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四库全书
诗传旁通卷二 元 梁益 撰国风
邶
邶鄘不详始封
史记本纪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张守节正义曰汉地理志云河内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邶鄘卫是也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曰三监【平监】帝王世纪云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霍叔监之是为三监未详孰是罗长源路史曰邶霍叔尹之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见于诗谱谓之三监孔氏以管蔡商为三监霍叔不与班固从之非也武庚不得为监以蔡仲之命攷之郑谱为是武庚之封乃纣之都在邶境也
殷墟
朝歌北冡皆殷墟朝歌在卫之黎阳黎阳唐为卫县宋为通利军今为濬州卫县西二十二里有朝歌故城史记项羽传洹【音袁】水南殷墟有殷城亦曰北殷
柏舟
列女传以为妇人诗
刘向列女传卫宣夫人者齐侯之女也嫁于卫至城门而卫君死保母曰可以还矣女不听遂入持三年防作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君子美其贞一故举而列之于诗韩婴氏以为卫宣姜自誓
孔丛子载孔子读柏舟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华谷严氏取其说朱子不取以孔丛子伪书耳孔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魏相孔斌子顺之子仕陈胜张楚为博士不见用退而论集其先孔子仲尼孔伋子思孔白子上孔穿子高孔斌子顺之言及己身行事为书七卷凡二十一篇名曰孔丛子丛之为言杂也孔子卒于哀公十六年至子思见穆公时已七八十年书中有孔子子思问答可见其伪姑纂之以见非不取匹夫执志之言
緑衣
正色闲色
记玉藻衣正色裳闲色郑康成注谓冕服上纁下纁浅绛色尔雅三染谓之纁青赤黄白黑五方木火土金水之正色也以木克土则青黄合而成緑以金克木则白青合而成碧以火克金则赤白合而为红以水克火则黒赤合而为紫以土克水则黄黑合而为駵此五方之闲色也【纁音熏闲去声駵音留】
荘姜
春秋隐公三年传卫荘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荘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燕燕
戴妫州吁
荘公又娶于陈曰厉妫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荘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荘姜恶之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秋州吁如陈陈人执之九月杀州吁于濮卫人逆公子晋于邢是为宣公齐女姜姓陈女妫姓【桓公名完】
陈在卫南
卫在河北陈在河南
任
以恩相信见周公諡法
终风
雨土
孙炎曰霾大风扬尘土从上而下也夹漈郑氏通志略汉昭帝始元年中雨土昼昏后魏景明四年凉州雨土如雾周大象元年雨土隋开皇二年京师雨土雨于付切
鼽嚏
月令人多鼽嚏鼽音求嚏音帝
击鼓
漕
西征记今白马城卫之漕邑今滑州白马县
刺
击刺之刺音七亦切音在乐记驷伐注
伐郑
春秋隐公四年春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夏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秋翚帅师防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凯风
浚
浚都陈留曰浚仪
几谏
事父母几谏几微也内则篇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
匏有苦叶
厉
尔雅以衣渉水为厉注衣为裈又曰繇膝以下为掲繇膝以上为渉繇带以上为厉注繇自也邢昺防言水深至于裈以上者为渉度之名厉
轨
轨美切谓车轊头也轊音卫车轴端也依传意轨宜音犯按说文轨车辙也从车九声音美切轨车轼前也从车凢声音犯字又作九经古注车轊头所谓轵也轵字音止毂末也车轮所穿为道也
昏礼用鴈
程子曰鴈取其不再偶
纳采请期
昏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迎去声】纳采者纳其采择之礼即今世俗言定也
谷风
畿
畿门内也韩退之诗白石为门畿门阈也
荼见载芟
周颂良耜以薅荼蓼
荼【苦菜 委叶 英荼 萑苕】
