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一百二十三 内容: 典礼八北郊罢合祭诏绍圣三年正月戊午朕惟先王之祀天地。 其时物器数。 各以其象类求之。 故以阳求天。 祀于冬至之日。 以阴求地。 祭于泽中之丘。 载于典经。 其义明甚。 而合祭之论。 特起于腐儒之臆说。 历世袭行。 未之有改。 先皇帝以天纵大智。 缉熙王度。 是正百礼。 以交神明。 遂定北郊亲祀之仪。 将举千载已坠之典。 虽甚盛德。 无以复加。 乃者有司不原本指。 尚或因陋。 肆予冲人。 嗣有令绪。 仰惟先志。 其敢忽忘。 宜罢合祭。 自今间因大礼之岁。 以夏至之日躬祭地祇于北郊。 应缘祀事仪物。 及坛壝道路帷宫等。 宜令有司参酌详具以闻。 北郊前诣景灵宫朝献太庙朝飨诏元符三年六月丙午致明察者。 莫重于郊丘之祀。 极僾肃者。 莫严于祖考之荐。 乃者奉若猷训。 宪章古昔。 罢合祭之渎。 修特禋之典。 将以夏至之日。 祗款皇祇之灵。 比览有司之陈。 欲寝前期之告。 朕惟朝献于原庙。 祼将于太室。 讵容旷岁之久。 不及躬祠之奉。 岂独异事天之礼。 抑未称飨亲之诚。 怵惕冰怀。 靡遑宁处。 其钦承于先烈。 用悉讲于多仪。 匪敢惮勤。 庶几尽志。 将来亲祠北郊。 前二日、躬诣景灵宫朝献。 太庙朝飨。 并依南郊仪制。 祭地方泽御笔手诏政和三年九月二十日昔先王父天母地。 严恭祀祭。 躬行而岁遍。 朕承嗣丕构。 率循旧章。 三岁一郊。 大赉天下。 祗载郊庙。 荷天之休。 罔有不格。 率时昭考。 既革合祭之非。 牵狃故常。 尚稽夏至之礼。 大报天地。 弗及方丘。 夙夜以思。 靡遑宁处。 夫祭不欲数。 数则烦。 不欲疎。 疎则怠。 废而不举。 其可乎。 惟明与察。 不敢不虔。 自今每遇冬祀大礼后。 祭地方泽。 其仪物仗卫应奉事。 悉从减省。 从祭臣僚。 与随驾卫士。 量与支赐。 简而易行。 无偏而不与之失。 以称朕意。 可令礼制局裁定以闻。 夏祭礼成德音政和四年五月十七日门下。 负阴而抱阳。 万物所以格生成之化。 尊天而亲地。 王者所以隆辅相之功。 眷言二至之专祠。 浸紊千龄之坠典。 自我作古。 其骏惠于先猷。 迄用有成。 期尽循于周道。 考协圭币牲牷之荐。 咸秩山林川泽之文。 为坛再成。 若乐八变。 笾豆有楚。 肇新簿正之规。 日月为常。 始辨车官之制。 用侑登于烈祖。 以对越于皇祇。 丕昭三壤之丰。 大报九功之叙。 密云不雨。 协气横流。 屑然景象之旁臻。 纷若祥光之下烛。 礼仪平度。 含洪之庆无疆。 福禄来崇。 博厚之临有俶。 并饬虑囚之泽。 肆朌孚号之恩。 应四京诸道云云于戏。 圣人成能。 既假三神之祉。 君子有解。 式敷四海之休。 维尔群伦。 钦予至意。 夏祭礼毕德音政和七年五月二十五日门下。 顺承天之义。 莫踰厚载之功。 资事母之诚。 寔重广禋之祭。 顾惟菲德。 获履至尊。 永言绍述之图。 敢怠夤恭之志。 若时大业。 底此丕平。 天惟惠民。 具格高明之锡。 地不爱宝。 荐膺翕辟之休。 水行叙而河流清。 农扈修而年谷熟。 陵阿疏于九服。 