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九 内容: 小儿门时气温疫外伤风寒【升麻葛根汤】治大人小儿时气温疫。 头痛发热。 肢体烦疼。 升麻甘草白芍药(各十两)葛根(十五两)上四味锉碎。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煎八分。 稍热服。 不以时。 日二三服。 【惺惺散】治小儿风热疮疹。 伤寒时气。 头痛壮热。 目涩多睡。 咳嗽喘粗。 鼻塞清涕。 人参细辛栝蒌根茯苓白术甘草桔梗(各一两半)上七味为末。 每服一钱。 水一小盏。 入薄荷三叶。 同煎。 至四分。 温服。 如要和气。 入生姜煎服。 不以时。 ○一法加防风、川芎各一分。 同煎。 【人参生犀散】解小儿时气。 寒壅咳嗽。 痰逆喘满。 心忪惊悸。 脏腑或秘或泻。 调胃进食。 又主一切风热。 服寻常凉药即泻而减食者。 (钱氏方)前胡(七钱)杏仁(去皮尖。 麸炒)桔梗(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炙。 二钱)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煎至六分。 去渣。 温服。 食后。 【大青膏】治伤风吐泻。 身温凉热。 (匕谓匙也。 应服药多少。 逐方说不尽。 并临时以意加减之。 钱氏方)天麻(一分末)白附(生末。 一钱半)青黛(一钱。 研)蝎尾(去毒。 半钱)天竺黄(一字)乌梢蛇肉(酒浸焙末。 半钱)麝香(一字匕)朱砂(一字)上再研细和匀。 生蜜和成膏。 每服半皂角子大至一皂角子大。 月中儿粳米大。 同牛黄膏、温薄荷水化一处服之。 五岁以上。 同甘露散服之。 【天麻防风丸】治一切惊风。 身体壮热。 多睡惊悸。 手足抽掣。 痰涎不利。 及风温邪热。 干蝎(炒)白僵蚕(炒。 各半两)天麻防风人参(各一两)朱砂雄黄(各二钱半)麝香(一钱)甘草(二钱半)牛黄(一钱)上十味为末。 蜜丸桐子大。 每服一丸至二丸。 薄荷汤化下。 不以时。 【涂囟法】治伤寒。 (钱氏方)麝香(研。 一字)牛黄(末一字)青黛(末。 一字匕)蜈蚣(末。 半字)蝎尾(去毒炒末。 半字)薄荷(半字匕)上同研匀。 熟枣肉剂成膏。 新绵上涂匀。 贴囟上四方。 可出一指许。 火上炙手热。 频熨。 百日里内外儿。 可用此涂。 【浴体法】(钱氏方)青黛(三钱)天麻(末。 二钱)乌梢肉(酒浸焙末。 三钱)蝎尾(去毒炒)朱砂(研。 各半钱)白矾(三钱)麝香(一字)上七味。 同研匀。 入白矾末三钱和匀。 每用三钱。 水三碗。 桃枝一握。 并叶五七枚同煎十沸。 温热得所。 浴之。 勿浴背上。 【紫霜丸】治乳哺失节。 宿滞不化。 胸膈痞满。 呕吐恶心。 或大便酸臭。 乳食不消。 代赭石(醋淬。 细研)赤石脂(各一两)杏仁(去皮尖炒别研。 五十枚)巴豆(去皮心。 出油炒研。 三十粒)上为末和匀。 汤浸蒸饼。 丸如黄米大。 儿生三十日外。 可服一丸。 一岁至三岁可服二丸至三丸。 皂角子煎汤送下。 米饮亦得。 微利为度。 未利再服。 更量虚实加减。 【消积丸】(钱氏方)砂仁(十二个)丁香(九个)乌梅(三个)巴豆(二个去心膜。 出油)上为末。 糊丸如黍米大。 三岁以上三五丸。 以下二三丸。 温水送下。 无时。 【浓肠丸】治小儿失乳。 以食饲之。 未有食肠。 不能克化。 而生腹胀。 四肢瘦弱。 或病色无常。 苍术(三钱。 炒)神曲(五分。 炒)大麦(五分。 炒)橘皮(去白)半夏(汤洗)枳实(炒。 各三分)人参浓朴(姜制)青皮(各二分)上为末。 糊丸如麻子大。 每服二十丸。 温水送下。 食前。 