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经
皇明菩萨沙弥智旭际明 造论
稽首实相三般若 本离四句及百非
满分修证福慧尊 性修慈誓冥加被
为治群盲恶取空 欲申如实不空义
不空遍破众戏论 顺悉檀故名破空
论曰。此归命请加以申造论立名之旨趣也。稽首者。首至地也。由意笃敬。动身发口。即是三业翘勤供养也。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故名实相。此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体。体自寂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夫实相者。为观照体。为文字体。夫观照者。照于实相。照于文字。夫文字者。诠于实相。诠于观照。此一非一。举一即三。此三非三。言三即一。为令众生顿悟诸法自体性故。但举实相。冠三般若。以实相体。统诸法故。此之实相。本自非有。亦复非无。非亦有无。非非有无。实相离四句故。观照文字亦离四句。四句既离。百非目绝。以彼百非。总不出四句故。此实相三法。不可思议。非修非证。而为一切修证之本。满修证者。谓诸如来。称性而修。称性而证。因果理穷。无可加故。分修证者。谓诸菩萨。全性成修。全性作证。如入大海。渐次深故。福名福德。慧名慧行。实相非福。而为一切福德之聚。称性缘修。是成性福。实相非慧。而为一切慧行之本。称性真修。是成性慧。依于文字。则有实相之福。福亦实相。具足福慧。依于观照。则有实相之慧。慧亦实相。具足福慧。实相体尊。是故福慧修证。成两足尊。
复次。实相非福慧。则不名尊。以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实相体故。福慧非实相。亦不名尊。以一切权小。纵有种种福慧。不成无上大菩提故。由性具义。妙修得成。由妙修义。性德方显。若但举修德。不举性德者。则众生与佛。条然隔别。生不能感。佛不能应。若但举性德。不举修德者。则佛与众生。一味平等。佛非能加。生非所加。今以众生性中诸佛修成之慈誓。加被诸佛性中众生本具之修德。能拔一切戏论苦。能与一切实相乐。性与性冥。修与修冥。性与修冥。修与性冥。性修不二。生佛体同。是故得成加被义也。复次行人。若身身业。若口口业。若意意业。当体即是实相。惟其当体即实相故。则无能礼.所礼差别之相。达此能所性非能所。非能所性。遍为一切能所而作依止。无有一能一所而非实相全体大用。是故三业得为能感。诸佛得为所感。诸佛得为能应。行人得为所应。此即归命请加之旨趣也。
次申造论立名旨趣者。问曰。从上佛祖经论已足。何须更造此论。答曰。为治群盲恶取空故。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不能得见实相真体。亦复不知观照。不知文字。犹如群盲。不见乳色。随语生解。闻鹤谓动。闻雪谓冷等。闻此经者亦尔。经本破一切相。令达实相。而诸群盲。但闻破相。便执非相。取著于空。成恶知见。破坏俗谛。拨无因果。是以佛言。宁起有见如须弥山。莫起空见如芥子许。而彼不知实相。虽复永离一切幻妄之相。体性不空。以其无始以来。常恒不变。具足过恒沙等性德之用。盖不惟为种种万行之所庄严。而具万行无非性具。无非性起。趣举一行。无非实相全体大用。无分无剂。互遍互融。体即法界。义如是故。
问曰。如是义者。即已遍破一切戏论。所谓若有见戏论。若空见戏论。若亦有亦空见戏论。若非有非空见戏论。单四见戏论。复四见戏论。具足四见戏论。广说乃至一百八见。种种见网诸戏论等。无不破尽。何故立名为破空耶。答曰。顺悉檀故。名为破空。悉檀有四。一.世界悉檀。为令众生得欢喜故。二.为人悉檀。为令众生生善根。故三.对治悉檀。为令众生灭爱见故。四.第一义悉檀。为令众生入深理故。今治恶取空见。名为破空。即顺对治悉檀义也。复次。于对治中。仍具四悉。所谓自有众生闻破空论而生欢喜。复有众生。善根增长。爱见消灭。证入实相。如是种种为益不同。以是因缘。须造论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体是至宝相不坏 用能破物性常然
以喻般若三非三 通别咸成度无极
论曰。此一经之总题也。以对余经。则名为别。以对经文。复名为通。若别若通。所诠无二。故曰咸成度无极也。金刚者。喻也。般若波罗蜜者。法也。金中之刚。故名金刚。此宝贵重。以喻实相般若。诸法中尊。其相坚固。物不能坏。以喻观照般若。爱见莫侵。其用猛利。能破一切。以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疑。复次。实相尊重故。观照文字亦复尊重。观照不坏故。即是实相文字不坏。文字断疑故。即是实相观照断疑。譬如体是至宝。故不为一切所坏而能破一切也。不为一切所坏。故能破一切而称至宝也。能破一切。故名为至宝而物莫能坏也。一体三义。混之愈分。三义一体。派之愈合。实相常住为体。体即法身。观照契理为宗。宗即般若。文字断疑为用。用即解脱。总此三法为名。借此三义为喻。此之三义。其性常然。诸佛菩萨。不能令增。一切众生。不能令减。非悟非迷。无彼无此。惟其不属迷悟。故遍为迷悟作依。惟其性无彼此。故依之成彼成此。
梵语波罗密。此翻彼岸到。亦翻度无极也。迷实相而为苦道。迷观照而为烦恼。迷解脱而为结业。是以非此说此。说名生死无极之海。悟苦道即法身。悟烦恼即观照。悟结业即解脱。是以非彼说彼。说名度无极也。复次。前五度对波罗蜜。各有四句料简。般若惟三句。一者。非般若非波罗蜜。有为诸福德是。二者。是般若非波罗蜜。相似诸智慧是。三者。是般若是波罗蜜。此经所显三般若是。更无是波罗蜜非般若句。以五度若非般若。不能到彼岸故。以五度若到彼岸。咸名为般若故。故但说般若。即为具说六度万行。当知六度万行。皆如金刚。离句。绝非。而非断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第一义谛无声字 亦无时处主伴等
为利众生转法轮 六种成就而证信
论曰。实相之体。名为第一义谛。非能信.非所信.非能闻.非所闻.非三世所摄.非方隅所收.非主非伴.非一非多。而能所.时处.主伴.一多。咸依实相而得成就。是故若知第一义谛非种种。而种种无非第一义谛者。则不坏假名而达实相。可与信入此经。即通序而成别矣。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衣食行坐事即理 一切毗尼皆佛行
一一行中见实相 护念付嘱善应知
论曰。末世甫欲趣向大乘。学深般若。便轻忽一切毗尼细行。辄云大道不拘小节。大象不由兔径。岂思如来大圣。法中之王。而着衣持钵。乞食趺坐等。一一咸同比丘威仪。曾无稍异。故知全事即理。设欲舍坏色三衣。而空谈惭愧忍辱之衣。何不并废人间六味。而空谈法喜禅悦之味乎。昔高峰妙禅师室中垂问云。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盖一切毗尼。无非佛行。安得名为兔径小节。既是不遵佛行。岂名大修行人。须知即一着衣。便具惭愧忍辱功德之衣。即一饭食。便具禅悦法喜出世之食。即一行乞。便知如来行慈悲行。即一趺坐。便知如来坐法空座。是故一一行门无非实相。能令根熟菩萨。见诸如来与其同行。得悟实相。名善护念。令根未熟菩萨。依此法律。正住增长。进趣实相。名善付嘱也。由此得名为发起序。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证实施权善鉴机 护念付嘱故希有
发心应住降伏心 般若相应此应问
论曰。以三义故。叹为希有。实相般若。难证难入。惟佛穷底。故为希有。已证实智。为物施权。权实不二。故为希有。知彼群机。有熟未熟。熟善护念。未熟付嘱。于一切时。一切行中。具斯二利。故为希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翻无上正等正觉。乃一切种智之果。发心者从因趣果之胜心也。入理般若。名为住。应云何住。是问住果。云何降伏其心。是问净因。夫无上菩提。虽名为果。体即非果。发无上心。虽名为因。体即非因。非果非因。实相法身宝也。应住是观照。不坏宗也。降伏是解脱。断惑用也。故名般若相应问也。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契理契机故善善 闻慧具足谛应思
论曰。自有契理而不契机者。如说大法。小机不堪。自有契机而不契理者。如说世善。不出生死。尽理而言。若非契理。决不契机。以理非权实。能权能实。权实皆理。如甘毒皆药故。若非契机。亦决不契理。以说不当机。便成非量。如药无贵贱。起病者良故。闻慧具足者。有闻无慧。如有灯无目。不见实相。有慧无闻。如暗室中坐。亦不见实相。诫令谛听。为具足闻慧故。为引起思慧及修慧故。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广大第一常不倒 四心亦即三回向
如是誓愿善降心 能会一心三般若
论曰。广大心者。亦名无边心。谓所缘境遍。即是横亘四生。竖穷三界。四生为能住。三界为所住。依壳曰卵生。如鱼鸟等。含藏曰胎生。如人畜等。假润曰湿生。如虫蚁等。倏现曰化生。如诸天等。有色者。欲色二界。无色者。空等四天。于四空中。空处识处。名有想。无所有处。名无想。有顶众生。名非有想非无想。第一心者。亦名最上心。所谓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此非小乘无余涅槃。功德施菩萨论云。无余涅槃者何义。谓了诸法无生性空。永息一切有患诸蕴。资用无边希有功德。清净色相。圆满庄严。广利群生。妙业无尽。天台疏云。大乘以累无不尽。德无不圆。名无余也。常心者。亦名爱摄心。经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论云。菩萨慈爱一切众生。同于己故。众生灭度。即我非他。是名爱摄。今谓此之经文。应依论释。盖一切众生。虽复无量。总不离我同体心性。是故名为自性众生。须知实无心外众生得灭度者。非不灭度自性众生。令证无余涅槃乐也。夫众生之界。本即大涅槃界。由迷妄故。生死浩然。譬如翳目。妄见空华。今令觉悟本灭即名为度。非有此岸可离。非有彼岸可到。若不达一切众生即我心性。便生彼我之心。不能爱摄。若不达一切生死体即涅槃。便生难度之心。不能尽未来际。行菩萨道。故实无言。为遮心外计有众生。及遮心内计有生死实法。非谓都不誓度自心如幻众生。不颠倒心者。亦名正智心。经云。若菩萨有我相等。即非菩萨。四相是颠倒心。有则名非。无则名是。以失显得也。宰主名我。形相名人。众缘和合名众生。相似相续名寿者。即十六知见之四。略举以显补特伽罗妄执。此执若无。名得正智。四心亦即三回向者。菩萨所修三种回向。谓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今广大心。即回自向他义。第一心。即回因向果义。常心.不颠倒心。即回事向理义。以此誓愿善降伏心。令因清净。则会一心三般若性。回自向他。会解脱性。喻如能破一切。回因向果。会观照性。喻如物莫能坏。回事向理。会法身性。喻如体即至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一切无住是应住 资生无畏法三檀