琛挚走乎八荒。 禁籞发祥。 甘醴协流衍之应。 宫庭效异。 神芒超案牒之占。 有兹并受之符。 悉繄咸享之况。 属者肇修旷典。 祗上鸿名。 率辞揆方。 既阐一元之化。 报功飨德。 宜遵三岁之祠。 是用躬事方舆。 亲承大号。 尽黜合祛之陋。 载严侑配之崇。 黄玉奠而休气臻。 函钟奏而灵斿出。 于时神心昭晢。 精意交通。 景光爥坛。 密云不雨。 凯风入律。 厥壤可游。 惟祭泽之下流。 岂祝厘之专向。 诞施庆宥。 均赉多方。 应四方诸道云云于戏。 含万物以化生。 兹尚坤能之祉。 敛五福而敷锡。 是昭解吉之仁。 咨尔群黎。 体予至意。 夏祭毕德音宣和二年五月二十四日门下。 总丹府以御九霄。 天弗违于道妙。 坐明堂而观八极。 地不爱于珍符。 功敢自居。 礼宜有报。 上遵祖宗三岁郊见之举。 也讲于旧章。 下黜汉唐二仪合祛之非。 肆称于新礼。 乃者柔祇顾贶。 嘉应荐臻。 丰年屡而黍稌多。 和气交而风雨节。 下房效神芝之产。 厥壤洊甘露之零。 河流不扬。 宝鼎自至。 属夏戎之款塞。 环陕右以休兵。 正朔加敦煌以西。 烽火息天山之外。 惕惟菲德。 何以臻兹。 永思锡类之休。 敢忘美报之义。 乃以夏至之日。 款于方泽之中。 万玉旅廷。 六乐备奏。 器用古以尚质。 嘏因时而合经。 黄琮奠而精意交。 函钟变而灵斿出。 侑以烈祖。 遍于群神。 于时岳祗骏奔。 川后来会。 驱疾霆而号召。 骤宿雨以蠲除。 一清宇宙之翳氛。 尽廓乾坤而呈露。 庆云覆野。 美光烛坛。 底熙事之休成。 钦祭泽而敷锡。 赦过宥罪。 荡垢涤瑕。 嘉与万方之人。 并受三神之祉。 应四京诸道云云于戏。 后皇顾享。 至哉坤元之功。 阍翟均厘。 介尔太平之福。 尚赖有官君子。 三事大夫。 永肩一心。 同底于治。 恭谢坛殿就郊坛者已见南郊门亲祠亳州太清宫回日恭谢天地诏大中祥符六年八月庚申朕以眇躬。 缵兹大宝。 荷乐康于穹壤。 膺锡类于祖宗。 明发之心。 尝增于励翼。 大同之俗。 获固于隆平。 盖积累于善祥。 岂凉薄之能致。 而自钦承瑞命。 祗奉元符。 陟元岱而上封。 款魏脽而大报。 再临巩洛。 躬祀寝园。 天监孔章。 民和旁洽。 暨太宫之归格。 乃宣室而凝神。 属以上真。 荐回嘉贶。 洪惟宝绪。 逖悟于有开。 复念休期。 肇隆于无斁。 故将协吉春序。 卜胜神皋。 恭建坛壝。 亲谢天地。 窃思三才之始。 是谓道精。 万化之宗。 允惟教父。 顾谯都之旧壤。 峙曲里之珍祠。 炎汉庶民。 荐芬馨而祗肃。 有唐继孝。 奉宝绶而尊崇。 俾浃宇之咸康。 实上清之幽赞。 当乘法驭。 顺拜殊庭。 方冀询谋。 未遑诞告。 而景亳耆耋。 趋丹阙而献封。 外朝官师。 伏彤墀而抗疏。 愿修盛节。 允契素怀。 是用祗考元辰。 缅遵令典。 彼涡之曲。 既奉于萧芗。 在国之阳。 复荐于圭币。 朕以来年春。 亲诣亳州太清宫。 行朝谒之礼。 先于东京置坛。 回日恭谢天地。 一如南郊之制。 咨尔蒇事。 及夫撰仪。 勿旷攸司。 各扬乃职。 祀礼所用。 必极于丰崇。 乘舆所须。 务敦于简俭。 应于费用。 并从官给。 一路但增修馆驿以备行宫。 所用什物。 