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 论语 内容: 卷六 论语先进第十一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先进后进,犹言前辈晚辈也。 此非文质彬彬之君子,乃后生晚辈之浮于文者,以君子自命而反谓前辈为野耳。 前辈,指先王盛时人物也。)夫子既从周之文矣,曷为而又从先进乎? 从先进即所以从周也。 曰从周乐其文之盛,曰从先进反其文之弊。 子曰:“从[去声]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去声]: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不及门,言此时皆不在门也。)或谓夫子因材教人,于此可见。 愚谓不然,一元之气,浑浩流转,万物之形色于其间者,自各随材而成就。 四科之目,圣门初未尝有如许分别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音悦]。 ”有所疑难,则因有所发明。 心通内融,言无不说,何疑难之有! 曰非助我,深喜之辞也。 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去声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间,隙也。)父母兄弟无一毫之间,人言何自而可间也。 非诚孝所积,深信不疑,未易至是。 不然浮言一入,天属为仇矣。 南容三[去声]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去声]之。 (诗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三复者,一日三复,斯言事见家语。)斯言之玷,尚知其不可为,则出处进退,必不苟然者矣。 此章与公冶长篇之言正相表里。 圣门之择婿以此哉。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去声]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夫子两称颜回之好学,而叹其短命,以死使之得年,则所到岂易量哉。 当时门弟子,非尽游惰,必若斯人,而后谓之好学耳。 哀公君也对之特详。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 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路,渊之父,名无繇,少孔子六岁,亦受学焉。 椁,外棺也。 请,卖车以为之。 鲤。 孔子之子。 字伯鱼。 时孔子已致仕,尚从大夫之列。)易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苟义不可以不乘,安可舍之而徒行哉。 椁之有无,车之用舍,定于鲤死之日矣。 非于回而有吝也。 颜渊死。 子曰:“噫! 天丧[去声]予! 天丧予! ”(噫,伤痛声。)斯道有传,虽千载之下,犹夫子之未丧也。 道在颜子,而颜子死矣,非天丧夫子乎? 伤哉斯言,可谓痛切。 颜渊死。 子哭之恸,从[去声]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 非夫[音扶]人之为[去声下同]恸而谁为! ”(恸,哀甚也。 夫人,谓颜渊。)夫子之恸,不为他人发也,何独私于颜子哉? 从者怪其恸,而夫子特未以为恸,夫子殆非私也。 颜渊死。 门人欲厚葬之。 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 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 非我也,夫[音扶]二三子也。 ”死葬以礼,谓之无违。 宜厚而薄,宜薄而厚,皆非礼也。 孰谓颜子之死而不以礼葬乎? 二三子袭世俗之陋,重违师训,而纳友于非礼。 夫子所以叹悼而深责之。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于虔切下同]能事鬼? ”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名有人鬼之异,道无人鬼之异。 身有生死之殊,道无生死之殊。 人鬼死生实一非二。 能事人则能事鬼矣。 知所以生,则知所以死矣。 闵子侍侧,訚訚[鱼巾切]如也;子路,行行[胡浪切]如也;冉有、子贡,侃侃[若但切]如也。 子乐[音洛,先儒谓此有曰字]。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侃侃,释见前篇。 行行,刚强貌。)曰訚訚,曰行行,曰侃侃,皆其情性自然也。 夫子所以乐之。 由也,好勇逆知,其不免示戒深矣,而卒死孔悝之难,悲矣。 鲁人为长[如字]府。 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 何必改作? ”子曰:“夫[音扶]人不言,言必有中[去声]。 ”(长府,藏名,所以藏货财。 为者,改作之也。 仍,因也。 贯,事也。)从事府藏,聚敛之门也。 问之以仍旧贯如之何,又难之以何必改作,闵子之意深矣。 言必有中,如射中的。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家语谓: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观子路行行气象,于和平之音必有不足,奚为于丘之门,非绝之也,抑而进之也。 门人便不加敬,则不知子路甚矣。 夫子之墙数仞,得其门者盖寡。 由也升堂,岂易得哉。 复指其所到之次第言之,非特破门人之惑也。 何谓堂,何谓室,何以升,何以入?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圣人之道,至于中而止,过与不及,皆非也。 观问交一章,二子气象可见。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去声]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周公,以叔父位冢宰。 若季氏,诸侯之卿耳,而富过之。 鸣鼓者,声其罪也。)冉有门人高弟,所以佐季氏者,如此哉。 