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五十八 内容: 宰相八进拜八范纯仁拜右丞相制元祐八年七月丙子朕嗣宅丕后。 若昔大猷。 劳于求贤。 职在论相。 眷言旧德。 还位宰司。 乃颁命书。 播告在位。 观文殿大学士、太中大夫、上柱国、高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一百户范纯仁。 秉心直谅。 履道坦夷。 宽闳出于天资。 忠义本于家学。 始终一节。 出入四朝。 向解钧衡。 久临藩屏。 介圭修觐。 喜见仪刑。 公衮言归。 益隆体貌。 是用延登右弼。 仰应中台。 宠进文阶。 增陪井赋。 于戏。 高宗恭默思道。 得傅说以代言。 康王垂拱仰成。 有毕公之正色。 惟贤能俊杰尽其用。 则阴阳寒暑得其和。 外镇四夷。 内附百姓。 非至公不能成庶务。 非一德无以底丕平。 其殚乃心。 无替朕命。 可特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勋封如故。 章惇左正议大夫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制绍圣元年二月门下。 为政之道。 无兢惟人。 思得骨鲠挺特之纯臣。 适修弥纶康济之绪业。 图我旧德。 冠于宗功。 孚号大廷。 播告多士。 资政殿学士、降授通议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上柱国、豫章郡开国公、食邑三千七百户、食实封一千八百户章惇。 器博以大。 志刚而明。 才之所施。 则酬酢万变而无穷。 学之所造。 则贯通百家而不惑。 蚤席华问。 寖登近班。 自结圣神之知。 荐登丞弼之地。 佑我昭考。 格于丕平。 肆予缵服之初。 身任受遗之托。 定策社稷。 底宁邦家。 方政令出于帘幄。 权柄归于廊庙。 善政良法。 多所纷更。 正色危言。 不惮强御。 十年去国。 一德保躬。 虽风波并起乎畏途。 而金石不渝于素履。 朕亲览机务。 缉熙事功。 卓创业垂统之艰难。 念继体守文之怵惕。 典刑具在。 绩效可稽。 究观民情。 以知利害之实。 斟酌时变。 以适增损之宜。 克昭前人之光。 实繄良弼之助。 矧封疆无以惩外侮。 田里无以安常生。 四方之休戚。 壅于上闻。 群臣之忠邪。 愆于公议。 眷求真宰。 秉我国成。 是用起尔燕间之中。 位诸公辅之上。 超进禄秩。 宠陪户封。 南山岩岩。 久隆师尹之望。 赤舄几几。 行俟衮衣之归。 于戏。 贤能相推而庶官和。 号令必臧而下民若。 如治梓材。 汝惟丹雘。 若作和羹。 汝惟盐梅。 朕方注意以伫壮猷。 尔其奋庸以叶朕志。 修明百度。 率励庶工。 期共恢于远图。 尚无替于先烈。 亟共尔位。 终底厥成。 可特授左正议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勋、封、如故。 主者施行。 韩忠彦除右仆射制元符三年四月庚寅门下。 朕绍膺大位。 蒙赖母仪。 召自戚藩。 延入翼室。 遂嗣服于大历。 首图任于旧人。 启尔在廷。 明听予告。 具官某。 植性纯懿。 秉德裕和。 粹矣老成之姿。 浑然大中之度。 素出相门之胄。 蔚为勋阀之光。 朕永惟仁祖之朝。 实繄先正之助。 建定大策。 书功宗彝。 惟尔克承厥家。 世济其美。 召由北道。 入总东台。 谋谟益嘉。 操守弥固。 属丕基之肇受。 眷右相之久虚。 敷时绎思。 访予落止。 将继犹于泮涣。 以大济于艰难。 其登右揆之崇。 遂兼西省之峻。 惟帝赉予良弼。 惟天祚我有邦。 升其文阶。 衍以封邑。 于戏。 四裔以衰弱仅存之势。 犹怀桀骜之谋。 黎庶当安平无事之时。 尚有流亡之患。 罔虚内以事外。 