一二三摄六度满 如虚空住是所教
论曰。前问及许。皆先住而后降者。从实智起权智也。今答中。先降而后住者。从权智入实智也。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密而不取相。是故能令少施与虚空等。施有三种。一.资生施。即檀波罗蜜。二.无畏施。即尸罗孱提二波罗蜜。三者.法施。即毗离耶.禅那.般若三波罗蜜。不住六尘者。不着其因。不取其果。不着因者。不见我为能施。人为受施。物为所施。以若我.若人.若物。因缘无性故。如幻如梦故。惟心所现。因心成体。体即法界故。不取果者。不为贪求未来殊胜色等诸果报故。不住相者。相秪是六尘若因若果。盖现前所有六度妙行。本皆实相举体所成。是故随举一行。本即实相全体大用。譬如举海成沤。举沤摄海。而诸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观大观小。若能称性而住。不住诸相。譬如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以空非内外.彼此.方隅.形相。更无小空异大空故。无相之福。其福乃大。非谓无福。不住尘相。名如教住。非无应住。是故善破恶取空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百如来。
如来果德不思议 身相非相即实相
不离诸相说非相 于佛三身如是见
论曰。准余诸论。自此以下。皆为问答遣疑也。恐有疑曰。菩萨施时。不住于相。云何致成果时福相。故逆问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尊者已达法身真理。随即答曰。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盖实相不变随缘。说为身相。随缘不变。即非身相。此则已悟报化非真。不离于真。佛迎其解而广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惟取报化修德之相。名为虚妄。即复取法身性德之相。亦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如达全波即水。无别波相。全沤即海。无别沤相。则不于法身外。别取报化相。亦不于报化外。别取法身相。而头头法法。皆是如来一体三身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持戒修福有智慧 善根深故福德多
佛眼所见佛智知 离我法执度彼岸
论曰。不住相施为清净因。诸相非相为清净果。超情离见。谁能信乐。尊者因此致疑。佛答释云莫作是说者。不定之辞也。若无三种善根。虽在佛世。实信不生。若有三种善根。虽后后时。能生净信。三善根者。一持戒.二修福.三有智慧。
一.持戒者。功德施云。过去生中见无量佛。咸供养故。供养有三种。一.给侍左右。二.严办所须。三.询承法要。能守护故。名曰尸罗。谓能善守六情根故。彼复有三。一.能离尸罗。离于十不善业故。二.能作尸罗。作于菩提分业故。三.能趣尸罗。趣于第一义谛故。
二.修福者。功德施云。种无贪等三善根故。质直柔和及智悲等。
三.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俱空故。知生空者。即是无我人等相。知法空者。即是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虽云二空。秪是一理。不取则我.法本空。一取则二俱成着。此三善根。前不兼后。后必具前。前二为助。后一为正。若无正信。则助善福微。若无助善。则正信不发。由根深故。福乃无量。佛智所知现量而知。非比知也。佛眼所见。照穷因果。非肉眼也。世有侈谈无相。而尸罗福德。置诸罔闻者。妄谓不着戒相。不知全堕破戒相中。妄谓不着福相。不知全堕众罪相中。是以如来殷勤郑重。特申诫云。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盖凡夫未达戒之与福。当体即是无相。而欲别求无相戒福。不知一拨戒福法相。便堕非法相中。既取非法。生执宛然。欲会二空。愈趋愈远。故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犹佛顶所云。尚无不杀不盗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也。非法相如病。法相如药。病尽药除。何更取病。非法相如此岸。法相如筏。已度彼岸。尚舍于筏。岂更作此岸事。若未到彼岸。秪应痛舍非法此岸。不应辄舍法相之筏。若已到彼岸。还来度生。秪须用法相之筏。亦不须用此岸之非法。或于此岸示作警策。如婆薮调达等。又当别论。然今行人。幸自扪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法若可得及可说 即是有为非实义
所说非是无因缘 顺于贤圣无为证
无为差别义应知 譬如丈尺虚空等
论曰。若复度彼岸时。法与非法皆舍。云何世尊得菩提法。有所说耶。为遣此疑。故设此问。尊者深会佛旨。故随答言。无上菩提。超情.离见。即是究竟彼岸。不但无非法相。亦无法相可得。故云。无有定法名无上菩提。所证既超情离见。所说亦超情离见。故云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实相彼岸。虽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取说。而如来以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但所说法。由其随顺四悉檀故。所以一文一句。罔不超情.离见。离过.绝非。而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也。盖不惟如来所证所说。超情离见。离过绝非。即一切贤圣所证。亦皆超情离见。离过绝非。以一切贤圣同入无为法故。既曰无为。云何差别。须知无为无差别。差别不离无为。譬如虚空非丈.尺。丈尺显虚空。又如入海渐次转深。海非深浅。浅深皆海。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非断无明矣。奈何执性夺修。许即不许六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法施具足二庄严 财施非因故非胜
应知法施离取着 取着不名为受持
论曰。此以财施福德。与法施为格量也。财施虽多。于三檀中。但属资生。今能受持。为他人说。须具三种善根。如前所明。当知具足二庄严也。又财施。若非般若为导。则彼修痴福者。名为第三世怨。以其增长生死。不动不出。故云即是非福德性。但是对少说多。多则有限。法施出生佛果功德。是出世因。其福极胜。既作此格量已。仍恐末世随语生解偏执此经。以为佛法不复更修余福。故复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盖受一非余。是名魔业故也。又复应知。既一切佛法皆从此经出。则一切法。皆即此经。譬如金作种种器具。则种种器具皆金。故知六度万行。无非般若。若妄计此般若别是一法。独胜余法者。则便成非法矣。言乃至四句偈者。明其极少。随以少文而摄全义。堪名一偈。无偏指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以无为法有差别 四果智断皆无生
无诤离欲最寂静 无所行故如是行
论曰。此即释上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之疑也。疑曰。既称无为。那有差别。既有差别。那是无为。今明四果同证无为。不妨差别。虽有差别。皆证无为。故大品云。须陀洹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乃至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法忍也。须陀洹此翻预流。亦翻逆流。言入流者。入即是预。约圣法流言之。入亦名逆。约生死流言之。理实无入无出。无逆无顺。但以背觉合尘。假名为出法性入生死。背尘合觉。假名为逆生死预法性耳。无所入者。无为法性。无能所故。非六尘故。众生无始以来。迷情妄见。不脱六尘境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定。只是意家微细法尘。若见道十六心满。无漏智生。不见有少许法相可得。尔时初预无为圣流。于无为中。尚多差别。
今时暗证之徒。不达法相。每取空寂以为究竟。能所宛然。辄言无能无所。大似灵龟曳尾。转扫转多。不知彼所取空。不出二种。一者。逼拶功极。忽令世界身心平沉不现。如击石火。似闪电光。瞥尔乍睹空寂。名豁达空。二者。平日习闻真空言教。不解真空旨趣。于习坐时。舍生取灭。念念希求空寂胜境。由功深故。空境现前。名变相空。此二种空。皆法尘摄。乃是定中独头意识所现相分。于须陀洹所证无为。永非其分。以彼分别我执种子全未断故。譬如认驴鞍桥。唤作阿爷下颔。岂不谬哉。是故末世狂禅。往往证此二种空后。方更破戒破见。自误误他。若实预流。云何破戒。破戒已非预流。云何滥叨极圣。而云无罪无果报耶。斯陀含名一往来。谓欲界九品思惑。前六品尽。余有三品。故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得漏尽。言实无往来者。如瓶中擎空。本无出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谓欲思已尽。即于上界入般涅槃。不复来生此欲界中。言实无不来者。彼界不增。欲界不减。如瓶贮空去。此本瓶地虚空不减少故。阿罗汉名无著。亦名应供。亦名杀贼。亦名不生。三界诸惑永断尽故。实无有法名为不生。若有不生法可得。则能所宛然。四相全在。故尊者复述自行为证。夫有欲则有诤。有诤则名喧杂。非真寂静。若有得有行。即便有欲有诤。云何得名无诤离欲。故不思议经云。佛问文殊。汝得不思议耶。文殊答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议。云何以不思议得不思议。故知大小虽殊。冥会是一。故得援四果以证般若。末世禅讲。各以有所得心自是.非他。炽然诤竞。其违二空甚矣。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于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悟无生忍获授记 无生无性无所得
是故了无所得时 方堪无上菩提记
论曰。四果既不可得。无生法忍亦不可得。云何说言佛于然灯佛时得无生法忍耶。为断此疑。故言于法实无所得。实无所得。是名无生法忍。设有少法可得。皆是诳妄。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决定非从他得。然不得言无头无珠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四种佛土皆惟心 心净土净离造作
