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中 内容: 京弘福道场释彦琮撰贞观十一年春正月。 帝欲宣畅祖风遵嵩本系。 爰发明诏颁告黎元云。 老君垂范。 义在于清虚。 释迦贻训。 理存于因果。 论其教也。 汲引之迹殊途。 求其宗也。 弘益之风齐致。 然则大道之兴。 肇于遂古。 源出无名之始。 事高有形之表。 迈两仪而运行。 包万物而亭育。 故能经邦致治返朴还淳。 至如佛教之兴基于西域。 爰自东汉方被中华。 神变之理多方。 报应之缘匪一。 暨乎近世崇信滋深。 人冀当年之福。 家惧来生之祸。 由是滞俗者。 闻玄宗而大笑。 好异者望真谛而争归。 始波涌于闾里。 终风靡于朝庭。 遂使殊俗之典。 郁为众妙之先。 诸夏之教。 翻居一乘之后。 流遁忘返于兹累代。 朕夙夜夤畏缅惟至道。 思革前弊纳诸轨物。 况朕之本系出自柱下。 鼎祚克昌。 既凭上德之庆。 天下大定。 亦赖无为之功。 宜有解张阐兹玄化。 自今已后齐供行立至于讲论。 道士女官。 可在僧尼之前。 庶敦本系之化。 畅于九有。 尊祖宗之风。 贻诸万叶。 时京邑僧众。 咸诣阙庭上表。 乃推法师为表曰。 琳年迫桑榆。 始逢太平之世。 貌侵蒲柳。 方值圣明之君。 窃闻。 子见一善必献其父。 臣见一善必献其主。 臣子于君父。 敢不尽心者焉。 何者父有诤子。 身不陷于不义。 士有诤友。 身不离于令名。 琳等虽预出家。 仍在臣子之列。 有犯无隐敢不陈之伏见诏书。 国家本系出自柱下。 尊祖之风形乎前典。 颁告天下无得而称。 令道士等处僧尼之上。 奉以周旋岂敢拒诏。 寻老君垂范治国治家。 所佩服章亦无改易。 清虚卓志与世不群。 不立观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以全真。 隐龙德而养性。 智者见之谓之智。 愚者见之谓之愚。 非鲁司寇莫之能识。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所著冠服。 并是黄巾之余。 本非老君之裔。 行三张之秽术。 弃五千之妙门。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从汉魏已来。 常以鬼道化于浮俗。 妄托老君之后。 实是左道之苗。 若位在僧尼之上。 诚恐泾渭同流。 有损国化。 若不陈奏。 何以表臣子之情。 谨录道经及汉魏诸史。 佛先道后之事如左。 伏愿天慈曲垂听览。 其时表奏。 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 宣口敕云。 语诸僧等。 明诏既下。 如也不伏。 国有严科。 法师饮气吞声。 顾谓诸僧曰。 帝在九重圣颜难睹。 纵欲牵衣折槛。 亦乃无由。 未若踵武屈原栖遑草野。 结兰为佩清白自居焉。 后十三年秋九月。 有黄巾秦世英者。 薄闲醮禁粗解医方。 挟伎术以佞时。 因得志于储后。 阴陈法师之论言讪谤皇宗。 毁黩先人。 罪当誷上。 帝乃赫然斯怒。 沙汰僧尼。 敕遣缁徒并依遗教。 其法琳既讪谤朕之宗系。 宜即推绳。 必也无辞国有刑宪。 而法师鼓腾毛羽思奋云霄。 不待追征自之衙府。 群寮承主上之意。 勘刻法师。 囚禁州庭。 絷之缧绁。 司空毛明素。 伫聆法师清闲。 每常想见其人。 既属幽居。 致诗于法师曰。 冶长倦缧绁。 韩安叹死灰。 始验山中木。 方知贵不材。 法师辱素诗而谢曰。 贫道识性捣昧。 辄不自涯。 狂简斐然。 上忤天听。 未能自殒。 苟存余息。 而公赐垂清玩。 琳宁缄默者哉。 力拙课虚酬之云尔。 叔夜嗟幽愤。 