无伤财而害民。 予欲绥定四方、汝为。 予欲敉宁百姓、汝翼。 予欲作功成之乐、汝听。 予欲制治定之礼、汝明。 汝言予从。 予违汝弼。 王政有阙。 以汝为补衮之樊侯。 民泽未加。 用汝为作霖之傅说。 尚奋熙于帝载。 共寅亮于天工。 永孚于休。 同底于道。 可。 韩忠彦除左光禄大夫左仆射进封仪国公制元符三年十月丁酉门下。 朕仰惟前代。 训迪厥猷。 敷求哲人。 考慎其相。 畴若予采。 是资世德之良。 屡省乃成。 俾陟冢司之任。 咨尔有众。 明听朕言。 具官某。 敏识造微。 令猷经远。 智足以任四海之重。 才足以应万事之机。 属予访落之初。 擢总代工之右。 百辟承式。 万邦作孚。 旌其世庸。 进是位序。 正名左揆。 分侍东台。 增衍爰田。 陪敦真食。 于戏。 在昔大有为之主。 必有不二心之臣。 用保斯民。 以登乃辟。 子帅正、则孰敢不正。 民罔中、而惟尔之中。 其允迪于前人。 以有闻于永世。 可。 曾布除右银青光禄大夫右仆射制元符三年十月壬寅门下。 左右制相。 以总吾喉舌之司。 东西分台。 以干我钧衡之任。 居中如鼎足之峙。 承上若台符之联。 相须而成。 缺一不可。 迺登次辅。 以告大廷。 具官某。 敏识造微。 懿文贯道。 器周小大之用。 智适古今之宜。 被神考特达之知。 亟跻禁从。 膺先朝倚注之重。 久执事枢。 而能悉心公家。 宣力夙夜。 忠以迪上。 谊不辞难。 忧勤百为。 壮老一节。 肆朕纂临之始。 大嘉翼戴之劳。 参稽师言。 图任旧德。 文昌端揆之列。 紫微陪侍之班。 合兹宠名。 作我近弼。 仍迁阶秩。 增衍户封。 于戏。 朕有休息百姓之心。 汝则觌文而匿武。 朕有综核庶工之志。 汝则务实而去华。 以至甄序材良。 敦奖正直。 澄清风俗。 振肃纪纲。 使万物各得其平。 无一夫或失其所。 汝之职也。 尚往钦哉。 可。 蔡京除右仆射崇宁元年七月五日戊子门下。 文昌万物之源。 源清而流洁。 仆射百僚之表。 表正而景端。 若昔保邦。 敷求俊德。 肆予共政。 厥有旧人。 咸造于廷。 明听朕训。 中大夫、尚书左丞蔡京。 才高而识远。 气粹而行方。 蚤逢圣旦之有为。 遍历儒林之妙选。 徊翔滋久。 趣操益醇。 出殿侯藩。 入居翰苑。 适草元符之末命。 预闻翼室之多艰。 去就甚明。 忠嘉具在。 人之艰矣。 动以浮言。 天实临之。 赉予良弼。 是用延登右揆。 总领西台。 超进文阶。 增陪井赋。 慨念熙宁之盛际。 辟开端揆之宏基。 弛役休农。 尊经造士。 明亲疎之制。 定郊庙之仪。 修义利之和。 联比闾之政。 国马蕃乎汧渭。 洛舟尾乎江淮。 周卿率属以阜民。 禹迹播河而入海。 经纶有序。 威德无边。 而曲士陋儒。 罔知本末。 强宗巨党。 相与变更。 凡情狃于寻常。 美意从而蠹坏。 赖遗俗故家之未远。 有孝思公议之尚存。 慎图厥终。 正在今日。 于戏。 武王继志。 昭哉文考之功。 曹参守规。 斠若萧何之迹。 其辅台德。 永孚于休。 可特授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 蔡京除右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崇宁二年正月丁亥门下。 绥四方。 复大业。 属在于眇躬。 佑乃辟。 康兆民。 允资于元辅。 进陟时杰。 秉操国钧。 粤惟先正之臣。 克任天下之重。 爰旌丕烈。 诞告朝伦。 通议大夫、守尚书右仆射蔡京。 器博而用周。 名高而实茂。 学际天人而不惑。 材兼文武而具宜。 被遇裕陵。 早预睿神之制作。 发文绍圣。 久勤禁密之论思。 逮予访落之初。 首建绍休之训。 孤忠自许。 惟坚体国之诚。 经德不回。 曾靡合时之术。 自延登于政府。 暨擢寘于宰司。 谋猷益嘉。 夙夜匪懈。 考古而修纪律。 设属而讲事功。 庶官惟和。 