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六 内容: 泄痢门泄痢论论曰。 脏腑泄痢。 其证多种。 大抵从风湿热论之。 是知寒少热多。 寒则不能久也。 故曰暴泄非阴。 久泄非阳。 论云。 春宜缓形。 形缓动则肝木乃荣。 反静密则是行秋令。 金能制木。 风气内藏。 夏至则火盛而金去。 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 轻则飧泄。 身热脉洪。 谷不能化。 重则下痢。 脓血稠粘。 里急后重。 故曰诸泄稠粘。 皆属于火。 经曰。 溲而便脓血。 知气行而血止。 也宜大黄汤下之。 是为重剂。 黄芩芍药汤。 是为轻剂。 是实则泄其子。 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 故经曰。 春伤于风。 夏为飧泄。 此逆四时之气。 人所自为也。 有自太阴脾经受湿。 而为水泄虚滑。 身重微满。 不知谷味。 假令春宜益黄散补之。 夏宜泄之。 法云。 宜补、宜泄、宜和、宜止。 和则芍药汤。 止则诃子汤。 久则防变而为脓血。 是脾经传受于肾。 谓之贼邪。 故难愈也。 若先利而后滑。 谓之微邪。 故易痊也。 此皆脾土受湿。 天之所为也。 虽圣智不能逃。 口食味。 鼻食气。 从鼻而入。 留积于脾而为水泄也。 有厥阴经动。 下痢不止。 其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 脓血稠粘。 此为难治。 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 法云。 谓有表邪缩于内。 当散表邪而自愈。 有暴下无声。 身冷自汗。 小便清利。 大便不禁。 气难布息。 脉微。 呕吐。 急以重药温之。 浆水散是也。 故法云。 后重者宜下。 腹痛者当和。 身重者除湿。 脉弦者去风。 脓血稠粘者。 以重药竭之。 身冷自汗者。 以毒药温之。 风邪内缩者。 宜汗之则愈。 溏为痢。 当温之而已。 又云。 在外者发之。 在内者下之。 在上者涌之。 在下者竭之。 身表热者内疏之。 小便涩者分利之。 又曰。 盛者和之。 去者送之。 过者止之。 兵法有云。 避其来锐。 击其惰归。 泄之谓也。 (上出活法机要)【芍药黄芩汤】治泄痢腹痛。 后重身热。 久不愈。 脉洪疾者。 及下痢、脓血稠粘。 黄芩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上咀。 每服半两。 水一盏半。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不拘时。 【大黄汤】治泻痢久不愈。 脓血稠粘。 里急后重。 日夜无度。 大黄(一两)上一味锉碎。 好酒二大盏。 浸半日许。 再同煎至一半。 去渣。 将酒分作二服。 顿服之。 痢止勿服。 如未止再服。 取利为度。 后服芍药汤和之。 痢止。 再服白术黄芩汤。 盖彻其毒也。 【芍药汤】行血调气。 经曰。 溲而便脓血。 知气行而血止。 行血则便自愈。 调气则后重除。 芍药(一两)当归黄连黄芩(各半两)大黄(三钱)桂(二钱半)甘草(炒)槟榔(各二钱)木香(一钱)上九味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如痢不减。 渐加大黄。 食后。 ○如便后脏毒。 加黄柏半两。 【白术黄芩汤】服前药痢疾虽除。 更宜调和。 白术(一两)黄芩(七钱)甘草(三钱)上三味咀。 作三服。 水一盏半。 煎至一盏。 温服。 【浆水散】治暴泄如水。 周身汗自出。 一身尽冷。 脉微而弱。 气少不能语。 甚者加吐。 此为急病。 半夏(二两。 又泡)附子(炮)桂干姜(炮)甘草(炙。 各五钱)良姜(二钱半)上六味为末。 每服三五钱。 浆水二盏。 煎至一盏。 和渣热服。 甚者三四服。 微者一二服。 太阳经伤动。 传太阴下痢为溏。 大肠不能禁固。 卒然而下。 下成小油光色。 其中或有硬物。 欲起而又下。 