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五章 倡学 内容: 苏格拉底中年后,始集弟子讲学。 其讲学以前,尤有一轶事,盛传人口。 初有克礼芬(Cleophon)者,苏之友也,尝以事至特尔发(Delphi)神祠。 忽一祭司告之曰:“苏格拉底,万民之圣也。 ”其状至庄严,似为神所凭者。 苏格拉底闻之,知先知先觉之责,授自彼苍,匪异人任,遂终其身尽瘁于讲学事业矣。 苏格拉底之讲学也,未尝树坛坫,立学校。 晨起则赴公园或体操场,逢人强聒之。 及日午,市人群集,又至市场中谆谆讲演,终日无倦容。 有以私人名义见招者,苏亦不拒,惟不任私家教师,亦未尝从其门弟子取脩脯。 当时雅典诸修词雄辩学家,咸藉讲学得酬资,厚自封殖。 苏独以为道德天下公器,力矫其弊。 尝曰:“世有能从我游者,我且愿日给以资。 ”家虽贫,恶衣菲食,不改其乐焉。 苏格拉底所教者,有宗教,有哲学,有政治,有军事,有美术,有论辩法。 有涉世持身之道,有卫生缮性之方,其术不一。 而要归于完成人格,以振起国民道德,其所用言辞亦各自不同。 或于浅近之言,寓深微之理;或于诙谐之语,寄庄严之思。 而为人又和易可亲,不立崖岸,故人皆暱就之。 上自达官贵绅,下至贩夫走卒,听苏氏讲演一二次,多折节称弟子。 且有于闻言之下,感激涕零者,是可见其教义之入人深也。 苏格拉底教人,用问答法。 常曰:“真理者,生于众意相触之间者也。 甲问乙答,而真理出矣。 ”而其问答,又分消极积极二步。 始则设与真理相反之问题,令学者作答。 及其即答,则因其类而推之。 转其向以叩之,使言者前后矛盾,穷于置对。 此消极法也。 言者即穷于置对矣,然后苏以一二语破其疑团,或更使反省而识其自备于心之真理。 此积极法也。 学者经消极、积极之问答,客气即除,愧而思奋,有不自觉其响学之殷,进步之速者。 苏以其母业产婆,因自名其教法曰“产婆法”。 言其术由内导而不由外铄,其助人产生思想,犹产婆之助人产子也。 苏格拉底之教法,以实际经验为基础。 故其区别思想之有益与无益,也必博稽事例,而后下断语,为后世归纳论理之嚆矢。 虽其归纳法,毕路蓝缕,未能如培根(Francis Bacon)(英国实验派哲学之初祖,生一千五百六十一年,殁一千六百二十六年)之精确。 然出之于二千余年之先哲,固不能不惊其造诣之宏矣。 【批评】特尔发祠神语事,史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惟德国历史哲学家柴洛氏(Zeller)(生一千八百十四年,殁一千九百零八年,以所著希腊哲学著名)则谓:“苏格拉底当时,必已为知名士。 故神语之说,遂传于世。 然苏之能为道德改良家,则与神语无关。 犹路得之为宗教改革家,与其得博士头衔无关也。 ”此言最为通论。 盖言苏非藉神语以取重,实因人重苏之学行,始有神语之传说。 而苏亦因之坚其信道之心耳,至于诋为迷信,斥为矫诬。 此则执今论古,无当于事实者矣。 吾辈立身处世,志量欲其恢宏,操守则欲其贞固。 惟志量宏,始能当仁不让,担当天下大事。 惟操守固,始不至以富贵功名污其品节,而人亦能因其所守而重其所学。 苏格拉底以匹夫倡学于雅典,家虽贫窭,独不愿籍此取资。 伊尹之任,伯夷之介,殆以一身兼之。 其学说之风靡一世宜矣。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陆象山曰:“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他求。 ”与苏格拉底之产婆法,可互相印证。 盖人性本善,善教者亦在因机利导,引起其潜伏之智能而已。 近世教育家重自发作用(Spontaneous action)正用产婆法为原则也。 论理学有归纳(Induction)、演绎(Deduction)二法。 归纳法亦译内籀,谓纳散见之事物于一体,以建立公例也。 演绎法亦译外籀,谓公例即立,据以籀绎散见之事物也。 人非有所据之公例,固不能致思穷理,然立例未精,则穷理亦必多误。 故二者虽相因为用,而欲袪除锢蔽,独啓新知,以归纳法为尤要。 此学者所不可不知者也。 苏格拉底到中年后,开始集合弟子讲学。 在他开始讲学之前,有一件趣事尤其令人赞扬,被大家口耳相传。 开始的时候是有一个叫克礼芬的人,是苏格拉底的朋友,曾经有事到特尔发神庙。 忽然有一个祭司告诉他:“苏格拉底是万民的圣人。 ”他的神情非常严肃庄重,就像是在传达神的旨意。 苏格拉底听闻这件事,知道有觉悟民众的责任,授自天命,不是一般的人能担任的。 于是他终生都鞠躬尽瘁地从事讲学授道的事业中。 苏格拉底讲学,从来没有树立学坛,建立学校。 他早上起来就到公园或者体操场,看见人就唠叨不休地说。 到中午,集市中集聚了很多的人,他又到集市中孜孜不倦地演讲,每天都没有疲倦的感觉。 有人以私人名义请苏格拉底讲学,他也不拒绝,唯独就是不接受做任何私人的家庭教师,也从来都没有收取门下学生的学费。 当时在雅典有很多有学问的雄辩家,都是借着讲学来得到学费等报酬的,用于积累财富。 只有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是天下大众的公共道德事业,竭力矫正道德风气中不正确的弊端。 