百度以正。 适远戎之弗率。 繄多算之是图。 师不逾时。 虑无遗策。 四裔偃兵革之气。 百姓厚衣食之源。 畴若显庸。 升华左揆。 分侍东台之峻。 躐跻文阶之崇。 增衍爰田。 陪敦真食。 萃兹宠渥。 并示眷怀。 于戏。 位冠群臣。 孰越萧何之画。 爵隆五等。 盖先裴度之功。 惟乃殊勋。 无愧前哲。 永协于治。 往孚于休。 可。 赵挺之拜右相制崇宁四年三月门下。 朕若昔大猷。 考慎其相。 眷求一德。 协赞万几。 顾难其人。 久虚右揆。 肆登贤辅。 诞告大廷。 具官赵挺之。 受资清和。 涉道醇粹。 智足以周天下之务。 学足以究先王之微。 方时纷更。 独陈谠论。 逮予总揽。 首建忠言。 秉心不回。 持议甚确。 自参禆于邦政。 弥弼成于治功。 同寅协恭。 奉公履正。 是用进贰中台之柄。 坐论西省之谟。 超陟文阶。 增陪井赋。 以昭注倚。 以厚宠光。 于戏。 惟圣贤相遇之隆。 以君臣咸德为盛。 丙魏推同心而辅于政。 声显汉廷。 房杜持众美而效之君。 望高唐室。 益祗远业。 克绍前休。 可特授右银青光禄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蔡京司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制大观元年正月天子之置三公。 与之论道。 丞相之总百揆。 维以佐王。 朕亲事法宫。 宅师区夏。 朝废食而思务。 夜振衣而虑微。 顾非真儒。 孰翼丕治。 乃眷求于旧弼。 俾还秉于洪钧。 播告大廷。 诞敷群听。 具官蔡京。 识推先觉。 德懋硕肤。 智造物之未形。 学穷神而独至。 擢自文考。 爰遇泰陵。 更险夷之百为。 持中正之一节。 逮予躬揽。 冠位宰司。 罄谋猷之赞襄。 缉纲纪之蠹坏。 佐周王之辟国。 无如召公。 佑商后之格天。 有若伊尹。 力复先烈。 辅成远图。 庶绩已熙。 太平将洽。 属缘灾而引咎。 既避位以踰年。 顾兹衮绣之联。 殊失股肱之助。 矧今符瑞荐至。 讲礼乐以文颂声。 贤能并兴。 恢庠序而善风俗。 有怀制作。 多所建明。 是用载登左揆之崇。 兼峻东台之秩。 陪敦爰赋。 弥耸具瞻。 斯为异恩。 庸示注意。 于戏。 举皋陶而不仁者远。 朕则克难于任人。 贤周公而大治至今。 尔其永休于前政。 往服定命。 勉成厥功。 可特授依前司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魏国公。 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勋、封、如故。 何执中特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加恩制大观三年六月门下。 惟前代之迪官。 孰先于辅相。 图旧人而共政。 尤属于老成。 眷言心腹之臣。 久贰机衡之任。 肆加考慎。 宜在褒延。 其诞布于纶恩。 以式孚于朝听。 具官何执中。 高明而守正。 纯厚而履常。 才兼文武之优。 学贯天人之赜。 自出陪于昌运。 首被遇于先朝。 为时名儒。 事朕潜邸。 方缵承之始。 已召寘于从班。 逮躬揽之初。 遂擢参于近弼。 谋有嘉而必告。 事靡勤而弗宣。 备尝夷险之更。 克懋始终之固。 朕念持盈者保太平之盛。 敕命者谨时几之微。 矧祗绍于成谟。 敢怠遑于庶治。 畴若予采。 以共济于康功。 惟选尔劳。 盖莫踰于寿俊。 其登庸于左揆。 兼总务于东台。 进序勋阶。 衍封采食。 并侈宠章之峻。 用昭眷意之隆。 于戏。 罔不同心。 傅说所以迪高后。 咸有一德。 伊尹所以格皇天。 尚继美于前人。 以孚休于永世。 可特授特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加上柱国、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勋、封、如故。 