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 此寒也。 宜温之。 春夏宜桂枝汤。 秋冬宜白术汤。 【桂枝汤】桂枝白术芍药(各五钱)甘草(炙。 二钱)上四味咀。 每服五钱。 水一盏。 煎七分。 去渣。 温服。 【白术汤】白术芍药(各三钱)干姜(五钱。 炮)甘草(炙。 二钱)上四味为粗散。 如前煎。 甚者去干姜。 加附子三钱。 谓辛能发散也。 卷十六泄痢门溢饮水渍入胃。 名为溢饮。 滑泄。 渴能饮水。 水下复泄。 泄而大渴。 此无药证。 当灸大椎。 大椎一穴。 一名大椎。 在第一椎下陷中。 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针五分。 留三呼。 泄五吸。 灸以年为壮。 卷十六泄痢门濡泄内经云。 湿胜则濡泄。 甲乙经云。 寒气客于下焦。 传为濡泄。 夫脾为五脏之至阴。 其性恶寒湿。 今寒湿之气。 内客于脾。 故不能裨助胃气。 腐熟水谷。 致清浊不分。 水入肠间。 虚莫能制。 故洞泄如水。 随气而下。 谓之濡泄。 法当除湿利小便也。 对金饮子主之。 【对金饮子】平胃散(五钱)五苓散(二钱半)草豆蔻(面裹煨。 五钱)上相合作四服。 水一盏半。 姜三片。 枣两个。 煎一盏。 去渣。 温服食前。 (上都七月间。 史丞相有此疾。 三服而愈)卷十六泄痢门飧泄内经云。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 又曰。 久风入胃中。 则为肠风飧泄。 夫脾胃、土也。 其气冲和。 以化为事。 今清气下降而不升。 则风邪久而干胃。 是木贼土也。 故冲和之气不能化。 而令物完出。 谓之飧泄。 或饮食太过。 肠胃所伤。 亦致米谷不化。 此俗呼水谷利也。 法当下者举之而消克之也。 加减木香散主之。 【加减木香散】木香良姜升麻(去腐)人参(去芦)槟榔(各二钱半)神曲(炒。 二钱)肉豆蔻吴茱萸(泡)缩砂仁干姜(炮)陈皮(各半钱)上十一味为粗末。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前。 宜加白术。 卷十六泄痢门痢疾内经曰。 脓血稠粘。 皆属于火。 夫太阴主泻。 少阴主痢。 是先泄而亡津液。 火就燥。 肾恶燥。 居下焦血分。 其受邪者。 故便脓血也。 然青白为寒。 赤黄为热。 宜须两审。 治热以坚中丸、豆蔻香连丸。 治寒以白胶香散。 或多热少寒。 水煮木香膏。 虚滑频数。 宜止滑。 宜养脏汤。 病气大退。 正气未复。 当补脾。 且如泻痢止。 脾胃虚。 难任饮食。 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剂。 若补养其脾。 胃气足。 自然能饮食。 宜钱氏方中异功散。 设或喜嗜饮食太过。 有伤脾胃。 而心腹痞满。 呕逆恶心。 则不拘此例。 当权用橘皮枳术丸。 一服得快勿再服。 若饮食调节无伤。 则胃气和平矣。 【坚中丸】治脾胃受湿。 滑泄注下。 黄连(去须)黄柏赤茯苓(去皮)泽泻白术(各一两)陈皮肉豆蔻人参白芍药官桂半夏曲(各半两)上十一味为末。 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温米饮送下。 食前。 【纯阳真人养脏汤】治下痢赤白。 人参当归白术(各六钱)官桂甘草(各八钱)肉豆蔻(半两)木香(一两六钱)诃子(一两二钱)白芍药(一两六钱)罂粟壳(三两六钱)上咀。 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 去渣。 食前温服。 【水煮木香膏】治脾胃受湿。 脏腑滑泄。 腹中疼痛。 日夜无度。 肠鸣水声。 不思饮食。 每欲痢时。 里急后重。 或下赤白。 或便脓血。 并皆治之。 御米壳(蜜水浸湿炒黄。 六两)乳香(研)肉豆蔻缩砂(各一两半)当归白芍药木香丁香诃子皮藿香黄连(去须)青皮(去白。 各一两)干姜(炮。 半两)甘草(炙)浓朴(姜制)陈皮(各一两)枳实(麸炒。 半两)上十七味为细末。 