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愚者智禅师语录卷一
侍子兴 同门人兴斧编
甲辰冬吉州诸护法请住青原七祖道场。
师至祖关云圣域祖关旧时穿过此番直到里头为苦心者点破。
三门八字打开何云把手拽不入划出白云呈谷口只因身在此山中。
弥勒殿尽道将来下生且看今朝新到你也好笑我也好笑。
韦驮殿多少人疑着只护三洲不知正用着北风律律末法谩心狮子虫烦金刚杵从内打出。
伽蓝祠一自祗园布金四天下茎草尽是功德林今日水草现成但待知音始终亲嘱付只要求人不负心。
祖堂四七二三虚空钉橛惹得婆娑鼻孔左扭右捏今日到这里正则总正卓拄杖云只许拄杖子喝不许人喝。
佛殿昆仑迸出三点血眉毛冷觑诸方说土果然生金天从地下掘不免大展三拜盖覆着省得旁观者罔测。
方丈彻一切藩篱没处躲跟总在黄土红炉中八角磨碎截三世佛祖不容开口只许青山白日下两脚承当。
据室据此室行此令无回避处莫道大尊贵生一路泥水不少若是过量出格相逢自在北窗背后握手不见道别构一天风斯在下。
是日合郡当道同九邑绅士请上堂师至法堂云微尘未剖卍字森然六种成时白云有主多生慧种已露毫端千古风流当机微笑且因旧例别展家风付维那宣启讫师指法座云挫针治繲太支离按捺云头下翠微今日舍身衣敝垢长拖两袖拂须弥遂升座拈香云佛在灵山传正法眼藏嘱付国王大臣居士沙门等各各承此恩力为内外护只以一念无私三昧顿入普光明殿同时供养今日特为拈出一祝天寿平格一酬本师法乳一为檀护福德同圆伏愿圣人御宇万物咸熙正喜大众赞摩诃迸入香烟塞天地遂敛衣就座斯怀维那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曰此是第二义如何是一一又作么生观即心即佛黄叶啼丹嶂椎碎了也非心非佛露柱笑灯笼椎碎了也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急水抛毬子椎碎了也更教说个甚么若能于说个甚么处直下碎了亦可耳聋舌吐不负椎声如或蹉过不免将我杖人集大成底葛藤上下四维打一周由也只如中土第一个圣人以马毛龟甲为桃花竹子忽然迸出一个大方圆图卦卦交参爻爻互变总是个对待法门且问如何是一末后来尼山夫子临老下个注脚与天地合其德一连四句仔细看来四个与字四个合字大费分疏钉钉得么胶粘得么佛以五乘十界五教十二分空有周遮四十九年费尽伎俩只到末后稍头拈花塞白反不如初生略较些子只为此中难于开眼半吞半吐口大舌干逗得个崧山石髓带累骨堆五叶分宗空花乱坠拄杖一画扇子打动鲤鱼点坏空中唤作永字八法洞山秪这是立出五位君臣临济无位真人摆出玄要宾主云门一字关又添三句法眼一滴水又提六相沩仰两口一舌又画出九十六个圆圈一队啰啰娑娑你道说得出么枉费镂尘吹影究竟描邈不来未过绝苏徒劳侧耳新青原则不暇及此现前凝翠屏壁立参天待月桥横身济物石勋岩下瀑布成潭象鼻岭头擎拳作舞此中还有第一义第二义么如或见道忘山见山忘道仁者智者棒喝交驰直饶不作境话会岂堪嚼破庐陵米耶又不如从他分域无封入关出关听道路上遒人木铎去也青原七祖后齐信如立历历晨星继起者修复庄严捋荼相接直至我啸峰法兄以杖人一条拄杖子吊个无孔铁锤推前拶后复还七祖旧颜竖起毗卢阁顶守家有子玉殿苔生忽然诸檀护把药地病夫再三逼到此席上差排事不获已将何应此时节只得呼杖人所托的木行者出来与大众相见僧问钵盂吞七曜锡杖振乾坤如何是今日境师云