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 论语 内容: 卷一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音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音洛]乎? 人不知而不愠[纡问切],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也。 同门曰朋。 学说,文觉也。 习者,习熟其所学。 时习,言无时而不习也。 愠,怒也。)学者,觉其所固有而已,故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心本无体,虚明无所不照。 为物所诱,为意所蔽,为情所纵,而昭昭者昏昏矣。 是故贵于觉也。 不觉则何以习? 禹曰:“安汝止”,习此者也。 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习此者也。 孔子“为之不厌”,习此者也。 无时而不习,即无时而不明,满天地皆春风和气也。 其为说何如哉! 于是而有同志来自远方,则知学者益广矣。 此其为乐又可量哉! 虽然知学者自知,不知学者自不我知,安可强也? 世之人昏昏逐逐,醉生梦死视圣贤门户不翅若冰炭,正可怜悯耳! 安得以其不知而遂愠乎? 君子之心如太虚澄然,何愠之有!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去声],而好[去声]犯上者,鲜[上声]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名若,孔子弟子,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犯上,陵犯长上也。 鲜,少也。 作乱,为逆乱之事也。)“本立而道生”以下有疑,更待细勘。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孝弟即道即仁,何本何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即机巧之巧。 令,美也。 仁,人心也。)得其本心,斯谓之仁。 意态浮动,务说人之观听,此何所用心哉! 故曰:“鲜矣仁! ”言如此等人少有仁者,深不然之之辞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去声]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孔子弟子,名参,字子舆。 省,察也。 不欺于心为忠,不欺于言为信。 传者,传道也。 习,实时习之习。)传而不习,则所学者不在己,何贵于传也。 然而日用功夫,往往多就交际应酬上走作,故曾子三省,以忠信为先。 记曰:“忠信大道”。 易曰:“忠信所以进德”。 谋不忠,交不信,则所以传而习之者,何事哉! 子曰:“道[去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八百家出车一乘,千乘诸侯之国也。 时者,农隙之时。)只一道字,便非春秋战国气象。 古注训治,殆未然也。 敬事下联着信字,节用下联着爱人字,为国者所当深体。 子曰:“弟[上声]子入则孝,出则弟[去声],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泛,广也。 众,谓众人。 亲,亲炙也。 仁,谓仁者。 余力,犹言余暇也。 文,即六艺之文。)入孝出弟,为弟子者职分所当尔。 然不谨则慢忽,不信则诈欺,不泛爱众则偏私,泛爱而不亲仁,则无所决择,以成其德行。 有余力最宜玩味,见得圣门,力行功夫,凿凿精实。 学文非所急也,学而一篇多说孝弟忠信四字。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贤贤易色者,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也。 致,犹委也。)贤贤而下即是古人实学,吾必谓之学矣。 所以极言其学之,在是也。 四事虽排说,独以贤贤易色揭之章首,最是紧切处。 使好善之诚不能胜物欲之念,率是以往,横流莫遏。 事君亲,交朋友,其弊有不可胜言者,安能各尽其分乎! 曰贤,曰易,曰竭,曰致,曰信,不可草草看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重,端重也。 威,威严也。 固,坚固也。 无、毋通,与勿皆禁止之辞也。 惮,畏难也。)气轻志浮,故不重。 不重则所学易摇。 主忠信而下,所以学也。 所主者忠信,大本立矣。 自然重,自然威,自然固。 又须得如己者友,乃有益。 不如己,是与己不相似,非同志也。 友同志矣,又须不惮改过,过而不改,虽友同志无益也。 或曰不如,犹言不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者,不怠于终也。 追远者,不忘于远也。)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本未始不厚也,于所厚者。 薄始无所不薄耳。 能慎终,能追远,安得不一反而归于厚哉!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平声]? 抑与之与[平声,下同]?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 子贡,姓端木,名赐。 皆孔子弟子。 温,和也。 良,善也。 恭,敬也。 俭,不侈大也。 让,谦逊也。)“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以得之”三字,当看是得也,非我求也,非彼与也。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去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在而违,父没而倍者,多矣。 观其志,观其行,而于父之道,三年无改则终身之所守定矣。 所以为孝,有志,有行之可观,而其道可以无改,非不义之父也。 如或非道,又当权宜。