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七 内容: 肠风痔漏门肠风痔漏论肠风痔漏。 总辞也。 分之则异。 若破者谓之痔漏。 大便秘涩。 必作大痛。 此由风热乘食饱不通。 气逼大肠而作也。 故经曰。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为痔也。 受病者。 燥气也。 为病者。 胃热也。 胃刑大肠。 则化燥火。 以乘燥热之实胜。 风附热而来。 是湿、热、风、燥。 四气相合。 故大肠头成块者。 湿也。 作大痛者。 风也。 大便燥结者。 主病兼受火邪热乘也。 当去此四者。 其西方肺。 主诸气其体收下。 亦助病为邪。 须当以破气药兼之。 治法全矣。 不可作丸。 以锉汤与之。 效如神速。 【秦艽苍术汤】秦艽(一钱。 去苗)泽泻(二分)当归尾(三分。 酒浸)苍术(七分)防风(半钱)大黄(少许。 虽大便燥。 不可多加)槟榔(一分。 为末)桃仁(汤浸去皮。 一钱。 研)皂角仁(烧存性。 去皮。 一钱为末)黄柏(去皮。 四分。 酒洗。 若大肠头沉重。 湿胜也。 以意加之。 天气或大热。 亦以意加之。 或病躁热喜寒亦加之)上十味咀。 和匀。 都作一服。 水五盏。 煎至一盏二分。 去渣。 入桃仁、槟榔、皂角仁。 再上火。 煎至一盏。 去渣。 空心温服。 待少时。 以美膳压之。 不犯胃也。 服日忌生冷硬物、酒、面、菜、大料物之类。 犯之其药无效。 如有白脓。 加白葵花五朵去心萼。 细剪。 青皮半钱。 不去白。 入正药中同煎。 又入木香末半钱。 同皂角等末。 同入。 根据上法服。 若病大者。 再服而愈。 【乳香丸】治诸痔下血。 肛边生肉。 或结核肿疼。 或生疮痒痛。 或大便艰难。 肚肠脱出。 又治肠风下血。 无问新久及诸根在脏腑。 悉能治之。 枳壳(去穣。 麸炒)牡蛎(火煨)荜澄茄大黄(蒸焙)鹤虱(炒)芫青(去头翅足。 糯米炒。 米黄色。 各半两)乳香(研)白丁香(研。 各一分)上为末。 粟米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 如治肠风。 腊茶清下。 诸痔煎薤白汤下。 诸煎铁屑汤下。 并食前服。 【神应黑玉膏】治丈夫妇人久新肠风痔漏。 大肠头疼不可忍。 服此药不过三四次。 便效。 初得此疾。 发痒或疼。 谷道周回。 多生硬核。 此是痔。 破即成漏。 只下血肠风。 皆因酒色风气。 食五辛过度。 即成此疾。 人多以外科涂治。 不知病在肠自有药。 若不去根本。 此病不除。 此药的有神效。 猪悬蹄(二十个)刺皮(一两一钱)牛角腮(锉炒。 一两二钱)败棕(八钱。)乱发(洗净。 焙)槐角(各六钱)苦楝根(五钱)雷丸脂麻(各四钱)上九味锉碎。 用瓷罐内烧存性。 细末。 入乳香二两、麝香八钱。 研令匀。 酒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八丸。 先嚼胡桃一个。 以温酒吞下。 早晚腹空时。 日二服。 甚者三服。 切忌别药。 不过三日除根。 【钓肠丸】治久新诸痔。 肛边肿痛。 或生疮痒。 时有脓血。 又治肠风下血。 及肛门脱出。 并宜服之。 乱发(洗净。 烧存性)皮(两个。 锉碎。 罐内烧存性)鸡冠花(锉。 微炒存性)白矾(微枯)绿矾(枯)胡桃(取仁。 一十五两。 入罐内。 烧存性)枳壳(去穣。 麸炒)附子(去皮脐。 生用)白附子(生用)诃子(煨。 去核。)半夏天南星(各二两)上为细末。 以醋煮面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空心临卧。 温酒下。 远年不瘥者。 服十日见效。 久服永除根本。 小可肠风等疾一二年内者。 只十服瘥。 永不发动。 【淋渫药】治肠风痔漏。 经久不瘥。 疮口脓汁不绝。 及疮内有虫。 痒痛不止。 宜此淋洗之。 