聚敛二字,岂圣门所宜有。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况富于周公而又附益之耶。 势利汨于外,得失乱其中,波荡从之,恬不知耻,殆不容于诛矣。 鸣鼓而攻,何益于事,谓之可者,斥绝之辞。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婢亦切],由也喭[五旦切]。 (柴,姓高,字子羔,孔子弟子。 家语言其“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 避难而行,不径不窦。 ”盖质实愿悫之人也。 鲁,钝也。 辟,偏执也。 喭,粗俗也。)曾子一唯正,是以鲁得之,往往此事多就聪明上走作,惟其鲁所以其志笃,其守固,而有一旦脱然之悟也。 偏执粗俗工夫,如何得到这上。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去声]。 ”(庶,庶几也。 惟觉故空。 屡空者,其觉不一也。 命,天命也。 货殖,货财生殖也。 亿,意度也。)空则心本洞然,万里昭彻,无纤毫凝滞也。 方屡空,所以庶几至于圣,则空空矣。 命,即此道也。 逆此曰方命,复此曰即命,达此曰知命。 有意理财,务植己私,安能受命乎? 私意揣度,纵或屡中,非明睿所照也。 空则自明睿。 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践迹,实履也。 入于室者,入善人之室也。)堂堂乎张,未必实履,徒问之何益? 所谓善人者,念念无恶之人耳。 然非实履,则亦不能自造其奥也。 践迹二字,正切子张之病,箴之。 子曰:“论笃是与[如字],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 ”(与,许也。 色庄者,外貌庄严也。)闻人言论笃实而遂许之,安知其为君子乎? 为色之庄者乎? 君子表里如一,辞气之出,固无不善。 而言论之可喜者,恐未必皆君子耳。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本心本中,本无偏也。 抑其过,勉其不及,则中。 我自有,岂待外求。 虽然闻斯行之,见义勇为之谓耳。 若从季氏而所行如此,岂夫子之所谓闻哉。 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吾以女[音汝]为死矣。 ”曰:“子在,回何敢死? ”(后,谓相失在后。 敢死者,奋身当难也。)不幸遇难,回必为夫子死矣。 子在,如之何而敢死乎? 玩一敢字,则回之死不死,系夫子之在不在,义甚重,一死甚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平声]?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平声]?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然,季氏子弟。 异,非常也。 曾,乃也。)以道事君者,合则留,不合则去,不然苟备位耳。 故曰具臣。 夫子发明大臣之义,所以深罪二子。 季氏不道,隐然可见。 子然因具臣之说,遂有从之之问。 夫子直以弑父与君,亦不从也答之。 不特切中斯人之隐微,具见二子于他事无不从。 所以罪之者愈深矣。 有识闻之,可以愧死。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贼夫[音扶下同]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去声夫]佞者。 ”日用常行,无不是学,何必读书而谓之学乎? 子路之对,未为非也。 子羔质美学未优,而遽仕且陷之季氏之门,则贼之甚矣。 子路不悟,但饰词以对,故夫子恶之。 味一贼字,为之太息。 子路、曾皙[星历切]、冉有、公西华侍坐[才卧切]。 子曰:“以吾一日长[去声]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去声]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音机]馑[音仅];由也为之,比[必二切下同]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诗忍切]之。 “求! 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 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去声]焉。 ”“点! 尔何如? ”鼓瑟希,铿[苦耕切]尔,舍[上声]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士免切]。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去声]春者,春服既成。 冠[去声]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鱼依切],风乎舞雩[音于],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音扶]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平声]?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皙,曾参父,名点。 毋吾以,言勿以我年长而难言。 不曰德而曰长,谦辞也。 何以,何用也。 率尔,轻遽之貌。 摄,管束也。 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 因,仍也。 谷不熟曰饥。 菜不熟曰馑。 知方,知所向方也。 哂,微笑也。 方六七十里,小国也。 如,犹或也。 五六十里,又小。 足,富足也。 俟君子,谦不敢自任也。 宗庙之事,祭祀也。 诸侯时见曰会。 殷见曰同。 端,玄端服。 章甫,礼冠。 相,赞君之礼者。 曰愿学,曰小,皆谦辞。 皙方鼓瑟,故末问及之。 希者,将对而音希也。 铿者,忽舍瑟起而其声铿然也。 撰,具也。 春服,单袷之衣。 浴,盥濯也。 沂,水名,在鲁城南,地志以为有温泉。 风,乘凉也。 舞雩,祭天祷雨之处。 咏,歌也。 唯求唯赤而下,又皙问而夫子答之也。