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四 内容: 腹中积聚真定路惠民司令张君。 传砂煎丸、香棱丸、木香砂煎丸。 三方多效。 【砂煎丸】消磨积块癖。 一切凝滞。 老人虚人无妨。 黑附子(两个。 各重五钱半以上。 正坐妥者。 炮去皮脐。 剜作瓮子)木香(三钱)破故纸(隔纸微炒)荜茇(真者。 各一两)砂(三钱)上先将砂用水一盏。 续续化开。 于瓮内熬干为末。 安在附子瓮内。 却用剜出附子末盖口。 用和成白面裹。 约半指浓。 慢灰火内烧匀黄色。 去面。 同木香等药为细末。 却用元裹附子熟黄面为末。 醋调煮糊。 丸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三十丸。 生姜汤送下。 此药累有神功。 【仙方香棱九】破痰癖。 消块。 及冷热积。 木香丁香(各五钱)京三棱(切。 酒浸一宿)青皮(去白)枳壳(麸炒)川楝子茴香(炒。 各一两)广术(一两切。 酒浸一宿。 将三棱。 广术。 用去皮巴豆三十粒。 同炒。 巴豆黄色。 去豆不用)上为末。 醋糊丸如桐子大。 用朱砂为衣。 每服二十丸。 炒生姜盐汤下。 温酒亦得。 食后。 日进三服。 【木香砂煎丸】治妇人消癖积聚。 血块刺痛。 脾胃虚寒。 宿食不消。 久不瘥者。 木香砂官桂附子(炮)干漆(炒。 去烟)猪牙皂角细辛乳香(研)京三棱(炮)广术(炮)大黄(炒。 令为末)没药(研)干姜(炮)青皮(各一两)巴豆霜(半两)上除研药外。 同为末。 以好醋一升。 化开砂。 去渣。 纳银石器中。 慢火熬。 次下巴豆霜、大黄末。 熬成膏。 将前药末膏内和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后。 温酒送下。 【温白丸】治心腹积聚。 久癖块。 大如杯碗。 黄胆宿食。 朝起呕吐。 支满上气。 时时腹胀。 心下坚结。 上来抢心。 傍攻两胁。 十种水病。 八种痞塞。 翻胃吐逆。 饮食噎塞。 五种淋疾。 九种心痛。 积年食不消化。 或疟疾连年不瘥。 及疗一切诸风。 身体顽麻不知痛庠。 或半身不遂。 或眉发堕落。 及疗七十二种风。 三十六种遁尸疰忤。 及癫痫。 或妇人诸疾。 断续不生。 带下淋沥。 五邪失心。 愁忧思虑。 意思不乐。 饮食无味。 月水不调。 及腹中一切诸疾。 有似怀孕。 连年累月。 羸瘦困惫。 或歌或哭。 如鬼所使。 但服此药。 无不除愈。 川乌(炮。 去皮。 二两半)柴胡(去芦)吴茱萸(汤泡七次。 拣净)桔梗菖蒲紫菀(去苗叶及土)黄连(去须)干姜(炮)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人参蜀椒(去目及闭口。 炒用)浓朴(去粗皮。 姜汁制)皂荚(去皮子炙)巴豆(去皮心膜。 出油。 炒研。 各半两。)上为细末。 入巴豆匀。 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丸。 生姜汤下。 食后或临卧服。 渐加至五七丸。 【鸡爪三棱丸】治五脏癖气块。 年深者一月取效。 木香石三棱京三棱青皮陈皮(去白)鸡爪三棱(各五钱)槟榔肉豆蔻(各一两)砂(三钱)上九味为末。 姜汁打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姜汤下。 空心临卧各一服。 忌一切生冷硬粘物。 【青盐丸】治一切冷积。 作痛无时。 宿食不消。 及治一切酒食所伤。 神效。 青盐砂(各一钱)细曲末(三钱)盐豉(四十个)大椒(三十粒)巴豆(三十个。 去皮心膜。 出油)上入拣枣三十个。 同末入巴豆和匀。 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姜汤下。 积在上。 食后。 【玄胡丸】解化伤滞。 内消饮食。 治吐利瘕气结。 虫烦不安。 心腹胀痛。 顺三焦。 和脾胃。 