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传六人附见二十七人梁扬都正观寺扶南沙门僧伽婆罗传一(曼陀罗木道贤僧法道命)梁扬都庄严寺金陵沙门释宝唱传二(梁武帝僧朗梁简文僧昭)魏北台石窟寺恒安沙门释昙曜传三(昙靖)魏南台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传四(常景李廓宝意觉定法场智希杨衒之昙显智贤法希藏称)陈南海郡西天竺沙门拘那罗陀传五(高空德贤善吉)陈扬都金陵沙门释法泰传六(智恺曹毘智[徼-彳]道尼)僧伽婆罗。梁言僧养。亦云僧铠。扶南国人也。幼而颖悟。早附法津。学年出家。偏业阿毘昙论。声荣之盛有誉海南。具足已后广习律藏。勇意观方乐崇开化。闻齐国弘法。随舶至都。住正观寺。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之弟子也。复从跋陀研精方等。未盈炎燠博涉多通。乃解数国书语。值齐历亡坠道教淩夷。婆罗静洁身心外绝交。故拥室栖闲养素资业。大梁御宇搜访术能。以天监五年。被敕征召于杨都寿光殿华林园正观寺占云馆扶南馆等五处传译讫十七年。都合一十一部。四十八卷。即大育王经。解脱道论等是也。初翻经日。于寿光殿武帝躬临法座笔受其文。然后乃付译人尽其经本。敕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及袁昙允等。相对疏出。华质有序不坠译宗。天子礼接甚厚。引为家僧。所司资给道俗改观。婆罗不畜私财。以为嚫施成立住寺。太尉临川王宏。接遇隆重。普通五年因疾卒于正观。春秋六十有五。梁初又有扶南沙门曼陀罗者。梁言弘弱。大齎梵本远来贡献。敕与婆罗共译宝云法界体性文殊般若经三部合一十一卷。虽事传译未善梁言。故所出经文多隐质。时有居士木道贤。以天监十五年献优娄频经一卷。文既尟具。不辩来由。又有太学博士江泌女僧法者。小年出家有时静坐。闭目诵出净土妙庄严等经。始从八岁终于十六。总出三十五卷。天监年中在华光殿。亲对武帝诵出异经。杨都道俗咸称神授。若验佛经斯唯宿习未可余谈窃寻外典。生知者圣。学知者次。此则局谈今身昧于过往耳。若不然者。何以辨内外贤圣浅深之通塞哉。如前传昙谛之忆书镇。近俗崔子之念金环。代有斯踪。定非外托。逮太清中。湘东王记室虞孝敬。学周内外。撰内典传要三十卷。该罗经论。条贯释门。诸有要事备皆收录。颇同皇览类苑之流。渚宫陷没便袭染衣。更名道命。流离关辅亦有著述。云云释宝唱。姓岑氏。吴郡人。即有吴建国之旧壤也。少怀恢敏清贞自蓄。顾惟只立勤田为业。资养所费终于十亩。至于傍求。佣书取济。寓目流略便能强识。文采铺赡义理有闻。年十八。投僧佑津师而出家焉。佑江表僧望多所制述。具如前传纪之。唱既始陶津。经律谘禀。承风建德有声宗嗣。住庄严寺。博采群言酌其精理。又惟开悟土俗。要以通济为先。乃从处士顾道旷吕僧智等。习听经史庄易。略通大义。时以其游涉世务。谓有俗志。为访家室执固不回。将及三十天廕既崩。丧事云毕。建武二年摆拨常习。出都专听。涉历五载又中风疾。会齐氏云季。遭乱入东。远至闽越。讨论旧业。天监四年便还都下。乃敕为新安寺主。帝以时会云雷远近清晏。风雨调畅百谷年登。岂非上资三宝中赖四天下藉神龙。幽灵协赞方乃福被黔黎歆兹厚德。但文散群部难可备寻。下敕。令唱总撰集录以拟时要。或建福禳灾。或礼忏除障。或飨接神鬼。或祭祀龙王。部类区分近将百卷。八部神名以为三卷。包括幽奥详略古今。故诸所祈求帝必亲览。指事祠祷多感威灵。所以五十许年。江表无事兆民荷赖。缘斯力也。天监七年。帝以法海浩汗浅识难寻。敕庄严僧旻。于定林上寺。缵众经要抄八十八卷。又敕开善智藏缵众经理义。号曰义林。八十卷。又敕建元僧朗。注大般涅槃经七十二卷。并唱奉别敕。兼赞其功。纶综终始缉成部帙。及简文之在春坊。尤耽内教。撰法宝联璧二百余卷。别令宝唱缀纰区别。其类遍略之流。帝以佛法冲奥近识难通。自非才学无由造极。又敕唱自大教东流。道门俗士。有叙佛理著作弘义。并通鸠聚。号曰续法轮论。合七十余卷。使夫迷悟之宾见便归信。深助道法无以加焉。又撰法集一百四十卷。并唱独断专虑。缵结成部。既上亲览。流通内外。十四年。敕安乐寺僧绍。撰华林佛殿经目。虽复勒成未[惬-匚]帝旨。又敕唱重撰。乃因绍前录。注述合离甚有科据。一帙四卷。雅[惬-匚]时望。遂敕掌华林园宝云经藏。搜求遗逸皆令具足。备造三本以用供上。缘是又敕撰经律异相五十五卷。饭圣僧法五卷。帝又注大品经五十卷。于时佛教隆盛。无德称焉。道俗才笔互陈文理。自武帝膺运。时三十有七。在位四十九载。深以庭[病-丙+阴]早倾。常怀哀感。每叹曰。虽有四海之尊。无由得申罔极。故留心释典。以八部般若为心良。是诸佛由生。又即除灾涤累故。收采众经躬述注解。亲临法座讲读敷弘。用此善因崇津灵识。频代二皇。舍身为僧给使。洗濯烦秽仰资冥福。每一舍时地为之震。相继斋讲不断法轮。为太祖文皇。于锺山北涧。建大爱敬寺。纠纷协日临睨百丈。翠微峻极流泉灌注。锺鲸遍岭[金*夭]凤乘空。创塔包岩壑之奇。宴坐尽林泉之邃。结构伽蓝同尊园寝。经营雕丽奄若天宫。中院之去大门。延袤七里。廊庑相架檐霤临属。旁置三十六院。皆设池台周宇环遶。千有余僧四事供给。中院正殿有栴檀像。举高丈八。匠人约量晨作夕停。每夜恒闻作声。旦视辄觉功大。及终成后乃高二丈有二。相好端严色相超挺。殆由神造屡感征迹。帝又于寺中龙渊别殿。造金铜像举高丈八。躬伸供养每入顶礼。歔欷哽噎不能自胜。预从左右无不下泣。又为献太后。于青溪西岸建阳城门路东。起大智度寺。京师甲里爽垲通博。朝市之中途。川陆之显要。殿堂宏壮宝塔七层。房廊周接华果间发。正殿亦造丈八金像。以申追福。五百诸尼四时讲诵。寺成之日。帝顾谓群后曰。建斯两寺。奉福二皇。用表罔极之情。以达追远之思。而不能遣蓼莪之哀。复于中宫起至敬殿景阳台。立七庙室。崇宇严肃郁若卿云。粉壁珠柱交映相耀。设二皇座。具备诸礼冠蕴奁箧。举目兴慕晨昏如在。衣服轻暖随时代易。新奇芳旨应时日荐。帝又曰。虽竭工匠之巧。殚世俗之奇。水石周流华树杂沓。限以国务不获朝夕侍食。惟有朔望亲奉馈奠。而无所瞻仰。内心崩溃如焚如灼。又作联珠五十首。以明孝道。又制孝思赋。广统孝本。至于安上治民移风易俗。度越终古无德而称。故元帝云。伏寻我皇之为孝也。四运推移。不以荣枯迁贸。五德更用。不以贵贱革心。临朝端默。过隙之思弥轸。垂拱岩廊。风树之悲逾切。洁斋宗廊虔事郊禋。言未发而涕零。容不改而伤恸。所谓终身之忧者是也。盖虞舜夏禹周文梁帝。万载论孝。四人而已。广如绎所撰金楼子述之。又以大通元年。于台城北。开大通门。立同泰寺。楼阁台殿拟则宸宫。九级浮图回张云表。山树园池沃荡烦积。其年三月六日。帝亲临幸。礼忏敬接。以为常准。即舍身之地也。虽亿兆务殷。而卷不辍手。披阅内外经论典坟。恒以达曙为则。自礼记古文周书左传庄老诸子论语孝经。往哲所未详悉。皆为训释。又以国学员限隔于贵贱。乃更置五馆。招引寒俊。