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著
阅读主题
白色 暗黑 明黄 浅绿 草绿 红粉 深灰 米色
正文字体
黑体 宋体 楷体
字体大小

净土圣贤录卷二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慧远

慧远。姓贾。雁门楼烦人。幼而好学。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时释道安建剎於太行恒山。远往归之。闻安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因投簪受业。精思讽诵。以夜继昼。安叹曰。使道流东国者。其在远乎。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栖止。乃立精舍。号龙泉寺。时远同门慧永。先居庐山西林。欲邀同止。而远学侣寖众。西林隘不可处。刺史桓伊为远更立寺於山东。遂号东林。远於是率众行道。凿池种莲。於水上立十二叶莲华。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既而四方清信之士。闻风而至者。百二十三人。远曰。诸君之来。能无意於净土乎。乃造西方三圣像。建斋立社。令刘遗民着发愿文。勒之石。时王乔之等数人。复为念佛三昧诗以见志。远为作序曰。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元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元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於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於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远以江东经藏多阙。遣弟子远越葱岭。购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摩罗什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暗与理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沈厚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邪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远同母弟。与远同事安公。徧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中。辞兄入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卑+((白-日+田)/廾)]县龙渊寺。大宏佛化。义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遗命诸弟子。务严律仪。专心净业云(东林传庐山集)。

慧永

慧永。姓潘。河内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门竺昙现。初习禅於恒山。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至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以居之。永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常含笑。语不伤物。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辄驱去。平时厉行勤苦。愿生安养。义熙十年。示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问故。答曰。佛来也。言讫而化。年八十三。异香七日乃寂(东林传)。

僧显

僧显。姓傅。北地人。贞苦善戒。诵经业禅。常独处山林。或数日入定。晋太兴末。南游江左。经历名山修己恒业。后遇疾绵笃。乃属想西方。心甚苦至。见无量寿佛光照其身。所苦顿愈。是夕起澡浴。为同住及侍疾者。说己所见。并陈诫因果。至清晨。平坐而化。室内有殊香。旬余乃歇(高僧传)。

慧虔

慧虔。姓皇甫。北地人也。少出家。奉持戒行。志操确然。憩庐山十有余年。义熙初。投山阴嘉祥寺。克己导物。苦身率众。五载。寝疾。自知将尽。乃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山阴北寺有尼名净严者。宿德有戒行。梦观世音从西郭门入。清晖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净严作礼问曰。不审大士何所之。答云。往嘉祥寺迎虔公。虔亦预睹圣相。疾虽绵笃。神色如平日。侍者咸闻异香。顷之入寂。道俗闻见者。莫不叹羡(高僧传)。

僧济

僧济。不详其所出。入庐山。从远公学。精悟法要。年过三十。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远公叹曰。与吾共宏大法者。其在尔乎。后疾笃。恳期净土。想像弥陀。远公遗济烛一枝曰。汝可运心安养。济执烛凭几。停想无乱。又请众僧为转无量寿经。至五更。济以烛授弟子元弼。令随众行道。於是暂卧。梦自秉一烛。乘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置於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觉。喜曰。吾以一夕观念。便蒙接引。自省四大。了无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虚空。如有所见。谓弼曰。佛来也。吾其去矣。转身西向而逝。时方炎暑。三日而体不变。异香郁然。年四十五(高僧传东林传)。

慧恭

慧恭。豫章丰城人。入庐山莲社。与僧光慧兰等同学。光等学不逮恭。而系心净土。较为虔切。兰谓恭曰。君虽力学博闻。岂不知经云。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恭未之信也。后七年中。兰等先逝。去时皆有奇应。又五年。恭病且笃。叹曰。六道沿洄。何时可止。死生去来。吾何归哉。於是雨泪叩头。誓心安养。志不少闲。忽见阿弥陀佛。以金台前迎。觉自身乘其上。又见兰等於台上光明中告恭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喜慰。但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於是日告众。欣然奋迅而灭。时义熙十一年也(东林传)。

昙恒

昙恒。河东人。童年依远公出家。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念佛。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东林传)。

道敬

道敬。琅琊王氏子。祖凝之为江州刺史。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志念佛。日夜弗替。远公既归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年五十二(东林传)。

昙顺

昙顺。黄龙人。幼出家。从罗什法师。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着之旨。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入庐山修净业。时宁蛮校尉刘遵孝创寺江陵。延顺居焉。盛宏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年七十九(东林传)。

佛驮跋陀罗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裔也。幼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姚秦沙门智严至西域。要与俱东。泛海达青州。至长安。秦太子延请演法东宫。与罗什论色空义。深诣元奥。复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等。凡十五部。元嘉六年。念佛而化(东林传)。

道炳

道炳。姓陈。颍川人。幼出家。为远公弟子。该通经律。言与行合。究心念佛三昧。日夜无闲。晋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谒。请绍远师之席。众咸宗仰。宋元嘉二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年七十一(东林传)。

僧睿

僧睿。魏郡长乐人。少乐出家。年十八。始获从志。投僧贤法师为弟子。至二十外。博通经论。游历名邦。随处讲说。后罗什法师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三卷。睿既获之。日夜修习。遂精练五门。善入六静。罗什所翻经。睿并参正。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后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睿善摄威仪。宏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安养。行住坐卧。不敢背西。元嘉十六年。无疾。忽集僧众告别。遂入房洗浴。烧香礼拜。还座面西。合掌而化。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睿房出。年六十七(高僧传)。

昙诜

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诘经行於世。尝述莲社录。记往生灵迹。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称佛百声。闭息而寂。年八十(东林传)。

慧崇

慧崇凉州人。拓跋魏武帝时。为尚书韩万德门师。与释世高。并为时所尊重。会太子晃得罪。事连高及崇。遂并见法。僧法达素钦高德行。号泣哀慕。累日不食。高忽飞空而至。达顶礼已。因问师与崇公。并生何处。高曰。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即已还生此阎浮提。崇公常祈归安养。今果心矣。言讫而隐(高僧传)。