木香当归玄胡索青皮(去白)雄黄(飞。 另研)广术(炮)槟榔(各四两)京三棱(炮。 六两)上八味为末。 入雄黄匀糊。 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生姜汤下。 不拘时。 【破积导饮丸】治有积块坚硬。 饮食不消。 心下痞闷。 槟榔陈皮(去白)广木香青皮(去白)枳壳(麸炒)枳实(麸炒)广术(炮)半夏(泡七次)京三棱(炮)神曲(炒)麦(炒)干生姜茯苓(去皮)甘草(炙)泽泻(各五钱)牵牛(头末二钱。 一方六钱)巴豆(去心膜。 三个。 取霜)上为末。 入巴豆匀。 生姜汁打糊。 丸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姜汤下。 食前。 【木香三棱汤】和脾胃。 进饮食。 消化生冷物。 治心腹刺痛。 霍乱吐利。 胸膈胀闷。 木香神曲(炒。 各一两)京三棱(炮)甘草(炙。 各二两)陈皮(去白)益智(各四两)广术(六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 入盐一捻。 沸汤点服。 空心食前。 【干柿丸】取虚实积。 下膈。 甚妙。 朱砂(研为衣)没药(研)猪牙皂角(去皮弦子。 为末)干漆(碎炒烟尽为末)京三棱(炮。 为末)青礞石(为末)干姜(炮。 为末)水银沙子(各一钱)轻粉(二钱)巴豆(三十个。 去皮膜。 醋煮十沸)上件各研匀。 软饭和丸如绿豆大。 煎柿蒂汤冷下三五丸。 加减用。 妇人有胎勿用。 【神效五食汤丸】取虚实积食。 气蛊胀满。 积块水气。 年深癖。 并皆治之。 大戟(刮去皮)甘遂(生。 各半两)猪牙皂角(去皮子弦。 生用)胡椒(生。 各一两)芫花(米酷浸一宿。 炒黄。 一两)巴豆(去心膜。 醋煮。 二十沸。 研。 半两)上除巴豆外。 杵为末入巴豆再研匀。 糊丸如绿豆大。 每服五七丸。 气实者十丸。 夜卧。 水一盏。 用白米、白面、黑豆、生菜、猪肉各少许。 煎至半盏。 去渣。 用汤温下。 药取下病。 忌油腻粘滑物。 妇人有胎。 不可服之。 【磨积三棱九】治远年近日诸般积聚。 癖气块。 或气积酒积诸般所伤。 无问男子妇人老幼。 并宜服之。 常服进饮食。 木香麦京三棱(炮)广术枳壳(麸炒)石三棱(去皮)杏仁(麸炒。 各半两)干漆(炒烟尽。 三钱)鸡爪三棱(半两)葛根(三钱)官桂(二钱半)黑牵牛(半两。 半生半熟)丁香槟榔香附子青皮(去白。 各二钱)缩砂(三钱)白牵牛(半两。 半生半熟)陈皮(去白。 三钱)上为末。 醋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生姜汤下。 食后。 日二服。 病大者四十日消。 温水送下。 亦得。 【圣散子】治远年积块。 及妇人干血气。 砂川大黄(各八钱)麦(六两)干漆(三两。 炒烟尽)蓄茴香(炒)槟榔瞿麦(各一两)上为末。 每服五钱。 临睡温酒调下。 仰卧此药只在心头。 至明大便如烂鱼。 小便赤为验。 取去。 药无毒性如君子。 有神效。 小儿用一钱。 十五以上五钱或七钱。 空心服之更效。 如治妇人干血气。 加穿山甲二两炮。 【荆蓬煎丸】破痰癖。 消块。 及冷热积聚。 胃膈疰闷。 通利三焦。 升降阴阳。 顺一切气。 消化宿食。 木香青皮(去白)川茴香(微炒)枳壳(麸炒)槟榔(各一两)京三棱(二两。 酒浸。 冬三日。 夏一日)广术(二两。 醋浸。 冬三日。 夏一日。 同三棱以去皮巴豆二十个。 银器内同炒。 令干黄色为度。 去巴豆不用)上七味修事毕。 为末。 水糊丸如豌豆大。 每服三十丸。 温生姜汤送下。 食后。 【醋煮三棱丸】治一切积聚。 远年近日。 皆治之。 如神效。 川芎(二两。 醋煮微软。 切作片子)京三棱(四两。 醋煮软。 竹刀切作片子。 晒干)大黄(半两。 醋纸裹。 火煨过。 切)上三味为末。 水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水下。 无时。 