故使孔释二门荣茂峙列帝前后集百有余卷。着通史书苑数千卷。唱当斯盛世。频奉玺书预参翻译。具如别传。初唱天监九年先疾复动。便发二愿。遍寻经论使无遗失。搜括列代僧录创区别之。撰为部帙。号曰名僧传三十一卷。至十三年。始就条列。其序略云。夫深求寂灭者。在于视听之表。考乎心行者。谅须丹青之工。是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大梁之有天下也。威加赤县功济苍生。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顶戴法桥伏膺甘露。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九品六艺尺寸罔遗。而沙门净行独亡纪述。玄宗敏德名绝终古。拥叹长怀靡兹永岁。律师释僧佑。道心贞固高行超邈。著述集记振发宏要。宝唱不敏。预班二落。礼诵余日捃拾遗漏。文广不载。初以脚气连发。入东治疗。去后敕追。因此抵罪[言*适]配越州。寻令依律以法处断。僧正慧超任情乖旨摈徙广州。先忏京师大僧寺遍方徙岭表永弃荒裔。遂令鸠集为役多阙。昼则伏忏。夜便缵录。加又官私催遍惟日弗暇。中甄条流文词坠落。将发之日遂以奏闻。有敕停摈令住翻译。而此僧史方将刊定。改前宿繁更加芟定。故其传后自序云。岂敢谓僧之董狐。庶无曲笔耳。然唱之所撰。文胜其质。后人凭据揣而用之。故数陈赏要。为时所列。不测其终释昙曜。未详何许人也。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以元魏和平年。住北台昭玄统。绥縎僧众。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东头僧寺恒共千人。碑碣见存未卒陈委。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皓邪佞谀词。令帝崇重道士寇谦之。拜为天师。弥敬老氏。虔刘释种。焚毁寺塔。至庚寅年。大武感致疠疾方始开悟。兼有白足禅师。来相启发。帝既心悔。诛夷崔氏。事列诸传。至壬辰年。太武云崩。子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访经典。毁法七载。三宝还兴。曜慨前淩废。欣今重复。故于北台石窟。集诸德僧。对天竺沙门。译付法藏传并净土经。流通后贤。意存无绝。时又有沙门昙靖者。以创开佛日。旧译诸经并从焚荡。人间诱道凭准无因。乃出提谓波利经二卷。意在通悟。而言多妄习。故其文云东方泰山。汉言代岳。阴阳交代故。谓代岳出于魏世。乃曰汉言。不辩时代。斯一妄也。太山即此方言。乃以代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斯二妄也。其例甚众。具在经文。寻之可领。旧录别有提谓经一卷。与诸经语同。但靖加五方五行。用石糅金。疑成伪耳。并不测其终。隋开皇关壤。往往民间犹习提谓。邑义各持衣钵。月再兴斋。仪范正律。递相鉴检。甚具翔集云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初。来游东夏。宣武皇帝。下敕。引劳。供拟殷华。处之永宁大寺。四事将给七百梵僧。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中有九层浮图。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余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出地千尺。去台百里已遥见之。初营基日掘至黄泉。获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以为嘉瑞。奉信法之征也。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刹表置金宝瓶。容二十五斛。承露金盘一十一重。铁锁角张。盘及锁上皆有金铎。如一石瓮。九级诸角皆悬大铎。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间。六窗三户。皆朱漆扉扇。垂诸金铃。层有五千四百枚。复施金铎铺首。佛事精妙。殚土木之工。绣柱金铺惊骇心目。高风永夜铃铎和鸣。铿锵之音闻十余里。北有正殿。形拟太极。中诸像设金玉珠绣。作工巧奇冠绝当世。僧房周接千有余间。台观星罗参差间出。雕饰朱紫缋以丹青。栝柏桢松异草丛集。院墙周匝皆施椽瓦。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去地二百余尺状若天门。赫奕华丽。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饰以金玉庄严焕烂。东西两门例皆如此。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其四门外树以青槐。[一/旦]以渌水。京师行旅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景河内人。敏学博通知名海内。太和十九年。高祖擢为修律博士。有诏令刊定条格。永成通式。景乃商攉今古。条贯科猷。即魏律二十篇是也。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居室贫俭事若农家。唯有经史盈车。所着文集百余篇。给事中封暐伯。作序行世。寺既初成。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图。视宫中如掌内。下临云雨上天清朗。以见宫内事故。禁人不听登之。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皆曰。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大风拨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余。复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熙三年二月。为天所震。帝登淩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将羽林一千来救。于斯时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八级中平旦火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其焰相续经余三月。入地刹柱乃至周年。犹有烟气。其年五月。有人从东莱郡至云。