昙鉴

昙鉴。姓赵。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为师。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后游方宣化。达自荆州。止江陵辛寺。年六十余矣。平生片善。必回向西方。誓愿见佛。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悉严净。又於瓶中出莲华一枝授之。定起。乃属付后事。与寺僧共叙无常。夜深。众僧归房。独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声益厉。及旦。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逝矣。年七十。时又有江陵释道海。北州释惠龛。东州释惠恭。淮南释昙泓。东辕山释道广。宏农释道光等。并愿生安养。临终咸有瑞应(高僧传净土文)。

慧通

慧通。关中人。少止长安太后寺。蔬食持咒。诵增一阿含经。从凉州慧绍禅师。咨受禅业。法门观行。多所游刃。常祈心安养。一日微疾。於禅定中。见一人来。形甚端严。语通云。良时至矣。须臾见无量寿佛。光明赫然。定起。具告同学。言讫便化。异香三日乃歇。年五十九(高僧传)。

昙宏

昙宏。黄龙人。少修戒行。专精律部。南游交趾。诵观经不记数。永初中。游番禺。止台寺。晚又适交趾之仙山寺。诵无量寿及观音经。誓心安养。孝建二年。於山上聚薪。密往[廿/积]中。以火***。弟子抱持而还。半身已烂。经月小差。复入谷烧身。弟子追救。命已终矣。於是积薪进火。明旦乃尽。尔日邨居民。咸见宏身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道俗方悟其神异。收骨葬焉(高僧传)。

慧进

慧进。姓姚。吴兴人。少任性游侠。年四十。忽悟心自启。遂出家。止京师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辄病。乃发愿造法华百部以忏前障。於是集诸信施。造经满百部。病亦寻瘥。厉操愈坚。常回诸福业。愿生安养。忽闻空中声曰。汝愿已足。必得生西方也。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年八十五(高僧传)。

道珍

道珍。未详其所出。梁初。住庐山中。作弥陀观。然心尚犹豫。一夕梦有人乘船大海中。云往阿弥陀佛国。珍愿随去。船人云。汝未营浴室。及诵弥陀经。净业未成。未可去也。既觉。乃营室浴僧。诵弥陀经。历年不辍。后於房中入观。见有携白银台而至者。曰法师报尽。当升此台。又曰。师之功行。当乘金台。奈初心犹豫。故止此耳。珍喜。因默记其事。藏於经函。命尽之夕。半山以上。如列数千炬火。近邨人望见。谓是诸王礼觐。及旦。乃闻珍卒。后搜捡经函。方知往生瑞应(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昙鸾

昙鸾。雁门人。少游五台山。见神迹灵异。因发信心出家。读大集经。以其词义深密。因为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周行医疗。既而叹曰。人命危脆。旦夕无常。吾闻长年神仙。往往间出。得是法已。方崇佛教。不亦可乎。遂往江南陶隐居所。恳求仙术。隐居授以仙经十卷。欣然而还。至洛下。遇三藏菩提留支。鸾问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仙经者乎。留支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卒归轮转。曷足贵乎。夫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以十六观经授之曰。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河沙劫量莫能比也。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观。自行化他。流布弥广。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又撰安乐集两卷传於世。魏主重之。号为神鸾。勅住并州大寺。晚移汾州元中寺。兴和四年。一夕室中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教诫曰。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唱佛。西向稽颡而终。在寺者俱见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良久乃已。事闻於朝。勅葬汾西文谷。建塔立碑(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法琳

法琳。姓乐。临邛人。少出家。止蜀郡裴寺。专好戒品。研心十诵。时隐公至蜀。琳从之学。克己厉志。以日兼夜。及隐还陕西。复随从数年。诸部毗尼。洞悉心曲。后还蜀。止灵建寺。修净业。常持无量寿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辄见一伟貌沙门。形甚殊大。屹然在前。齐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乃向弟子述其所见。令死后焚身。言讫。合掌而卒(高僧传)。

慧光

慧光居洛阳。着华严涅盘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耳。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虚空。光曰。唯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弹指而寂(佛祖统纪)。

僧柔

僧柔。姓陶。丹阳人。少有出尘之志。出家为法师宏称弟子。精勤戒品。博综经部。后入剡白山灵鹫寺。未至之夜。沙门僧绪梦神人彩旗素甲。满山而出。曰法师将至矣。明旦柔果至。萧齐之世。应诸王请。出居京师定林寺。躬为元匠。四远钦服。柔誓生安养。每至悬轮西次。辄嚬容合掌。至临卒之日。体无所患。语弟子曰。吾应去矣。铺席於地。西向虔礼而化。室内外俱闻异香。时延兴元年也。年六十四(高僧传)。

道凭

道凭。姓韩。平恩人。年十二出家。通贯经论。徧叩讲席。日臻元奥。宏法魏赵之间。讲涅盘华严诸律论。目不寻文。洞中肯綮。居常福智双习。袒肩跣足。乞食自资。发愿回向。求生西方。齐天保十年三月十七日。卒於邺城西南宝山寺。年七十有二。临终。佛光满室。异香充庭(续高僧传)。

慧命

慧命。姓郭。太原晋阳人。出家后。专行方等普贤等忏。投恩光先路二禅师。后游仙城山。先是有道士孟寿者。祈心返正。舍所居馆。改建寺塔。及命将至山。寿忽恍焉如梦。见神祇严卫馆侧。觉而命至。即舍所住为善光寺供事之。众侣咸集。未几。辞反故林。时有法音禅师者。与命善。同就长沙果愿寺能禅师所。修学禅定。后俱还仙城。居五载。命与音自知亡日。携手於松林之下。相顾笑曰。即此处便可终焉。侍者初闻。未之悟也。不盈旬。二人同时遇疾。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日。命正坐跏趺。面西念佛。众咸见佛来。合掌而卒。众有梦天人下临。幡幢耀日。又闻房宇中唱善哉。奇香异乐。闻熏非一。音以其月十七日。亦坐本处。念佛而卒。所现瑞相亦同。年皆三十八。即於树下。构甓成坟(续高僧传)。

