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卷二百九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

人物志八十九

忠义传一【满洲八旗一开国至天聪八年共九十一人】

【谨按昭忠祠列传久有成编凡仗节死绥之臣得预馨香均登简牍故自敬谨亲王以下凡大臣殁於王事者无不备书以见圣朝褒崇之典上至亲贵下至偏禆苟能効命疆场无不流芳百世惟是史家之例凡名臣贵秩别有事迹可徵功业可传者虽絷马埋轮捐身锋镝皆自为列传不入忠义传中盖执干戈以卫社稷特其大节之一端不足以尽其生平故转不以忠义标目也今从其例凡昭忠祠列传所载已见于宗室王公传大臣传者悉不复登惟行事不甚表见名位又非通显者乃彚列此门以昭阐微显幽之大义又昭忠祠列传皆以时代为後先今既为八旗通志全书皆以八旗分编此一门未可互异故今亦以八旗为序以符体例焉】业中额

业中额满洲镶黄旗人姓瓜勒佳氏世居讷殷地方其父山燕於

国初率八十人来归业中额授贝勒护卫癸巳年九月乌喇国贝勒布占泰复行背盟

太祖高皇帝亲统大兵往征之布占泰率兵三万越伏尔

哈城业中额奋勇进撃之殁於阵

赏恤如例

阿达海

阿达海满洲镶黄旗人姓钮祜禄氏果毅公额亦都巴图鲁第五子也初管佐领

太祖高皇帝时任二等侍卫兼班领辛亥年冬十二月从大兵征渥集部之虎尔哈路克扎库塔城有功旋随硕翁科洛巴图鲁费扬古征哈达力战殁於阵

赏恤如例

纳尔察

纳尔察满洲镶黄旗人姓钮祜禄氏以军功

赐备御世职历任副都统

国初从征乌喇有登城克敌功寻攻沙岭遇贼来犯时大兵未集纳尔察奋戈独进遂殁於阵顺治元年追諡果壮

贝和

贝和满洲镶黄旗人姓墨尔哲勒氏世居松花江地方任三等侍卫

国初从大兵征西路撃贼於克尔伦力战阵亡

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巴希

巴希满洲镶黄旗人姓富察氏世居纳殷地方天聪元年五月以骑都尉随多罗大贝勒代善等征明攻锦州城中敌兵出战我兵迎撃之复驱入城巴希与觉罗拜山不待大兵至奋勇先登战殁於阵

恩赐二等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觉罗阿赖

觉罗阿赖满洲镶黄旗人

景祖翼皇帝之曾孙也天聪三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征明阿赖率兵五百名往视蓟州遇明山海

关步兵五千来援奋勇力战阵亡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尼马禅

尼马禅满洲镶黄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即以地名氏

国初来归初袭兄赫东额一等男缘事革爵後复授骑都尉天聪五年七月从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凌河明监军道张春率兵来援尼马

禅奋勇冲撃被伤身亡

赏恤如例

和托诺

和托诺满洲镶黄旗人姓乌尔古宸氏世居木楞地方天聪初来归以招阿库里尼满地方有功

赐丁壮十户即将阿库里尼满人丁编佐领使统之八年

八月从

太宗文皇帝征大同至沙城力战阵亡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都敏

都敏满洲正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世居董鄂地方以参领兼佐领事

国初从大兵征索尔和力战阵亡

恩赐备御世职

纳海

纳海满洲正黄旗人姓瓜勒佳氏直义公费英东之子昭勲公图赖之兄也初任参领驻防千山累功加骑都尉世职以从征旅顺口击贼阵亡进世职为三等轻车都尉其子古尔汉袭卒其次子古苏袭积军功进三等男赠纳海如其官