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同睹非一。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西奔长安。至十月。而洛京迁于漳邺。先时流支奉敕。创翻十地。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讫尽论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从传授孜孜如也。帝又敕清信士李廓。撰众经录。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雅有标拟。故其录云。三藏流支自洛及邺。爰至天平二十余年。凡所出经。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并沙门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笔受。具列唐贞观内典录。廓又云。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可有万甲。所翻新文笔受[葶-丁+呆]本。满一间屋。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尝坐井口。澡罐内空。弟子未来无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加诵咒才始数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栏。即以钵酌用之盥洗。傍僧具见莫测其神。咸共嘉叹大圣人也。流支曰。勿妄褒赏。斯乃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谓为圣耳。惧惑世网遂秘不宣。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云宝意。博瞻之富理事兼通。诵一亿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禅法意存游化。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魏言觉定。从正光元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当翻经日。于洛阳内殿。流支传本。余僧参助。其后三德乃徇流言。各传师习不相询访。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烦。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见宝唱等录。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领牒魏词偏尽隅隩。帝每令讲华严经。披释开悟精义每发。一日正处高座。忽有持笏执名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讫经文当从来命。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可请令定。使者即如所请见讲诸僧。既而法事将了。又见前使。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奄然卒于法座。都讲等僧亦同时殒。魏境闻见无不嗟美。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意长者问经一卷。虽阙传对而是正文。见法上录。又熙平元年。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姓瞿昙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年至兴和末。于邺城。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又期城郡守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五卷。故其序略云。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至如一乘二谛之言。六通三达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毫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如晋室永嘉寺。惟有四十二。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余千数。皆帝王士庶笃信经营。名僧异瑞纷纶间起。今采摘祥异者。具以注之。文多不载。时西魏文帝大统中。丞相宇文黑泰。兴隆释教崇重大乘。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第内常供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又令沙门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始从佛性终尽融门。每日开讲。即恒宣述以代先旧。五时教迹迄今流行。香火梵音礼拜唱导。咸承其则。虽山东江表乃称学海。仪表有归未能逾矣。至周文帝二年。有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周言智贤。共耶舍崛多等。译五明论。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并沙门智仙笔受。建武帝天和年。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奉敕为大[蒙-卄]宰晋阳公宇文护。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又令摩伽陀国禅师闍那耶舍。周言藏称。共弟子闍那崛多等。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沙门圆明道辩。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拘那罗陀。陈言亲依。或云波罗末陀。译云真谛。并梵文之名字也。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罔不厝怀。