陈思苦责躬。 在余今失候。 枉与古人同。 草深难见日。 松迥易来风。 因言得意者。 谁复免穷通。 毛明素瞩法师诗。 而惊异焉请结三益笃意二难。 素曰。 嗟乎相知之晚也。 冬十月癸亥。 因兴善寺大乘馈珍馔于法师。 法师致书谢曰。 辱赍朝餐虔诚跪受。 非直光鲜玉液。 仰亦香夺兰芬。 戢荷仰仁恕之流。 滋味辍虚羸之弊。 幸甚幸甚。 伏惟大众动止。 与时休泰也。 琳实不才叨簉缁侣。 方圆倚伏无所自容。 不能拔萃出群。 卒致危身之败。 不能和光同滓。 终罹无状之辜。 徒复拥膝长吟惭魂吊影耳。 是知哺糟歠醨者。 则松柏之操弥贞。 淈泥扬波者。 则莲桂之芳逾洁。 至于琳也复何人哉。 素乏逢迎未闲造谒。 既延中士之谤。 遂蹈下愚之迹。 与夫卫足曳尾。 何期爽欤。 且达人无健羡之名。 大道拘守雌之节。 泉清井泄能不恻然。 方将晦影穷岩销声幽谷。 散诞白云之际。 优游青松之下。 朝窥慧苑暮宿禅林。 送此残年放情物外。 兹愿未允耿介如何。 但缧人思挠辞殚理寡。 粗因翰墨申述鄙怀。 而尺素易烦。 寸心难尽也。 冬十月丙申。 敕遣刑部尚书刘德威。 礼部侍郎令狐德芬。 侍御史韦悰。 司空毛明素等。 在州勘当。 因问法师曰。 落发灰心事宜恬静。 出家舍俗须契无为理。 应屏迹四禅栖神六度。 总儒墨之糟粕。 遵半满之菁花。 何乃放志九流婴心五典。 广引三教。 叙治道之升沉。 备举十王。 标崇敬之优劣。 或述佛道先后。 时谈释李师资。 广显十喻九箴。 盛辩气为道本。 语信毁则皦然交报。 论品藻则历尔众书。 道家之谬僧何以知。 奉佛归心全拟自取仰具显。 作论根起习外逗遛。 傥也无辞。 则罪人斯得。 法师对曰。 琳闻。 一切种智号悉达多。 历尘劫而应生。 觐众贤而遍学。 或复示居外道。 或复现作儒林。 应同类而诱凡。 随异形而化物。 然后称无上士。 号天中天。 俯迹娑婆教流沙界。 或假安禅悟道慧解开襟。 致有说法度人神通化物。 但以众生缘悟种种不同。 所以半教满教敷心。 一乘三乘阐道。 随宜各解意在兹乎。 故佛令十二时中。 一时学外。 欲使摧伏异党接引俗流。 缘浅暨深。 爱语同事。 故内典通学论云。 夫在天成象为日月。 而精异刚。 柔在地成形作山川。 而气殊动静。 物既如此人亦如斯。 所以首足之仪。 方履圆戴。 性情之用。 阴惨阳舒。 贵我有知在灵为长。 心行匪一嗜欲不同。 故以禀薄禀厚愚贤自隔。 罔念克念狂圣是分。 歧路交迁。 泣拔毛之未肯。 丝色代变。 悲摩顶之不吝。 信乃利物多途润身异术。 九流既泒百家竞起。 儒道礼乐。 以九仙为乱神。 道事冲玄。 以六经为失德。 刑名贵酷纵横尚辩。 孔辞军旅刘溺儒冠。 专门则钝由章句。 缀文则过在轻薄。 俗以内典类之虚无。 僧以外书譬之糠秕。 存小节则弃方广。 习大道则舍毗尼。 慧士傲为导福之尊。 禅人许为守智之藏。 纷然异学难可胜言。 各适所宜宁容不习。 好同恶异守迷莫返。 其为太息良在于兹。 罕语通方一何寡识。 岂若半文半质兼俗兼真。 历览群书牢笼众艺。 唯有能仁种智冠绝古今。 遂有王舍野人。 试以牧牛之秘。 祇园梵志。 验以数叶之奇。 盛披贝多。 固难详也。 所以童子善财。 求知识而匪懈。 长者耆域。 志好学而斯通。 谅亦无弃一尘。 为积德山之广。 不遗片水。 聚成智海之大。 乃有龙树伟器马鸣硕德。 弘道一时传芳千祀。 若夫道安识蓝田之鼎。 法兰辩昆明之灰。 僧会辞气清高。 惠远神彩洒落。 斯并先风之领袖。 后进之景行者也。 岂唯方朔以多能擅响。 张华以博物著名而已哉。 盖闻。 赤盐招不识之讥。 白鸽起不知之诮。 至有通人遍学庶无斯耻。 窃以德该内外。 群邪惮风而偃踪。 解穷大小。 殊机承景而倾向。 