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八 论语 内容: 卷八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卫灵公问陈[去声]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去声]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纾问切]见[贤遍切]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陈,谓军师行伍之列。 俎豆,礼器。 在陈者,自卫适陈也。 兴,起也。 固者,坚守节行,确乎其不可拔之谓,非毋固疾固之固也。 滥,泛溢。)不可则止,宁用终日,困德之辨,不失其亨。 此圣人明去就之宜处,患难之道也。 固者,至死不变,况穷乎? 小人,惟不能固所以溢。 子曰:“赐也,女[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如字]之者与[平声下同]?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参也鲁,无支离浮杂之病,况又功深力到,故竟以一贯语之,言下便领。 子贡聪明多知,正是他碍事处。 不多之旨,既尝发之矣。 于此,复先提其所病,而后语以一贯之妙。 惜乎,犹未领也。 观其平日,号为多言,如何到这里,却道不得一个唯字。 此殆未悟性,天道不可闻之先欤。 子曰:“由! 知德者鲜矣[鲜上声]。 ”人孰无此德,所以不知者,其病安在鸢飞鱼跃,盖甚昭昭也。 夫子呼由而语之,警策深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平声]? 夫[音扶]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观舜受尧禅,朝觐诸侯,遍历四岳,庶事从头多整顿过,如何却道无为,如何又道有天下而不与? 圣心虚明,变化无方,虽为而实未尝为也,虽有天下而实未尝与也。 后世才说勤政便焦劳,才说无为便不事事,安知所谓恭已正南面也哉。 子张问行。 子曰:“言忠信,行[去声]笃敬,虽蛮貊[亡百切]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去声]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立,则见其参[七南切]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 夫[音扶]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笃,厚也。 蛮,南蛮。 貊,北狄。 二千五百家为州。 其,指忠信笃敬。 参于前,参错于前也。 衡,轭也。 绅,大带之垂者,书之,志不忘也。)子张尝问干禄,尝问达,此又问行,大抵皆务外,以求遂其所欲。 夫子一使反求诸已,就言行上切实用功,正切子张之病而教之也。 远而蛮貊,近而州里,习俗虽异,本心则同,忠信笃敬感无不通。 见其参前,见其倚衡,则是无时而非忠信笃敬也,无往而非忠信笃敬也。 举天地万物,万变万化,皆我忠信笃敬之妙也。 行矣,虽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矣。 何州里蛮貊之间哉。 子张书绅,惜乎未领。 子曰:“直哉史鱼! 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史,官名也。 鱼,卫大夫,名鳅。 如矢,言直也。 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谏。 卷,收也。 怀,藏也。)邦无道如矢,最见得他直处。 有道之世,能直固难。 至于所遭之时,崎岖艰棘,而不能变其守,非独立不惧不易乎。 世未易语也。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可字最宜玩味。 若无可卷怀,而徒为高尚特素隐耳,不得为之君子。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去声]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圣人之于语默如是,其不苟哉。 自非清明洞然,有以真知,其人之可不可,必未免二者之失也。 是故失人者,不足以成物。 失言者,必至于招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者,不失其本心之谓。 义所当死而幸生苟免,则本心亡矣。 生犹无生也。 当死而死,浩然无愧,乃所以成仁。 虽然各惟其可而已。 苟可以不死而勇于自杀,则与求生害仁者,均一失也。 岂志士仁人之所为哉。 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己欲为仁,而所事所友者或非其类,其不至于波流风靡者几希矣。 