雪里开花进云西江吐出四海拱迎那个所在是和尚亲切处师打云杖头有眼进云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师云争奈逆风把舵僧一喝师打云斩新王令森严进云果然赏罚分明师云空伤老力僧礼拜归位师复举法灯禅师云山僧本欲幽栖岩窦隐遁过时只为先师有个未了公案出来为他了却今日木行者跛挈一场了个故事且道先师未了底公案将何为他了却耶依旧是法灯前八字了也毕竟如何道得个收拾句鼓腹壤中三顿击传心堂背一团青维那结椎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
元旦上堂维那白椎竟师云一元午会万法全彰我杖人兼中妙协之符晓告枕头今日香炉惟愿神明代出时集大成乃使正法久住于世以答天地君亲师普供人天贤圣佛轩辕镜里洋溢光云翘肖伦中同熏化乳僧问君臣道合即不问五位王子事如何师云冬雷急雨洗晴梅进云如何是诞生王子师云不从今日始进云如何是朝生王子师云北面拱金微进云如何是末生王子师云孤行不相背进云如何是化生王子师云大用转红轮进云如何是内生王子师云看看五云尊贵堕进云王子未登殿时如何师云无瞻仰处进云已登殿时如何师云垂拱不容窥进云登殿后如何师云风行草偃进云今有不受钳锤享现成福者还许他撞来么师一喝僧一喝师便打云还知痛痒么僧礼拜归位乃云向上不传纲宗历历举以献岁聊当书云师互示左右拳掌又合手又散开乃袖手曰会么古今磨盘古今旁午头头第一日日新鲜常在其中内秘外现指画质俟毫发无欺觌面圈来信得及否若非花劈讵免芒芒才形齿牙翻愁特地会既不会信亦周遮只是恁么流传又能免冒昧耶镜清说有明教说无二老拳掌要且元旦失利今日毕竟道个甚么句得与万世不失利去良久拂袖曰堂里香知钟磬眼山中花笑古今天结椎下座。
解制上堂僧问结也与么解也与么如何不结不解好师挥拂曰怎奈年年恼乱此春风进云不结也与么不解也与么因甚帝网交芦钩锥四布师曰怎奈进退尘中离不得进云截断者两头以何为解脱师劈头打一拂进云恁么则觌体分明去也师旋拂云坐住反成劳乃曰我有一声长啸付与谁直告既不信哓哓徒尔为罢罢罢各自去去者去草鞋有刺妨烂泥住者住过堂不误云版椎且让一个人逍遥无所事提灯苍翠里吟诗然且一向叮宁所为何事击拂子曰知非竖拂子曰无解无结底又是甚么放拂子曰我不知。
师诞日侍子中通请上堂中通问桧树即荆条死路走成生路祖关穿圣域钟声敲出铎声河图五十五点恰应地户天门如何是参天立地处师云挥空一斧几人知恩进云半生先天半生后天未免打作两橛师云直下火炉是奉是背进云尼山鹫岭已同时谁能不辜负去师云绝壁奔雷莫耳聋么进云冬炼三时传旧火天留一磬击新声师云室内不知儿孙努力礼拜退乃云鼎炮洞上君臣药斧透曹山父子恩蓦地奋身天外看香炉峰让晓云吞今日是山僧母难之辰恰有穷子就父将碗白米供养云堂请来此坐举扬一上你道曝背冲寒的老病夫方且抚躬自悼又来举扬个甚么恰有汋林主送此木如意举起左右敲击复卓一下云机上造机角上生角奇则也奇到此没交涉鹰爪夺毛虎口攫肉快则甚快到此没交涉若更说个不生不死的烂贯索来祝无量寿不知此老还受也无木如意子摇头不肯了也到不如我这里堂内堂外个个都似木鸡事事还他鱼贯未经桶底却自忘机现前松风石涧摆脱厉色淫声碓觜茶铛陶尽凡情圣解莫道美食不中饱人且道木如意子作么生消缴耶正襟垂袖参天地拥肿何心八面挥下座。
