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七 论语 内容: 卷七 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去声]之。 ”请益。 曰:“无倦。 ”(先者,以身先之也。 劳即劳民,劝相之劳。)有以先之,不令而行。 有以劳之,虽劳不怨。 为政之道莫要于此。 而子路犹请益,何哉? 答曰无倦,则不必外此二者而求益矣。 天下事那一件不是倦后放下了。 仲弓为季氏宰。 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于虔切]知贤才而举之? ”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上声]诸? ”宰,为有司之长。 先者,率先之也。 能率先,则或苛于责人,或偏于任己,又须赦小过举贤才,方尽善。 贤才,固难知举,其所知是矣。 而不知者,他人自应不遗也。 知其贤而不与立,却不可。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卫君,出公辄也。 鲁哀公十年,孔子自楚反卫。 出公不父其父,而祢其祖。 故孔子欲先正名。 迂者,远于事情。 阙,谓阙所不知。)天地定位,而卑高贵贱之名已立。 名者,三纲之所以张,五典之所以逊也。 正名二字,圣人之大法,为国之大经。 《春秋》一书,亦只是正名而已。 施之于卫国,固其所当然也。 子路以为迂真野矣哉。 且名不正,后何如说,得言自然不顺。 言不顺,何以行,得事自然不成。 事不成,则乱而无序,乖而不和,礼乐自然不兴。 既乱既乖,刑罚自然不中。 刑罚不中,暴虐是作,民自然无所措手足。 如此而谓之政,可乎? 故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才不正,只是苟道。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去声下同],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居丈切]负其子而至矣,焉[于虔切]用稼? ”(种五谷曰稼,种蔬菜曰圃。 用情,不欺也。 襁,织缕为之,以约小儿于背者。)农圃,小人之事也。 礼义信,大人之事也。 上之所好者大,则在下者莫敢不承,四方之民从之如归矣。 何以稼为哉? 孟子之辟陈相,正是此意。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专,独也。)此章见得古人读书,无非切已实事。 诵三百篇后,不达为政之理,不能专对四方,虽多何以为哉。 诗通于政,故达。 诗可以言,故专对。 子曰:“其身正,不令[去声下同]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则,不令而行。 不正则虽令不从。 行与不从,有决然一定而不可易者。 谁实使之然哉? 此理在人,如何泯没得。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鲁,周公之后。 卫,康叔之后。 兄弟之国也。 鲁三家逐君,卫辄拒父。)鲁卫,固兄弟也。 世衰道微,莫能相尚,其政亦相伯仲云。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公子荆,卫大夫。)善居室者,善处家也。 始有曰苟合,言家道可以粗合,非喜其财之聚也。 少有曰苟完,言家道可以粗全,非喜其财之足也。 富有曰苟美,言家道可以粗美,非喜其富有之为美也。 富家大吉,隐然可见,若所美在富,圣人何以善称哉。 苟字有谦抑自牧之意。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仆,御车也。 庶,众也。)聚人曰财庶,则不可以不富也。 资富能训富,则不可以不教也。 自井田废而民不富矣。 自学校废而民不教矣。 夫子此语,王政之次第也。 子曰:“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期月,谓周足一月也。)春秋之民,急于望治。 而先王之制,仿佛尚存。 圣人为之特易为力耳。 期月已可,其感速也。 三年有成,其化洽也。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平声]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 ”(胜残,残暴之风衰也。 去杀,杀戮之威无用也。 旧有此语,夫子称之。)善人比圣人,功化固不侔也。 然绵历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后世郡县乃有邦之寄,数迁数易如传舍,真能有志于民者,又数十年不一遇也。 胜残去杀之效,如之何而可见也哉。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 三十年为一世。)圣人功化固甚速也,然必三十年之久,而后跻民以仁。 盖富而教之,非年岁间事。 当时风俗大坏,须是斯民生长教化之中。 至于光被,方成仁俗耳。 然则三年,何谓有成? 曰所以成,必世之规模也。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夫子于正身之道,数致意焉。 《大学》所以治国平天下者,端在此耳。 故曰于从政乎何有,言不难也。 冉子退朝[音潮]。 子曰:“何晏也? ”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去声]闻之。 ”(冉有为季氏宰。 朝,季氏之私朝也。 晏,晚也。 政,国政。 事,家事。 以,用也。)季氏专权,不议于公庭而议于私室,不议于大夫而谋于家臣,其无君甚矣。 冉有曰政,夫子曰事,非诡辞也,所以正季氏无君之罪也。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去声]。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去声下同]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几,近也。)知克艰者,必无宴安鸩毒之祸,邦所以兴。 乐面从者,必无法家拂士之言,邦所以丧。 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音悦],远者来。 ”(叶公,见述而篇)说之义,兑卦详矣,非有以深服乎其心,不可强也。 所以近者说,则远者来矣。 子夏为莒[居吕切]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莒父,鲁邑名。)欲速者,事事迫切,安能远到。 见小者,处处窒碍,安能大成。 弘则无此病矣。 叶公语[去声]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去声下同]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证父攘羊,贼恩甚矣,谓之直可乎? 知贼恩之非直,则父子之相隐,乃不直之直也,故曰在其中。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才不放逸,则本心本自无害。 居处恭,不放逸于暗室屋漏之地也。 执事敬,与人忠,不放逸于交事应物之时也。 然有须臾间断,便不可直。 云夷狄则其它之不弃可知。 此言用力于仁,至为精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去声]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去声]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去声]必果,硁硁[苦耕切]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 斗筲[所交切]之人,何足算[悉乱切]也。 ”(果,必行也。 硁,小石之坚确者。 噫,心不平声。 斗,量名,容十升。 筲,竹器,容斗二升。 算,数也。)耻之于人,大矣。 然有耻,非其耻者焉。 世之人,一切外物稍不如人,则知恶之。 至于天爵良贵,天之所以予我,而人之所以自别于禽兽者,乃甘心自弃,溷溷于蛆蝇粪壤而不知反然,则行已而有耻者,岂不甚可贵乎? 行已有耻,方说得不辱君命。 子贡善为说辞,故警之以此。 若夫孝弟闻于宗党,则行已之一端,所以为次也。 言必信,行必果,非大人之事,比孝悌不同矣,所以又为次。 下是,则浅中狭量,小器易盈,真溷溷之徒耳,何足数哉。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音绢]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者由中而行,无过不及之名也,然而岂易得哉? 惟不可得,故思其次。 狂者行有不掩,未免于过,却能有志,不肯苟安,故曰进取。 狷者不屑不洁,未免不及,却知自好,不肯妄作,故曰有所不为。 惟进取而后可与进也,惟有所不为而后可与有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胡登切],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音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南人,南国之人。 恒,常久也。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易》恒卦九三爻辞也。)巫而无常,必至于慢神。 医而无常,必至于误疾。 巫医而无常且不可,况为德者乎! 羞辱继之也必矣,故曰不占。 言此爻辞,所示不待占而知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如和羹,同如济水。 有善相告,有过相规,不为苟异,此之谓和。 诩诩取下,不择是非,务为苟合,此之谓同。 和则不同矣,同则不和矣。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去声]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去声]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人皆好之,安知非愿人之徒乎? 乡人皆恶之,安知非独行之士乎? 是非特未定也。 惟为善者之所好,为不善者之所恶,则其人不言而决矣。 是故不得于君子而得于小人,有识者耻之。 子曰:“君子易[去声下同]事而难说[音悦下同]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随材器使,故易事。 侧媚无所容,故难说。 小人则不然。 殉己之欲而正大者,必不投。 责人以苛而真才实能者,未必察。 公则弘,私则隘也。