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卷四

沙溪集 孙绪 2025-11-19

钦定四库全书

沙溪集卷四

明 孙绪 撰

碑记

东田先生祠堂记

太学生马君师言建祠於新第後祀厥考左都御史东田公东田之上世皆在焉不书公志也马氏旧祠河决圮坏公欲剏未果公没师言踵公志成之因为东田祠云祠既成沙溪孙绪为之记曰才惟应变为难应变得可为之时为尤难吾才矣吾能应变矣而一时论者乃不知变迂腐固执胶泥糟粕而吾适遭其所穷其如彼何哉吾曰当居人曰当趋吾以为功人以为凶谋虑方施陷穽已在其後矣管乐复生吾知其无能为也阃外之寄天子尚不敢与闻况多言之云云乎公雄才宿学清风劲节既已无愧古人而谕贼一事尤奇特且古昔已试之方古人以之取勋名公乃以之贾祸患吾独悲公之不遇也汾阳单骑见囘纥近於仓卒无策昌黎入镇州谕王庭凑迹似持两端澶渊之役类城下之盟元昊之谕类境外之交当时无一人一语及之去今远者近千年近者五六百载休光炳然於汗青之上诵其书想见其人犹能使人击节称叹使当时少付之喋喋者之口数君子皆将为理受诬为法受恶而天下无全士古今无完名矣幸而成功亦未足以赎罪况惴惴焉求免罪戾之不暇而暇计功之成否耶文深者败成功论刻者扼俊才岂非世道升降之一机乎夫屡战而克未若不战而屈动而有获不若静而观变公尝抚治宣府辽东大同三镇三镇之人至今思之敌每谈其名辄啮指相顾则夫辕门机变公筹之熟矣使一听公所为少假岁月不以多言参之静观其势而徐为之图间谍乱其心悬购倾其衆坚壁清野老其师先声耀武骇其情弱而示之以疆离而用之以合奇而正正而奇皆公掌握中物可不血刃平矣而中途沮坏齎志以没吾又悲斯世斯民不得覩公之成功磊落奇伟也故曰天下之事要其终而後知君子之用心医工之治疾也察脉理审病势曰此愈在旦夕曰此非旦夕可愈当积以岁月夫岂不欲旦夕之同愈哉病势既深当缓以除之急则败矣药才匕剂势方瞑眩遽谓术之谬岂尽医之过邪以公之才仗天威受庙算剪此羣丑岂有前却顾乌合既成计非一时猝破毒天下枯万骨公所不忍谈故俛首默默以要其心心服矣然後势可久虽目前不足取快深思远虑久安长治之策无出於此而活人之功亦多矣活万人者有封公後世其兴乎继公者以公为鉴草薙禽猕之委命锋镝奚啻亿万万数自以为功高韩范业并伊周矣而身投遐荒名列叛党公则士论翕然旧誉未改先皇帝亲谕以祭录?後昆天道岂远也哉敢因记公之祠极论如此冥漠有知当欣然是吾言系以歌曰吾无功兮民则有生兮吾不侯兮人宁我尤兮云变而浮兮风荡而靡师出否臧兮臣罪当死甘陵鬰郁兮漳水粼粼流泽无穷兮以裕後人