忌饱食。 卷十九小儿门五脏热及肌热【泻青丸】治肝热生风。 一名泻肝丸。 若斑后眼有翳膜。 亦可服汤。 使同微利为度。 (钱氏方)当归川芎草龙胆羌活山栀仁川大黄(湿纸裹煨)防风(各等分)上为末。 炼蜜丸如鸡头大。 每服一丸至二丸。 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钱氏导赤散】治大人小儿。 小便赤涩。 脐下满痛。 木通生甘草生干地黄(各等分)上咀。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竹叶少许。 煎至六分。 温服。 不以时。 【泻黄散】治脾热目黄。 口不吮乳。 (一名泻脾散。 钱氏方)甘草(炙。 三两)石膏(半两)山栀仁(一两)防风(四两)藿香(七钱)上锉。 用蜜酒微炒香。 为细末。 每服一钱至二钱。 水一盏。 煎至五分。 温服清汁。 无时。 【泻白散】治肺热盛。 (一名泻肺散。 钱氏方。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两)桑白皮(炒黄。 三两)地骨皮(一两)甘草(炙。 半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中盏。 粳米百粒。 煎至六分。 食后温服之。 【地骨皮散】治虚热潮作。 亦治伤寒壮热及余热。 (钱氏方)人参知母赤茯苓(去皮)柴胡甘草(炙)地骨皮半夏(汤泡。 七次。 各等分)上七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生姜三片。 煎至六分。 去渣。 温服。 食后。 量大小加减。 【生犀散】治小儿骨蒸。 肌热瘦悴。 颊赤口干。 日晚潮热。 夜有盗汗。 五心烦热。 (钱氏方)生犀(镑末。 二钱)地骨皮赤芍药柴胡干葛(各一两)甘草(炙。 半两)上为粗末。 每服一二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渣。 食后温服。 大小加减。 卷十九小儿门云岐子论宣风泻白散云岐子云。 钱氏用宣风散三味。 俱无治风之药。 惟有治风之名。 合加防风一味。 譬如用军先锋。 辨证以大便飧泄为热。 大便散中有结。 以宣风散下太过为寒。 各认其寒热而再详合用药耳。 泻白散三味。 亦无泻肺之理。 合加黄连一味为泻肺是也。 内经云。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泻之。 由是钱氏自言兼煎入脏君臣药。 是包藏其法而言之也。 卷十九小儿门喘促胸痹【夺命散】治肺胀喘满。 胸高气急。 两胁扇动。 陷下作坑。 两鼻窍张。 闷乱嗽渴。 声嗄不鸣。 痰涎潮塞。 若不急治。 死在旦夕。 川大黄白牵牛黑牵牛(各一两。 半生半熟)大槟榔(一个)上为末。 三岁儿服二钱。 冷浆水调下。 涎多加腻粉少许。 利下涎为度。 出杨氏极济方。 【无价散】治风热喘促。 闷乱不安。 辰砂(二钱半)轻粉(半钱)甘遂(一钱半。 面裹。 微煮焙)上为末。 每服一字。 温水少许。 滴下小油一点。 抄药在上。 沉下去脚。 以浆水灌之。 立效如神。 卷十九小儿门阎孝忠辨急慢惊风小儿急慢惊风者古无之。 惟曰阴阳痫。 所谓急慢惊者。 后世名之耳。 正如赤白痢之类是也。 阳动而速。 故阳病曰急惊。 阴静而缓。 故阴病曰慢惊。 此阴阳虚实寒热之别。 治之不可误也。 急惊由有热。 热即生风。 又或因惊而发。 则目为连札。 潮涎搐搦。 身体与口中气皆热。 及其发定或睡起。 即了了如故。 此急惊证也。 当其搐势渐减时。 与镇心治热之剂一二服。 候惊势已定须臾。 