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心广体胖,自然不骄。 志满气盈,自然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木,质朴也。 讷,迟钝也。)刚毅则不回挠,木讷则不浮驰,如此等人,资质最美,略无疵病,无世俗污浊之过,学易为力,非近仁乎?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切切,恳到也。 偲偲,详勉也。 怡怡,和说也。)子路问士,而夫子独以朋友兄弟答之。 盖三纲五常之道,由朋友而明忠告,善道所系大矣。 兄弟,同气也。 惟弟不念天显,兄亦弗念鞠子哀,则其于人道何如也。 友于兄弟,乃所以孝于父母。 然则朋友兄弟之于士行,岂不甚重矣哉。 曰切切、偲偲,曰怡怡,与行行气象不同,所以勉之。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善人教民,岂教之战哉。 七年之久,必有以得乎其心者,虽胜残去杀之效尚远,然亦可以犯难而不携矣。 此与前为邦百年皆著,亦可以三字备见善人事体。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古者兵农未分,伍两军师之法乃其素习,不待教也。 况春秋之世乎。 夫子之言,为无义战而叹耳。 知教则知亲其上,死其长。 宪问第十四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原思名。 谷,禄也。)不知得时,所以行道。 不知俭德,所以避难。 龊龊然但志于禄,岂不甚可耻哉。 虽然知耻者,不如是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此亦原宪之问也。 克,好胜也。 伐,夸伐也。 怨,忿恨也。 欲,嗜欲也。)克、伐、怨、欲不行焉,特强遏力制而不发耳。 其病固在也。 故曰不可以为仁。 仁者,常觉常明,空洞无体,元不费分毫力,何遏制之有哉。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居,固人之所安也。 怀之则苟安矣。 有志者不然。 非必役役于外而后谓之不怀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去声下同];邦无道,危行言孙[去声]。 ”(危,高峻也。 孙,柔顺也。)邦有道而不能危言,则非尽忠。 邦无道而不能言孙,则非免祸。 若夫坚节正操,所谓确乎不可拔者,则未始随世而变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不必,未必也。)德非期于言也,和顺积中则自然有言。 仁非期于勇也,养而无害则自然有勇。 然则言岂颊舌,而勇岂血气之谓哉? 南宫适[古活切]问于孔子曰:“羿[音诣]善射,奡[五报切]荡[土浪切]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即南容也。 羿,有穷之君,善射,灭夏后相而篡其位。 其臣寒浞又杀羿而代之。 奡,春秋传作浇,浞之子也,力能陆地行舟,后为夏后少康所诛。 禹平水土,暨稷播种,禹受舜禅,稷后为周。)善射荡舟,不得其死。 而躬稼者,乃能有天下。 德力之效何如哉。 夫子不答,默领其意也。 出而称之,恐没其善也。 非君子必无此见,非尚德必无此言。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 夫[音扶]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念虑之微,纤毫微动,便是违仁,岂若小人之所谓不仁者哉。 颠冥人欲横流之中,醉生梦死,浮沉溷溷,安知本心之本仁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劳之者所以爱也,诲之者所以忠也。 不然是祸之耳,何谓忠爱。 子曰:“为命,裨[婢之切]谌[时林切]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为命,为辞命也。 四人皆郑大夫。 草创,制草稿也。 世叔,游吉也。 《春秋》传作子大叔。 讨论,讲究也。 行人,掌使之官。 子羽,公孙挥也。 修饰者,修理文饰之。 东里,地名,子产所居也。 润色者,润之以华采也。)郑国,晋楚之间,能以弱为强者,有人故也。 一辞命之出,凡更四手,其不苟也。 如此则他事可知。 涣汗其大号,所以系国体者,甚重。 夫子特有取焉。 或问子产。 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 曰:“彼哉! 彼哉! ”问管仲。 曰:“人也。 夺伯氏骈[薄田切]邑三百,饭[扶晚切]疏食[音嗣],没齿无怨言。 ”(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 然不能革王之号。 昭王欲用孔子,又沮止之。 彼哉彼哉者,外之之辞。 伯氏,齐大夫。 骈邑,地名。 齿,年也。 没齿,犹终身也。 桓公夺伯氏之邑以与管仲。)人之得名为人者,岂徒形体之谓哉。 夺邑三百,没齿无怨,非有以深服乎其心,不可强也。 夫子独举此事,而以人许之子产惠人。 孟子又曰:惠而不知为政,若知为政则不止于惠矣。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去声]。 ”素其位而行,何骄怨难易之有。 此特言常人之情耳。 富而无骄,未足多也。 贫而无怨,何所不至哉。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公绰,鲁大夫。 