贵三

贵三满洲正黄旗人姓哲尔德氏世居乌喇

国初以佐领从大兵征索尔和战殁

恩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延都

延都满洲正黄旗人姓锡克特理氏世居松花江地方任佐领於天命六年三月随

太祖高皇帝大兵征明渖阳城奉集堡遇明总兵李秉诚

等援兵力战殁於阵

赏恤如例

五岱

五岱满洲正黄旗人任乌喇佐领於天命六年随大兵攻辉发战辽东夺嗒思哈桥掌纛士中礮仆地五岱代举纛前至城下为飞石所中遂殁於阵孙胡什塔儿任七品官

代蒙阿

代蒙阿满洲正黄旗人姓赖布氏世居佛阿拉地方

国初来归任佐领管理粮饷天命六年随大兵征辽东力战阵亡

赏恤如例

满达礼

满达礼满洲正黄旗人姓纳拉氏世居布顔舒护鲁任佐领世职天命六年随额驸扬古利取渖阳克之乘胜进攻辽阳力战殁於阵子舒书袭书穆鲁

书穆鲁满洲正黄旗人姓瓜勒佳氏世居苏完地方任笔帖式天命七年随

太祖高皇帝征明广宁至沙岭力战殁於阵

赏恤如例

巴雅尔图

巴雅尔图满洲正黄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以战功授云骑尉天命六年从大兵征明克辽东夺嗒思哈桥论功授骑都尉世职十一年正月从

太祖高皇帝征明宁远力战阵亡

赏恤如例

松阿里

松阿里满洲正黄旗人姓兴嘉氏世居贝坤沙秦地方

国初从征历有战功後随大兵攻查库塔豁屯力战中伤殁

赏恤如例

台弼善

台弼善满洲正黄旗人姓扎库塔氏世居噶哈礼璧翰之鄂里噶山初监游牧天命三年从大兵征明攻抚顺马哈达村有功

赏给牛马四年攻界凡执纛人乘马被创仆台弼善代执其纛见一人来犯直入生擒之又从征哈达及丰济堡有功我兵遇明兵于哈尔土浒衆皆奔溃台弼善独冒矢石翼纳冷格以出进取平乐堡以第二人登城克之复

赏给马匹天聪三年随大兵征明北京与明经略袁崇焕

力战阵亡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视其秩

赐以金

阿海

阿海满洲正黄旗人姓博尔济吉特氏世居乌鲁特地方天聪四年二月随大兵征明攻遵化城越衆先登力战殁於阵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瓦尔喀

瓦尔喀满洲正黄旗人姓萨克达氏世居布尔哈天聪五年随

太宗文皇帝征明围大凌河明监军道张春率兵来援瓦

尔喀力战阵亡

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额尔机根

额尔机根满洲正黄旗人姓舒穆禄氏英诚武勲王扬古利之族孙也初以军功授云骑尉天聪二年从大兵征明克锦州城论功加授骑都尉三年十二月从

太宗文皇帝率兵五百名往视蓟州遇明山海关步兵五

千来援额尔机根力战阵亡八年

恩赐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觉罗喇达

觉罗喇达满洲正黄旗人天聪三年从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败明兵於都城进攻蓟州力战阵亡

八年

恩赐佐领世职【承袭详见旗分志】

阿巴泰

阿巴泰满洲正白旗人姓觉罗氏世居觉尔察地方

太祖高皇帝时任扎尔固齐兼佐领庚戌年冬十一月随额亦都巴图鲁招抚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分宁古塔尼马察四路降其长康果里等十九人令其家口前行既回兵复撃取雅揽路阿巴泰力战阵亡以其子新泰袭骑都尉世职新泰历陞至护军统领亦战殁自有传

耶陈

耶陈满洲正白旗人姓舒穆禄氏世居朱社礼堡

国初来归

太祖高皇帝遇之甚厚

赐马三十匹甲三十副裘三十袭及御服等物甚备又以

其居处甚远

赐角勒地方田百顷令携家口作楼以居焉辛亥年从征

哈达攻其城奋勇先登力战殁於阵

恩赐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托栢

托栢满洲正白旗人姓他塔喇氏世居东安地方

太祖高皇帝时额驸也奉

命守御东安会贼来犯率兵奋撃败之追逐余衆中礮阵

赏恤如例

席尔泰

席尔泰满洲正白旗人世居董鄂以地为氏

国初随父纶布率所属来归

赐名鲁克素编佐领使统之积功晋十六大臣之列授游撃世职天命六年从大兵征渖阳明总兵陈策统四川兵三万由黄山渡浑河来援与我军鏖战不退席尔泰随後军助战大败之追至浑河殁於阵子拉都袭职後亦阵亡自有传

