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五十三 内容: 宰相三进拜三张士逊拜相制明道元年二月庚戌国家登用邦杰。 缉熙政途。 出则偃息而为藩。 入则从容而论道。 聿图旧望。 再陟近司。 推诚保德翊戴功臣、定国军节度、同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太傅、持节同州诸军事、同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知许州、兼管内堤堰桥道劝农使、管勾开治沟洫河道事、上柱国、清和郡开国公、食邑五千五百户、食实封一千九百户张士逊。 直谅兼容。 纯和秉粹。 文学资其器用。 忠厚本于诚明。 蚤自宰廷。 出临方面。 寻分将钺。 作镇陪京。 荐弥岁时。 亶有声绩。 虽均劳逸之任。 靡忘寤寐之怀。 是用还秩秋卿。 参调鼎铉。 特疏多邑之赋。 仍加真食之封。 诞举徽章。 式谐佥论。 于戏。 奉天惟圣。 用宪于聪明。 代工其人。 允归于燮理。 勉兴盛治。 以昌宏图。 可特授行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改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张士逊进昭文相制明道二年四月己未门下。 代天工者在乎庶官。 总邦治者系乎冢宰。 苟非岩廊宿望。 栋干奇才。 何以副区夏之具瞻。 荷朝廷之大任。 我有良弼。 佥曰其人。 方隆眷注之怀。 宜被甄升之命。 聿申诞告。 式协至公。 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特进、行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二百户、食实封二千一百户张士逊。 明允凝心。 粹和毓质。 懿行循于宪度。 嘉言本乎典常。 朱邸效官。 有谅直之益。 青宫分职。 存辅导之规。 逮进位于枢庭。 复联荣于相府。 罄弼谐之素志。 存将顺之深忠。 既而偃息藩垣。 抚绥黎庶。 大布中和之治。 每怀翼戴之诚。 因出建于节旄。 遂入居于台铉。 益显和羹之誉。 弥张补衮之能。 协赞万机。 见百工之咸绩。 周旋一德。 俾庶政之克谐。 是用登左省之崇资。 兼文馆之重任。 既加采邑。 仍锡真封。 用是褒嘉。 式符毗倚。 于戏。 万方砥厉。 允赖于谟猷。 四气均和。 方资于燮理。 宜循古训。 以佐眇躬。 俾协大中。 无忝休命。 可特授行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功臣、散官、勋、封、如故。 李迪拜集贤相制同前门下。 舜命夔龙。 用熙于庶绩。 周褒申甫。 以揉于万邦。 惟公论之攸归。 在良臣之是任。 分持政柄。 共代天工。 苟非出类之英。 曷称登庸之选。 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判尚书都省、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七百户李迪。 襟怀平粹。 宇量闳深。 荣名夙冠于俊贤。 莅事素闻于敏干。 典机衡于相府。 颇见深忠。 备辅翼于储宫。 允为旧德。 俄出临于外郡。 继改领于雄藩。 星琯屡迁。 声猷益著。 德谐民庶。 式昭抚育之功。 道济邦家。 宜荷弥纶之寄。 是用断自朕志。 擢于书林。 爰资熙载之能。 复正调元之位。 不离起部。 遂陟台阶。 加驭贵之荣资。 改仙殿之重秩。 爰申美号。 并示恩章。 于戏。 宰弼之司。 治乱是系。 内则燮和庶事。 俾协大中。 外则镇抚四方。 用俾至化。 岂非任重。 允谓才难。 副我倚毗。 勉尔寅亮。 可特授光禄大夫、依前行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勋、封、如故。 吕夷简拜昭文制明道二年十月戊午门下。 王者澄清化元。 陶甄庶品。 必求茂宰。 以付大钧。 其有硕望镇时。 雄才杰世。 处阿衡之重任。 久籍告猷。 殿陪京之巨邦。 弥深注意。 再陟三阶之上。 庶符四海之瞻。 允叶至公。 爰伸诞告。 推诚保德崇仁忠亮翊戴功臣、武胜军节度、邓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邓州诸军事、行邓州刺史、判陈州军州事、兼管内堤堰桥道劝农使、及管勾开治沟洫河道事、上柱国、东平郡开国公、食邑九千户、食实封三千七百户吕夷简。 道包经济。 学富典彝。 秉惠和肃哲之资。 蕴辅相弥纶之业。 被遇先圣。 亟历荣途。 弼赞冲人。 早登柄用。 自预闻于机政。 洎首冠于槐庭。 叙皋陶之九功。 总魏相之众职。 宣明国体。 茂遂物宜。 荷宠禄而屡辞。 蹈谦光而不伐。 万事皆理。 实赖胡公之贤。 四国于蕃。 暂劳申伯之政。 