赵魏,晋卿之家。 老,家臣之长。 优,有余也。 滕薛,二国名。 大夫,任国政者。)或优为,或不可为,才各有所宜也。 用违其才,则失矣。 公绰之不欲。 夫子盖深知其人者。 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去声],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成就为人也。 武仲,鲁大夫,名纥。 知特世俗所谓知,非知及之也。 庄子,鲁卞邑大夫。 曰者,子路又问。 见利而下夫子答也。 授命,言授其命于人。 久要,旧约也。 平生,平日也。 凡言亦可以者,皆仅辞也。)兼四子之长,而又文之以礼乐,宜足以当成人之名矣。 盖未至于圣,皆未可以言至,而况乎四子者未必闻道也耶。 故曰亦可以。 夫子参错其说,矫其偏而勉之。 子路乃复以今之成人者何,必然为问。 苟安甚矣。 夫子不拒也。 临财不苟得,临难不苟免,又不失信于平日之言,亦人之所难能。 而子路之所可能者,夫子复就而与之语,亦所以进之。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音洛]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枝也。 公明姓,贾名,亦卫人。)时然后言,必无过言。 乐然后笑,必无苟笑。 义然后取,必无妄取。 三者发而中节,非得情性之正,不能也。 故人皆不厌,审如是岂易得哉。 其然者,然其言也。 岂其然乎者,难其事而疑之也。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一遥切]君,吾不信也。 ”(防,地名,武仲所封邑也。 要者,挟而求也。 武仲得罪奔邾,自邾如防,使请立后而避邑。)得罪而出奔,反邑而求后,当时固未知其非也。 夫子直以要君书之。 此诛心之笔,所以惧乱贼者。 武仲之知如此哉。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文公,名重耳。 桓公,名小白。 谲,诡也。)桓公数十年之规模,管仲之力也。 只为正而不谲,所以展拓得去。 一匡九合,翕然向附。 惜其正是才力识见到,此特假之耳。 若就学上得力,岂易量哉。 晋文数年成霸事体,故大不同。 二霸得失,两言而定,此《春秋》褒贬之纲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居黝切],召[音邵]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 鲁人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 使鲁杀子纠而请管召,召忽死之。 管仲请囚。 鲍叔牙言于桓公以为相。 九,《春秋》传作“纠”,督也。)管仲不死子纠之难。 先儒于魏征论之详矣。 愚谓人臣死节当观其终身,大体之所系,三仁在殷,或去,或奴,或死,义各有归,未可一概论也。 概以死者为是,则微箕安所逃哉。 子路疑管仲之未仁。 夫子特举其事业以明之,而不言其不死,意可见矣。 如其仁者,其指管仲也。 虽圣人之仁未易可及,就事业而论,亦管仲之仁也。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平声]?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去声下同]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皮寄切]发左袵[而审切]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霸,与伯同,长也。 匡,正也。 微,无也。 袵,衣衿也。 被发左衽,夷狄之俗。 谅,小信也。 经,缢也。 莫之知,人不知也。)诸侯知天王之尊生民,免夷狄之祸,皆管仲之赐也。 不然则大经大法泯然不存,夷狄异类横行中国,而衣冠礼乐之地沦污于腥膻而莫之救,其视区区一死,真沟渎自经之徒耳。 又况管仲于义可以不死者乎。 子贡于此复疑其非仁。 夫子既大其匡天下攘夷狄之功,直以匹夫匹妇之谅,明其不当死,伟然正大,是非昭揭,而管仲之论定矣。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士免切],与文子同升诸公。 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臣,家臣。 公,公朝,荐家臣与己同仕公朝也。)知臧文仲之窃位,则知公叔文子之可以为文。 文不必以谥义为解也。 特言其进不隐贤,无愧于此谥耳。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 康子曰:“夫[音扶下同]如是,奚而不丧[去声下同]? ”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丧,失位也。 仲叔圉即文子。 三人皆卫臣也。)有人治宾客则交邻国者,有人治宗庙则修祭祀者,有人治军旅则立武事者。 此卫之所以仅存也。 虽然维持把握,偶未坠耳。 君曰:无道终,安能国者乎? 子曰:“其言之不怍[才洛切],则为之也难。 ”(怍,惭也)无愧于言者,必不苟于所为。 此章与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正相发。