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四 内容: 帝统四尊号批答下去尊号中睿圣文武字求言诏明道二年七月戊子朕膺昊天之眷命。 嗣烈圣之鸿图。 惧帝监之下临。 荷神器之至重。 何尝不夙宵兢畏。 旰昃忧勤。 务专稽古之钦明。 靡敢暂时而暇佚。 自文考在宥之旦。 洎冲人储两之初。 问膳寝门。 已日承于谟训。 游心讲肄。 固动法于典坟。 比纂宏基。 式丁昌运。 窃复详披金匮。 逖览油缇。 以谓古者因积久之承平。 受自然之富贵。 靡不忘大宝之慎。 忽守文之难。 或畋猎以肆其狂。 或宴游以耽其乐。 穷兵极武。 震威而暴民。 高台深池。 纵情而兴役。 朕自向明正宁。 驭朽居怀。 非大飨群臣。 未尝陈于羽葆。 非防秋四鄙。 未尝动于干戈。 放鹰犬而绝禽荒。 屏珠玉而崇俭宝。 惟天地神祇之是奉。 惟宗庙社稷之是依。 采纳忠谠之言。 倚成辅相之绩。 周公无逸。 文王小心。 虽休勿休。 日慎一日。 而比年之内。 旱爞相仍。 方春以来。 蝱螣为沴。 民或阙食。 田用不收。 州郡之间。 奏报相继。 岂朕德之不逮。 将天时之使然。 须自戒灾。 敢忘罪己。 申旦不寐。 畏上之威。 曩者大礼越成。 群公列奏。 增予以睿圣之号。 重予以文武之称。 虽迫于众心。 □难于克让。 而内思阙政。 将溢美是名。 矧乎惟睿之猷。 箕畴之所演。 若圣之美。 汉光之靡当。 文在乎化成。 武由乎定乱。 内惟菲薄。 难以具膺。 宜令天下。 于朕尊号内。 其表奏并不得称睿圣文武四字。 寰海之中。 治化攸广。 百揆之内。 事叙实烦。 眷乃多方。 岂无谠议。 所宜采听。 以致平康。 应天下赋调横加。 于民间而为患。 刑狱罹枉。 阻官司而莫伸。 草莱之人。 负材而不能自达。 里闾之下。 积弊而无由可除。 并许文武众官直言极谏。 朕将亲览。 以禆政纲。 冀表至诚。 用召和气。 应天下名山大川。 圣贤祠庙。 能捍大灾御大患者。 并令中书门下差官精加祈祷。 以救万民。 朕所减尊号字。 亦仰择日告于天地宗庙。 庶申朕志。 以达神灵。 更赖三事大臣。 百司庶尹。 共竭忠荩。 以洽嘉祥。 故兹诏示。 想宜知悉。 宰相等上表加上尊号第五表允批答宝元元年朕奉承先猷。 日儆端命。 获事上帝。 于兹五郊。 官师率和。 奏牍连委。 冀缘瑞福之集。 增列荣号之崇。 若乃宝用善元。 易冠丕称。 是惟勉德。 匪曰名功。 袭用旧章。 差或无愧。 至于英睿之烈。 后辟罕兼。 未寔而居。 省已胡益。 矧于近岁。 变眚屡臻。 霄舍舛期。 坤载愆静。 遽加徽显。 是黩齐明。 宜损溢言之华。 姑循备物之典。 其所上尊号内英睿二字宜不允。 余依所请。 不许上尊号诏庆历五年朕以寡薄。 绍膺骏命。 夙夜兢业。 □□□□□□□□□□□□□□岁一举。 朕不敢稽。 间者公卿百僚。 率吁有众。 大事之始。 乃欲增显徽懿。 以归美于眇质。 朕惟皇帝之号。 称谓已极。 浮文溢美。 抑又何加。 况今百度缺然。 五纪或沴。 履谦畏满。 或觊有终。 三事大夫。 秉谊叶心。 交修不逮。 同底于道。 顾不美欤。 华言过寔之名非朕志也。 将来中外文武臣僚不得乞上尊号。 咨尔多士。 体朕至怀。 南郊不得乞上尊号诏皇祐五年七月癸巳朕以严配总章。 于兹三岁。 今恭祀泰畤。 奉若丕典。 期答天贶。 用对神休。 且虑左右近臣。 中外百执。 共循故事。 将益徽名。 既存让德之诚。 更增溢美之愧。 载惟寡昧。 嗣守宗祊。 靡敢怠荒。 固常抑畏。 而念民力尚困。 农望屡愆。 顾稼穑之方滋。 间螟螣之为暴。 方图大报。 以伫善应。 自取崇美。 且异□怀。 无假虚称。 以重不德。 其将来南郊。 文武臣寮不得乞上尊号。 咨尔列位。 当体朕意。 