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音路车名],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放郑声,远[去声]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夏时以建寅之月为岁首。 商辂,木辂也,辂者,大车之名。 周冕有五,祭祀之冠也。 韶,舜乐也。 放者,禁绝之。 郑声,郑国之音。 佞人者,邪谄之人。 殆,危也。)四代礼乐,经世之大法。 夫子之得邦家,其规模可见矣。 颜渊此问,其在请事斯语之后乎。 克己复礼,大本既立,为邦之道可由是而推己。 夫子既告之以四代礼乐,而复以郑声佞人为虑,于此二者,少不加谨,则克己之功且从而隳矣,如礼乐何。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不经远,患在目前。 此必然之理也。 子曰:“已矣乎! 吾未见好[去声下同]德如好色者也。 ”夫子再发此叹,而加“已矣乎”三字,其辞愈切,而所以警人者愈深矣。 一日克己,岂易得哉。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平声]? 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窃者,盗窃而私于己之谓。 柳下惠,鲁大夫展获,字禽,食邑柳下,谥曰惠。 与立,与之并立于朝也。)贤如柳下惠,邦家之光也,岂易得哉。 秉政之臣不知则已,知之而不与立,此文仲之所以窃位欤。 一窃字,所以诛其心。 若大公无我,推国之名器,与贤者共之,安得有此病也。 惟是,若一已之私物,是以惴惴患失,常恐贤者之进,为己不利,百方而挤之,而斥远之矣,何暇与之并也哉。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去声]怨矣。 ”薄于责己,厚于责人,则人不心服,而召怨也必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轻虑躁发,必不能为此丁宁戒惧之辞也。 虽圣人,且奈何哉。 事到兢兢,然若不胜其任处,方有商量。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去声]行小慧,难矣哉! ”(小慧者,机巧小数也。)所贵于群居者,相规以正,相观而善也。 为无益之谈,为机变之巧,此其为害有不可胜言者。 故曰难矣哉。 然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则未免此弊耳。 真有志者,不如是也,是故学必贵友。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去声]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质,犹体也。 孙,和顺也。)质,是立骨子处。 骨子端正,方说得礼,方说得孙,方说得信。 且如老佛之教,亦能礼。 其所谓礼,亦能孙,亦能信。 只为灭天伦,坏人道,从头错了。 是以彻底皆差,为万世大法之罪人。 一义字,吾圣人所以立极,所以维持三纲五常,自别于夷狄禽兽者也。 义以为质,乃是制事之本,不可草草放过。 有此质后,却不可无礼。 无礼则断不可行。 有礼矣,不孙则断不可出。 孙矣,无信则断不可成。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苟能矣,何患人之不己知哉。 以人不知为病,其病始大。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非疾无名也,疾其无可称耳。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小人求诸人,非特要誉而已。 凡所以汲汲皇皇,遂私从欲,而不知止者,无一而不求诸人也。 君子务内,只是自反。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庄不放逸也。)信道不回,非好胜也,故虽矜而不争。 和气接物,非偏私也,故虽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必考其实,故不以言举人。 不殉其名,故不以人废言。 此心公明,方可语此。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方人,一恕字,正中其病。 昔也谓非所及,而今之语其可进此矣夫。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平声下同]?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毁,毁短之也。 誉者,过扬人善而不以实也。 三代,夏商周也。)毁则没其实,誉则过其实。 夫子岂苟誉人者,有所试而后称之耳。 三代之民,所以直道而行其故也。 毁誉不实,则矫情饰伪,得以欺世而风俗靡然矣。 何由而行直道也哉。 直,只是朴实不回曲,心本直也。 有一点私意便失其直。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 今亡[与无通]矣夫[音扶]! ”史阙文,马借乘,恐古人有此语,故夫子举。 