静霭

静霭。姓郑。荥阳人。少。游寺观。观地狱变相。悚然求出家。遂往瓦棺寺依和禅师。年十七。受具戒。严护律仪。通贯经论。行大慈门。缯纩皮革。一无践服。惟履毳布终其身。周武帝将灭法。霭诣阙上表理诉。面坑上旨。既不见用。乃携其门人入终南山居焉。后又潜遁太一山锡谷中。躬被斩衰。潜阐大乘。多诸撰述。藏岩洞中。悼大法沦废。谓弟子曰。吾无益世将。事舍身身。一日独据别岩。令侍者下山。明日当早至。霭乃跏坐盘石。自割身肉。段段布於石上。引肠挂於松枝。五脏皆外见。筋肉手足头面。脔析都尽。以刀割心。捧之而卒。时宣政元年七月十六日也。年四十有五。侍人明晨至。犹见合掌捧心。西向跏坐如初。骸无遗血。但白乳滂流。凝於石上。又见手书遗偈。在於石壁。其文云。诸有缘者。在家出家。若男若女。皆悉好住。於佛法中。莫生退转。若退转者。即失善利。吾以三因缘。舍此身命。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偈云。无益之身。恶烦人功。解形穷石。散体岩松。天人修罗。山神树神。有求道者。观我舍身。愿令众生。见我骸骨。烦恼大船。皆为覆没。愿令众生。闻我舍命。天耳成就。菩提究竟。愿令众生。忆念我时。具足念力。多闻总持。此报一罢。四大凋零。泉林径绝。岩室无声。普施禽兽。乃至昆虫。食肉饮血。善根内充。愿我未来。速成善逝。身心自在。要相拔济。此身不净。底下屎囊。九孔常流。如漏堤塘。此身可恶。不可瞻观。薄皮裹血。垢污涂漫。此身臭秽。犹如死狗。六六合成。不从他有。观此臭身。无常所囚。进退无免。会遇蚁蝼。此身难保。有命必输。狐狼所啖。终成虫蛆。天人男女。好丑贵贱。死火所烧。暂见如电。死法侵人。怨中之怨。吾以为雠。誓断根原。此身无乐。毒蛇之箧。四大围绕。百病交涉。有名苦聚。老病死薮。身心热恼。多诸过咎。此身无我。以不自在。无实横计。凡夫所宰。久远迷惑。妄倒所使。丧失善根。畜生同死。弃舍百千。血乳成海。骨积太山。当来兼倍。未曾为利。虚受勤苦。众生无益。於法无补。忍痛舍施。功用无边。誓不退转。出离四渊。舍此秽形。愿生净土。一念华开。弥陀佛所。速见十方。诸佛贤圣。长辞三涂。正道决定。报得五通。自在飞行。宝树餐法。证大无生。法身自在。不断三有。殄除魔道。护法为首。十地满足。神化无方。德备四胜。号称法王。愿舍此身已。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应当如是思。众缘既运凑。业尽於今日(续高僧传)。

慧敬

慧敬。南海人。少游学荆楚。博通经论。常以福业为务。所至辄兴立塔像。后还乡。复修理云岑永安诸寺。志操严明。精於戒律。被勅为僧主。训领有功。凡兴福业。皆回向西方。临终之日。室有奇香。经久乃歇(高僧传)。

昙延

昙延。姓王。蒲州桑泉人。年十六出家。游历讲肆。深悟法要。着涅盘大疏。既成。卷轴放光彻夜。塔中舍利又放异光。魏相宇文泰为立寺京西。名曰云居。周建德中。授为僧统。隋开皇初。勅主延兴寺。八年八月十三日终。年七十三。延恒以西方为正观。语默之际。注想不移。若在深定。遗命以身骨肉。施诸禽兽。示寂时。寺侧有任金宝者。云见空中幡盖。列於延前。两行而引。从延兴寺达於山西(续高僧传)。

道喻

道喻。不详其所出。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造栴檀像。长仅三寸。后於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太小邪。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遂见佛身徧满虚空。佛告曰。汝当澡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见佛来迎。光明满室。乃寂。时开皇八年也(净土文)。

智舜

智舜。不详其所出。入庐山。踵远师净业。大业初。讲观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吾今日往生矣。遂化去(佛祖统纪)。

登法师

登法师。不详其所出。讲涅盘经於并州兴国寺。来听经者。普劝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卒。临终。异香满室。及殡。香云徧诸聚落(往生集)。

智顗

智顗。字德安。姓陈。颕川人。母孕时。梦烟五采。萦绕怀抱。及诞。室内光明洞然。眼有重瞳。卧必合掌。坐必面西。少长。见像即礼。逢僧必敬。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诵法华经。兼通律藏。性乐禅悦。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乃於此山修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了法华。达诸法相。陈光大元年。初至金陵。居瓦官寺。创宏禅法。太建七年。往临海天台山。结庵於北峰居焉。未几。奉诏入金陵。陈亡。去之庐山。又周游荆扬间。隋开皇十四年。归天台。前后造寺三十六所。佛像八十万躯。亲度僧一万四千人。赎鱼[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余所。作放生池。表闻於朝。严禁采捕。龙天致敬。道俗向化。法教於斯大盛。晋王广从受菩萨戒。奉以名曰智者。尝着净土十疑论。其末篇示欣厌二义曰。欲决定生西方者。具二种行。定得生彼。一厌离行。二欣愿行。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六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净臭秽。涅盘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剎。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至诸天身。皆亦如是。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纵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一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是种子不净。二父母赤白和合。是受生不净。三住母胎藏。是住处不净。四在胎唯食母血。是食啖不净。五十月满足。从产门出。是初生不净。六薄皮覆上。其内脓血徧一切处。是举体不净。七死后[月*夆]胀烂坏。是究竟不净。观身既尔。观人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能如此观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欣愿行复二种。一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即是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是轮轮。无始来未曾休歇。何时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於恶世救苦众生。故往生论。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则是度众生心。度生心。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又愿生净土。须具二行。一须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二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何为远离三种障菩提法。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欲与其乐。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若能远离三种菩提障。则得三种顺菩提法。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染身心。障菩提门。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安清净心。为拔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令离生死苦。即违菩提门。故安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三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证大菩提涅盘故。菩提涅盘。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作心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即遮菩提门。故乐清净心。是顺菩提门。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净土。常不离佛。得无生忍已。於生死国中。救苦众生。悲智内融。定而常用。自在无碍。即菩提心。此是愿生之意。二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又观彼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欣愿门也。顗化缘既毕。往剡东石城寺。谓弟子曰。吾当卒於此矣。命施床东壁。面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合多然香火。唱无量寿佛经。及观经题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弟子请云。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没此何生。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吾诸师友。今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言讫端坐。如入三昧。年六十七。时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天乡寺释慧延。闻顗迁化。感咽无已。欲知顗生处。因写法华经以求冥示。夜梦顗从观音西来。顾谓曰。疑心遣否。其外灵异数着类如此(续高僧传佛祖统纪十疑论)。