西佛

西佛满洲正白旗人姓他塔喇氏世居查库木地方初任参领於天命六年三月随

太祖高皇帝大兵征明渖阳攻其城於正蓝旗所辖汛守

遇明兵力战阵亡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翁克

翁克满洲包衣正白旗人任护军参领兼佐领於天命六年从大兵征明锦州奋勇力战阵亡

赏恤如例

西汉

西汉满洲正白旗人姓董鄂氏父伦布率四百人来归

太祖高皇帝赐名鲁克素编其属为佐领西汉袭父职以功加骑都尉天聪中卓农额驸属下蒙古有逃去者西汉追获尽殱之又从征朝鲜攻靉阳城西汉偕二十人先登克之进攻三塔力战殁于阵

恩赐三等轻车都尉以其子鄂硕袭其後鄂硕子费扬古为宁远大将军征噶尔丹有功封一等公追赠西汉公爵

卓尔纠

卓尔纠满洲正白旗人姓托科罗氏世居虎尔哈天命六年

太祖高皇帝统兵往征虎尔哈卓尔纠率衆来归授备御世职天聪三年从大兵征明派运草束遇明兵力战阵亡子图那袭职後亦阵亡自有传

音达护齐

音达护齐满洲正白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世居洼洪萼漠地方初以战功得骑都尉世职缘事革职天聪四年二月由废员从大兵征明攻遵化城时第二队云梯未至即率三队云梯奋勇登城中伤而殁

恩赐原官以其兄安塔慕承袭

代音布

代音布满洲正白旗人姓他塔喇氏世居扎昆木地方

太祖高皇帝时率子弟及族属来归编其衆为佐领即令统之每出征辄有功所获马匹生畜无算累功加世职至三等子天聪八年以蒙古喀尔喀扎鲁特部落昂安贝勒杀我使者

命阿巴泰台吉等统兵三千征之代音布为前锋率精鋭五十人驰百余里遇昂安兵奋撃败之昂安复引衆拒战代音布持矛格鬪身中数十箭仍督兵冲突卒斩昂安贝勒及其子代音布以伤重遂殁

恩赐一等子世职【承袭详见封爵表】

巴都里

巴都里满洲正白旗人姓佟佳氏世居马察地方初率五百丁来归

太祖高皇帝以其衆编为佐领令巴都里管理并授为扎尔固齐旋擢都统兼礼部承政以劳绩加三等轻车都尉天聪八年五月出征大同攻王家庄城巴都里奋勇督战遂亡於阵

恩赐三等男以其子卓罗袭後卓罗以功加二等伯追赠

巴都里如其爵

多礼善

多礼善满洲正白旗人姓吴扎库氏世居绥分地方初攻北京时分路攻遵化以第三人登城克之论功授云骑尉天聪八年八月从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同奋勇力战阵亡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新泰

新泰满洲正白旗人姓觉罗察氏父阿巴泰在十扎尔固齐之列兼管佐领事

太祖时巴雅喇部将图勒申围宁古塔阿巴泰奉命摄本翼统领给兵符救之撃败图勒申阿巴泰亦被创

卒新泰其长子也从征累功

赐备御世职天命六年从大兵攻辽阳新泰力战拔之以功加授世职为轻车都尉任护军统领十一年攻宁远力战殁于阵子噶思海袭职

喀尔哈那

喀尔哈那满洲正白旗人天聪八年八月以骁骑校随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同战殁于阵

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瑚什布

瑚什布满洲正白旗人姓瓜勒佳氏世居叶赫地方天聪八年八月以护军校随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同克其关厢复奋勇进取大城中礮

身亡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额尔碧赫

额尔碧赫满洲正白旗人姓瓜勒佳氏世居瓦尔喀地方天聪八年由闲散随贝勒阿巴泰征大同攻左卫首先登城殁于阵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努三

