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沙溪集卷九
明 孙绪 撰
赋
凝神赋寿韩南园明府
南园韩先生今年登八袠矣诸乡友谋举庆典相与问言于绪忆先生家食时每过先子之庐窃窥其豪迈磊落非时务琐琐者所能羁谓布衣之士当尔也既令招远愈疎宕横逸滑稽戏谑终日不可穷犹以为亨衢顺境然耳得谢後尊酒弦歌日徜徉啸傲於春园秋水之间气象胸次与昔略不少异始知其禀於天者无局蹐狭小之病非有所慕向而为之也夫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以无伤冲和之气故得寿若此非邪作凝神赋以见意其辞曰
世有先生簪投东海趾贲南园眉宇既佶杖屦聿尊芸香有子兰茁其孙向平无婚嫁之累陶令多车马之喧旅核载列佳宾日圜帷袂扬而成云丝簧鸣而沸天先生左据吴娃右拥越姬今日高阳明日习池羽翮既老以弥劲调谑曲中而多奇觥兕交错无倦色应酬终日无厖辞桧柏与姿山泽同癯昂昂青田之鹤泛泛沧江之凫玉山欲颓回风之偃修竹青瞳炯射寒蟾之映氷壶客有造者曰吾闻之寿得於初成於静惟閟伏之贞常斯期颐之可幸今子年登八袠身役羣听肥腯醇酎燎其衷驩嚣盘辟挠其定撞撼不利於桑榆酿郁虑汨於水镜拊吾心而窃疑请伸喙以闻命子昔官蓬莱之滨岂不见仙灵之居云霞为餐楮栎为裾木石为侣泉风为誉彼岂恶声华爱虚无乐冲澹忘膏腴盖将慕翛翥之天衢固当避偪侧之尘区矧欲不可以多纵志不可以久逾此不易之至理庶吾子其更途先生曰吁子知事之於形不知神之於情凡人之情欲有所寄苟饱食而无用将多欲以为累故懿公好鹤屈子嗜芰阮籍猖狂刘伶酣醉虽各殊其情悰要同归於维系易载艮止诗咏塞渊先民有静安之训南华着逍遥之篇岂欲如木之槁如灰不然盖机械去而天真合形骸放则灵根坚色象是胼泓澄是潜寄兴於偏宁噏其全光与衆和神以一玄此古昔所以垂训乔铿所以修年彼简出奥居杜门却轨轾轩永税冠裳尽毁袵箦肢体堂阶步履天日莫窥於容仪里閈不通其姓氏名成大隐迹类高士然而朝觊乞墦暮心媚竈望终南之捷径投宫中之玩好得丧日萦幽鬰恒蹈甚者王戎布筹和峤婴癖万钱一食而未厌千金屡散而复积丛忧既并热中可炙震於邻而先惊任过力而多踬若此者为劳邪佚邪徒使方士献巧医工补阙奇术驻顔大药换骨屈伸偃仰嘘?嗟咄惜溅沫於涓细戒时晷於丝髪立言近似於根据奏功终成於恍惚且寿於天为遗於德为符於世为典型为文献於人为福先为庆孚观黄流於玉瓒岂彼哝喁淟涊猥陋琐屑者可得而诬今吾静以动制白以黑守执名御实名名者未名即有印无有有者未有碧潭云物青铜妍丑马医夏畦虎贲佣走老宿吾师强戅吾友英英为銛坦坦为厚哓哓为敷默默为受猖狂乖戾和风醴酒号怒诟骂金鍧玉叩幻缘外浮谷神独偶春馥秋葩欢悰噱口吾方抔泰华杯瀴溟瞬息运会蚊蜹雷霆忆广成拉弥明驾虬鲲骖鳌鲸登瑶阙朝玉京振衣崑仑张乐洞庭跂太空之辽邈了不辨非有之与无生是乃白云之寿乡清世之仙瀛夫宇宙为笼尘雾为网毁誉爱憎纷纭鞅掌将毕世以莫殚苦何求而受想惟志中於圣贤庶神凝於象罔绎子言以泝吾言竟孰拘而孰广客於是慙然沮恍然悟抠衣下堂失其故步
