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禮四
○嘉禮四
皇太子納妃皇子諸王附
公主下降儀宗室附
大夫士婚禮
庶人婚禮
△皇太子納妃【皇子諸王附 宋 遼 明】
宋
遼
明
·宋
宋徽宗政和五年三月詔選皇太子妃六年六月詔選少傅恩平郡王朱伯材女為皇太子妃令所司備禮冊命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御文德殿發冊先是議禮局上五禮新儀皇太子納妃乘金輅親迎皇太子三奏辭乘輅及臨軒冊命詔免乘輅而發冊如禮焉其諸王聘禮賜女家白斤萬兩敵門 【 即古之納采】 用羊二十口酒二十壺綵四十匹定禮羊酒綵各加十茗百斤頭■〈須上巾下〉巾緞綾絹三十匹黃金釵釧四雙條脫一副真珠琥珀瓔珞真珠翠毛玉釵朵各二副銷金生色衣各一襲金塗銀合二錦繡綾羅三百匹果盤花粉花幂眠羊臥鹿花餅銀勝小色金銀錢等物納財用金器百兩綵千匹錢五十萬錦綺綾羅絹各三百匹銷金鏽畫衣十襲真珠翠毛玉釵朵各三副函書一架纏束帛押馬函馬二十匹羊五十口酒五十壺繫洋酒紅絹百匹花粉花幂果盤銀勝等物親迎用塗金銀裝肩輿一行障坐障各一方團掌扇四引障花十樹生色燭籠十高髻釵插并童子八人騎分左右導扇輿其宗室子聘禮賜女家白斤五千兩其敵門定禮納財親迎禮皆減半遠屬族卑者又減之政和三年四月議禮局上皇子納夫人儀采擇使者曰奉制某王之儷屬子懿淑謹之重之使某行采擇之禮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子顓愚不足以備采擇恭承制命臣某不敢辭問名使者曰某王之儷采擇既諧將加官占奉制問名儐者入告主人曰制以臣某之子可以奉侍某王臣某不敢辭告吉使者曰官占既吉奉制以告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之子愚弗克堪占貺之吉臣與有幸臣某謹奉典制告成使者曰官占之吉嘉耦既定制使某以儀物告成儐者入告主人曰奉制賜臣以重禮臣某謹奉典制告期使者曰涓辰之良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儐者入告主人曰臣某謹奉典制前期太史局擇日奏告景靈宮賜告前一日主人設使者次如常儀又設告箱之次於中門外北向隨闕所向設香案於寢庭其日大昕使者公服至主人出迎於大門外北向再拜使者不答拜謁者引使者入門而左主人入門而右舉告箱者同入主人立香案左使者在右舉告箱者以告置於香案女相者引夫人出面闕立使者稱有制女相者贊再拜使者曰賜某國夫人告又贊再拜退使者出皇帝醮戒於所御之殿皇子乘象輅親迎夫人朝見盥饋皇帝皇后饗夫人如儀諸王以下納采賓曰某官以伉儷之重施於某王某王率循彝典以某將事敢請納采儐者入告主人曰某之子弗嫻於姆訓維是腶脩棗■〈〈卤,仌代乂〉上木下〉之饋未知所以告虔也某聽命於廟敢不拜嘉問名賓曰合二姓之好必稽諸龜筮敢請問名儐者入告主人曰某王恭謹重正昏禮將以加諸卜某敢不以告納吉賓曰某王承嘉命稽諸卜筮龜筮協從使某以告儐者入告主人曰某王不忘寒素欲施德於某未教之女而卜以告吉其曷敢辭納成賓曰某官以伉儷之重施於某王某王率循彝有不腆之弊以某將事敢請納成儐者入告主人曰某王順彝典申之以備物某敢不重拜嘉請其賓曰某王謹重嘉禮將卜諸近日使某請期儐者入告主人再辭儐者出告賓曰某既不獲受命於某官某王得吉卜曰某日敢不以告主人曰謹奉命以從親迎前一日主人設賓次如常儀其日