病甚者一月效。 小者半月效。 【流气丸】治五积六聚。 瘕块癖留饮。 以上之疾。 皆系寒气客搏于肠胃之间。 久而停留。 变成诸疾。 此药能消导滞气。 通和阴阳。 消旧饮。 虽年高气弱。 亦宜服之。 木香川茴香(焙)红橘皮(去白)菖蒲青皮(去白)萝卜子(炒)广术(炮)槟榔补骨脂(炒)神曲(炒)枳壳(麸炒去穣)荜澄茄缩砂麦曲(各一两。 炒)牵牛(炒。 一两半)上为末。 水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丸。 细嚼白豆蔻仁一枚。 白汤送下。 食后。 【广术溃坚汤】治中满腹胀。 内有积块。 坚硬如石。 令人坐卧不安。 半夏(泡七次)黄连(各六分)当归梢浓朴黄芩(各五分)广术曲(各三分)甘草(生。 三分)益智仁(七分)红花橘皮(去白)升麻(各二分)柴胡泽泻吴茱萸(各三分)青皮(二分)上咀。 都作一服。 水二盏。 先浸药少时。 煎至一盏。 去渣。 稍热服。 食前。 忌酒湿面。 如虚渴。 加葛根(二分)卷十四腹中积聚治积要法许学士云。 大抵治积。 或以所恶者攻之。 或以所喜者诱之。 则易愈。 如砂、阿魏治肉积。 神曲、麦治酒积。 水蛭、虻虫治血积。 木香、槟榔治气积。 牵牛、甘遂治水积。 雄黄、腻粉治涎积。 礞石、巴豆治食积。 各从其类也。 若用群队之药分其势。 则难取效。 须是认得分明是何积聚。 兼见何证。 然后增减酌量用药。 不尔反有所损。 要在临时通变也。 卷十四腹中积聚养正积自除真定王君用。 年一十九岁。 病积。 脐左连胁如覆杯。 腹胀如鼓。 多青络脉。 喘不能卧。 时值暑雨。 加之自利完谷。 日哺潮热。 夜有盗汗。 以危急来求。 予往视之。 脉得浮数。 按之有力。 谓病家曰。 凡治积非有毒之剂攻之则不可。 今脉虚弱如此。 岂敢以常法治之。 遂投分渗益胃之剂。 数服而清便自调。 杂以升降阴阳。 进食和气。 而腹大减。 胃气稍平。 间以削之。 不月余良愈。 先师尝曰。 洁古老人有云。 养正积自除。 犹之满坐皆君子。 纵有一小人。 自无容地而出。 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 洁古之言。 岂欺我哉。 内经云。 大积大聚。 衰其大半而止。 满实中有积气。 大毒之剂尚不可过。 况虚中有积者乎。 此亦治积之一端也。 邪正虚实。 宜精审焉。 卷十四腹中积聚腹中诸虫【乌梅丸】治脏寒蛔虫动作。 上入膈中。 烦闷呕吐。 时发时止。 得食即呕。 常自吐蛔。 有此证候。 谓之蛔厥。 此药主之。 又治久痢。 乌梅(三百个)黄柏(炙)细辛(去苗)肉桂(去粗皮)附子(炮。 去皮脐)人参(去芦。 各六两)干姜(炮。 十两)当归(去芦。 四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 微炒出汗用。 四两)黄连(去须。 十六两)上异捣筛。 合治之。 以酒浸乌梅一宿。 去核。 蒸之令熟。 用米饭熟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 纳臼中。 与炼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温米饮下。 食前服。 【化虫丸】鹤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胡粉(炒。 各一两)白矾(枯。 二钱半)上为末。 水糊丸如麻子大。 小儿疾病。 多有诸虫。 或因脏腑虚弱而动。 或因食甘肥而动。 其动即腹中疼痛发作。 积聚往来上下。 痛有休止。 亦攻心痛则哭不休。 合眼仰身扑手。 心神闷乱。 呕哕涎沫。 或吐清水。 四肢羸困。 面色青黄。 饮食虽进。 不生肌肉。 或寒或热。 沉沉默默。 不的知病之处。 其虫不疗。 则子母相生。 无有休止。 长一尺则能害人。 一岁儿服五丸。 温浆水入生油一两点。 打匀下之。 温米饮亦得。 不拘时候。 