莎汀赋
古蓧戈君宇清爱漳水之胜自号曰莎汀主人甘陵孙绪为之赋曰
泳淇水之毖流见漳河之奔放掠沧景以东下渺天津之在望越瞬息其千里鼓洪波而欲涨迅舟樯之纷纭类萍踪之荡漾忽一块以横亘立孤标於冲浪逝水岐而安流奔涛洄而拱向惊者杀势狂者止荡边城絶徼抗一旅之师砥柱中流屹百川之障如盎之承如原之平绿漪映而可爱青莎缛而易生过客徙倚以忘去主人谦洽而有情蔚乎经世之文含而内藴俨若渊泉之性湛以中明瓠刳而航木横而蹈日来百回兴出独到以咏以觞载色载笑哇鸣鼓吹稊稗至道晩桥识拄杖之声嘉宾咏蒸然之罩澧有兰而沅有芷未忘公子之思朝采蔬而暮采鱼雅称散人之号林边雨後记春种之薛能水北原南慕闲行之贾岛草一也莎独可依土一也汀独可重盖莎之丛生近於仁而汀之独立近於勇激之不鸣撞之不汹水流而意自闲泽虚而气不壅镇重之士不逐於疾驱隽永之才不困於纷冗念绩学之弦韦定名义以怂慂彼累榭崇台名园异沼境地夐絶林木深窅工疑鬼输景出天巧嘉宾供具以来游骚人载笔而幽讨万卉秀而争妍累世玩以为宝情一动於豪右势不容以永葆睥睨之涎方垂施夺之谋愈狡一失足於坎穽纷下石於幽眇家罹褫籍身膺席藁李崧之别业尽取於人张佑之荒田责征未了故入云之甲第未易以擅而环堵之衡茅终焉可保然则蓄十朋之大贝曾不若半汀之芳草得於我而非贪格於人而非啬智不来谋力不来逼商不往售农不往植抚枝蔓之滋荣窥化工之莫息芼萋斐之文章惩贝锦於谗贼闲门要地细检东风到世情孤鹜落霞远望长天与同色夫言有浅而致不可穷迹有粗而奥不可测洛阳数亩候天下之盛衰兰亭一觞齐生死於今昔事匪希踪情深自得诚寄兴於一笑即神游於八极乱曰莎之蓁蓁兮可席可裀莎之囷囷兮可樵可薪刈而蒌兮可以秣吾驹以荡吾趋束而蒭兮可以缉吾庐以奠吾居安能置生计之种种而捕梦幻之蘧蘧若乃踏莎有行秋水有述被髪狂吟天幕地席言论张皇形迹诡谧蹈海逾河枕流漱石纎靡奇丽之句江遶郴山恍惚虚谬之谈筹添海屋非性分之乐所存抑池塘之梦方熟惟渭滨之钓丝与伊洛之流泽进则为股为肱退则为宾为客蒹葭霜露伊人宛在水中央廊庙江湖天威不违顔咫尺乃生平之愿学亦古今之不易盖宇宙之大此道独出万物之先君臣之伦天下不可一日而斁必也令誉彰闻徵书交骛披草莱之新恩袭瀛洲之故步宣室求贤之问细细天风汗漫骑鲸之游茫茫烟雾润一世之枯槁为斯文之津渡期无愧水鱼之相投庶不负云龙之遭遇奋翼附鵾鹏回头谢鸥鹭
凤鸟赋
