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十三 内容: 上热下寒治验中书右丞姚公茂。 六旬有七。 宿有时毒。 至元戊辰春。 因酒病发。 头面赤肿而痛。 耳前后肿尤甚。 胸中烦闷。 咽嗌不利。 身半以下皆寒。 足胫尤甚。 由是以床相接作炕。 身半以上卧于床。 身半以下卧于炕。 饮食减少。 精神困倦而体弱。 命予治之。 诊得脉浮数。 按之弦细。 上热下寒明矣。 内经云。 热胜则肿。 又曰。 春气者病在头。 难经云。 蓄则肿热。 砭射之也。 盖取其易散故也。 遂于肿上约五十余刺。 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状。 顷时肿痛消散。 又于气海中火艾炷灸百壮。 乃助下焦阳虚。 退其阴寒。 次于三里二穴。 各灸三七壮。 治足冷。 亦引导热气下行故也。 遂处一方。 名曰既济解毒汤。 以热者寒之。 然病有高下。 治有远近。 无越其制度。 以黄芩、黄连苦寒酒制炒。 亦为因用。 以泻其上热。 以为君。 桔梗、甘草辛甘温上升。 佐诸苦药以治其热。 柴胡、升麻苦平。 味之薄者阳中之阳。 散发上热以为臣。 连翘苦辛平。 以散结消肿。 当归辛温和血止痛。 酒煨大黄苦寒。 引苦性上行至巅。 驱热而下以为使。 投剂之后。 肿消痛减。 大便利。 再服减大黄。 慎言语。 节饮食。 不旬日良愈。 【既济解毒汤】治上热头目赤肿而痛。 胸膈烦闷不得安卧。 身半以下皆寒。 足尤甚。 大便微秘。 大黄(酒蒸。 大便利勿用)黄连(酒制炒)黄芩(酒制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钱)柴胡升麻连翘当归身(各一钱)上咀。 作一服。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食后。 温服。 忌酒湿面大料物及生冷硬物。 卷二十三阳证治验真定府赵吉夫。 约年三旬有余。 至元丙寅五月间。 因劳役饮食失节。 伤损脾胃。 时发烦躁而渴。 又食冷物过度。 遂病身体困倦头痛。 四肢逆冷呕吐。 而心下痞。 医者不审。 见其四肢逆冷。 呕吐心下痞。 乃用桂末三钱。 以热酒调服。 仍以绵衣覆之。 作阴毒伤寒治之。 须臾汗大出。 汗后即添口干。 舌涩。 眼白睛红。 项强硬。 肢体不柔和。 小便淋赤。 大便秘涩。 循衣摸床。 如发狂状。 问之则言。 语错乱。 视其舌则赤而欲裂。 朝轻暮剧。 凡七八日。 家人皆自谓危殆不望生全。 邻人吉仲元举予治之。 诊其脉六七至。 知其热证明矣。 遂用大承气汤苦辛大寒之剂一两。 作一服服之。 利下三行。 折其胜势。 翌日。 以黄连解毒汤大苦寒之剂二两。 使徐徐服之以去余热。 三日后。 病十分中减之五六。 更与白虎加人参汤约半斤。 服之。 泻热补气。 前证皆退。 戒以慎起居。 节饮食。 月余渐得平复。 内经曰。 凡用药者。 无失天时。 无逆气宜。 无翼其胜。 无赞其复。 是谓至治。 又云。 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 当暑气方盛之时。 圣人以寒凉药。 急救肾水之原。 补肺金之不足。 虽有客寒伤人。 仲景用麻黄汤内加黄芩知母、石膏之类。 发黄发狂。 又有桂枝汤之戒。 况医者用桂末热酒调服。 此所谓差之毫厘。 谬之千里。 此逆仲景之治法。 经云。 不伐天和。 不赞其复。 不翼其胜。 不失气宜。 不然。 