宰相等表上尊号曰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大仁至治圣神孝德皇帝不允批答嘉祐四年五月乙巳朕嗣守丕业。 远监前代得失之效。 盖本冲淹者每多遐福。 徇矜夸者鲜不后艰。 且宗庙之祭。 朕所尽志者。 列尊卑。 叙昭穆。 致孝思以化天下也。 其敢自尊显乎。 虽将顺之意。 有副于群情。 然溢美之辞。 未安于眇质。 凡五上表。 不许。 明堂毋得上尊号诏嘉祐七年七月壬子朕在位四十一载。 惟上天眷祐之命。 先帝燕翼之谋。 遗大投艰。 惧不克胜。 故于礼文之事。 尝尽诚意之格。 季秋今月。 其日辛亥。 事天事亲。 用卜惟吉。 牲玉币帛。 所宜蠲洁。 钟鼓管磬。 比于和乐。 凡明祀之所举。 当致力而无懈。 至于徇虚名以溢朕之美。 既非交神之道。 又非求己之实。 徒自崇大。 无益祇畏。 其将来大享明堂。 百寮毋得上尊号。 宰臣韩琦等上尊号不允批答治平二年七月庚寅省表具之。 朕获承大统。 三载于兹。 蒙天之休。 海内清静。 方将饬齐辂。 洁纯牺。 以祇见天地宗庙之灵。 乃敢昭发丕册。 扬徽垂鸿。 以自施虖尊荣者哉。 不图执事之臣。 列上表功之号。 且临政之日浅。 未有盛烈之章。 况事神之意恭。 岂在弥文之饰。 适增予愧。 难徇所陈。 所请宜不允。 第三表不允批答省表具之。 朕守神器之重。 思王业之囏。 历日未长。 涉道犹浅。 而三事庶尹、搢绅之伦、殊邻异俗、霜露所坠。 咸裴回阙廷。 愿得镂宝文、章鸿铄、以荐无穷之休。 兹甚盛德顾何足以堪之。 窃尝览前世之载、近事之寔。 惟至圣为能兼天下之媺。 惟至功为能飨天下之报。 慎微端始。 莫或敢承。 所请宜不允。 第四表不允批答省表具之。 昔夏禹不自矜能。 而闳三代之声。 汉光戒诸言圣。 而振东京之烈。 朕顾循菲德。 膺守圣图。 亦尝远览其所未形。 积思其所不及。 盖谦恭抑畏者靡不受多福。 夸浮侈大者靡不蹈后虞。 今就阳初郊。 假庙始祼。 大惧无以荐四时之和气。 来万国之欢心。 乃欲仰慕祖宗之烈光。 过迹金石之绝记。 祇登宝册。 骏腾徽称。 岂朕所以答三神之休、法后王之意哉。 虽情见忠者之谓报。 然文溢美者未易承也。 所请宜不允。 第五表不允批答省表具之。 朕接神明之统。 享平富之图。 且三岁亲郊。 始严尽物之报。 而百辟进旅。 率吁在廷之言。 考前世之遗闻。 慕本朝之故事。 将合群灵之祉。 荐扬丕册之名。 封章五陈。 勤恳一志。 然自躬庶政。 降异相仍。 永惟前王。 跂德不及。 载视琐凉之质。 难居尊美之称。 虽欲勉从。 良不可得。 所请宜不允。 仍断来章。 宰相等上尊号不允批答熙宁元年七月己卯奉天宪道文武仁孝皇帝朕以薄德。 嗣膺基绪。 继天理物。 常惧弗任。 方赖交修。 以熙众治。 群公卿士。 外暨庶黎。 欲举鸿名。 阶之眇质。 臣民归美。 为义则多。 揣寔揆时。 朕犹不敢。 宰相等上尊号第三表谕翰林学士司马光善为答词诏览卿来奏。 深谅忠诚。 朕方以频日淫雨。 甲申地震。 天威彰著。 日虞倾祸。 被此鸿名。 有惭面目。 况在亮阴。 亦难当是盛典。 诚如卿言。 今已批降指挥。 可善为答辞。 使中外知朕至诚。 寔乃内顾惭惧。 非是欺众。 以邀虚名。 宰相等表上尊号不允批答熙宁二年四月丁酉朕揽政以来。 于兹三祀。 图治不明。 灾变屡出。 日星凌食。 大河决溢。 地裂朔陲。 生民流徙。 今复时雨愆亢。 蟊贼食麦。 愁叹之声。 盈于庐井。 夙夜震悼。 未究消复之理。 二三股肱。 内外列辟。 不能倾尽忠赤。 共为启沃。 弭去灾咎。 召来嘉祥。 反务谀悦。 妄称功德之隆。 甚非忠且直也。 可亟罢此议。 勿以虚名浼予。 所请宜不允。 宰相等上尊号表不允批答熙宁四年六月庚申夫道以常无名为尊。 乾以不言所利为大。 朕所宪焉。 至于崇饰徽号。 以临四方。 