努三满洲正白旗人姓李佳氏世居李佳和罗地方初任佐领天聪八年从征大同随睿亲王多尔衮略地至五台山攻上垒不下王令再攻之努三使人立云梯越衆先登被杀王给衣马收葬之

赏恤银三百两

赛音达理

赛音达理满洲正红旗人姓鄂托氏世居赫图阿拉

国初来归授佐领随

太祖高皇帝征罗察克乌喇进至江滨遇敌力战殁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岳乐顺

岳乐顺满洲正红旗人任参领天聪七年六月从贝勒岳托等征明攻旅顺口乘船进撃至城下先登战殁

恩赐佐领世职【承袭详见旗分志】

和托

和托满洲镶白旗人姓索绰罗氏世居吉林地方初袭兄纳密达阵亡云骑尉世职

国初随大兵征乌龙江战殁于阵其世职以兄罗萨袭

和罗

和罗满洲镶白旗人姓伊尔根觉罗氏世居佳浑以佐领随

太祖高皇帝屡着战功寻从额驸扬古利克乌喇进征辉

发力战殁

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积布克达

积布克达满洲镶白旗人姓乌苏氏世居瓦尔喀冯家村二等男机思哈之弟也

太祖高皇帝时率本屯人越长白山来归授云骑尉以壮丁二百五十人令其专管天命四年从大兵征明有功

赐三等轻车都尉六年二月随

太祖高皇帝大兵略明奉集堡守城总兵李秉诚引三千骑出城驻营遣二百骑来侦我左翼四旗兵与之遇两路追撃至山之巅山上有明兵结方阵见我兵至拔营奔回积布克达尾撃奋射之直抵壕岸城上发巨礮积布克达中礮而死天聪八年