艺术异能偏素谙练。虽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远涉艰关无惮夷险。历游诸国。随机利见。梁武皇帝。德加四域盛唱三宝。大同中。敕直后张泛等。送扶南献使返国。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搜选名匠惠益民品。彼国乃屈真谛并齎经论。恭膺帝旨。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达于南海。沿路所经。乃停两载。以太清二年闰八月。始届京邑。武皇面申顶礼。于宝云殿竭诚供养。谛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更出新文有逾齐日。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法为时崩不果宣述。乃步入东土。又往富春令陆元哲。创奉问津将事传译。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余人。翻十七地论。适得五卷。而国难未静。侧附通传。至天保三年。为侯景请。还在台供养。于斯时也。兵饥相接。法几颓焉。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乃止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余人。翻金光明经。三年二月。还返豫章。又往新吴始兴。后隋萧太保。度岭至于南康。并随方翻译。栖遑靡托。逮陈武永定二年七月。还返豫章。又止临川晋安诸郡。真谛虽传经论。道缺情离本意不申。更观机壤。遂欲泛舶往楞伽修国。道俗虔请结誓留之。不免物议遂停南越。便与前梁旧齿。重覆所翻。其有文旨乖竞者。皆鎔冶成范始末伦通。至文帝天嘉四年。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并建业标领。钦闻新教。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谛欣其来意。乃为翻摄大乘等论。首尾两载覆疏宗旨。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又泛小舶至梁安郡。更装大舶欲返西国。学徒追逐相续留连。太守王方奢。述众元情重申邀请。谛又且修人事。权止海隅。伺旅束装未思安堵。至三年九月。发自梁安泛舶西引。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十二月中上南海岸。刺史欧阳穆公頠。延住制旨寺。请翻新文。谛顾此业缘。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后穆公薨没。世子纥重为檀越。开传经论。时又许焉。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尝居别所四绝水洲。纥往造之。岭峻涛涌未敢淩犯。谛乃铺舒坐具。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浮波达岸。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依常敷置。有时或以荷叶。搨水乘之而度。如斯神异其例甚众。至光太二年六月。谛厌世浮杂情弊形骸。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时智恺正讲俱舍。闻告驰往。道俗奔赴相继山川。刺史又遣使人。伺卫防遏。躬自稽颡致留三日。方纡本情。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时宗恺诸僧。欲延还建业。会杨辇硕望。恐夺时荣乃奏曰。岭表所译众部。多明无尘唯识。言乖治术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荒服。帝然之。故南海新文有藏陈世。以太建元年遘疾。少时遗诀。严正勗示因果。书传累纸。其文付弟子智休。至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时年七十有一。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十三日僧宗法准等。各齎经论还返匡山。自谛来东夏。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故讨寻教旨者。通览所译。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依心胜相。后疏并是僧宗所陈。躬对本师重为释旨。增减或异大义无亏。宗公别着行状。广行于世。且谛之梁时逢丧乱。感竭运终道津静济。流离弘化随方卷行。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故始梁武之末。至陈宣即位。凡二十三载。所出经论记传。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微附华饰盛显隋唐。见曹毘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余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凡有二百四十甲。若依陈纸翻之。则列二万余卷。今见译讫。止是数甲之文。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是知法宝弘博。定在中天。识量玼琐。诚归东夏。何以明之。见译藏经减三千卷。生便弃掷习学全希。用此量情情可知矣。初谛传度摄论。宗恺归心。穷括教源铨题义旨。游心既久怀敞相承。谛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一日气属严冬。衣服单疏。忍噤通霄门人侧席。恺等终夜静立奉侍。谘询言久情喧有时眠寐。恺密以衣被覆之。谛潜觉知。便曳之于地。其节俭知足如此。恺如先奉侍。逾久逾亲。谛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恺问其故。答曰。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但恨弘法非时。有阻来意耳。恺闻之如噎。良久声泪俱发。跪而启曰。大法绝尘远通赤县。群生无感可遂埋耶。谛以手指西北曰。此方有大国。非近非远。吾等没后当盛弘之。但不睹其兴。