枳壳(麸炒)威灵仙(去土)荆芥穗(去土)乳香(各一两)凤眼草(二两)细辛(去苗。 二钱半)上六味为粗末。 每用三两。 水一大碗。 煎至一升。 去渣。 稍热。 洗患处。 冷再温热。 更洗一遍不用。 洗罢。 用软帛揩干。 上药。 如疮破后不须上药。 只淋洗之。 【淋渫地榆散】治肛门痒痛或肿。 地榆蒴荆芥苦参蛇床子(各等分)上为粗末。 每用一匙。 水一碗。 煎二三沸。 去渣。 避风处通手热洗患处。 【淋渫鸡冠散】治五痔肛边肿痛。 或窜乳。 或穿穴。 或作疮。 久而不愈。 变成漏疮。 鸡冠花凤眼草(各一两)上为粗末。 每用粗末半两。 水碗半。 煎三五沸。 热法患处。 【结阴丹】治肠风脏毒下血。 诸大便血疾。 (以下三方。 传之于诸路医学提举忽吉角。 用之甚效)枳壳(麸炒)黄威灵仙陈皮(去白)何首乌荆芥穗椿根白皮(各等分)上七味为末。 酒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 陈米饮入醋少许。 煎一二沸。 放温送下。 平明服之。 空腹服之。 亦妙。 【淋渫威灵仙散】治痔漏。 大肠头痒痛。 或肿满。 枳壳(麸炒)威灵仙(等分)上粗末。 每用一两。 水一碗半。 煎至一碗。 去渣。 熏洗。 冷再暖。 避风。 洗三次。 软帛拭干。 敷蒲黄散。 【蒲黄散】治下部痔漏。 蒲黄(一两)血竭(半钱)上为细末。 每用少许贴患处。 【椿皮散】专治血痢及肠风下血。 神验。 (此方李舜卿教授传。 累用有效)椿白皮(三两)槐角子(四两)明白矾(二两)甘草(一两半)上为末。 每服三钱。 热米饮调下。 卷十七大便门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难。 以脾约麻仁丸主之。 【脾约麻仁丸】芍药(半斤)枳实(半斤)麻子仁(二升)大黄(一斤。 去皮)浓朴(一斤。 炙。 去皮)杏仁(一斤。 去皮尖熬)上六味为末。 炼蜜为丸桐子大。 每服十丸。 日二服。 渐加。 以利为度。 【润肠丸】治脾胃中伏火。 大便秘涩。 或干燥不通。 全不思食。 此乃风结秘、血结秘。 皆令闭塞而不通也。 风以润之。 血以和之。 和血疏风。 自然通矣。 桃仁(汤浸去皮)羌活大黄(煨)当归(各半两)麻子仁(半升)上以桃仁、麻仁研如泥。 入罗末药匀。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百丸。 空心白汤送下。 以通为度。 ○如不通而滋其荣盛者。 急加酒洗大黄以利之。 ○如血涩而大便燥者。 加桃仁、酒洗大黄。 ○如风结燥。 大便不行者。 加麻仁、大黄。 ○如风涩大便不行者。 加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 ○如脉涩觉身有气涩而大便不通者。 加郁李仁、大黄以除气涩。 【当归润燥汤】升麻生地黄(各二钱)麻子仁(研如泥)当归熟地黄生甘草桃仁泥(研)大黄(煨。 各一钱)红花(五分)上咀。 入研药。 都作一服。 水二盏。 煎一盏。 去渣。 空心宿食消尽。 稍热服之。 【犀角丸】治三焦邪热。 一切风气。 又治风盛痰实。 头目昏重。 肢体拘急。 肠胃燥涩。 大小便难。 犀角(镑末)黄连(各一两)人参(二两)大黄(八两)黑牵牛(十二两)上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临卧。 温水下。 量虚实加减。 【七宣丸】疗风气结聚。 宿食不消。 兼砂石皮毛在腹中。 及积年腰脚疼痛。 冷如冰石。 脚气冲心。 烦愦。 头旋暗倒。 肩背重。 心腹胀满。 胸膈痞塞。 及风毒连头面肿。 大便或秘。 小便时涩。 脾胃虚痞。 不食。 脚转筋。 挛急掣痛。 心神恍惚。 眠寐不安。 桃仁(去皮尖。 炒六两)柴胡(去苗)诃子皮枳实(麸炒)木香(各五两)甘草(炙。 四两)大黄(面裹煨。 十五两)上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米饮下。 