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十一 内容: 太皇太后上尊立尊太皇太后制治平四年正月己未自昔圣王之有天下也。 继世以治世。 示建统之正。 尊亲之所亲。 为立孝之始。 朕以菲质。 逖承丕构。 恭闻顾命。 祗循大卞。 稽诸历古。 具存典礼。 皇太后以坤厚之德载函夏。 以柔明之道俪皇家。 祖朝推内助之贤。 先帝严母仪之奉。 懿猷徽范。 刑于邦国。 迨兹冲眇。 躬获缵承。 践阼之初。 礼章懋举。 谨以徽称。 仰事宝慈。 谨上尊号曰太皇太后。 尊太皇太后制元丰八年三月庚子王者之临御也。 稽于古以为天下法。 奉其亲以为天下先。 靡然兆民。 协于一德。 永惟宝命。 诞集我家。 肆予冲人。 获绍洪业。 抚绥四海。 亶繄宗庙之灵。 裁决万微。 实赖西朝之圣。 钦闻遗训。 俾正隆名。 敢忘大章。 用迪前烈。 皇太后俪乾之健。 体坤之元。 明哲同符乎姜任。 恭俭远过于阴马。 辅佐英祖。 内治流闻。 拥佑先朝。 母仪备至。 迨于寡昧。 夙荷芘怜。 提携拊循。 教诲成就。 于戏。 极九州之养。 曷尽孝诚。 加万世之名。 庶承慈范。 谨上尊号曰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册文熙宁二年四月壬戌嗣皇帝臣某。 谨稽首再拜言曰。 臣闻昔之善为国者。 未有不先事亲以孝。 霈为风化。 充扩于区宇之间。 生灵之属。 罔不悦服。 遂格于丕乂之盛。 此尤可景慕也。 洪惟皇宋。 膺宝箓。 开炎历。 五圣重光。 逾百年于兹。 而小子获缵令绪。 常惧厥德之弗称。 故夙夜夤畏。 厉精万务。 期措斯世于泰宁之域。 不累祖宗昌明之鸿业。 盖庶几于孝道者也。 顾惟眇躬。 荷我圣祖母爱育之厚。 慈训之深。 比者肇禋圜丘。 而上帝嘉飨。 海内蒙福。 亦惟我圣祖母保佑之力。 祗载恩施。 念殚天下之物。 无可以将美报之意。 是用稽参典礼。 允协群情。 而求其剧隆之徽称。 以彰懿铄。 不胜大愿。 谨遣摄太尉、推忠协谋同德守正亮节翊戴功臣、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上柱国、鲁国公、食邑一万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三千八百户臣曾公亮。 摄司徒、推忠佐理功臣、枢密副使、正奉大夫、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南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韩绛。 奉玉册金宝。 上尊号曰太皇太后。 恭惟太皇太后淑嘉之质。 体天巽顺。 静正之性。 禀于坤元。 进陟中闱。 翊辅仁帝。 修阴教以熙内治。 杜私恩以全外家。 逮我英考。 嗣统之始。 勉从确请。 参决繁机。 谦不临朝。 亟图还政。 此其识虑之远。 声烈之大。 夐出前古。 而流为万世之轨法。 惟末小子。 又钦承抚诲之巨赐。 宜乎诞受丕册。 以符中外之望。 于戏。 显名之并于日月。 永命之参于天地。 