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四 论语 内容: 卷四 论语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去声]古,窃比于我老彭。 ”(述,述旧也。 作者,已自为之也。 比,类也。 老彭,商贤大夫。)世衰俗薄,不知而作者多。 去先王益远,信古者已不易得,况能好乎。 夫子所以慨想老彭而窃自比之也,虽然二事则同,而所以为二事者异。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岂斯人所可及哉。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者,识见之识。 何有,言无所有也。)不可以探索得,不可以言语求,默而识之,妙不可思,知及之也。 识后方知所用力,微厌即怠即荒。 学而不厌,仁守之也。 虽然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如是而学,如是而诲,而在我实无所有。 虚明变化,何厌何倦。 故夫子又自曰空空如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德,谓之修者,譬如原有此物既坏而复修之也。 学之讲,讲此而已。 义之徙,徙此而已。 不善之改,改其非此者而已。 虽曰四事,其实一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申申,其容舒也。 夭夭,其色愉也。)春风和气,盎盎无边。 子曰:“甚矣吾衰也[绝句]!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吾不复梦见周公,犹云今不复作此梦耳。 圣人之心,无适也,无莫也,何梦不梦之有哉。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据,不放逸也。 依,不违也。 游者,非专于具事之名。)通古今,贯三才,何莫非道。 道者无所不通之名也。 但百姓日用而不知耳。 得此,谓之德。 全此,谓之仁。 是故发轫首涂,莫先于志。 志不先立,何据何依? 艺曰游,则以学文之谓也。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修,脯也。 十脡为束。)束修贽,礼之至薄者。 苟以是心至,则无所不诲矣。 互乡之进,鄙夫之问,可以见圣人之用心。 子曰:“不愤[房粉切]不启,不悱[芳匪切]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扶又切]也。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启开导之也。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发警悟之也。 一隅,物之一角。 反者,还答也。 复,再也。)此章备见圣门教人之深旨。 愤悱者,求而未获,窒而未通,汲汲皇皇,愿见而不可得之时也。 于此一启,其机即矢去川决矣。 孟子跃如也,正合斯训。 然亦触类而通,方可再叩。 不然徒渎蒙无益。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临丧而求饱,既哭而遽歌,稍知礼者不为也。 须识夫子所以不饱于有丧者之侧,与不歌于哭之日,其心为如何,方见得圣人情性之正。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上声]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音扶]!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皮冰切]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去声]谋而成者也。 (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大国三军。 徒搏,曰暴。 徒涉,曰冯。)曰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贤人之事也,若夫用之便行,舍之便藏,则行藏系于用舍,而系于治乱,非磨不磷、涅不淄者,不能也。 唯我与尔有是。 夫子所以许颜渊者,大矣。 而子路乃以行三军为问,虽然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真行三军之要旨也。 因事启谕,切实的当。 子路之疾,针砭斯言。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去声]。 ”(执鞭,贱者之事。)圣人岂苟执鞭以求富贵者,所以甚言无可求之理,以绝学者外诱之根耳。 贪鄙之徒,不安分义,狗彘其行,穿窬其心,争锥刀,尽锱铢,孳孳营营,死而不悔,是固不足道也。 有志于学,而丰约之际未能无意,已不可与入道,况求富乎? 信能于圣人所好之旨而有味焉,则充诎陨获之病,不攻而自去矣。 子之所慎:齐[侧皆切]、战、疾。 齐交神明,战系安危,疾系死生。 圣人固无时而不谨也。 于此三事愈加谨焉。 故门人特记之。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月,宜自为一句。 斯,指齐也。)子在齐闻韶者,三月,每感其音之尽善尽美而忘肉食之味也。 虞舜远矣,不谓此乐,乃闻于齐乎。 若谓一闻韶音,历三月之久而不知肉味,固无此理。 史记三月上加“学之”字。 学之而至于忘味,又大不然。 冉有曰:“夫子为[去声下同]卫君乎? ”子贡曰:“诺。 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为,犹助也。 