炼蜜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 水一盏。 枣一枚擘开。 煎至七分。 和渣。 稍热。 食前服。 丁巳年八月。 从军过邓。 时值霖雨。 民多痢疾。 遂得白术安胃散、圣饼子。 于高仲宽处传之。 用之多效。 故录于此。 【白术安胃散】治一切泻痢。 无问脓血相杂。 里急后重。 窘痛。 日夜无度。 及治小肠气痛。 妇人脐下虚冷。 并产后儿枕块痛。 亦治产后虚弱。 寒热不止者。 御米壳(三两。 去顶带。 蜜拌炒)茯苓(去皮)车前子白术(各一两)乌梅肉五味子(各半两)上六味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空心温服之。 【圣饼子】治泻痢赤白。 脐腹撮痛。 久不愈者。 定粉密陀僧舶上硫黄(各三钱)黄丹(二钱)轻粉(少许)上五味为末。 入白面四钱匕。 滴水丸如指头大。 捻成饼。 阴干。 食前温浆水磨下。 大便黑色为效。 【南白胶香散】治脾胃虚寒。 滑肠久泻。 脐腹疼痛无休止时。 御米壳(四两。 醋炒)龙骨南白胶香(各三两)甘草(七钱。 炙)干姜(半两。 炮)上五味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前。 忌冷物伤胃。 【豆蔻燥肠丸】治沉寒涸冷泄痢。 腹痛后重。 附子(炮。 去皮)赤石脂(各一两)舶上硫黄良姜(切炒)肉豆蔻干姜(各半两。 炮)上六味为末。 酷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米汤下。 食前。 忌生冷硬物及油腻物。 【玉粉散】治冷极泄泻久作。 滑肠不禁。 不思饮食。 服之神效。 红豆(拣净)大附子(炮。 去皮脐)干姜(炮。 各半两)舶上硫黄(另研。 二钱半)上四味为末。 入研药匀。 每服二钱。 空心半稀半稠粟米饮下。 至晚又一服。 重者十服必效。 轻者三五服安。 【玉粉丹】逐化虚中积。 止脓血痢。 撮痛。 里急后重。 并皆治之。 定粉(半两)粉霜(三钱)延胡(三钱)腻粉(一钱)石燕子(一个半)上先杵石燕、延胡为末。 入乳钵内。 共粉霜等一处。 研如粉。 鸡清丸如豌豆大。 每服三丸至五丸。 温米饮下。 食前临卧。 不论老弱妊妇产人。 皆可服之。 粥饮下五丸。 或另丸一等麻子大。 量小儿大小。 夜卧温米饮下五七丸。 渐服十丸。 忌油腻粘滑冷硬等物【桃花丸】治肠胃虚弱。 冷气乘之。 脐腹搅痛。 下痢赤白。 赤石脂干姜(炮。 各等分)上为末。 面糊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米饮下。 空心食前。 日三服。 一方治禁口痢。 验。 梨一枚去心。 入好蜜一匙。 煨过食。 【玄青丸】治下痢势恶。 频并窘痛。 或久不愈。 诸药不止。 须吐下之。 以开除湿热。 痞闷积滞。 而使气液宣行者。 宜以逐之。 兼宣利积热。 酒食积。 黄瘦中满。 水气肿。 腹胀。 兼治小儿惊疳、积热、乳癖等证。 牵牛(头末二两)青黛(一两)黄连黄柏大黄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半两)轻粉(二钱)上九味为末。 研匀。 水丸小豆大。 初服十丸。 再服加十丸。 空心日午临卧三服。 以快利为度。 后常服十五丸。 数日后得食力。 痢病未痊者。 徐加。 再取利。 利后却常服。 以意消息。 病去为度。 后随证止之。 小儿丸如黍米大。 退惊疳积热。 不须下者。 常服十丸。 【阿胶梅连丸】治下痢。 无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证。 阿胶(净草灰炒透研。 如研不细者。 再炒研细尽)乌梅肉(炒)黄连黄柏(炒)赤芍药当归(炒)赤茯苓(去皮)干姜(炮。 各等分)上八味为末。 入阿胶末和匀。 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 温米饮送下。 食前。 卷十六泄痢门四时用药例溲而便脓血者。 小肠泄也。 