兹足以慰夫惓惓至养之心。 臣某诚欢诚抃。 稽首再拜谨言。 太皇太后册文元祐臣闻昔在太任。 为文王母。 治内及外。 御于家邦。 功德之茂。 纪于竹帛。 播于声诗。 惟我有宋。 以圣继圣。 仁育庶汇。 积厚无极。 上帝锡祚。 施于子孙。 笃生神母。 以济丕命。 是用殚九州之富以致其养。 极天下之尊以为之名。 典册备物。 以熠燿于当世。 恭惟圣祖母徇齐渊懿。 敦大直方。 学以观万化之厚。 而不专乎彤管之一言。 俭以训天下之中。 而不止乎大练之一节。 高明本乎性成。 慈俭得之自然。 茂惟先正。 勋在王室。 席庆惟旧。 作合自天。 惟我皇祖。 龙潜京邸。 乾乾夕惕。 圣敬日跻。 至德升闻。 大统斯集。 为宋英主。 实繄内助。 肆我文考。 绍隆五圣。 大孝之德。 通于神明。 光于四表。 元丰之末。 忧勤不豫。 万几之重。 仰托东朝。 储宫虚位。 国本未建。 惟我圣祖母睿志先定。 决册一言。 属以菲躬。 付之大器。 践阼之始。 国步方艰。 拥佑眇冲。 绥靖中外。 事无丛脞。 人无震惊。 勉徇舆情。 躬亲听断。 而大公至正。 道契三无。 夙兴临朝。 日旰忘倦。 虚心尽下。 待物以诚。 求贤审官。 不舍鉴寐。 屈己从谏。 易于转规。 用能不出帷幄。 照临万宇。 号令之动。 德意之孚。 天下莫不推戴鼓舞。 肖翘之类。 咸乐其生。 群公近司。 稽考故实。 欲上徽称。 铺昭圣烈。 而展采错事。 将就正朝。 亟诏在位。 却而不受。 所以深镜至理。 为万世法。 坤静而志愈光。 谦尊而道益隆。 顾惟寡昧。 获奉慈训。 大惧无以答扬德意之万一。 谨诹元日。 率吁众志。 不胜大愿。 谨遣摄太尉臣文彦博。 摄司徒臣吕大防。 奉玉册金宝。 上尊号曰太皇太后。 恭惟太皇太后诞膺洪册。 允迪厥功。 丕显无疆之休。 永有无穷之闻。 万寿之祉。 天地同久。 诞节建坤成节诏元丰八年四月乙亥朕祗膺骏命。 获绍宝图。 仰繄太母之仪。 同总宁朝之政。 金行气应。 素魄舒生。 启佑睿慈。 保安凉菲。 缘华封之善祝。 建坤成之令名。 以副四夷奉币之诚。 以盛百辟称觞之礼。 觊昭大庆。 永传无疆。 恭以太皇太后七月十六日生辰为坤成节。 咨尔中外。 体予至怀。 建宫殿答宰臣请太皇太后建宫殿名诏元祐元年闰二月丁未卿等以朕绍承大统。 奉事两宫。 循六世之燕谋。 极万方之至养。 露章来谂。 引谊甚明。 谓德厚者报隆。 而礼盛者文缛。 宜开中禁。 仰奉慈仪。 崇长信之名。 备洛书之介福。 揭东朝之号。 绍太姒之徽音。 若稽古初。 具存典策。 汉家致孝。 有朝夕上食供御之延。 唐室承颜。 严岁时踵门庆贺之道。 建于列圣。 咸有旧章。 顾维冲人。 敢忘继序。 所请宜允。 候过人谅闇。 令有司检举施行。 受册太皇太后受册止用崇政殿诏元祐二年三月甲寅祥禫既终。 典册告具。 而有司遵用章献明肃皇后故事。 予当受册于文德殿。 虽皇帝尽孝爱之意。 务极尊崇。 而朝廷有损益之文。 各从宜称。 仰惟章献明肃皇后辅佐真庙。 拥祐仁皇。 茂业丰功。 宜见隆异。 顾予凉薄。 绝企徽音。 稽用旧仪。 实有惭德。 所有将来受册。 可止就崇政殿。 以旱罢受册礼诏元祐二年四月有司奏受册当依典故。 在从吉之后。 夫典册备物。 以致隆名。 