郑居中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制政和六年五月门下。 格于皇天。 实系赞元之任。 涣其大号。 罔非同德之求。 若时枢筦之臣。 久郁钧衡之望。 用熙帝载。 俾正台司。 式涓刚日之良。 诞告治朝之听。 特进、知枢密院事、荥阳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七百户、食实封四百户郑居中。 高明而笃厚。 直谅而纯和。 识探道奥之微。 谋合皇猷之蕴。 驰颜闵之极挚。 蚤擅儒宗。 非尧舜则不陈。 是为国器。 粤繇简识。 洊被褒扬。 遍跻禁路之华。 再陟本兵之峻。 直道之行弗挠。 辰猷之告允臧。 进则尽忠。 义不阿世。 退而载采。 言可底行。 眷名实之并孚。 历险夷而一节。 肆念缵承之重。 莫先图任之艰。 有能奋庸。 既灼知于弼直。 爰立作相。 其遂显于谟明。 载崇为国之九经。 以乂建邦之六典。 阴阳和而万物得。 燮兹一气之元。 上下交而其志同。 惠在四邻之睦。 允迪朕志。 毕协师虞。 就升亚保之崇资。 克伫贰公之美化。 畴封井户。 加食租田。 并隆体貌之恩。 增重股肱之寄。 于戏。 帝赉予弼。 兹用亶于延登。 民具尔瞻。 益毋忘于夙夜。 若古有训。 无兢维人。 惟说命之暨乃僚。 如尹躬之佑厥后。 从欲以治。 罔不同心。 尚克迈于远图。 以对扬于休命。 可特授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余如故。 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主者施行。 刘正夫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加恩制政和六年五月门下。 灼于四方。 盖本明良之会。 式是百辟。 莫先承弼之图。 乃眷宗臣。 蚤陪几务。 具协民瞻之素。 俾居宰揆之崇。 涓选刚辰。 亶孚列辟。 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彭城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七百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刘正夫。 直清而惇裕。 闳博而醇深。 行高儒席之珍。 识探圣文之奥。 迪九德之美。 蔚然蓍蔡之资。 挺三俊之休。 允矣岩廊之望。 历更中外。 绰著猷为。 顷入辅于文昌。 旋进参于政本。 夙励致君之节。 动昭享上之诚。 入告辰猷。 其克从先王之烈。 肆畴嘉绩。 惟简在上帝之心。 言辄契于朕谋。 人莫渝于汝守。 若昔交修之助。 维时共政之求。 将用绎于天工。 知人则哲。 宜使熙于帝载。 秉国之钧。 位班衮职之隆。 名亚鼎司之重。 克灼知厥若。 久坚励翼之怀。 率惟兹有陈。 用底经纶之蕴。 诞扬休命。 式副佥俞。 载超赐位之联。 增贲奋庸之任。 剖封爰赋。 衍食加田。 疏恩渥之便蕃。 示延登之简注。 于戏。 爰立作相。 永言考慎之艰。 罔不同心。 益迈谟明之协。 仰惟前代。 图任旧人。 由成汤至于文王。 若伊尹至于闳夭。 时乃格天之业。 具存经体之勋。 尚懋远图。 以期予治。 可特授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勋、封、如故。 郑居中起复制政和七年十一月门下。 人主之职。 在乎论相。 允资朝夕之亲。 太宰之任。 专以佐王。 实繄几微之重。 