大昕婿之父服其服告於祖廟子將行父醮之於廳事贊者設父位中閒南向設子位父位之西近南東向父即坐子公服升自西階進立位前贊者注酒於醆西向授子子再拜跪受贊者又設饌父位前子舉酒興即坐飲食訖降再拜進於父位前命之曰躬迎嘉耦釐爾內治子再拜曰敢不奉命又再拜降出詣女家主人服其服告於祖廟如請期之儀賓將至主人設神位於寢戶外之西設醴女位於戶內南向具酒饋賓至贊者引就次女盛服於房中就位南向立姆位於右從者陪其後父公服升自東階立於寢戶外之東西向內贊者設酒饌女就位坐飲食訖降再拜內贊者徹酒饌主人降之東階東南西面贊者引賓出次立於門西東面儐者進受命出請事賓曰某受命於父以茲嘉禮躬聽成命儐者入告主人曰某固願從命儐者出告訖入引主人迎賓大門外之東西面揖賓賓報揖主人入門而右賓入門而左執雁者從入陳雁於庭主人升立於東階上西面賓升西階進當寢戶前北面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賓初入門母出立於寢門外之西南面賓拜訖姆引女出於母左父命之曰往之女家以順為正無忘肅恭母戒之曰必恭必戒無違舅姑之命庶母申之曰爾誠聽於訓言毋作父母羞女出門婿先還第其同牢廟見見舅姑諸禮皆如儀凡宗室婚姻英宗治平中宗正司奏宗室女舅姑夫族未立儀制皆當剙法詔婿家有二世食祿即許娶宗室女未仕者與判司簿尉巳仕者隨資序推恩即婿別祖女別房舊為婚姻而於今卑尊不順者皆許婿之三代鄉貫生月人才書劄止令婚主問驗以告宗正寺大宗正司寺司詳視如條保明所進財皆賜婿家令止於本官納財媒妁使令之人非理求匄許告宗室女事舅姑及見夫之族親皆如臣庶之家其後又令宗室女再嫁者祖父有二代任殿直若州縣官以上即許婚姻神宗熙寧十年又詔應袒免以上親不得與雜類之家婚嫁若父母居化外及見居沿邊兩屬之人其子孫亦不許為婚緦麻以上親不得與諸司胥吏出職納粟得官及進納伎術工商雜類惡逆之家子孫通婚應婚嫁者委主婚宗室擇三代有任州縣官或殿直以上者列姓名家世州里歲數奏上宗正司驗實召保付內侍省宣繫聽期而行嫁女則令其婿召保冒妄成婚者以違制論主婚宗室與媒保同坐不以赦降自首者減罪告者有賞非袒免者依庶姓法宗室離婚委宗正司審察若如律有可出之實或不相安方聽若無故捃拾者劾奏如許聽離追完賜予物給還嫁資再娶者不給賜非袒免以上親與夫聽離再娶者委宗正司審核其恩澤巳追奪而乞與後夫者降一等尋詔宗室女毋得與嘗娶人結婚再適者不用此法
·遼
遼道宗太平八年六月權北院大王耶律鄭留奏今歲十一月皇太子納妃諸族備會親之帳詔以豪盛者三十戶給其費
·明
明皇太子納妃儀太祖洪武元年定制凡行禮皆遣使持節如皇帝大婚儀納采問名制曰奉制納某室女為皇太子妃命卿等行納采問名禮至妃第儐者出詣使者前曰敢請事使者曰儲宮納配屬於令德邦有常典使某行納采之禮儐者入告主婚者曰臣某之子昧於壺儀不足以備采擇恭承制命臣某不敢辭儐者出告使者入陳禮物於庭宣制曰某奉詔采擇奠雁禮畢使者出儐者復詣使者前曰敢請事使者曰儲宮之配采擇既諧將加卜筮奉制問名儐者入告主婚者曰制以臣某之女可以奉侍儲宮臣某不敢辭儐者出告使者復入陳禮奠雁如儀宣制曰臣某奉詔問名將謀諸卜筮主婚者曰臣某第幾女某氏出次納吉儐者請事如前使者曰謀諸卜筮其占協從制使某告吉儐者入告主婚者曰臣某之子蠢愚懼弗克堪卜筮之吉惟臣之幸臣謹奉典制儐者出告使者入陳禮奠雁如儀宣制曰奉制告吉又次納徵儐者出告使者入陳玉帛禮物不奠雁宣制曰某奉制告成又次請期辭曰詢於龜筮某月某日吉制使某告期主婚者曰敢不承命陳禮奠厭如儀又次告廟遣使持節授冊寶儀注悉