以为太息耳。即验往隔。今统敷扬有宗。传者以为神用不同。妄生异执。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陈言高空。游化东魏。生知俊朗体悟幽微。专学佛经尤精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译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以魏元象年中。于邺城司徒公孙腾第出。沙门僧昉笔受。属齐受魏禅。蕃客任情。那请还乡。事流博观。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以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既达彼国仍被留住。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至太清二年。忽遇于阗僧求那跋陀。陈言德贤。齎胜天王般若梵本。那因期请乞愿弘通。嘉其雅操豁然授与。那得保持用为希遇。属侯景作乱。未暇翻传。携负东西讽持供养。至陈天嘉乙酉之岁。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沙门智昕笔受陈文。凡六十日。覆疏陶练勘阅俱了。江州刺史黄法[奭*毛]为檀越。僧正释惠恭等监掌。具经后序。那后不知所终。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陈言善吉。于扬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大乘宝云经八卷。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少有差耳。并见隋代三宝录释法泰。不知何人。学达释宗跨轹淮海。住杨都大寺。与慧恺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并义声高邈宗匠当时。有天竺沙门真谛。挟道孤游远化东鄙。会虏冠勍殄。侨寓流离一十余年。全无陈译。将旋旧国。途出岭南。为广州刺史欧阳頠固留。因欲传授。周访义侣。拟阅新文。泰遂与宗恺等。不惮艰辛。远寻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笔受文义。垂二十年。前后所出五十余部。并述义记。皆此土所无者。泰虽博通教旨。偏重行猷。至于律仪所及。性无违越。谛又与泰译明了论。释律二十二大义。并疏五卷。勒于座右遵奉行之。至陈太建三年。泰还建业。并齎新翻经论创开义旨。惊异当时。其诸部中。有摄大乘俱舍论。文词该富理义凝玄。思越恒情尟能其趣。先是梁武宗崇大论。兼翫成实。学人声望从风归靡。陈武好异前朝。广流大品。尤敦三论。故泰虽屡演。道俗无受。使夫法座绝嗣[门@贝]尔无闻。会彭城沙门静嵩。避地金陵。学声早被独拔千载。希斯正理。昼谈恒讲夜请新宗。因循荏苒乃经凉燠。泰振发玄门明衷弘诣。覈其疑义每凑玄极。皆随机按旨。披释无遗。事出嵩传。泰博谘真谛。传业嵩公。知我者希。浮谚斯及。不测其终。智恺。俗姓曹氏。住杨都寺。初与法泰等前后异发。同往岭表奉祈真谛。恺素积道风词力殷赡。乃对翻摄论。躬受其文。七月之中文疏并了。都合二十五卷。后更对翻俱舍论。十月便了。文疏合数八十三卷。谛云。吾早值子。缀缉经论絓是前翻。不应缺少今译两论词理圆备。吾无恨矣。恺后延谛。还广州显明寺。住本房中。请谛重讲俱舍。才得一遍。至陈光大中。僧宗法准慧忍等。度岭就谛求学。以未闻摄论。更为讲之。起四月初。至腊月八日方讫一遍。明年宗等又请恺。于智慧寺讲俱舍论。成名学士七十余人。同钦谘谒。讲至业品疏第九卷。文犹未尽。以八月二十日遘疾。自省不救。索纸题诗曰。千秋本难满。三时理易倾。石火无恒焰。电光非久明。遗文空满笥。徒然昧后生。泉路方幽噎。寒陇向凄清。一朝随露尽。唯有夜松声。因放笔。与诸名德握手语别。端坐俨思奄然而卒。春秋五十有一。即光大二年也。葬于广州西阴寺南岗。自余论文。真谛续讲。至惑品第三卷。因尔乖豫。便废法事。明年肇春三藏又化。谛有菩萨戒弟子曹毘者。恺之叔子。明敏深沈雅有远度。少携至南受学摄论。谘承诸部皆着功绩。太建三年。毘请建兴寺僧正明勇法师。续讲摄论。成学名僧五十余人。晚住江都综习前业。常于白塔等寺开演诸论。冠屦裙襦服同贤士。登座谈吐每发深致。席端学士并是名宾。禅定僧荣日严法侃等皆资其学。时有循州平等寺沙门智[徼-彳]者。弱年听延祚寺道缘二师成实。并往北土沙门法明。听金刚般若论。又往希坚二德。听婆沙中论。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必得本师临听言无浮杂义得明畅者。方始离之。余例准此。及翻摄论。乃为广州刺史安南将军阳山公頠请宅安居。不获专习。后翻俱舍方预其席。及恺讲此论。[徼-彳]与道尼等二十人。并掇拾文疏。于堂听受。及恺之云亡。谛抚膺哀恸。遂来法准房中。率尼响[徼-彳]等十有二人。共传香火。令弘摄舍两论誓无断绝。皆共奉旨仰无坠失。至三藏崩后。法侣雕散宗嗣将亏。太建九年。[徼-彳]相续敷弘。最多联类。同听谛席。未有高者。太建十一年二月。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本住中原。值周武灭法。避地归陈。晚随使刘璋至南海获涅槃论。[徼-彳]曾讲斯经。欣其本习伏膺请求。便为开说。止得序分种性分前十三章玄义。后返豫章鹤岭山。[徼-彳]又与玑法师随从。因复为说第三分。具得十海十道。及进余文。哿因遘疾不任传授。乃令[徼-彳]下都觅海潮法师当穷论旨。以十四年至于建业。所寻不值。乃遇栖玄寺晓禅师。赐与昙林解涅槃疏释经后分。文兼论意而不整足。便还故寺。常讲新文十三章义。近二十遍。开皇十二年。王仲宣起逆。焚烧州境及[徼-彳]寺房。文疏并尽。其年授[徼-彳]。令任广循二州僧任。经五载废阙法事。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场寺。偏讲摄论十有余遍。坐中达解二十五人。玑山瞰等并堪领匠。仁寿元年。遘疾终于本寺。[徼-彳]撰谛之翻译历。始末指订。并卷部时节人世详备。广有成叙。道尼住本九江。寻宗谛旨。兴讲摄论腾誉京师。开皇十年下敕追入。既达雍辇开悟弘多。自是南中无复讲主。虽云敷说盖无取矣
《博物志》《博物志》是中国的一部博物学著作,作者为西晋博物学家张华(232年-300年),内容记载异境奇物 ﹑琐闻杂事、神仙方术、地理知识、人物传说,包罗万象。《博物志》记述了八月有人乘浮槎至天河见牛郎的故事﹐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最古文字起源。......