慧成

慧成。姓段。澧阳人。初受业於十住寺。后闻南岳思禅师阐化之盛。即往依之。开眼坐禅。夜以达旦。南岳令入方等观音法华般舟三昧。以消宿障。行之三年。得解众生语言三昧。后於荆州枝江。创寺居焉。诵弥陀经。修西方观。三十年常坐不卧。每入定。常见净土莲台宝树。一日语门人。急甃殿阶。吾当讲涅盘。及事竣建讲。适智者大师自玉泉来。共谈元理。良久入灭。是夕人梦成坐连台。隐隐西去(佛祖统纪)。

慧命

慧命。天台仙城人。参南岳思禅师。闻说三观。深悟元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将终。诫门人精修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与大士来迎。命随佛向西而去(佛祖统纪)。

慧海

慧海。姓张。清和武城人。少年入道。师事邺都广国寺冏法师。听讲涅盘楞伽再遍。即能覆述。慧辩过人。学徒皆推服。以周大象二年来仪涛浦。修葺伽蓝。庄严佛事。尝以净土为期。精诚致感。忽有齐州僧道诠者。斋阿弥陀佛画像来。微妙工巧。世所未有。云是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乘空往安乐世界。图绘而来。海冥会素情。虔笃礼敬。见神光照烁。於是模写恳苦。愿生彼国。没齿为念。隋大业五年五月旦。有疾。谓弟子曰。吾当灭矣。伸五指以表终期。至五日夜。歘然而起。面西礼竟。跏坐至晓而逝。年六十九。海自少精苦。老而愈笃。兼以仁慈接物。诱劝后进。其没也。道俗悲凉。散香华施金宝者无算(续高僧传)。

智通

智通。姓程。河东猗氏人。生而乐道。志求出家。父母异而许之。十岁后剃落。接事师长。执履谦冲。严戒行。昼夜咏法言不辍。诵诸经中赞佛要偈三千余首。已而从俊律师延法师受业。立孤老寺。等心赈赡。间复授戒说法。广修众善。大业七年十月有疾。命侍者称阿弥陀佛名。回向愿生彼国。已而开目正视。良久不眴。如有所睹。云不可思议也。侍僧顶盖问故。云见宝幢华盖塔庙庄严。初夜又云。何故大然灯烛。遂掩灯令暗。须臾复云。光明何为转盛。盖曰是师净相。不可怪也。乃合掌达旦。曰。吾生净土矣。遂逝。山地动摇。窗户皆震裂。时寺僧道慧适假寐。梦见西岭上楼阁殿堂。乘空而去(续高僧传)。

真慧

真慧。姓陈。陕州河北人。旱厌身世。年二十。往大通寺清禅师所。出家受具。游学四方。道业日进。后筑室於蒲版首山麻谷。居十八年。设四柱宝幢以奉三圣。每挺身正念。依像作观。隋仁寿四年。召住栖岩寺。为人清俭退让。独处乐静。坐禅礼忏。昼夜勤苦。大业十一年十月。寝疾。神色如常。曰。吾将生净土。见莲华相候。又闻异钟声声幽远。异香充蔚。潜然而绝(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法智

法智。不详其所出。髫年出家。凡百讲肆。无不留神。晚岁闻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乃谓人曰。我闻经言。犯一吉罗。历一中劫地狱。可信。又闻经言。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则未之信。有明者示云。汝大邪见。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於国清寺兜率台。昼夜精勤念佛。感观音势至二菩萨现身。异日又感天冠宝瓶。光映其身。一日辞道俗云。吾生西方有日矣。何以饯我。遂克三日后会食。食罢。或宿其房以候之。中夜。智於绳床念佛。安坐而化。时有金色光。自西而来。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已天晓。迟久方明。始验智之往生云(宋高僧传乐邦文类)。

善胄

善胄。姓淮。瀛州人。少出家。通敏易悟。屡涉讲会。尤善涅盘。多摧服座主。隋初度北。依远师止於京邑净影寺。远亡后。勅令於净影寺为涅盘众主。大业间。广选德僧。胄应选屡开法席。然常潜修净业。人莫知也。因感风疾。唇口偏向。后患忽损。如恒日。胄曰。吾患既差。命必终矣。唐武德三年三月。病革。谓门人曰。吾一生正信。心心在佛。不虑不生净土。即令拂拭房宇。烧香严待。起坐合掌。语侍人曰。安置高座。世尊来也。胄今忏悔惭愧。如是良久。旋就卧曰。向者阿弥陀佛来。汝等见否。吾当去矣。语讫便卒(续高僧传)。

道杰

道杰。姓杨。河东安邑人。少有出世志。隋开皇十一年。岁将冠。投莹法师剃落受具。继往青州何记论师所。听讲成实。记师化去。遂周游齐土。搜求论学。屡开讲席。久之忽自惟曰。徒事言说。心路迷茫。至於起慧。非定不发。遂停讲。往麻谷依真慧禅师学坐。深入缘起。慧叹为利根。杰为人少欲希言。疎财薄食。苦乐不以累意。晚为栖岩僧主。贞观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山。年五十五。初有桑泉樊绰者。前周废教僧也。虽为白衣。常参法宇。杰深器之。绰已先亡。有二女同梦其父乘虚而至曰。吾生西方极乐土矣。知杰师将逝。故来相迎。因向栖岩而去。其日。杰适患病停讲。临终。见绰伫空中。合寺闻异香及天乐声(续高僧传)。