岭踪村重修观音寺记

距沙溪西数里有村曰岭踪村北百武横亘大冈蜿蜒数十里相传宋元丰间所筑防潢泸河者村因以名村西有小兰若曰观音寺池水清澈古木蓊郁鸟翔鱼跃清风袭人寺之左余别墅在焉儿时侍先吏部督农收於寺傍近地倦止丈室老浮屠曰德胜年且九十龎眉古貌接遇甚?颇能道永乐宣德间事焚香煮茗先君竟日听之不倦囘首四十余年言与事漫不省会而其人则宛在心目间未忘也嘉靖癸未春余往於田偶再投憩忆旧游以话夙昔因询德胜所终嗣僧明聪明亮指寺後墓地泣曰是吾开山师祖德胜也德胜之徒曰圆钦圆晓钦晓之後为聪亮聪亮之後为真安既数世矣因出一帙德胜手自笔记以贻後纸断烂字隐隐尚可读盖庙建自胜国时洪武初庙易为堂後再易为寺寺後灌木蒙翳藤萝纠结蛇鸟殆不能过地名曰榆林榆林之北横冈之南有污泽黄芦衰草风淅淅有声名曰黄草陂野彘孕字出没其间人不敢至又曰猪窝宣德间居民渐稠德胜即其地岁薙而日剪之彘逃匿因垦为常住田云然寺委陋仅可容膝天顺末里中致仕仓使曲永太学生郭通暨乡人焉亮刘真数君子相率醵金鸠匠撤而新之累土为台台之上构大殿殿前东西对峙为伽蓝祖师殿又南为钟楼廊?舍宇俱就整洁外为山门山门外下瞰池水稍西为土地祠今改为九圣庙庙前古枣一株犹胜国时物嘱其徒谨守之余读之既不觉喟然兴叹夫有国有家者凡贻孙谋而垂统绪孰不欲其後之人知创业之难乎然不一再传而弓冶箕裘之念微矣甚者赭故山薪乔木售第宅恬不为戚是固其凶残弗类无以承先世之休亦垂统者不示以得之之难故恒易以失之耳胜公之虑其深乎祖孙父子喘息相通往往愤盭隳败僧之徒类本以四方疎远衣鉢相承而兢兢谨守乃若不及为世道计者所当深思也世岂不有师骨未寒毁像铜以事鼓铸市殿舍以供淫荡者乎然则聪亮之贤自不可诬儒有背师而反诋负恩而贾祸业成而忘本原者聪亮之罪人也余为子记之贞石昭示行路观者有人心邪当惕然感於中祖有善念承之以心父有善行踵之以芳亦可以淑人心挽世道不然昧先德而凶残自如闻吾言而怒詈交作心或有歉谓中含刺讥事或乱常谓意专有在是其人虽存而心之死也久矣余言亦将如之何哉聪亮辈罗拜泣曰此先师意也先生幸卒成之畀以诗曰何草不黄黄於坡兮何豕不踯踯於窝兮茂榆既林实孔多兮中有老宿寐无吪兮阡之陌之菽且禾兮岭树团团岭云峩兮岸柳媚风池水波兮越百余载业未磨兮里巷富儿啸永歌兮饥冻距我囘首俄兮维世有泽曾几何兮匪直也人理则那兮孰恳於言冒诋诃兮孰绎於思起沈疴兮

周溪村甘露寺重修伽蓝殿记

伽蓝梵语也取生植圣果之义盖本梵宫之总名浮屠氏居之寻以名义闳大学佛者陋弗能当乃援三国时关侯以入目侯曰伽蓝建祠於佛殿之左方旦夕事之因目曰伽蓝殿云英魂灏气未知乐有此否而其称其祠则天下梵宇之所同也故城西南有镇曰郑家口去镇二里为周溪村漳河前抱野溪映带左右村前为甘露寺莫知所从始弘治间客僧金灯募居民侈而新之殿宇邃深铸像钜丽丈室廊院雅洁整肃赫然为一方上刹缙绅舸舰过河下风停夜泊辄访寻独伽蓝殿庳隘弗称庙貌剥蚀丹碧俱尽嘉靖丙戌寺僧广夀广文属居人董彪号召同志并力以营托善冶赵监者募铜铸肖侯像於中既安厝祝嘏彪携二上人介余友李士莹徵言砻诸石惟侯生平征讨叛逆诛戮何限卒之身死国难去今千有余年尚使人毛髪森竖不敢正视佛氏则以好生恶杀招诱慈爱为宗与侯若相背驰援而祀之义将何居若曰藉英灵窃德望以尊其教神其说睢阳武穆文山去今尚近其人何愧於侯而浮屠视之乃漠然也盖诸公心迹惟儒者能知之丽泽文会之外不知者十九十人知之而一人不知则其说其教将有所尼而不行而况十而九也若侯之历履名氏如雷霆风雨山岳河海有耳目者所共闻见即共所闻见者招徕鼓动以尊其教神其说诱倥侗颛蒙於陇亩胼胝之下其谁敢曰不然所以售其术者亦巧矣且侯何以独得此於人也田夫野老相忘於帝力何有之天君臣之义问之芒然无以为对诸公矫厉风节固无歉於侯然着於格君死难者为多固宜其日用而不知至於交有所定不可变恩有所怀不可忘心有所许义有所激不可避闾阎之所共知也方曹势炽炎刘力孤弱尊崇莫动於衷愫颠沛不负於初心片言偶符终以死报凡有血气孰不景慕而不忍忘与此则诸公之所无者於昭炫赫絶百代而孤立固宜擅美於侯矣使诸公易地宁不能优为之邪无所值则无以自见非有他也世变日下士君子以炎凉为密疎视利害为去就执手明霜转眼下石顾倥侗颛蒙者之弗若扶纲常植元化秉彛好爵不终沦於鬼蜮禽兽之归侯可一日无哉天之视听在民民心向往天讵肯夺所好以拂其性今天下村镇所在立祠流动充满释氏独不可祠乎然则非释氏之私也天也借曰不乐亦俛首从之矣诗曰汉衰分裂糜如酥涿鹿帝子桑颠呼英雄提刀来自蒲虎龙胶漆城东隅平生仇怨魏与吴感恩膺愤终捐躯精通天帝帝曰俞英彩凛凛寒冰壶手付玉牒琅玕符彤弓黄钺金仆姑下除诡侧平荒芜倦来倚劒浮屠区宝鞍赤辔飞神菟刚风浩浩天之衢市尘莽荡村崎岖皎然白日辉通都漳河万古东溟趋