亦官自营办。 不得辄有科率及差役丁夫。 诸路长吏不得擅离本任。 来赴行在。 及以修贡为名辄有率敛。 两京诸路起居章表附驿以闻。 恭谢大赦天下制大中祥符七年二月壬辰门下。 王者诞受丕图。 所以集神祇之贶。 钦崇毖祀。 所以罄明察之诚。 矧道荫之斯隆。 盖灵心之乃眷。 故襄驾展顺风之礼。 虞巡昭肆类之文。 用能储思希微。 沉研于妙本。 降衷肸蚃。 丕冒于群民。 播厥英声。 垂于永裔。 顾惟眇质。 祗绍庆基。 念守成之惟艰。 常驭朽而增惕。 焦劳靡息。 菲薄自居。 庶保善经。 期臻治古。 而皇穹降鉴。 荐锡于秘符。 飙驭下临。 聿彰于鸿绪。 上仪毕举。 宝契遐昌。 属尉候之谧清。 复岁时之丰楙。 克广重熙之业。 允符全盛之期。 言念垂休。 敢忘修报。 是用朝真涡曲。 俯协于舆辞。 定位国阳。 肇崇于福畤。 达明馨于泰馆。 备精享于太宫。 焜耀采章。 极弥文之制。 寅威配侑。 申有恪之容。 万玉旅陈。 八神警跸。 鸣鸾方甸。 荐毙嘉坛。 三灵以之交欢。 百顺于焉介祉。 荷祖宗之来格。 膺高厚之顾怀。 获奉吉蠲。 良深感庆。 殊禧山委。 既祚于邦家。 渥泽风行。 宜均于<宀禹>县。 可大赦天下。 云云于戏。 洁粢报德。 有国之彝章。 解网推仁。 前王之懿范。 谅至诚之旁达。 致缛典之具扬。 期遵日慎之规。 益盛时雍之化。 永延纯锡。 大庇斯民。 更赖良弼茂亲。 协宣于忠力。 虎臣爪士。 共谨于戎昭。 暨有位之具寮。 逮庶邦之守吏。 交修厥职。 用副予衷。 咨乃群伦。 同底于道。 恭谢天地于大安殿谒太庙赦天下改明道元年制天圣九年十一月甲戌朕绍膺骏命。 钦奉先猷。 继累圣之成基。 为群元之司牧。 内则慈闱申诲。 叶助于懿纲。 外则多士尽规。 亿宁于百度。 获保丕构。 于兹十年。 念守文之至难。 思置器之攸重。 罔敢自逸。 期臻太和。 居常虑善纳忠。 忧勤于旰日。 务农劝穑。 敦厚于时风。 懋建永图。 庶无缺政。 昨以仲秋在序。 炎燎挻灾。 谅儆戒之有繇。 顾眇冲而增惧。 既辟谠言之路。 仍覃肆眚之恩。 祇若灵心。 导迎和乐。 洎禁闼之胥葺。 遂不日以斯成。 此盖哲辅同寅。 群材共济。 自轩墀之列职。 逮斡力之近臣。 咸集事功。 聿新缔构。 载安燕御之所。 敢忘修省之怀。 是用答二仪并贶之仁。 荷九庙发祥之祉。 洁斋路寝。 于以致明察之诚。 荐鬯大宫。 于以伸僾肃之志。 精衷克展。 纯嘏方来。 因纪号以建元。 庶顺时而布惠。 爰临端阙。 大赉庶邦。 可大赦天下。 宜改天圣十年为明道元年。 云云于戏。 惟民多辟。 爰颁在宥之文。 与物咸新。 式霈如春之泽。 更赖臣邻弼赞。 中外倾输。 体兹钦翼之心。 共享清宁之祐。 大庆殿行恭谢之礼御札嘉祐元年五月甲申敕内外文武臣寮等。 执圭璧以事神。 严祖宗而配帝。 虽有国之常典。 亦因时而制宜。 朕承三圣之丕基。 抚万邦之有众。 俭于己、思天下之民丰。 劳于心、致天下之民佚。 罔敢怠忽。 庶几治平。 而首春以来。 偶爽调适。 赖三灵敷祐。 百福来臻。 顺以节宣。 获兹康裕。 加以边隅不耸。 风雨以时。 虽庶务之咸和。 顾眇躬而增惕。 