見前又次醮戒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御奉天殿百官侍立引進導皇太子至丹陛四拜入殿東門就席位東向立司爵以爵進皇太子跪搢圭受盞祭酒司饌以饌進跪受亦如之興就席坐飲食訖導詣御座前跪皇帝命之曰往迎爾相承我宗事勗帥以敬皇太子曰臣某謹奉制旨俯伏興出至丹陛四拜畢皇帝還宮皇太子出又次親迎前一日以司設皇太子次於妃氏大門外南向東宮官次於南東西相向至日質明東宮官具朝服陳鹵簿鼓吹於東宮門外皇太子冕服乘輿出侍衛導從如儀至宮門降與升輅東宮官皆從至妃第回轅南向降輅升輿至次降輿入就次東宮官皆就次先是皇太子將至主婚者設會宴女至期妃服褕翟花釵出就閤南面立傅姆立於左右主婚者具朝服立於西階之下引進導皇太子出次立於大門之東西向儐者朝服出立於門東曰敢請事引進跪啟訖皇太子曰某奉制親迎引進受命興承傳於儐者儐者入告導主婚者出迎於大門之西東向再拜皇太子答拜引進導皇太子入門而左執雁者從儐者導主婚者入門而右皇太子升東階進立於閤門戶前北向立主婚者升西階立於西東向引進者啟奠雁執雁者以雁進皇太子受雁以授主婚者主婚者跪受興以授左右退立於西皇太子再拜降自東階出至次以俟主婚者不降送初皇太子入門妃母出立於閤門外奠雁位之西南向皇太子拜訖宮人傅姆導妃出立於母左主婚者命之曰戒之戒之夙夜恪勤毋或違命母命之曰勉之勉之爾父有訓往承惟欽庶母申之曰恭聽父母之言宮人傅姆擎執導從妃乘輿出門降輿乘鳳轎皇太子揭簾訖遂升輅侍從如來儀至東宮門外降輅乘輿至閤降輿入俟於內殿門外之東西面司閨導妃詣內殿門外之西東面皇太子揖妃入行合巹禮如中宮儀又次朝見其日妃詣內殿陛下候皇帝升座司閨導妃入北面立再拜自西階升宮人奉棗栗盤進至御座前授妃妃奠於御前退復位再拜禮畢詣皇后前奉腶脩盤如上儀又次醴妃次盥饋次謁廟次群臣命婦朝賀皆如儀四年冊開平王常遇春女為皇太子妃禮部上儀注太祖覽之曰贄禮不用笄但用金盤翟車用鳳轎雁以玉為之古禮有親迎執綏御輪今用轎則揭簾是矣其合巹依古制用匏妃朝見入宮中乘小車以帷幕蔽之謁廟則皇太子俱往禮成後三日乃宴群臣命婦著為令憲宗成化三十二年更定婚禮凡節冊等案俱由奉天左門出皇太子親迎由東長安門出親迎日妃服燕居服隨父母家廟行禮執事者具酒饌妃飲食訖妃父母坐堂上妃詣前四拜父命之曰爾往大內夙夜勤慎孝敬無違母命之曰爾父有訓爾當奉承合巹前於皇太子內殿各設拜位皇太子揖妃入就位再拜妃四拜然後各升座廟見後百官朝賀致詞曰某官臣某等不勝欣忭之至謹當慶賀帝賜宴如正旦儀命婦詣太后皇后前亦賜宴致詞曰皇太子嘉聘禮成益綿景福餘大率如洪武儀
△公主下降儀【宗室附 宋 遼 元 明】
(臣)等謹按杜佑禮典載婚禮自天子至皇太子諸王納后納妃之儀靡不詳備至公主下降之儀載在開元禮中而禮典則僅載唐世公主出降拜舅姑一詔或唐以前未有定制故歟按公主貴敵諸王宜有殊典今考宋遼元明其載於正史及會典者以代類敘次於皇太子諸王之後以補杜氏之闕云
宋
遼
元
明
·宋