必若小教未通。 则慧品不足。 外学有阙。 则戒篇犹犯。 是以巧饰文辞。 本成四辩之德。 妙闲声韵。 寔预五明之方。 然则花严责于多闻。 法花诫于亲近。 自省无执颇异彼乎。 不以媒炫争名矜伐当世。 欲为真道之助正觉之资耳。 至如田君下坐之伎。 尚可济时。 齐人小算之术。 犹堪自致。 而况琢磨文彩祖述道德者也。 既等金石丝竹。 俱为悦耳之音。 橘柚樝梨。 皆是适口之味。 高山之喻初地。 难胜之顺世间。 固亦风流不坠。 文在兹乎。 庶令僧兼俗典。 无顿废于丘坟。 儒知佛宗。 不慢轻于戒定。 故曰大士遍学通人博闻。 岂同孤陋之徒守局促之怀者也。 但琳所著辩正根起有由。 往以武德四年仲冬之月。 得清虚观道士李仲卿。 所制十异九迷。 及刘进喜显正等论。 轻侮大圣昏冒生灵。 妄引典谟饰非为是。 琳既慨其无识念彼何辜。 因乃广拾九流论成八轴。 叙述三教志明益国。 标十代者意显遵崇。 据史籍而辩后先。 约训诰以明师敬。 十喻斥其十异。 九箴挫彼九迷。 气为道本并有典谟。 信毁曒然非无实录。 但琳往作道士伪谬子细。 委知释教孔老所崇归心。 何容自取。 既而理符事顺。 则清白显然。 根起是彰。 则逗留斯得。 威等又问法师曰。 仲卿优努之论。 十有九条。 进喜显正之文。 才唯一轴。 亦不妄陈美恶广引帝王。 何乃辩正之词纷纭若是。 假引上庠右学。 但构虚辞妄陈。 开士儒生全无实录。 只欲以今类古。 意有所非。 仰具礭陈无容隐默。 法师对曰。 琳闻。 乌有亡是。 显司马之词。 子墨翰林。 属扬雄之赋。 次有玄微镜机之辈。 传盛藻于当时。 殉华冲漠之流。 显词宗于曩日。 典谟既尔琳何异哉。 若不假彼开宗。 何以曲终其致。 所以创陈三教。 叙立论之由。 次显九箴。 答仲卿之说。 其中亦有古来共惑。 因论释通。 后以武德八年仲春之月。 高祖亲临国学。 将行奠礼。 备陈三教商礭微言。 于时二众通人云罗御席。 五都才子星布义筵。 时有潘诞黄巾妄陈先后。 奏高祖言。 悉达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此则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师。 佛乃道之子弟。 遂引佛经云。 求于无上正真之道。 又云。 体解大道发无上意等。 当尔之时。 有胜光寺释慧乘者。 学业钩深才锋映俗。 裹粮坐钾固敌是求。 待问开宗鸣山鼓石。 既泻悬河之辩。 兼吐飞龙之词。 义网高张玄梯广布。 莫不应机泉涌蹑响风驰。 遂使主上回光群公拜首。 于时九仙外道束体辕门。 三洞黄巾望风结舌。 法琳既缘此议。 又撰佛道先后释李师资等篇。 又以博弈所上事云。 后汉中原未全有信。 晋魏夷虏信者一分。 仲卿论云。 石勒之日念其胡风与僧澄道人矫足毛羽。 因此胡法始兴于世。 刘进喜云。 胡来此土未全有信。 姚石已后胡风乃盛。 但琳缘此三人不能默已。 遂广陈君王宰辅敬佛度僧。 用对彼辞显其虚妄。 后陈信毁交报。 以示仲卿。 彰善恶之有征。 使其悛改。 但仲卿等。 文虽二轴事有多条。 纵琳八卷之书。 犹为略报。 方今主上钦明托想玄猷。 兴显沙门遵崇释教。 岂敢以今况古。 意有所非。 理数曒然。 诚为确论。 威等又问法师曰。 论第一云。 大唐驭极圣皇垂拱。 尚贤齿而返正。 贵仁德以还淳。 道佛二流在政非急。 久欲陈其未喻不揆所疑。 献替可否幸详其要。 当今圣上钦明文思。 有何未喻可否须陈。 刺上之情礭言其旨。 法师对曰。 琳闻。 儒教济时人知希仰。 释老利物愚者致疑。 所以托彼上庠陈其未谕。 寄之硕学畅此玄功。 故云殉主事亲。 则忠孝为首。 全身远害。 