以药下其痰热。 利下痰热。 心神安宁。 即愈。 慢惊得于大病之余。 吐泻之后。 或误取转。 致脾胃虚损。 风邪乘之。 似搐而不甚搐。 此名螈。 似睡而精神慢。 四肢与口中气皆冷。 睡中露睛。 或胃痛而啼哭如鸦声。 此证已危。 盖脾胃虚损故也。 卷十九小儿门洁古老人辨急慢惊风急惊、阳证。 小儿咳嗽。 痰热积于胸膈。 属少阳诸腑受病也。 谓热即生风。 或因闻大惊而作。 谓东方震卦。 得火气而发搐。 火本不动。 焰须风而动。 当用利惊丸与导赤散、泻青丸、地黄丸。 搐止。 服安神丸。 慢惊、阴证。 小儿吐泻病久。 脾胃虚损。 大便下痢。 当去脾胃间风。 先以宣风散导之。 后用使君子丸、益黄散。 其痢即止。 若不早治。 即成慢惊。 螈者、似搐而不甚搐。 脾胃虚损。 致被肝木所乘。 属诸脏受病也。 用温补羌活膏主之。 卷十九小儿门急惊【利惊丸】(钱氏方)天竺黄(二钱)青黛轻粉(各一钱)黑牵牛(生。 头末半分。 一方用半钱)上同研匀。 炼蜜丸如豌豆大。 一岁儿一丸。 薄荷温水化下。 食后服。 【地黄丸】治肾虚。 (钱氏方)熟地黄(八钱)山药山茱萸(各四钱)白茯苓(去皮)泽泻牡丹皮(各三钱)上六味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三岁以下一二丸。 或三丸。 温水化下。 食前服。 【安神丸】治心虚疳热。 面黄颊赤。 壮热惊啼。 (钱氏方)山药麦门冬(去心)马牙硝甘草白茯苓(去皮)寒水石(研。 各半两)朱砂(一两。 研)龙脑(一字匕)上为末。 炼蜜丸如鸡头大。 每服半丸。 砂糖水化下。 不拘时。 【妙香丸】治小儿惊痫。 巴豆(三百一十五粒。 去皮心膜。 炒熟。 研如面油)牛黄(别研)龙脑(别研)腻粉(研)麝香(研。 各三两)辰砂(九两)金箔(九十片)上合研匀。 炼黄蜡六两。 入白沙蜜三分同炼。 令匀。 为丸。 每两作三十丸。 小儿惊痫急慢惊风。 涎潮搐搦。 蜜汤下绿豆大二丸。 【小抱龙丸】治小儿伤风瘟疫。 身热昏睡。 气粗喘满。 痰实壅嗽。 及惊风潮搐。 中暑。 天竺黄(一两)雄黄(二分)辰砂麝香(各半两)天南星(四两。 腊月酿牛胆中。 阴干百日)上为末。 煮甘草膏子。 和丸如皂子大。 每服一丸。 温水化下。 一法用浆水或新汲水。 浸南星三日。 侯透软。 煮三五沸取出。 乘软切去皮。 只取白软者。 薄切焙干炒黄色。 取末八两。 甘草一两半。 拍破。 用水二碗。 浸一宿。 慢火煮至半碗。 去渣。 渐渐洒入天南星末。 慢研之。 令甘草水浸入余药。 亦治室女白带。 伏暑用盐少许。 细嚼一二丸。 新水送下。 (亦载钱氏方)【镇肝丸】治小儿急惊风。 目直上视。 抽搐。 昏乱不省人事。 是肝经风热也。 当归天竺黄(研)生地黄川芎竹叶龙胆草(去芦)防风川大黄(煨)川羌活(各等分)上九味为末。 炼蜜丸如鸡头大。 每服二丸。 砂糖水化下。 无时。 大人服镇肝丸三五丸。 次服天麻散。 【天麻散】治小儿急慢惊风。 其效如神。 及大人中风涎盛。 半身不遂。 言语难。 不省人事。 半夏(七钱)老生姜白茯苓(去皮)白术(各三钱)甘草(炙。 三钱)天麻(二钱半)上锉。 用水一盏。 瓷器内同煮。 水干。 焙为末。 每服一钱半。 生姜枣汤调下。 无时。 大人三钱。 【灸法】治小儿急惊风。 前顶一穴。 在百会前一寸。 若不愈。 须灸眉头两处、及鼻下人中一穴。 各三壮。 炷如小麦大。 卷十九小儿门慢惊【宣风散】(钱氏方槟榔用二个)甘草(炙)橘皮(各半两)牵牛(四两。 半生半炒)槟榔(二钱)上为末。 二三岁儿每服半钱。 蜜汤调下。 年以上者一钱。 食前服。 (慢惊既谓吐泻病久。 脾胃虚损。 复用牵牛之药。 似未稳当)【使君子丸】治小儿五疳。 