是用稽先朝之成宪。 询故实于有司。 即广殿之秘严。 择令辰之良吉。 式伸昭谢。 以格纯休。 宜示先期。 俾兹诞告。 朕取今年九月内于大庆殿行恭谢之礼。 其今年冬至亲祀南郊。 即宜权罢。 所有合行诸般恩赏并特支。 就恭谢礼毕。 一依南郊例施行。 至日。 朕亲御宣德门宣制。 仍令所司详定仪注以闻。 务遵典礼。 勿俾烦劳。 咨尔多方。 咸体予意。 故兹扎示。 想宜知悉。 恭谢前谒太庙宰臣上第三表请摄事答诏嘉祐元年八月丙寅朕钦怀景贶。 昭谢明灵。 率按前彝。 以图钜礼。 前款庙祏。 则将遍迪馈尝。 还禋路庭。 所以合答穹厚。 永惟灌鬯。 畴可弗躬。 虽重诿于建言。 未即从于来请。 而卿等固谓在天之后。 巳配帝而申严。 观德之宫。 有遣官之著式。 质诸典礼。 皆适经权。 勉循勤诚。 式终熙事。 将来特遣大臣诣太庙摄事。 务从严恪。 以称朕恭。 恭谢天地于大庆殿大赦改嘉祐元年制嘉祐元年九月辛卯门下。 朕缵承基绪。 统御幅员。 总揽万机。 周旋三纪。 思守文之尤重。 念居上之至难。 或未明而衣。 或既旰乃食。 惟正人是用。 惟公论是稽。 恬然过勤。 举不知困。 比春云始。 平履忽亏。 荷高明之博临。 膺厚顺之丕拥。 宗社降福。 士民输忠。 眇眇之躬。 遄臻于绥乂。 便便之政。 率遂于讲修。 虽属水潦构灾。 河流移道。 眷言万国。 咸克妥安。 邦经所繄。 朕力何有。 亶兹循省。 弥用战兢。 秋凛戒期。 农收毕务。 诞询故事。 参绎前猷。 约郊壝之仪。 严路廷之制。 工师虔巩。 物品晏清。 祗罄诚忱。 洁伸款见。 上以答本元之开佑。 下以蕲生聚之乐康。 寖通明灵。 交示肸蚃。 宜与兆庶。 共均休嘉。 式覃涣汗之恩。 仍易纪年之号。 以孚神贶。 以顺物宜。 可大赦天下。 宜改至和三年为嘉祐元年。 于戏。 崇配侑之经。 所以迪宣纯孝。 布宽仁之法。 所以昭格大和。 先朝茂规。 有国常典。 更赖明廷百辟。 皆谨乃官。 率土群黎。 各安其业。 康助盈成之化。 永跻仁寿之风。 宋大诏令集卷第一百二十四典礼九明堂一杂诏明堂合祭天地太祖太宗真宗配日月河海诸神悉如圜丘从祀诏皇祐二年三月乙丑明堂之礼。 前代并用郑康成王肃两家义说。 兼祭昊天上帝。 已为变礼。 国朝自祖宗已来。 三岁一亲郊。 即遍祭天地。 而百神靡不从。 故太祖皇帝雩祀、太宗真宗皇帝祈谷二礼。 本无地示位。 当时皆合祭天地。 以祖宗并配。 而百神从祀。 今祀明堂。 正当三岁亲郊之期。 而礼官所定。 止祭昊天五帝。 不及地祇。 又配坐不及祖宗。 未合三朝之制。 况比年以来。 水旱地震。 稼穑不登。 今移郊为大享。 盖亦为民祈福。 若祭天而不祭地。 又祖宗不得遍配。 于礼未安。 其将来亲祀明堂。 宜合祭皇地祇。 奉太祖太宗真宗并配。 而五帝神州地祇。 亦亲献之。 日月河海诸神。 悉如圜丘从祀之数。 以称朕恭事天地祖宗神灵之意。 明堂罢从祀群神诏元丰三年七月丁亥朕惟先王制行以起礼。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 一也。 而属有尊亲之殊。 