余一斥林丘半生淟涊愧凤鸟多矣对图濡笔凄然兴怀吾闻凤凰之为瑞兮乃在夫炎海之外丹穴之山去中国不知几万里兮性不累於尘寰随治棼以显晦兮世固不可得而见觌风神於缣素兮宛海山之在面梧竹荫而青青兮醴泉溜而丸丸依云霞以栖息兮漙沆瀣以为飡凤若鸣而锵锵兮凰若应而哕哕曦朝暾之融融兮扬羽毛之翽翽百鸟飞鸣而环列兮若拱卫而钦崇斯固气类之感召兮诚亦爱戴其长雄抚鲜毳之陆离兮揽余涕之潺湲彼盈堂之燕笑兮方濡首而酡顔孰粉绘以畀君兮孰投余以长慨系遐思於千古兮谂元化於大块胡假之以文彩兮不使之羽仪於世远江海以孤立兮汚沮洳以永弃日窅窅而韬光兮风浩浩而无穷痴雾昏而迷天兮狂砾起而洒空鹏怒飞而垂云兮鲸奔吸而倒海横六合而决九山兮懔孤标之安在鹈濡味以在梁兮鹤偃蹇以乘轩有鸱蹲於池兮有隼墉据而风骞何希有之灵瑞兮独不得藉於一枝纷喧啾之万喙兮奚足为上林之盈亏昔轩辕之无为兮览德辉以巢阁亦尝来仪於舜廷兮应九成之圣乐盖自圣王之不作兮始俭德以深藏吾固不暇哀斯鸟之弗遇兮维斯人之永伤於惟善感之鸣於唐兮亦有士元之伏於汉重斯文之耿光兮焕良史之嘉叹跨一代之英贤兮得此尚至今以为荣乃如之人兮矧么麽以有生惟人性之为贵兮顾藉重於羽族去汚浊以自藏兮孰不攀附而钦淑高踪远而寥寥兮岐路蓁而琐琐余既不得於今之士兮或古人之知我念尼父之周流兮楚狂病其德衰欲自得於舒卷兮嗟余舍此其谁师哀扬雄之好古兮驾凤说於君子售谀佞於美新兮曾不自知其无耻举平山之勤渠兮祗资於抚掌之噱谈傥不负於九苞兮饮一瓢其何慙盼颓景兮西下搔短髪兮毵毵
超然楼赋
柳塘先生结楼於东园之东前临绿陂後枕高墉饰不采椽邃不玄宫土筑而台甓砌而层奇萼拱列古木巃从隙驷朝度牕蟾夜通自题其额曰超然之楼日焚香冥坐於中陂东渔客慕而谒焉且叩其命名之意先生曰吾茹贫毕世与物多忤栖迟衡门风雨环堵不但登高作赋久絶念於生平而长天远林曾未入於阿睹盖偪侧咫尺於穷檐宜尘氛堆盈於庭户自吾之有斯楼也洞视层霄俯閲万象沆瀣夜下旭日朝上微雨孤村天低野旷翘首跂足千态万状超然於尘寰嗒尔於世网荆川王粲坐暇日以销忧汉城孟郊聊乘春以骋望於斯时也无怀葛天冥迷滉瀁盖不知运世之为悠长宇宙之无限量羣仙宛其同游十洲涉於想像彼西涧孤舟南风五两纷万变以交驰引大利而自向吾凭阑以睨之盖不啻虫薨蚋聚腥几粪壤也楼之名义庶其在兹客曰是超出於庸衆人矣然圣门不暇方人君子贵於无我达人通士不若是之琐琐也先生曰吾尝倅华岳贰济州爱峦峰之嵂崒抚汶泗之交流寻种魏之高躅思贺李其与俦惟高标之永怀乃簿领之日休坚不可破乱不可筹如石之顽如木之樛复有部使监司贵近藩臬盛气虎踞於堂陛下吏鱼贯於班列怒赫则壮頄而頳势张则炙手可热雨覆云翻天摧地裂今回首遐思盖深数古人之不可作而未尝不笑若人之躞屧登兹楼以俯仰尽往迹而涤雪抚後园之奇花延吾乡之名德白酒黄鸡杂蔬丹荔胜日良辰云朝月夕挈榼喧壶矢之笑声推牕玩花萼之容色晴景朝酣浓雾夜湿一一巧粧两两鬭饰落落若疎密密若织艶若妖姬润若良玉含苞若孕鲜明若拭向者若呈背者若匿仰者若诉俯者若息深红若日丹诚血赤嫩白若雪缟素为质馥馥郁郁纷纷籍籍念昔贵位威福情人人殊其异於兹花者曾未什一谓得志以大行乃草