冬官尚书郎白君浚得古泉记

士从仕要于尽职而已志在尽职委吏乘田亦不敢易况大者乎今之为仕居散地则流连玩愒视为当然日趋於惰而不自知膺剧任则琐务末节凝神役志往躅高风漫不省会日沦於俗而莫可救惰则政弛俗则道离其失等耳不弛於政斯能於官不离於道斯善於学而世恒难其人者势也置之而人不问废之而吾不罹咎夫谁不惰於自便不师於古乃宜於今夫谁不受变於俗乃若清雅而心志愈勤要冲而兴致愈远啓劄簿领终日酬答闲情高致时揖古人於湮泉垝址淡烟衰草之外斯人可易得耶济宁古任城也冬官治河分司在焉路当南北通衢缙绅舸舰时时来堰闸啓闭日不暇给使牒如牛毛役徒如蚁集然止漕河之一事耳境固纷嚣政则清雅前此往往易视之酒觞碁局优游卒岁泉湮水涸不问也去年秋晋陵白君某来董兹役敏而亷介而有节事无问缓急巨细殚虑以从不敢惰综理少暇徊览岩壑悠然兴邃古之想盖尝抚髀数曰古称诗人例为水曹吾诚未敢仰厠先哲顾衔则何杜诸君子旧物也讵忍偪侧若此乎昔贺监令任李白旅寓洗笔旧有泉虽失且百禩然景行论世此其羮墙也乃率人士具畚锸日求所谓浣笔泉者不置果得於城东里许泉既涌出居人奔走叫诧驩声如雷君子放歌致语慷慨激烈与和鸣鸥鹭断续相应遗黎故老歔欷叹息余友杨节判师孔以书来曰愿子一言以记兹盛夫天道非人力所能显晦地灵与人杰相为重轻济自有斯泉以来不知几千百年骚人墨客遨游泉上者不知几千百人白独擅其名自白以来余八百年湮没废弃过者弗问又不知几千百人君独袭其芳此岂人也哉理有极至数有符合要非偶然者白仙才季真奇士故泉着於唐君能官善学故泉复於今泉诚藉重於君君何藉於泉乎物聚所好要於不丧志事成有志要於不出位治河君职也泉源之多寡河流之通塞系焉多得一泉则河多受一泉之益愈多则愈善矣故治泉尤君之第一义勤疏浚坚嗜好求多得泉耳断沟湮井涓流溅沬凡可以益河事者在君职无非所当尽而况擅美於昔贤倏得於今日成吾志毕吾好以遂景仰之私岂非宇内一快事乎天挺英豪隽姿健笔杯盂宇宙蠛蠓贵近如太白者吾尚友而私淑之诚快事也而吾之初志则在泉而不在白也假令职任不专於斯临涖他有所属而乃寻幽览古日惟李白云云虽谓之丧志出位可也濯缨沐发掬泉而与语清可监事深可畜德时出无穷流泽无疆汲而受福布帛菽粟激而有声典章名物文生於自然学成於有渐续如綫之一脉喷如玑之万斛仰泝洙泗之源远萦湖海之忧又职务之外一善学也人泉轻重争低昂於忽杪之间是乃砥砺之资岂徒为吟赏之具矣乎余不佞敢伸谬语为夀且塞师孔请系以诗曰泉之昔兮谁唶唶兮李侯之笔兮泉之今兮谁愔愔兮白侯之心兮济川沄沄凫绎嶔兮维兹令名千古其未沈兮