眷予台揆。 兹遘闵囏。 时惟虚席之思。 礼有夺情之制。 亶孚命册。 播告治廷。 具官某。 简重而裕和。 高明而博达。 学贯六经之奥。 器涵九德之纯。 劲节精忠。 屹莫渝于金石。 远猷先识。 敏若兆于蓍龟。 夙宣枢筦之劳。 遂正钧衡之拜。 谋入告于尔后。 德乃降于国人。 厥棐有恭。 股肱喜而元首起。 惟动丕应。 阴阳和而风雨时。 愿为稷契皋陶之良臣。 必适尧舜文王之正道。 方赖济川之助。 忽缠陟屺之忧。 朕惟天下之安。 注意于相。 门外之治。 以义断恩。 载稽鲁人有为之言。 深嘉闵子服事之孝。 晋侯始墨。 岂限三年之常。 房乔起官。 盖难一日之去。 乃趣成于窀穸。 俾归辅于岩廊。 式符中外之瞻。 率用祖宗之典。 诞惟休命。 爰示至怀。 于戏。 扬名显亲。 报乃伸于父母。 适权合道。 分当笃于君臣。 克全爱日之诚。 懋建格天之业。 上以调元化而遂万物。 下以莅中国而抚四夷。 惟尔丕命具承。 则予从欲以治。 可。 余深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制政和七年十一月门下。 承天子以赞助万机。 时乃代工之任。 熙帝载而使宅百揆。 莫先同德之求。 眷我宗臣。 久于政路。 爰绎师虞之素。 俾升宰席之崇。 涓择刚辰。 诞扬显册。 具官某。 直方而敦裕。 肃乂而纯明。 学参圣域之优。 识达道原之大。 威仪是力。 凛然廊庙之材。 文武兼资。 允矣邦家之望。 夙延登于近辅。 实具绍于先猷。 明哲自将。 忠忱一致。 载执黄扉之柄。 益隆岩石之瞻。 皋陶之陈帝谟。 既懋弼谐之义。 山甫之将王命。 有嘉出纳之勤。 具昭成宪之休。 未究大儒之蕴。 朕仰惟前代。 守文为难。 相我爱民。 非贤罔乂。 若四方之是训。 则九叙之可歌。 视君如腹心。 矧务同于一体。 用汝作舟楫。 庶克迪于多盘。 其进秉于国钧。 仍兼厘于政本。 特超赐位。 并衍真租。 聿彰倚注之殊。 式示宠光之渥。 于戏。 时则有若伊尹。 推斯道而觉民。 王曰惟尔君陈。 以嘉猷而告后。 允蹈昔人之美。 迄臻庶事之康。 三阶平则风雨得其时。 众贤和而天地为之应。 亶惟乃辟是佑。 则于永世有辞。 余深太宰兼门下侍郎制宣和二年正月门下。 太微者天子之庭。 上相冠东藩之位。 北斗者人君之象。 辅星近开阳之光。 仰观乾纬之明。 俯眷经邦之重。 叙登元宰。 亮翼众功。 诞赐纶綍之言。 孚告绅緌之听。 具官某。 端方而肃括。 敦裕而清通。 学足以探天人之原。 智足以周事物之会。 古训是式。 卓然经世之姿。 直道而行。 凛若立朝之气。 遍仪三省。 殆阅十年。 顷进秉于国钧。 实参熙于帝载。 惟动丕应徯志。 御事厥棐有恭。 辨察群材。 极明王立政之助。 调娱庶务。 协太平守成之规。 期年于兹。 万方俾乂。 上之则阴阳寒暑得其序。 下之则纲纪法度适于中。 德音不瑕。 已谂姬公之美。 衮职有阙。 孰先山甫之图。 是用简于岩瞻。 授以魁柄。 兼峻东台之侍。 乃陪多户之封。 受任既隆。 仰成弥重。 于戏。 予欲远追二帝三王之治。 尔盍自拟百揆四岳之贤。 置相之良。 载籍可数。 若汉以萧曹为冠。 丙魏乃相继有声。 如唐之房杜居前。 姚宋亦并称于后。 顾曾何比予于是。 矧时则勿有间之。 勉恢大猷。 追绍隆古。 可。 王黼少宰加恩制宣和元年正月北辰居所而众星拱。 道盖尚于无为。 明主好要而百事详。 术莫先于论相。 天实生于硕辅。 世方赖于真儒。 用询师虞。 延登揆席。 肆即治廷之大。 亶孚诏号之严。 具官王黼。 直谅而粹夷。 闳深而博远。 学通千载。 而会归于道德之奥。 识造万微。 而动合于理义之方。 谠论明谟。 允矣佐王之略。 高文大册。 杰然冠古之才。 国之光辉。 予有疏附。 顷自左纲之峻。 亟升右省之崇。 敕天之命惟时几。 益罄同寅之助。 役志于享无爽侮。 