脉若五至以上洪大者。 宜以七宣丸。 脉平和者。 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 春分至立秋宜芍药柏皮丸。 四时皆宜加减平胃散。 如有七宣丸证候者。 亦宜服此药。 去其余邪。 兼平胃气。 【芍药柏皮丸】芍药黄柏(各等分)上为末。 醋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温米饮送下。 食前。 【加减平胃散】经云。 四时皆以胃气为本。 久下血则脾胃虚损。 而血不流于四肢。 却入于胃中而为血痢。 宜服此滋养脾胃。 木香槟椰(各三钱)白术浓朴(制)陈皮(各一两)甘草(七钱)人参黄连白茯苓阿胶(炒)桃仁(各半两)上十一味为末。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生姜三片。 枣子一个。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无时。 加减法○血多加桃仁。 ○气不下后重。 加槟榔、木香。 脓多加阿胶。 ○腹痛加官桂、芍药、甘草。 ○湿多加白术。 ○脉洪大加大黄。 ○热泄加黄连。 ○小便涩加茯苓、泽泻。 【黄连阿胶丸】治痢。 阿胶(碎炒。 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上各为末。 以水调阿胶末。 为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水下。 食前服。 【诃黎勒丸】治休息痢日夜无度。 腥臭不可近。 脐腹撮痛。 诸药不效者。 诃子(去核半两)母丁香(三十个)椿根白皮(一两)上为末。 醋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陈米饮送下。 空心食前。 【鞠丸】治中风或中风湿。 脏腑滑泻。 附子芎白术神曲(各等分)上四味为末。 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温米饮送下。 此药亦治飧泄甚妙。 素问云。 春伤于风。 夏必飧泄。 米谷不化。 盖春木旺。 肝生风邪。 淫于脾经。 夏饮冷当风。 故多飧泄也。 【陈曲丸】磨积止泻痢。 治腹中冷疼。 陈曲(一两半)官桂人参干姜白术当归甘草(炙)浓朴(各半两)上八味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温酒或淡醋汤任下。 食前。 日二服。 【曲术丸】治时暑暴泻。 壮脾温胃。 及治饮食所伤。 胸膈痞闷。 神曲(炒)苍术(泔浸一宿。 炒。 各等分)上为细末。 面糊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米饮下。 不拘时。 【胃风汤】治风冷虚气。 入客肠胃。 水谷不化。 泄泻注下。 腹痛虚满。 肠鸣疼痛。 及肠胃湿毒。 下如豆汁。 或下瘀血。 白术川芎白芍药人参当归官桂茯苓(各等分)上七味锉。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粟米百粒。 同煎至七分。 热服。 室心食前。 量小儿加减服之。 【当归和血散】治肠癖下血。 及湿毒下血。 升麻当归身(各一钱)槐花青皮熟地黄白术(各六分)川芎荆芥(各四钱)上八味为末。 每服二钱。 清米饮调下。 空心食前。 卷十六泄痢门阴阳皆虚灸之所宜至元己亥。 廉台王千户年四十有五。 领兵镇涟水。 此地卑湿。 因劳役过度。 饮食失节。 至秋深。 疟痢并作。 月余不愈。 饮食全减。 形容羸瘦。 乘马轿以归。 时已仲冬。 求予治之。 具陈其由。 诊得脉弦细而微如蛛丝。 身体沉重。 手足寒逆。 时复麻痹。 皮肤痂疥。 如疠风之状。 无力以动。 心腹痞满。 呕逆不止。 此皆寒湿为病。 久淹。 真气衰弱。 形气不足。 病气亦不足。 阴阳皆不足也。 针经云。 阴阳皆虚。