迷心严土严非严 知土惟心严自在
论曰。无生法忍既无所得。摄取佛土。教化众生。亦复无所得耶。为断此疑。故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夫土有四种。一.常寂光土。即自受用处。二.实报土。三.方便土。四.同居土。即化众生处。而皆不离自心。若自心无明究竟永尽。即庄严常寂光土毕竟清净。若为摄化自心菩萨众生故。庄严实报土令得清净。若为摄化自心二乘众生故。庄严方便土令得清净。若为摄化自心六凡众生故。庄严同居土令得清净。所化众生。既非性外。所取佛土。岂离自心。故净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实非离于心性。别有外依报境可庄严也。是故诸佛心内种种众生。还依净心之业。随其修力。生于众生心内诸佛土中。所谓五浊障轻。生同居净。体法断惑。生方便净。圆妙三观。生实报净。究竟智断。生寂光净。如此能化.所化。能生.所生。皆惟心故。性离造作。若达心外无土。净心即是净土。终日庄严而无庄严之相可取。亦无庄严之法可着。是名真实庄严佛土。能于一心性中。施设四种净秽等土。横竖示现。种种自在。若不达惟心。妄谓心外有土。可施庄严。则是有相有为。尘非常住。故云即非庄严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生心无住二非二 了无二义名净心
净心六度净土因 是故菩萨应修学
论曰。此承上离相庄严之土。而正示离相庄严之行也。应如是生清净心者。即是三檀六度妙行之心。以其不住色等六尘。故名清净。但诫令勿住六度。非教令不生心也。终日生心。终日无住。终日无住。终日生心。惟生心故无住。惟无住故生心。说虽有二。义实非二。了此方名净心。必克净土妙果。所以六祖一闻此语。顿悟真乘。后世承言滞句。罕达深宗。惟幽溪师般若融心论。颇窥堂奥。今应略述其意。言无住者。不住诸有为相也。言生心者。生六度万行心也。自有生心而不能无住者。事度菩萨是也。自有无住而不能生心者。藏通二乘是也。自有先生心而后无住者。藏通佛果是也。自有先无住而后生心者。出假菩萨是也。自有无住非生心。生心非无住者。别教地前是也。自有即无住而生心。即生心而无住者。别教地上及圆教名字位去是也。别教虽界外法。于此二义。始犹分二。后方不二。惟圆教行人。从始至终。了达非二。是故圆观最为净土真因。
复次。一切凡夫。妄于三界种种取着。恒住六尘。究竟推之。心境递迁。何尝有住。是谓理即无住。一切二乘。妄于偏真。灰心泯智。离分段生。尽理言之。变易全在。何尝不生。是谓理即生心。圆人了知住即无住。无生即生。从此故有名字无住生心。乃至究竟无住生心。复次。言无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边。不住中道。故名无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摄受心。遍于法界。穷于三际。故名生心。今人闻空。便取于空。尚非无住少分之旨。况生清净心耶。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妙高山王胜一切 而不取我是山王
报佛非身亦如是 无分别故名大身
论曰。若不取一切法者。云何诸佛得成遍满自在身耶。为断此疑。故言非身是名大身。古论云。如须弥山王。势力高远。故名为大。而不取彼山王体。云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故。受乐报佛亦如是。以得无上法王体故。名为大身。而不取彼法王体。云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复次。须弥山王。止是片喻。以彼山王。非余山故。佛以法界为身。非如山王对小说大。一切诸法皆即佛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功德施云。此之胜喻。何不先举。以诸凡夫未见真实。先为广说。不生信解。渐次闻之。乃生信故。复次。受持福多。以十三种因而得成福。所谓。处可恭敬故。人可尊崇故。一切胜因故。彼义无上故。越内外多故。胜佛色因故。超内施福故。同佛出现故。希能信解故。难有修行故。信修果大故。信解成就故。威力无上故。世尊何故殷勤说此诸因相耶。以诸众生行资生施。求财位果。不持正法。断诸苦因故。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论曰。此即处可恭敬也。以是转法轮处故。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论曰。此即人可尊崇也。领纳无违曰受。终始不忘曰持。对卷曰读。离卷曰诵。最上第一希有法。即菩提也。成就故可尊崇。非果而果。即为有佛。非因而因。即为尊重弟子。谓文殊普贤等。私谓何况有人等。是人可尊崇。经典所在等。是法可贵重。以文字住世。能传实相因果法故。亦可分为二种福因。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论曰。此即一切胜因也。遵修为奉。任弘为持。金刚般若。破惑。惑无不尽。照理。理无不显。体即非破非显。以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诸法皆般若故。如是奉持。能于世出世法。究竟达其本末边际。名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论曰。此即彼义无上也。以般若波罗蜜中。文字性离。不可以文字而说取故。故云四十九年不说一字。所谓终日说而无说。非以默然。为不说也。若不了无上义。即彼默然。亦意言故。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论曰。此即越内外多也。微尘。指依报言。世界。指众生言。微尘非微尘。则微尘不多。而持经福多。名越外多。世界非世界。则众生不多。而持经福多。名越内多。复次。凡愚不了诸法惟心。谓微尘积为世界。世界析为微尘。不知微尘非微尘。云何可积为世界。世界非世界。云何可析为微尘。惟般若菩萨。了知微尘.世界无实性故。故云即非微尘.世界。了知无性之性。即是微尘.世界之实性故。故云是名微尘世界。斯则空有双明。遮照不二。所以福德超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论曰。此即胜佛色因也。若据藏佛三十二相。积百福成一相。治大千盲人愈为一福等。则以积福为因。然使不达法身应本。不达性具相好。则应化身相。终归无常。岂可以此见如来耶。般若菩萨。深知法身非相。具一切相。随拈一相。皆即刹尘相海。不可思议。安得定作相解。故云即是非相。是名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相相皆法界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论曰。此即超内施福也。七宝乃至国城妻子。名为外施。今施身命。名为内施。内施福德。虽复倍多。以格持经。终不能及。以施身未必永断身因。持经法施。能断自他生死因故。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论曰。此即同佛出现也。佛兴于世。薄福难逢。此经亦然。预闻者少。须菩提随佛觉悟。于此正法。昔尚不闻。是故希有。同于佛现。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论曰。此即希能信解也。闻慧清净。登圆五品。名为得闻。思慧清净。垢落根净。名信心清净。修慧成就。分破分显。名生实相。任运决至大菩提果。名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实相无生。而言生者。犹大品所明。诸法不生。而般若生。盖解诸法本自不生。即是无生观智现前。说名为生也。实相即是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以要言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论曰。此即难有修行也。末世障深。故信解受持。倍为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论曰。此即信修果大也。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如翳尽华亡。华处即是空处。非灭华而取空也。是故离一切华相。亦离别取空相。即名诸佛证大果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论曰。此即信解成就也。疏云。一往怛愕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又惊是始行。怖是二乘。畏是外道。又初闻经不惊。次思议不怖。后修行不畏。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论曰。此即威力无上也。据功德施论云。经曰。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须菩提。此第一波罗蜜。如来说。彼无量诸佛亦如是说。释曰。云何名第一。无与等者故。云何无与等。一切佛法中威力最胜故。一切诸佛同演说故。今经无诸佛同说之文。直云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当知第一波罗蜜。统一切法。无有一法独是第一。亦无一法而非第一。如转轮王之所统御。一切皆是轮王境界。设无轮王。则无所统。设无所统。亦不名轮王也。齐此是明十三种因。持经之福。多于宝施。以颂摄曰。
处尊人重经同佛 一切胜因义无上
越内外多胜色因 超内施福同佛现
希能信解难修行 果大成就威无上
是故受持说此经 沙界宝施福非类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忍即般若离四相 三施六度亦复然
是故应生无住心 利益一切如幻众
论曰。若佛法中惟般若第一。何必更修余行。为遣此疑。故言忍辱即非忍辱等。以般若摄一切行。一切行皆是般若故也。遂引往昔妙行为证。言无我相等者。直是了达生空。不起我人等想。亦非顽然无想。设使顽无分别。则是愚痴。痴心作因。瞋念还起。纵令竟同木石。终非般若妙智。今以正慧观察。了知人我本空。故于恶王起大慈悲。兴大誓愿。乃至成佛最先度之。须知五百世中为忍辱仙。修持般若。其来久矣。是故一切菩萨。皆应如此离相发心。言离相者。即是不住六尘等相。言生心者。即是常发大菩提心。若心有住。即为非所应住。既达无住。应行三檀妙行。盖不可因于布施。而遂取着六尘。尤不可希心无住。而遂息其三施。以菩萨之法为欲利益一切众生故也。又恐人生于空见。谓。既云离一切相。如何行施利生。故释之曰。如来说一切诸相。当体即是非相。不是拨相而别求非相。又恐人生于有见。谓。既云利益众生。如何无众生相。故释之曰。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此正欲人行即相离相之施。利无生幻生之众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不伪无虚必当理 非妄始终能具照