聿多载采之勋。 岂惟众贤和而物和。 兹乃百姓足而君足。 三台之阶两两。 畴为齐色之占。 南山之石岩岩。 爰属秉钧之望。 惟帝赉弼。 若时登庸。 其遂相予。 无以易汝。 俾陟宰司之重。 兼厘政本之繁。 懋官超彝典之常。 赐位躐文阶之冠。 申加多邑。 并衍真租。 于戏。 尹躬暨汤而克享天心。 高宗得说而咸仰朕德。 相与之妙。 于今可师。 矧书垂告戒之言。 有嘉谋则顺于外。 而史述弥缝之用。 持众美以效之君。 故四方其训。 以无兢惟人。 必三后协心。 而同底于道。 往资予翼。 式副民瞻。 可特授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充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勋、封、如故。 起复通奉大夫尚书左丞李邦彦除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神霄宫使加恩制宣和六年九月十四日门下。 太微授符列宿。 次辅共三光之庭。 文昌赋政四方。 宰臣揆六官之务。 眷予近弼。 时谓真儒。 履正奉公。 协济休明之治。 赞元经体。 宜膺考慎之求。 敷告朝伦。 诞扬命渥。 起复通议大夫、尚书左丞、神霄宫副使、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李邦彦。 端方而肃乂。 简重而裕和。 伟望杰才。 夙擅缙绅之誉。 博闻强识。 兼通典籍之醇。 登翊化钧。 荐更岁律。 廊庙訏谟之议。 无有党偏。 政机纲目之繁。 备宣忠恪。 嘉言底绩。 膏泽在民。 方国家闲暇之时。 席祖考隆昌之绪。 以内治则立经陈纪。 以外攘则保大定功。 政事集熙丰之成。 疆宇复燕云之旧。 惟克绍先烈。 乃臻夷夏之安。 而聿怀永图。 尤切渊衷之念。 唯志虑叶于克一。 则功业底于丕平。 是用延升揆路之崇。 式贰西台之要。 爽邦由哲。 载图弼亮之勋。 立政惟人。 伫展经纶之蕴。 陪敦真食。 超进文阶。 以昭体貌之隆。 以厚股肱之眷。 于戏。 纳诲辅德。 式昭傅说之钦承。 以道觉民。 罔俾阿衡之专美。 务恢远业。 以副具瞻。 可银青光禄大夫、少宰、兼中书侍郎、神霄宫使、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宋大诏令集卷第五十九宰相九进官加恩别使一范质等进官制建隆元年二月乙亥虞舜有纳麓之功。 弗迷风雨。 夏后享锡圭之瑞。 乃奠山川。 然后大洽讴谣。 光符揖让。 顾惟凉德。 骤集鸿名。 既用心以存公。 思与物而更始。 式宣景化。 属在冢司。 乃眷弼臣。 宜畴异数。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上柱国、萧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四百户范质。 镇时雅量。 纬俗宏材。 明去就于几先。 识变通之可久。 岩廊益峻。 衡石无欺。 十载于兹。 万邦咸乂。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二百户王溥。 策名藩府。 佐命前朝。 冠颜子之四科。 陈咎陶之九德。 秉彝不紊。 惠迪有光。 寅亮之功。 搢绅允瞩。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枢密使、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四百户魏仁浦。 谦和有立。 慎重自持。 周旋三事之司。 练达万机之务。 言无洩露。 望洽弥纶。 康济之才。 邦家所注。 咨尔三台。 弼予一人。 