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者,天则之自然,人文之品节也。 和,即中和之和,斯指和而言。 小大由之,言上下所共由也。)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此即礼之所以为礼也。 苟知和之为礼,而礼之用未尝不和,则安有不可行者哉! 有子所谓知和而和,岂恣纵无法度之谓,而以礼节之者,特区区文貌之末欤? 有子曰:“信近[去声,下同]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去声]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义者,宜也。 复,践行也。 因,由也。 宗,犹尚也。)信所以明义,恭所以行礼,非二物也,何以谓之近? 若曰其蔽也。 贼无礼则劳彼善。 于此云尔,由是而得,所可亲之人,乃庶几可尚焉,故曰亦可宗。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去声]学也已。 ”不求安饱,能敏事慎言,非笃志力行者,不尔。 然须识所敏者何事,若区区末务,则何就正之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音洛],富而好[去声]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七多切]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平声]? ”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谄,以言媚人也。 骄,矜肆也。 可者,仅可而未尽之辞。 《诗? 卫风》淇澳之篇:治骨角者,切而复磋;治玉石者,琢而复磨。 往,谓所已言者。 来,谓所未言者。)贫无谄,富无骄,虽愈于常人之病,然未必忘贫富也。 乐与好礼,则忘矣。 此君子所以无入而不自得。 子贡因悟切磋琢磨之旨,知学问之无穷,是告诸往而能知来也,故夫子喜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苟知人则知所向方矣,不知从何所决择? 子夏、子游、子张,尚不知夫子,况他人乎? 所以知不知者安在? 为政第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者,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者,得也,不失其本心之谓也。 北辰,北极天之枢也。 居其所,居中而不动也。 拱者,众星环向而朝之也。)德者,政之所出,民之归也。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 蔽,断也。 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语)“思无邪”一语,所以示万世读诗之大法,不然则郑卫国风适滋荡者之邪心乎子曰:“道[去声,下同]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导也。 齐,一之也。 免者,苟免于刑也。 格,正也。)德礼者,人心所同。 有非律之于其外也,故有耻且格。 为民父母行政而使之苟免无耻,亦可怜矣。 虽然犹有政也,犹苟免也,后世徒刑而不及政,斯民遂至于不免且不暇免,悲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如字]心所欲,不逾矩。 ”(古者十五入大学。 逾,过也。 矩,所以为方者,即天则也。)此章六节,当提起学与天命,作纲领看。 志者,所向之一;立者,所守之定;不惑者,所见之明。 由是,乃进而知天命焉。 所谓志学,学此者也。 学而至于知天命,则至矣。 六通四辟,彻底洞然,无所不觉,无所不照,过此以往,复何所知哉,但熟而已。 曰耳顺,是应酬上无纤毫疑碍,无一事之不熟也。 曰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隐微处无纤毫渗漏,无一念之不熟也。 释氏,虎穴魔宫皆为佛事,淫坊酒肆尽是道场,渠所谓任意纵横,亦从心所欲矣。 谓之不逾矩,可乎? 不逾矩,吾圣人所以经世,所以建皇极。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名何忌。 樊迟,名须,孔子弟子。 御,御车也。 孟孙即懿子也。)所谓“无违”,在于以礼。 然则非礼以顺其亲者,不谓之顺,乃所谓违也。 以礼者,养生丧死,种种中节,无过不及之谓。 玩一“以”字,人子之责甚重。 孟僖子,使其子学礼,故告之“以”,是欤?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武伯,懿子之子,名彘。)自疾之外,略无一事贻亲之忧,亦可谓孝矣。 虽然无妄之疾,乃有所以致之,其为毁伤一也。 故曰唯其疾。 唯字与其字,不可不深体。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去声下同]。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彼列切]乎? ”(子游,姓言,名偃,孔子弟子。 养,谓口体之奉也。)孩提之童,知爱其亲,本未始不孝也,惟不敬,故失之敬,则私意断绝。 本心昭融,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于是乎在养。 而不敬,与兽畜之者无异,谓之孝可乎? 虽然指能养者而言耳。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音嗣]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食,饭也。 先生,父兄也。 馔,供馈之也。 曾,则也。)得父母于容色之间,非先意承志者不能。 然须识所以难者何在。 若嘻嘻媚悦,不以其道,则非所难也。 服劳具馔,亦皆人子事,但不可专以是为孝耳。 和气浃洽,天性昭明,骨肉之间,无非大顺。 四子问孝,答之不同,而其人品亦自可见。 游、夏,圣门高弟,违礼节、危父母之事,宜无有也,故直以敬与色难警策之。 即此,便是学问用力精微处,且未有不敬而能顺色者也。 