脾胃不和。 心腹满。 时复疼痛。 不进饮食。 使君子(一两)浓朴(去皮制)陈皮(去白)川芎(各一钱)上为末。 炼蜜丸如皂角子大。 三岁以上一丸。 以下半丸。 陈米饮化下。 大治小儿腹痛。 【羌活膏】治脾胃虚。 肝气热盛而生风。 或取转过多。 或吐泻后为慢惊者。 用无不效。 (钱氏方有防风。 无干葛)天麻(一两)人参羌活(去芦)川芎赤茯苓(去皮)白附子(炮。 各半两)沉香木香母丁香藿香肉豆蔻(各三钱)麻黄(去节)干葛(一本有防风。 无干葛)川附子(炮。 去皮脐。 各二钱)真珠末麝香(研)牛黄(研。 各一钱半)雄黄(研)辰砂(研。 各二分)干蝎(炒去毒)白僵蚕(炒去丝)白花蛇(酒浸焙。 各一分)轻粉(一字。 研)龙脑(半字。 研)上同为末。 入研药和匀。 炼蜜和成剂。 旋丸如大豆大。 每服一二丸。 食后煎薄荷汤化下。 或麦门冬汤亦得。 实热急惊勿服。 性温故也。 【钩藤饮子】治吐泻。 脾胃气弱。 虚风慢惊。 (钱氏方)人参蝉壳蝎尾(去毒炒)麻黄(去节)防风(去芦)白僵蚕(炒)天麻(各半两)麝香(一钱。 研)钩藤(三分)甘草(炙)川芎(各一分)上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煎至六分。 温服。 量大小加减。 寒多者加附子末半钱。 无时。 【异功散】温中和气。 治吐利不思食。 凡治小儿虚冷病。 先与数服以正其气。 (钱氏小儿方)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白术甘草(炙)陈皮(各等分)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生姜二片。 枣子二个。 煎至七分。 食前温服。 量多少与之。 大人小儿口噤。 牙关不开。 服诸药不效者。 此药用之立开。 以生天南星末一钱。 脑子少许。 相和研匀。 用指蘸生姜自然汁。 药于左右大牙根上擦之。 便开神效。 卷十九小儿门灸慢惊风及脐风撮口癫痫风痫惊痫等疾小儿慢惊风。 灸尺泽穴各七壮。 在肘中横纹约上动脉中。 炷如小麦大。 初生小儿脐风撮口。 灸然谷穴三壮。 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针入三分。 不宜见血。 立效。 小儿癫痫螈。 脊强互相引。 灸长强穴三十壮。 在脊底端趺地取之乃得。 小儿癫痫。 惊风目眩。 灸神庭一穴七壮。 在鼻上入发际五分。 小儿风痫。 先屈手指如数物。 乃发也。 灸鼻柱主发际宛宛中。 灸三壮。 炷如小麦大。 小儿惊痫。 先惊怖啼叫。 乃发也。 后灸顶上旋毛中三壮。 及耳后青丝脉。 炷如小麦大。 卷十九小儿门癖积疳瘦【烧青丸】治小儿食癖乳癖。 每日午后发寒热。 咳嗽。 胁下结硬。 并皆治之。 (钱氏方。)玄精石(烧赤)轻粉(各一钱)粉霜砂(各半钱)上先将砂研细。 入三味研匀。 更入寒食面一钱半。 研匀。 滴水和成饼。 再用面裹了。 慢火内煨黄。 取出去面。 将药饼再研为细末。 滴水和丸如黄米大。 一岁五丸。 二岁十丸。 夜卧温浆水送下。 至天明。 取下恶物是效。 如不下渐加丸数。 如奶癖未消尽。 隔三两日又一服。 癖消尽为度。 【三棱煎丸】治小儿食饮过多。 痞闷疼痛。 食不消化。 久而成癖也。 此药并治妇人血积血块。 广术(黑角者)三棱(二味。 湿纸煨香为末。 各一两)大黄(去皮。 八两为末)上将大黄银石器内。 以好醋渍。 令平慢火熬可以二味为丸。 如麻子大或绿豆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食后温水送下。 虚实加减。 