国之盛礼也。 行于和平之日。 惧不克称。 况今旱暵为虐。 苗稼将槁。 民则何罪。 咎实在予。 虽侧躬永思。 损膳自戒。 尚虑无以塞责消变。 而有司乃于此时。 欲以隆名盛礼加我。 是重予之不德。 所有将来行受册礼。 宜权停罢。 御殿太皇太后元日不御殿诏元祐四年十一月己丑三朝盛会。 礼见群臣。 王公造廷。 奉觞上寿。 皇帝临御五载。 恭己端庄。 庆集惟新。 受朝飨醴。 吾总揽机务。 叶助政纲。 虽克享治安。 而每怀抑畏。 今有司乃欲以天圣故事。 行会庆称贺之仪。 顾惟菲凉。 岂敢比隆于先后。 其在典法。 亦当稽合于常规。 是日皇帝致贺于禁中。 群臣奉表于东庑。 足以显邦家之庆。 而刑孝谨之风。 何必外朝。 乃为具礼。 来年正月一日更不御殿受贺上寿。 候皇帝御殿礼毕。 并内东门拜表。 责躬太皇太后以旱降诏予同揽政机。 历日未久。 而阴阳错行。 雨不时若。 春夏大旱。 宿麦将槁。 灾之所被。 迨遍四方。 失职之民。 靡所控诉。 永惟天人之符。 同于影响。 灾异若此。 其何谓欤。 岂予听德不聪。 刑赏不当。 政弛吏慢。 德泽不流。 民力屈蹙。 土木弗止。 谠言靡通。 壅蔽者众。 推原厥始。 咎皆在予。 不然。 何禳祈消复。 久而未效也。 非恐惧修省。 饬正万事。 其何以应之哉。 可自今减常膳。 公卿大夫其同寅协恭。 辅予不逮。 以答天变。 恩泽太皇太后减圣节大礼生辰亲属恩泽诏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甲寅官冗之患。 所从来尚矣。 流弊之极。 实萃于今。 以阙计员。 至相倍蓰。 上有久闲失职之吏。 则下有受害无告之民。 故命大臣。 考求其本。 苟非裁损入流之数。 无以澄清取士之源。 吾今自以眇身。 率先天下。 永惟临御之始。 尝敕有司。 荫补私亲。 旧无定限。 自惟薄德。 敢配前人。 已诏家庭之恩。 止从母后之比。 今当又损。 以示必行。 夫以先帝顾托之深。 天下责望之重。 苟有利于社稷。 吾无爱于发肤。 矧此恩私。 实同毫末。 忠义之士。 当识此诚。 各忘内顾之心。 共成节约之制。 今后每遇圣节生辰。 合得亲属恩泽。 并四分减一。 皇太后皇太妃准此。 推恩太皇太后本家骨肉诏大行太皇太后受先帝顾托。 不以东朝燕安为意。 而拥佑眇躬。 忧劳庶务。 大公至正。 纯诚一德。 求之前代。 未见其比。 其于外家恩例。 率先裁损。 未尝优假。 朕追怀盛德。 念无以报。 大行太皇太后本家骨肉。 三省密院宜并特与等第推恩。 本命元祐七年正旦以太皇太后本命年斋醮设狱诏元祐六年十一月辛亥朕获承至尊休德。 托于王公之上。 蒙成慈训。 海内晏然。 恭惟太皇太后有圣德之徽懿。 居天下之崇高。 保佑朕躬。 功及宗社。 人神与归。 天地并贶。 稽岁甲还相之次。 当庆符本始之辰。 仰赞寿祺。 用致诚祝。 昔在神考。 有奉光献之礼。 尝以前比。 恳请再三。 兴言伤财。 面诫悉罢。 永惟大德何报。 方求尊安之称。 此而不图。 将何以示孝钦于万方。 而达至感于神明乎。 其以元祐七年。 太皇太后本命岁旦日。 斋在京及天下州郡在城僧尼道士女冠一日。 内在京于中太一、上清储祥、集禧、建隆、醴泉、万寿等六处宫观。 