卫君,出公辄也。 灵公逐其世子蒯聩。 公薨,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 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 诺,应辞也。 伯夷、叔齐,事见雍也篇。)卫君父子而争,夷齐兄弟而逊,即此形彼,是非自明。 所谓求仁而得仁者,仁安在? 如何求? 如何得? 亦曰孝友两尽,不失其本心耳。 若好名逊国,却不是仁。 子曰:“饭[符晚切]疏食饮水,曲肱而枕[去声]之,乐[音洛]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食之也。 疏食,粗饭也。)圣人之心,无入而不自得也。 故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 味一“亦”字,岂专以贫贱为乐者哉。 虽处富贵而此乐未尝不在。 但不义而得者,真若浮云耳。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韦编三绝,用功于易久矣。 岂待五十而始学之乎。 而此云尔者,盖夫子自度,其学易至五十,可无大过耳。 易者,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者也。 四十虽已不惑,然犹未尽于知天命。 知天命方是六通四辟,彻底洞然,尽易道之妙,故可以无大过。 此非姑为谦辞,未至从心所欲,不逾矩,微过亦未免。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犹索也。 后世每云雅故,故索之谓也。 礼,非徙诵说,故曰执。)学诗学礼,家庭之训不外乎此。 至于书,又尧舜禹汤文武诸大圣人圣学相传之旨具在,谓之雅言。 见得夫子寻常教人,大要在此三者。 学者所宜尽心焉。 雅言,先师谓非方言诵诗书及执礼之时,不用乡谈也。 叶[舒涉切]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不对。 子曰:“女[音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音洛]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发愤者,果决勇进之谓。 至于乐则疑,无发愤之可言矣。 埋头一去,无始无终,澄然虚明,和乐融融,虽死生之变,如云气之在太空,忘食忘忧,以至忘老。 呜呼! 妙矣! 岂章句文义可解释而强通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且要识,所谓知之者何事? 求之者何物? 圣之为圣,正在这里,岂区区章句文义云哉。 自昔圣人未有不学而成者。 夫子虽谦辞以勉人,亦实事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异端专言神怪,纵横专言力乱,圣人设教皇极之道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与俱,其中必有善者,不然亦必有不善者。 善者吾从,不善吾改,皆吾师也,故必有我师。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徒雷切]其如予何? ”(魋,宋司马向魋也,出于桓公,故又以为氏。)非夫子恃天生之德,谓魋不能为己害也。 纵我可害,天之与我者可害乎? 横逆之来,无非大顺。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天! 何言哉! 风雨霜露,无非教也,何隐之有! 此最是吃紧道与人处。 要就“无行而不与”上会取。 子以四教:文、行[去声]、忠、信。 非文不著,非行不实,非忠信不立,名四而实一。 忠信为主,行次之,文又次之。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胡登切]者,斯可矣。 亡[读为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善人者,无不善之名。 有常者,不变之谓。 惟能不变,方可进学而纯于善耳。 然而亦不易得也。 故曰斯可矣。 如下文所言三者,虚诞无实,乃后学之通患。 如之,何其有常哉? 圣门工夫只一常字,是力行之要,所以拳拳乎此。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食亦切]宿。 (纲,提纲绳也。 弋,以生丝系矢而射者。 宿,宿鸟也。)圣人爱物之仁,每于不得已而见之。 此章有汤网三面之意。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如字]之,知之次也。 ”作者,所以发挥其所知。 不知而作,何以作也? 多闻能择以从其善,多见能识而不缪于是非,而谓知之次焉,则所谓知者,果安在哉。 岂多闻多见之谓也哉。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贤遍切],门人惑。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互乡,乡名。 唯何甚,犹云不应如此之甚也。)人患溺于流俗,不能自拔耳。 有向慕之诚,固圣人所不弃,况能洁已以进哉。 进则与之,甘于自退者,不与也。 洁则与之,自此以往者,不问也。 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所以为皇极欤。 子曰:“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人心也,岂远于人哉。 然而举世茫茫,不啻数千万里之隔者,人自远之耳。 欲仁,仁至,非有物自外而来也。