木与同匹哀哉吾辈凭藉轩楹脱略形迹陆务观之肝肺易输龎德公之宾主莫识今我顿忘於故吾怀抱肯伤於宿昔黄堂白屋混於大观乐境畏途本同一致虑寂则万缘俱灭澄然则两忘无事如甑之破如屣之弃塞马得失枯蝉遗蜕冥然漠然无听无视客曰是固然矣已超出於荣辱间矣至诚无倚着於心君子贵推移於世不谓吾子之昧於是也更端上乘无为左次先生曰吾年余七袠童顔豁齿抚来日之无多谅欢游之能几嘉绩终不可以与立老冉冉其至止匪寄兴於物象将百虑其未巳聊凭高以远眺时块居而徙倚望苍梧之暮云泝鼎湖之逝水古之圣哲安在哉徒点笔於青史杜少陵之得失目注寒江郭子綦之嘘嗒坐而隐几齐死生於蒙庄宗虚无於老氏聊与化以优游知?竟之何似此则鄙人之意指也彼龙锺者为谁方跛鼈而攫市客曰似矣然犹未也吾夙知吾子之挟负请进一步以展衷愫先生曰嘻一元之理无尽而气则有涯以有涯而囿於无涯安能得两在而无参差固宜天地有否泰日月有盈亏海山有变迁气化有淳漓况人又囿於阴阳两间者其孰能逃於五行之外百年之期苟闻道於昧旦虽夕死其何辞吾少学易若咀枯枿若捧漏巵既稍有见若索奔骏若追晷曦今老矣亦岂敢谓有闻而沈酣浸液亦时得於管中之一窥试博观於天下之大万事之夥曾何外於一画之偶奇至一不容以或贰而浑涵圆融安可剖析而离披故得於一则乾坤之清宁即此而在不得於一而浩繁文字祗见其丧羊於多岐负苓者尚以先天之图为赘而尼父直谓作易者为世衰彼业并四家道微九师玄英流演王弼穷微京房卦气司马濳虚义海析藴太玄火珠词支说剿安能知吾栋宇之崇卑閲卷帙於高阁窃取义於弦韦倦枕易而假寐恍然亲见於庖牺道通天地有形之外心游鸿蒙未判之初窃以是为远览为独到舍是则无可为词矣若夫滕阁之朝暮雨云岳楼之廊庙江湖东坡台记吊古寻幽栾城楼赋蔬盘酒壶兴固各有所寄而斯楼之陋隘则莫我敢图乃振衣而起拍槛而歌曰楼之前槛兮塘水泠泠兮孰与我濯缨兮楼之北壁兮硕果未食兮孰与我谈易兮客悚然听黯然不言飘然长揖以去竟莫测其所存
恤徭赋
恤徭赋者颂吾景贤守豫章陈侯也我国家酌定古制每三年一编征徭轻重随其亏盈簿书狥以迁就饰治蛊坏更张条格且虑夫富者以巧贿而脱贫者以无告而承富益富贫益贫将至於无所安集今年实当其期侯精察缜密物无遁情而矜怜恻怛时溢发於伸纸点笔之下故以恤徭名篇州之胄监诸友介余甥刘监生化淳来索言先是余尝三致意於侯矣因作短赋以见意取足於不为复词耳
大荒落之岁序建困敦於天枢杀景怒而布令寒风劲以示威方无衣以卒岁属版图之重稽爰率由於典则寓仁爱於乘除閲三载而更张乂四民之差咨时有向背政有违宜业有轩轾役有盈亏此剏法者之远虑而忧世者之所当知盖物理无一定之强弱生计有俄顷之盛衰或先倨而後恭或昔瘠而今腴或鹑衣而朝出乃鹤氅而夕归方洋洋於夏屋倏凄凄於夜扉加以宇宙之间何事不有机械之设其变无涯巧捷曰厚淳龎曰漓溟渤为峻泰华为卑兎脱雉获鱼网鸿离遂使义利失大界限而人心无公是非絜矩为方必无戾民