《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
《绣榻野史》绣榻野史-吕天成《绣榻野史》是一部明代色情小说,作者为明代剧作家、戏曲评论家吕天成。1995年台湾大英百科出版社曾将其整理出版。
《警世通言》《警世通言》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婚姻爱情与女性命运。其二,功名利禄与人世沧桑。其三,奇事冤案与怪异世界。作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警世通言》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我国古代白话小说,是在“说话”、“话本”的基础上,经......
《中说》《中说》隋唐之际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的思想学术,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称《文中子说》。全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分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
《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传》为还珠楼主代表作,以其海阔天空、任意所之的想象,雄奇瑰丽、变化莫测的笔法,历来为读者青睐。温瑞安有一番精当评语说:“还珠楼主运用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把武侠小说带入了一个剑仙幽幻的境界,他那极为深厚的国学底子、浩瀚千变的文字能......
《醒世恒言》《醒世恒言》是明末文学家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该书始刊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全书共四十则故事,题材来源丰富,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史传和唐、宋小说。大多数作品仍是婚姻恋爱这个主题。全书结构充实完整,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不同程度反......
《申鉴》《申鉴》是中国东汉末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后汉书》本传说,荀悦志在匡辅献帝,因曹操揽政,“谋无所用,乃作《申鉴》”。意为重申历史经验,供皇帝借鉴。全书5卷,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5篇。明代黄省曾做了注释,有明嘉靖......
《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
《尉缭子》《尉缭子》是战国尉缭撰兵书。《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疑古派一直认为《尉缭子》是伪书,《尉缭子》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 《尉缭子》并非伪书。《尉缭子》一书,对......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自从金圣叹推出他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后,有近两百年人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自郑振铎们挖掘出所谓全本《水浒传》后,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又很少有人见到其庐山真面目了。那......
《搜神记》《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搜神记》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搜......
《汉宫二十八朝演义》《汉宫二十八朝演义》是2010年1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徐哲身。本书以宫廷为中心,以帝王后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朝臣阉竖之间的纠葛争斗为主线,旁涉广取,把当朝重要史事都引入其中。......
《喻世明言》《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明代刊行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它同《喻世通言》、《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是冯梦龙编纂的宋元明话本小说总集,历来被誉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宝库。 《喻世明言》有作品40篇,包括三部分:一是宋元说话人的话本,二......
《碧鸡漫志(王灼)》《碧鸡漫志》是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 。共五卷。为王灼晚年之作。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论词推崇豪放,认为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但也......
《花月痕》《花月痕》,清朝小说,作者是魏秀仁,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要人物的长篇言情小说。主要讲述了韩荷生、韦痴珠与青楼女子杜采秋、刘秋痕的爱情故事。......
《丹阳记》《丹阳记》,南朝地志。宋山谦之纂。南京自东吴建都,其名已著。当时有无专门记述,已无从考证。而今能够考见最早的南京方志,则是南朝刘宋时山谦之编纂的《丹阳记》。书中所称的丹阳,指的是当时的丹阳郡。刘宋时丹阳郡辖九县,大多属今南京市地域。......
《剪灯新话》剪灯新话-瞿佑《剪灯新话》,明代文言短篇小说,中国十大禁书之一,作者是瞿佑。最早在洪武十一年编订成帙,以抄本流行。元末明初的社会大动荡,摧残、扭曲着社会中、下层男女的情欲生活。此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禁毁小说,除摹书普罗男女的畸变离奇隐秘外,其人鬼相恋,“交合之事,一如人间”,亦成为遭禁主要原因之一。作者自己都坦陈
《诸子辨》《诸子辨》一称《龙门子》,是明宋濂撰辨伪书。一卷。......
《红楼春梦》本书为《红楼梦》诸多续书中格调最为低下的一种。语言淫秽,情节以《红楼梦》中人物为主,但时有色情场面出现,对于少年男女间两性关系,远较《红楼梦》更为直露,一经刊出,不仅立遭禁毁,即连大批推崇《红楼梦》的文人学士,亦同声讨伐攻讦,成为一时盛事。......
《雨花香》《雨花香》是清代石成金著小说,孤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大多能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在作者描写的那些所谓“善报”的典型事件和人物中,他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给予赞扬,以此“榜式”呼吁世人效法;在作者描写的那些所谓“恶报”的典型......
《玉楼春》《玉楼春》是清代龙邱白云道人编辑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觉世姻缘玉楼春》。十二回,一作四卷二十四回。成书于清初。......
《唐传奇》《唐代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为唐人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传奇在经过发轫期的准备,兴盛期之后,终于在晚唐时期开始衰落。......
《百花野史》《百花野史》又称《百花魁》,初醒斋藏板。一笑主人生平无考。此书现有孤刻本,藏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因绝大部分采自《欢喜冤家》,故可据以作校。此部份文字,乃抄自《欢喜冤家》,连人名都没更动。比较其他改编自《欢喜冤家》的小说,此书改动最少......
《八美图》《八美图》,全称《玉楼春桃花扇八美图》全书三十二回,清代刊本,书署“佚名”,描写宋代杭州人柳树春经历的悲欢离合故事,特别是书中的八位美女形象,叛逆反抗,不屈不挠,尤为感人至深。由于书中所写多男女情事,且又写出女性的反叛之举,故被视为“大逆不......
《止学》《止学》,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勣、房玄龄等等,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
《红楼圆梦》《红楼圆梦》是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又名《圆梦传》《金陵十二钗后传》《十二钗传红楼圆梦》, 三十一回,成书于清嘉庆年间。书接续《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略谓贾政自葬母北还,虽升任京堂,无奈家中总入不敷出。宝钗以节俭为名将府中仆婢逐渐遣散。芳官......