礼有隆杀之别。 故远而尊者祖。 则祀于郊之圜丘而配天。 迩而亲者祢。 则祀于国之明堂而配上帝。 天足以及上帝。 而上帝未足以尽天。 故圜丘祀天。 则对越诸神。 明堂则上帝而已。 故其所配如此。 然后足以适尊亲远近之义。 昔者周公之所亲行。 而孔子以为盛者也。 事载典册。 其理甚明。 而历代以来。 合宫所配。 既紊于经。 乃至杂以先儒六天之说。 此皆因陋昧古。 以失情文之宜。 朕甚不取。 其将来祀英宗皇帝于明堂。 惟以配上帝。 余从祀群神悉罢。 故兹诏示。 想宜知悉。 太皇太后明堂礼成罢贺赐中书门下诏元祐四年敕。 门下。 皇帝临御。 海内晏安。 五经季秋。 再讲宗祀。 克有君德。 以享天心。 顾吾何功。 获被斯福。 今有司因天圣之故事。 修会庆之盛礼。 将俾文武。 称庆于庭。 吾自临决万机。 日怀秪畏。 岂以菲薄之德。 自比章献之明。 矧复皇帝致贺于禁中。 群臣奉表于闱左。 礼文既具。 夫又何求。 前朝旧仪。 吾不敢受。 将来明堂礼毕。 不受贺。 百官并内东门拜表。 故兹诏示。 想宜知悉。 明堂图御笔手诏崇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朕若先王飨帝之义。 严父之礼。 布政之居。 夏有世室。 商有重屋。 周有明堂。 对越在天。 以孝以享。 朕承祖宗积累之绪。 永惟先帝盛德休烈。 惧无以称。 而宗祀之报。 尚或阙焉。 中夜以兴。 怵惕靡安。 比诏有司。 审加论定。 具图来上。 于礼有稽。 追三代之坠典。 黜诸儒之异说。 作而成之。 庶几乎古。 朕将秩礼祗载。 昭事上帝。 右我烈考。 敛其五福。 用敷锡于庶民。 其姚受仁等所奏明堂图议。 可依所定营建。 唯不得科率劳民。 仰并从官给。 仍令学士院降诏施行。 建明堂一物以上并从官给御笔手诏政和五年五月十一日严父配天。 国之大典。 百世之下。 久失其传。 考古验今。 得其时制。 比诏建立。 以笃孝思。 鸠匠聚材。 经始不亟。 州郡应办。 深恐从期赴功。 辄行科扰。 人用告劳。 可令一物以上。 并从官给。 勿取于民。 般挈运载。 优给其直。 以称尊事上帝。 率见昭考之意。 修建明堂御笔手诏政和五年七月十日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 远而尊故配祖以郊。 近而亲故配父于明堂。 今三岁一郊。 右我烈祖。 而宗祀明堂。 以配上帝。 寓于殿寝。 礼盖云缺。 朕嗣承先烈。 君临万邦。 罔极之怀。 欲报无所。 夙兴夜寐。 靡遑宁处。 崇祀之初。 尝诏建立。 去古既远。 历代之模。 无足循袭。 朕万机余闲。 黜诸儒臆说。 刺经稽古。 度以九筵。 分其五室。 通以八方。 上圆下方。 参合先王之志。 心庶几焉。 相方视址。 于寝之南。 僝工鸠材。 自我作古。 以称昭事上帝。 率见昭考之心。 咨尔中外。 其体至怀。 明堂制度御笔手诏政和五年八月十五日明堂之制。 自三代以还。 有为之君。 虽欲稽法先王。 终不能如古。 盖违经徇俗。 惑于众说。 失其旨意。 朕永惟严父飨帝之礼。 尚阙未备。 