思仪刑而是渴。 在寤寐以宁忘。 是用特举徽章。 入司魁轴。 天官正秩。 文馆崇资。 史职勋名。 并还旧贯。 仍益爰田之赋。 载加真食之封。 盖示优褒。 式彰异数。 于戏。 任能图旧。 既获于正人。 垂衣仰成。 伫臻于大治。 繄乃耆德。 岂烦训辞。 可特授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改赐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功臣、散官、勋、封、如故、主者施行。 王曾拜相制景祐二年二月辛未枢谟靖密。 所以制乎边兵。 鼎饪燮和。 所以均乎国政。 维是文武之柄。 属在股肱之良。 爰择刚辰。 以敷大号。 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佐理翊戴功臣、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行吏部尚书、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九千八百户、食实封四千户王曾。 性资端亮。 器识渊冲。 蔚为英材。 克对休运。 蹈夷险之□□。 厉夙宵之素勤。 泰阶六符。 重昭于天象。 尚书百揆。 式总于民常。 进书殿之美名。 益爰田之多赋。 兹为异宠。 实副佥言。 于戏。 万微之繁。 非腹心而罔寄。 四邻之近。 盖体貌之所加。 维乃协恭。 副予图旧。 可特授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王随拜昭文相制景祐四年四月甲子朕惟万微之务。 属于三事之臣。 必畴咨于老成。 可燮辅于元化。 诞扬丕制。 敷告明廷。 推忠协谋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知枢密院事、上柱国、琅琊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四百户、食实封六百户王随。 素履含章。 纯诚格物。 受知先帝。 早践禁涂。 辅德冲人。 宣劳储邸。 旋参政论。 复总枢谋。 屡询黄发之言。 弥见素丝之节。 是用擢司邦柄。 进代天工。 兼荣史观之华。 加食辕田之赋。 维时宠数。 盖协师佥。 于戏。 周以申伯揉万邦。 汉以魏相修众职。 著于载籍。 属在良臣。 尔其燮调阴阳。 镇抚夷夏。 作我良弼。 不其祎欤。 可特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赐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 陈尧佐拜集贤相制同前朕纂绍丕图。 亿宁中夏。 审度时宰。 付畀国钧。 维是老成之才。 允兹枚卜之吉。 诞扬明命。 敷告群伦。 推诚保德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知郑州军州事、兼管内河堤劝农使、上柱国、颍川郡开国公、食邑四千户、食实封一千六百户陈尧佐。 望重朝端。 远猷经世。 出入中外。 勤劳夙宵。 二府告猷。 居稔忱恂之德。 大邦赋政。 固多恺悌之风。 是用擢正阶符。 参调鼎味。 兼荣书殿之职。 重锡云台之名。 采地真封。 并加异数。 于戏。 师尹之重。 式副民之具瞻。 股肱之良。 允谓国之同体。 祗服厥命。 勿替□诚。 可特授依前行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食邑二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张士逊拜昭文相制宝元元年三月戊戌鼎实调元。 盖颛国政。 台星著象。 式焕天光。 矧□□□。 □□旧德。 宜入持于□柄。 用大副于群瞻。 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山南东道节度、襄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襄州诸军事、行襄州刺史、判河南府、兼西京留□□□□、畿内劝农使、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食邑一万九千户、食实封四千二百户张士逊。 夷粹含□、中庸体道。 茂昭一德之美。 协赞万几之微。 顷自冢司。 往□□□。 澄清□□。 敦厚时风。 若岁之和。 汝惟霖雨之润。 □堂之□。 汝惟栋榱之良。 是用还司上台。 进位左省。 兼领夏卿之任。 仍专史观之华。 褒功赋田。 并躐彝数。 于戏。 代天之化。 以布气于四时。 秉国之钧。 以主宰于万事。 勉勤猷念。 庸副旁求。 可特授行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赐推忠协谋佐理功臣。 