灌顶

灌顶。姓吴。临海章安人。始生三月。能称三宝名。七岁入摄静寺出家。陈至德初。谒智者於修禅寺。禀受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因为侍者。随所闻法。悉能领解。隋开皇间。智者入寂。顶宣扬遗教。勤修定慧。每宴坐诵经。常有天华飘坠其侧。尝於摄静寺讲涅盘经。群盗突至。见寺门旌旗蔽日。神兵皆长丈余。盗惊而溃。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於国清寺。初示疾。室有异香。临终。命弟子曰。可多爇名香。吾将去矣。忽起合掌。如有所敬。三称阿弥陀佛。颜色愉然。就卧而逝。顶暖经日。年七十二(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僧藏

僧藏。西河人。幼出家。屈己事人。一切恭敬。不辞劳苦。见他僧衣故。则潜为澣濯而缝纫之。天暑。脱衣坐草中。以身血肉施诸蚊蚋。日念佛号。不纪其数。确志冥心。未尝少废。及报尽。见诸天次第来迎。皆不赴。俄告人曰。适往净土。见诸上善人。散华空中。乃合掌念佛而化(宋高僧传)。

法喜

法喜。不详其所出。徧参知识。力学无倦。年六十。始於大苏山遇智者大师。一闻法音。顿获深证。於是专修禅慧。尝行方等三昧。忽一雉来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师当生净土。岂偿汝命邪。后於病中发愿。以一生行业。回向净土。至心念佛。即见佛菩萨众来迎。端坐而化(佛祖统纪)。

道昂

道昂。魏郡人。风神清彻。慧解夙成。投灵裕法师出家。钻研大教。尝於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昏夜无烛。昂举掌高示。便发异光。明照堂宇。众惊异。昂曰。此光手中恒有耳。何足怪邪。平时志结西方。愿生安养。后在报应寺。自知时至。预告有缘。八月初当来取别。至期无所患苦。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炉发异香。引四众受菩萨戒。词理切要。听者神竦。昂举目高视。见天众缤纷。管弦繁会中。有清音远亮。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所愿也。常祈心净土。如何此愿不果遂邪。言讫。天乐上腾。须臾还灭。便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曰。大众好住。今西方灵相来迎。吾往矣。言讫。但见香炉坠手。即於高座而逝。年六十九。时贞观七年也(续高僧传)。

智琰

智琰。字明灿。姓朱。吴郡人。梁散骑侍郎献之孙也。生有异质。八岁出家。事通元寺璩法师为弟子。遍历名剎。开宏经论。陈亡。归虎邱。面岩壑者三十载。后避兵他徙。武德七年。苏州总管李世嘉迎还山寺。行三种净业。修十六妙观。集善侣五百余人。至寺念佛。每月一集。将逾十载。贞观八年十月。见梵僧手执宝瓶。前谓之曰。我无边光也。却后净土所称功德宝王。乃我尔。琰谓寺众曰。无边光乃势至大士。功德宝王。其成佛之号也。我其西归乎。其夕遂逝。年七十一(佛祖统纪武邱志)。

等观

等观。姓孙。富阳人。受心观於智者禅师。居天台。常诵法华。贞观九年冬。余杭法忍寺请观讲演。明年正月旦。有王服者至。谓观曰。弟子为皋亭庙神。昨师过庙庭。适弟子巡游。未及奉迎。今故远来。专求戒法。观乃然香为授菩萨大戒。礼谢而退。明日夜半。沐浴更衣。面西趺坐。称西方三圣尊号。及智者号。各百余声。复为弟子说三观法门。言毕而终(佛祖统纪)。

寿洪

寿洪。汾阳人。常勤持念。求生西方。将亡。兜率天童子来迎。洪曰。我心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唱佛。遽云佛从西来矣。言讫而化(佛祖统纪)。

道绰

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年十四出家。习经论。又事瓒禅师学禅。后居汶水石壁谷元中寺。昙鸾法师之所立也。绰慕鸾法师净土之业。於是潜心观想。坐常向西。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有僧定中睹西方灵相。见绰手持数珠。赩如七宝山。他诸瑞应。未可殚述。绰为众讲无量寿经观经几二十遍。听讲者各捏珠。称佛号。若潮汐声。或时散席。响弥林谷。平时激劝净业。理致泉涌。劝人摄虑静缘。一心念佛。着净土论二卷。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文句。词旨切要。当世重之。贞观二年。众咸见鸾法师坐七宝船上。谓绰曰。汝净土堂成。但余报未尽耳。又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众皆忻仰叹异。绰自此报力愈强。容色盛发。道俗向风者日众。年八十余卒。时有释道抚者。与绰同志。每相见。必指净土为期。绰亡三日。抚闻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后。吾加一息之功。可追而及矣。於佛像前叩头祝愿。退就座而化(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僧衒

僧衒。并州人。本学该通。解行相副。年九十六。见道绰禅师着安乐集。讲观经。始回心念佛。恐寿将终。日夜礼佛一千拜。念佛八九万声。於五年间。一心无怠。后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来。授我香衣。观音势至。行列在前。化佛徧满虚空。吾其行矣。言讫而终。七日异香不散。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目击斯事。乃於蓝田县悟真寺。一夏结期。念阿弥陀佛。共折一杨枝。置观音手中。祝曰。若得生净土者。愿七日不萎。至期益鲜翠。芳果庆扑。昼夜观念不舍。阅五月。於观想中觉身临宝池。见观音势至。坐二大宝莲华。有千万莲华。弥满其间。阿弥陀佛从西来。坐一最大莲华。光明映照。芳果作礼问曰。阎浮提众生。依经念佛。得生此否。佛言。勿疑。定生我国也。又闻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赞法华经。其前有三道宝阶。其一白衣。其二僧俗相半。其三唯僧也。云皆是念佛人。来生此矣。芳果既出定。历与其徒言之如此(宋高僧传)。

普明

普明。姓卫。蒲州安邑人。年十三出家。周游肆席。大业四年。召入大禅定道场。武德元年。住蒲州仁寿寺。每日常诵戒本一遍。金刚般若二十遍。六时礼忏。所有善根。回向净土。如是终其身。凡造檀像数十龛。写金刚般若千余部。讲涅盘八十余遍。摄论胜鬘诸经论。不记其数。年八十六。卒於住寺(续高僧传)。