大相国寺、十禅院。 自正旦日。 各用僧道开建道场七昼夜。 宫观罢散日。 设醮座。 在外州军。 自正旦办食设狱三日。 并支系省钱。 嘉与臣民。 共增吉祷。 庶机中外。 均被余禧。 服药以太皇太后寝疾赦见禁德音元丰二年十月庚戌门下。 朕承列圣之基。 躬万微之务。 而太皇太后受遗先帝。 贻训东朝。 保始佑终。 忧勤夙夜。 偶违康豫。 遂涉晦明。 日候寝门。 躬调药剂。 顾忠诚之已竭。 尚和气之未孚。 宜覃在宥之私。 庶格无疆之祉。 应四京诸道云云。 于戏。 湛恩涣发。 既宣爱育之仁。 百顺来臻。 觊获痊平之报。 太皇太后服药赦元祐八年八月戊辰门下。 朕以冲昧。 承祖宗休德。 绍膺洪绪。 仰赖文母。 大公至仁。 衣被四海。 保佑我国家。 历年于兹。 按堵无事。 然兢业万几。 弥纶庶政。 焦劳婴疾。 俄涉晦明。 朕夙夜寝门。 躬侍药膳。 斋诚遍祷。 未获痊平。 宜广惠心。 俾求休应。 可大赦天下。 云云。 于戏。 释过宥罪。 推博爱之常怀。 集祉弭灾。 罄群生之协愿。 咨尔众庶。 咸体至怀。 遗诰太皇太后遗诰元丰二年十月乙卯吾受两朝之托。 翊嗣圣之兴。 十有七年。 安处房闼。 皇帝天笃仁孝。 日跻睿神。 尝咨务于禁中。 获助勤于天下。 而炎凉屡变。 疾疹乘衰。 皇帝夜不解衣。 朝至忘食。 虽圣心之备尽。 终天数之莫逾。 吾尝观性命之原。 达死生之际。 生而享庆寿之养。 没则从昭陵之游。 顾循初终。 夫复何恨。 皇帝宜念宗庙之重。 无过哀伤。 更赖股肱近臣。 共为宽释。 成服之后。 三日外听政。 服纪以日易月。 在京文武百官。 十三日而除。 诸司长官及近臣观察使以上临于宫庭。 其余临于宫门外。 诸道州府长吏以下三日释服。 军民不用缟素。 缘边不得举哀。 释服之后。 勿禁作乐。 园陵制度。 务遵俭省。 勉从吾志。 勿事烦劳。 余并依昭宪明德皇太后故事施行。 太皇太后遗诰元祐八年九月戊寅吾受遗神宗。 保佑圣嗣。 忧勤庶务。 今兹九年。 未尝以一物徇于己私。 片言害于公义。 神祇助顺。 宗社降康。 方隅底宁。 年谷屡稔。 然吾素有末疾。 已逼耆龄。 寒燠所侵。 疹恙时作。 比欲释天下之重负。 就东朝之燕间。 复辟以时。 实吾之志。 屡婴沉疾。 有加无瘳。 皇帝以纯孝之诚。 尽躬侍之养。 冠带不脱于朝夕。 药食必视其寒温。 吾安于理命之常。 决于死生之分。 大期有极。 固不可移。 宁神厚陵。 夫复何恨。 皇帝宜念继统之重。 躬听断之明。 无过哀伤。 勉慰物望。 近臣辅弼。 更为开陈。 吾稽参旧章。 推恩兵卫。 内外诸军将士。 并与特支。 在京文武臣僚。 并外处管军臣僚。 并与支赐。 皇帝成服之后。 三日内听政。 以日易月。 一依旧制。 在京文武群臣。 十三日而除。 诸司长官及观察使以上临于宫庭。 其余官临于宫门外。 诸道州府长吏以下三日释服。 军民不用缟素。 沿边州府。 不得举哀。 制服之后。 勿禁乐。 园陵制度。 务遵俭省。 勉从吾志。 勿事烦劳。 余依章献明肃皇太后典故。 发布时间:2025-11-18 20:37:34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