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子路率尔而对,非为国之道也。 是以哂之。 求赤,辞虽谦退,要皆志在有国耳。 点也不然,观其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翛然远韵,迥出流俗之表,青阳迟迟少长,春衣浴沂,风雩咏歌而归,非实见天地万物,在吾变化鼓舞中,安得有此气象。 夫子之曲肱颜子之陋巷者也。 夫如此而后可以优。 为三子之事,区区三子者之志趣,总不脱季氏之网而已。 喟然与点,安得不为之喜也哉。 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犹除也。 已,我也。 复,反也。 礼,即天则之不可逾者。 由己,自己之己。 目,条目也。 勿者,禁止辞。 事斯者,从事于此也。)仁即人之本心,心本虚明,无方无体,范围天地,其大无外,只为有我。 始昏始亏,放逸乎天则之外,而本心蚀矣。 大凡意念虽各不同,未有不从我上起,有我则百邪交丛,无我则百念皆空,是故贵于克也。 己克则心本无恙,天则不逾。 所谓复礼也,非复礼之外又有仁也,复礼即所以为仁也。 故曰克己复礼为仁。 诚能一日克己复礼,霾雾披扫,清明洞然,而天下皆归吾仁矣。 非今日而始归也,天下本在吾仁中。 昔蔽而今悟也。 虽然用工切实,则诚在我,岂他人所能致其力哉。 下文视听言动之目,即为人由己之事也。 且如视时,是虽欲视,动于一念,隐然未露,知其非礼,随即灭然,是之谓克。 以至曰听,曰言,曰动,未有不息念虑之微,而致其力者。 非制之于口耳,制之于事为,而后谓之勿也。 愚尝作四箴,附于后。 炯炯而昧,有不见焉。 冥冥而居,交眩我前。 于戏戒哉,弗此之求,而瞳子之尤哉。 [视箴]万籁寂然,听本无声。 无声之听,不震而惊,寂然尔矣,耳乎晚矣。 [听箴]噤尔口,卷尔舌,不知嘿嘿之滕说。 [言箴]騄駬交蹄,寰海长驱,尔处尔室,人谁尔知。 [动箴]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出门使民,易于放失,如见大宾,承大祭,则颠沛造次,必于是矣。 不欲勿施,无间于人已也。 邦家无怨,无间于穷达也。 非克己者,不能。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音刃]。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名犁,向魋之弟,孔子弟子。 讱,忍也,难也。)难,即先难后获之难。 方孳孳焉,但见其不易,敢轻有言乎。 为仁则必讱,非讱之为仁也。 虽然告司马牛者如此耳。 一日克己,天下归仁。 初亦何难之有。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音扶]何忧何惧? ”易曰: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不疚者,此心澄然,无纤毫疵病之谓。 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何所忧惧乎? 司马牛处同气之变,故告之以此。 君子自然不忧不惧,非不忧惧之为君子也。 内省二字,是用力处。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曰命曰天,一定而不可易。 死生富贵皆然也,况兄弟之有无乎。 君子所可致力者,尽其在我而已。 敬以直内而无失,恭以与人而有礼,则四海之内均气同体,何往而非兄弟也。 此语虽弘,未能无过,明立爱之义而后得之。 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庄阴切],肤受之愬[苏路切],不行焉。 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 可谓远也已矣。 ”(浸润者,如水之渐渍。 谮,毁人也。 肤受者,近傍肌体而渐入之不遽,为深切之言也。 愬,诉其阴私也。)急遽者,人易疑。 深切者,人必察。 惟夫渐渍而入近傍而言,是以衷奸而不虞,柔行而不露,稍无定见,鲜不惑矣。 夫子谓未足以尽之,而又叹之曰远。 苟人言之来,的然见得分晓后,虽四方万里如在几上。 不然则于近而蔽,安能远也。 故中庸亦曰:舜好问而好察迩。 言明字下。 申一远字,极有味。 虽然大公无我,而后可以语此。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上声下同],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之所信,如木有根。 其根一拨,随即僵仆。 是故父子无信,则无以亲。 君臣无信,则无以义。 夫妇无信,则无以别。 长幼无信,则无以序。 纲沦法斁,人道泯灭矣。 何自而能立哉。 夫子始论为政,谓斯民不得其养,不安其生,则非空言所可孚耳,非谓信在兵食之后也。 兵食,即所以信也。 子贡直就三者反复问难,究见根底。 此圣门之所以善学欤。 论食则兵为轻,论信则死为轻。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 夫子之说,君子也。 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鞟[其郭切]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卫大夫也。 夫子,指棘子成。 子成谓君子质而已矣,子贡叹惜其说,谓君子之不然也。 驷,四马也。 不及舌,谓其言已出于舌,四马追不及也。 鞟,皮去毛者。)子曰绘事后素,又曰文质彬彬,二者虽有先后本,末然不可以相无也。 若使文亦如质,质亦如文,浑然无所区别,则虎豹之皮,既去其毛矣,何异于犬羊之皮乎? 言文不可无,以针子成之失。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用,国之用度也。 彻,通也。 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 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 二者,十取其二也。)君子厚下安宅,非曰厉民以自养也。 鲁初税亩,而此意无复存矣。 时君但知责不足于民,而不知求足于己,又乌知足民乃所以足国哉? 