宋制公主下降初被選尚者即拜駙馬都尉賜玉帶襲衣銀鞍勒馬采羅百疋謂之繫親又賜辦財銀萬兩進財之數倍於親王聘禮出降賜甲第餘如諸王夫人之制掌扇加四引障花燭籠各加十皆行舅姑之禮諸親遞加賜賚其縣主繫親以金帶賜辦財銀五千兩納財賜賚大率三分減其二宗室女特封郡君者又差降焉仁宗嘉祐初禮官言禮閤新儀公主出降前一日行五禮古者納婚始用行人告以夫家采擇之意謂之納采問女之名歸卜太廟吉以告女家謂之問名納吉今選尚一出朝廷不待納采公主封爵巳行誕告不待問名若納成則既有進財請期則有司擇日宜稍依五禮之名存其物數俾知婚姻之事重而夫婦之際嚴如此亦不忘古禮之義也時兗國公主下嫁李瑋詔賜出降日令夫家主婚者具合用雁幣玉馬等物陳於內東門外以授內謁者進入內侍掌事者受唯馬不入 【 神宗即位詔以昔傳先帝恭聞德音以舊制士大夫之子有尚帝女者輒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豈可以富貴之故屈人倫長幼之序宜詔有司革之以勵風俗於是著為令仍命陳國長公主行舅姑之禮駙馬都尉王師約更不升行公主見舅姑行禮自此始舊例長公主凡有表章不稱妾禮院謂男子婦人凡於所尊稱臣若妾義實相對又宗室伯叔近臣悉皆稱臣即公主理宜稱妾況家人之禮難施於朝廷請自大長公主而下凡上牋表各据國封稱妾從王師約之請也】 唐國公主下降太常寺言按令公主出降申中書省請皇后帥宮闈掌事人送至第外命婦從今請如令詔出降日婉儀帥宮闈掌事者送至第外命婦免從徽宗改公主為姬下詔曰在熙寧初有詔釐改公主郡主縣主名稱當時群臣不克奉承近命有司稽考前世周稱王姬見於詩雅姬雖周姓考古立制宜莫如周可改公主為帝姬郡主為宗姬縣主為族姬其稱大長者為大長帝姬仍以美名二字易其國號內兩國者以四字其出降日婿家具五禮脩表如上儀太史局擇日告廟親迎前一日所司於內東門外量地之宜西向設婿次其婿父醮子如上儀乃命之曰往迎肅雍以昭惠宗祏子再拜曰祇率嚴命又再拜降出乘馬至東華門內下馬禮直官引就次有司陳帝姬鹵簿儀仗於內東內外候將升翟車引婿出次於內東門外鞠躬西向掌事者執雁內謁者奉雁以進俟帝姬升車婿再拜先還第同牢其日初昏掌事設巾洗各二一於東階東南一於室北水在洗東尊於室中實四爵兩巹篚婿於篚婿至本第下馬以俟帝姬至降車贊者引婿揖之以及寢門又揖導之升階入室盥洗掌事布對位又揖帝姬皆即坐受醆三飲俱興再拜贊者徹酒見舅姑夙興帝姬著花釵服褕翟以俟見贊者設舅姑位於堂上舅位於東姑位於西各服其服就位女相者引帝姬升自東階詣舅姑前再拜贊者以棗栗授帝姬奉置舅位前舅即坐贊者進徹以東帝姬退復位又再拜女相者引詣姑位前再拜贊者以腶脩授帝姬奉置姑位前姑即位贊者亦徹以東帝姬退復位又再拜次醴婦盥饋饗婦如儀
·遼
遼公主下嫁儀選公主諸父一人為婚主凡當奧者媒者致詞之儀自納幣至禮成大略如納后儀擇吉旦媒者趣尚主之家詣宮竢皇帝皇后御便殿率其族入見進酒訖命皇族與尚主之族相偶飲翼日尚主之家以公主及婿率其族入見致安於皇帝皇后獻贐送者禮物訖朝辭賜公主青幰車二螭頭蓋部皆飾以銀駕駞送終車一車樓純錦銀螭懸鐸後垂大氈駕牛載羊一謂之祭羊賜其婿朝服四時襲衣鞍馬凡所須無不備選皇族一人送至其家凡親王女封公主者婚儀倣此以親疏為差降
·元
元制凡駙馬尚公主率封王爵其宗王之女皆稱公主
·明
明制凡公主出降行納采問名禮婿家備禮物表文於家庭望闕再拜掌婚者奉至內東門詣內使前曰朝恩貺室於某官某之子某習先人之禮使臣某請納采以表跪授內使內使跪受奉進內殿執雁及禮物者從入內使出掌婚者曰將加卜筮使臣某問名進表如初內使出曰有制掌婚者跪內使宣曰皇帝第幾女封某公主掌婚者俯伏興入就次賜宴出納吉儀與納采同掌婚者致詞曰加諸卜筮占曰從吉謹使臣某敢告納徵婿家具元纁玉帛乘馬表文如儀掌婚者致詞曰朝恩貺室於某官某之子某有先人之禮請臣某以束帛乘馬納徵請期辭曰某命臣某謹請吉日親迎日婿公服告廟曰國恩貺室於某日親迎敢告將行父醮於廳隨意致戒婿再拜至內東門內內使延入次執雁及奉禮物者各陳於庭其日公主禮服辭奉先殿詣帝后前四拜受爵帝后隨意訓誡受命訖又