结制日孙鲁山居士请上堂僧问火焰为三世诸佛说法三世诸佛立地听是何意旨师云烧却汝眉毛进云识得本来真面目方知脚下有来源师震杖云识得么进云触着当门露柱子方明自己立地处师云瞎撞木头僧作舞师云乱跳作么僧礼拜归位乃云尽宇宙是个禅堂以元会为呼吸而结制十界情尘跳跟不出可惜不自知针▆上亦是一座禅堂以刹那收天地而结制十身器界当下齑粉可惜不自知直木子笑道大鹏背脊郎当太甚焦螟睫上土旷人稀大无边处受用不着细无间处又钻不入二俱不涉汩没何依不如且在长连单上面面相对壁立万仞去直木子保汝的时节因缘决定不欺恰好孙鲁山居士从曹溪来访青原随喜药树新堂顾瞻枯荆再发灵寿当前面面光明人人壁立因问结制事如何老僧云过冬士云四季木犀香难禁春消息老僧云幸赖过量人来证明士一笑因分玉粒饱洒云堂磨片石头因缘斯许福城多生相遇且置只如同归一笑直下几能豁破也无良久举大慧杲禅师因不动居士至上堂云眼空宇宙浑无物大坐当轩孰敢窥选佛选官俱已了同途把手不同归敢问大众既同途又把手为甚不同归壁立万仞的还曾梦见么昔陆亘大夫问南泉曰肇法师甚奇怪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南泉遂指庭前花曰时人见此一株花与梦相似径山今日判断若向理上看非但南泉谩陆大夫一点不得亦未摸着他脚下一茎毛在若向事上看非但陆大夫谩南泉一点不得亦未梦见他汗臭气在或出来道大小径山说理说事即向他道但向理事上会取诸仁者大慧寻常血溅梵天为甚又在平地上吃交且如同途把手不同归与今日的同归一笑可能向理事上会取否耶如会取不得自有时节禅堂前问取灵寿木去下座。
重阳晦山和尚到山引座上堂双桂重阳待客开撒花水底看天裁桥梁界破云霄路紫气从南过岭来可笑病龙钟一向三不管就有个骊龙颔下探珠猛虎口中夺骨的汉子来却也凑泊不上反觉得水碓中一粒米钝置杀人忽然一阵风吹得晦山和尚到此自江北四祖打南华回吐西江顶上之波扫七祖无缝之塔多生故人啼笑不了同堂钟鼓异响旋宫亿万毫毛一齐竖立好个节拍岂容错过诸仁者犹[仁-二+(太皿)] 耶或者兴化躲雨不妨盘礴演祖若是咬嚼玄要正好叩击汾阳掀天浴日但去摩捋虎须腾掷一上母论构得构不得决有一段痛快不负汝等过重阳也惟凭毡拍板知得九韶音。
竺庵和尚讣至上堂万里澥山碧化雪波斯掷却连环诀黄龙角搅沧溟竭纸灰腾空天破裂痛绝痛绝竺庵和尚和盘倒却去也两点眼珠一场滴冻有分痛者触着便可瓦解水消若犹一膜依稀莫嫌今日叨怛念我杖人一碗硵沙被竺法兄打头吸尽所以径山拼命见贼攒刃生莲省侍太平狱中亲磨干将自此接圆通之鼓捶兴寿昌于瓦砾金殿嵯峨功成不处翛然南岳毗洞再开奔天界之讣音造栖霞之无缝重溯西江顶上廪山之塔岿然拜扫东苑武夷不跨石门雷鼓竭澥掀天突然脱去自题火把粉碎须弥大吼一声八弦震动平生自协云龙不轻许可且喜异苗双茂付托有人虽然正幢乍折愁杀邪氛盖信好山锄头凌霄蹴岳大众且问云居一棒刀斫不开出没洪涛原无涓滴你道承谁恩力要归何处聻若举电激风驰鬼神罔测宜乎构凑不来但论事竟坚固嚗嚗石头难道有征不信何况末后一击又且硬塞牢关秪如分付红炉彻底煎还有于此瓦解水消者么良久云如其无也不须哝哝且随我上供去下座。
上堂师升座白椎竟有僧出问师曰今日天寒不烦久立便下座。