新建碧霞元君行祠记

岱宗之望肇自唐虞封禅之典增崇累代泰山有祠其来远矣独其巅祠所谓碧霞元君者不见策籍然楮泉之盛人心归依竦慂之诚天下之祠莫加焉间尝思之闾阎昏夜牝晨者十九狡巫黠史欲眩物骇俗恒先惑妇女以为之地彼既惑则夫正位乎外者可颐指矣隂性专执吝啬喜右其属类闻圣母天妃蚕娘龙女仙姬小姑之说唶唶慕悦然不知黠狡者饰其属以歆之也故凡女郎祠比他祠独盛人情履险则惧而悔过妇女柔脆尤易惧泰山嶮巇危峻以柔脆之质卒然值之神丧胆落孤峰絶壑山灵顾盻如在业缘罪戾方无地解脱彼端拱者吾属也何修何为尊崇若此苟可以得懽心博佑庇体肤不敢爱况簪珥珠缯之属邪故元君祠比他女郎为尤盛作俑者计亦巧矣岁久惑益深村墟市镇随在有祠燕赵魏博之间榱桷相望故城旧无是祠嘉靖壬午春乡耆陈赞胡钦二十八人共请於太学生马君嘉贞嘉贞曰城西南隅玄帝宫之右吾故囿也其畀君辈以营远近闻之虫薨蚁集神输鬼运有倾家来施不告姓名而去者中央为殿稍北为後殿又稍北为居室殿前对列为十冥司司前为仪门仪门前为大门丁亥夏讫工伐石来徵余言纪岁月余谓嘉贞曰是祠之建礼与曰非也人鬼本非二途隂阳各有定分祀玄帝於左并女郎於右近於僭踰丽服於上诸司嚣杂於下嫌於无别膺君职而操威柄涉於干越三者礼之蠧也然则何不谕以正论裁以大义而费财用蛊心志相率而纷纷乎曰习尚方酣善俗无以售於化心神既溺卫正无所庸於功彼流风煽炽组绶者尚不敢当其冲章逢何有焉顾其为说虽幻哤要在诱人於善夫诱人於善法令千章而不足善因一言而有余其几不可强也吾所以弗斥弗拒怂慂图成者亦欲蔽通於明约纳於牗因其慕诱之以善端因其畏怵之以隂祸以窃比淑人心翊世教之土苴耳师言虽陋宁不知斯事之无据哉余悚然兴曰子之识远矣君子之於民也审途辙之所向鼓舞於化机即机缄之所存神明於治本今淫祠妖庙遍天下在位者讵忘所以杜絶之顾祸福之谈转盛义利之界限尽迷觊望之情既深趋避之支岐愈广椎之愈坚扑之愈烈亦末如之何矣听其所欲而徐为之图潜驱默挽盖有甚不得已焉者若曰彼固趋之吾固尼之其不至激烈以失人心者几希天下之祸莫大於激烈以失人心嘉贞相时度事曲徇舆情他日从政当有清静宁壹之休而世恒以若人为能吏何哉虽然天之视听在民神之有无在心即民心之归依以徵诸冲漠之上宁无主宰纲维之者乎若然虽谓之有据亦可也诗曰驱云车兮电马俨霓旌兮来下聆仙佩兮姗姗慰我民兮祝嘏泰山辽辽兮碧霞悠悠凝神东望兮殷殷我忧迟元君之来兮无宁我尤漳水以为酌兮藻荇以为羞理有不可以尽知兮事有不可以或违惟衆情之既合兮孰强同而是非山雨兮沾裳山风兮吹户锡风雨兮载时流惠泽兮终古