大人如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 【青礞石丸】治小儿奶癖。 硫黄(三钱)青礞石五灵脂锅底墨(各一钱半)白丁香(一钱。 去土)上为末。 米饭为丸如绿豆大。 捻作饼子。 每服三十饼子。 温水送下。 食前。 【鳖甲猪肚丸】治癖积发热。 柴胡(一两)黄连鳖甲(九肋者。 醋煮黄色。 各七钱)枳实(麸炒)木香青皮(各半两)上入干青蒿七钱。 同为末。 以猪肚一个。 去脂盛药蒸熟。 同捣和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一二十丸。 煎人参汤送下。 食后。 【克效圣饼子】治癖积。 陈皮(去白。 十两)巴豆(一百个。 去壳切。 同陈皮炒黄色。 去巴豆)香附子(炒。 去毛)广术(炮)京三棱(炮。 各半两)上为末。 糊丸如绿豆大。 捻作饼子。 每服三十饼子。 温水送下。 【广术化癖丸】治乳食不消。 心腹胀满。 壮热喘粗。 呕吐痰涎。 肠鸣泄利。 米谷不化完出。 下痢赤白。 腹痛里重。 及食癖、乳癖、气、痞气。 并皆治之。 朱砂(研。 水飞)当归(炒)代赭石(醋烧淬)枳壳(麸炒)广术(炮)京三棱(炮。 各半两)麝香(研)巴豆霜(各一分)木香(一两)上为末。 入研药匀。 糊丸如麻子大。 一岁儿二丸。 温米汤送下。 食后。 量虚实大小加减。 【橘皮丸】治癖积坚硬不消。 陈橘皮(二两)巴豆(半两。 去皮)上将橘皮锉碎。 以巴豆同炒令重黄色。 拣去巴豆不用。 只捣陈皮为末。 软烂饭研为丸。 如绿豆大。 每服二十丸。 生姜汤送下。 食前。 量儿岁数。 旋丸大小加减。 【广术溃坚丸】治小儿癖积。 腹胁满。 发热。 咳嗽喘促。 不思饮食。 木香青皮陈皮广术乌梅京三棱(各一两)大椒巴豆(去心膜。 各半两)上八味为末。 糊丸如麻子大。 每服五七丸。 温米汤饮送下。 食远。 量小儿大小为丸。 加减服。 【圣效透肌散】治小儿奶癖、食癖。 时发寒热、咳嗽。 胁下坚硬结块。 桑皮荆芥(各三钱)雄黄(研)粉霜(研。 各二钱半)蒺藜当归砂(研)豆蔻穿山甲(炮。 各二钱)轻粉(一字半研)海金砂(一字)上十一味。 除研药外。 余拣净为末。 入研药和匀。 令将独科蒜去皮。 研如泥。 入头醋和如稀糊。 调药如膏。 约癖积大小。 摊在纸上贴病处。 用新绵一叶覆之。 以三紧系。 待一二时辰。 觉疼痛无妨。 只待口鼻内蒜香为度。 其效不可具述。 癖消为度。 赵黄姑十三岁。 癖积甚大。 以至危笃。 予以此贴之。 得效如神。 中脘一穴。 章门二穴。 专治小儿癖气久不消者。 中脘从下。 取病儿四指头是。 章门在大横骨外直脐季胁端侧。 卧屈上足。 举臂取之。 各灸七壮。 脐后脊中。 灸二七壮。 禹讲师用灸之经验。 脾俞二穴。 治小儿胁下满。 泻痢。 体重。 四肢不收。 癖积聚。 腹痛不嗜食。 痰疟寒热。 又治腹胀引背。 食饮不多。 渐渐黄瘦。 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可灸七壮。 若黄胆者。 可灸三壮。 卷十九小儿门癖积治验真定总管董公长孙。 年十一岁。 病癖积。 左胁下硬如覆手。 肚大青筋。 发热肌热。 咳嗽自汗。 日晡尤甚。 牙疳臭恶。 宣露出血。 四肢困倦。 饮食减少。 病甚危笃。 召太医刘仲安先生治之。 约百日可愈。 先与沉香海金砂丸一服。 (方在湿证门中)下秽物两三行。 次日。 合塌气丸服之。 十日。 复以沉香海金砂丸再利之。 又令服塌气丸。 如此互换。 服至月余。 其癖减半。 未及百日良愈。 近年多有此疾。 服此愈之者多。 录之以救将来之病者也。 【塌气丸】治中满下虚。 单腹胀满虚损者。 