盍彻之言,虽落落于一时,实万世经邦之大法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去声]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末二句小雅我行其野之言,谓纵使不以富故,亦适为异耳。 证爱欲其生,恶欲其死者之为异也。)主忠信凡三,出示人立德之本,至深切矣。 徙义,即改过。 义不能徙,德安能崇? 洪范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爱恶皆私意也。 死生有命,岂他人私意所能为哉。 此惑之大者,才主忠信,自无此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名杵臼。 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 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景公君臣父子,皆失其道,故孔子告之以是。 政者,三纲九法之所系也。 纲沦法斁,人道绝矣。 岂直为吾粟而已哉。 景公之言,亦是他所见如此。 子曰:“片言可以折[之舌切]狱者,其由也与[平声]? ”子路无宿诺。 (片言,一言也。 折,剖断也。 宿,隔一宿也。)狱者两词,情伪亦难决矣。 一言折之,非刚明者不能。 无宿诺,果于践言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听讼者,能决是非于一时耳。 使民无讼,则非道洽政治不能。 是故圣人,不贵听讼贵无讼。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无倦则不息,以忠则不欺,为政之本也。 一言以蔽之,曰诚而已矣。 夫子之告子张,大抵如此。 居是心之所安处。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重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凡事不问善恶,必有人焉。 成之而后成其事。 且如初陷,恶习未甚彰著,亦自畏忌,不敢恣纵,淫朋比德,复从臾相挺,其恶乃济,所谓成者如此。 君子唯恐人之不为善,恶则救正之。 小人唯恐人之不为恶,善则沮毁之。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 同然之机,其应如响。 孰敢二字,自有不容。 不然者,敢不正矣,如政何哉?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所以甘心为盗而不知耻者,上之人实启之耳。 子苟不欲,虽赏不窃。 窃岂本心也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于虔切]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偃,仆也。)君子小人虽不同,而良心善性未始有异。 此以德感,彼以德应,其机疾捷如草从风。 是故为人上者,不可不谨所欲也。 所欲在善,皆从而善矣。 奈何欲杀人而使之就道也哉? 答康子问者三,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音扶下同]达也者,质直而好[去声]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去声]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虑以下人,致思详审,非苟相取下也。 居之不疑者,自以为是而安为之也。)达者,其实孚也。 闻者,其名闻也。 内不失己,外不失人,自无往而不孚矣。 色庄行伪,俨然自诡,苟誉于人,终何为哉? 子张真所谓求闻者。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吐得切]、辨惑。 ”子曰:“善哉问!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平声下同]?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修者,治而去之也。 慝,恶念也。 事者,必有事焉之事。)急于计效者,志必馁德,安能崇? 厚于责人者,己必恕慝,安能修? 忿而不能思难者,见必昏惑,安能辨? 三者为学切问,故夫子善之。 虽然未有惑不辨而能修慝,慝不修而能崇德者也。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去声]。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 曰:“乡[去声]也吾见[贤遍切]于夫子而问知[去声],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息恋切]于众,举皋陶[音遥],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爱人知人,仁知之事也。 观向也问知之言,是樊迟独于知人之说,而有未达耳。 嗟夫! 直枉不辨,天下固混混如也。 举错一明,是非昭揭,则凡枉者,亦将脱然自失,为直之归。 知人之功孰大于此。 樊迟犹有未喻,何哉? 子夏富哉之叹,所以深赞而明辨之也。 选,所以举错,所以远。 虽然,仁知未始相离也,不仁者远,所以爱人。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工毒切]而善道[去声]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忠告者,有道相规。 善道者,道之以善也。)忠告善道,友之义也。 须识不可则止之意方善。 不然,非特无益于人,自辱多矣。 或者告之未必忠,道之未必善,及其不可,则又尤人之不我听也,何取于友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用力于仁者,本非他人能致其力也。 无同志之助,无规警夹持之功,倏焉违之而不自觉矣。 是故,贵于有辅也。 然而无文,亦不足以会友。 会,有粲然相接之意。 发布时间:2025-11-16 20:23:53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