食前临卧各一服。 以利为度。 觉病势退。 服五补丸。 此药不问男女老幼。 皆可服。 量虚实加减丸数。 【七圣丸】治风气壅盛。 痰热结搏。 头目昏重。 涕唾稠粘。 心烦面热。 咽干口燥。 肩背拘急。 心腹胁肋胀满。 腰腿重疼。 大便秘。 小便赤。 睡卧不安。 又治大肠疼痛不可忍。 肉桂(去皮)川芎大黄(酒蒸)槟榔木香(各半两)羌活郁李仁(去皮。 各一两)上七味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温水送下。 食后。 山岚瘴地最宜服。 虚实加减之。 【润肠橘杏丸】此二味降气润肠。 服之大肠自无涩滞。 久服不损胃气。 杏仁(去皮尖。 麸炒)橘皮(等分)上为末。 炼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温水下。 【麻仁丸】顺三焦。 和五脏。 润肠胃。 除风气。 治冷热壅结。 津液耗少。 令人大便秘难。 或闭塞不通。 若年高气弱。 及有风人大便秘涩。 尤宜服之。 枳壳(去穣。 麸炒)白槟榔(煨。 半生)菟丝子(酒浸别末)山药防风(去叉枝)山茱萸肉桂(去粗皮)车前子(各一两半)木香羌活(各一两)郁李仁(去皮。 另研)大黄(半蒸。 半生)麻仁(别捣研。 各四两)上为细末。 入别研药匀。 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温水临卧。 服之。 【神功丸】治三焦气壅。 心腹痞闷。 大腑风热。 大便不通。 腰腿疼痛。 肩背重疼。 头昏面热。 口苦舌干。 心胸烦躁睡卧不安。 及治香港脚。 并素有风人大便结燥。 火麻仁(另研。 如膏)人参(各二两)诃黎勒皮大黄(锦纹者。 面裹煨。 各四两。)上为细末。 入麻仁捣研匀。 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温水下。 温酒米饮皆可。 服食后临卧。 如大便不通。 可倍丸数。 以利为度。 论曰。 凡脏腑之秘。 不可一概治之。 有虚秘。 有实秘。 胃实而秘者。 能食而小便赤。 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 胃虚而秘者。 不能食而小便清利。 宜以浓朴汤主之。 【浓朴汤】白术(五两)浓朴(姜制)陈皮(去白)甘草(炙。 各三两)枳实(麸炒)半夏曲(各二两)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姜三片。 枣二个。 煎至八分。 去渣。 大温服。 食前。 夫胃气实者。 秘物也。 胃气虚者。 秘气也。 【蜜导煎】阳明病自汗出。 若发汗小便自利。 此为津液内竭。 虽硬不可攻之。 当须自欲大便。 宜蜜导煎而通之。 及土瓜根与猪胆汁。 皆可为导。 蜜(四两)上一味。 熬欲凝。 丸如指大。 长二寸。 头锐。 纳谷道中。 欲大便时去之。 【半硫丸】除积冷。 暖元藏。 温脾胃。 进饮食。 治心腹一切癖冷气。 及年高风秘、冷秘。 或泄泻等。 并皆治之。 半夏(汤洗七次。 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 研令极细。 用柳木槌子杀过)上等分。 以生姜自然汁。 同熬。 入干蒸饼末。 搅和匀。 入臼内杵数百下。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空心。 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妇人醋汤下。 卷十七胞痹门(治小便不利。 并溺附)痹论云。 胞痹者。 小腹膀胱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上为清涕。 夫膀胱者。 