取考工记所载。 考其互见之文。 得其制作之本。 命工伻图。 莫不备具。 无一不合。 夏后氏曰世室。 堂修二七。 广四修一。 五室。 三四步。 四三尺。 九阶。 四旁两夹窗。 考夏后氏之制。 名曰世室。 又曰堂者。 则世室非庙。 堂修(二七。 广四修)一。 则度以六尺之步。 其堂修十四步。 广十七步之半。 又曰五室三四步四三尺者。 四步益四尺。 中央土室也。 三步益三尺。 木火金水四室也。 每室四户。 户两夹窗。 此夏后氏之制也。 商人重屋。 堂修七寻。 崇三尺。 四阿重屋。 商人名曰重屋。 而又曰堂者。 非寝也。 即堂也。 度以八尺之寻。 其堂修七寻。 又曰四阿重屋。 阿者。 屋之曲也。 重者。 屋之复也。 则商人明堂。 有四隅之阿。 四柱复屋。 则知下方也。 周人明堂。 度以九尺之筵。 三代之制不相袭。 夏曰世室。 商曰重屋。 周曰明堂。 则知皆堂也。 东西九筵。 南北七筵。 堂崇一筵。 五室。 凡室二筵者。 九筵则东西长。 七筵则南北狭。 所以象天形。 则知上圆也。 夏商周之名虽不相袭。 其制则一。 唯步、寻、筵、广狭不同尔。 考工记所言。 三代之制。 亦各互见。 朕万机之暇。 取夏后氏益五室之度。 兼商人四阿重屋之制。 从周人度以九尺之筵。 上圆象天。 下方法地。 四户以合四序。 八窗以应八节。 五室以象五行。 十二堂以应十二朔。 九阶四阿。 每室四户。 夹以八窗。 兼三代之制。 黜诸儒之臆说。 飨帝、严父、听朔、布政、于一堂之上。 于古皆合。 其制大备。 宜令明堂使司遵图建立。 以称朕意。 布告中外。 咸使闻知。 明堂专以配帝严父御笔手诏政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若稽古明王。 称情制礼。 远而尊、故配祖于郊。 近而亲、故配帝以称明。 报天事帝、尊祖严父之义至矣。 朕嗣承先志。 考协礼经。 肇建明堂。 得其时制。 上圆法天。 下方象地。 阴阳五行、四时八方之义。 裒对于一堂之上。 逮兹有成。 庶几三代。 有司奏言。 将颁常见视朔。 以朝诸侯。 虽于古有合。 顾何德以堪之。 夫辨方正位。 僝工鸠材。 有严宗祀。 盖以钦若昊天。 率见昭考。 兢兢业业。 惧不克歆。 而末予冲人。 负扆南面。 以听天下。 其敢遑处。 将来明堂专以配帝严父。 余悉移于大庆文德殿。 以伸昭事孝思之心。 布告中外。 咸使闻知。 建明堂推恩毋得为例御笔手诏政和七年六月明堂钜典。 旷古纷纭。 粤政和五年。 建官设属。 亲授规矩。 荷天之休。 工用有成。 上追三代。 下陋汉唐。 于是昭是孝思之志。 夙夕以宁。 不其韪欤。 应修建一行所推恩数。 悉出亲笔。 度越常格。 深虑官司日后应缘功效。 辄有攀援。 妄乱陈请。 具拟体例。 侥冒赏典。 三省枢密院常切检察。 自今毋得为例。 有妄陈请。 官司以违御笔论。 吏杖脊、黥配海岛。 诸房人吏不检举。 中书后省不缴词头。 门下后省不封驳。 御史台不弹劾。 并与陈请官司同罪。 仍许互纠以闻。 不分首从。 不以赦降去官原减。 明堂五室御笔手诏政和七年八月十八日宗祀明堂。 