二沙弥

汶州二沙弥。不知何许人。同志念佛。经五年。长者先亡。至净土。见佛白言。有小沙弥与我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心。汝今可归。益修净业。三年后当同来此。至期。二人见佛与圣众。自西而来。大地震动。天华飘舞。一时同化(佛祖统纪)。

德美

德美。姓王。清河临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隋开皇中。观化京师。受持戒律。日以礼忏为务。常诵万五千佛名。大业中。住京师慧灵寺。普兴福业。多诸感应。唐武德初。居会昌寺。於院西造忏悔堂。行般舟三昧。终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断绝世想。专念西方。持佛号终身不辍。贞观十一年十二月。忽合掌念佛而卒。年六十三(续高僧传)。

慧满

慧满。姓梁。雍州长安人。七岁出家。明慎威仪。游讲四方。贞观中奉勅住宏济寺。专宏律训。奖劝僧徒。尝愿生安养。浴僧为业。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微疾。自知将尽。出所用物。尽归常住。正坐绳床。召寺众诀别而终。年七十五(续高僧传)。

神素

神素。姓王。安邑鸣条人。少兴道杰齐名。每相携问道。游学讲肆。大业四年。杰公停讲素继之。讲阿毗昙成实论。共六十余座。贞观二年。主栖岩。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於山。年七十二。素一生行业。属想西方。临终日。召大众与别。跏趺正坐。令读观音经两遍。一心静听。自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五六声。又令一人唱余人和。迄夜。端坐俨然。视之逝矣。是夕仁寿寺智宽法师夜坐。如见素来告别。嘱以护持正法。报如来恩。及旦。始知素示寂云(续高僧传)。

明瞻

明瞻。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超世之志。年十七。州县举为进士。不就。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隋初。居京师。屡主法座。唐贞观初。诏入内殿。升御床。食讫。广论明君御世之术。以慈护为宗。上大悦。下诏年三月六。普断屠杀。并於行陈之所。广建佛寺。瞻私以施物。岁饭千僧。书写大乘经论。后入太乙山智炬寺而隐焉。晚岁。刻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乎。贞观二年冬。遇疾。自知时至。就京邑兴善寺。设斋别众。时仆射房元龄杜如晦皆与焉。即日返智炬寺。观想西方。竭诚不替。十月二十七日。忽告侍者曰。佛来也。须臾又云。二大菩萨亦至。吾於观经。成就第十二观。余者不了。今见善相。当逝矣。怡然合掌而化。年七十(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元会

元会。字怀默。姓席。京兆樊川人。年十二。欣志捐俗。出家海觉寺为总法师弟子。落发后。即预讲席。专志涅盘。义解通释。造涅盘义章四卷。时新建慈悲寺。延会为寺主。讲扬经教。接引后学。贞观八年。勅住宏福寺。辄废讲事。专修定业。梦无量寿佛以手承之。遂造阿弥陀佛像。系心作观。常坐不卧。十四年五月。遘疾返慈悲寺。见佛来迎。遂逝。年五十九(续高僧传)。

慧璇

慧璇。姓董。少出家襄州。周灭法后。南入茅山。历栖霞。往安州听讲诸经论。并契幽极。晚归襄州。住光福寺。寺居山顶。引汲为劳。将移他寺。夜见神人衣紫袍。身长一丈。顶礼璇曰。奉请住此。常讲大乘。勿以小乘为念。其小乘者。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大乘经者。犹如大海。若一人讲说。能令所住之地。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若念小乘。前事俱失。唯愿宏持。勿孤所望。法师须水。此易得耳。来月八日。定当得之。自往剑南慈母大泉。请一龙王去也。言已不见。至来月七日初夜。大风卒起。从西南来。雷震雨注。通夜相续。至明方住。唯见寺北洼处。清泉香美。合寺相庆。璇慈育为怀。容常含笑。居山久之。道俗翘敬。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夜见山神告曰。法师不久。当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生受信施。今须通散。一毫以上。舍与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言已终於法座。年七十九(续高僧传)。

明浚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令二青衣送之还寺。浚自是精勤愈倍。至二年三月卒。寺众咸闻异香(续高僧传)。

善导

善导。不详其所出。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於是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旋至京师。激发四众。每入室。长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好食供众。粗恶自奉。所有嚫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修营塔寺。然灯续明。道俗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三昧生净土者。不可纪述。或问念佛生净土邪。导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乃自念一声。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劝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或问何故不令人作观。直遣专称名号邪。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比见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长时永劫。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又作临终正念文曰。凡人临终欲生净土者。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缘。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放下身心。莫生恋着。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须嘱家人。及问候人。来我前者。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恨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教记取阿弥陀佛。守令气尽。若得明解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无疑虑也。死门甚大。须自家着力始得。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导一日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向西祝曰。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得生安养。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知其神异。赐寺额曰光明云(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怀感

怀感。不详其所出。秉持强毅。精苦力学。闻经言念佛少时。得生安养。疑情未决。还叩善导。导曰。念佛往生。诸佛诚言。子能信入。至心念佛。当有证验。乃入道场三七日。不睹灵瑞。自恨障深。欲绝食毕命。导不许。劝令益加精进。三年。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间毫相。证念佛三昧。着决疑论七卷。临终见化佛来迎。面西而卒(宋高僧传)。

法祥

法祥。同州人。少出家。周游访道。清贫寡欲。栖止无定处。后住扬州大兴国寺。三十余年。立身凝肃。常坐卧一大房。开通前后。当风而住。以读经为业。道俗有问讯者。非尽卷不交一言。以安养为期。凡有饶益事。必回向净土。后疾甚。侍者参立。闻祥连称佛像。侍者回顾。瞥见佛现形。伫立西壁。光明若镜。须臾渐隐。俄而香乐盈空。又见白鹤西来。绕屋三匝。还向西去。少时祥卒(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宝相