刘平田居士浴佛日请上堂僧问迦文降诞刘公皈依和尚升座将何指示师云一顿斋有分进云如何是万象之中独露身师云曾到雪山顶上么僧便喝师便打进云这一棒早已吃过也师云可惜许进云真心有在师云败将莫谈兵乃云必真解脱始是担当削铁斩钉乃大夫事秪如初生自言独尊何故雪山六载乃叫奇耶莫是入胎习气难忘耶莫是瞥地乃尔冷笑耶将谓两指四顾在六合中桑弧蓬矢是谁出像耶将谓白日射人眼花暗室光才自见一经雪地剥落始能享其四时耶谩落商量闲疑且置只要是个削铁斩钉汉子定然拔俗不肯因循即今发愿初心原在拄天拄地无我备我本来尊贵不用云门讶为希奇多生一笑自尽今时早已搅长河为酥酪今日平田居士全身拶入青原作个白发婴儿供养索诃世界换骨脱胎忍俊真奇三界忘言已周七步尽古今是一大浴盆谁不手舞足蹈又何待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作指头饧又何待嚼乾矢橛捆麻三斤为麻胡吓哉且喜大众各沾一杓共饱一顿又道个甚么句子酬他庆快聻九万里鹏从海出一千年鹤远天归下座。
戊申元旦洪浪渊请上堂师云向上一句释迦未曾投胎末后一句弥勒只堪捧腹中间一句空累文殊普贤两眼两脚争差尚且惹人摈出青原今日即不然三世诸佛百千祖师一齐按过满口道不得底峰头海眼喷雪尽力举不起底闲居阁里拏云只为矜茫错过太无事生所以盘错相逢又从头起拂拂云此话且置秪如洪崖浪起跳出西山二十夏剩此眉毛三千里不忘磬眼故乡本色笑出上风特地腊底逆流恰值百年中半以此元旦作第一斋净居云版生大欢喜又道个甚的好聻但愿春风齐着力一时吹入我门中下座。
庚戌十一月初一日让净居院辞众上堂师举白云端云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不是与人难共住大都缁素要分明大慧杲云他人住处我亦住他人行处我亦行瞥喜瞥嗔谁理会新罗夜半日头明只二老一个大煞偏拗一个自无主张药地愚者即不然拄杖子如虫御木一毫端上与时行。
廪山瑞如监院请上堂维那白椎竟僧问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和尚升座是同是别师曰王宫雪岭一乘云进云灵山会上秪借一花今日堂中以何为据师竖拂子进云即今觌面相呈和尚又如何指示师挥拂曰只看遮一下僧礼拜曰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师曰日磨长剑倚天寒乃曰长年占断白云封一枝迸出笑春风诸仁者看廪山老祖磨剑出处么古人真疑迸出只是了却自己一段盖天盖地光明寻常煮月烹云便是掀天浴日随分一茎草上俨然玉殿层台原非欢门挂彩闹鼓贩椎可冒滥也昔寿昌谈金刚义廪山祖曰宗眼未了非为究竟寿昌问如何是金刚眼廪山拂衣而起且道是何等神锋寿昌从此锄破大好山且道从何处迸出于此了得尽两间白云一封尽古今春风一笑正可信步来往蹴蹋乾坤若此一封一笑犹涉迟徊直饶占断长年乃是寒崖焦种耳此山冲霄壁立元公题为不是人间药地来饮水知源遂尔因岩依树十年倏忽曳耙青原竺兄和尚重来寿昌塔顶再红圆此公案瑞如监院率诸缁素请一举扬你道举扬个什么依旧柱予上北斗光中磨砺石西江顶上洒渊泉拂衣而起结椎下座。
寿昌楚云大师率两序请上堂师指法座云是法平等何故特地涌出须弥王座聻西江顶上占定青云智上座来唱太平不妨信步遂升座拈香云灵山付嘱内外善护不分请看寿昌二字当空便祝香烟万年无尽此地乃寿昌老祖开西竺之山一时龙腾虎啸鼓震炎午之运二世和尚克家厚载请我师杖人特主此席大阐无私嗣后竺兄和上瓦砾再造双其二老善奏埙篪兄唱弟酬金声玉振今日一总烧却与他炙地熏天去也楚大师白椎竟师举拂云药地弥缝孤不孤一椎今古下红炉山川风雨穿心过环辙堤眉只两嘘左右拂云还有激扬此两嘘者么问风行草偃电闪雷