以配上帝。 后世循沿末习。 配于六天。 而又遍以群神从祀。 违经失礼。 渎神为甚。 昔我烈考。 下诏改革。 是正礼经。 今肇禋明堂。 并依先帝诏旨。 从祀悉罢。 明堂五室。 不可虚设。 考之周书。 有大裘而冕。 与设大次小次之文。 则义当亲祠而不废。 有司以议来上。 嘉从其说。 已降指挥。 亲祀五帝于五室。 革末世渎神之陋。 上承先帝已行之旨。 而协周人飨帝之恭。 故兹诏示。 俾喻至怀。 秋飨明堂如孟月朝享礼诏书政和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朕肇建合宫。 称秩元祀。 既右烈考。 以配上帝。 载稽国典。 参质时令。 季秋大飨。 岁所常行。 朕将躬执豆笾。 承神致孝。 自今以始。 著为定制。 惟先王之世。 大礼必简。 观天下之物。 无以称其德。 则以内心为贵。 帝亲之奉。 其敢弗钦。 而明堂近在宫城。 秋飨实荐时事。 行之久远。 宜极简严。 其每岁季秋亲祠。 如孟月朝献礼。 更不差五使仪使等。 其合行事件。 令所属条具申请。 故兹诏示。 想宜知悉。 御札皇祐二年有事明堂御札三月戊子事天事地。 治国之善经。 飨帝飨亲。 圣王之盛节。 所以懋昭孝本。 惇训民先。 致理之原。 率繇兹举。 朕钦膺瑞命。 抚有中区。 赖高厚之顾临。 加人祗之协赞。 方隅底属。 岁物顺蕃。 济此丕平。 莫匪灵贶。 缅稽先宪。 祗见昊穹。 而祈谷于春。 祭雩以夏。 迨升禋于景至。 皆亲展于国容。 惟明堂布政之宫。 尊严父配天之礼。 虽崇精享。 未即躬行。 言念及兹。 心焉载惕。 今将涓季秋之令旦。 举宗祀之上仪。 恭接神明。 奉将牲币。 庶成继孝。 岂敢惮勤。 朕以今年九月内择日有事于明堂。 罢今年冬至亲祠南郊之礼。 诸道州府。 不得以进奉为名。 辄行科率。 嘉祐七年有事明堂御札七月戊午朕蒙上神之休。 膺列圣之绪。 兢兢业业。 罔敢怠荒。 惟皇祐之再秋。 荐五精于重宇。 明以教万民之孝。 幽以通群灵之欢。 历年于兹。 天旷弗举。 今四时和裕。 群物茂丰。 奉牲告成。 曷勤之惮。 况夫容台献议。 去并侑之烦。 乐府考音。 推至和之本。 宜恢盛制。 用戒先期。 朕以今年季秋择日有事于明堂。 其合行恩赏。 并如南郊故事。 诸道州府。 不得以进贡为名。 辄行科率。 致有烦劳。 熙宁四年有事明堂御札五月辛亥朕荷二仪之休。 履四海之富。 经庶政之至治。 秩将礼之弥文。 钦惟五圣之谟。 常躬三载之祀。 自缵隆于大业。 已肆类于圆丘。 兴言总章。 未绍嘉飨。 维仁祖之式。 宜谨于遵修。 维文考之尊。 宜严于陟配。 况万宝时楙。 三光仰澄。 官师协恭。 方隅底定。 是用稽仍路寝之制。 涓选肃霜之辰。 上以裒对天明。 展昭事之重。 下以饬厉民志。 示追养之勤。 特戒先期。 以孚大号。 朕取今年季秋择日有事于明堂。 合行恩赏。 并依南郊例施行。 诸道州府。 不得以进奉为名。 辄行科率。 元丰三年有事明堂御札四月丙辰朕躬履俭勤。 纂承历服。 荷二仪之眷佑。 致万国之和平。 见帝郊丘。 宁神庙祏。 弥文屡请。 精义已通。 