三朗镇重修观音寺碑

卢为北地着姓其业故城三朗镇者尤号巨族镇之北街西瞰大河中有渠秋雨水至循渠入河呜呜鸣街之南曰卢琚宗玉北则琚之族弟子瑁廷彦子玳文美三人者余友也在卢氏尤为最贤东去数十武有兰若曰观音寺卢氏兄弟日宴游其中上人广谨者延接欵遇日慎日?寺久圮坏因出赀鸠材率镇人撤新之既落成廷彦来谒余言纪其事余惟岁侵民瘠事可已者公家役犹寝不治浮屠之居何与吾民乃汲汲弗懈君兄弟人所畏而倡率之余言人所信而揄扬之正恐幻说日炽俗好日靡民财坐费於觊望圣道榛塞而不行耳廷彦曰吾辈非爱浮屠氏也亦非有所觊望也有道焉吾家廛市日竞刀锥利薄暮归舍舌燥吻暍目眊眊不能视精神惘如有失每投足静境暂息俗机而尘秽狼藉浅隘偪侧气郁郁不得畅故饰治而广拓之尘氛不到万虑俱彻谈寂论空洒然以快盖动静之理也且近财则多汚放利则多怨入不出聚不散薄施而厚飨则多祸吾恒用是惧费吾蓄於浮屠是诚可惜取足於能散而已消息之机也吾利於是吾子孙又於是数世之後贱商驵侩日趋日下昔者吴道子画酆都狱畏罪者衆韩退之题木居士求福者多使吾之子孙贤固不假乎是不贤接目警心亦将有所畏而不敢肆囘狂澜挽颓风以淑吾後弦韦之义也况镇人非故城籍者什六七邑长不能尽使缙绅往来仆隶舆马呼之不以时应而憇息无所徘徊市中非庄涖之道醵金饰此为驻节之地余则需以募役合涣散一心志调停之法也夫善教则运斤发硎皆可垂训善学则瓦甓稊稗皆可入道佛本西方异说君子不齿聊假其说以行吾志先生以为何如余以其言不可夺乃櫽括刻於石斯役也正殿自前街移於院後地逾迥境逾幽禅堂自前廊移於殿後径逾曲室逾邃从臾而成之者曰张洪乔通凡若干人系以诗曰世传西方有大圣变化广大不受羁万类有欲成可遂有呼即应求即施化身多至千万亿皎然水月天无涯胡为偃蹇在廛市顔色凋落形离披?鴞昼号鼠夜叫狂飈淫雨声若悲念惟一身不自保化身万亿将谁欺岂曰厄运难卒避待彼定胜其何时见说大慈爱利物疗饥不惜体与肢五藴尚然非我有何况幻像只土泥假令剥尽返无始本空面目何盈亏轮奂本非已所欲虚饰徒费民财为便可不问任荒废如云入山水归池卢家兄弟别有见纳约藉此为筌蹄仰窥天道俯人事下流远念诸孙儿缨冠徒跣告闾里庾取粟豆囊取赀顷刻驩呼动衢巷典衣市帽来怡怡矢心俛首自洗濯从今各谢贋与媸乃知民生有恒性秉彛元不亏毫厘利波方涌忽砥柱鑱削嶮巇成坦夷人间万事尽如此浇风坐可囘轩羲勒我铭诗告百世何人细读还深思

