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四十二 内容: 宗室二封拜二皇叔允初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感德军节度使加恩制嘉祐八年四月十二日门下。 承祧继体。 所以正神器之传。 建屏疏封。 所以隆磐石之故。 兴言凉德。 获奉丕基。 矧践祚之始初。 有推恩之典故。 盍申孚号。 庸示眷私。 皇叔、推诚保顺守正翊戴功臣、感德军节度、耀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特进、检校尚书右仆射、使持节耀州诸军事、行耀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九百户、食实封一千八百户允初。 时之懿亲。 属在仲父。 淳固之性。 得之自然。 明清厥修。 介乎无挠。 惟先帝之甚爱。 在冲人而敢忘。 改领军麾。 升服公衮。 进阶迁秩。 陪赋衍封。 于戏。 藐尔孤茕。 未堪多难。 尚兹信睦。 于变时雍。 惟宗英弥懋于远猷。 庶前烈愈光于来裔。 可。 皇伯允弼检校司徒兼中书令护国军节度使东平郡王加恩制嘉祐八年四月十二日同上门下。 国家膺累圣之图。 启中天之运。 重惟菲德之嗣。 惕若先猷之承。 仁恩渗于万方。 亲厚始于九族。 有如伯父。 实曰贤王。 宜因涓日之嘉。 诞布告虔之涣。 皇伯、推诚保顺同德亮节守正翊戴功臣、武宁军节度、徐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左仆射、兼侍中、行徐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北海郡王、食邑一万四千户、食实封三千八百户允弼。 气和而履顺。 资正而行恭。 源流发于天渊。 本支茂于邦干。 推河间之学。 务勤诗礼之闻。 蹈宣父之言。 思长富贵之守。 服我文考。 冠于内朝。 以宣夹辅之勤。 以董宗盟之事。 帅坛命节。 既专仗钺之行。 帝跸陪舆。 又宠冠蝉之饰。 肆绍休于丕绪。 首旌德于茂亲。 进阶右相之尊。 视秩三卿之贵。 尹虞郊之旧俗。 裂汶土之奥封。 益以爰田。 衍之真赋。 褒隆邦锡。 美协师谋。 于戏。 念祖宗之基。 固起艰难之迹。 维骨肉之分。 敢忘敦睦之怀。 勉迪顺猷。 永绥多福。 可。 皇伯允弼授依前东平郡王加食邑实封赐功臣制治平郊门下。 朕乘初阳之序。 建大祀之仪。 亲袚鬯圭。 始见清庙。 夙驾斋辂。 肇禋紫营。 有旻博临。 赐朕纯嘏。 于时日景温霁。 坤倪肃清。 逮蠲熙事之成。 敢后茂亲之奖。 皇伯、具官某。 性蹈谦毖。 体函忠醇。 丕拥皇支之祥。 倬为藩戚之表。 董我宗正。 爰惇叙族之贤。 胙之东平。 盖符乐善之美。 此先帝之加遇。 而冲人之用钦。 会华玉之展祠。 被温貂而在位。 未有神明接而福莫享。 亲贤隆而教靡尊。 是用孚庆第劳。 褒功锡号。 畴其多邑。 衍以真租。 萃为宠章。 以涣惠术。 于戏。 躬天地之报。 既靡灵顾之私。 广骨肉之恩。 用笃人伦之爱。 往绥吉禄。 永懋休声。 可。 宗朴除使相制治平四年五月庚子朕膺符赤伏之灵。 继序炎精之烈。 图本支之盘据。 倚形势之扶维。 繄我宗藩。 推尊帝室。 虽懋帅旄之宠。 未参公衮之华。 孚告大廷。 诞扬显命。 皇伯、彰德军节度、相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使持节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濮国公、食邑三千四百户、食实封六百户宗朴。 器涵廉静。 德履端纯。 耸隽望以高骞。 奋雅才而独秀。 玉符传瑞。 拜之上将之坛。 金辂启封。 胙以先王之国。 载涓刚日。 特峻彝仪。 秩兼揆路之荣。 位协宰廷之贵。 