《再生缘》《再生缘》,清朝中叶“弹词”作品,杭州女诗人陈端生著。讲述了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与都督之子皇甫少华的悲欢离合的悲剧故事。原作共17卷,近60万字,仍未完成,续本中流传较广的为杭州女诗人梁德绳与其夫许宗彦所续成的3卷,但艺术性不及原著。《再......
《金瓶梅》《金瓶梅》,中国明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明代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
《桃花扇》本书非孔尚任《桃花扇》传奇剧本,而是后人根据相关剧情编写的小说作品。......
《红楼幻梦》《红楼幻梦》是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幻梦奇缘》,二十四回,不题撰人。据序知作者为“花月痴人”,其姓名及生平均不详。成书干清道光年间。该书主要是大团圆的结局。最后,宝玉考取了状元,贾家富贵腾达如初。宝玉有宝钗、黛玉两位妻子外,又娶晴雯、......
《汉杂事秘辛》杂事秘辛 《杂事秘辛》,汉无名氏撰。书叙汉桓帝懿德皇后被选入宫及册封之事。其中吴姁单独审视女莹一段,对女莹的身体发肤私处刻画细腻入微,风光淫艳,匪夷所思。明杨慎称得于安宁土知州董氏,沈德符认为是杨慎伪作。书中与史实舛谬处,明胡震亨、姚士粦二......
《好逑传》《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坊本亦名《第二才子好逑传》。创作于明清二代,流行于清代,具体成书时间不详。撰者不署,编次者署名“名教中人”。全书共计4卷18回,以大名府秀才铁中玉和水冰心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两人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同时严守礼教......
《起世经》《起世经》,又称《起世因本经》,为佛陀解说宇宙形成、发展、组织和灭亡的经书。凡十卷。隋代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其内容叙述世界之组织、状态、起源、成坏等过程。分阎浮洲品、郁单越洲品、转轮圣王品、地狱品、诸龙金翅鸟品、阿修罗品、四天王品......
《章台柳》《章台柳》是清代佚名著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成书于清道光年间。情节本唐代许尧佐传奇小说《柳氏传》。叙述:唐天宝间秀才韩翊流寓京师,与李王孙交为莫逆。李蓄妓柳氏,人称“章台柳”。韩柳二人互相爱慕,李遂将万贯家资与柳氏悉赠韩翊,自己前往华山学道......
《无能子》无能子 ,唐朝末年道家学派人物。作者非道士,其书亦极少直接涉及道教内容。其姓名、籍贯、生平皆不详,只有“无能子”别号流传在世。 '据传说他自少年就博学寡欲,擅长于哲学思辨,以授徒讲学为生。后来为了躲避黄巢 起义战火,漂泊四海,生活艰难。光......
《金谷怀春》《金谷怀春》是一部写爱情的小说,又名《怀春雅集》、《融春集》。作者不详何人,但见《百川书志》注为“国朝三山凤池卢民表著,又称秋月著”。欣欣子在《金瓶梅词话》序中说是“前代骚人”卢梅湖著。此书大约产生于明中叶成化年间,在小说戏曲史上有着重......
《醋葫芦》《醋葫芦》,明代醉心西湖心月主人著长篇小说,中国古代十大禁书之一,四卷二十回。这是一部写人物的小说,它用夸张和幽默的笔法写都氏之妒,成珪的惧内,生动有趣。但是它未把人物简单化,都氏对翠苔凶狠、残醋,对成珪严厉粗暴,但对熊二娘却十分疼爱,也写......
《人间乐》《人间乐》是天花藏主人著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新镌批评绣像锦传芳人间乐》。十八回。成书于清初。故事大意是:居掌珠自幼男装,以才美动京师,其父为了拒绝来冢宰议婚,辞官返松江。来冢宰欲以女妻嘉兴才子许绣虎,许逃走。许绣虎在苏州与男装的居掌......
《三续金瓶梅》《三续金瓶梅》是清代讷音居士编辑的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小补奇酸志》《小奇酸志》。八卷四十回,成书于清道光元年(1821)。“三续”叙写西门庆死去七年后,还阳复活,又活到五十岁这几年的家庭生活与官场经历。西门庆阳魂入壳,复旧如初,重整家园......
《民国演义》《民国演义》为蔡东藩所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之一。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辛亥革命、孙中山下野、袁世凯称帝、蔡锷讨袁、张勋复辟、五四运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
《禅真后史(五十三回本)》《禅真后史》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演义禅真后史》,是明代方汝浩著长篇小说,共六十回(清末删节本共五十三回)。成书于明末。小说描写唐太宗二十三年(649年),饥馑流离,盗贼四起。唐太宗听了李太史的话,令叶法师发檄祈请,十分恳切,于是有真人降生......
《反唐演义传》《反唐演义传》的故事讲的是:唐时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奸臣张台(张士贵之子)所害,全家抄斩。薛丁山的长子薛勇、次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并斩于市。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刚,为人性格坚强,不肯屈服,三祭铁丘坟,保驾庐陵王李显,终于起兵反唐,报了血海深仇使正义......