则故病未已。 新病复起矣。 卷二十三阴黄治验至元丙寅六月。 时雨霖霪。 人多病瘟疫。 真定韩君祥。 因劳役过度。 渴饮凉茶。 及食冷物。 遂病头痛。 肢节亦疼。 身体沉重。 胸满不食。 自以为外感伤。 用通圣散两服。 药后添身体困甚。 方命医治之。 医以百解散发其汗。 越四日。 以小柴胡汤二服。 后加烦热躁渴。 又六日。 以三一承气汤下之。 躁渴尤甚。 又投白虎加人参柴胡饮子之类。 病愈增。 又易医用黄连解散汤、朱砂膏、至宝丹之类。 至十七日后。 病势转增传变。 身目俱黄。 肢体沉重。 背恶寒。 皮肤冷。 心下痞硬。 按之而痛。 眼涩不欲开。 目睛不了了。 懒言语。 自汗。 小便利。 大便了而不了。 命予治之。 诊其脉紧细。 按之虚空。 两寸脉短不及本位。 此证得之因时热而多饮冷。 加以寒凉药过度。 助水乘心。 反来侮土。 先囚其母。 后薄其子。 经云。 薄所不胜乘所胜也。 时值霖雨。 乃寒湿相合。 此为阴证发黄明也。 予以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 内经云。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湿淫所胜。 平以苦热。 以淡渗之。 以苦燥之。 附子、干姜。 辛甘大热。 散其中寒。 故以为主。 半夏、草豆蔻。 辛热。 白术、陈皮苦甘温。 建脾燥湿。 故以为臣。 生姜辛温以散之。 泽泻甘平以渗之。 枳实苦微寒。 泄其痞满。 茵陈苦微寒。 其气轻浮。 佐以姜附。 能去肤腠间寒湿而退其黄。 故为佐使也。 煎服一两。 前证减半。 再服悉去。 又与理中汤服之。 数日气得平复。 或者难曰。 发黄皆以为热。 今暑隆盛之时。 又以热药治之。 何也。 予曰。 理所当然。 不得不然。 成无己云。 阴证有二。 一者始外伤寒邪。 阴经受之。 或因食冷物伤太阴经也。 二者始得阳证。 以寒治之。 寒凉过度。 变阳为阴也。 今君祥因天令暑热。 冷物伤脾。 过服寒凉。 阴气大胜。 阳气欲绝。 加以阴雨。 寒湿相合。 发而为黄也。 仲景所谓当于寒湿中求之。 李思顺云。 解之而寒凉过剂。 泻之而逐寇伤君。 正以此也。 圣圣之制。 岂敢越哉。 或者曰。 洁古之学。 有自来矣。 【茵陈附子干姜汤】治因凉药过剂。 变为阴证。 身目俱黄。 四肢皮肤冷。 心下痞硬。 眼涩不欲开。 自利蜷卧。 附子(炮。 去皮脐。 三钱)干姜(炮。 二钱)茵陈(一钱二分)白术(四分)草豆蔻(面裹煨。 一钱)白茯苓(去皮。 三分)枳实(麸炒)半夏(汤泡七次)泽泻(各半钱)陈皮(三分。 去白)上十味咀。 为一服。 水一盏半。 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 去渣。 凉服。 不拘时候。 卷二十三肢节肿痛治验真定府张大。 年二十有九。 素好嗜酒。 至元辛未五月间。 病手指节肿痛。 屈伸不利。 膝膑亦然。 心下痞满。 身体沉重。 不欲饮食。 食即欲吐。 面色痿黄。 精神减少。 至六月间。 来求予治之。 诊其脉沉而缓。 缓者脾也。 难经云。 主体重节痛。 者脾之所主。 四肢属脾。 盖其人素饮酒。 加之时助。 湿气大胜。 流于四肢。 故为肿痛。 内经云。 诸湿肿痛。 皆属脾土。 仲景云。 湿流关节。 肢体烦痛。 此之谓也。 宜以大羌活汤主之。 内经云。 湿淫于内。 治以苦温。 以苦发之。 以淡渗之。 又云。 风能胜湿。 羌活、独活。 苦温透关节而胜湿。 故以为君。 升麻苦平。 