他曾经说:“如果世间有人愿意跟随我游学,我愿意每天给他资助。 ”虽然他家庭贫困,穿着简单的破衣服,吃着糟糕的食物,但是却一直都很快乐。 苏格拉底所教的内容包括宗教、哲学、政治、军事、美术、辩证法。 有的是在社会中保持自身道德的,有的是防止疾病修身养性的方法,教的各不相同。 然而最终是想要完善社会中大众的人格,以振兴国民的道德。 他所用的教学的语言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简单的语言,但是却饱含着深刻的道理。 有的是诙谐活泼的话,但是寄予了庄重的思想。 而且他的为人又亲切可亲,不孤僻不清高,所以有很多人都乐意亲近他。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小贩贫困百姓,很多听苏格拉底演讲过一两次的人,多改变志趣,自称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而且有的人听他讲学,常常感激得流泪的,由此可见苏格拉底的形象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啊! 苏格拉底教育学生,都是用问答法的。 他经常说:“真理,产生在百姓大众不经意间。 一个人问一个人回答,这样真理就出来了。 ”然而这样的问答,又分消极和积极两种。 开始假设与真理相反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等学生回答了,然后就学生的回答来同类推理,转而向他反问,使学生前后矛盾,直到没有问题可以对答了,这就是所谓的消极法。 回答的学生最后没有言语对答了,然后苏格拉底就会用一两句话解开疑团,或者让学生反省得出原有的真理,这就是积极法。 学生经过消极、积极的问答后,场面上的话都除去了,惭愧后就想着努力学习,有的学生积极响应学习,不自觉地就进步非常快了。 苏格拉底因为自己母亲是产婆,因此就将自己的这种教法叫做“产婆法”。 意思是这种方法是由内在引导而不是由外在渗入的,这种帮助他人产生思考想法,犹如产婆帮助别人生孩子一样。 苏格拉底的教学法,是以实际经验为基础的。 所以他区别思想是有益还是无益,也一定要广泛采用事例证明,然后才会下结论。 这就是成为后世归纳论证的先声。 虽然苏格拉底创造的归纳法,是开创创新,没有培根(英国实验派哲学的鼻祖,生于1561年,死于1626年)的精准,然而出之于两千多年的古代哲学家,怎么不让人惊讶他的思想宏伟、造诣伟大呢? 【评论】特尔发神庙的传言这件事情,史学家都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过。 唯有德国的历史哲学家柴洛氏(生于1814年,死于1908年,著有《希腊哲学》)说:“苏格拉底在当时,肯定已经是有名的人。 所以神语这件事,就广传世间。 然而苏格拉底之所以能成为道德改良家,和神话传说是没有关系的。 就像路得能成为宗教改革家,和他的博士头衔是没有关系的。 ”这种说法是最为史学家同意接受的。 大概说苏格拉底并非借神的话来获得尊重,实际上是因为人们重视尊重苏格拉底的学说行为,于是有了神灵的话这件事情。 至于诋毁为迷信,呵斥为诬蔑,这就是用现在的事情说古代的事情,完全就是无视事实的人了。 我们立身处世,要有伟大的志向,要有坚贞的节操。 只有树立伟大的志向,才能当仁不让地担当起天下的大事;只有有坚贞高尚的节操,才不会因为富贵功名而败坏名节。 人们也能因为所坚守的道德志向,而重视所学的道德等准则。 苏格拉底以自己一介匹夫百姓而在雅典提倡传授道德学习,家庭虽然贫困,但是就是不愿意以教学来收取学费。 伊尹的责任担当,伯夷之骨气,苏格拉底都集合于一身兼备了。 他的学说风靡一时是应该的。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一身之中。 ”陆象山说:“你本耳聪目明,侍奉父母自然就知道孝道,侍奉兄长就能自然知道友悌,本来就没有什么欠缺的,不需要再去其他地方求取了。 ”这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法是可以互相印证的。 原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善良的人是需要因机会引导教导的,引起他潜在的智慧能力。 近世教育家都重视自我发现的作用,正是用的产婆法的原理。 论理学中有归纳、演绎两种法则。 归纳法也翻译为归纳推理,就是使归纳所有的散乱的事物为一体,用来建立公例。 演绎法则翻译为外部归纳推理,称公例即成立,用以推理散乱的事物。 人并没有立所有的根据为公例,所以不能完全思考出真理。 然而,树立的案例不精确,则思考的真理一定会有很多的失误。 所以这两种方法就互相利用。 然而,想要摒除之前的弊端恶习,单独开创新的认识,尤其以归纳法最为重要。 这就是学习的人都必须知道的。 发布时间:2025-11-17 22:41:41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