衍疏真实。 增焕隆名。 于戏。 盟载册书。 尚推同姓之长。 赐均宝玉。 况如伯父之尊。 立爱自亲。 承流及远。 扬成美化。 勉著休声。 可特授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使特节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濮国公、充彰德军节度、相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 三百户。 皇伯祖承亮授检校工部尚书荣国公感德军节度使加食邑实封制门下。 盖周兴建土。 遂膺年历之长。 秦失罢侯。 靡复藩维之援。 此国家所以监用往制。 封崇茂姻。 以夹辅于王家。 以怀柔于天下。 肆膺皇绪。 涣举丕彝。 皇伯祖、具官某。 躬耆德之英。 被忠训之厚。 曾无车服珍宝之玩。 固有诗书道术之明。 稽帝尧之仁。 畴先骨肉之爱。 顾秦悼之后。 不减祖宗之蕃。 自居留务之荣。 浸广皇支之誉。 按戊午之新泽。 合南阳之近亲。 华萼承跗。 旌乐和于列邸。 犬牙交壤。 寄雄峻于帅旄。 既衍爰田之封。 又陪真食之入。 助建大统。 图繄老成。 于戏。 积厚者流长。 虽本神明之祚。 德隆者爵重。 况如宗族之贤。 均履多祥。 勉钦渥命。 可。 皇伯宗谔授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虢国公集庆军节度使加食邑实封制神宗即位门下。 朕纂临丕基。 钦笃前烈。 盖义尊虖祖。 爱因隆于六亲。 治刑于家。 风遂行于四海。 适缘旷泽。 先暨皇支。 皇伯、具官某。 器介而用通。 体庄而资裕。 多阅天下之谊。 尽读河间之书。 考润邸之藩。 谁及宗英之望。 追濮园之旧。 实犹子爱之深。 比旌拜于帅坛。 允夹隆于王室。 庆属皇图之启。 惠加同姓之褒。 其服大僚。 以即台路。 易以近藩之节。 陪之多邑之赋。 虽本异恩。 亦稽先矩。 于戏。 唐封近属。 悉留京师之居。 汉宠诸王。 少在公卿之列。 维是高华之保。 莫如法度之脩。 矧属英怀。 讵烦至戒。 可。 皇伯宗朴授光禄大夫依前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彰德军节度使加食邑功臣制熙宁郊门下。 郊庙。 大事也。 礼莫盛于躬行。 天地。 一功也。 义盖尊于合祀。 朕尽奉先之孝。 严反始之文。 既获能飨之名。 以要三神之顾。 又膺无穷之祉。 以浃四海之欢。 矧我茂亲。 敢稽涣命。 皇伯、具官某。 德庄而气粹。 性靖而量夷。 系出帝者之本支。 多阅天下之义理。 慕二献之学。 自乐诗书之闻。 联三事之荣。 靡务富贵之守。 属至景之乘序。 即圜丘而告禋。 綪佩无哗。 夙助斋居之恪。 明罍致洁。 屡陪献礼之升。 维厘事之肃成。 方劳恩之诞举。 虽无崇鼎分器之锡。 亦有濮田多井之加。 既益号于功臣。 复进阶于文散。 以华邦族。 以变民雍。 于戏。 圣人因亲。 必广同宗之爱。 贤者奉祭。 宜蒙百顺之休。 其迪善猷。 永有吉禄。 可。 皇伯宗旦除崇信军节度使制熙宁二年九月舜叙九族之亲。 实先慎厚。 周封同姓之国。 遂底盛强。 眷言近属之尊。 稽用前王之故。 庸加优拜。 诞告治朝。 皇伯、镇潼军节度观察留后、金紫光禄大夫。 检校右散骑常侍、使持节华州诸军事、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知大宗正事、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五千一百户、食实封一千七百户宗旦。 德度甚夷。 才资兼茂。 袭世绪而克笃其庆。 处贵胄而不流厥心。 而自表正宗藩。 居留后镇。 阅天下之理。 益为精明。 推门内之恩。 见称友睦。 爰举陟明之典。 遂旌乐善之风。 自汉以东。 惟随为大。 锡之瑞节。 