清河县重修庙学记

清河为广平属邑地斥卤洿下陶甓易糜垣墉易败而学宫尤甚秋雨暴至环四围皆水乡泥淖秽污奠献殆无所寘足樵竖牧儿往往憩息於阶墀门庑之间迄无问者嘉靖戊子云中王侯紘以河间经历有善政擢知县事谒拜後徘徊瞻顾戞然兴叹黯然若有深思久之洒然以释乃登进诸生揖而告之曰教者治之宗也惟余辱邑长吏实躬政教学颓教湮厥咎在予舍是不理而区区於簿书期会以为治余耻之顾帑藏既虚岁侵而民瘵不可以重困兴叹而思者为是耳待抚绥数月情通治洽诸贤孚余诸耆民弗梗余然後徐以集事思之有槩於中姑以自释语毕愀然若不胜情师生相顾而庆曰学校其兴乎明年己丑四月政成逋者归痍者完呻吟者讴驩声颂辞满衢巷侯知民之可使也晨起召匠氏计所需赀出赢余力出徒役谨簿书明出纳督者不敢欺作者不敢怠闾阎号召雷动景从民不知劳财不知费秋八月讫工敝者易剥者饰过者唶唶称叹学者洋洋多喜色司训山东金君镶谋之僚宷及诸生以是役不可无记且侯之贤当载也自为事状介乡进士孙生悟冯生盛时走故城谒余言悟余族侄盛时余侄壻故不得辞而兹事亦有义不可辞者余惟君子之仕凡以行志而吾志之行要於知所先务记曰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盖教学立然後道德明道德明然後人心淑礼乐作风俗易而治化成矣人孰不知其为先务而卒莫先焉乐因循则不欲为务逢迎则不暇为事矫厉则不肯为恶非已功而忌人成事则不乐为事势艰阻於前简书指摘於後舆论清议旁出於左右科敛有辜费财有稽厉民有谤则遂不敢为矣数者皆庸吏之情而徒藉口於不敢为者十九公署仓储桥梁犴狱每悉力殚虑以要誉逭咎独於学校而疑之岂费财厉民之说专於此而无与於彼邪匪得俊材远识见义勇为者欲举累年之旷事以豁一朝之观难矣贤才之生取之场屋养之学校学校场屋之地也舍宇不葺器数不备师於何而教弟子於何而学清河古赵区悲歌感慨之风宛然犹在士习不竞寥寥乡书者四五十年谓非养之无地而取之难其人与自悟与盛时载书而西转相授受策名之士後先相望未售者清才力学指尚可屡屈又得贤侯一新其养之之地取之他日又何难焉伫见云出而林立也因窃自叹天下事其显其晦皆非人力所能为而文运之将显也则巧值奇逢尤非偶然者清河之晦久矣迩来铿鍧炫熠争鸣竞耀譬则泉始达木始升方患无人疏导培养之而善疏导培养如侯者不先不後适来於磨光刮垢之初作其气翼其进滔天干霄之势其孰御之光灼於郁沈声振於絶响物理亦有然者而此其时也俯而读仰而思升堂则思游心於高明立庭则思置身於平实今日思淑诸身他日思淑诸世庶无负侯之意若曰藉轩敞以舒怀抱睇佳胜以发天趣嬉游玩愒日以为常道义身心漫无所事非余之所敢知也