太宗文皇帝追恤其功

恩赐二等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玛尔图

玛尔图满洲镶白旗人姓扎库塔氏世居和克佟吉地方

太祖高皇帝时率百人来归授佐领使统之又授骑都尉世职天命六年从大兵征明围锦州力战殁于阵

赏恤如例

凖泰

凖泰满洲镶白旗人姓萨克达氏世居吉顔地方天聪三年由闲散从大兵征明取遥城先登拔之八年八月从

太宗文皇帝征大同率本旗兵别攻一土堡首先登焉克

之至深井力战殁于阵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锡喇巴

锡喇巴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完顔地方以地为氏

太祖高皇帝时率所部来归时初编佐领即令管佐领事

在五大臣之列癸巳年从

太祖征富尔嘉齐屡有功哈达西忒库敌骁将也恃其勇张弓注矢薄我军锡喇巴奋身当之被伤殁於阵

恩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子噶禄袭顺治十二年十二月世祖章皇帝以锡喇巴在

太祖

太宗时摅忠効力着绩行间

赐諡顺壮照一品大臣例立碑於墓

阿兰柱

阿兰柱满洲镶红旗人姓董鄂氏世居瓦尔喀什地方

太祖高皇帝初设十扎尔固齐以阿兰柱为首从征乌喇时身被重伤不肯退力极颠仆犹奋呼跃起者再遂战殁

恩赐三等男世职以其弟布兰柱袭顺治十四年世祖章皇帝以阿兰柱効力行间勤劳茂着

赐諡顺毅立碑於墓

旺格

旺格满洲镶红旗人姓董鄂氏世居董鄂地方天命六年三月由闲散随

太祖高皇帝大兵攻明渖阳城奉集堡遇总兵李秉诚兵

来援力战殁於阵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回三

回三满洲镶红旗人姓瓜勒佳氏世居沾泥父绥邦额

国初率族人来归授骁骑校天命六年随额驸扬古利取渖阳大败明兵乘胜攻辽阳越衆先登战殁

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郎格

郎格满洲镶红旗人姓董鄂氏世居董鄂地方初任佐领以功授骑都尉世职任沙尔虎地方游撃天命六年从

太祖高皇帝大兵征明渖阳奉集堡总兵李秉诚等率兵

来援奋力冲战殁於阵

恩赐世职为三等轻车都尉【承袭详见世职表】

荪扎齐巴彦

荪扎齐巴彦满洲镶红旗人姓董鄂氏世居董鄂地方以闲散出征累有功天命六年三月从

太祖高皇帝征明渖阳奋勇进撃殁於阵

恩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荪嘉秦

荪嘉秦满洲镶红旗人姓董鄂氏世居瓦尔喀什天命六年随大兵取渖阳有功进撃明步军於河桥先登?阵战殁

恩赐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绰内

绰内满洲镶红旗人袭父孟格图防御世职天命十一年随和硕豫亲王多铎征明撃明兵於宁远力战阵亡

赏恤如例

米拉浑

米拉浑满洲镶红旗人姓董鄂氏世居瓦尔喀什地方

国初从征每战辄冒矢石先登屡负重伤卒於军

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机穆库

机穆库满洲镶红旗人姓尼马察氏世居滹野地方

太祖高皇帝时来归从征瓦尔喀有功授骑都尉世职天聪元年五月从多罗大贝勒代善等征明攻锦州城被创卒

赏恤如例

觉罗鄂博惠

觉罗鄂博惠满洲镶红旗人

景祖翼皇帝长兄之曾孙也天聪四年从大兵征明取永平至沙库山与据守之蒙古兵拒战中创殁於阵

恩赐佐领世职【承袭详见旗分志】

固吉纳

固吉纳满洲镶红旗人姓洪鄂氏世居尼马察初袭其叔瑚球备御世职天聪四年随大兵征叶赫先登战殁

赏恤如例

塔纳喀

塔纳喀满洲镶红旗人姓锡克特理氏世居瓜尔察洪鄂地方初任骑都尉天命六年从征明攻辽东沿河力战有功委署游撃奉

命往取卦泉察己弟家口擕三百口以归天聪五年七月从征明大凌河破明监军道张春兵面被创落三齿得一等赏七年六月随贝勒岳托等征明旅顺口率本旗兵攻城中礮身亡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瑚尔翰

瑚尔翰满洲镶红旗人姓费莫氏世居布尔哈图天聪五年七月以佐领随

太宗文皇帝征明至大凌河大败明兵明监军道张春率衆数万来援瑚尔翰力战殁於阵子瑚世礼袭职孙温达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恩赠瑚尔翰如其官

额德

额德满洲镶红旗人姓完顔氏世居翁果尔和地方天聪七年六月以护军校随贝勒岳托等征明攻旅顺口乘船进击至城下矢尽奋勇力战殁於阵

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孟魁

孟魁满洲镶红旗人姓鄂济氏世居乌喇地方

国初随征董夔擒获绰什希塔布囊妻及西岱台吉之弟天聪八年从征明至大同攻左卫城与褚库并登克之叙功

恩赐云骑尉世职并以蒙古牲口

赐之後任副都统从攻怀来殁於阵

桑固里

桑固里满洲镶红旗人天命六年随大兵克明辽东授游击世职天聪五年从征锦州力战阵亡八年

恩赐二等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巴岱

巴岱满洲镶红旗人世居完顔地方以地为氏由护军校於天聪八年八月随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同夺勇进击阵亡

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穆什屯

穆什屯满洲镶红旗人天聪七年随冷格里征明攻南海岛遇敌于铁山战殁八年

恩赐佐领世职【承袭详见旗分志】

喀尔护吉

喀尔护吉满洲镶红旗人姓董鄂氏

太祖时为护军统领

诏以办事有能不违指使授三等轻车都尉天聪八年我兵围锦州敌兵自松山犯我红衣礮喀尔护吉拥纛挥兵直前击之转战而殁

诏加三等轻车都尉为二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拜兰

拜兰满洲镶红旗人姓纳兰氏世居彛巴丹早从征伐积功授游击世职尝从攻沙岭城领五佐领纛越衆先至败敌有攻天命十一年从

太祖高皇帝征明宁远未下

命以本旗兵攻觉华岛

赏白金百两

太宗文皇帝即位八旗设十六大臣拜兰为正黄旗大臣天聪三年从征明至北京城下奋击明满桂黑云龙等四总兵军大败之七年随征旅顺口与萨穆什喀并舟先入奋击岸上兵面及肩脇俱被创复前进败其一队乃大呼孰能超跃先登者吾必以奏

上并启之贝勒於是雍舜朱玛喇超跃登拜兰率兵继之兵少动拜兰又大呼曰杀敌人整而复入遂克之乃以破敌有方晋三等男八年十二月奉

命管步兵副都统事率章京四十一兵二千五百往征黑

龙江

太宗谕之曰尔等兹行道远务直前慎毋惮劳少怠也俘获者用善言抚慰饮食甘苦一体共之则无所疑畏而归者必益衆且其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携之来皆可为我用攻略时宜语之曰尔我之先世本一国版籍甚明尔向未之知以是甘於自外我皇上久欲遣人开示特时有未暇耳今日之举盖为尔计也如此谕之有不翻然归者乎尔等其勉体朕意大丈夫受委任当辄图报称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若此时不力图建竪异日虽悔何益耶随赐食又