则道德居尊。 救苦利生。 则慈悲作本。 怀忠奉孝。 可以全家国。 行道立德。 可以播身名。 兴慈运悲。 可以济群品。 济群品则恩均六趣。 播身名即荣被一门。 全家国乃功包六合。 故忠孝为训俗之教。 道德为持身之术。 慈悲盖育物之行。 亦犹天有三光各称其德。 鼎有三足并著其功。 三教同遵嘉祥可致也。 当今主上。 高居负扆端拱无为。 文思聪明宁云未喻。 但以仲卿之辈邪见根深。 纵沐皇猷未能迁善。 所以寄之宾主畅彼典谟。 伸告善言用提其耳。 实不言皇上未喻可否须陈。 乞捡论文自分泾渭。 威等又问法师曰。 论第二云。 捡诸古史逖听先儒。 不闻灵宝之名。 未记天尊之说。 又称妄加穿凿广制斋仪。 靡觌出要之方。 但肆贪求之术。 道士之号无由而来。 河上之言迥无踪迹者。 但道言灵宝之妙秘在玄台。 老辩天尊之神大罗端拱。 三元十真之制。 斯即出要之方。 六斋七品之仪。 岂是贪求之术。 道士之名尚矣。 河上之说久焉。 胡乃斥朝庭之宗崇。 非家国之虔敬。 徒悕五听未越三章。 天网纵宽疏而讵漏。 法师对曰。 琳闻。 九首双瞳之典。 金天火帝之文。 白秦赤汉之谟。 三国二京之志。 是称左史右史记事记辞。 直笔直言无矫无妄。 故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 仙有灵宝之法。 其教如何。 阚泽对曰。 夫灵宝者。 一无氏族可依。 二无成道处所。 教出幽谷非人所知。 真是幽居滥说。 非圣人制也。 吴主善其对焉。 所言天尊之号出自佛经。 窃我圣踪施乎己典。 何者案五经正史三皇已来。 并不云别有天尊住于天上。 但叙周公孔子制礼删诗。 所以五典三坟。 靡睹大罗之称。 前王往帝。 不闻郊祀天尊。 安有执玉简披黄褐垂素发戴金冠。 别号天尊。 端拱九华之殿。 独称大道统御七映之宫。 纵有道教辩天尊。 诸子谈灵宝。 此乃道听途说。 讵可依凭。 委巷之书非关国典。 又斋仪矫制事迹可寻。 莫不广列金银颁班缯彩。 并是三张诡述修静妄言。 斥破逗遛备如琳论。 又道士之号老教先。 无河上之名。 儒宗未辩。 何者。 姚书云。 始乎汉魏终暨苻姚。 皆号众僧以为道士。 至魏太武世。 有寇谦之流。 始窃道士之名。 私易祭酒之称。 此岂琳之臆断。 乃是史籍盛明。 又班固汉书文帝传。 及潘岳关中记。 嵇康皇甫谧高士传。 及访父老等书。 皆无河上公结草为庵现神变处。 事并虚谬不涉典谟。 妄构斐然动成卷轴。 当今主上垂拱问道坐朝。 九族既亲平章百姓。 寔可黜三张之秽术。 阐五千之妙门。 琳今愕愕而犯颜。 望显主上为明后。 若唯唯而从旨。 虑陷圣帝于昏君。 伏惟万乘。 幸纳于刍荛敢陈一中斯言。 若允埃露冀益高深。 威等又问法师曰。 论第三云。 梁高祖留心释典祈祐舍身。 隋文帝荷负四生栋梁三宝。 拓拔沦于正法。 宇文毁于尊容者。 即应蕴福延庆积恶招殃。 何乃魏则数叶临轩。 周乃累君传嗣。 梁婴侯景之难。 隋才二世而亡。 是知天道无亲顿成虚阐。 祸淫福善胡其爽欤。 因何损替者翻享遐龄。 崇敬者无终厥寿。 进退鉾楯情状皎然。 去取自乖足知虚谬。 法师对曰。 琳闻。 道教浮疏讵明三报。 儒宗偓促但叙一生。 故仲尼答季路曰。 生与事人汝尚未知。 死与鬼神尔焉能事。 袁宏后汉书曰。 道家者流出于老子。 老子以清虚淡泊为主。 祐善嫉恶为教。 畜妻子用符书。 祸福报应在一生之内。 此并区中之近唱。 非象外之遐谈。 所以荀悦硕疑史迁深惑。 至如唐虞上圣乃育朱均。 瞽叟下愚是生有舜。 颜回大贤而夭绝。 商臣极恶而胤昌。 盗跖纵暴而福终。 夷齐至仁而饿死。 张汤酷吏七世垂缨。 比干正臣一身屠戮。 诸如此例胡可胜言。 佥惑致疑故常情耳。 