证法无实亦无虚 以是因缘应谛信
论曰。若诸佛离一切想。证法无性。世间以何相故而信知耶。为断此疑。故言是真语等。真是不伪。譬如世人。为名利故。未证言证。即是伪语。如来不尔。现证无上大菩提故。实是无虚。譬如世人。贪鄙矫妄。虽曾获通。自知已失。有人来问。但云先得。即是虚语。如来不尔。于大菩提无退失故。如者当理。譬如世人。修得四禅。心暂不生。相同寂灭。便向人说。我证涅槃。名不当理。如来不尔。真实证于大涅槃故。不诳者非是幻妄。譬如愚夫。于干城.幻事.镜像.水月及阳𦦨等。非有计有。妄生取着。种种言说。名为诳语。如来不尔。证法实相。是第一义真现量故。不异者始终无二。譬如术士。于过未事。以其伎能。悬远推测。或然不然。或应不应。则有异语。如来不尔。大圆镜智。普照三世。洞悉始末。无有遗余。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尽未来际。悉见悉知。所说事理。皆无异故。复次。如来所得法。即是一切法之实性。实性无性。无性之性。乃为实性。设于一切法有所取着。则实语是虚语。以其生语见.法见。不知实性本无性故。若于一切法无所取着。则虚语是实语。以其不生语见.法见。了知无性即实性故。故云此法无实.无虚。如此五语。如此妙法。应谛信也。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发心修行及慧照 三事互资无先后
如日与色及光明 展转相资成见义
论曰。若法无生无性。非实非妄。即是诸佛第一义身。何故菩萨须行施等。既已炽然行施。云何复云不住法耶。为遣此疑。遂说明闇二喻。取相则闇。达理则明。此以目喻所发之心。种种色喻三施万行。日光喻般若妙慧也。推此喻意。若不发心。则虽常居般若万行光明境中。亦无所见。譬如日光明照诸色。而无目者终无所见。又无万行。则发心般若亦为虚设。譬如无种种色。用目与日何为。今为行施菩萨而说。故但举二喻耳。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及彼)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之凡外)。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销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受持读诵即如来 成就功德佛知见
大事大时不能及 以是大乘最上乘
荷担菩提小不堪 经处即塔应供养
销灭夙业证菩提 永超值佛昔功德
具说能令浅识疑 义及果报难思故
论曰。此广显受持功德果报也。初总示云。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其深悟实相。了知一切众生。与佛无别。始从名字。终至究竟。位位皆即佛故。次云以佛智慧悉知悉见等。谓知见其从因克果。此生余生。一切诸功德也。次以八种殊胜显其功德。一者。大事大时所不能及。恒河沙身。是名大事。经无量劫。是名大时。虽如此施。犹故不及持经福德。以此施门。五通菩萨亦能为之。未若此经。正断无明漏故。二者。此经如来为发大乘.最上乘者说。不是三乘共。般若教名为大乘。于大乘中。惟为圆顿菩萨。名发最上乘者。三者。如是人等。即为荷担无上菩提。以其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绍隆佛种。使不断故。任持运行。犹如荷担。四者。乐小法人不能受说。何况着我凡夫。着见外道。故皆不堪。五者。在处有经。即为是塔。法身舍利。具足在故。六者。销灭夙业。转重令轻。不复堕恶道故。七者。当得菩提。以业既销。菩提之体自明净故。八者。超于如来昔时值佛功德。以如来昔在然灯佛前。虽值多佛。尚存有所得心。未达无相。不蒙授记。是故不及持经功德。见然灯佛。悟无生忍。尔时方与般若恒相应故。具此八种殊胜。故具说者。浅识之人必不能信。但总结云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发心应住及降伏 亦无发住及降者
不于心外有一法 如是具显清净因
论曰。此重遣菩萨心中微细我.法二执。令尽净无余也。前文具明二空实义。宁有不尽。此重问者。略有二意。一者。义既如此不可思议。岂容凑泊。则诸菩萨发菩提心。毕竟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二者。既言发心。便谓我能发心。既言住无所住。便谓我能无住。既言降伏其心。便谓我能降心。我法宛然。如何得与般若相应。此则特为钝根再求方便。佛仍告云。发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乃至即非菩萨等。所以酬其毕竟如何应住降心之请。次又答云。实无有法发菩提心。则是荡其我能发心.无住.降伏之执也。盖发心者。秪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心相尚不可得。岂别有法令心得发。心无心相。则我执何存。发无实法。则法执何有。情累既净。般若现前。既非妄有。亦岂但空。离句绝非。因清净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因无所得果亦然 无法可得得授记
诸法非法名佛法 大身非身名佛身
论曰。若言实无有法发菩提心。云何而有授记作佛。得菩提果之事。为遣此疑。故明因既无法可得。果亦无法可得。惟其了无所得。方堪授记。设有少法可得。便不与诸法如义相应。云何而可授记作佛耶。言诸法如义者。一切诸法。本原真如。性相常住。不变不异。今不过如法自性。来成正觉。故名如来。若言如来得证菩提。此是世俗言说。非实义也。以如来所得菩提。秪是即心自性。如外别无可增。故无实。真得不颠倒觉。觉诸法之自性。故无虚。又菩提非一切法。故无实。一切法皆即菩提。故无虚。又一切法皆即菩提。故菩提无实。菩提非一切法。故菩提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者。以法界无外故。法界不变常随缘故。故言一切法。法界随缘常不变故。即非一切法。法法皆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法界性故。是故名一切法。证此法界。名为法身。法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身。故非大身。法界为身。故名大身。此正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妙庄严果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能度所度不可得 能严所严亦复然
无我无法善通达 真因清净宜修习
论曰。此承上广明无得妙果。而劝修无得真因也。盖不但无心外众生可度。无心外佛土可严。即此心性之中。求一能度所度能严所严实法。了不可得。以能.所之性。秪是即心自性。无有少许我.法而可得故。如此通达。即名真实菩萨。非谓有能通达。有所通达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五眼具足成菩提 了了见于恒沙界
心即非心福非福 是故能所恒寂然
论曰。上明清净真因。毕竟无我.无法。则佛境界。为有为无。为遣此疑。故显如来五眼。不有而有。众心福德。不无而无。有无互彰。巧遮戏论。夫五眼者。能照之知见也。众生诸心及施福者。所照之境界也。以前例后。则能照既有。所照安得独无。以后例前。则所照既无。能照安得独有。特以如来五眼。凡愚之所不达。以不达故。妄计为无。今故特明其有。显非断空。众心福德。凡愚之所取着。以取着故。妄计为实。今故特明其无。显非有性。言五眼者。次第为语。肉眼同人。见现前色。天眼同天。见障外色。慧眼示同二乘。见于真空。法眼示同菩萨。见于俗谛。佛眼不共三乘。见于第一义谛。若圆融为语。一眼一切眼。一切眼一眼。通照三谛。无有遗余。是故亦知尔所国土差别。亦知尔所众心差别。亦知差别即非差别。亦知尔所福德。亦知福德非实。若差别非差别。福德非福德者。当知五眼即非五眼。若一无碍妙智。分别说为五眼者。当知一法界中。分别说有种种世界。种种众心。种种施因。种种福果。亦为不错不谬矣。依假名说。能照.所照。皆悉历然。依实义观。所无别所。能无别能。故曰恒寂然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色身相好离分剂 应见如来净法身
论曰。若佛境界离有离无。色身相好宁复非有。为遣此疑。故明具足即非具足。欲令即于色身相好。达其无分无剂。得见如来净法身故。净法身者。法界为体。不局丈六及四八故。彼丈六身及四八相。一一皆即相好之海。不可但作丈六四八观故。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无可说性自离 解说非说始免谤
论曰。色身相好。既非具足。说法度生。岂无语言分剂耶。云何众生得承如来言说。而解诸乘。为遣此疑。故云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以不能解我所说故。我所说者。无有少许法相可得。无所说相。无能说相。以诸法性。无声字故。以诸声字。性非声字。即是无性法故。此中无法可说一语。具遮二谤。一者为遮有法可说谤故。二者为遮总不说法谤故。谓说即非说。非以杜口为无说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是法难信亦有信 以诸众生非生故
论曰。此重疑信受者难也。然众生原非实有众生之性。但一念迷惑。假名众生。一念了悟。当体即佛。佛与众生。皆依俗谛言说建立。而终非有实性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智无所得法平等 善法非法成菩提
全性起修修即性 是故持说功德多
论曰。若第一义佛境界。色相.言说皆不可得。法身体性岂亦然耶。为遣此疑。故曰。我于无上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以是法平等。无高下故。请稍证之。一切法者。秪是六尘。色无高下者。譬如一恒河水。鱼龙视为窟宅。修罗视为刀杖。人间视为清泉。饿鬼视为脓血。二乘了其本空。菩萨知其差别。佛眼知即法界。而恒河水性无高下。随诸众生妄见不同。当知一切诸色。亦复如是。声无高下者。譬如一咒。魔外闻之恐怖。佛子闻之安隐。又如魔以恶声怖佛。反成赞咏。而北朝败衄。风声鹤唳。皆为晋兵。当知一切诸声。亦复如是。香无高下者。譬如世间沉檀。蝇蚋闻即远去。幻士厕室。佛坐便成香殿等。味无高下者。譬如目连钵饭。母揣便成火炭。饥世马麦。佛受便如甘露等。触无高下者。譬如闇中扪膝。怖为他人。龙雨刀杖。变成天华等。法无高下者。譬如为名利发菩提心。是三涂因。为断邪杀婆罗门。转增功德等。是故一切诸法。其性平等。本无高下。随众生心妄见高下。而高下悉皆无性。达此无性。名为无上菩提。非别有少法可得也。既显示菩提无所得已。乃的示妙修之要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正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