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 大者自下。 【补金散】治诸般虫。 鹤虱(生)雷丸定粉锡灰(各等分)上为末。 每服三钱。 空心食前。 少油调下。 又用猪肉一两。 烧熟。 糁药在上。 细嚼亦得。 每服药时。 用鸡翎、甘遂末一钱。 与前药一处服之。 其虫自下矣。 【雷金散】治诸虫。 雷丸(末。 八分)郁金(末。 七分)黑牵牛(末。 一钱半)上三件末。 和匀。 以生油调下三两匙。 饭压之。 【化虫散】取寸白虫。 黄丹(半两炒)锡灰(一两罗)定粉(二两)上同研极细末。 每服一钱。 先烧猪肉五片。 吃了后。 以生油一口许调药服。 至晚取下。 妇人有胎不可服。 李副统女子菊花年十三。 一服取虫一抄。 终身不发。 卷十四腹中积聚诸湿肿满【沉香海金砂丸】治一切聚积。 散脾湿肿胀、肚大、青筋、羸瘦恶证。 沉香(二钱)海金砂轻粉(各一钱)牵牛头末(一两)上为末。 研独头蒜如泥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煎灯草汤送下。 量虚实加减丸数。 取利为验。 大便利止后服。 【海金砂散】治脾湿太过。 遍身肿满不得卧。 及腹胀如鼓。 牵牛(半生半熟)白术(各一两)甘遂(半两)海金砂(三钱)上为末。 每服二钱。 煎倒流水一盏调下。 食前。 待宣利。 止后服。 以上二方。 系太医刘仲安传。 用之累累获效如神尤速。 故录于此。 【续随子丸】治通身肿满。 喘闷不快。 人参木香汉防己赤茯苓(面蒸)大槟榔海金砂(各五钱。 另研)续随子(一两)葶苈(四两。 炒)上为末。 枣肉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 煎桑白皮汤送下。 食前。 【圣灵丹】治脾肺有湿。 喘满肿盛。 小便赤涩。 人参(去芦)木香汉防己茯苓(寒食面煨)槟榔木通(各二钱。 炒)苦葶苈(半两炒)上七味为末。 枣肉和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煎桑白皮汤送下。 食前。 【赤茯苓丸】治脾湿太过。 四肢肿满。 腹胀喘逆。 气不宣通。 小便赤涩。 木香(半两)赤茯苓(二两。 一方一两)防己(二两)苦葶苈(四两。 炒)上为末。 枣肉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煎桑白皮汤送下。 食前。 【人参葶苈丸】治一切水肿。 及喘满不可当者。 人参(一两。 去芦)苦葶苈(四两炒)上为末。 枣肉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煎桑白皮汤送下。 食前。 【海藻散】治男子妇人通身虚肿。 喘满闷不快。 海藻大戟锦纹大黄续随子(去壳。 各一两)上锉碎。 用好酒二盏。 净碗内。 浸一宿。 取出晒干后用。 白牵牛(头末一两。 生用)桂府滑石(半两)甘遂(麸炒黄。 一两)肉豆蔻(一个)青皮(去白)陈皮(去白。 各半两)上共前药一处为细末。 大人每服二钱。 气实者三钱。 平明冷茶清调下。 至辰时取下水三二行。 肿减五七分。 隔二三日平明又一服。 肿消忌盐鱼肉百日。 ○小儿肿服一钱。 五岁以下者半钱。 妇人有孕不可服。 【白丸子】治通身肿。 及脾腹胀满。 喘闷不快。 小便赤涩。 神效。 轻粉(半钱)桂府滑石(研炒)粉霜(研细炒。 各四钱)砂(研炒)白丁香(杵如米。 炒。 真者)寒水石(火烧。 研细。 各三钱)上先将轻粉、滑石二味研匀。 用油纸裹了。 却更和白面作饼。 再裹合药。 用桑柴火烧。 以熟为度。 取出。 与前四味一处研匀。 水浸。 蒸饼搦干为丸。 如绿豆大。 第一日每服二丸。 煎生姜汤送下。 食前。 一日三服。 第二日三丸三服。 第三日四丸一服。 第四日五丸亦三服。 如觉小便多时。 肿渐减。 便休服白丸子。 如小便未多。 更服一日。 至两服加作六丸做一服。 