衍以真封。 考于旧章。 时曰异数。 于戏。 益戒者处宠之道。 鲜失者惟约为然。 往其钦哉。 以永终誉。 可特授依前检校右散骑常侍、使持节随州诸军事、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知大宗正事、崇信军节度、随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二百户。 皇伯祖承亮特授依前检校工部尚书充感德军节度使改封泰国公余如故制熙宁三年六月十八日门下。 国家世承燕谋。 天祚明德。 乃眷祖宗之裔。 未正封爵之科。 岂朕所以上隆尊统之风。 下形惇族之爱。 肆考厥典。 载谋有司。 其朌显册之书。 以孚群位之听。 皇伯祖、推诚保顺功臣、感德军节度使、耀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使持节耀州诸军事、耀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荣国公、食邑八千四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承亮。 广陵之嗣。 昭武之孙。 系出帝者之本支。 多阅天下之义理。 安处乐善。 匪车服能侈其心。 夙兴奉朝。 虽风雨不渝其节。 故宗族仰其循则。 神明相之高年。 属崇建于近亲。 方按求于故壤。 自陇而右。 奄有土疆之长。 如麟之时。 更旌信厚之履。 以应古之遗法。 以率民于至仁。 于戏。 广同姓之封。 大为屏藩之固。 观盛德之世。 永保子孙之休。 益茂英猷。 尚对嘉命。 可。 皇伯从式保康军节度使制熙宁四年七月乙酉分王于国。 周以广同姓之恩。 设坛于军。 汉以优上将之礼。 朕惇叙天属。 仪图耇成。 稽用龟猷之良。 眷言麟应之厚。 诞扬褒典。 播告治廷。 皇伯、彰化军节度、观察留后、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安定郡王、食邑五千五百户、食实封二千四百户从式。 经哲秉彝。 体和履顺。 阅义理之众。 忱恂自得于性资。 奉法度之中。 奇衺不接于心术。 乡推朝涣。 奄彻王封。 载惟使务之留。 未侈宗支之宠。 宜崇异数。 越进元戎。 服授钺之辉华。 增苴茅之显重。 敦加井赋。 衍食户租。 于戏。 怀王业之艰。 永荷祖宗之烈。 念藩翼之卫。 实赖伯叔之贤。 维图壮猷。 迄称休命。 可特授依前检校右散骑常侍、使持节房州诸军事、房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安定郡王、充保康军节度。 房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 加食邑七百户。 食实封二百户。 皇伯祖允弼授依前北海郡王加食邑实封功臣制熙宁宗祀门下。 朕肃膺骏命。 懋述先猷。 思所以广严父之孝。 昭事神之道。 而合宫寝制。 太微寓飨。 且皇祐之议。 犹参百灵之从。 故辛亥之献。 独尊上帝之配。 相我大事。 时惟茂亲。 休有宠章。 格于公听。 具官某。 性资英迈。 检履淳固。 天发神明之裔。 世资忠厚之德。 每伏谒禁朝。 还休燕室。 进退亦有常处。 纷华而无留心。 考公子之诗。 既协关雎之应。 受王者之社。 遂荒徐郊之封。 维先甲大禋。 大宗董属。 鸣佩结玉。 以深斋戒之思。 重觞荐席。 又陪陟降之恪。 至精以来神听。 强立以蔇礼成。 详稽陟典之常。 表锡功号之美。 胙之多邑。 衍之真赋。 且明宗周异姓之后。 兼懋帝尧九族之和。 于戏。 福禄之临。 有若冈陵之固。 急难之儆。 莫如兄弟之怀。 兹庸展亲。 其往迪训。 可。 发布时间:2025-11-18 22:12:13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