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境妙也。无我人众生寿者。即智妙也。修一切善法。即行妙也。三法成乘。故得菩提。而又言善法即非善法等者。为遣疑故。恐有疑云。既无少法可得。云何复修一切善法。此善法者。独非法耶。今释之曰。善法即非善法。以善是对恶之名。因于恶法。假名善法。若非对恶。无善名故。以诸善法。惟心所修。心既不有。善亦性空。不可得故。以诸善法。互具一切善恶诸法。性不定故。如布施.持戒等。虽是善法。而名利矫饰心修之。是三涂因。人我胜负心修之。是修罗因。著相计果心修之。是人天因。出世灭苦心修之。是二乘因。利益众生心修之。是菩萨因。法界平等心修之。是无上因。如是差别。有无量故。以诸善法。体即法界。实相无相。不思议故。结云是名善法者。即是对恶因缘故。惟心空寂故。出生十界故。全体法界故。如此善法。全性所起。故名为修。全修即性。故无实法。至圆至顿。了义了义。持说功德。岂财施所可较哉。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知生非生如是度 说我无我亦复然
凡亦非凡性自空 是故假名皆不坏
论曰。前明众生即非众生。如何复有经言。无量众生。以佛为善知识。解脱诸苦。为遣此疑。故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以第一义中。佛与众生皆无性故。以同体大悲。不于心外有众生故。若实有众生异于如来。是所度者。如来即有我等四相。须知如来虽复有时说我。但是假名。实非有我。而凡夫闻语起见。自生执着耳。又恐转计凡夫是实有法。故随释云。即非凡夫。以圣凡皆是假名。从来无实性故。言是名凡夫者。但是不坏假名而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不可以相观 遣着应知离四句
论曰。诸相非相。前已重重发明之矣。兹复设此问者。意欲具遣一切句故。不曰见如来。而曰观如来者。以如来即诸法如义。则三十二相独非诸法。独无如义可观耶。故须菩提即顺答曰。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然诸佛法身。毕竟四句皆离。若直以三十二相而观。则转轮圣王。亦可为如来矣。岂知如来法性身哉。尊者解旨。寻答不应。佛乃以偈述成。但举一隅。若欲具足说者。即色声求。固是邪道。离色声求。亦是邪道。亦即亦离求。非即非离求。均是邪道。据诸论本。皆有二偈。前一偈同。更一偈云。如来法为身。但应观法性。法性非所见。彼亦不能知。则文义俱全矣。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四句皆离相好圆 发心终不说断灭
论曰。若如来不可以色声求。乃至四句皆不可得。将无毕竟断灭相耶。为遣此疑。故曰莫作是念等。须知如来惟其离四句故。所以无边相好皆得具足。设但如转轮圣王。则舍身之后。相好即灭。反成断灭相矣。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一义忍此得成 无著无贪福最胜
论曰。知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般若功成也。由其不贪不着。故福德无与等者。若有所受。便有分剂。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无去亦无来 果德究竟不生故
论曰。若第一义无福可取。何故余经作如是说。如来福智资粮圆满。坐菩提座。趣于涅槃。为遣此疑。故云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以真如无别处所。可从彼来。生死无别处所。可从此去故。以有缘则现。譬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缘尽则隐。譬如水浊月隐。月实不去故。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微尘世界有非有 碎非可碎合非合
如来果德不可说 一切譬喻无能喻
论曰。上明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以有缘则现。缘尽则隐。恐有疑云。佛真法身。譬如世界。佛应化身。譬如微尘。复有疑云。迷涅槃成生死。如碎界为尘。悟生死成涅槃。如合尘为界耶。故今释云。微尘即非微尘。世界即非世界。乃至一合相即非一合相等。盖法身应化。原非世界微尘可比。生死.涅槃。亦非碎尘.合界可喻。然即此微尘。便非微尘。即此世界。便非世界。碎无可碎。合无可合。但凡夫妄生贪着耳。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智者应知四见离 说有非有解实义
论曰。此结显四见本离。以为修行般若之方便也。恐有疑云。佛破我人众生寿者。为其有故。若本无我人众生寿者。何用破为。譬如无病。何须用药。今明四见即非四见。所以可破。如病非实病。所以可医。翳非实体。所以可抉。但了四见本非四见。譬如了病非实。便可安心调理矣。正宗分竟。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是知见及信解 法相非相故不生
论曰。此付嘱流通也。如是者。广指上文所说也。知见者谓证时。信解者修学时。正修学时。不生法相。以法相即非法相故。但依俗谛。说名为法相耳。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无量世界宝施福 不如发心持说胜
论曰。此较量流通也。发菩提心。已为大难。持说此经。倍为希有。盖不发菩提心者。不堪持说此经。发心而不持说此经。无以圆满。称性福聚。今由发心及持说。故非施福所及也。功德施论云。何故复说受持之福。欲令众生毕竟信故。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理演说不取相 观察有为体相故
如是六喻或九十 性即无住大涅槃
论曰。此流通方法也。欲弘通此经者。须是不取于相。如于真如。常不动故。言不动者。即是不动空有等法。一切诸法。约真谛边。一切皆空。约俗谛边。一切皆有。十界皆空。故非偏空。此空即具一切法。名为真如。十界皆有。故非偏有。此有即泯一切相。亦名真如。今以如智如于如理。故不取偏有相。不取偏空相。而空有等法皆得不动。又正演说时。不挂一元字脚。以文字相。即解脱相。故不取演说相。亦不离文字而别取默然相也。何以故下。重示般若观门。一切有为法者。举所观境。即指阴处界等。竖穷十界。横亘色心。以要言之。种种假实国土。总名有为。以是随染净缘成故。如梦幻泡影等者。示观察门。此译止有六喻。他译九喻。谓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大品十喻。谓幻。𦦨。水月.虚空.响.干城.梦.影.镜像.化。然法数虽殊。理致惟一。
今略为三释。一附事释。二次第释。三圆融释。附事释者。梦幻泡影。是无我观。如露如电。是无常观。色阴如梦。觉时不可得故。受想如幻。随心变现故。行阴如泡。虚妄生灭故。识阴如影。无有实性故。色法如露。不久停故。心法如电。起即灭故。二次第释者。譬如梦等。因缘妄有。一切有为。亦复如是。因缘妄有。无实体性。譬如梦等。当体即空。一切有为。亦复如是。当体即空。非灭故空。譬如梦等种种变现。一切有为。亦复如是。种种变现。假名无量。譬如梦不异睡。幻不异本。泡不异水。影不异质。露不异湿。电不异光。一切有为亦复如是。不异实相。三圆融释者。即一心三止三观也。即止而观。故一切皆梦幻等。即观而止。故一切梦等。悉皆如如。由此一心圆止观力。则知一切诸法。皆即无住大涅槃性。依此演说。即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三事清净故欢喜 二利具足成受行
论曰。此流通相貌也。一.能说人清净。佛证金刚般若体故。远离名利诸过患等。二.所说法清净。无上正法实相印故。离于有无诸戏论等。三.闻者得解清净。持戒修福。有正智慧。不惊不怖不畏。能深信故。不复取着法.非法等。自利成就。名信受。转化无尽。名奉行也。
般若实相不思议 如是妙义如大海
仰承三宝胜威力 演说此中一滴相
抉诸生盲空见膜 令见实相如金刚
回兹福利施群生 同成究竟度无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终)
《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答桓南郡明报应论》的简称。东晋释 慧远撰。为中国早期佛教阐述因果报应论的文章。强调 因果报应是“自然感应”、“必然之数”,是人生的必然规 律,“虽欲逃之,其可得乎?”认为灵魂(神)是因果报应 的主体承受者,由地、水、火、风“四大”结成的形体可不 断生灭,而受报的主体则是不灭的。指出因果报应由人 们的无明和贪爱所引起,是自作自受,无外来的主宰: “心以善恶为形声,报以罪福为影响。本以情感而应自 来,岂有幽司?”认为超脱因果报应支配的关键在于反 心,反心就是“冥神”,即停止精神活动,求得精神解脱。 此文载《弘明集》卷五。
《沙门不敬王者论》全一卷。略称不敬王者论。东晋慧远(334~416)撰。论述沙门不须礼敬王侯之理由。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东晋时,鉴于太尉桓玄之压迫佛教,佛教教团乃发表宣言,认为佛教教团应处于国家权力之外,然同时代之车骑将军庾冰则主张佛教沙门应对王者礼敬。安帝之际,桓玄支持庾冰之论,谓佛教教团应从属于国家权力之下。本书作者则本佛教徒之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在印度佛教之理念中,在法(真理)之前,不论帝王或沙门一律平等;法即是不变之真理。此一观念于佛教传入我国后,因佛教势力之逐渐强大,而形成国家权力与佛教理想之冲突。作者于本书序论中叙述其撰述理由,其次再从第一‘在家’、第二‘出家’两篇中论述佛教出家之本质,强调出家者之生活必然超越世俗生活。第三论‘求宗不顺化’,谓求佛道者,不应随顺世俗,而须否定世俗之生活。第四论‘体极不兼应’,谓体得佛法者,不应再顺应世俗。第五论‘形尽神不灭’,谓肉体终将一死,而精神永不灭绝。于本书中,显示佛道之追求者坚守宗教真理,对于世俗之权威丝毫不让步,然此一思想随时代之变迁而逐渐步上妥协迎合之道。唐朝彦悰根据本书而将历代之不拜论集录成‘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一书,共六卷