而言曰史之阙文,吾尚可以及之,如阙疑阙,殆郭公夏五之类可见。 若借乘之事,则今无有矣。 盖叹世道益薄,人情益偷,公私藩篱,形骸尔我,其意非专指马也。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者,必有忍之忍。)无定见,必为巧言所乱。 无定力,必为小不忍所乱。 自昔圣贤所贵乎致知者,只是理会个不乱耳。 禹曰:安汝止。 伊尹曰:钦厥止。 不乱之谓也。 乱后都差。 子曰:“众恶[去声]之,必察焉;众好[去声]之,必察焉。 ”众好众恶,特众人之好恶耳。 或是或否,皆未可知。 而流俗则未必能察也。 圣人于此都要契勘。 孟子所谓皆曰贤,然后察之。 正是此意。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大也)道本大也,岂人有以大之而后大哉。 只为常人意蔽欲窒,是以日用而不知其为大耳。 功深力到,一旦洞然,六通四辟,范围无外,而后知其为大焉,非昔小而今大也,昔迷而今悟也。 故曰人能弘道。 若夫不学,本心晦蚀,自窘自求,如蜗在封,则是道之大,虽自若也,如人何哉,故曰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人谁无过,改之为贵,是故圣人贵乎复也。 若不能改,其过成矣,终何说哉。 一改字,是圣狂之分,学者所宜深体。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思曰睿,睿作圣,岂可不思。 此章特戒无益而思者耳。 圣人自谓吾尝废食忘寝以思之,而无所益,故不如学也。 托诸己以勉人。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奴罪切]在其中矣。 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耕所以谋食,宜可无馁也,而曰馁在其中,馁非饥之谓也,志于食者,道必馁,行有不慊于心之谓也。 学所以谋道,非志于禄也,而曰禄在其中,禄非必爵禄之谓也。 道之腴者,固禄之理,干禄岂弟之谓也。 然则君子之所忧者道耳,而忧贫乎哉。 子曰:“知[去声下同]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 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 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及,言至也。 庄,端庄也。 莅,临民也。 动,举措施为也。)知及之者,觉此本心之谓也。 觉则至矣,故曰知及。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晋之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此,斯谓之知。 守此,知而不失,斯谓之仁。 旧习蔽锢,安能尽净,意欲念动,如云忽兴,兢业不继,用力微懈,虽得必失。 昏昏如,故甚可畏也。 仁能守矣。 至于临民则又不可不庄矣。 至于举措施为,则又不可不以礼。 知及仁守,所以成已也。 庄莅礼动,所以经世也。 异端之教,自谓识心见性,而呵佛骂祖,果庄已乎? 离伦绝类,果礼已乎? 愚尝有诗云:圣道大明备,异端何偏亏;晚学敢妄僭,因依相发挥;昏昏若醉梦,日用不自知;一旦有先觉,涣然脱沉迷;勿忘勿助长,斯须那可违;乃若梦乍醒,曲车仍朵颐;偃蹇不自爱,虽得必失之;守此之谓仁,失此之谓愚;炳炳两端揭,巍巍大训垂;若为庄与礼,丁宁犹费辞。 呜呼至矣哉,斯言岂予欺;此心万古同,本无夷夏殊;民彝大泯乱,世道谁纲维;恭惟彼陶唐,六合同光辉;睦我九族亲,协彼万邦黎;从根到枝叶,整整无漏遗;试舜第一义,二女往嫔虞;诸难乃遍历,首事五典徽;载观岩廊上,君臣相俞吁;钦哉不离口,此岂笑貌为;敷教得汝契,降典咨汝夷;大禹九功成,皋陶象刑施;刑所以弼教,功所以叙彝;穆穆我文王,敬止于缉熙;江汉无犯礼,化行自关雎;金科垂玉律,如日行天衢;有志扶世道,何能易此规;去圣日以远,礼坏俗浇漓;裔夷来用夏,异端转交驰;琐碎不暇问,髠耏者为谁;弃三纲九法,其教方得推;群居抱空寂,高谈玄妙机;或推倒禅床,或拗折竹篦;溺尿与屙屎,呵佛骂祖师;先圣答问仁,诸贤请事斯;雍容洙泗上,安有此行移;只消一不庄,坐见百度隳;况复离伦类,家国何由齐;佛者西方仙,顾敢相瑕疵;渠自用渠法,我实无用兹;吾党有家风,所宜日孜孜;轻俊乐便捷,往往不自持;骎骎堕其网,气习易转枢;相延无忌惮,陋视六艺书;浸淫去不反,宁顾百世非;民日化魑魅,义同救溺饥;物物皆我心,此责将安归;于此有欠阙,恐非仁者宜;时也抑何幸,投老得所依;到此重感激,端拜聊陈诗。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只就末节细故上看他不得,直是到常人所不可能处,担荷得去,方见。 君子,虽然勤小物,矜细行,固无一节之不善也,特不专在这上耳。 小人则不然。 浅中狭量,如何大受。 愚旧说如此。 后闻先师云,君子而不大受则道不明,小人大受则为无忌惮矣。 君子于此可不慎欤。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民之惮于为仁,不啻如蹈水火。 水火固有焚溺之患矣,未有以仁而伤生者。 