恩令吕君去思碑

恩地多污下夏秋间四境皆陂泽有力者擅肥饶萑苇自润贫弱惟捕鱼罝雉兔易米糊口当南北水陆冲衢星轺使舟过无虚日供亿或少迟悍卒持符至庭吼以怒手搤吏语侵令令策无出亟溢常额从事以逭辱俗喜讼税输不以时勾稽则具牒赴愬真诡淆乱或至去其籍无所考赋役入豪右独於下者取办令心知不可强顔为之鸡初鸣秉烛诣厅事吏抱文书署惟谨不敢问故民益敝私语谓後虽有智者无以淑恩治嘉靖己丑古雄吕君来为令命甫下恩人有素以健讼吓吏胥攫利致富者思有以尝之诣京邸餂以甘言君正色叱之退及赴任又迓之境上候以舆马又叱之退即任又啗以多仪又叱之退固请不已乃诃怒捶笞谕以无再觌我觌我当有罪其人者恩之大蠧也诸无赖视之为进止且凭依为援蛇蟠蚓结自是乃不敢闯县庭羣丑奔散人情大驩顾凋瘵後如木蠧且朽人为君难之君慨然曰无不可为者镇之以静抚之以寛治之以平易兴学校建城门广储庤抚流移数月百废皆作优游之化多於详明慈爱之情胜於敏决期若缓功则集政若閟民则淳嚚者情屈狡者心醉恩民始知有生之乐越明年庚寅六月漳水横流加以霖雨如注民赀庐漂没者十七八君百方营救多所存活亟移文省台乞蠲田租以免转死言辞恳至读者往往垂泣既未能尽如愿乃躬率吏民验水害多寡而调停之斟酌裒益惟和惟均民坐是不甚困岁再浃水尚未涸相率拾蚶蛤芼藻荇自给体无完衣肌肤皴裂衎衎於污瀦泥淖间终无一人转徙他方者为有贤使君也兹三载考绩将之京部使者累疏荐扬耆民王良辈数十百人念君去将清要省台不可复借欲伐石纪政以系永思相率谂之学宫诸生又谂於柴学谕廷相函书辞述事状徵余文于沙溪之滨恩与吾邑相望隔一漳水耳岁时姻戚过从谈君政蹟唶唶不少置故余知之独详夫为政以得人心为本然得吏胥心易得民心难得民心易得缙绅士心难吏胥为奸利耳贪懦者率为所喜民心固无伪然亦可以惠致而利悦若士则清议妍媸乡评月旦甘不可临威不可吓者恩人於君合贵贱而同然一辞君其贤乎夫感人以情不以迹动物以神不以器君行矣人犹思之未厌此殆不滞於迹与器之粗而精神之运必有所以然之妙者存乎其间宜恩人之惓惓也彼簿领期会奔趋希合天下岂少斯人之徒方其涖任也人固曰吾使君也濒去罔不悄然避漠然忘甚则纷然怨雠喧然诅咒视君何如哉君名应祥字某别号某以三易领正德已卯乡荐庚辰乙榜进士两任潍县汤隂学谕一典江西文衡冰玉声称传播乡曲莹然为畿内名士诗曰望望恩城汤汤野水沮洳号呼民亦劳止构木而巢拏舟而渔以作以息熙熙于于询彼编氓奚为不去有我使君曰我胡虑朝拯寒饥暮抚疮痍古称召杜於今见之闻君西来有夫候迎瞻望眉睫百计来并君呼使前尔勿草草鲂与阳鱎要自有道我虽尔长不苦尔预跋涉遥遥意将何覰背汗色頳奉头奔走民情大惬今有父母古人有言一惩百诫曾未浃旬凶焰尽杀君昔未来市攫而趍至於今兹犬足生氂君昔未来讼牒盈庭至於今兹不闻人声岂无征役惟斯民?岂无檟楚惟我心恻荡若春风沃若膏雨公今去矣後将何恃其语而家而子而妇惟君之贤永永无负古之遗爱民不忍忘勒石远垂於昭耿光