陈皮萝卜子(炒。 各半两)木香胡椒(各三钱)草豆蔻(去皮)青皮(各三钱)蝎梢(去毒。 二钱半)上为末。 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米饮下。 食后。 日三服。 白粥百日。 重者一年。 小儿丸如麻子大。 桑白皮汤下十丸。 日三服。 大人丸如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 如阴囊洪肿冰冷。 用沧盐、干姜、白面为末。 各三钱。 水和膏子摊纸上。 涂阴囊上。 卷十九小儿门疳瘦【丹砂丸】治小儿五疳八痢。 麝香(一钱。 研)朱砂(研)青黛(各二分)丁香(半钱)肉豆蔻(一枚)没石子(一个)上用干大虾蟆一个。 去头足。 酥炙黄。 同为末。 糊丸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 米饮下。 空心服。 【神效豆蔻丸】治小儿脾疳瘦弱。 或泄利无度。 神曲(炒)麦(炒。 各半两)肉豆蔻(面裹煨。 三两)黄连(半两)芦荟(二钱。 半研)使君子(十个。 去皮)上为末。 猪胆汁丸如黍米大或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米饮送下。 空心食前。 【芦荟丸】治小儿脾疳瘦弱。 面色痿黄。 芦荟蟾酥麝香朱砂黄连槟榔鹤虱使君子肉豆蔻(各等分)上为末。 糊丸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 温水送下。 空心食前。 【肥儿丸】治小儿蒸热。 腹胁胀满。 面色痿黄。 饮食迟化。 大小便不调。 麦(炒)川黄连大芜荑神曲(炒)胡黄连(各半两)上为末。 猪胆汁丸如麻子大。 米饮送下三十丸。 食前。 乳母忌酒面生冷。 【橘连丸】治疳瘦。 久服消食和气。 长肌肉。 (钱氏方)陈皮(一两)黄连(一两半。 去须净。 米泔浸一宿)上为末。 另研麝香半钱。 和匀。 用猪胆七个。 分药入胆内。 浆水煮。 候临热时以针微札破。 以熟为度。 取去。 粟米丸如绿豆大。 每服十丸。 米饮下。 量大小加减之。 黄帝疗小儿疳瘦脱肛。 体瘦渴饮。 形容瘦瘁。 诸方不瘥者。 尾翠骨上三寸陷中。 灸三壮。 炷如小麦大。 岐伯云。 兼三伏内用柳水浴孩儿。 正午时灸之。 当自灸之后。 用帛子拭。 见有疳虫随汗出。 此法神效。 不可具述。 章门二穴。 治小儿身羸瘦。 贲豚腹胀。 四肢懈惰。 肩背不举。 根据前禹讲师灸癖处取之。 卷十九小儿门咳嗽【辰砂半夏丸】治小儿肺壅痰实。 咳嗽喘急。 胸膈痞满。 心忪烦闷。 朱砂五灵脂(各一两。 微炒)葶苈杏仁半夏(各半两)上为末。 姜汁煮面糊为丸。 如小麻子大。 每服五七丸。 淡姜汤下。 食后。 【润肺散】治小儿寒壅相交。 肺气不利。 咳嗽喘急。 语声不出。 痰涎壅塞。 胸膈烦满。 鼻塞清涕。 咽喉干痛。 贝母杏仁(各二两)麻黄(去根节)人参(各二两)阿胶桔梗(各半两)陈皮甘草(各一两)上粗末。 每服一钱。 水一盏。 煎至六分。 去渣温服。 食后。 【人参半夏丸】治肺胃受冷。 咳嗽气急。 胸膈痞满。 喉中呀呷。 呕吐涎沫。 乳食不下。 半夏浓朴丁香(各四两)陈皮人参细辛(各二两)上为末。 姜汁糊丸麻子大。 三岁儿每服二十丸。 姜汤下。 食后服。 量儿大小加减。 【涂唇膏】治襁褓小儿。 咳嗽吐乳。 久不愈。 石燕子上一味为末。 每用一捻。 蜜少许调涂儿唇上。 日三五次。 不拘。 奶食前后。 卷十九小儿门吐泻痢疾【丁香散】治胃虚气逆。 呕吐不止。 人参(半两)丁香藿香(各一分)上为末。 每服一钱。 水半盏。 煎五七沸。 入乳汁少许。 去渣。 