威灵仙、防风、苍术、苦辛温发之者也。 故以为臣。 血壅而不流则痛。 当归辛温以散之。 甘草甘温。 益气缓中。 泽泻咸平。 茯苓甘平。 导湿而利小便。 以淡渗之也。 使气味相合。 上下分散其湿也。 【大羌活汤】羌活升麻(各一钱)独活(七分)苍术防风(去芦)威灵仙(去芦)白术当归白茯苓(去皮)泽泻(各半钱)上十味咀。 作一服。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温服。 食前一服。 食后一服。 忌酒面生冷硬物。 卷二十三中寒治验参政商公。 时年六旬有二。 元有胃虚之证。 至元己巳夏。 上都住。 时值六月。 霖雨大作。 连日不止。 因公务劳役过度。 致饮食失节。 每旦则脐腹作痛。 肠鸣自利。 须去一二行乃少定。 不喜饮食。 懒于言语。 身体倦困。 召予治之。 予诊其脉沉缓而弦。 参政以年高气弱。 脾胃宿有虚寒之证。 加之霖雨及劳役饮食失节。 重虚中气。 难经云。 饮食劳倦则伤脾。 不足而往。 有余随之。 若岁火不及。 寒乃大行。 民病骛溏。 今脾胃正气不足。 肾水必挟木势。 反来侮土。 乃薄所不胜乘所胜也。 此疾非甘辛大热之剂。 则不能泻水补土。 虽夏暑之时。 有用热远热之戒。 又云。 有假者反之。 是从权而治其急也。 内经云。 寒淫于内。 治以辛热。 干姜、附子辛甘大热。 以泻寒水。 用以为君。 脾不足者。 以甘补之。 人参、白术、甘草、陈皮。 苦甘温以补脾土。 胃寒则不欲食。 以生姜、草豆蔻辛温治客寒犯胃。 浓朴辛温浓肠胃。 白茯苓甘平助姜附。 以导寒湿。 白芍药酸微寒。 补金泻木以防热伤肺气为佐也。 不数服良愈。 【附子温中汤】治中寒腹痛自利。 米谷不化。 脾胃虚弱。 不喜饮食。 懒言语。 困倦嗜卧。 干姜(炮)黑附子(炮。 去皮脐。 各七钱)人参(去芦)甘草(炙)白芍药白茯苓(去皮)白术(各五钱)草豆蔻(面裹煨。 去皮)浓朴(姜制)陈皮(各三钱)上十味咀。 每服五钱。 或一两。 水二盏半。 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三分。 去渣。 温服。 食前。 卷二十三时不可违中书左丞张仲谦。 年五十二岁。 至元戊辰春正月。 在大都患风证。 半身麻木。 一医欲汗之。 未决可否。 命予决之。 予曰。 治风当通因通用。 汗之可也。 然此地此时。 虽交春令。 寒气独存。 汗之则虚其表。 必有恶风寒之证。 仲谦欲速瘥。 遂汗之。 身体轻快。 后数日。 再来邀予视之曰。 果如君言。 官事繁剧。 不敢出门。 常如之何。 予曰。 仲景云。 大法夏宜汗。 阳气在外故也。 今时阳气尚弱。 初出于地。 汗之则使气亟夺。 卫气失守。 不能肥实腠理。 表上无阳。 见风必大恶矣。 内经曰。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 又云。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当汗之时。 犹有过汗之戒。 况不当汗而汗者乎。 遂以黄建中汤加白术服之。 滋养脾胃。 生发荣卫之气。 又以温粉扑其皮肤。 待春气盛。 表气渐实。 即愈矣。 内经曰。 心不可伐。 时不可违。 此之谓也。 【黄建中汤】(见劳倦门。 于方中加白术) 发布时间:2025-11-08 20:19:53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