为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今风寒湿邪气。 客于胞中。 则气不能化出。 故胞满而水道不通。 其证小腹膀胱。 按之内痛。 若沃以汤。 涩于小便。 以足太阳经。 其直行者上交巅。 入络脑。 下灌鼻窍。 则清涕也。 【茯苓丸】治胞痹。 脐腹痛。 小便不行。 防风(去芦)细辛(去苗)赤茯苓(去皮)白术附子泽泻官桂(各半两)紫菀栝蒌根牛膝(酒浸)黄芍药甘草(炙。 各七钱五分)山药生地黄半夏(汤泡)独活山茱萸(各二钱五分)上十八味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 温酒送下。 食前。 【巴戟丸】治胞痹。 脐腹痛。 小便不利。 巴戟(一两半。 去心)远志(去心。 三钱)桑螵蛸(麸炒黑)山药附子(炮。 去皮脐)生地黄续断杜仲(炙。 各一两)菟丝子(酒浸)石斛鹿茸(酥炙)五味子龙骨官桂山茱萸(各七钱半)肉苁蓉(酒浸一两)上十六味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酒送下。 空心食前服之。 【肾沥汤】治胞痹小腹急。 小便不利。 杜仲(炒。 去丝)桑螵蛸(炒)犀角屑木通五加皮麦冬(去心)桔梗(各一两)赤芍药(五钱)上八味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羊肾一个切。 竹沥少许。 同煎温服。 【八正散】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 一切蕴毒。 咽干口燥。 大渴引饮。 心忪面热。 烦躁不宁。 目赤睛疼。 唇焦鼻衄。 口舌生疮。 咽喉肿痛。 及治小便赤涩。 或癃闭不通。 及热淋、血淋。 并宜服之。 瞿麦蓄车前子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 去面切焙。 各一斤)上为散。 每服二钱。 水一盏。 入灯心。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石苇散】治肾气不足。 膀胱有热。 水道不通。 淋沥不宣。 出少起数。 脐腹急痛。 蓄作有时。 劳倦即发。 或尿如豆汁。 或便出砂石。 并皆治之。 芍药白术滑石葵子瞿麦(各二两)石苇(去毛)木通(各二两)当归(去芦)甘草(炙)王不留行(各一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煎小麦汤调下。 食前。 日二三服。 【白花散】治膀胱有热。 小便不通。 (申显卿传)朴硝(不以多少)上为末。 每服二钱。 用茴香汤调下。 食前。 良法治小便不通。 诸药不效或转胞至死危困。 此法用之。 小便自出而愈。 用猪尿胞一个。 底头出一小眼子。 翎筒通过。 放在眼儿内。 根底以细线系定。 翎筒子口细杖子观定。 上用黄蜡封尿胞口。 吹满气七分。 系定了。 再用手捻定翎筒根头。 放了黄蜡。 塞其翎筒。 放在小便出里头。 放开翎筒根头。 手捻其气。 透于里。 小便即出。 大有神效。 【黄芩清肺汤】治因肺燥而得之。 小便不通。 黄芩(二钱)栀子(两个。 擘破)上作一服。 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食后。 不利加盐豉二十粒。 【滋阴化气汤】治因服热药过多。 小便不利。 或脐下闷痛不可忍。 服诸药不效者。 如昼不通者加知母。 黄连(炒)黄柏(炒)甘草(炙。 各等分)上咀。 每服三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前。 论曰。 问此如何得利。 答曰。 无阳者阴无以生。 无阴者阳无以化。 又云。 膀胱者津液之府。 气化则能出焉。 因服热药过度。 乃亡阴也。 二药助阴。 使气得化。 故小便得以通也。 或以滋肾丸服之。 其效更速。 