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音潮],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音扶]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音扶]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成子,齐大夫,名恒。 简公,齐君,名壬。 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 时孔子致仕居鲁。 三子,三家也。)时无方伯连帅,而讨逆之议发于致仕之大夫,亦可悲矣。 沐浴而请,圣人所以行天罚也。 公曰告夫三子,是太阿倒持不有其柄也。 之三子告不可,是同恶相党,恶伤其类也。 再言不敢不吿者,若曰知而不言,其责在我,言而不行,其责在人,所以深罪鲁之君臣也。 子路问事君。 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犯,谓犯颜谏争。)不欺而犯,方是尽忠。 欺而犯焉,是无君也。 所以戒勇者。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达之为言到也。 究竟其事之谓也。)君子日趋于上,不究竟不止。 小人日趋于下,不究竟亦不止。 子曰:“古之学者为[去声下同]己,今之学者为人。 ”凡学不自格物致知上做工夫,皆非为己也。 逐逐文义之未,昏昏声利之场,安知为己者之为何事哉。 夫子之时已有此叹。 蘧[其居切]伯玉使[去声下同]人于孔子。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 子曰:“使乎! 使乎! ”(蘧伯玉,名瑗,卫大夫,孔子居卫时常主于其家。)欲寡过而未能,是其所以用力处。 五十而知非,六十而化,岂偶然之故哉。 使者之辞虽谦,而实密。 夫子所以喜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重出。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此艮卦象辞)曾子因夫子之言而引艮象以证之也。 知止其所自无越。 思有一毫不安分之心,即出位矣。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去声]。 ”与其言浮于行也,不若行浮于言也。 夫子于言上着一耻字,于行上着一过字,大抵学者空言多,力行少,所以警切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去声]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夫子常言中庸,不可能非谦辞也,实不可能也。 日用平常,无思无为,何能之有。 能即起意,忧矣,失其为仁矣;惑矣,失其为知矣;惧矣,失其为勇矣。 我无能焉。 夫子所以截学者起意之病根,子贡未领,而但曰夫子自道何也。 子贡方人。 子曰:“赐也贤乎哉? 夫[音扶]我则不暇。 ”(方,比也。 乎哉,疑而未然之辞。)古之学者为己而暇方人乎,呶呶然品藻是非,笃实务内者不如是也。 夫子抑扬其辞,所以针子贡之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能,言能其实事也。 与上文无能之旨不同。)智愚贤不肖之分,只是个能与不能耳。 以人不知为患,必非实能。 苟实能虽不知何害。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 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逆料也。 亿,意度也。)先觉二字肇见于此,举世昏昏,醉生梦死,而我独脱然如大寐之得醒,故曰先觉。 此是圣门深造自得第一个字。 《大学》之格物正为此耳。 岂拘文牵义所可强通哉。 学者但知以逆料为明,亿度为知机变之巧。 荆棘其中,自谓过人甚远。 而我之所固有者,乃茫然不知自反。 此先觉之所以为贤也。 夫子此言至明至切。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平声]? 无乃为佞乎?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姓,亩名。 栖栖,犹依依也。 疾,恶也。 固,坚执而不通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若偏守一隅而不通于用,则治国平天下之道,将谁任其责乎。 亩以夫子为佞,真所谓固者。 异端之害往往类也。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善马之名。 德,谓调良也。)骥非无力也,不称其力而称其德。 况人乎。 无德而负才,其害大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匿怨而友且不可,况以德而报怨乎。 必以德而报怨,则凡有德于我者,如何其报也。 是故莫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德者,人所德于我,我亦以德报之也。 若以直报怨,则岂彼有怨于我而我亦以怨报之哉。 横逆之来,处以大顺,自反而缩行乎大公,所谓直报如斯而已。 子曰:“莫我知也夫[音扶]!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 ”圣心即天,复何所怨。 行乎大顺,复何所尤。 不离日用之间,而上达天德之妙,非是地步洞然相照。 