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内经曰。 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 十剂云。 补可去弱。 先以理中汤加附子。 温养脾胃。 散寒湿。 涩可去脱。 养脏汤加附子。 固肠胃。 止泻痢。 仍灸诸穴以并除之。 经云。 府会太仓。 即中脘也。 先灸五七壮。 以温脾胃之气。 进美饮食。 次灸气海百壮。 生发元气。 滋荣百脉。 充实肌肉。 复灸足三里。 肾之合也。 三七壮。 引阳气下交阴分。 亦助胃气。 后灸阳辅二七壮。 接续阳气。 令足胫温暖。 散清湿之邪。 迨月余。 病气去。 渐平复。 今累迁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精神不减壮年。 卷十六泄痢门结阴便血治验真定总管史侯男十哥。 年四十有二。 肢体本瘦。 弱。 于至元辛巳。 因收秋租。 佃人致酒。 味酸不欲饮。 勉饮三两杯。 少时腹痛。 次传泄泻无度。 日十余行。 越十日。 便后见血。 红紫之类。 肠鸣腹痛。 求医治之。 曰诸见血皆以为热。 用芍药柏皮丸治之。 不愈。 仍不欲食。 食则呕酸。 形体愈瘦。 面色青黄不泽。 心下痞。 恶冷物。 口干。 时有烦躁。 不得安卧。 请予治之。 具说其由。 诊得脉弦细而微迟。 手足稍冷。 内经云。 结阴者便血一升。 再结二升。 三结三升。 经云。 邪在五脏。 则阴脉不和。 阴脉不和。 则血留之。 结阴之病。 阴气内结。 不得外行。 无所禀。 渗入肠间。 故便血也。 宜以平胃地榆汤治之。 【平胃地榆汤】苍术(一钱)升麻(一钱)黑附子(炮。 一钱)地榆(七分)陈皮浓朴白术干姜白茯苓葛根(各半钱)甘草(炙)益智仁人参当归曲(炒)白芍药(各三分)上十六味。 作一服。 水二盏。 生姜三片。 枣子二个。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前。 此药温中散寒。 除湿和胃。 服之数服。 病减大半。 仍灸中脘三七壮。 乃胃募穴。 引胃上升。 滋荣百脉。 次灸气海百余壮。 生发元气。 灸则强食生肉。 又以还少丹服之。 则喜饮食。 添肌肉。 至春再灸三里二七壮。 壮脾温胃。 生发元气。 此穴乃胃之合穴也。 改服芳香之剂。 戒以慎言语。 节饮食。 良愈。 卷十六泄痢门葱熨法治验(元在十三卷尾。 今写在此)真定一秀士。 年三十有一。 肌体本弱。 左胁下有积气。 不敢食冷物。 得寒则痛。 或呕吐清水。 眩运欲倒。 目不敢开。 恶人烦冗。 静卧一二日。 及服辛热之剂。 则病退。 延至甲戌初秋。 因劳役及食冷物。 其病大作。 腹痛不止。 冷汗自出。 四肢厥冷。 口鼻气亦冷。 面色青黄不泽。 全不得卧。 扶几而坐。 又兼咳嗽。 咽膈不利。 故内经云。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 络血之中。 血滞不得注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 故宿昔而成积矣。 又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 故痛而呕也。 诸寒在内作痛。 得炅则痛立止。 予与药服之。 药不得入。 见药则吐。 无如之何治之。 遂以熟艾约半斤。 白纸一张。 铺于腹上。 纸上摊艾令匀。 又以憨葱数枝。 批作两半。 铺于熟艾上数重。 再用白纸一张覆之。 以慢火熨斗熨之。 冷则易之。 若觉腹中热。 腹皮暖不禁。 以绵三。 多缝带系之。 待冷时方解。 初熨时得暖则痛减。 大暖则痛止。 至夜得睡。 翌日再与对证药服之。 良愈。 故录此慰法以救将来之痛也。 卷十六泄痢门霍乱吐泻活人百问云。 问呕吐而利者何也。 此名霍乱也。 呕吐而利、热多而渴者。 五苓散。 寒多不饮水者。 理中丸。 若夏月中暑霍乱。 上吐下利。 心腹撮痛。 大渴烦躁。 四肢逆冷。 冷汗自出。 两脚转筋。 宜服香薷散。 井中沉冷。 顿服乃效。 【香薷散】治阴阳不顺。 清浊相干。 