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七住切]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国名。 司败,即司寇也。 昭公,鲁君,名稠。 巫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 揖者,司败揖之也。 相助匿非曰党。 鲁与吴皆姬姓,谓之吴孟子者,讳之,使若宋女子姓然也。)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鲁先君乎。 正使指言同姓之事,圣人犹当有所处。 泛问知礼而遽斥先君之讳,可不可也。 司败不察,辄以为党。 夫子不辨自以为过,非至圣,孰能与此。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去声]之。 (反,复也。)歌所以吟咏情性,善者得其正者也。 必使反之,纡余以畅其旨。 而后和之,从容以答其意。 抑扬反复,读之如在春风和气中。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文莫犹人,犹云莫也如人,谦辞也。 未之有得,则断不敢居之,辞愈谦也。 于此可见,文行事体不同,躬行君子之不易如此。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为,犹习也,言用力于仁也。)不敢以仁圣自居,而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言方用力于此云耳。 此夫子之所以仁且圣欤。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 诔[力轨切]曰:祷尔于上下神祗。 ”子曰:“丘之祷久矣。 ”(祷,谓祷于鬼神。 诔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词也。 上下,天地也。 天曰神,地曰祗。)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门人高弟乃有斯言乎。 问曰有诸? 警之深矣,何子路犹未喻也? 知夫子之所以祷,则知夫子之所以圣。 子曰:“奢则不孙[去声],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孙,顺也。 固,陋也。)先王制礼,所以辨上下。 定民志俭而陋,非中道也。 不犹愈于不孙乎。 不孙后何所不至。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坦,平夷也。 荡荡,无际畔也。)君子之心,虚明洞然,无毫发意念。 小人行险侥幸,颠冥而不自反,如坐囹圄,如落陷穽,茫茫昼夜,醉生梦死。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厉,严肃也。)温而不厉则弛,威而猛则暴,恭而不安则拘。 此三句描画圣人,宛然可想。 泰伯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周大王之长子。 知幼弟季历之子昌,有圣德,遂与次弟仲雍迯之荆蛮。 于是立季历传国,至昌是为文王。 三让,先儒谓固让也。 或曰迯荆蛮一也,文身断发示不立二也,并仲雍而去之三也。 其迹不著,故无得而称。)泰伯让国而直曰让天下,何哉? 泰伯知季历之有子矣,殆非让国也。 民无得而称之,此所以为至德欤,非吾圣人万世无称矣。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丝里切],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古卯切]。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葸,畏惧貌。 绞,急切也。 君子,谓在上之人。 兴,起也。 偷,薄也。)恭慎勇直,皆德也。 无礼以节之,则未免有弊。 虽然笃于亲,不遗于故旧,又风俗之枢机。 而礼之所以为礼者也,风移俗易,礼制行焉,则四者之弊去矣。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 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音扶]! 小子! ”(启,开也。 诗小旻篇。 战战,恐惧。 兢兢,戒谨。 临深,恐坠;履冰,恐陷也。)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 岂特身体发肤之不敢毁伤也哉。 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平时所以戒谨恐惧而不敢须臾离者,其所全者大矣。 启手启足而曰知免,学者毋徒曰手足云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去声下同]暴慢矣;正颜色,斯近[去声]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氏,名捷。 问,问疾也。 将死言善,谦辞也。 贵,重也。 暴,粗厉也。 慢,放肆也。 信,实也。 辞,言语。 气,声气也。 鄙,几陋也。 倍与背同,谓背理也。 笾,竹豆。 豆,木豆。)动容貌便须远暴慢,正颜色便须近信,出辞气便须远鄙倍。 三个斯字甚紧切,有不可须臾离之意。 且要识所以远暴慢,所以近信,所以远鄙倍者,其实安在? 非是临时逐项旋整顿过也。 君子切身日用,在此三事,器物之末,则有攸司。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校,计校也。 吾友,先儒谓颜渊。 详味昔者二字,当是追述于既亡之后也。)所有者,忘不耻于问也。 所得者,内不耀于外也。 所乐者,天不竞于物也。 