维典章之上仪。 实陟配之鸿礼。 虽尝宗祀。 未称孝思。 矧四时顺成。 百物丰美。 臣工协济。 华夏交欢。 宜卜肃霜之辰。 载考合宫之典。 具严昭事。 用伸报本之诚。 明示有尊。 兼广教民之道。 其敷大号。 以戒先期。 朕取今年季秋择日有事于明堂。 咨尔攸司。 各扬厥职。 元祐元年有事明堂御札六月癸酉祭莫重于承天。 故昭事以极其报。 礼莫先于严父。 故陟配以达其诚。 于皇辟王。 永世克孝。 盖未尝不修大飨之礼。 稽六经之文。 顾惟冲人。 获绍正统。 茕然衔恤。 亦既踰年。 兴言总章之堂。 未躬上帝之祀。 卜用秋杪。 裒对天明。 以仪式刑文考之谟。 以清缉熙烈祖之典。 觊迎介祉。 燕及群生。 宜戒先期。 特孚大号。 朕取今年季秋择日有事于明堂。 礼成宣制恩赏。 并依南郊例施行。 咨尔攸司。 各扬厥职。 元祐四年有事明堂御札三月戊寅朕蒙天地降康。 缵宗庙休绪。 内师文母之圣。 朕蒙天地降康。 缵宗庙休绪。 内师文母之圣。 以底绥四方。 外率昭考之行。 以统正万事。 而百度允若。 五年于兹。 民物和而风雨惟时。 四裔服而兵革不作。 顾以不敏。 其何能臻。 永惟继序之囏。 益思严父之报。 矧圣德无以加于孝。 唯宗祀莫大于配天。 俾由旧章。 爰秩新礼。 乃卜季秋之飨。 以侑上帝之尊。 申戒前期。 诞告有众。 朕取今年季秋择日有事于明堂。 礼成宣制恩赏。 并依南郊例施行。 咨尔攸司。 各扬厥职。 绍圣二年有事明堂御札四月壬午朕丕承基绪。 惟典神天。 上赖明灵之歆。 用绥华夏之福。 而三辰轨道。 九扈奏功。 迩遐允怀。 动植咸若。 有秩斯祜。 实自前人之光。 无疆惟休。 敢忘昭考之烈。 惟飨亲之为孝。 惟配帝之为严。 当致灵承之心。 以明昭报之义。 称秩新礼。 率由旧章。 申戒前期。 诞告有众。 朕取今年季秋择日有事于明堂。 礼成宣制恩赏。 并依南郊例施行。 咨尔攸司。 各扬乃职。 政和七年季秋宗祀明堂御札五月十八日敕内外文武臣僚等。 燕及皇天。 礼寔严于大飨。 率时昭考。 孝莫重于宗祈。 比稽治古之隆。 肆考合宫之壮。 相方视址。 于国之阳。 面势饬材。 循周之旧。 裒对四时之序。 甄陶二气之和。 达乡重檐。 吻合六经之坠绪。 方舆圆盖。 是兴万世之闳摹。 永观厥成。 不愆于素。 顾岂人谋之可致。 兹惟帝命之不违。 爰念紫坛。 暨于泰馆。 娄格燎禋之毖。 既修瘗祀之专。 永维继志述事之图。 敢忘严父配天之礼。 况明灵之妥佑。 方符瑞之旁臻。 其图太室之仪。 用卜杪秋之吉。 侑登祢庙。 对越上穹。 宾延五府之神。 祗荐九州之味。 具申报本。 斯昭万宝之成。 诞示宁亲。 以教诸侯之孝。 亶孚有众。 式告前期。 朕以今年季秋宗祀于明堂。 咨尔攸司。 各扬乃职。 相予肆祀。 无或不恭。 故兹札示。 想宜知悉。 发布时间:2025-11-19 20:17:37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3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