所以我之种觉独号遍知。 遐唱四生广敷三报。 欲使繁疑雾卷夙滞云披。 玉牒周陈金言备显。 故经云。 有业现苦有苦报。 有业现苦有乐报。 有业现乐有乐报。 有业现乐有苦报。 或余福未尽恶不即加。 或宿愆尚在善缘便发。 如灰覆火岂得称无。 若闇寻声当知必有。 且夫善恶无爽状麟斗以日亏。 报应有归。 等鲸亡而星现。 但察感通之分。 足明善恶之来。 然则箫杨周魏之流。 可不思而自释也。 威等又问法师曰。 论第四云。 高祖武皇帝者。 似若诏出已后方造论端。 当今帝系所崇老聃为本。 奉遵柱下。 敕道居先。 因何固拒诏文。 擅生爬毁事既非小须具委陈。 不得徒事饰非虚烦翰墨法师对曰琳所著论文。 本缘刘李。 实非诏出已后。 乃是八年已前。 但为谥号未行。 创云皇帝。 次依汉史为太上皇。 后见帝谥颁行。 方题大武。 请寻论卷第四。 指的显然叙德。 但记八年足知非谬。 岂敢诏书出后公然爬毁。 求虚责实罪有所归。 乞捡逗遛自分清白。 威等又问法师曰。 论第五云。 依姚长谦历云。 佛是周昭王甲寅岁生。 穆王壬申之岁始灭度者。 因何法显为传云。 圣殷王时生。 推于像正之记言。 佛是周平王世出。 道安作论确执桓王。 长房为录固言庄代。 是知传述乖紊。 无的可依仰。 具显先后。 不同遐迩所以。 法师对曰。 琳闻。 大圣应生本期利物。 有感斯现无机不烛。 故经云。 一音所畅各随类解。 论声既尔语体亦然。 而传记所明非无斥理。 琳今正据取彼多家。 先列其真后陈其妄。 谨依魏国昙谟最法师齐朝上统法师。 及隋修历博士姚长谦等。 据周穆天子传。 周书异记。 前汉刘向列仙传序。 并古旧二录。 后汉法本内传。 及傅毅法王本记。 吴尚书令阚泽等众书。 准阿含等经。 推佛是姬周第五主昭王瑕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之岁七月十五日。 现白象形降神。 自兜率托净饭王宫摩耶受胎。 故后汉法本内传云。 明帝问摩腾法师曰。 佛生日月可知以不。 腾答曰。 佛以癸丑之年七月十五日。 托阴摩耶。 即此年也。 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 于岚毗园内波罗树下。 右胁而诞生。 故普曜经云。 普放大光照三千界。 即周书异记云。 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 江河泉池忽然泛涨。 枯井涌泉并皆溢出。 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 其夜即有五色光气。 入贯太微遍于西方。 尽作青红色。 昭王即问太史苏由曰。 是何祥也苏由曰。 有大圣人生于西方。 故现此瑞。 昭王曰。 于天下何如。 苏由曰。 即时无他。 一千年后声教被于此土。 昭王即遣人镌石记之。 埋在南郊天祠前。 佛生即此年也。 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四月八日夜半。 逾城出家。 故瑞应经云。 太子十九四月八日夜半。 天人窥于窗中。 叉手白言。 时可去矣。 因命马行。 即此年也。 周第六主穆王讳满。 二年癸未二月八日。 佛年三十成道。 故普曜经云。 菩萨明星出时豁然大悟。 即此年也。 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 佛年七十九方始灭度。 故涅槃经云。 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 出种种光。 