非朕之所先务也。 方命有司议合宫之配。 以昭严父之孝矣。 乃当前受宝册自为光荣哉。 无使大禹之不矜不伐、汉光武之禁人言圣、独见称于前史也。 宰臣韩绛等表上尊号不允批答熙宁七年七月癸卯绍天宪古文武仁孝皇帝敕云云。 朕获绍祖宗之基。 已当帝皇之号。 内惟菲薄。 窃慕往初。 惕然忧勤。 无以负荷。 而公卿多士、夷夏众民。 且欲崇上徽名。 昭发丕册。 况夙戒于斋辂。 将亲飨于泰坛。 惟时肃恭。 敢自尊显。 念报上之义。 庶言则同。 然溢美之称。 朕德罔克。 适增多愧。 难徇所陈。 第二表不允批答敕云云。 朕以谓上则天明。 远稽古道。 文武大备。 以底成功之隆。 仁孝显闻。 以跻绝德之盛。 兹惟二典之懿。 寔冠百王之贤。 朕仰止潜心。 曾未跂及。 而群公卿士。 过见褒崇。 集是光华。 作为称号。 咸造路屏。 再陈囊封。 虽归美尽恭。 莫非至恳。 而循名揣寔。 未易克承。 维尔臣民。 当体予意。 第三表不允仍断来章批答敕云云。 朕闻唐虞之世。 君臣吁俞。 相与敕戒。 以康庶事。 未闻有自耀其功德。 大为名称。 以动天下之听。 朕以凉菲。 获承皇绪。 固以极崇高之位号矣。 向者奉郊宗之祀。 三事大夫亦屡以徽册来上。 而愧不敢从。 方且嘉与众贤。 夙寤晨兴。 以营极治之业。 要之万世。 建无穷之基。 亦有无穷之闻。 不犹愈于虚名欤。 臣之尊君。 义则勤至。 朕守弗集。 毋烦数陈。 第四表不允批答熙宁七年省表具之。 朕闻皇帝之号。 并包三五。 高明光大。 岂复可加。 末流增华。 务极徽称。 盖有以极治、而徇群下之所请。 亦或以否德、而崇浮侈以为荣。 朕惟菲躬。 嗣守丕烈。 上既无祖宗致治之实以配鸿名。 下不为后世溢美之文以事虚饰。 方与黎献。 共图康功。 远迩华夷。 宜思所以调一镇抚。 教化号令。 宜思所以緫缉补完。 至于习俗末为。 若皆可略。 当体至意。 勿复有云。 所请宜不允。 第五表不允仍断来章批答省表具之。 夫臣之爱君。 惟义理是悦。 下之报上。 以诚寔为先。 今法度方开更化之端。 事物既振积习之弊。 功有绪而未就。 俗于变而未纯。 卿等与其崇溢美之华辞、欲加我虚名之饰。 孰若致弼违之一德、以成予愿治之心。 乃足以垂裕无穷。 比踪前古。 尊荣之极。 何以尚兹。 如其不然。 自侈奚益。 勉体朕志。 毋或屡言。 所请宜不允。 仍断来章。 宰相等表上尊号不允批答熙宁十年七月辛酉奉天宪古文武仁孝皇帝五表终不允朕帝有天下。 于兹十年。 夙兴夜寐。 以图乂民。 然犹惧无以奉天之元。 宪古之道。 而文武仁孝之烈。 未足以绍休前人。 勉然于中。 庶几及此。 而群公多士、诸夏众民。 乃欲合是数端。 崇上徽号。 爱君之诚。 义则至矣。 浮实之称。 朕无取焉。 大礼罢上尊号诏元丰三年七月甲戌朕惟皇以道。 帝以德。 王以业。 各因时制名。 用配其实。 何为加崇称号以自饰哉。 秦汉以来尊天子曰皇帝。 其亦至矣。 朕承祖宗之休。 宅士民之上。 凡虚文繁礼。 悉已革去。 而近司群辟。 犹或时以称号见请。 虽出于归美报上之忠。 然非朕所以若稽先王之意。 自今每遇大礼。 罢上尊号。 服除不上尊号诏元祐元年十二月己丑进中书省检会故事。 将来服除。 百官等合拜表上尊号。 朕惟先帝临御天下。 十有九年。 威加四夷。 泽被万物。 功德可谓博矣。 然群公卿士每上徽号。 则拒而不受。 其谦厚不伐至矣。 以眇眇之身。 绍承统绪。 夙兴夜寐。 不敢遑宁。 今近司稽用典故。 以为丧礼之除。 百官当崇上徽称。 此岂朕所以衔训嗣事。 绍休前人之意哉。 将来服除。 依元丰三年诏书。 更不上尊号。 咨尔中外。 体朕意焉。 发布时间:2025-11-18 20:15:41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