物之性中流砥柱庶少障江河之趋於斯时也絷者思释困者思纾饥者思哺抑者思舒涸辙枯鱼想西江之斗水纥干冻雀望北陆之隆曦豫南先生明炳物初忧先天下畏此简书形销渥赭块居咫尺之庭神游广漠之野载谘载询以挥以洒贋无所售眚不轻舍开谕惟藉於语言廉威不专於楚榎敛奔放而涟漪萃涣散於陶治缕缕纷纷鱼鱼雅雅政敎风驰聪明天假深封植於孤根切垂戒於三瓦盖尝期大人天下为度物与民胞於焉体君子易象之谦裒多益寡无事於京兆之缿筩俯同於户牖之宰社进不失朝廷一时之新令退不废风雨万间之广厦故居人爱屋上之羣乌而征途羡车中之五马即此一端以措诸事业举万类如倾泻充斯类也窅窅可易岩岩可摧熇熇可扑落落可徕嚣嚣可寂琐琐可骇可以推移凝滞可以通变化裁可以一凫鹤通瓶罍弭沴厉和祥灾齐物论以平价解民愠而阜财下可以均谷禄方井地以正疆界上可以调四时齐七政以平泰阶挽皇风於邃古跻葛天与无怀嗟伊人之胶柱徒观望而徘徊旁观斯世孰与侣侯何以独得於此哉盖汝南得中州之正淮康居潢水之隈摩云地灵毓清淑西湖活水为培栽仰止高嵩宜富有於梁栋余波伊洛远流泽於莓苔固宜有斐君子独抱奇才了牒檄於指顾着勋绩之奇瑰佳石移云谅补天之有在明珠孕月久媚泽於胚胎是以生色蓧郡增光董台漳流莹澈甘陵崔嵬标望与瀛洲高揭才华与渤海争洄馆阁班鵷本固有丘壑车马空惊猜行见下徵诏之黄麻纳调燮之盐梅却恐召父杜母崇秩於槐棘风霾雾瘴又遍於蒿莱矣盼流光而孤啸蟠灏气於九垓
沙冈赋
余家别业在沙溪之南数里村西沙碛旧为溪水拥成丘阜大小相望故老因名之曰沙冈岁久渐平然故址皆可认从侄执砚耕凿於中筑园圃莳花木间请曰愿叔父一言余喜其力田而好文不忍峻拒援笔戏为之赋曰
沙溪南去十里其余拥沙而冈依冈而庐茫茫无际累累相如列若斥堠绳若贯珠有人隐於其间兮日抚弄以为娯朝风埃之与邻夜氛翳之与居客疑而问曰若是乎君子之愚也士当择於所居物恒期於有用相彼沙兮炊不可糜穿不可洞飞砾疾飇为祟种种透帷敲牕心焦目眚瞀乱障碍龌龊拥肿狂蔽天日痴没腰领垢樽罍填溪井汚芸编痼毛頴不惟无致用之资抑将为斯世之梗谓宜夙择而亟去胡为守若虀盐酣若酩酊也爱身之至者常欲洁而慕道之玄者归诸静吾子其尚听余言哉沙冈主人哑然而笑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天下之生久矣迹固难於强合物恒忻於所遇或心乐於水山或性同於姜桂或雍雍於都俞或飘飘以高逝虽好尚之不同要之各适其意如吾者陇亩耕耘么麽琐细进不能以流芳退未果於忘世饱食而心无所用慨堪舆之疣赘取物以象吾身固斯冈之侪类故居则若参行则若俪向我若宾环我若卫登望若台倦眠若袪暑若簟燠寒若毳染既久而与化不觉形之同异方冬春之际乘风而起也若怒若奔若排若惊溟溟蒙蒙訰訰懵懵门无辙迹巷无行踪上下天宇之一色了不辨南北之与西东没纵横之岐路喜大古之一同若混沌之始凿浑乎气化之鸿