然则何所惮而不为哉。 至于人欲之横流,情伪之滋炽,滔滔焰焰,自益深益热矣。 乃反甘心而不悔,此下愚之所以不移,圣人之所以哀矜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仁之为道,是圣门第一工夫。 进之唯恐其不亟,行之惟恐其不力,非可与人相让而为者也。 到此地,虽师有所不让,岂可谓师为之而不敢为哉。 不让非争胜之谓。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者,万变而不失其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哉。 谅者,守小信而不知变,必不能正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敬其事者,尽忠于君,夙夜匪懈之谓也。 人患不能敬耳。 利禄岂可急哉。 若以利禄先入,其心只是私意,安得能敬。 子曰:“有教无类。 ”种类虽或不同,然同有此心,则同有此理,安有不可教者。 但患不真有教耳。 真有教,方不论其类。 直是能转移变化,方可言有启迪之不得其旨,感发之不得其道,虽谆谆其诲,谓之有可乎。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去声]谋。 ”谋者,相资以取益也。 功利,而与之谋道,问学,而与之谋利,可乎? 二者不啻冰炭。 子曰:“辞达而已矣。 ”古人非泛滥于文也,所以明理耳,故曰辞达而已矣。 虽然敷畅厥旨,了然无疑,方谓之达辞。 至于能达,岂易得哉。 师冕见[贤遍切],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 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平声]? ”子曰:“然。 固相[去声]师之道也。 ”(师,乐师,瞽者。 冕,名。 再言某在斯,举在坐之人以诏之。 相,助也。 古者瞽必有相。)观夫子相师之道,岂薄俗所可知哉。 哀矜恻怛之意,温然见于辞旨之外,一物失所如己隐忧,此天地之心也。 季氏第十六季氏将伐颛[音专]臾[音俞]。 冉有、季路见[贤遍切]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音扶]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平声]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于虔切]用彼相[去声]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徐履切]出于柙[户甲切],龟玉毁于椟[音独]中,是谁之过与[平声]? ”冉有曰:“今夫[音扶]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音扶]舍[上声]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音扶]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颛臾,国名,鲁附庸也。 东蒙,山名。 先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使主其祭,在鲁地之中。 夫子,指季孙。 周任,古之良史。 陈,布也。 列,位也。 相,辅相也。 兕,野牛也。 柙,槛也。 椟,匮也。 在柙而出,在椟而毁,乃典守者之罪,所以责二子也。 固,谓城郭完固。 费,季氏私邑。 寡,少也。 贫,乏也。 均,平也。 安,安宁也。 远人,谓颛臾。 分崩离析,谓公室四分,家臣屡叛。 干,楯也。 戈,戟也。 萧墙,屏也。)夫子始责之以尔是过与,则曰二臣皆不欲。 及再责之以是谁之过欤,则曰不取必为忧,屡遁其说而情实毕露矣。 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此君子所以疾恶之也。 大抵国家先治内,后治外。 不患寡而下治,内之道也。 夫如是而下治,外之道也。 今也远人不服,则不能来邦。 分崩离析则不能守,而乃谋伐颛臾于邦内,扶颠持危,恐不如是二子之罪,安所逃乎。 忧在萧墙,所以警惧而教之也。 此章辞旨明畅,事之是非利害切中二子之隐微,昭然如数黑白于照临之下,非圣人孰能与于此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伐。 陪臣,家臣也。)臣无有作福作威。 玉食,此一王之权,所以尊无二上者也。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则世数久远,固已可占,况大夫乎,又况陪臣执国命乎。 此盖为当时而叹也。 天下有道,人主之威权日行于上。 诸侯有不然者则变置之,安得使大夫而窃政于其下哉。 有道则自无可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故夫[音扶]三桓之子孙,微矣。 ”(鲁自文公薨,公子遂杀子赤,立宣公,而君失其政。 历成、襄、昭、定,凡五公。 逮,及也。 自季武子始专国政,历悼、平、桓子,凡四世,而为家臣阳虎所执。 