气射中焦。 名为霍乱。 此皆因饮食或风冷伤于脾胃。 食结不消。 阴阳二气。 壅而不反。 阳气欲降。 阴气欲升。 阴阳交错。 变成吐利。 百脉混乱。 荣卫俱虚。 冷气搏筋令转。 皆宜服此。 浓朴(二两)黄连(二两。 二味入生姜四两。 拌炒令黄色)香薷(一两半)上三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酒半盏。 同煎至七分。 去渣。 新汲水频换。 浸令极冷。 顿服之。 药冷则效速也。 【增损缩脾饮】解热躁。 除烦渴。 消暑毒。 止吐利。 霍乱后服热药太多者。 尤宜服之。 草果乌梅缩砂甘草(各四两)干葛(二两)上咀. 每服五钱。 水一碗。 生姜十片。 煎至八分。 水浸令极冷。 旋旋服之。 无时。 洁古老人云。 霍乱转筋。 吐利不止者。 其病在中焦也。 阴阳交而不和。 发为疼痛也。 此病最急。 不可食分毫粥饮。 谷气入胃则死矣。 治有两种。 渴欲饮水者。 阳气多也。 五苓散主之。 不欲饮水者。 阴气多也。 理中丸主之。 只待吐尽多时。 微以粥饮渐渐养之。 以迟为妙也。 【半夏汤】治霍乱转筋。 吐利不止。 茯苓白术半夏曲(各十两)甘草(二钱半)淡味桂(一钱半)上为末。 渴者凉水调下。 不渴者大温水调下三钱。 无时。 卷十六泄痢门中暑霍乱吐利治验提学侍其公。 年七十九岁。 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 霍乱吐利。 昏冒终日。 不省人事。 时夜方半。 请予治之。 诊其脉洪大而有力。 一息七八至。 头热如火。 足寒如冰。 半身不遂。 牙关紧急。 予思内经五乱篇中云。 清气在阴。 浊气在阳。 营气顺脉。 冒气逆行。 乱于胸中。 是谓大云云。 乱于肠胃。 则为霍乱。 于是霍乱之名。 自此而生。 盖因年高气弱。 不任暑气。 阳不维阴则泻。 阴不维阳则吐。 阴阳不相维。 则既吐且泻矣。 前贤见寒多以理中丸。 热多以五苓散为定法治之。 今暑气极盛。 阳明得时。 况因动而得之。 中暑明矣。 非甘辛大寒之剂。 则不能泻其暑热。 坠浮焰之火而安神明也。 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 泻热补气。 加白茯苓以分阴阳。 约重一两。 冰水调灌。 渐渐省事而诸证悉去。 后慎言语。 节饮食。 三日。 以参术调中汤之剂增减服之。 理正气。 逾十日后。 方平复。 卷十六泄痢门内伤霍乱治验戊午春。 攻襄阳回。 住夏曹州界。 有蒙古百户昔良海。 因食酒肉饮乳。 得霍乱吐泻。 从朝至午。 精神昏愦。 以困急来求予视之。 脉得浮数。 按之无力。 所伤之物已出矣。 即以新汲水半碗。 调桂苓白术散。 徐徐服之。 稍安。 又于墙阴撅地一穴。 约二尺许。 贮以新汲水。 在内搅动。 待一时澄定。 名曰地浆。 用清者一盏。 再调服之。 渐渐气调。 吐利遂止。 至夜安眠。 翌日微燥渴。 却以钱氏白术散时时服之。 良愈。 或问用地浆者。 何也。 予曰。 坤为地。 地属阴土。 平曰静顺。 感至阴之气。 又于墙阴。 贮以新汲水。 取重阴之气也。 阴中之阴。 能泻阳中之阳。 今霍乱因暑热内伤而得之。 故痹论云。 阴气者静则神藏。 躁则消亡。 又加以暑热。 七神迷乱。 非至阴之气则不愈。 予用之者此也。 或曰。 内经福世之方书。 岂不信然。 【桂苓白术散】治冒暑饮食所伤。 传受湿热内盛。 霍乱吐泻。 转筋急痛。 腹满闷。 小儿吐泻惊风宜服。 茯苓(去皮)白术桂(各半两)甘草泽泻石膏(各一两)滑石(二两)寒水石(一两)上八味为末。 热汤调下三钱。 喜冷。 新汲水调姜汤亦得。 小儿服一钱。 【桂苓甘露饮】流湿润燥。 治痰涎。 止咳嗽。 调脏腑。 寒热呕吐服之。 令人遍身气溢宣平。 及治水肿泄利。 官桂藿香人参(各半两)木香(一分)茯苓白术甘草泽泻葛根石膏寒水石(各一两)滑石(二两)上十二味为末。 每服二钱。 白汤调下。 新汲水或姜汤亦得。 【宣明益元散】又名天水散。 滑石(六两)炙甘草(一两)上为末。 每服三钱。 蜜少许温水调下。 日三服。 新汲水亦得。 欲解肌发汗者。 