蒙朋侪阻隔音问莫通缘念尽息浮游规中吾自以为无怀葛天之民而亲履华胥之提封也於斯时也岂不有达人宦士败子征徒掩目而趋障面而嘘攫金市区乞哀通衢偪侧嶮巇仓皇泥途睢睢盱盱伈伈流离秽汚曾不能满吾之一嗤吾则有堂若厘有室若渝巷衢若墟庭阶若迷交睫不舒贲趾不移箦笫不离阈限不踰阖扉而卧有梦蘧蘧炙灯而酌有俎于于其寐媞媞其觉祁祁徐徐愉愉雅雅鱼鱼匪没於衢匪柅於车人将投刺我门鸣佩我闾然诺有符庆吊有需过从有期醵宴有词良马素丝白饭青刍纵人不我即吾讵能安心於庭除定志扰於应酬嚣景胜於冲虚执随一变於初心今我顿非於故吾而我亦若人之如也然则沙冈者扃户之固鐍当关之健夫洗心藏密之士何可一日而无若夫夏秋之交遇雨而受也点滴则淅沥有声少间则涓沫无迹有燥湿之功勲有容纳之器识慎密入于精微谦冲虚以受益萃而不杂盈而不溢积而能推罅而能塞险境知夷亨衢知厄至於海立涛泷阴连晦朔潢潦载途雷霆起壑沙渗而波愈清水沐而冈愈洁粲粲如星皑皑如雪漠漠铺云辉辉映月茅掩而黄竹映而白波之青兮可溉可沐可湘可濯冈之洁兮可藉可立可玩可掬披而拣兮可以得金汰而磨兮可以琢玉崇之可以荐宗庙筑之可以迎相国握算手抟可以醒迷拥囊唱筹可以慑敌鸟下而篆文兴鵰射而藩篱撤画而藏机拨而售术湘流忆贾傅之才汨罗怀屈原之溺偶语啓知士之谋龙荒泣孤臣之血程可久之誉望閲世如新陈公甫之乡闾过者必式是不独癖於野夫而亦实睠於名德冈侧之居陋亦可营冈上之田薄亦可耕居陋而矮屋卑垣令後世师吾俭田薄而力作省费虽荒岁亦可生宜阴宜晴宜醉宜醒吾抚兹土而有之殆不减夫玄圃之与蓬瀛彼隰田黑壤膏原沃土江乡水村沮洳污下稔则蓊郁连阡潦则摧塌环堵沈竈产鼃斜风注雨漏屋尽化为淖泥经旬未得出门户视吾之莎径芜汀沙水渟澄溅泥不上於襟袽勺水不瀦於阶庭者何如也若必曰居延断魂射工伺影缁尘染衣弱水絶境以为沙之罪是役於物者之累未可以辄议也人固有类斯者矣岂可专疵於沙哉甘言断金伪情执袂投分明霜矢心皎日白首按剑转眼下石阴谋濳侦兴祸不测蓄矛戟於俎豆伏陷穽於几席白衣苍狗幻无定形巫峡太行翻於顷刻而或拘情葸心腐才弱质碌碌逡廵謭謭偪侧万事狐疑六用龟缩牝鸡狂恣仗马喑立拔毛不为视死莫恤拜尘献谀脂韦软习战战栗栗愔愔默默是二者将不巧於海虫之伺人而甚於恒沙之无力也亦有目閲芸缃情怀贪墨貌鸾凤而志鹰鸇口夷齐而心蹻跖蝜蝂忘死以高缘饿夫垂涎於腐骨君恩师训弃之若遗天理民彝荡然尽斲衆摈弃而不知心蔽锢而冈觉荠麦茂困於猗兰蔷薇将化为荆棘遗臭恶於无穷为斯文之大贼甚者紊乱条章突隳保甲罗织深文沈命新法朝开告密之门暮啓投书之匣倾百口之赀业充一刻之庖厨殒数人之命躯希半纸之赏格檟楚哀号髠钳枕籍然则利势汚人不独京洛而儒绅戕物或横於寇敌也可不悲夫吾闻之今古无一定之盛衰造物忌百度之妍好聊取足於懽悰还不尽於苍昊佳胜独擅以自奉则怒睨之目日圜歆艶一动於人心则攘夺之谋日巧前轾後轩东搬