虽颜子亦知未尽,况他人乎。 人莫我知而天知之。 此所以为圣欤。 或者谓夫子道不行于当世,故有是叹。 愚以为不然。 公伯寮诉[悉路切]子路于季孙。 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音潮]。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平声下同]? 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鲁人。 子服氏,景谥,伯字,鲁大夫子服何也。 夫子,指季孙。 惑志,言有疑也。 肆,陈尸也。)圣贤之穷达,系斯道之兴废,是有命焉,岂人所能为哉。 伯寮之诉非也,景伯之力亦非也。 断之以命而君子小人之论定矣。 子曰:“贤者辟[去声下同]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辟世则其时可知,辟地则其国可知,辟色辟言则其君可知。 色与言亦有浅深。 色方行于颜,色未有言也。 若形于言则已甚矣。 知几明微,所以免祸。 此贤者之事也。 若圣人则不然。 仕止久速,惟义所在,无适无莫,安所辟哉。 或曰龙逢比干,何以不辟。 曰委质为臣。 盖有义不可得而辟者,事体各不同也。 子曰:“作者七人矣。 ”此承上章而言,能如是者凡七人也。 岂微子篇所谓逸民者欤。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平声]? ”(石门,地名。 晨门,掌晨启门者。 自,从也)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 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 晨门但知晨门,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 子击磬于卫。 有荷[去声]蒉[其位切]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 击磬乎! ”既而曰:“鄙哉! 硁硁[苦耕切]乎! 莫己[音纪]知也,斯己[音以]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起例切]。 ”子曰:“果哉! 末之难矣。 ”(磬,乐器。 荷,担也。 蒉,草器也。 硁硁,释见子路篇。 鄙哉硁硁,指当时之人也。 斯己,于此遂止也。 以衣涉水曰厉。 摄衣涉水为揭。 此两句卫风匏有苦叶之诗也。 果哉,言果于忘世。 末,无也。)闻击磬而知夫子,叹鄙哉硁硁之莫已知荷蒉之贤,亦岂易得哉。 必欲于此遂止,而以为得厉揭之宜,则是果于忘世矣。 民坠涂炭,义不能一朝安,所谓被发缨冠而往救者也。 若果于忘世,岂圣人之所难哉,荷蒉亦晨门之流。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何谓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 君薨,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 ”(高宗,商王武丁也。 谅,信也。 阴,默也。 谓居丧信默而不言也。)谅阴三年不言,所以居丧也。 百官听于冢宰,所以居摄也。 历三年之久而冢宰,摄行其事,非徒不言而已。 子张独以高宗为问,夫子独以古人为答,则是当世此礼已不复先王之旧矣。 后世乃有创为短丧,以日易月者。 呜呼! 岂人情也哉! 子曰:“上好[去声]礼,则民易[去声]使也。 ”礼辨上下定民志。 上不好礼,如水脱防,乖争凌犯之风肆矣,可得而使哉。 世衰俗坏,那一事不就不知礼上做出。 率意妄作,几无以自别于禽兽。 才知礼,便自然和。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修己以敬正,《大学》之要旨。 所谓治国之道及平天下,皆本于是。 子路不能切实内省,意若未足,而再三问之。 夫子既答以安人,又答以安百姓,次第推究,不离修己二字。 又恐其未喻也,直以尧舜犹病答之。 呜呼! 敬哉! 外此而求,多也哉。 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上声]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音口]其胫[其定切]。 (原壤,孔子之故人也。 母死登木而歌。 夷,蹲踞也。 俟,待也。 述,犹称也。 胫,足骨也。)贼,仁者谓之贼,侈然自放则本心亡矣。 非贼而何然,其病则自不孙弟始,方其童幼,傲然莫知有敬事其长上之道,不孙不弟,习以性成。 及其长也,又无一善之可称。 果何贵于食天地之粟,而谓是人也。 老而不死是为贼耳。 因原壤踞肆,推明三节以谕之,复叩其胫以警之。 夫子教人未有如此章之切直者。 然则童蒙之日,可不以孙弟为先务,而使习于礼训也哉。 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平声]? ”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党,党名。 童子,未冠者。 将命,盖夫子使之传命也。)欲速成必至于躐等,居位并行皆躐等之病。 真求益者不如是也。 夫子使之将命,所以敛而抑之,使循其序欤。 时未欲与之言因,或者有问而答以此童子,其闻之矣。 发布时间:2025-11-16 20:29:32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