煎葱白豆豉汤调。 无时。 【附录圣惠方】治霍乱吐泻。 浓朴(生姜汁。 炙)上为末。 新汲水调下二钱。 无时。 如神。 卷十六泄痢门疟病脉证并治师曰。 疟脉自弦。 弦数者多热。 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可下之。 弦迟者可温之。 弦紧者。 可发汗及针灸也。 浮大者可吐之。 弦数者。 风疾发也。 以饮食消息之。 问曰。 疟以月一日发。 当十五日愈。 设不瘥。 当月尽日解也。 如其不瘥。 当云何。 师曰。 此结为瘕。 名曰疟母。 急宜治之。 可用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 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炙)虫(熬)牡丹皮(去心。 各五分)蜂窝(熬。 四分)乌扇(烧)黄芩柴胡干姜(炮)大黄(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浓朴(炒)紫菀(一作紫葳)阿胶(炮。 各三分)桃仁(去皮尖)瞿麦鼠妇(熬)葶苈(炒。 各二分)石苇(去毛)半夏(洗。 各一分)人参(去芦。 一分)上二十三味为末。 先取锻灶下灰一斗。 清酒一斛五斗。 浸灰。 候酒浸一半。 着鳖甲于中。 煮令泛烂如胶漆。 绞取汁。 纳诸药煎为丸。 如桐子大。 空心服七丸。 日三服。 千金用鳖甲十二片。 海藻三分。 大戟一分。 虻虫五分。 无鼠妇、赤硝。 以鳖甲煎和为丸。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疟疾发渴者(外台。 经心录。 治两溏亦妙。 金匮方)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炙)生姜(切。 各三两)栝蒌根(四两)大枣(十二枚。 两破)上七味咀。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渣。 再煎至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柴胡桂姜汤】(三因方)柴胡(八两)桂枝(去皮)黄芩(各三两)牡蛎(熬)甘草(炙)干姜(炮。 各二两)栝蒌根(四两)上以水一斗二升。 煎至六升。 去渣。 再煎至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微烦。 再服汗出愈。 师曰。 阴气孤绝。 阳气独发。 则热而少气。 烦满。 手足热而欲吐。 名曰瘅疟。 若但热不寒者。 邪气内藏于心肺。 外舍于分肉之间。 令人肌肉消烁。 温疟者。 其脉如平。 身无寒。 但热。 骨筋疼烦。 时时呕逆。 以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石膏(一斤。 碎。 绵裹)知母(六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上咀。 水一斗二升。 煮米取去渣。 煎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汗出而愈。 疟疾多寒者。 名曰牝疟。 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三日三夜)龙骨(各等分。 一方云母作云实)上为末。 发作前。 浆水半盏。 服一盏。 温疟加蜀漆半分。 临发时。 服一钱以上。 【牡蛎汤】治牡疟。 牡蛎(熬)麻黄(去节。 各四两)蜀漆(洗腥)甘草(炙。 各二两)上咀。 以水八升。 先煮麻黄。 蜀漆至六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二升。 去渣。 温服一升。 吐则勿更服。 【一剪金】治疟疾寒热。 乃疟中圣药。 硫黄信(各等分)上同研末。 用绯红绢子手捻药一捻。 放于绢上。 裹如豆大。 上用细丝线紧缠。 