轰万壑奔流千峰竞秀横说竖说即且置五位君臣请师宣师曰千年历本费唇皮进云如何是正中偏师曰梅吐三更月进云如何是偏中正师曰溪回一径风进云如何是正中来师曰青山凝古翠进云如何是偏中至师曰白日舞残红进云如何是兼中到师以拂子旋拂曰无汝捞摸处进云偏正已蒙师指示秪如诸祖宝塔崔嵬和上又作么生下帚子师便棒进云可谓打面还他州土麦唱歌须是帝乡人师曰遮莫承当如何证据进云争奈有眼者见有耳者闻师曰不必赖他人僧礼拜云与么则专为流通去也师又棒曰流漫假承当僧归位云和尚不得压良为贱师曰李丰石玺终自愕然问泗州见大圣意旨如何师曰汝见拂子么进云今日和尚坐法空座拈起一茎草作么生普利四州师曰育龟自不见进云如何北斗挂须弥师曰切莫望空启告进云黄龙顶上浪滔天师曰浸杀你进云恁么则海底泥牛衔且走师曰凑不上乃曰向上不传向下文长何必争如不必通身讵若遍身但作话会徒辱家风只如老祖云醍醐上味出乎乳滴水搀中便不成还曾亲过此煆炼关么三十棒头开正眼何曾传得祖师心还曾历过此 地侯么冒雨冲风分明指示还信此跳出后之受用么世无真愿画少掠虚绝苏不亲折摄犹惑不用则死水一用便莽荡麻三斤乾矢橛都搀作情识窠臼直饶掀倒禅床喝散大众也袭成逐块随邪又不如瞎驴趁大队去也疑此自问即是真参虽然恁么不必气急现前斧口磬眼节拍历然大树绕庭灵苗自茂且道个甚么收科好幸是内生王子统功功姑射山前五榖熟珍重结椎下座。
东苑山主熊鲁子咸初众居士请上堂此来扫出石屏心击桌声中无古今偶向读书坊下过破尘一句待知音此是东苑老祖磨剑之地早从石屏岩下齑粉乾坤撞着大好山头飞鸢踢破一逢梦笔触落岩花虎啸龙吟普天震动大随不坏逝者如斯山阿一堂旧基重构皆诸檀护不忘屡世法乳共出只手茎草庄严适山僧从武夷扫塔而来诸公坚请于此据坐一举且道老祖眉毛即今何在良久击案一下曰东苑老祖咳唾了也犹记当初与余继泉居士三问第一句如何无始以来一念不生的第二句如何是二六时中正受用的第三句如何是生死牢关打破的却怪何故分作三句莫是怕人颟顸么即今有破口捏碎者么确一下曰若于此处透得可信绝苏过关顾伫徒然反劳侧耳且道今日幸会前缘又将何者来应个时节聻岱嶂开云铺座下鲤池跃浪在峰头下座。
冬至日岱嶂居士余雨辰游子六等请师一枝山上堂僧问莫看仙人扇别峰藏妙高宝秘形山从何作眼师曰桥板仙船多眯目扣舷谁向擢歌看进云三教峰前创开虎啸一枝东苑却在书坊请问薪火相传谁是主中之主师曰阁造大虚收万象炉中宝剑动星文进云九重春色凤楼开十字毬门狮子滚师曰那里见得是狮子僧一喝师曰辋川容夜吠僧礼拜师以杖槊曰瞎撞习家池乃曰六六峰前已展眉扣舷曾和隐屏诗听泉阁上重敲唱赚杀浮山一局棋此是东苑老祖句眉已展了诗已和了浮山一局何故赚杀且问今日谁知先着若未透脱怎说过关犹记当年枝山冬至上堂举及红炉暖阁以至边地寒冰设身处地更莫谩现今套在金刚圈子里尽力跳不出能免六道轮回耶有现在圈子里不为寒暑苦乐所干者么有现在圈子里而能遍诸国土作佛事者么若非大死苏来尽被冷暖迷倒七日来复都成套话然则所谓关内句关外句非内非外句内外兼收句翻身跳出句俱不得已造化开闭耶寿昌博山东苑杖人以及巨兄皆于一枝山过化当时余犹龙继泉熊仰宗诸居士都以法喜盘桓屡世所熏种子自熟浮山一局鼓唱同时今诸公儿孙发心设斋请登此座重新举扬何妨先王闭关顿作华严楼阁且道结斋后道个甚么好聻冬日背上识取阳春下座。