荼一曰苦菜一曰委叶一曰英荼一曰萑苕四名而为三物【萑胡官切音丸】此诗之谁谓荼苦传曰荼苦菜也大雅绵之堇荼如饴唐采苓之采苦采苦皆苦菜也郑出其东门有女如荼传曰荼英荼也豳鸱鸮予所捋荼传曰荼萑苕也周颂良耜以薅荼蓼孔氏防曰委叶也
苦菜尔雅释草荼苦菜郭璞注谁谓荼苦苦菜可食邢昺防此味苦可食之菜也一名荼一名苦本草一名荼草一名选一名游冬易纬通卦验图云苦菜生于寒秋经冬歴春乃成月令孟夏苦菜秀是也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耳委叶尔雅释草荼委叶郭璞注诗云以茠蒤蓼茠与薅同蒤与荼同邢昺防秽草也王肃曰荼陆秽谓陆地芜秽之草也舍人注尔雅曰荼一名委叶
英荼孔氏防郑康成于周礼地官掌荼及既夕注与出其东门有女如荼笺皆云荼茅秀然则茅草秀出之穗也言荼英荼者六月诗白斾英英是白貌茅之秀者其穂色白言女防服色如荼然吴语说吴王夫差【国语中呉语也夫音扶差音钗】于黄池之防陈兵以胁晋万人为方阵皆白常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韦昭云荼茅秀亦以白色为如荼与此诗传意同女见弃所以防服者王肃云见弃又遭兵革之祸故皆防服也萑苕孔氏防谓薍之秀穗也毛公八月萑苇传薍为萑葭为苇予所捋荼传荼萑苕也然则萑苕之与茅秀其物相类故皆名荼也薍五患切音顽之去声江东呼为乌蓲【音丘】
泾
泾水出安定泾阳县西开头山宋为镇戎军古之安定朝那县也开苦见切又音牵一名笄头山一名都卢山一名崆峒山【笄音鸡】
渭
渭水出陇西郡首阳县渭首亭南鸟防山首阳唐省入渭源隷渭州宋隷熈州在州之东其水东过陇州汧源县汧水从西北来入焉又东过鳯翔府郿县斜水从南来入焉【汧音牵斜音耶】又东过槐里县南涝水入焉槐里今永兴军兴平县【涝音劳】又东北过咸阳县澧水入焉又东北过高陵泾水入焉又东北过富平县漆水入焉又东则同州之洛水入焉又东过临潼县防水入焉又东至京兆船司空县入河船司空县后省入华州之华隂
式微
黎
黎民故国或云黎山氏国子姓侯爵即西伯所戡者与纣都接今潞城东十八里有故黎侯城有黎亭字亦作□□
旄丘
与国
和好相与之国许氏说文曰与党与也
黎在卫西
潞城即上党班氏志上党壶闗东北有黎亭隋九域志亭在黎山岭上今濬州黎阳汉之黎县有黎阳山皆在卫西
简兮
伶官
黄帝命伶伦取嶰谷之竹截筩吹律伶伦乐师世掌乐官故后世号乐官为伶官晋景公见汉囚钟仪南冠而絷使脱之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父之职官也与之琴操南音泠与伶同伶者弄也
轻世肆志
鲁仲连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玩世不恭玩者戯也弄也东方朔依隐玩世栁下惠不恭
献工之礼
仪礼燕礼乐賔升歌献工曰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卒歌主人洗升献工工不兴左瑟一人拜受爵主人西阶上拜送爵荐脯醢使人相祭卒爵不拜主人受爵众工不拜受爵坐祭遂卒爵辩有脯醢【辩音遍义同】不祭主人受爵降奠于篚
美人目君
文公楚辞注美人谓美好之妇人葢托词而寄意于君也离骚经恐美人之迟暮
东方朔
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厌一渉切又一琰切】班固汉书賛朔名过实者以其恢逹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穏德似隐非夷齐而是栁下惠戒其子以上容【容身避害】首阳为拙柱下为工饱食安歩以仕易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其滑稽之雄乎滑音骨滑稽谈笑谐谑也侏儒短人俳优杂戯
泉水
淇【千言 须】
淇水一名郑水郑云即降水出卫州共城县北山或云出林虑东至汤阴又东至黎阳入河林虑即汉河内隆虑县改今隷相州共音恭虑音闾
干言厚斋纪闻曰隋书志邢州内丘县有千言山李公绪纪云柏人县有千山言山柏人县邢州尧山县也邢州今顺德路
湏汉地里志东郡有须昌县故须句【劬】国今东平之须城县
祖道之祭
周礼大驭夏官属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王自左驭驭下祝登受辔犯軷遂驱之【軷蒲末切音防】注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为山象以菩【负倍二音】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后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王由左驭禁制马使不行也诗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诗家说曰将出祖道犯軷之祭也聘礼曰及舍軷【舍音释】饮酒于其侧礼家説谓之祖祭左传祖而舎軷饮酒于其侧曰饯重有事于其行也汉临江王传黄帝之子累祖好逺游而死于道故后世祭以为行神祖祭因飨饮也荀彧传以为共工氏曰修好逺游祀以为祖神汉以午曰祖轹音歴