【红秫散】治小便不通。 上喘。 (张文叔传。 大妙)蓄(一两半)灯草(一百根)红秫黍根(二两)上咀。 每服五钱。 用河水二盏。 煎至七分。 去渣。 热服。 空心食前。 【立效散】治下焦结热。 小便黄赤。 淋闭疼痛。 或有血出。 及大小便俱出血者。 亦宜服之。 甘草(炙。 二钱)山栀子(去皮。 炒。 半两)瞿麦穗(一两)上为末。 每服五钱。 至七钱。 水一碗。 入连须葱根七个。 灯心五十茎。 生姜五七片,同煎至七分。 时时温服。 不拘时候。 【海金砂散】治小便淋涩。 及下焦湿热。 气不施化。 或五种淋疾。 癃闭不通。 木通海金砂(研)滑石通草瞿麦穗(各半两)杏仁(去皮尖炒。 一两)上六味为末。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灯草二十茎。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食前。 【琥珀散】治五种淋涩疼痛。 小便有脓血出。 琥珀(一两。 研)没药(一两。 研)海金砂(一两。 研)蒲黄(一两。 研)上四味为末。 每服三钱。 食前。 用通草煎汤调下。 日进二服。 【葵花散】治小便淋沥。 经验。 葵花根(一撮。 洗净)上锉碎。 用水煎五七沸服。 【灸法】治小便淋涩不通。 用食盐不以多少。 炒热放温。 填脐中。 却以艾灸七壮。 小便自出。 艾炷如箸头大。 卷十七胞痹门(治小便不利。 并溺附)淋痛治验【参苓琥珀汤】中统三年六月中。 黄明之小便淋。 茎中痛不可忍。 相引胁下痛。 制此服之。 大效。 人参(五分)茯苓(去皮。 四分)川楝子(去核。 锉炒。 一钱)琥珀(三分)生甘草(一钱)玄胡索(七分)泽泻柴胡当归梢(各三分)上九味咀。 都作一服。 用长流水三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空心食前。 【水芝丸】治下焦真气虚弱。 小便频多。 日夜无度。 此方得之于高丽国王。 莲实(去皮。 不以多少。 先以好酒浸一二宿。 用猪肚一个。 却将酒浸莲实入在内。 用水煮熟。 取出将莲实切开。 于火上焙干秤用)上为末。 醋糊丸如鸡头大。 每服五十丸。 温酒送下。 空心食前。 卷十七胞痹门(治小便不利。 并溺附)小便数而欠中书右丞合刺合孙。 病小便数而欠。 日夜约去二十余行。 脐腹胀满。 腰脚沉重。 不得安卧。 至元癸未季春下旬。 予奉圣旨治之。 遂往诊视。 脉得沉缓。 时时带数。 尝记小便不利者有三。 不可一概而论也。 若津液偏渗于肠胃。 大便泄泻。 而小便涩少。 一也。 宜分利而已。 若热搏下焦津液。 则热湿而不行。 二也。 必渗泄则愈。 若脾胃气涩。 不能通利水道下输膀胱而化者。 三也。 可顺气令施化而出也。 今右丞平素膏粱。 湿热内蓄。 不得施化。 膀胱窍涩。 是以起数而见少也。 非渗泄分利。 则不能快利。 遂处一方。 名曰茯苓琥珀汤。 内经曰。 甘缓而淡渗。 热搏津液内蓄。 脐胀腹满。 当须缓之泄之。 必以甘淡为主。 是用茯苓为君。 滑石甘寒、滑以利窍。 猪苓、琥珀之淡以渗泄而利水道。 故用三味为臣、脾恶湿。 湿气内蓄。 则脾气不治。 益脾胜湿。 必用甘为助。 故以甘草、白术为佐。 咸入肾。 咸味下泄为阴。 泽泻之咸以泻伏水。 肾恶燥。 急食辛以润之。 津液不行。 以辛散之。 桂枝味辛。 散湿润燥。 此为因用。 故以二物为使。 煎用长流甘澜水。 使不助其肾气。 大作汤剂。 令直达于下而急速也。 两服减半。 旬日良愈。 【茯苓琥珀汤】茯苓(去皮)琥珀白术(各半两)泽泻(一两)滑石(七钱)木猪苓(半两。 去皮)甘草(炙)桂(去皮。 各三钱)上八味为末。 每服五钱。 用长流甘澜水煎一盏。 调下。 空心食前。 待少时。 以美膳压之。 发布时间:2025-11-08 00:28:38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