芦中余太师一家同郑牧仲林祖夏黄任者方云师众居士暨诸山法侣迎师黄石通天寺上堂师挥拂曰游山竿木驾云龙偶画葫芦却不同黄石当机堪一笑点睛专待老壸公僧问应以宰官得度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得度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今岁莲花现瑞通天颜面重光妙协双超如何指示师曰谷城云里白毫光进云两点水墨一处成龙师曰黄石眼睛阇黎拈得出么进云男儿自有通天路不向如来行处行师曰未许冒昧承当僧一喝师曰枉费气力乃曰浮山远公上堂云第一句水泄不通缁素难辨第二句十方通畅大地全光第三句高低一顾大地齐瞻若是衲僧陌路相逢须具通天正眼始得既以摩醯迸出却又抹去别拈若是总不相干何故一场虚设将谓非天非人能天能人是个三不收么将谓瞎者打开开者打瞎两折三番定劳之绕么蚊子铁牛猪炙左膊料踔无涉何以应时千里奇缘不可漫过是花是草拣择何辜犹忆古人曰理家胶柱纱縠未掀教家牛毛数宝何益宗门毒药翻成靠着依然不是然则目空云汉只叫苍天也乎不则混沌无记盲龟浮木而已通天正眼如何即是我杖人集大成妙协之宗难道举扬不及耶今日就地参天偶有三问第一问曰圯桥堕履何以识得是弄椎儿留侯愿弃人间何更宝祠黄石遮两只眼在甚么处第二问曰壸公使季咸逃走钝置列子还有出身处也无第三问曰九鲤化龙未审金翅还来结款否出格通天者试下一语看良久曰直饶杜凑将来崖州万里转见支离了也此事非情识唇齿所能差排顾伫即非不如且罢各人随分现在玄同如此寺为吾师一家建立香火祠堂供养龙象兼尽妙协即此通天比年劫火荡灰原自岿然不动衲僧厮守钟鼓铿锵今朝一笔开颜触着莲花起舞且道承谁恩力享此通天聻超出乾坤惟一掌山中星月自呼潮挥拂下座。
汋林浴佛日萧孟昉小翮两居士为太常伯玉老居士冥诞请上堂师至座前云从彻底掀翻何故临出门时一上只为撞着生死知音通一信不妨蹋泼九龙汤遂登座良久云今日绝妙因缘还有出来掀翻者么僧问神龙无首狮子迷踪至人无欲大道无言按下云头相借一问得么师云雷龙花劈普天聋进云当年此日释迦生居士今朝荐太常请师升座且道庆生即是荐亡即是师云两行水墨一齐飞进云恁么则居士不忘亲付嘱灵山一会俨然存师云赞则不无叹则退后乃云婴儿白发可怜生一步周遭破古今日日人人初下地圆通一信报知音我杖人在圆通时曾寄萧伯玉老居士一张白纸此话未圆今朝孟昉居士恰以世尊降生之日月永为长者追荐之道场生死一团骨肉好个当机到来苔殿花飞不如自问且道问个甚么别峰一往挂处无痕狭路相逢难禁失笑且道笑个甚么曹溪逆流过岭此间截住青原春浮手造山川古寺重兴般若金粟太常不食粒米萧齐一榻坐断浮云初生本寂空不待归起信相传指头犹在所以世人尽说如来生日愚者说原不曾生世人尽说是老居士忌辰愚者说原不曾死诸仁者者是一部起信论切脚信得及否今朝浴佛无不信者试浴浴看生也一杓死也一杓生中死也一杓死中生也一杓直饶说得个不生不死更须一杓你道古今一个大浴盆还浴得快活否你道婴儿白发还知痛痒否若不知伯玉老居士来处如何透得黄面老子落处若不槊着两指四顾的痛痒如何能槊着春浮起信的痛痒有者道月胎水骨多生慧种有者道宿世辋川天然颓放搔则任搔痛痒未在万丈光芒不经烟火三径撒手烧却龙坪煎销金矿直刳兜率之胎打瞎悟门岂与诸方答话到者里须索唤起狗子吐吞云门煮滚镬汤姜椒大慧始与独尊出气回来游戏人天自有得力儿孙受享普光明殿诸仁者看看春浮老居士 跳来也一场亲答杖人书。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