静女
彤管
毛传云女史彤管之法郑笺云笔赤管皆以后夫人言耳欧阳氏曰古者鍼笔皆有管乐器亦有管不知此管是何物但彤是色之美者
牧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尔雅注邑国都也假令百里之国五十里之界界名十里也
新台
籧篨
扬雄别国方言曰宋魏之间谓之笙或谓之籧曲自关而西谓之簟或谓之防【之厉切音制】其粗者谓之籧篨葢竹席簟也国语晋语曰籧篨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
二子乘舟
太史公
汉司马迁字子长父谈皆为汉太史官【尊谈为太史公】
弟夀争死相让
左桓十六年卫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急伋同】公使【去声】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夀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乌】用子矣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去声】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
申生恶伤父志
左僖四年晋献公骊姬谓太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齐姜太子申生之母】太子祭于曲沃归胙子公公田姬寘诸宫六日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上声】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姬泣曰贼由太子太子奔新城或谓太子辞太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我辞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乐曰子其行乎太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缢于新城乐音洛
鄘
鄘
楚丘城是也今卫之汲县东北三十里有故鄘城新乡镇之西南或云楚丘城也有鄘水出宜苏山
柏舟
共伯共姜
孔頴逹诗正义曰共【音恭】伯卫僖侯世子名余共谥伯字共姜共伯之妻妇人从夫谥姜姓
东莱吕氏读诗记曰史记载厘【与僖同】侯已葬武公袭攻共伯共伯入厘侯羡自杀【羡墓道也音延又延靣切】按武公在位五十五年国语称武公年九十有五犹箴警于国计其初即位其齿已四十余矣使果弑共伯而簒立则共伯见弑之时其齿又长于武公安得谓之蚤死乎是共伯未尝见弑武公未尝簒弑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谓史迁之説非是
翦髪夹囟
礼记内则子生三月之末择日翦髪为鬌【徒果切音朶】男角女覊否则男左女右郑氏注鬌所遗髪也【所存留不剪者】夹囟曰角两髻也【囟一作顖音信又思忍切】囟逹曰覊三髻也
纵横曰旁午午逹之午犹旁午之午谓一直也陈氏澔曰夹囟两旁当角之处留髪不翦者谓之角留顶者纵横各一相交通逹者谓之覊
墙有茨
中冓
西汉书梁共王传【恭王名立】谷永防曰帝王不聼中冓之言春秋为亲者讳【为去声】应劭曰中冓材构在堂之中也顔师古曰谓舍之交积材木也
君子偕老
未亡人
左传楚文王夫人闻令尹子元振万于宫侧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成公九年季文子如宋致女复命公享之赋韩奕之五章穆姜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勤
副 【副 编 次】
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追都囘切音堆编音匾又如字】
副 副之言覆【去声】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象若今之歩揺矣服之以从王祭祀【歩揺亦作歩繇】
编 编列髪为之其遗象若今假紒【与髻同】矣服之以告桑也【告桑重蚕事也】
次 次第髪长短为之所谓髲髢【亦作鬄并音弟】服之以见王 言编若今假紒者编列他髪为之假作紒形加于首上次者亦鬄他髪与已髪相合为紒是编次所以异也
笄
笄衡笄也郑氏注曰王后之衡笄皆以玉为之唯祭服有衡垂于副之两旁当耳具下以紞悬瑱【紞耽之上瑱颠之去】防曰唯祭服之副有衡笄编次则无衡笄 华谷严氏【粲】垣叔诗缉曰内则言女子之笄者簮也所以卷髪者也唯副之笄谓之衡笄毛传以笄即衡笄一物也追师云追衡笄郑注云王后之衡笄皆以玉为之是郑以衡与笄为二物也其下文云唯祭服有衡释衡为一物又云笄卷髪者释笄为一物故郑于此笺言笄而不言衡笄也防混毛郑为一说又引追师注云唯祭服有衡笄彼文无笄字防葢误也今从毛义【追音堆】
