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十二 内容: 北方下疰香港脚论内经云。 太阳之胜。 火气内郁。 流散于外。 足肿。 饮发于中。 肿于上。 又云。 脾脉搏坚而长。 其色黄。 当病少气。 其而散色不泽者。 当病足肿。 若水状也。 脾病者、身重肉痿。 足不能行。 善。 脚下痛。 此谷入多而气少。 湿居下也。 故湿从下受之。 如上所说。 皆谓脾胃湿气下流。 乘其肝肾之位。 由是足胫疼痛而肿也。 夫五谷入胃。 糟粕、津液、宗气。 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秘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而为血。 以营四末。 内注五脏六腑。 以应刻数焉。 卫气者。 出悍气之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之间。 行而不休者也。 又宗气之道。 内谷为实。 谷入于胃。 乃传之于脉。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专者行于经隧。 常营无已。 终而复始。 是谓天地之纪。 或饮食失常。 胃气不能鼓舞。 脾气不能运化。 行于百脉。 其气下流。 乘其肝肾。 土木水相合。 下疰于足。 肿而作疼痛。 晋苏敬号为香港脚是也。 凡治此疾。 每旦早饭。 任意饱食。 午饭少食。 日晚不食。 弥佳。 恐伤脾胃营运之气。 失其天度。 况夜食则血气壅滞。 而行阴道。 愈增肿痛。 古之人少有此疾。 自永嘉南渡。 衣缨士人多有之。 大唐开关。 爪牙之士作镇于南极。 其地卑湿。 雾露所聚。 不袭水土。 往者皆遭之。 关西河北人。 皆不生此疾。 外台秘要总录。 亦说江东岭南大率有此。 此盖清湿袭虚伤于下。 故经云。 感则害人皮肉筋骨者也。 故制方立论。 皆详其当时土地所宜而治之。 今观此方爽恺。 (谓爽明恺燥也。 本左传)而无卑湿之地。 况腠理致密。 外邪难侵。 而有此疾者。 何也。 盖多饮乳酪醇酒。 水湿之属也。 加以奉养过度。 以滋其湿水之润下。 气不能之。 故下疰于足。 积久而作肿满疼痛。 此饮之下流之所致也。 岂可与南方之地同法而治哉。 当察其地势高下。 详其饮食居处。 立为二法。 一则治地之湿气。 一则治饮食之下流。 随其气宜。 用药施治。 使无疾之苦。 庶几合轩岐之旨哉。 孙真人云。 医者、意也。 随时增损。 物无定方。 真知言哉。 卷二十二北方香港脚治验中书粘合公。 年四旬有余。 躯干魁梧。 丙辰春。 从征至扬州北之东武隅。 香港脚忽作。 遍身肢体微肿。 其痛手不能近。 足胫尤甚。 履不任穿。 跣以骑马。 控两镫而以竹器盛之。 以困急来告。 予思内经。 有云。 饮发于中。 肿于上。 又云。 诸痛为实。 血实者宜决之。 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 血突出高二尺余。 渐渐如线流于地。 约半升许。 其色紫黑。 顷时肿消痛减。 以当归拈痛汤重一两半服之。 是夜得睡。 明日再服而愈。 本草十剂云。 宣可去壅。 通可去滞。 内经云。 湿淫于内。 治以苦温。 羌活苦辛。 透关节而胜湿。 防风甘辛。 温。 散经络中留湿。 故以为主。 水性润下。 升麻、葛根苦辛平。 味之薄者阴中之阳。 引而上行以苦发之也。 白术苦甘温。 和中胜湿。 苍术体轻浮。 气力雄壮。 能去皮肤腠理间湿。 故以为臣。 夫血壅而不流则痛。 当归身辛温以散之。 使血气各有所归。 人参甘草甘温。 补脾胃。 养正气。 使苦剂不能伤胃。 仲景云。 湿热相合。 肢节烦疼。 苦参、黄芩、知母。 茵陈苦寒。 乃苦以泄之者也。 凡酒制炒以为因用。 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 猪苓甘温平。 泽泻咸平。 淡以渗之。 又能导其留饮。 故以为佐。 气味相合。 上下分消其湿。 使壅滞之气得宣通也。 【当归拈痛汤】治湿热为病。 肢体烦疼。 肩背沉重。 胸膈不利。 下疰于胫。 肿痛不可忍。 甘草(炙)茵陈蒿(酒炒)酒黄芩羌活(各半两)防风知母(酒洗)猪苓(去皮)泽泻当归身(各三钱)苦参(酒洗)升麻黄芩(炒)人参葛根苍术(各二钱)白术(一钱半)上咀。 每服一两。 水二盏半。 先以水拌湿。 