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平声]? 君子人也。 ”(与,疑辞。 也,决辞。)辅遗托国而不能不变于危疑之际者,多矣。 必也处大变,定大难,节操凛然不可挠夺,然后为君子也。 伊周而下,如诸葛孔明,当得可以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弘,宽大也。 毅,刚立有守也。 道,犹行也。)范围无外,本未始不弘,刚健不息,本未始不毅,意起念动。 始蔽始亏,隘矣,不弘矣。 始回始挠,馁矣,不毅矣。 断断曰不可以不弘毅,所以勉学者用力于仁也。 任重道远而下,特发挥其旨,以明不可不勉者如此耳。 乐以忘忧,何重何轻,老将至而不知,何远何近。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三百篇无邪之旨,抑扬讽咏,足以感发人心,油然兴起,故兴于诗。 礼者,人心之大闲,天则之不可逾者,故立于礼。 乐所以养人心之和,使无非僻之侵,故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日用而不知,圣人岂不欲使知哉。 蠢蠢群愚,其蔽已甚,虽欲使知之而不可得耳。 斯言,所以叹惜之也。 子曰:“好[去声]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尚勇而恶贫,必自为乱。 疾恶而已甚,必致其乱。 安分有容,则无二者之患矣。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骄,矜夸。 吝,鄙啬也。)骄则易于自满,吝则梏于自私,二者拒善之藩篱也。 才愈美,病愈深,其它何足观哉。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谷,禾之实。)苗而不秀者,有矣。 夫秀而不实者,有矣。 夫谷,学之成实,时也。 斯道无穷。 夫子岂责成于三年者哉。 所以甚言其不易得,以勉进后学耳。 得后方实,未得皆虚。 子曰:“笃信好[去声]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贤遍切],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乾初九文言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不是确乎不可拔,如何做得上面许多事? 好学而信之笃,守道而死不变,确乎不可拔之谓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位而思,只是不安分。 与畔官离次者,其失均也。 子曰:“师挚[音至]之始,关雎[七余切]之乱,洋洋乎! 盈耳哉。 ”(师挚,鲁乐师,名挚也。)师挚之始岂雅颂,未得其所之时乎,何独关雎之洋洋也。 不然则因挚之适齐,追感畴昔而叹耳。 子曰:“狂而不直,侗[音通]而不愿,悾悾而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侗,无知貌。 愿,谨厚也。 悾悾,无能貌。)书称九德交济其偏,圣人所以施教也。 既狂而又不直,既无知而又不愿,既无能而又多诈,圣人且奈何哉。 故曰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此知及之,后仁守工夫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况悠悠自恕者乎。 玩“如不及”三字,如何斯须懈? 得文王望道而未之见,正此不及之谓。 子曰:“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去声]焉。 ”微动纤毫意念,便与了纯德孔明。 无体无方,巍巍天下我何与也。 故舜不以为泰,禹行其所无事。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唯,犹独也。 则,法也。 荡荡,无际畔也。 焕,光明也。)天之所以大者,何如尧之所以则者。 何在宜乎,莫得而名状也。 范围无外,变化无方,事业文章光辉发越。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去声]。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有妇人焉,九人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五人,禹、稷、契、皋陶、益。 乱,或作乿,古治字也。 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 其一妇人,邑姜也。)斯指武王时也。 舜有五人,武王有十人。 故曰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然且邑姜预焉,此其为才,岂易得者乎。 以服事殷,乃文王之德。 而夫子特书于武王之后,其指微矣。 子曰:“禹,吾无间[去声]然矣。 菲[音匪]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音弗]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呼域切]。 禹,吾无间然矣。 ”(菲,薄也。 黻,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皆祭服。 沟洫,田间水道也。)间,如“连得间矣”之间。 无间者,无罅之可议也。 才有一毫之私,便有一毫之间。 发布时间:2025-11-16 20:14:17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