《九转灵砂大丹》九转灵砂大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炼制九转灵砂大丹之法。先作准备:将水银、硫黄炒研成青金头末,造炉铸鼎,升砂煮砂,用花银作银珠子。准备完毕开始炼九转丹。第一转先以银珠与煮过灵砂配合成药头,人炉固济,升火伏炼而得初真丹。然后以前转所炼丹药为料,再加砂添汞烧炼。依次得到第二转正阳丹、三转绝真丹、四转灵妙丹、五转水仙丹、六转通玄丹、七转宝神丹、八转神宝丹、九转登真丹。书中详载各转所需药物及入药烧炼方法。据称从第五转起,所得丹药可点汞成金。至九转丹成,服之可以升仙。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凡三十卷。唐代菩提流志译。又作不空罥索经。说不空罥索观世音菩萨之秘密修行法门。分七十八品。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不空罥索咒经(隋代阇那崛多译)、不空罥索神咒心经(唐代玄奘译)、不空罥索咒心经(菩提流志译)、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宋代施护译)等,皆出自本经卷一母陀罗尼真言序品。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唐代阿目佉译)则出自本经之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秘密心真品、秘密成就真言品等。又本经经文与大日经相类处颇多,由此推知,大日经之编纂与本经亦有关联。
《静庵文集》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务印书馆《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太上洞神五星赞》太上洞神五星赞,原题张平子(东汉张衡)撰,疑为南北朝或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为天文星占之书,观察木、火、水、金、土五星在二十八宿中运行情况,以占验灾祥吉凶。又叙述禳解灾祸之法,有施舍、修德、设醮,转诵金简玉经等方法,谓行之可逢凶化吉。经名「五星赞」,应为「五星占」之误。
《二程外书》南宋理学家朱熹编纂的程顥、程颐讲学语录。12卷。 成书于乾道癸巳 (1173年) 元月。《二程遗书》 皆门人当时记录,而于二程之语则有所遗漏,朱熹于是取诸人集录参照删削,得此12篇。凡采朱光庭、罗从彦等7家所录,又胡安国、游酢家本及建阳大全集印本3家,又传闻杂记,共152条,以补《遗书》所未备,均以 “拾遗”标目。自谓取材较杂,真伪相间,不如《遗书》之精审,故称为《外书》。此书虽“记录未精,语意不圆”,但“其言足以警切学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92) 。认为 “穷理、尽性、至命,一事也,才穷理便尽性,尽性便尽命”(《二程外书》卷11)。主张“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为学本” (同书卷1) 。是研究二程思想体系的重要著作。《四库全书》收录。另有《河南程氏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洪氏唐石经馆丛书》、《四部备要》收录《河南程氏外书》。
《道德真经颂》道教经籍。题“茅山蒋融庵撰”。分81章,以七言诗颂解《道德经》,但不引原文。其注完全脱开了《道德经》辞句。劝人无心,不著名相,超然物外修大道。作者为茅山道士,全书以诗歌唱颂形式注解《老子》。经总序颂云:“紫雾光中信息通,聊将黄叶玩儿童。若拘语句明宗旨,辜负当年白发翁。”认为要理解《老子》的主旨,不在于字句的训诂,而在于靠直觉去“悟”。又第一章颂云:“绵绵密密绝胚胎,动着尘埃拨不开。今日为君通一线,一齐吹向此门来。”以气喻道,以胚胎喻人心。道无所不在又无可捉摸,人心中也有道在,只是被后天尘埃埋没,故不能得道。只要清静修炼,便能拂去尘埃,直见本心,独得妙悟,如风过穴,豁然贯通。可见南宋茅山道已深受禅宗顿悟说的影响。其诗颂注解形式在道教经典注疏、弘传中亦别具特色。
《明真破妄章颂》题“虚靖张真君著”。虚靖即第三十代天师北宋张继先。“玄”字不避讳,疑为元人依托。七言绝句43首。述雷法。以心为玄关,述先天祖炁和真阴阳,批评其它雷法皆为妄。
《道德篇章玄颂》题“新授郢州防御判官将仕郎试大理司直兼监察御史宋鸾”序,称宋鸾撰本颂。“匡”字缺笔,宋鸾盖北宋人。以七言韵语注《道德经》81章大意,摘引《道德经》部分词句。颂文内容强调虚静并主张修炼长生。
《庄子内篇订正》经名:庄子内篇订正。元人吴澄撰。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文始真经注》一名《文始真经直解》。道教经籍。南宋牛道纯撰。9卷。前有《关尹子》传略、《文始真经直解跋引》。以月照千江、因指见月的比喻来解说不可思议、不容言说的奥秘。以妙有真空的思想注解《关尹子》,每句都注,颇为详明。
《二程遗书》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朱熹编。是程颢、程颐门人所记其师讲学的语录。二十五卷,《附录》一卷。二程死后,所传诸家语录散乱失次,并且各以己意,不能统一。朱熹家藏旧本,皆著当时记录主名,语意相承,头尾相贯,未经后人之手,最为精善。后又以类访求附益,略据所闻岁月先后编次,并以“行状”之属八篇为《附录》。该书是二程门人耳闻目睹二程嘉言善行的记录,真实地反映了二程人性论、天理论、本体论、格物致知论等思想体系。
《茅盾散文集》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与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被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种,可见其成绩之斐然了。
《文始真经言外旨》道教经籍。南宋陈显微撰。9卷。《文始真经》即《关尹子》。作者认为老子之道,不可言说。而关尹请老子强为之说,必然言未尽意。关尹当为老子第一弟子,述成此书,以披露《老子》奥旨,其文可贵,然文约义丰,后世难知,故再阐述关尹之意。又认为《文始真经》九篇排列的次序,是说明“一化为九,九复归为一”的意思。作者弟子称此书“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故名。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唐金刚菩提译。明使者即遮那化身,能满种种愿,及证无上菩提.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译曰步掷。金刚神之名也。有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一卷。
《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全一卷。为唐代不空(705~774)所译之密教经典。又作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毗沙门随军护法真言。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书乃叙述毗沙门天诸种成就法、毗沙门天王之咒及画像法、根本印、吉祥天女印、赞等,并引用四天王经,列举其念诵法及解秽陀罗尼。又其中诸成就法一段与多闻天王陀罗尼仪轨为同本异译。
《冰揭罗天童子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述说冰揭罗天童子之念诵法、造像法、陀罗尼法、印契等。
《燕都日记》《燕都日记》系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三月以后冯梦龙的日记。日记环绕李自成进攻燕都,明王朝灭亡之故实,带及许多方面有关实况,其中若干细节,为一般正史所未详。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作了专门的阐释。现存于日本《续藏经》第一辑第八十六套第五册,商务印书馆1923年影印出版。
《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10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84年版。该书是在《诗话总龟》影响下编辑的,两者是姊妹篇,集中了北宋以前诗话的精华。在编排体例上,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对一些琐闻轶句采取分类附录办法,眉目清楚。凡属大家,均出其名,以年代为先后,把作家与作品、作品与本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文学流变的脉络清楚地呈现出来。于记事之外,兼重品评,学术性强。作者阅读面广,对于所辑录的材料经过严格选择,附有案语评议,申明自己的观点。纵横比较,眼界开阔。如论杜甫的诗学渊源、《杜鹃行》等,都能在充分引证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更为深刻、全面的看法。对杜诗出典、乘槎典故、韩愈《听颖师弹琴》、王建《宫词》中他人误入之作的探讨辨析,亦具此特点。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公案,作者把主资料收集在一起,对研究者十分有用。作者独特的批评眼光还表现在能总结、点明诗歌本身的特殊规律,如对杜甫律诗变体、律诗扇对格的界定、分析皆令人信服。书中还经常引用三山老人(作者的父亲》语录评论某一诗人或作品,亦多精见,如论杜甫五言排律腾挪跌宕的格局、论《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深刻寓意等等。作者论诗,推崇李杜,认为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此外还收有