四拜降堦內命婦送至內殿門外公主升輦至內東門降輦婿揭簾公主升轎婿出次立執雁者以雁跪授婿婿受雁跪進於內使內使跪受以授左右婿再拜先出乘馬還公主鹵簿車輅後發公侯百官命婦送至府婿先候於門公主至婿揭簾公主降同詣祠堂婿東公主西皆再拜進爵讀祝又再拜出詣寢室婿公主相向再拜各就座婿東公主西進饌合巹如儀復相向再拜明日見舅姑舅姑坐於東西向公主立於西東向行四拜禮舅姑答二拜第十日駙馬朝見謝恩行五拜禮初洪武九年太祖以太師李善長子祺為駙馬都尉尚臨安公主先期告奉先殿下嫁前二日命使冊公主冊後次日謁奉先殿又定駙馬受誥儀吏部官奉誥命置龍亭至太師府駙馬朝服拜受次日善長及駙馬謝恩後十日始請婚期二十六年稍更儀注然儀注雖存其拜姑舅及公主駙馬相向拜之禮終明之世實未嘗行也明年又更定公主郡主封號婚儀及駙馬儀賓品秩孝宗宏治二年冊封仁和長公主重定婚儀入府公主駙馬同拜天地行八拜禮堂內設公主座於東西向駙馬東向座餘如前儀世宗嘉靖二年工科給事中安磐等言駙馬見公主行四拜禮公主坐受二拜雖貴賤本殊而夫婦分定於禮不安不聽莊烈帝崇禎元年教習駙馬主事陳鍾盛言臣教習駙馬鞏永固駙馬黎明於府門外月臺四拜云至三月後則上堂上門上影壁行禮如前始視膳於公主前公主飲食於上駙馬侍立於旁過此方議成婚駙馬饋果餚稱臣公主答禮書賜皆大失禮夫既合巹則儼然夫婦安有跪拜數月稱臣侍膳然後成婚者會典載行四拜於合巹之前明合巹後無拜禮也以天子館甥下同隸役豈所以尊朝廷帝是其言令永固即擇日成婚 【 明制凡選駙馬禮部榜諭在京官員軍民子弟年十四至十六容貌齊整行止端莊有家教者報名司禮內臣於諸王館會選不中則博訪於畿內山東河內選中三人欽定一人餘二人送本處儒學充廩生自宣德時駙馬始有教習用學官為之正統以後令駙馬赴監習禮讀書嘉靖六年始定主事一人專在駙馬府教習】
△大夫士婚禮【宋 遼 明】
宋
遼
明
·宋
宋品官婚禮納采問名納吉納成請期親迎同牢廟見見舅姑姑醴婦盥饋饗婦送者並如諸王以下婚四品以下不用盥饋饗婦禮士與庶人同其無雁者三舍生聽用羊假九品服
·遼
遼太宗會同三年十二月詔契丹人授漢官者從漢儀聽與漢人婚姻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詔曰古之婚禮結兩姓之歡以重人倫近世以來專論聘財習染奢侈其儀制頒行務從節儉以厚風俗其時品節詳明皆有限制凡品官婚娶或為子聘婦皆使媒氏通書女氏許之擇吉納采主婚者設席至日具祝版告廟訖賓至女氏第主婚者公服出迎揖賓及媒氏入雁及禮物陳於廳賓左主右媒氏立於賓南皆再拜賓詣主人曰某官以伉儷之重施於某某率循典禮謹使某納采主婚者曰某子弗嫻姆訓既辱采擇敢不拜嘉賓主西南相向坐徹雁受禮訖復陳雁及問名禮物賓興詣主婚者曰某官慎重婚禮將加卜筮請問名主婚者進曰某第幾女妻某氏出或以紅羅或以銷金紙書女之第行年歲賓辭主婚者請禮從者禮畢送賓至門外納吉如納采儀賓致詞曰某官承嘉命稽諸卜筮龜筮協從使某告吉主婚者曰某未教之女既以吉告某何敢辭納徵如納吉儀加元纁束帛函書不用雁賓致詞曰某官以伉儷之重嘉惠某官率循典禮有不腆之幣敢請納徵主婚者曰某官貺某以重禮某敢不拜受賓以函書授主婚者主婚者亦答以函書請期亦如納吉儀親迎日婿父告於禰廟婿北面再拜立父命之曰躬迎嘉耦釐爾內治婿進曰敢不承命再拜媒氏導婿之女家其日女氏主婚者告廟訖醴女如家人禮婿至門下馬就大門外之次女從者請女盛服就寢門內南向坐婿出次主婚者出迎於門外揖而入主婚者入門而右婿入門而左執雁者從至寢戶前北面立主婚者立於戶東西向婿