一日亦三服。 肿消为效。 如服药至第三日。 觉牙缝内痒痛。 口气恶。 便用漱口药。 黄连(去须)贯众(各等分)上为散。 每用一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入龙脑少许搅匀。 温漱之。 每日煎一钱漱口。 如肿消。 忌盐鱼肉、冷硬果食。 只吃粥百日。 永瘥。 如脏腑秘涩气实人。 先服治肿海藻散。 此药亲用。 救人甚多。 神效。 【除湿丹】治诸湿肿客搏。 腰膝重痛。 足胫浮肿。 乳香(研)没药(研。 各一两)牵牛头末(半两)槟榔威灵仙赤芍药泽泻葶苈甘遂(各二两)大戟(炒。 三两)陈皮(去白。 四两)上为末。 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 温水送下。 食前。 得更衣。 止后服。 如服药前后。 忌酒二日。 湿面两三日。 食后。 温淡粥补胃尤佳。 【三花神佑丸】治中满腹胀。 喘嗽淋。 一切水湿肿满。 湿热肠垢沉积。 变生疾病。 久病不已。 黄瘦困倦。 血气壅滞不宣通。 或风热燥郁。 肢体麻痹。 走注疼痛。 风痰咳嗽。 头目旋运。 疟气不已。 瘕积聚。 坚满痞闷。 酒积食积。 一切痰饮呕逆。 湿热腹满实痛。 并宜服之。 轻粉(一钱)大黄(一两。 为末)牵牛(二两)芫花(醋拌炒)甘遂大戟(各半两)上为末。 滴水丸如小豆大。 初服五丸。 每服加五丸。 温水送下。 无时。 日三服。 加至快利后。 却常服。 病去为度。 【十枣汤】治太阳中风下痢。 呕逆短气。 不恶寒。 汗出。 发作有时。 头痛。 心下痞硬。 引胁下痛。 兼下水肿腹胀。 并酒食积肠垢积滞。 癖坚积。 蓄热暴痛。 疟气久不已。 或表之正气与邪热。 并甚于里。 热极似阴。 反寒战。 表气入里。 阳气极深。 脉微而绝。 并风热烦甚。 结于下焦。 大小便不通。 实热腰痛。 甘遂芫花(慢火炒紫色。 仲景与俗异。 炒作熬。 下凡言熬者同炒)大戟(各等分)上为末。 水一大盏。 枣十枚切开。 煮取汁半盏。 调半钱。 人实更加一钱。 量虚实加减。 【葶苈木香丸】治水气通身虚肿。 人参汉防己(各一两)苦葶苈(炒。 四两)木香槟榔木通白茯苓(去皮。 面裹煨。 各一两)上为末。 枣肉和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水送下。 食前。 【木香通气丸】导滞宽膈。 塌肿进食。 南木香茴香(各一两。 炒)槟榔(二两)海金砂破故纸(炒)陈皮(去白。 各四两)牵牛(半斤。 半生半熟)上为末。 清醋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熟水送下。 食后。 【神秘汤】治病患不得卧。 卧则喘。 水气逆行。 上乘于肺。 肺得水而浮。 使气不通流。 脉沉大。 白茯苓(去皮)木香(各半两)桑白皮紫苏叶橘皮(炒)人参(各七钱)上咀。 水三升。 入生姜七钱。 煎至一升半。 去渣。 分作五服。 食后。 【消痞丸】治积湿热毒。 甚者身体面目黄肿。 心胁腹满。 呕吐不能饮食。 痿弱难以运动。 咽嗌不利。 肢体焦。 眩悸膈热。 坐卧不宁。 心火有余而妄行。 上为咳血、衄血。 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漏。 三焦壅滞塞。 热中消渴。 传化失常。 小儿疳积热。 木香官桂(各一分)青黛牵牛黄连黄芩(各一两)大黄黄柏葛根栀子薄荷藿香茴香(炒)浓朴(各半两)上为末。 滴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温水送下。 食前。 【无碍丸】治脾病横流。 四肢肿满。 木香(半两)蓬莪术(炮)京三棱(炮)槟榔(生)郁李仁(汤泡去皮。 各一两)大腹皮(二两)上六味为末。 炒麦杵为粉。 煮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生姜汤送下。 