而皆稽元象以酌群情。 率具寮而遵外禅。 是用进为常伯。 命作司空。 叙百揆以奋庸。 张四维而是赖。 于戏。 托王公之上。 既开国以承家。 倚辅相之臣。 斯代天而治物。 各践厥位。 时惟钦哉。 质可依前守司徒、兼侍中。 溥可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仁浦可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余如故。 赵普加恩制淳化元年七月门下。 咨询旧德。 尊重大臣。 实有国之徽章。 乃为君之钜美。 朕之元老。 何让古贤。 适当覃庆之辰。 首举畴庸之命。 扬于著位。 斯叶至公。 具官赵普。 道比皋夔。 才兼伊吕。 创业弼谐于先帝。 守文佐佑于冲人。 进则尽忠而言。 退则归美于上。 三登黄阁。 人推燮理之功。 连拥碧幢。 吏服廉平之政。 书诸国史。 格彼上元。 虽萧曹称汉室之贤。 房杜济唐宗之美。 校其勋德。 未接声容。 间以偶失宣调。 遂婴微疢。 虽居假告。 常渴仪刑。 深持知止之心。 叠上陈情之表。 言皆切直。 意足嘉称。 然而上台之位难虚。 求旧之思益切。 方伸毗倚。 不允敷扬。 因献岁之发春。 属改元而建号。 荣加奉邑。 兼益真封。 于戏。 书契以还。 君臣之际。 上以用贤为急。 故亲而信之。 以保其终。 下以徇节为诚。 故爱而戴之。 同底于道。 况我兴隆之运。 式繄镇静之才。 更竭谋猷。 毋烦训诫。 可。 吕端转官制至道二年正月庚辰南郊毕让德于天。 聿举吉蠲之典。 注意于相。 宜推蕃庶之恩。 银青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东平郡开国侯吕端。 岳渎粹灵。 阳秋正气。 自参大政。 式副具瞻。 接物之诚。 蔑闻于澄挠。 致君之节。 曷有于磷缁。 朕倚之为股肱。 人望之为霖雨。 顷以郊祀上帝。 祈福天宗。 琮斝具陈。 梯航毕至。 汝左右薄质。 翊宣大猷。 威仪三千。 率周礼而无爽。 玉帛万国。 奉禹会而益恭。 文物声明。 震叠华裔。 将顺其美。 时乃之功。 是宜践黄闼之崇。 正夏卿之任。 并增阶秩。 式是宠光。 勉罄嘉谟。 永辅台德。 可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依前同平章事、余如故。 李沆迁官制咸平四年三月庚寅东台贰职。 实筦枢机。 累朝近司。 多所兼领。 祗若彝宪。 加于辅臣。 褒德奖贤。 于是乎在。 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沆。 纯厚方直。 坚明粹和。 事朕东朝。 有翼成之范。 秉钧黄合。 仗栋干之隆。 三阶以和。 百揆攸叙。 宜登异数。 益懋显庸。 可门下侍郎加食邑。 向敏中景灵宫使制大中祥符七年八月甲寅尊祖事天。 所以罄寅恭之志。 尚贤崇德。 所以申优异之恩。 眷予荩臣。 宜有嘉命。 特进行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 河内郡开国公向敏中。 亮节致君。 懿文经国。 蔚为时栋。 克焕王猷。 朕仰接真仪。 侧聆谆诲。 开陈长发之绪。 诲谕无疆之期。 式建琳宫。 永膺灵祲。 莅兹重职。 允属台臣。 勉竭纯诚。 以称隆渥。 可特授景灵宫使、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王旦进官制大中祥符九年二月戊子史成股肱之任。 与元首而同体。 公衮之崇。 列三阶而敷化。 经邦论道。 非贤罔居。 畴其嘉庸。 登是徽数。 开府仪同三司、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王旦。 