系数遭。 系定。 用剪子剪切。 切须紧系。 如不紧恐药有失。 每服一丸。 星宿全时。 新汲水送下。 空心服。 无得人知。 如服药。 先一日夜服。 至明正发日。 早去净野处避。 不令人知。 广宇亦得。 【克效饼子】治一切疟疾。 龙脑麝香(各半两)朱砂(一两一分)荷叶绿豆粉炙甘草(各五两)信(炙。 二两半)定粉(半两)金箔(二十五片为衣)上细末。 炼蜜丸。 每两作二十丸。 捏作饼。 金箔为衣。 每服一饼。 以新汲水磨化。 每日发者未发前服。 间日发者不发夜服。 隔数日发者一日夜服。 连日发者凌晨服。 【温脾散】治疟疾寒热发歇。 多时不瘥者。 甘草(生。 半两)绿豆(一两)柴河车(一两)砒(一钱半。 另研)上先杵紫河车等为末。 入砒和匀。 罗为末。 每服半钱。 新汲水少许送下。 如是隔日发。 须好日夜深服。 如频日发。 只夜深睡服。 忌荤腥、瓜果、酒面、鱼、肉、生冷硬物。 三两日。 如受邪气深者。 只一服便定。 十岁以上服一字。 十岁以下至三五岁服半字。 妇人有胎不可服。 但请放心修合与人服。 切勿畏砒不敢。 用予用此药三五十年。 救人甚多。 虽砒一味。 有绿豆等三味性凉解得。 新汲水亦解。 此药并不吐人。 有人一种积实痰疟。 每发时自吐食或涎。 不曾服药亦吐。 非药力也。 假令金液丹。 用硫黄紫霜丸用巴豆、杏仁。 有大毒大热。 制了服之皆有效。 小儿亦可服。 恐不合此药。 故论及此。 【常山饮子】治疟疾。 知母常山草果(各二两)甘草乌梅(各三两)良姜(一两三钱)上锉。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生姜三片。 枣二枚。 煎至八分。 去渣。 无时。 温服。 【草果饮子】治脾寒疟疾。 草果川芎紫苏叶白芷良姜炙甘草青皮(去白)陈皮(去白)上等分为粗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留渣两服并一服。 当发日进二服。 不以时。 【交加双解饮子】治疟疾。 辟瘴气。 神效。 肉豆蔻草豆蔻(各二个。 一个生。 一个用面裹煨赤色。 去面)浓朴(二寸。 生一寸。 姜制一寸)甘草(二两。 一半生用。 一半炙用)生姜(枣大二块。 生一块。 湿纸裹煨一块)上咀匀。 分二服。 水一碗。 沙石器内煎至一大钱。 去渣。 发日空心带热服。 未效。 再一服必效。 两渣并为一服煎。 卷十六泄痢门瘅疟治验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书吏高士谦。 年逾四十。 至元戊寅七月间。 暑气未退。 因官事出外劳役。 又因过饮。 午后大发热而渴。 冰水不能解。 其病早辰稍轻减。 服药不效。 召予治之。 诊其脉弦数。 金匮要略云。 疟脉自弦。 弦数者多热。 疟论曰。 瘅疟脉数。 素有热气盛于身。 厥逆上冲。 中气实而不外泄。 因有所用力。 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 发则阳气盛而不衰。 则病矣。 其气不及于寒。 故但热而不寒者。 邪气内藏于里。 而外舍于分肉之间。 令人消烁脱肉。 故名曰瘅疟。 月令云。 孟秋行夏令。 民多瘅疟。 洁古云。 动而得之。 名曰中暑。 以白虎加栀子汤治之。 士谦远行劳役。 又暑气有伤。 酒热相搏。 午后时助。 故大热而渴。 如在甑中。 先以柴胡饮子一两下之。 后以白虎加栀子汤。 每服一两。 数服而愈。 征南副帅大忒木儿。 巳未奉敕立息州。 其地卑湿。 军多病疟痢。 予合辰砂丹、白术安胃散。 多痊效。 【辰砂丹】治疟疾。 大有神效。 朱砂(一半入。 药一半为衣)信砒雄黄(各五钱)上三味为末。 入白面六钱。 同研匀。 滴水丸如桐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一丸。 星宿全时用。 无根水送下。 忌湿面热物。 发布时间:2025-11-08 00:24:36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