《因明义断》佛典注疏。唐慧沼撰。一卷。是《因明入正理论》的论释书。旨在辨析诸家有违本论宗旨的言论,同时宣扬初祖窥基之说。慧沼另撰有《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阐发本书未涉及的论点。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薛氏集异记》小说。唐薛用弱撰。二卷,又作一卷或三卷。用弱字中胜,河东(今山西)人。长庆、太和时曾任光州刺史等职。是书所记多为隋唐时奇闻异事,主人公多为士人、诗家、释道者流。故事情节完整,亦较曲折,有形象刻画,叙述颇具文采。如王积薪妇姑对弈、狄仁杰赌集翠裘、王维奏“郁轮袍”曲、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诸故事等等
《佛说顶生王因缘经》宋北印土沙门施护等译,佛在祇园,因胜军王请问,为说往昔修布施行。从王顶生,乃至统四大洲,诣忉利天,总经一百十四帝释谢灭。
《四分戒本疏》又名《四分律戒本疏》、《四分戒疏》。佛教戒律注疏。作者不详。或首题:“沙门慧述”。四卷。北图有藏12等三十七号,其中不少卷子首尾可相接。英法等国藏有S.1144、P.2064等近二十号。《敦煌劫余录》谓:此文“与唐法砺所撰之《四分戒本疏》互校,文句虽有出入,意旨要自不殊。考《续高僧传·法砺本传》:‘讲律临漳,休与有功。’《慧休本传》亦云:‘尝听砺公讲律。’此疏或即慧休法师听讲时笔录。而今藏本殆后人依据慧师所录,增益而成耶?”此文分门与法砺疏同,内容亦较接近。但沙门“慧”是否名“慧休”,或“慧述”本身即为人名,待考。此文与法砺疏是何关系尚需研究。历代大藏经未收,日本《大正藏》将卷一、二、三等三卷收入第八十五卷。
《性命古训辨证》傅斯年著,1947年商务印书馆版,分上下2卷,共22章。辨证了周代金文中生、令、命三字之统计及字义;《周诰》中性字、命字;《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中之性字、命字;告子、孟子、荀子,《吕氏春秋》言性之本原及区别;生字与性、令、命诸字之语言学关系;阐释了周初人之帝、天、天命无常之义;诸子天人论道源;自类别的人性观至普遍的人性观;《墨子》非命论;汉代性之二元说,理学之地位。本书是为辨证阮元《性命古训》而作,对研究中国伦理学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乘四法经释抄》大乘四法经释抄,一卷,佚名,编号二七八四。
《庄子解》解说《庄子》一书的著作。中华书局1964年本,1册,33卷。王夫之著,王敔《增注》,王孝鱼整理。此书说解《庄子》,注重其思想内容及方法。每篇之首,冠以篇解,综括全篇大意。每段之后,加以解说,以描述庄子的思维过程。王氏认为《寓言》和《天下》乃全书序例,非庄子本人不能写出,内篇亦出庄子之手。对杂篇《庚桑楚》尤为重视,以为庄子基本思想已囊括其中。《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定为赝作,屏不解说。至于各篇中单词句义,也往往有新的解释。此书评《庄子》,志在除去前人以儒佛两家所作的附会,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同时还隐为指出其局限。王敌对本书的《增注》,引用古今各家之说颇多,对明代名著,亦偶有采录。此书整理时用金陵刻本作底本,参校湘西草堂本。书前有点校说明,以及清王天泰、董思凝的两篇序言。
《论道》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
《新庵译屑》《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署“上海新庵主人译述”。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08年9月),吴趼人应周桂笙(即新庵主人)之请,为之编辑并作序。并将周桂笙原为《知新室新译丛》所写《弁言》置于卷首。但当时并未以单行本出版。吴趼人去世后,周桂笙大约又增加了若干篇目,计得九十题九十四篇,与其所著《新庵随笔》合编为一册,合称《新庵笔记》,其中卷一、卷二为《新庵译屑》上、下,卷三、卷四为《新庵随笔》上、下,并增任堇《序》一篇,于1914年8月由上海古今图书局出版。 《新庵译屑》所收作品来自四个部分: (一)《知新室新译丛》,共计二十篇,全部入选《新庵译屑》。 (二)《新庵译萃》,共计六十七篇,入选《新庵译屑》者五十九篇。 (三)《自由结婚》,同题四篇,均入选《新庵译屑》。 (四)散作十题十一篇,除《俭德》一篇选自《新庵随笔》外,未见在报刊上发表,可能是周桂笙新增译作。 在《新庵译屑》九十题九十四篇译作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二篇。此外,原《新庵译萃》中有一篇《欧洲糖市》,也附吴趼人的评语,而《新庵译屑》漏收,今为之补入。如此,《新庵译屑》总计为九十一题九十五篇,其中吴趼人加评者三十三篇。
《律戒本疏》律戒本疏两种各一卷,一,首缺,北周玄觉题记,编号二七八九。二,首缺,西魏昙远题记,编号二七八八。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律杂抄》律杂抄,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〇。
《小经理》现代短篇小说。赵树理著。沈阳东北新华书店1948年8月初版。列入“大众文艺小丛书”。作品描写了解放区供销合作社新旧人物矛盾和斗争的故事。三喜“从小就是个伶俐的孩子”,但是“因为家穷”,“没有念过书,不识字”,“长大了不甘心,逢人便好问个字”,“也认了好几百”。1942年减租减息后,他在与合作社旧经理、原来的高利贷者张太的斗争中,表现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群众推选他任合作社经理。当上经理后,三喜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克服缺少文化的困难,掌握了合作社的业务知识,战胜了思想上还没有转变过来的掌柜王忠的捉弄和刁难,如磨洋工、装病等,办好这个小小村的合作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经理。小说以通俗、形象的语言,简短的篇幅,表现了合作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人。
《陶甓公牍》晚清徽州知府刘汝骥所编撰,清宣统辛亥(1911)夏安徽印刷局校印,刘汝骥在晚清新政时期组织对徽州进行社会调查的文献汇编,凡十二卷:卷一“示谕”;卷二至卷九“批判”,包括吏科、户科、学科、兵科、刑科、工科、宪政科等;卷十“禀详”;卷十一“笺启”;卷十二“法制科”,包括民情习俗、风俗习惯、绅士办事习惯等。内容涉及晚清徽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晚清徽州乃至中国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等翔实而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作品着重表现他在1959年和1960年办农场、修水库等工作中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尤其在经营管理上,讲究实际,精打细算,管理有方。作品选择人物一生中的若干典型事例,热情歌颂了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无产阶级实干精神,是对当时“浮夸风”的有力批判。小说一发表,是一篇切中时弊、醒人耳目的优秀之作。
《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宗四分比丘随门要略行仪,一卷,首缺,编号二七九一。
《地持义记》佛典注疏。作者及原经卷数不详。似为五卷。首残尾存。尾题“《地持义记》卷第四。沙门善意抄写受持流通末代。”是对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的疏释。现存残卷自卷七“云何菩萨四无碍慧”疏释至卷八《法方便处菩萨相品第一》末。因卷一佚亡,故科分不清,但释义精辟扼要,研究者或谓作者受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影响。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隋慧远撰有《地持经义记》十卷,今唯存三卷,已编入日本《卐字续藏》,但与此《义记》不同。历代大藏经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三部律抄》三部律抄,一卷,首缺,旷许题记,编号二七九三。
《后山谈丛》四卷。宋陈师道 (1053—1101)撰。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博学精深,熟通诸经,喜作诗,与苏轼、黄庭坚、秦观、张来、晁补之、李荐并称“苏门六君子”。由苏轼等荐为棣州 (今徐州)教授,徽宗时,官至秘书省正字。著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传于世。此书陆游《老学庵笔记》疑为后人伪托,或以为是其少时所作。余嘉锡 《四库提要辨证》考证: 陈师道《后山集》前,有其门人魏衍附记,称 《谈丛》、《诗话》别自为卷,故此书确为陈师道所作。此书所记皆宋代政事、边防、朝野琐事、文人轶闻等,共二百七十一条,对研究宋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笔简洁高古,颇具文学性。有 《四库全书》本、《宝颜堂秘笈》本、《学海类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后山集》后附刊本。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伟国点校本,与 《萍州可谈》合刊。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甲申纪事》记录明末史事的丛刻,又名为《甲申纪闻》。明代冯梦龙辑。共十三卷,附录一卷。五月一日,清军进占北京城。紧接着,明朝残余势力又拥戴福王朱由崧登基,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史称“南明”。同年九月,“九王子”顺治帝从沈阳迁至北京,将北京定为清朝首都。从此,开始了清王朝将近二百七十年统治中国的历史。关于这一年的史事,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其挥毫泼墨,有的记叙当时事变的过程,有的记录明亡时诸大臣的各种言行,还有的搜集各种轶文怪事敷演为文。冯梦龙的《甲申纪事》便是汇集记载甲申之年史事的诸多野史稗乘稍加编辑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两卷是作者自己的创作而成的,如第二,第三卷。