四者皆当以敬为主。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回,姓颜,字子渊,孔子弟子。 省,察也。 私,谓退处燕安,自适之际。 发,醒发也,觉也。)颜子地步已大段莹彻,当其不违如愚之时,心融意会,非他人所能知也。 然学问之士,苟自得矣。 目色之间,便有不言而喻者。 回也,必待发于私而后知其不愚者。 夫子之言,殆喜辞也。 且以诏门弟子。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于虔切]廋[所留切]哉? 人焉廋哉? ”(廋,匿也。)所以者,趋向之大概,容可勉强也。 所由者,日用之实事,渐不可以伪为矣。 若夫所安,则出于中心之诚。 然虽欲掩之,而自有不可掩者,曰视曰观,犹在事迹,察其所安,得之心术之微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后厌。 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直何益哉? 学者于此,行着习察而反求其所安者,何事焉,则当有凛然于不睹不闻之际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者,旧所得也。 新者,新所进也。)所贵于师者,求日新之功也。 温故而有以知新,可为师矣。 不温即画,断难语进。 温故习不已,知新进不穷。 子曰:“君子不器。 ”(器者,囿于形体之名。)子贡之达,宜不可以器名矣,而曰女器。 然则君子所以不器者,果安在哉。 天德昭融,六通四辟。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大率先言者,未必能行。 诚力行,虽不言可也。 夫子欲其从后言之,所以抑子贡,使之就实耳。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遍也。 比,偏比也。)君子之心公普,小人之见偏私。 心本未始不广大也。 意我,窒之耳。 一日克己,何比何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乃践履。 思者,所以致其知也。 罔,无也。 殆,危也。)学而不思,则无致知之功,故罔。 思而不学,则无力行之实,故殆。 罔者,空虚无实。 殆者,臲卼不安。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攻,即攻击之攻。 异端,非正道而别起一端,以诬民者也。)正道昌明,异端自然衰止,不必攻也。 求以胜之,反为害耳。 须识孟子距杨墨,辟许告,与夫子之意不殊,方明此义。 孟子亦只是正人心,或曰攻治也。 子曰:“由! 诲女[音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姓仲,字子路,孔子弟子。 知,即觉也。)苟有真知,无非实学。 以不知为知,可乎? 记曰:忠信大道。 道只是朴实,不虚伪。 会此朴实之旨,即知矣。 夫子每每提一知字,只埋头说起,不言所知者何事,最妙。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去声]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姓颛孙,名师,孔子弟子。 干,求也。 禄,仕者之俸也。 疑,未信也。 殆,未安也。 阙者,空阙也。 尤者,人咎。 悔者,所以自咎也。)言招忧,行招辱,其祸大矣,何以禄为? 多闻阙疑而又慎言,其不疑者自然寡尤。 多见阙殆而又慎行,其不殆者自然寡悔。 寡尤寡悔,不忧不辱,即所以为禄也。 故曰:在其中,然任官择人,实未有言行不修而足以得禄者。 子张不问学而问干禄,夫子因其病而勉之,婉而不迫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鲁君,名蒋。 举,提拔也。 错诸枉,犹言置之枉者之上也。 枉,不直也。)人心是非之公,一举错而服不服,如影响可厚诬哉。 大凡直道皆足以服人,枉道皆足以致戾,不独人才也,举其一端之大者耳。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 临,临民也。 庄,端庄也。 孝于亲,慈于众。 举善,举用善人也。 不能,未进于善者。 劝者,相勉从善也。)斯民尊君亲上之心,本未始不敬,本未始不忠,本未始不劝。 上之人无道以临之,遂使民彝冺乱,不获尽其分。 季康子,鲁大夫也,由是而知所以临民,则善矣。 抑思敬忠以劝,所以事其君哉。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而问之。 书,周书君陈篇。 善兄弟曰友。)兄弟同气也,能孝于亲,自然克念同气。 故书中论孝,专说友于兄弟,此风俗之枢机。 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也。 政者,正也。 施于有政,特由是而推之耳。 然则夫子虽不仕,未始不为政也。 何者而谓之政哉? 千载斯言,可为太息。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五兮切],小车无軏[音月],其何以行之哉? ”(大车,牛车。 輗,辕端横木,缚以驾牛领者。 小车,驷马车也。 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两服马领者。)信则事,事皆实。 无信则事事皆虚。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 因者,礼之大本。 损益者,礼之节文也。)能继则不失其所因,虽百世如一日,况十世乎。 惜周之后,无有继之者。 大本既失,而三代损益之变,遂以弗嗣。 如之,何其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非其鬼,是非礼典所得祭者。)邀福于非鬼,而先王礼典辄废不讲,后世之通患也。 人病无所见,见其为义而不能果决以进,则何贵于见乎? 圣人才说知,便说勇,才说致知,便说力行。 见义不能勇为,见不义亦必不能勇改。 发布时间:2025-11-16 20:01:22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