章得象拜集贤相制同前朕躬履邦图。 厉精治本。 参赞万微之务。 遴求四近之贤。 矧对掌于大钧。 必允符于枚卜。 登我硕辅。 告于明廷。 正奉大夫、尚书兵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上柱国、京兆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章得象。 冲简直温。 懿厚和粹。 高文见于典册。 茂行涵于圭璋。 顷由禁林。 进筦枢极。 慎重之望。 可以表仪朝伦。 经纶之才。 可以缉熙皇化。 爰立作相。 永孚于休。 于戏。 断自朕心。 固佥谋之罔间。 协于一德。 岂盛业之难图。 若时老成。 奚俟深训。 可特授金紫光禄大夫、依前行尚书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赐推忠协谋同德佐理功臣。 吕夷简再相制康定元年五月壬戌王者设丞疑之臣。 同股肱之体。 出宣王化。 以偃价人之藩。 入总机猷。 以仪朝宰之位。 载待枚卜。 诞告明廷。 推诚保德崇仁协恭守正忠亮翊戴功臣。 镇安军节度、陈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持节陈州诸军事、行陈州刺史、判天雄军府事、上柱国、东平郡开国公、食邑一万三千七百户、食实封五千七百户吕夷简。 体涵中和。 性尚敦壹。 器更大用。 勋著一时。 内外必平。 有魏绛之风烈。 夙夜匪懈。 维山甫之将明。 国之老成。 世所标准。 是宜解旌纛之权于外。 专鼎鼐之职于中。 荣还右揆之崇。 峻兼左辅之重。 属我旧德。 合于众谋。 于戏。 代天之工。 注意于相。 眚祥屡见。 则消复之是图。 疆场未宁。 则攻守之是计。 尔其燮阴阳以导善气。 申威怀以镇四夷。 勉而忠劳。 纾我宵旰。 可特授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仍改赐推忠协谋同德。 守正亮节佐理翊戴功臣。 吕夷简守司空余如故制康定二年十月壬午天地之道。 运一气而施生。 帝王之功。 须元宰而凝化。 故汤曰大圣。 惟厥阿衡。 周有治臣。 盖先同德。 眷言九服之重。 日有万几之烦。 审择隽髦。 俾熙政务。 历选时望。 畴咨老成。 特加八命之殊。 式叙三槐之位。 载涓刚日。 敷告治廷。 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亮节佐理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申国公、食邑一万四千七百户、食实封六千一百户吕夷简。 体涵中和。 性蹈忠笃。 被遇文考。 受知冲人。 保明哲之大方。 迪中庸之全美。 陟降几于二纪。 勤劳尽于一心。 向以羌种弗怀。 边烽尚警。 幸图旧德。 以畅远猷。 若时宏父之崇。 庸建上公之秩。 坐而论道。 既峻于等威。 官惟其人。 式昭于凭赖。 于戏。 宪宗委裴度之义。 亟复淮西。 昭肃信德裕之才。 迄平上党。 繄君臣之交济。 致声烈而并光。 逖瞻前人。 期底嘉靖。 可特授守司空、余如故。 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 吕夷简依前判枢密院事制庆历二年七月戊午。 九月丙午制改兼枢密院使。 王者崇建上宰。 统理万微。 以燮调于阴阳。 以镇抚于夷狄。 近世兵事。 一委枢庭。 分设攸司。 不统公府。 属边烽之尚警。 思妙略之协宣。 宜委老成。 使之兼领。 推忠协谋经邦同德守正亮节佐理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上柱国、许国公、食邑一万五千七百户、食实封六千五百户吕夷简。 中庸载德。 沉密体和。 夙以英才。 列于政路。 讲求贤济治之要。 知尊主驭下之方。 自正元台。 寔厘庶绩。 □倚耆哲。 兼司武经。 以专二府之谋。 以靖三陲之警。 爰田加食。 并示徽章。 于戏。 历考前王。 维御诸夏。 或箫勺以清群慝。 或干羽而来远人。 匪用兵威。 务恢王度。 维乃硕辅。 博通旧闻。 当有远图。 以副朕意。 可特授依前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枢密院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许国公、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发布时间:2025-11-18 22:52:35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3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