恩庠科贡题名记

科目抡士非古也成周乡举里选自比长累升於司马始有进士之名夫进士乃出於乡里之举选则後世所谓科贡者本非二途也国初用人未尝拘於科目居端揆列省台者岁贡士恒什四五焉文化既久人争自淬厉乃至才不可胜用遂专重科目士鹏飞鸿渐屈指以计郡邑岁所贡者鳞次栉比以进无敢越需既久齿髪俱暮例以冗员散秩处之虽宿学清才政绩又甚彰灼亦莫有一人为明扬者士失偶贤科则终身解体朝廷求贤之意乃欲使士之解体乎迩者廷议慎重选贡之典勿俯徇勿滥充勿计岁年久近务得真才以收实效以颉颃科目士复祖宗之旧以追踪成周之盛天下士反观於挟负而深庆其遭际曰吾侪坎坷於彼庶表见於此乎自是人乃不敢轻视岁贡士岁贡士亦不肯轻以自视士风文教顿改旧观盛矣哉於时恩令吕君应祥进诸生而告之曰是惟圣天子立贤无方以名驱策天下者凡为臣子不可不思所以体顺充致之以无负於德意顾登科荐试有录表宅有坊题名太学有记岁贡士犹若歉焉是犹有轩轾也吾欲勒石学宫大书历年科贡士姓名以谂来者司马公所谓正邪忠诈指名以议科贡士均有责焉不但选贡士可以作之气以思自立而贤科英豪自立当益力不敢纵百世之下知山城僻地亦可以广庙谟而存古谊诸君以为何如同声应曰惟贤使君之赐未几君擢守高唐嘉靖癸巳春永平何君永来为令踵而成之介吾庠司训李君玫来谒记夫名者实之宾三代而下士惟恐不好名亦求副於实耳不求副於实侁侁焉惟名是骛君子不尔为也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言皆宾於实而作於名者鼎钟不足恃流芳余馥或得之残缣寸楮之间诔谥不足凭致语风谣或流於樵童牧竖之口非可倚着强袭也恩有贤守令所以永终诸君子之誉者既尽於诚矣登名是石答二君之嘉贶以仰副朝廷作宾兴礼之意亦尝有槩於中乎覩斯石而惧焉惧斯戒戒斯有所不敢为覩斯石而悦焉悦斯慕慕斯有所必欲为盘盂韦弦取义甚至石之益於人也多矣恩虽小邑南瞻阙里北负渤海岱宗东峙武城西望礼让教化薰蒸渐习古称地灵人杰要不可诬前辈余泽渢渢乎充溢闻见将不有瑰奇儁永之士兴於其後抚石遐思酌泮水之清泠泝洙泗之汪濊以润泽天下之枯槁者乎是则斯石之幸也斯文之光也若曰吾不朽之图有斯石在眈眈以望之昂昂以有之旦视暮抚已去复来而所以为不朽者漫不加意陵谷迁变牧敲火牛砺角周宣之石鼓且然况片石数语欲藉之以重後世邪杜预矜伐吴之功高山深江陆地三勒石焉恐名之或湮也今邈不可寻而其人则天壤与敝自晋而唐穹碑丰碣数且万计惟岘山一碑传播人口是所以为夀者在此而不在彼也诸君子勉之绪不佞熟知吕君为今之良吏何君当凋瘵之余补葺抚字劳瘁百状而犹不忘前人之风示固非规规然簿书期会者故敢尽言系以诗曰伐石岱宗兮维石嵸巃兮小天下于目中兮刻石学宫兮维声铿鍧兮侪弦诵於春风兮有岐路之纵横有尘砾之迷冥兮屹砥柱之坚贞庶可识介石之明兮彼美如英兮令德融融兮令誉无终穷兮

沙溪集卷四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沙溪集

网友评论

“孙绪”相关作品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慧远 · 著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慧远 · 著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刘通微 · 著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佚名 · 著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 · 著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佚名 · 著
  • 二程外书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朱熹 · 著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蒋融庵 · 著
  • 明真破妄章颂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张继先 · 著
  • 道德篇章玄颂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宋鸾 · 著
  •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澄 · 著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牛道淳 · 著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朱熹 · 著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茅盾 · 著
  • 文始真经言外旨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陈显微 · 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佚名 · 著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佚名 · 著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佚名 · 著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佚名 · 著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佚名 · 著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冯梦龙 · 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慧沼 · 著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胡仔 · 著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慧沼 · 著
  • 薛氏集异记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薛用弱 · 著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佚名 · 著
  • 四分戒本疏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斯年 · 著
  •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佚名 · 著
  • 庄子解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王夫之 · 著
  • 论道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金岳霖 · 著
  •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吴趼人 · 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佚名 · 著
  • 先秦学术史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傅斯年 · 著
  • 律杂抄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佚名 · 著
  • 小经理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赵树理 · 著
  • 陶甓公牍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汝骥 · 著
  •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赵树理 · 著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佚名 · 著
  •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佚名 · 著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陈师道 · 著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佚名 · 著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佚名 · 著
  •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冯梦龙 · 著
  • 书集传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蔡沈 · 著
  • 德育鉴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梁启超 · 著
  •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张铉 · 著
  •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何楷 · 著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雨山上思 · 著
  • 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张丑 · 著
  • 丽情集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张君房 · 著
  •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魏元旷 · 著
  •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佚名 · 著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郭思 · 著
  • 续通典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多人 · 著
  • 温疫论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吴有性 · 著
  •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佚名 · 著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