稍热服。 不以时。 【玉露散】治小儿吐泻。 (一名甘露散。 钱氏方)石膏寒水石(各半两)甘草(生。 一钱)上为末。 每服一字。 或半钱、一钱。 温汤调下。 食后。 立夏以后。 立秋以前宜用。 余月不可用。 【益黄散】治小儿脾胃虚弱。 腹痛泄痢。 (一名补脾散)丁香(四钱)陈皮(二两)甘草诃子青皮(各一两)上为细末。 每服一钱。 水七分盏。 煎至五六分。 食前服。 【豆蔻散】治吐利腹胀烦渴。 小便少。 (钱氏方)肉豆蔻丁香(各五分)桂府滑石(三分)舶上硫黄(一分)上为末。 每服一字至半钱。 米饮汤调下。 无时。 【白术丁香散】治小儿吐利不止。 烦渴小便少。 丁香白术舶上硫黄肉豆蔻(各三钱)人参(二钱)桂府滑石(二两)上为末。 大人每服二钱。 小儿一钱。 温米饮调下。 食前。 【立效散】治一十六般风。 及热吐不止。 累经效。 川甜硝(一钱)桂府滑石末(三钱)上二味研匀。 每服半钱。 浆水少许。 生油一两点。 打匀同调服。 极者三服必愈。 大人每服一钱。 忌生鱼、果实。 【玉液散】治小儿呕逆吐利。 霍乱不安。 烦躁不得卧。 及腹胀。 小便赤。 烦渴闷乱。 或伤寒疟病。 丁香(一钱)藿香(半两)桂府滑石(四两)上为末。 每服一钱。 清泔水半盏调下。 冷服。 大人霍乱吐利。 水打腊茶清下三钱。 立效。 【如圣丸】治冷热疳泻胡黄连川黄连白芜荑使君子(各一两。 去皮)麝香(半钱。 研)干虾蟆(五个锉。 酒熬成膏)上为末。 与虾蟆膏子为丸。 如麻子大。 每服一二丸。 人参汤下。 二三岁儿六七丸。 以上十丸十五丸。 中庭一穴。 治小儿吐乳汁。 灸一壮。 在膻中穴下一寸陷中。 炷如小麦大。 【豆寇香连丸】治泄泻不拘寒热赤白。 阴阳不调。 腹痛肠鸣。 此方用之如神。 黄连(三分炒)南木香肉豆蔻(各一分)上为末。 粟米饭丸如米粒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米饮下。 日夜各四五服。 食前。 【白附子香连丸】治肠胃气虚。 暴伤乳哺。 冷热相杂。 下痢赤白。 里急后重。 腹中撮痛。 日夜频并。 乳食减少。 (钱氏方)木香黄连(各一分)白附子尖(二个)上为末。 粟米饭丸如绿豆大。 或黍米大。 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 食前。 清米汤送下。 日夜各四五服。 【小香连丸】治冷热腹痛。 水谷痢。 滑肠。 (钱氏方)黄连(半两)木香诃子肉(各一钱)上为末。 粟米饭丸如绿豆大。 米饮下。 每服十丸。 至三五十丸。 食前频服之。 【没石子丸】治泄泻白痢。 及疳痢滑肠腹痛。 (钱氏方)木香黄连(各二钱半)诃子(去核。 三个)没石子(一个)肉豆蔻(二个)上为末。 饭和丸如麻子大。 米饮下十五丸。 量儿大小加减。 食前服之。 【赤石脂散】治小儿因痢后努躯气下。 推出肛门不入。 (钱氏方)赤石脂伏龙肝(各等分)上为末。 每用半钱。 敷肠头上。 每日三次用之。 岐伯灸法。 疗小儿脱肛泻血。 秋深不效。 灸龟尾一壮。 如小麦大。 乃脊端穷骨也。 小儿脱肛。 灸脐中三壮。 千金云。 随年壮。 小儿脱肛久不瘥。 及风痫。 中风。 角弓反张。 多哭。 语言不择。 发无时节。 盛则吐沫。 灸百会穴七壮。 在鼻直入发际五寸顶中央旋毛中。 可容豆。 炷如小麦大。 卷十九小儿门杂证诸方【黄散】治虚热盗汗。 牡蛎(烧)黄生地黄(各一两)上为末。 每服一二钱。 水一盏。 小麦二三十粒。 煎至七分。 去渣。 食后温服。 【猪尾膏】治疮倒靥黑陷。 用小猪尾刺血三五点。 入生脑子少许。 研匀。 新汲水调下。 立效。 治斑后小儿眼有翳膜。 煎竹叶汤同砂糖。 化下泻青丸三丸。 