宫体之诗则志存奁匣文见於外心动於内传曰学之染人甚於丹青信哉
土阶三尺茅茨不剪故天下穴居野处而不羞恶衣服菲饮食故天下草衣木食而不怨雕墀镂砌洞达於午门珊瑚琳琅晶荧於百雉一脔珍异价费于万金半臂刺纹功计於数载欲天下之反朴还淳民风之守节安分难矣
兄弟天伦也友爱天性也泰伯以天下让夷齐季札以国君让刘恺丁鸿以封爵让市利小人争一钱之利遂?於墙人品之不同如此
亷慎士君子之大节人孰不以亷自许然富室任意以蹂践物情民瘼漫不与闻人亦孰不以慎自待然贵位极意以趋承髠钳沟壑恬不动念吾守吾亷彼之富於吾何所预吾固可以践踏而斩艾之也吾慎吾位恤於彼或有妨於我吾固可以秦越而肥瘠之也是则杨朱之道亷慎之贼也甚有藉亷以要誉不得则悔前计之非辄戕民以骋忿藉慎以避难不得则思媚悦之术遂扰民以希合惴惴以居眈眈以望营营以谋茫茫以失悲夫古人一介不取与而天下千驷有所不顾亷之至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至於得天下有所不为慎之至也是故有所觊而亷者其亷则刿必敢於大贪有所畏而慎者其慎则葸必忍於大恶
乾南坤北天地定位离东坎西日月相照兑居东南水泽注於东南而为沧海艮居西北神土隆於西北而为崑仑震居东北而与坤相连雷复地中也巽居西南而与乾相连风姤天下也先天之图皆天道之自然也杨龟山作伊川易传序曰先生着易传未成书而得疾将启手足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无善本後谢显道得於京师错乱重复几不可读又曰先生於易尤尽心焉微辞妙旨盖有书不能传者恨得其书晩不及亲受旨训其谬误有疑而未达者姑存之以俟知者不敢辄加损也学者读其书得其意忘言可也然则今之程传固未成之书龟山此序亦微有不满之意矣今人视若神明不敢一字置议陋哉
沙溪集卷十四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