候少时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前。 待少时。 美膳压之。 卷二十二病有远近治有缓急征南元帅不吉歹。 辛酉八月初三戌时生。 年七旬。 丙辰春东征。 南回至楚丘。 诸路迎迓。 多献酒醴。 因而过饮。 遂腹痛肠鸣。 自利日夜约五十余行。 咽嗌肿痛。 耳前后赤肿。 舌本强。 涎唾稠粘。 欲吐不能出。 以手曳之方出。 言语艰难。 反侧闷乱。 夜不得卧。 使来命予。 诊得脉浮数。 按之沉细而弦。 即谓中书粘公曰。 仲景言下利清谷。 身体疼痛。 急当救里。 后清便自调。 急当救表。 救里四逆汤。 救表桂枝汤。 总帅今胃气不守。 下利清谷。 腹中疼痛。 虽宜急治之。 比之咽嗌。 犹可少待。 公曰。 何谓也。 答曰。 内经云。 疮发于咽嗌。 名曰猛疽。 此疾治迟则塞咽。 塞咽则气不通。 气不通则半日死。 故宜急治。 于是遂砭刺肿上。 紫黑血出。 顷时肿势大消。 遂用桔梗、甘草、连翘、黍粘、酒制黄芩。 升麻。 防风等分。 咀。 每服约五钱。 水煮清。 令热漱。 冷吐去之。 咽之恐伤脾胃。 自利转甚。 再服涎清肿散。 语言声出。 后以神应丸辛热之剂。 以散中寒。 解化宿食。 而燥脾湿。 丸者、取其不即施化。 则不犯其上热。 至其病所而后化。 乃治主以缓也。 不数服。 利止痛定。 后胸中闭塞。 作阵而痛。 予思灵枢有云。 上焦如雾。 宣五谷味。 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溉。 是为气也。 今相公年高气弱。 自利无度。 致胃中生发之气、不能滋养于心肺。 故闭塞而痛。 经云。 上气不足。 推而扬之。 脾不足者。 以甘补之。 再以异功散甘辛微温之剂。 温养脾胃。 加升麻、人参上升。 以顺正气。 不数服而胸中快利而痛止。 内经云。 调气之方。 必别阴阳。 内者内治。 外者外治。 微者调之。 其次平之。 胜者夺之。 随其攸利。 万举万全。 又曰。 病有远近。 治有缓急。 无越其制度。 又曰。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此之谓也。 卷二十二寒治验征南副元帅大忒木儿。 年六旬有八。 戊午秋征南。 予从之。 过扬州十里。 时仲冬。 病自利完谷不化。 脐腹冷疼。 足寒。 以手搔之。 不知痛痒。 尝烧石以温之。 亦不得暖。 予诊之。 脉沉细而微。 予思之。 年高气弱。 深入敌境。 军事烦冗。 朝暮形寒。 饮食失节。 多饮乳酪。 履于卑湿。 阳不能外固。 由是清湿袭虚。 病起于下。 故寒而逆。 内经云。 感于寒而受病。 微则为咳。 盛则为泄为痛。 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 法当急退寒湿之邪。 峻补其阳。 非灸不能病已。 先以大艾炷于气海。 灸百壮。 补下焦阳虚。 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 治寒而逆。 且接引阳气下行。 又灸三阴交二穴。 以散足受寒湿之邪。 遂处方云。 寒淫所胜。 治以辛热。 湿淫于外。 平以苦热。 以苦发之。 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 温经散寒。 故以为君。 干姜、官桂、大热辛甘。 亦除寒湿。 白术、半夏、苦辛温而燥脾湿。 故以为臣。 人参、草豆蔻、炙甘草、甘辛大温。 温中益气。 生姜大辛温。 能散清湿之邪。 葱白辛温。 以通上焦阳气。 故以为佐。 又云。 补下治下。 制以急。 急则气味浓。 故大作剂服之。 不数服泻止痛减。 足渐温。 调其饮食。 逾十日平复。 明年秋。 过襄阳。 值霖雨。 阅旬余。 前证复作。 再根据前灸添阳辅。 各灸三七壮。 再以前药投之。 数服良愈。 【加减白通汤】治形寒饮冷。 大便自利。 完谷不化。 脐腹冷痛。 足寒而逆。 附子(炮。 去皮脐)干姜(炮。 各一两)官桂(去皮)甘草(炙)半夏(汤泡七次)草豆蔻(面裹煨)人参白术(各半两)上八味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半。 生姜五片。 葱白五茎。 煎一盏三分。 去渣。 空心宿食消尽。 温服。 气海一穴。 在脐下一寸五分。 任脉所发。 三里二穴。 在膝下三寸外廉两筋间。 取足举之。 足阳明脉所入合也。 可灸三壮。 针入五分。 三阴交二穴。 