大地六种震动。 声至有顶。 光遍三千。 即周书异记云。 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平旦。 暴风忽起拨损人舍伤折树木。 山川大地皆悉震动。 午后天阴云黑。 西方有白虹十二道。 南北通过。 连夜不灭。 穆王问太史扈多曰。 是何征也。 扈多对曰。 西方有大圣人。 灭度衰相现耳。 佛入涅槃。 即此年也。 始自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诞应已来。 至今大唐贞观十三年已亥之岁。 正经一千六百一十八(一十八者恐六十六之错)载。 言法显为传云。 圣殷王时生者。 但法显虽游外国。 传未可依。 年月特殊大为河汉。 又道安乙丑上统甲寅。 诸无所据未足为验。 又像正之记罕见依凭。 安公为论据罗什记。 罗什记者。 承安世高。 安世高者。 以汉桓帝时在洛阳翻译。 信执笔者据桓王时。 但罗什秦曰始来。 世高汉朝先至。 二师相去垂三百年。 信彼相承依而为记。 非是安论造次谬陈。 并由当时传者之过。 又隋朝翻经学士费长房言。 佛庄王时生者。 房以二庄同世周庄十年即鲁庄七年也。 但据恒星为验而云佛生。 未悟恒星别由他事。 琳案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云。 佛灭度后二百五十年。 文殊至雪山中。 化五百仙人讫。 还归本土。 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于涅槃。 恒星之瑞即其时也。 长房言二月八日生者。 乃是四月非二月也。 然长房所判。 未究事根。 何者。 长房云。 周以十一月为正月。 言四月者今二月也。 虽云二月终是四月。 案春秋一部。 年用鲁庄之年。 月取周王之月。 恒星本瑞于周世。 须据周之时日月。 长房乃云。 佛庄王十年二月八日生者。 大为猛浪。 若是二月不应论星。 长房又云。 佛以四月八日下托胎者。 托胎既用周月。 现生还是周辰。 今言二月是亦非也。 若周以十一月为正月。 如来不容二月生。 凡人正月胎即十月生。 四月胎即正月生。 佛俯同人世七月胎故乃四月生。 王劭齐志云。 周四月者夏之六月(周夏二字上下方可)以此却推。 四月生者是七月胎。 今言六月取其节气。 虽经七月终属六月。 信知王劭所说不差。 又长房言。 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二月明星出时成道者。 亦有大过。 何者。 案刘向古旧二录云。 周惠王时已渐佛教始。 一百五十年后。 老子方说五千文。 若以惠王之时始成佛者。 不应经教已传京洛。 又计惠王即庄王孙也。 以癸亥年推其相去唯三十年。 不应始得成佛。 经教已来此土。 寻如来化世四十九年。 迦叶结集在佛灭后。 法门东渐正是周时。 刘向之言诚非谬矣。 长房之录定不可依。 详夫圣应无方理难窥测。 况乃东西夐远年代遐遥。 复遭六国纵横秦焚五典。 为年纪者不少。 序帝历者多家。 而互有差违增减出没。 皆师己意各谓指南。 琳今粗述见闻。 详诸史录。 略陈遐迩。 扬确后先者也。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中 发布时间:2025-11-21 23:07:35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30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