宝相。姓马。雍州长安人。年十九出家。行头陀行。六时礼忏。四十余年。每夜分课诵阿弥陀经七遍。持佛号六万声。先后读涅盘一千八十遍。兼诵金刚经般若经。终於即世。平居冷食粗衣。一心正念。晨宵翘注。及病既革。诵念自克。终斯不舍。嘱道俗曰。念佛为先。勿虚度世。当於西方相待。又曰。烧散吾尸。不劳铭塔。言讫而逝。年八十三(续高僧传)。

功迥

功迥。浚仪人。行普贤忏。身不倚床者三十年。一日见普贤大士。乘六牙象。地白金色。晚年专讲法华。至药草譬喻品。天辄降雨。又撰佛地论疏。愿迥诠疏功德。求生净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迥曰。得於此时乘光见佛。所愿足矣。乃系念西方。不食而化(佛祖统纪)。

惟岸

惟岸。并州人。平生行方等忏。回向净土。遇微疾。禅观无闲。一日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空中。迟久不灭。岸顶礼雨泪曰。幸以肉眼。得睹圣容。所恨后世无传。乃召画工。无能画者。忽有二人。自言从西京来。欲往五台。愿画菩萨像。画毕忽不见。岸知西方缘熟。告诸弟子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有小童子。稽颡曰。愿随师去。岸令辞父母。父母谓为戏言。未信也。顷之。沐浴更衣。入道场坐。念佛而化。岸抚其背曰。小子先我行邪。因索笔作偈。赞所画二菩萨像。赞毕。别诸弟子。入道场。命门徒助称佛名。端坐而逝。年八十。时垂拱元年正月七日也(宋高僧传)。

法持

法持。姓张。润州江宁人。幼出家。年十三。谒黄梅忍禅师。蒙示法要。领解幽元。后事方禅师为入室弟子。已而专修净业。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於金陵延祚寺。临终遗命。露尸松林之下。施与乌鸢蝼蚁。使食吾血肉者。起净土因。言已瞑目。寺僧见神幡数首。从西而来。幡出异光以烛其室。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怀玉

怀玉。姓高。丹邱人。执持律法。名节峭然。一食长坐。蚤虱恣生。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日课佛号五万声。常行忏悔。天宝元年六月九日。见西方圣像。数如恒沙。一人擎银台来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台。何为不然。圣众遂隐。玉倍加精进。忽闻空中云。头上已有光晕矣。请趺坐结印以俟佛来。越三日。异光满室。玉云。若闻异香。我报将尽。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台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说偈已。香气盈空。圣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玉含笑而逝。郡太守段怀然作偈赞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宋高僧传)。

慧日

慧日。姓辛。东莱人。唐中宗时得度。见义净三藏。诣西域求法。心慕之。於是泛舶渡海。经三年。得达天竺。礼如来圣迹。寻求梵本。日既阅历艰苦。深厌阎浮。思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徧问天竺三藏。皆劝修净土法门。日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大山。山有观世音像。有至诚祈请者。每见大士现身。日至山叩头七日。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观音於空中现紫金身。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既困惫。闻已。精神顿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余国。阅一十八年。开元七年达长安。诣阙献佛真容梵夹等。赐号曰慈愍三藏。日勤修净业。唱导一时。着往生净土集行於世。天宝七年卒。将终。见莲华在前。状如日轮(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常慜

常慜。并州人。落发后。精勤匪懈。念诵无歇。尝发大誓。愿生极乐。专修净业。称念佛名。后游京洛。专崇斯业。辄有冥应。遂发愿写般若经满万卷。又欲远诣西域。礼如来圣迹。以此胜福。回向净土。遂至海滨附舶。从诃陵国至末罗瑜国。欲往中天。商舶载重。解缆未达。风起。舟且覆。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排挤。舶主高声唤慜上舶。慜曰可载余人。我不去也。所以者何。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亡己济人。斯大士行。於是合掌称阿弥陀佛。舟沈身没。声尽而终。年五十余。有从游弟子一人。亦念佛名。与之俱没。其得济之人。具陈其事如此(西域求法高僧传)。

法善

法善。不详其所出。天宝间游京师。习天台教。常诵法华。所居之处。瓶水自满。临终见金莲华从空下迎。天乐竞鸣。隐隐向西去(佛祖统纪)。

神皓

神皓。字恒度。姓徐。苏州人。天性耿洁。依钱塘龙泉一公出家。天宝六年得度。乾元初。住苏州开元寺。结道俗为西方社。其有懈散者退之。时以为栴檀林中。常材自枯。后示疾。谓弟子曰。净土圣相已现。吾今夕必往生矣。澡身易衣。端坐而逝。香气满室。是夜天瑠璃色。星霣如雨。年七十五(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道光

道光。姓褚。幼出家。长而受具。学通毗尼。持法华经。创建塔庙。没身不怠。上元元年仲秋。示疾。其月三日。质明。支疾凝神。观阿弥陀佛。忽见佛身现在其前。满庭碧华。昔所未睹。四日昧爽。有一异人见请。遂开目弹指曰。但发菩提心。五日。曼陀罗华自天而雨。五色云气。覆映其庐。遂卒。年七十九(宋高僧传)。