西倒郭令旧第古槐夕阳奉诚西园遗尘芳草李崧之别墅终贾苏逢吉之灾平泉之佳石乃为陶秀实所宝恸慈孙之永思伤感客之怀抱是固易穷则变理不得以永存然亦物大必争势不容於常保岂非一鉴哉若吾沙冈之陋区不但可据以终老幸世人之共弃将云仍而远绍且海尚成尘吴其为沼宁知数世之後蒺藜之沙终不为琅琊之稻乎正恐变而肥饶又将立窥伺之标矣吾子顾病其瘠硗不亦辽哉客自知其言之失局蹐踧踖頳頄顿足乃击节而歌以自讼歌曰沙冈之顚兮春日暄妍兮与子往彼田兮沙冈之趾兮泠泠秋水兮与子酌彼兕兮歌既阕客散於庭酒尽於榼明月满冈萧然一榻
召和赋
武邑刘腾善音律余友卢君廷彦极喜之累乞余言且曰要令後世知今时之盛虽歌工亦不减古昔也余重其请作召和赋以贻之
南溪居闲卢君过访雾袭裳衣春生屦杖延坐虚斋高谈象罔庭轩载啓极目苍莽维时初春零雨未降旷野赤以不毛怪云幻而多像妖氛沴气天蒙蒙飞砾浮埃风荡荡破屋萧条移民鞅掌怆景物以凄其顾草木而如丧卢君愀然请问所以南溪唯唯竟陈终始敎尼不行经残乐毁弦歌无闻闾阎多诡俗失太和道丧廉耻和气载伤天泽尽弭必得妙手补天至术亨屯和以移风说以先民挽江河之趋下庶回化工於无垠卢君莫喻请竟其意先生曰吾人之生大造补葺声和气应诗成鬼泣琴调则六马仰秣韶奏则九苞来集物有相感情有相挹圣知莫窥其端倪鬼神未?其张翕今俗好风靡物情日磷惟转移之要道虽家喻而莫信匪甄陶其性情终未瘳於宿疢盖雷霆之鼓无形而山泽之通以润象物理以召和疏浊流於既浚学道则民将易使正心则天亦可问祥光照夜大有无衅将终岁以皥熙是何忧乎饥馑言未既卢君曰止今所谓乐昔之太师氏乎正恐大音声希古调和寡瓦缶鸣雷郑卫乱雅丽曲争妍妖容售冶欲荡邪秽舒隐忧召佳瑞来天休犹治丝而棼恶溺而泅不亦难哉先生曰不然邪正无定评妍媸无定形求其正虽村巷呼号俚俗歌謡亦足以观风而示戒泥其迹则明良之赓比兴之精亦徒见夫音韵之铿鍧故时世异尚情悰异爱铭鼎非饔飱之常结绳非书契之代随世变以高下何今古之相背彼商玲珑之於元稹李龟年之於少陵汪伦之踏歌何戡之渭城宁不知其习非律吕之旧业非君子之贞数公者会合则爱莫能助离背则悲不自胜慨歌则壮怀激烈哀吟则老泪纵横岂独抱幽郁之气锺儿女之情诚以愤纾於鸣心通於声志以之宁气以之平不知在我之好恶而在彼之亏盈动物无间於雅俗请於是乎是徵噫君子不见有恒是思美人既没俳优自怡太上卒难逢流亚可相期一人之身万变是司审若子言则仕必灵鸟乘必风骓卧必西山之隈食必内府之奇乎卢君曰先生之言是也今得其次矣武邑刘腾愿而多能儒绅爱其秀贵势安其承先生之言果不谬则彼亦可望永令名矣可无一言以期其成乎南溪頫而思仰而笑袖手屡叉援笔三叫疾挥成章风生云绕已而日谢山峦雀喧庭院卢君登车前途既眩望云树之茫茫眺双旌而不见
沙溪集卷九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