无时。 【香苏散】治水气虚肿。 小便赤涩。 陈皮(去白。 一两)防己木通紫苏叶(各半两)上四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二盏。 生姜三片。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前。 【五皮饮】治他病瘥后。 或久痢之后。 身体面目四肢浮肿。 小便不利。 脉虚而大。 此由脾肺虚弱。 不能营运诸气。 诸气不理。 散漫于皮肤肌腠之间。 故令肿满也。 大腹皮生姜皮赤茯苓皮桑白皮陈皮(各等分)上咀。 每服五钱水一盏。 煎至八分。 去渣。 温服。 无时。 日二服。 此方异于局方。 载中藏经。 【牡蛎泽泻散】治脾胃气虚。 不能制纳肾水。 水溢下焦。 腰以下有肿也。 ○金匮要略曰。 腰以下有肿。 当利小便。 牡蛎(炒)泽泻蜀漆(洗去腥)葶苈(炒)栝蒌根商陆根海藻(以上各等分)上七味异捣。 筛为散。 更入臼中制之。 自饮和服方寸匕。 小便利止。 后服。 内经云。 咸味涌泄。 牡蛎、泽泻、海藻之咸。 以泻水气。 湿淫于内。 平以苦。 佐以酸辛。 以苦泻之。 蜀漆、葶苈、商陆、栝蒌之酸辛与苦以导肿。 利小便以散水。 卷十四腹中积聚胃气为本至元戊寅五月间。 霖淫积雨不止。 鲁斋许平仲先生。 时年五十有八。 面目肢体净肿。 大便溏多。 腹胀肠鸣。 时痛。 饮食短少。 命予治之。 脉得弦细而缓。 先生曰。 年壮时多曾服牵牛大黄药。 面目四肢。 时有浮肿。 今因阴雨。 故大发。 予曰。 营运之气。 出自中焦。 中焦者、胃也。 胃气弱不能布散水谷之气。 荣养脏腑经络皮毛。 气行而涩为浮肿。 大便溏多而腹肿肠鸣。 皆湿气胜也。 四时五脏、皆以胃气为本。 五脏有胃气。 则和平而身安。 若胃气虚弱。 不能运动。 滋养五脏。 则五脏脉不和平。 本脏之气盛者。 其脉独见。 轻则病甚。 过则必死。 故经曰。 真脏之脉弦。 无胃气则死。 先生之疾。 幸而未至于甚。 尚可调补。 人知服牵牛、大黄。 为一时之快。 不知其为终身之害也。 遂用平胃散加白术、茯苓、草豆蔻仁。 数服而肠胀、溏泻、肠鸣、时痛皆愈。 饮食进。 止有肢体浮肿。 以导滞通经汤主之。 良愈。 【导滞通经汤】治脾湿有余。 及气不宣通。 面目手足浮肿。 木香白术桑白皮陈皮(各五钱)茯苓(去皮。 一两)上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空心食前。 内经曰。 湿淫所胜。 平以甚热。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陈皮苦温。 理肺气。 去气滞。 故以为主。 桑白皮甘寒。 去肺中水气水肿胪胀。 利水道。 故以为佐。 木香苦辛温。 除肺中滞气。 白术苦甘温。 能除湿和中。 以苦燥之。 白茯苓甘平。 能止渴、除湿利。 小便。 以淡泄之。 故以为使也。 卷十四腹中积聚黄胆论寸口脉浮而缓。 浮则为风。 缓则为痹。 痹非中风。 四肢苦烦。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 数则为热。 热则消谷。 紧则为寒。 食即为满。 尺脉浮为伤肾。 趺阳脉紧为伤脾。 风寒相搏。 食谷则眩。 谷气不消。 胃中苦浊。 浊气下流。 小便不通。 阴被其寒。 热流膀胱。 身体尽黄。 名曰谷疸。 额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热。 薄暮即发。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 ○心下懊而热不能食。 时时欲吐。 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 食难用饱。 饱则发烦。 头眩心烦。 小便难。 