再拜奠雁出就次主婚者不降送婿既出女父母南向坐保母導女四拜父命之曰往之女家以順為正無忘肅恭母命之曰必恭必戒毋違舅姑之命庶母申之日爾忱聽於訓戒毋作父母羞保姆及侍女翼女出門升車儀衛導前送者乘車婿先還俟婦至出迎於門內揖婦入及寢門婿先升階婦從升入室婿盥於室東南婦從者執巾進水沃之婦盥於室西北婿從者執巾進水沃之盥畢就座婿東婦西舉食案進酒進饌酒食訖復進如初侍女以巹注酒進於婿婦前各飲畢皆興立於座南東西相向皆再拜婿婦入室易服婿從者餕婦之餘婦從者餕婿之餘明日見宗廟設婿父拜位於東階下婿於其後主婦拜位於西階下婦於其後諸親各以序分立其日夙興婿父以下各就位再拜贊禮引婦至庭中北面立婿父升自東階詣神位前跪三上香三祭酒讀祝興立於西婦四拜退復位婿父降自西階就拜位婿父以下皆再拜禮畢次見舅姑其日婦立堂下伺舅姑即座就位四拜保姆引婦升自西階至舅前侍女奉棗栗授婦婦進訖降階四拜詣姑前進腶脩如前儀次舅姑醴婦如家人禮次盥饋其日婦家備饌至婿家舅姑即座婦四拜升自西階至舅前從者舉食案以饌授婦婦進饌執事者加七筯進饌於姑亦如之食訖徹饌婦降階就位四拜禮畢舅姑再醴婦如前
△庶人婚禮【宋 金 明】
(臣)等謹按杜佑通典婚禮載至大夫士而止而於庶民則闕焉今考宋明諸史知制有等殺等不容越分者謹列敘於左以存各朝之制度云
宋
金
明
·宋
宋制庶人婚禮并問名於納采并請期於納成其無雁奠者或以雉及鷄騖代其詞稱吾子親迎質明掌事者設禰位廳事東閒南向婿之父服其服北面再拜祝曰某子某年若干禮宜有室聘某氏第幾女以某日親迎敢告子將行父坐廳事南向子服其服 【 服皂衫衣折上巾】 立父位西少南東向贊者注酒於醆授子子再拜跪受贊者又以饌設位前子舉酒興即坐飲食訖降再拜進立父位前命之曰釐爾內治往求爾匹子再拜曰敢不奉命又再拜降出初婚掌事者設酒饌室中置二醆於槃婿服其服如前服至女家贊者引就次掌事者設禰位主人受禮如請期之儀 【 主人謂女父】 女盛服立房中父升階立房外之東西向 【 非南向者各隨其所向父立於門外之左餘仿此】 贊者注酒於醆授女女再拜受醆贊者又以饌設於位前女即坐飲食訖降再拜父降立東階下賓出次 【 賓謂婿】 主人迎於門揖賓入賓報揖從入主人升東階西面賓升西階進當房戶前北面掌事陳雁於階賓曰某受命於父以茲嘉禮躬聽成命主人曰某固願從命賓再拜降出主人不降送初女出父戒之曰往之女家毋忘肅恭母戒之曰夙夜以思無有違命諸母申之日無違爾父母之訓女出婿先還俟於門外婦至贊者引就北面立婿南面揖以入至於室掌事者設對位室中婿婦皆即坐贊者注酒於醆授婿及婦婿及婦受醆飲訖設饌再拜贊者徹酒饌見祖禰見舅姑醴婦饗送如儀
·金
金章宗明昌元年十月制民庶聘財為三等上百貫次五十貫次二十貫承安五年十二月詔官籍監戶百姓自願以女為昏者聽泰和六年十一月詔屯田軍戶與所居民為婚姻者聽
·明
明太祖洪武元年定制依朱子家禮無問名納吉止納采納幣請期下令禁指腹割衫襟為親者凡庶人娶婦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常服或假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其納采納幣請期略倣品官之儀有媒無賓詞亦稍異親迎前一日女氏使人陳設於婿之寢室俗謂之鋪房至若告祠醮戒奠雁合巹並如品官儀見祖禰舅姑舅姑醴婦亦略相準
欽定續通典卷五十八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