微利为度。 【白菊花散】治疹痘疮后。 眼内生翳膜者。 病浅二十日见效。 深者一月必效。 一日吃三服。 白菊花绿豆皮谷精草(去根。 各等分)上为末。 每服一钱。 干柿一个。 生粟米泔一盏。 熬米泔尽。 将柿去蒂核。 食之无时。 【黄连散】治小儿眉癣。 黄连大黄黄芩密陀僧百药煎(各等分)轻粉(少许)上为极细末。 每用不以多少。 油蜜调擦神效。 (此山有木。 工则度之)【沥青膏】治小儿粘疮。 黄蜡沥青(各一两)园葵子黄丹(各三钱)上为末。 小油三两。 熬擦不须洗。 【绛玉散】治小儿头上并身上湿疳。 时复痒痛。 皮肤湿烂。 久不愈。 黄丹(炒红。 二两重)绿豆粉(炒黄。 三两重)上为末。 清油调。 鸡翎扫于疮上。 后糁胜金散覆之。 大有神效。 【胜金散】石膏黄芩(一两)上为末。 先擦了绛玉散后。 不以多少。 覆之神效。 【千金膏】治腊姑如神。 一名蝼蛄。 又治多日诸般恶疮。 沥青(四两)黄蜡(三两)散绿(三钱。 研)上先用小油三两熬温。 入沥青、黄蜡化开搅匀。 入散绿取下火。 搅匀。 滤入水中。 瓷器内收之。 每用时将药入水。 捻作饼。 于绯绵上贴之。 【软青膏】治一切风热疮。 又治小儿头疮。 沥青黄蜡芝麻油(各十两)巴豆(十四个)上先将沥青、麻油、黄蜡熬成汁。 次入巴豆。 不住手搅。 候巴豆焦黑。 去巴豆不用。 次入腻粉二钱。 再搅极匀。 放冷。 敷疮上神良。 【羊蹄散】治小儿顽癣。 久不瘥。 白矾(半两)羊蹄根(四两制)上二味烂研。 入米醋小半盏。 同擦。 不住擦之。 后觉癣极痒。 至痛即止。 隔日洗去。 再擦。 【麝香散】治小儿口疳。 唇齿皆蚀损臭烂。 砂(四钱)砒(三字)麝香(少许)上各研细和匀。 先以帛抹口。 每用少许糁之。 应是口齿疳疮皆可用。 不可咽了。 咽了只是吐入耳。 用之无有不效。 大人用一字。 卷十九小儿门小儿季夏身热痿黄治验一小儿身体蒸热。 胸膈烦满。 皮肤如渍橘之黄。 眼中白睛亦黄。 筋骨痿弱。 不能行立。 此由季夏之热。 加以湿气而蒸热。 搏于经络。 入于骨髓。 使脏气不平。 故脾遂乘心。 湿热相和而成此疾也。 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 胸膈烦满。 脾湿胜则皮肤如渍橘之黄。 有余之气。 必乘己所胜而侮不胜是。 肾肝受邪。 而筋骨痿弱。 不能行立。 内经言。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又言湿热成痿。 信哉斯言也。 此所谓子能令母实。 实则泻其子也。 若脾土退其本位。 肾水得复。 心火自平矣。 又内经曰。 治痿独取于阳明。 正谓此也。 予用加减泻黄散主之。 【加减泻黄散】此药退脾土。 复肾水。 降心火。 黄连茵陈(各五分)黄柏黄芩(冬四分)茯苓栀子(各三分)泽泻(二分)上咀。 都作一服。 水一大盏。 煎至六分。 去渣。 稍热服。 后一服减半。 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论曰。 内经云。 土位之主。 其泻以苦。 又云。 脾苦湿。 急食苦以燥之。 故用黄连、茵陈之苦寒。 除湿热为君。 肾欲坚。 急食苦以坚之。 故以黄柏之苦辛寒强筋骨为臣。 湿热成烦。 以苦泻之。 故以黄芩栀子之苦寒止烦除满为佐。 湿淫于内。 以淡泄之。 故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利小便。 导湿热为使也。 发布时间:2025-11-08 20:01:23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