简温方厚。 惠直笃诚。 懿文德以含章。 矢嘉谋而迪哲。 材应注意。 业振代工。 叔敖为心。 实励愈恭之志。 曹参奉法。 载彰画一之谣。 允矣元臣。 时之厚栋。 朕以祖宗盛烈。 思播策书。 乃择名儒。 共加刊纪。 统领之任。 良直攸归。 而能炳焕旧章。 沉研秘思。 言罔私于惩劝。 事必鉴于婉微。 逮此成篇。 永彰诒法。 咨尔典令。 昭报茂功。 进秩槐庭。 增荣鼎席。 衍食之邑。 宠名并臻。 弥宣懿猷。 祗服厥命。 可守司徒、依前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余如故。 向敏中进官制大中祥符九年五月庚申不拜璇穹降鉴。 飈驭格思。 择胜地于神京。 仰营邃馆。 验灵踪于秘载。 谋奠真居。 嘉轮奂之维新。 介福禧而尤盛。 眷言总领。 允属辅臣。 爰因考室之初。 特峻畴庸之命。 开府仪同三司、行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向敏中。 纯和毓德。 端厚存诚。 清识迈伦。 懿文经国。 参万枢之密勿。 克慎几微。 佑百度之财成。 务遵体要。 顷肇基于宏构。 思肃奉于晬仪。 爰正使名。 庶扬厥职。 逮鸠工之告备。 故底绩之有闻。 褒劝是宜。 徽章斯在。 夏官之秩。 名数甚优。 俾膺进律之荣。 益重礼神之寄。 可依前行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余如故。 王旦拜太尉兼侍中制天禧元年五月戊申不拜朕倚毗旧德。 眷奖大臣。 期劳逸之适中。 必优崇而异等。 开府仪同三司、守太保、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王旦。 履道坦夷。 秉心纯悫。 雅量均于澄挠。 厚德本于直方。 陟于近司。 寔赞元化。 代天工而总众职。 宰邦政而熙大猷。 契偃戢之休期。 翊封崇之盛典。 懿文经国。 硕望镇时。 寒燠屡迁。 声猷益茂。 而累陈章奏。 恳避钧衡。 言念报功。 所宜加礼。 超进上公之重。 兼升左相之荣。 俾遂颐神。 简其入谒。 庶雍容而坐论。 得亲近于老成。 汉氏之尊孔光。 唐室之褒杜佑。 惟吾哲艾。 宜厚恩勤。 钦奉宠章。 弥绥福履。 可太尉、兼侍中、许五日一赴起居、□日入中书、或遇军国重事、不限时日、并令入预参决。 余如故。 王旦加恩每三五日一起居入中书制天禧元年五月庚申优贤加奖。 从欲推仁。 匪惟待中外之情。 抑亦笃君臣之分。 太保、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王旦。 执心冲粹。 蹈德清方。 辞体要而迈伦。 学钩深而足用。 自升丹地。 遂贯鼎司。 负钦严镇定之姿。 著寅亮弼谐之绩。 弥纶庶政。 克致于太和。 赞相鸿仪。 诞昭于懿铄。 一昨继陈封奏。 缕述衰羸。 愿罢机衡。 退就班列。 寻增隆于异数。 复恳拜于让章。 虽申敦谕之怀。 莫回坚确之志。 朕亦念其多疾。 察彼由衷。 勉徇所陈。 用寖前命。 止益爰田之赋。 仍增真食之封。 务便养颐。 简其朝谒。 伫臻勿药之喜。 洽闻论道之言。 光辅丕图。 永绥多福。 可依前太保、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六百户、每三五日一起居、三日一入中书、或遇稍安、勿拘此制、若有军国重事、不限时日、入预参决。 发布时间:2025-11-18 23:12:01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30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