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足太阴少阴。 厥阴之交会。 可灸三壮。 针入三分。 髓会绝骨。 针经云。 脑髓消。 胫酸耳鸣。 绝骨在外踝上辅骨下当胫中是也。 髓会之处也。 洁古老人云。 头热如火。 足冷如冰。 可灸阳辅穴。 又云。 酸冷。 绝骨取之。 阳辅二穴。 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 如前三分。 去丘墟七寸。 足少阳脉之所行也。 可灸三七壮。 针入五分。 由是副帅疾愈。 以医道为重。 待予弥浓。 卷二十二肝胜乘脾真定路总管刘仲美。 年逾六旬。 宿有脾胃虚寒之证。 至元辛巳闰八月初。 天气阴寒。 因官事劳役。 渴而饮冷。 夜半自利两行。 平旦召予诊视。 其脉弦细而微。 四肢冷。 手心寒。 唇舌皆有褐色。 腹中微痛。 气短而不思饮食。 予思内经云。 色青者肝也。 肝属木。 唇者、脾也。 脾属土。 木来克土。 故青色见于唇也。 舌者心之苗。 水挟木势。 制火凌脾。 故色青见于舌也。 难经有云。 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 今脾已受肝之邪矣。 洁古先师云。 假令五脏胜。 各刑已胜。 补不胜而泻其胜。 重实其不胜。 微泻其胜。 而以黄建中汤加芍药附子主之。 且芍药味酸。 泻其肝木。 微泻其胜。 黄、甘草甘温。 补其脾土。 是重实其不胜。 桂、附辛热。 泻其寒水。 又助阳退阴。 饴糖甘温。 补脾之不足。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生姜、大枣、辛甘大温。 生发脾胃升腾之气。 行其荣卫。 又能缓其急。 每服一两。 根据法水煎服之。 再服而愈。 【黄建中汤】(劳倦门内有。 不录于方中倍芍药。 量虚实加附子)卷二十二风痰治验参政杨公七旬有二。 宿有风疾。 于至元戊辰春。 忽病头旅眼黑。 目不见物。 心神烦乱。 兀兀欲吐、复不吐。 心中如懊之状。 头偏痛。 微肿而赤色。 腮颊亦赤色。 足冷。 命予治之。 予料之。 此少壮之时。 喜饮酒。 久积湿热于内。 风痰内作。 上热下寒。 是阳不得交通。 痞之象也。 经云。 治热以寒。 虽良工不敢废其绳墨。 而更其道也。 然而病有远近。 治有轻重。 参政今年高气弱。 上焦虽盛。 岂敢用寒凉之剂。 损其脾胃。 经云。 热则疾之。 又云。 高巅之上。 射而取之。 予以三棱针约二十余处刺之。 其血紫黑。 如露珠之状。 少顷。 头目便觉清利。 诸证悉减。 遂处方云。 眼黑头旋。 虚风内作。 非天麻不能除。 天麻苗谓之定风草。 此草独不为风所摇。 故以为君。 头偏痛者、乃少阳也。 非柴胡、黄芩酒制不能治。 黄连苦寒酒炒。 以治上热。 又为因用。 故以为臣。 橘皮苦辛温。 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为佐。 生姜、半夏辛温。 能治风痰。 茯苓甘平利小便。 导湿热引而下行。 故以为使。 服之数服。 邪气平。 生气复而安矣。 【天麻半夏汤】治风痰内作。 胸膈不利。 头旋眼黑。 兀兀欲吐。 上热下寒。 不得安卧。 天麻半夏(各一钱)橘皮(去白)柴胡(各七分)黄芩(酒制炒)甘草白茯苓(去皮)前胡(各五分)黄连(三分。 去须)上九味咀。 都为一服。 水二盏。 生姜三片。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后。 忌酒面生冷物。 卷二十二明年春参政除怀孟路总管以古风一阕见赠云书生暮年私自怜。 百病交遘无由痊。 自知元气不扶老。 肝木任纵心火燃。 上炎下走不相制。 一身坐受阴阳偏。 一月十五疾一作。 一作数日情惘然。 心抨抨兮如危弦。 头蒙蒙兮如风船。 去年卧病几半载。 两耳但觉鸣秋蝉。 罗君赴召来幽燕。 与我似有前生缘。 药投凉冷恐伤气。 聊以砭石加诸巅。 二十余刺若风过。 但见郁气上突霏白烟。 胸怀洒落头目爽。 压坌一灌清冷渊。 东垣老人医中仙。 得君门下为单传。 振枯起怯入生脉。 倒生回死居十全。 方今草野无遗肾。 姓名已达玉阶前。 病黎报君为一赋。 欲使思邈相周旋。 青囊秘法不可惜。 要令衰朽终天年。 发布时间:2025-11-08 20:15:25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