《书集传》《尚书》学著作。宋蔡沈所作《尚书》注本。六卷。蔡从学于朱熹,朱熹死前一年命蔡作此书,故书中不少地方融进了朱熹的学说成果。其自序说:“沈自受读以来,沈潜其义,参考众说,融会贯通,乃敢折衷。微辞奥旨,多述旧闻。二典三谟,先生盖尝是正,手泽尚新,呜呼,惜哉!《集传》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师说,不复志别。”该本遍注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五十八篇,并于篇中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改正《孔传》的训诂。疏通证明,比孔颖达疏简易清晰,且大体精当。元代将此书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独此书倍受士子青睐。明代永乐年间,胡广奉敕撰《书传大全》,用《蔡传》为主,此后,一直用作试士的标准注本,直到清末科举制度废止时。该书于宋理宗淳祐(1241——1252)年间由其子蔡杭进于朝廷时,附有《小序》一卷,专门辨驳百篇《书序》的讹误。元末明初的刊行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著录者亦止六卷,似不包括《小序》。有《四库全书》本。
《德育鉴》近代梁启超编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作为《新民丛报》临时增刊发行。分《辨术》、《立志》、《知本》、《存养》、《省克》、《应用》六章,其重点在《知本》一章。认为“道德之根本则无古无今无中无外而无不同”,“道德者,不可得变革者也”(《德育鉴·例言》)。在道德修养方法上批评朱熹而推崇王守仁,认为“朱子之大失,则误以智育之方法为德育之方法”,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抓不住根本,终无收效之期(《德育鉴·知本》);王守仁专主“致良知”,是“专治病根”,可以收到“一了百了”的效果。宣称“致良知”说“是千古学脉,超凡入圣不二法门”(同上)。认为“今日求精神教育”时“惟有奉阳明先生为严师”,以王学为“独一无二之良药”(同上)方可。收入《饮冰室合集》的《专集》第6册。
《至大金陵新志》元南京都邑志。十五卷。元张铉撰。刊行于至正四年(1344年)。该志采用纪传体,分为图考、通纪、世表、代表、志、谱、列传、摭遗、论辨。图考“以著山川郡邑形势”;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表、志、谱、传“以及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摭遗论辨“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文摭其实,事从其纲”。卷一,地理图。卷二,金陵通纪。卷三,金陵表。卷四,疆域志。卷五,山川志。卷六,官守志。卷七,田赋志。卷八,民俗志。卷九,学校志。卷十,兵防志,卷十一,祠祀志。卷十二,古迹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摭遗。卷十五,论辨。
《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何楷撰。楷字元子,镇海卫(今属浙江省)人。楷博综群书,尤邃经学。天启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间迁科给事中,举劾无所避。杨嗣昌夺情入阁,楷劾之,忤旨贬二秩。福王命掌都察院,几为忌者所害。漳州破,抑郁而卒。着有《周易订诂》、《诗经世本古义》。是书论《诗》专主孟子“知人论世”之旨,依时代为次,故名曰“世本古义”。始于夏少康之世,以《公刘》、《七月》、《大田》、《甫田》诸篇为首;终于周敬王之世,以《曹风·下泉》之诗殿后。计三代有诗之世,凡二十八王,各为序目于前。又于卷末仿《序卦传》例,作属引一篇,用韵语排比成文。凡名物训诂,考证详明,典据精确,有可取之处。然于史实颇多舛误,读者当引以为鉴。是书有清嘉庆二十四(1819)年谢氏刻本。清徐时栋校并跋,另有《四库全书》本。
《雨山和尚语录》二十卷,清上思说,有塔铭。南岳下第三十七世,嗣巨渤恒。卷第一住庐山镜湖院语,卷第二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三住延令庆云寺语,卷第四住东鼓法轮寺语住龙舒白云院语,卷第五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六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七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八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九住如皋大觉院语,卷第十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一住昭易极乐院语,卷第十二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三住海虞三峰清凉院语,卷第十四住维扬天宁寺语,卷第十五机缘,卷第十六颂古,卷第十七诗偈,卷第十八法语书问,卷第十九杂着,卷第二十佛事。
《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中国书画著录书。明代张丑撰。丑生平在《张氏书画四表》中著录。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取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意为此书名。前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严诚序及例略。卷一至卷二为三国、晋(莺字号、嘴字号),卷三至卷五为南北朝、唐、五代(啄字号、花字号、红字号),卷六至卷十一为宋元(溜字号、燕字号、尾字号、点字号、波字号、绿字号),卷十二为明(皱字号)。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一百四十家。其中书家包括少数书兼画家共七十人左右,书画几乎各占一半。以书画家为纲,以其书画作品流传者为目。首列真迹,次采与真迹有关之题跋等,各注所出。其题跋有录自真迹,有录自书画史、书谱、书品、题跋、著录及各家文集,有据传闻补入。均为有作者生平、作品的形成、品评、流传、递藏、鉴定等方面的内容。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所采详备,考证亦精审。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如《宋史·米芾传》载米芾卒年四十八,而米芾尚有四十八岁以后所作真迹流传;张丑据此考证,认为米芾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卒于大观元年(1107年),年五十七,恰与米芾印迹“辛卯米芾”相合,足补《宋史
《丽情集》宋代文言传奇小说集。北宋张君房纂辑。是书专录“古今情感事”,故名。原本二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今已佚。《类说》、 《绀珠集》均收有此书,但均为摘引片断, 不是原文。宛委山堂本《说郛》所收,与《绀珠集》大致相同,似即据后书转录。今人程毅中撰《〈丽情集〉考》, (刊《文史》十一辑),以《类说》本为基础,广征宋、元、明人著作,辑考此书的篇目、本事、作者及出处等,共得三十八篇。
《蕉庵诗话》魏元旷的《蕉庵诗话》及其续编在民族意识领域总体以满汉民族关系探讨为中心,围绕社会鼎革导致的遗民思想与遗民意识内容,具体落脚在以下方面:称颂遗民节义,斥责临危易主、变节之人,记录变名、易服、复辟之故事,蕴归隐之志,以史笔载录诗词,以春秋笔法展现"孤露遗臣"之情怀。这种"关乎时政"的特征固然与诗歌理论的贫乏有关,但更多地反映了社会鼎革下作者的民族情感变化及在社会转型中的心态。
《献贼纪事略》作者无名氏。不分卷。本书主要记述明末陕西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事迹,对其起义始末记述较为完整,是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大西军的重要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整理本。
《千金宝要》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续通典》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温疫论》《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现报当受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本经的主旨是讲罪业报应。谓一妇人因嫉妒,杀害妾生之子,后世得种种恶报。又因曾解衣带布施辟支佛,故后值佛拯救。此经最早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故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是否疑伪经尚需研究。
《像法决疑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谓如来应常施菩萨所问,回答未来像法世界中众生作何福德最为殊胜的问题。认为应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及至饿狗,提出布施更胜于敬佛法僧三宝,为六度之首。经中对像法期中,僧俗人等的造恶及佛法的颓废作出种种预言,谓善必有恶,盛必有衰,虽佛法亦不能免。最后谓未来世四辈弟子能于本经生欢喜心,所得功德无量无边。本经最初见录于《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后世亦有人持不同意见。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遗书有收藏。日本曾据传入的经本收入《卐字续藏》。敦煌出土后,又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