《清史演义》《清史演义》是蔡东藩所著《历代通俗演义》之一,共有一百回,起于满清之源起,终于宣统帝逊位,凡294年。满清入关后,成为继蒙古人之后的第二个外来政权,中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近代中国版图大致确定。......
《五代史演义》《五代史演义》共有六十回,起于朱全忠建立后梁,终于赵匡胤代周建立宋朝。这个时代局势纷乱,军阀轻易称帝。朱全忠建立了后梁政权,却被另一个藩镇军阀李存勖击败,后者成立了后唐政权。儿皇帝石敬瑭依靠契丹建立后晋政权,而政权却亡于契丹。后汉的刘知远逐......
《彭公案》《彭公案》是清末长篇公案小说,作者贪梦道人。“彭公”指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循吏彭鹏。全书共341回。书中大部份情节实属虚构,描述了彭公在江湖豪侠的帮助下,如何惩治贪官恶霸、绿林草寇的故事。塑造了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一批侠义之士的形象......
《东游记》《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八仙出处东游记》,共二卷五十六回。作者为明代吴元泰。内容为八仙的神话传说,记叙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过程。龙太子摩揭夺走蓝采和的玉版,于是八仙和龙王......
《杂阿含经》《杂阿含经》原名《相应阿含》,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是“四部阿含”之一。后世传诵中,误将《杂部》(南传佛教《小部》,诸经篇幅短小,事多杂碎,故名)之名称,覆译于《相应阿含》,故名《杂阿含经》。......
《凤凰池》《凤凰池》是清代刘璋编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凤凰池续四才子书》,一名《续四才子书》,又名《才子奇缘》,题“烟霞散人编”,成书于清康熙中后期。《凤凰池》写了云剑被朝官之子陷害,更名改姓避难远游,与文若霞相知并订下婚约。不久,文家又因权臣......
《北游记》《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玄帝出身志传》、《真武大帝传》、《荡魔天尊传》,是明代作家余象斗创作的中篇神魔小说,全文共四卷二十四回。书中主要讲述了真武大帝得道后降妖除魔的神话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民俗好尚,也流露出民众对......
《金瓶梅词话万历本》《金瓶梅词话》一书是一部古今艳情小说中灿烂的一朵文化奇葩。曾因历史的变迁遭到打击,后因战乱以致流失海外。随着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社会的研究需要,港台金瓶梅研究协会从日、英、法、美、德等国家搜集加以整理,才从新得以完善。让这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
《汉宫春色》《汉宫春色》是一部东晋时期佚名编写的艳情小说,作者尚且不明。本书记录汉孝惠张皇后悲凉的一生。着墨于张皇后年幼守寡却坚贞不屈的正直气节体现的同时,又暗讽了汉朝皇宫政治的黑暗纠葛、情欲偷欢、欲望沉浮。可谓以邪写正、以反写正的代表作品。......
《红楼复梦》《红楼复梦》是清代陈少海创作的长篇小说,大约成书于清代嘉庆初期。《红楼复梦》接续程高本一百二十回后撰写,主要讲述贾宝玉转世为“祝梦玉”后重聚十二钗的故事。 小说对当时社会现实如边患、世情有所反映,可惜浅尝辄止。......
《剑侠传》《剑侠传》,一般认为是明代王世贞所撰,共四卷。它辑录了唐宋时期的三十三篇剑侠小说,是古代文言武侠小说精粹的选本。后来任谓长(任熊)根据此书绘成了三十三剑客图。《剑侠传》所选篇目较为优秀,内容独特,类型单一,说明编辑者对
《龙图公案》《龙图公案》是明代短篇公案小说集,又称《龙图神断公案》,书以《新镌全像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为最早,不题撰者。后有《新刻京本通俗演义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全传》。安遇时编,序
《前汉演义》蔡东藩长篇历史小说《前汉通俗演义》共选取了一百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如同与一百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前汉通俗演义》以演义体小说的笔法使得历史具有强烈的故事性,真实地再现了秦、西汉两朝波澜壮阔的历史......
《玉娇梨》《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是清初佚名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叙写苏友白和太常卿白玄的女儿白红玉,甥女卢梦梨的恋爱故事,为宣扬郎才女貌,功名成就,婚姻美满等俗套之作。《玉娇梨》于1826年在巴黎出版。该书同《平山冷燕》(译本《两个有才学的年青......
《金石缘》《金石缘》是清代佚名著白话长篇世情小说,全称《金石缘全传》,八卷二十四回,成书于清嘉庆五年(1800)前。 作品主要通官宦子弟金玉与出身旧家的姑娘石无瑕、出身土富家庭的林爱珠之间的婚姻纠葛及其不同结局,宣扬女子在婚姻问题上应顺天听命、逆来顺......
《三刻拍案惊奇》《三刻拍案惊奇》是明代陆人龙创作的一本拟话本小说。由钱塘陆人龙编撰,陆云龙评点,原名《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崇祯五年峥霄馆书坊刊行,八卷四十回,为拟话本小说。《型世言》一书,流传稀少,大概问世十年后,已难见该书。崇祯十六年前后,江南书......
《九尾狐》《九尾狐》作者:(清)梦花馆主著;觉园,秦克标点。清代十大社会谴责小说。《九尾狐》是清末继《九尾龟》之后出现的一部社会谴责小说。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著名谴责小说之广泛暴露社会种种丑恶现象有所不同,《九尾狐》谴责的主要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