谕曰入略之後或送俘必经由席北绰尔门地为便将来遣人迎及馈粮亦必相待於此处其应略地须乡导有夏姓武因屯长喀拜从役二人库鲁木图屯长郭尔敦从役三人及纳屯一人适已偕至今俱令其从军矣尔等可率以往所经路询即知若彼处已略定此三屯者不可稍侵扰宜令留本处仍谕以尔等输诚来归乃使复还故土後宜益恭顺倘往来稍间谴责立至矣若所略弗如愿则不必留此三屯当尽携来凡器用之属有资军实者亦无使遗弃军还务结队而行不可分散尔等其凛遵焉乃

命贝勒萨哈亷杜度都统纳穆泰等送至二里外拜兰按

旗分列简士卒閲器械集诸将宣

勅谕毕遂启行九年四月拜兰遣兵部启心郎额色黑伊木布等疏报收服编户二千四百八十有三丁口七千三百有二又俘获妇人子女一百十有六并牲畜皮物无算五月尽克其地携其氓户而还献所俘获

太宗嘉其出征劳苦即以所俘获者分赐之叙功进一等男十年二月以前征旅顺口时所被创复溃卒

恩赐三等子世职【承袭详见封爵表】

布哈

布哈满洲正蓝旗人姓舒穆禄氏世居讷殷江地方

国初来归拜常阿等四村人叛布哈率兵定之以所获俘来献论功授轻车都尉世职天命六年三月随

太祖高皇帝征明渖阳攻其城明奉集堡总兵李秉诚等引兵来援掩袭猝至布哈奋勇争先力战殁於阵以子花山袭职

布噶

布噶满洲正蓝旗人姓舒穆鲁氏世居讷音江以拜常阿等叛统兵平定之俘获无算叙功授二等参将世职天命六年随大兵取渖阳奋勇争先战殁于阵

赏恤如例

富克察

富克察满洲正蓝旗人姓扎拉理氏世居瓦尔喀地方初授佐领於天命六年从大兵征明北京至昌黎县遇敌奋勇冲击殁於阵

恩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劳汉

劳汉满洲正蓝旗人姓他塔喇氏世居扎库木地方天命时从大兵攻抚顺城以第一人先登克其城天聪元年从大贝勒济尔哈朗阿敏征朝鲜攻义州潜夜登城战殁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名盖

名盖满洲正蓝旗人姓瓜勒佳氏世居哈达天聪三年为护军从征大同攻朔州继额尔毕赫以第二人登城战殁於城上

恩赐云骑尉世职子商吉图承袭以孙查克覃官赠光禄

大夫

布尔机

布尔机满洲正蓝旗人天聪四年从

太宗文皇帝征明围永平冒火登城克之遂驻永平明山海关援兵来犯布尔机越衆陷阵力战殁

恩赐备御世职子梭尔敏袭

达穆布

达穆布满洲正蓝旗人姓觉尔禅氏大海巴克什之兄也初管武备院事天聪五年七月从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凌河与明监军道张春兵力战阵亡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丹布