三桓,三家,皆桓公之后。)禄去公室,即其大夫专政之渐也。 政逮大夫,即其子孙衰微之兆也。 安有上失操柄,盗弄威权,而能遗子孙以无祸者哉。 后世奸臣擅国,自谓得志,然而祸不旋踵,族无噍类,此可以为鉴矣。 夫子虽为三桓而发,实万世之大戒。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平声下同]辟[婢亦切],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谅,信也。 便者,惯于其事。 善者,长于此也。)直则不回,谅则无伪,多闻则可以质疑辨惑。 辟与柔佞,如淫声美色,最易入人,非早辨而痛绝之,未有不濡染于此者。 世之人往往不知损之为损,而反惮益者之难亲。 夫子别白两端,开示深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五教切,下不音者同],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音岳],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音洛],乐佚游,乐宴乐[音洛],损矣。 ”(道,称道也。 骄,纵也。 佚游,嬉游也。 宴,宴安也。)乐者,心之所好,向慕而不忘也。 所好者,善自然为益。 所好者不善,自然为损。 则是非向背发乎一念之微,可不谨哉。 节者,裁制而归于中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愆,过也。 瞽,无目也。)言未及者,犹云未说到此。 言及之者,犹云正说到此。 人之颜色可以占其意向,不知其意向,如何而遽言之,安知不至于失言乎。 是非要探伺颜色,为容悦也。 侍君子而言,其不可苟如此。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得,贪得也。)人之私欲,随其血气各有所偏。 自少壮至老,毎就其偏而戒之,则始终不动于血气矣。 此克己之大旨也。 虽然概论人生有此三节尔,若真能用力于仁,毋意毋我,后面许多节病亦自然不作。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知天命则畏之矣。 古之君子,所以战战兢兢,临深履薄,戒谨恐惧,不敢少懈者,果为何事也哉? 惟其不知,是以不畏大人全天命者也。 圣言,明天命者也。 君子无往而不敬,小人无往而不慢。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此章是圣人道与人最深切处。 生知者,不假修习,自然清明,所谓性之,所谓上知。 下是,必须学而后得,所以致其知也。 又下是,却又未能便学,直待间关险阻,怵迫无聊,乃向此一路,方肯用力。 此三者资质虽各不同,及其知之则一而已。 若夫困后又复不学,颠倒冥迷,醉生梦死,终身由之而不知耳,可怜矣哉。 呜呼! 生而知之者不得见矣,真能有志于学者且不易遇也,悲哉。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去声],见得思义。 ”此一章正是行着习察精密处。 人之行已,那一事不就不思上坏了。 其目虽九,其本则一。 何谓一? 曰由乎心。 不明乎心而欲逐项正救,难矣。 思明则非礼勿视,思聪则非礼勿听,思忠则非礼勿言,此外大抵非礼勿动之事也。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吐南切]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其斯之谓与[平声]? (驷,四马也。 首阳,山名。)如不及,惟恐不得到也。 如探汤,畏之不敢近也。 此事固有能行者矣。 若夫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则非遁世无闷,确乎不拔者不能。 今之世徒能言耳,吾未见其人也。 必若伯夷叔齐而后可以当此,故曰其斯之谓欤。 饿于首阳之下,便是他求其志,达其道处。 徒有千驷何德之可称哉。 陈亢[音刚]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远其子者,谓不有其私也。)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伯鱼于夫子独立之时而所闻者,不外乎此。 盖可见矣。 陈亢始以异闻为问,终也以远其子为喜。 私意浅见,安知圣人大公无我之心哉。 诗优柔而和平,人情物理靡不曲尽,故能言礼。 防人情之流,秩然有度,故能立。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 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 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寡,鲜少,自卑之辞。)邦君之妻,称呼不一,如此名之,所以正分之,所以严也。 记此一端其它可例。 发布时间:2025-11-16 20:33:36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