飞锡

飞锡。不详其所出。初学律仪。后与楚金法师。研习天台教观。天宝初。游京师。止终南紫阁草堂。撰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其上卷明通念三世一切佛门。略言。夫帝网未张。千璎焉觌。宏纲忽举。万目齐开。浴大海者。已用於百川。念佛名者。必成於三昧。而世人念过去释迦。想现在弥陀。独未闻念未来诸佛。何邪。以诸佛为至尊也。众生为至卑也。高下出焉。群妄兴矣。敬傲立焉。一真隐矣。般若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徧故。夫贫女怀王。米在糠[禾*会]。镜然可观。人皆侮未来玉毫。不敢侮过现金色。起罪之由。在当来佛上。非已今佛上也。众生苟非。当佛焉在。若知母因子贵。米以糠全。有叶法华不轻之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是故嬖女群盗。不可或轻。鬼狱畜生。亦宜普敬。乃至无善可择。无恶可弃。故随所念。无非佛矣。其中卷明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略言。悲华经言。密苏王子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剎。即阿閦佛是。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於步步间哉。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於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於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问。然则但能继想。无取高声乎。答。辟散之要。要存乎声。声之不厉。心窃无定。有五义焉。拔茅连茹。乘策其后。毕命一对。长谢百忧。一也。声光所及。万祸氷消。功德丛林。千山松茂。二也。金容荧煌以散彩。宝华淅沥而雨空。若指诸掌。皆声致焉。三也。如牵木石。重而不前。洪音发号。飘然轻举。四也。与魔军战。旗鼓相望。用声律於戎轩。以定破於强敌。五也。喧静两静。止观双运。叶夫佛意。不亦可乎。华严经。宁受无量苦。得闻佛音声。不受一切乐。而不闻佛名。然则佛声远震。开善萌芽。犹春雷之动百草。安得轻诬哉。其下卷明理事双修即生无生门。略言。世人谓念佛有念也。吾则谓念佛无念也。又念即是空。焉得有。非念灭空。焉得无。念性自空。焉得生灭。又无所念心者。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立一切法也。无所念心者。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空即是念也。此明中道双寂双照。照而常寂。无所念心矣。寂而常照。而修念佛焉。如来寂照三摩地。念佛三昧究竟之位也。故此三昧。能生首楞严王师子吼定。菩萨念佛三昧经破相偈曰。念佛真空色。安住无着心。观法何名佛。摄心恒相续。金色非如来。四阴亦如是。离色非如来。想色应当知。此是佛世尊。最胜寂静处。善能灭一切。外道诸邪见。如龙王降雨。泽及於一切。此经明六度万行。未有一法不是念佛三昧也。大品经。佛为钝根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生执见也。为利根人说诸佛相好。知其莲不染尘也。坐禅三昧经。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唯念一佛。如清冷海中金须弥山。乃至功德法身。亦如是念。故知不得以不念为无念。观佛实相。观身亦然。遇境皆真。无心不佛。必不离念存於无念。离生立於无生。若离而别立者。斯不了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矣。既离之不可。即念佛真无念也。即往生真无生也。其义焕然。若秋天澄霁。明月出云矣。永泰初。诏於大明宫内。同良贲等参译仁王护国般若经。及密严经。充证义正员。后不知其终(宋高僧传宝王三昧论)。

齐翰

齐翰。字等至。姓沈。湖州人。天宝八年。出家永定寺。道性渊默。迹不近名。身不关事。长在一室。寂如无人。专门相部义疏。精敏罕俦。明法华经。主苏湖戒坛。大历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一念之顷。即见净土境相。乃作歌曰。流水动兮波涟漪。芙蕖辉映兮宝光随。乘光西迈兮偕者谁。未几遇疾。谓弟子曰。有鹤从空飞下。回翔我前。尔曹见否。弟子问曰。和尚舍生。何乃抱病。翰曰。必谢之躯。虽圣未免。即回瞻圣像而亡。年六十八(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自觉

自觉。博陵望都人。少出家开元寺。至德二年。往灵寿县禅法寺。习律经论。勤瘁九年。皆造精微。大历元年。往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居焉。拾果采蔬。日唯一食。岁大旱。恒阳节度使张公。闻其精苦。躬入山。请其祈雨。觉虔告龙神。大雨立下。张甚尊礼之。初欲铸大悲菩萨像。并建佛寺。至是施者骈集。铸像高四十九尺。梵□端严。迨年稔。寺亦随成。遂於坛前矢愿。愿承圣力。早生净土。夜三更。见金光二道。中有阿弥陀佛。自光中下。二大士左右随之。佛垂金臂摩觉顶曰。守愿勿易。利物为先。宝池生处。任从汝愿。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见神人现半身云中。俯谓觉曰。师西归之期至矣。觉举手谢之。六月十四日。即於观音像前趺坐而化。觉所铸大悲像。屡着显应。至周显德初。勅令天下铜像一例除毁。及是像。匠氏暴卒。后宋太祖令重铸於寺焉(宋高僧传佛祖统纪)。

净土圣贤录卷二

网友评论

“彭希涑”相关作品

  •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慧远 · 著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慧远 · 著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佚名 · 著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刘通微 · 著
  •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佚名 · 著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 · 著
  • 太上洞神五星赞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佚名 · 著
  • 二程外书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朱熹 · 著
  • 道德真经颂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蒋融庵 · 著
  • 明真破妄章颂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张继先 · 著
  • 道德篇章玄颂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宋鸾 · 著
  • 庄子内篇订正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吴澄 · 著
  • 文始真经注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牛道淳 · 著
  • 二程遗书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朱熹 · 著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茅盾 · 著
  • 文始真经言外旨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陈显微 · 著
  •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佚名 · 著
  •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佚名 · 著
  •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佚名 · 著
  •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佚名 · 著
  • 冰揭罗天童子经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佚名 · 著
  • 燕都日记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冯梦龙 · 著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慧沼 · 著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胡仔 · 著
  • 因明义断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慧沼 · 著
  • 薛氏集异记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薛用弱 · 著
  •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佚名 · 著
  • 四分戒本疏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性命古训辨证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傅斯年 · 著
  • 大乘四法经释抄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佚名 · 著
  • 庄子解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王夫之 · 著
  • 论道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金岳霖 · 著
  • 新庵译屑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吴趼人 · 著
  • 律戒本疏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佚名 · 著
  • 先秦学术史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傅斯年 · 著
  • 律杂抄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佚名 · 著
  • 小经理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赵树理 · 著
  • 陶甓公牍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刘汝骥 · 著
  •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赵树理 · 著
  •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佚名 · 著
  • 地持义记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 三部律抄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佚名 · 著
  • 后山谈丛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陈师道 · 著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佚名 · 著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佚名 · 著
  • 甲申纪事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冯梦龙 · 著
  • 书集传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蔡沈 · 著
  • 德育鉴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梁启超 · 著
  • 至大金陵新志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张铉 · 著
  • 诗经世本古义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何楷 · 著
  • 雨山和尚语录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雨山上思 · 著
  • 清河书画舫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张丑 · 著
  • 丽情集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张君房 · 著
  • 蕉庵诗话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魏元旷 · 著
  • 献贼纪事略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佚名 · 著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郭思 · 著
  • 续通典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多人 · 著
  • 温疫论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吴有性 · 著
  • 现报当受经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佚名 · 著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佚名 · 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