丹布满洲正蓝旗人任武备院卿天聪五年从

太宗文皇帝征明围大凌河丹布越衆先登战殁于阵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迈格

迈格满洲正蓝旗人姓瓜勒佳氏世居囊武地方天聪八年八月从贝勒阿巴泰征大同攻左卫城奋勇先登战殁

恩赐云骑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特音珠

特音珠满洲镶蓝旗人姓完顔氏

国初率衆来归

太祖高皇帝初编佐领

特命兼管六佐领事授备御世职历官副将随大兵进战每着奇功创痕遍体寻以创发卒子多贝袭彦布礼

彦布礼满洲镶蓝旗人姓瓜勒佳氏世居瓦尔喀地方初任佐领兼一骑都尉随

太祖高皇帝出征屡立战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天命六年

三月从大兵征明渖阳力战阵亡

太祖高皇帝悼之亲视殓执其手降

旨优恤其子孙

恩赐二等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图扪

图扪满洲镶蓝旗人姓西林觉罗氏世居汪秦村父屯泰

国初率其属来归

太祖高皇帝以其衆编佐领使统之屯泰卒图扪袭父职天聪五年从征明随五大臣进战败明兵於大凌河明监军道张春率衆数万来援图扪复争先迎撃足中火礮不退我师继进遂破明兵

太宗文皇帝闻其伤足

亲临抚问图扪奏言臣无妨观敌势已怯易於破灭勿以

臣为念是夕卒

太宗深悼惜之

特赐备御世职子图顔图袭雍正二年

勅建昭忠祠祀阵亡殉节诸臣图扪以庶官当旁列适其曾孙鄂尔泰任云南贵州总督以平苗功议叙因请以议叙之官貤封图扪得

旨加图扪内大臣兵部尚书衔给与一品诰封昭忠祠牌

位改书新衔入於大臣之列

爱赛

爱赛满洲镶蓝旗人姓纳喇氏世居叶赫地方天聪五年七月以护军校从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凌河明监军道张春率兵来援爱赛

力战阵亡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卓纳

卓纳满洲镶蓝旗人姓纳喇氏哈达国贝勒万之孙也

国初来归

太祖高皇帝以十五户人编为佐领使统焉

赐姓觉罗氏天聪五年七月从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凌河明监军道张春率兵来援卓纳

身先士卒力战阵亡六年

恩赐骑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多贝

多贝满洲镶蓝旗人姓完顔氏世居完顔地方初袭骑都尉世职管佐领事天聪五年七月随

太宗文皇帝征明大凌河明监军道张春率兵来援多贝

身先士卒力战阵亡

恩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懋海

懋海满洲镶蓝旗人姓通顔觉罗氏世居雅尔湖地方

国初来归初从征乌喇摧敌有功天命六年从大兵征明破明兵於耀州累官授骑都尉兼佐领天聪六年从征锦州力战阵亡

恩赐二等轻车都尉世职【承袭详见世职表】

阿尔岱

阿尔岱满洲镶蓝旗人姓觉尔察氏世居瑚济寨地方硕翁科洛巴图鲁安费扬武第四子也初任佐领天命六年驻防耀州明兵来犯列阵败之累从征伐以功授备御世职天聪五年攻大凌河城敌兵突出身先冒矢石冲敌兵遂殁於阵从优

赐恤加世职为三等轻车都尉【承袭详见世职表】後以子杜尔德

官赠护军统领

爱门

爱门满洲镶蓝旗人任佐领天聪七年六月随贝勒岳托等征明取旅顺口伏兵突出抵战殁於阵

恩赐佐领世职【承袭详见旗分志】

赛必汉

赛必汉满洲镶蓝旗人姓吕氏世居叶克舒洼拉

国初来归从征朝鲜有功授骁骑校天聪八年五月从大兵攻辽东力战殁於阵

赏恤如例

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九

网友评论

“佚名”相关作品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慧远 · 著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慧远 · 著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刘通微 · 著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佚名 · 著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 · 著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佚名 · 著
  • 二程外书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朱熹 · 著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蒋融庵 · 著
  • 明真破妄章颂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张继先 · 著
  • 道德篇章玄颂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宋鸾 · 著
  •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澄 · 著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牛道淳 · 著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朱熹 · 著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茅盾 · 著
  • 文始真经言外旨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陈显微 · 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佚名 · 著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佚名 · 著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佚名 · 著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佚名 · 著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佚名 · 著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冯梦龙 · 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慧沼 · 著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胡仔 · 著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慧沼 · 著
  • 薛氏集异记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薛用弱 · 著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佚名 · 著
  • 四分戒本疏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斯年 · 著
  •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佚名 · 著
  • 庄子解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王夫之 · 著
  • 论道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金岳霖 · 著
  •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吴趼人 · 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佚名 · 著
  • 先秦学术史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傅斯年 · 著
  • 律杂抄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佚名 · 著
  • 小经理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赵树理 · 著
  • 陶甓公牍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汝骥 · 著
  •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赵树理 · 著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佚名 · 著
  •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佚名 · 著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陈师道 · 著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佚名 · 著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佚名 · 著
  •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冯梦龙 · 著
  • 书集传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蔡沈 · 著
  • 德育鉴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梁启超 · 著
  •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张铉 · 著
  •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何楷 · 著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雨山上思 · 著
  • 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张丑 · 著
  • 丽情集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张君房 · 著
  •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魏元旷 · 著
  •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佚名 · 著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郭思 · 著
  • 续通典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多人 · 著
  • 温疫论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吴有性 · 著
  •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佚名 · 著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