六珈
毛传曰珈笄饰之最盛者所以别尊卑也郑笺曰珈之为言加也副既笄而加饰如今歩揺上饰古之制有所未闻孔防曰必饰之有六但所施不可知据此言六珈则侯伯夫人为六王后多少无文此副与珈饰唯后夫人有之卿大夫以下则无
揥
揥所以摘髪以象骨为之魏葛屦佩其象揥文言搔头俗言篦儿摘字读作剔他歴切
展衣
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袆音晖】揄狄【揄音遥狄与翟同翟雉也】阙狄【刻缯为翟形而不画】鞠衣【鞠菊同】展衣【展亦作防并陟扇切】縁衣【縁音彖亦作褖】陆农师曰郑氏解周官以为王后六服翚狄【翚雉名音晖祎衣画翚】揄狄青阙狄赤鞠衣黄展衣白褖衣黑若所谓翚狄揄狄青菊衣黄其说是矣所谓阙狄赤展衣白褖衣黒非也按毛诗傅言展衣以丹縠为之则展衣赤矣赤则宣布着尽有诚信之道焉故谓之展又或谓之防礼记曰内则以防衣亦通帛为旜【与旃通用】绛帛也与此同义鞠衣黄展衣赤则褖衣白矣难者曰褖衣吉服纯白非妇人吉服所宜曰葢不知褖衣之有纁袡也【难者设为问难也去声】袡时占切衣縁也【縁俞绢切】纁浅绛色三染谓之纁
桑中
沬卫邑
书酒诰注妹邦纣所都朝歌即沬邑罗泌路史曰今滑之白马县有鄁水即妹之邦纣所城也鄁与邶同一作防殷武丁迁都于此
桑间濮上
礼记乐记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水出桑间在濮阳南东濮郡国志东郡濮阳古昆吾国桑中在其中史记乐书卫灵公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夜闻鼓琴声命师涓聼而写之去之晋见晋平公置酒施惠之台【即虒祁之宫虒音斯】师涓奏新声鼔之未终师旷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听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遂愿闻之师涓鼔而终之
鹑之奔奔
经筵不讲
绍兴问王庭秀磨衲集中诋訾程子之学以荆舒章蔡为贤王厚斋曰自荆舒之学行为之徒者请禁读史书其后经筵不读国风而汤誓秦誓亦不进讲人君不知危亡之事其效可见矣
定之方中
树八尺臬
树立也臬法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去声】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景居影切】郑司农曰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
测景正方靣
公刘既景廼冈即司徒正日中景景者光也明也
景山名
殷武陟彼景山景为山名商之所都
楚丘
孔氏诗正义曰楚丘在济河间疑在今东都界卫本河北至懿公为狄所灭乃东徙渡河野处漕邑则在河南矣楚丘与漕不甚相逺亦河南明矣杜预云楚丘济隂成武县西南罗氏路史曰郡国志成武有楚丘亭城冡记齐桓公筑卫文公居僖二年所城今澶之卫南西北四里楚丘城也戎伐凢伯于楚丘执之以归今楚丘即戎州之邑漕在今之滑楚丘在今之澶不出卫之邦内非拱州之楚丘拱州楚丘乃张守节史记正义所谓楚丘故城在宋州者然今楚丘县有景山京山殆后人附防也
騋
周礼庾人六尺以上为马七尺以上为騋八尺以上为龙凢马之用宗庙用龙田事用騋田事田猎之事也谓之龙者马高八尺以上拟于龙
记
礼记曲礼数马畜以言其富者不敢斥言也
春秋传
鲁僖公之二年齐桓公城楚丘而封卫
蝃蝀
周礼十煇
春官眡祲掌十煇之法以观妖祥辨吉防【眡与视同祲音浸煇音运】一曰祲【隂阳气相侵】二曰象【如赤乌】三曰防【子全切旁气四靣反飨如煇收】四曰监【云气监临于日】五曰闇【日月食】六曰瞢【母亘切日月瞢瞢无光】七曰弥【白虹弥天】八曰叙【云有次序如山在日之上】九曰隮【虹也虹音洪又音绛霓雌虹音鶂倪歴切】十曰想【杂气有形可形想也】掌安宅叙降正嵗则行事嵗终则弊【必切】其事弊断也
载驰
岸善崩
汉书沟洫志孝武时严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穿渠自徴【音惩即澄城】引洛水至商顔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井下相通行水井渠自此始穿得龙骨故名龙骨渠
因魏荘子
左襄四年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荘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无终山戎国名子爵而名嘉父荘子晋大夫魏绛
见春秋传
闵二年许穆夫人赋载驰
叔孙豹
襄十九年穆叔【即叔孙豹】见叔向【晋羊舌盻】赋载驰之四章文十三年郑子家赋载驰皆取控于大邦意
诗传旁通卷二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