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 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 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胆者。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热。 足下热。 是其证也。 ○酒黄胆者。 或无热。 静言了了。 腹满欲吐。 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 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 吐之即愈。 ○酒疸下之。 久久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韭状。 大便正黑。 皮肤爪之不仁。 其脉浮弱。 虽黑微黄。 故知之。 ○师曰。 病黄胆发热烦喘。 胸满口燥者。 以病发时火劫其汗。 两热所得。 然黄皆从湿得之。 一身发热。 面黄肚热。 热则在里。 当下之。 ○脉沉。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者。 皆发黄也。 ○腹胀满。 面痿黄。 躁不得睡。 属黄家。 ○师曰。 黄胆之病。 当以十八日为期。 治之十日以上宜瘥。 反剧为难治。 ○又曰。 疸而渴者。 其疸难治。 疸而不渴者。 其疸可治。 发于阴部。 其人必呕。 发于阳部。 其人振寒发热也。 【茵陈蒿汤】治谷疸为病。 寒热不食。 食即头眩。 心胸不安。 久久发黄。 茵陈蒿(六两)大黄(三两)栀子(十四个。 擘)上三味咀。 水一斗二升。 煮茵陈。 减一半。 纳二味。 煮至三升。 去渣。 分温三服。 小便利。 溺如皂荚色汁。 状正赤。 壹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 【硝石矾石散】治黄家日晡所发热。 而反恶寒。 此女劳疸也。 得之膀胱急。 小腹满。 一身尽黄。 额上黑。 足下热。 因作黑疸。 其腹胀如水状。 大便必黑或时溏。 此女劳之为病。 非水也。 腹满者难治。 硝石矾石(烧。 各等分)上二味为末。 以大麦面粥和。 服方寸匕。 日三服。 病随大小便去。 大便正黑。 小便黄是其候。 【栀子大黄汤】治酒黄胆心中懊。 或热痛。 宜服此方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枳实(五枚。 炙)豆豉(一升。 绵裹)大黄(一两)上咀。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渣。 分温三服。 无时。 【茵陈五苓散】治黄胆病。 一本茵陈汤及五苓散。 (五苓散。 局方有)五苓散(五分)茵陈蒿末(十分)上和匀。 先食饮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大黄硝石汤】治黄病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表和里实。 当下之。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四个。 擘)上咀。 水六升。 煮取二升去渣。 纳硝石。 煮一升。 顿服之。 【黄连散】治黄胆大小便秘涩壅热。 累效。 川大黄(好醋拌炒)黄连(各二两)甘草(炙)黄芩(各一两)上四味为末。 每服二钱。 食后温水调下。 日三服。 【鼻瓜蒂散】治黄胆遍身如金色。 此方累经效。 瓜蒂(十四个)母丁香(一个)黍米(四十九个)上先将瓜蒂为细末。 次入二味同碾。 罗为末。 每于夜卧。 令病患先含水一口。 两鼻孔内入半字以下。 吐了水便睡。 至半夜或明日。 取下黄水。 旋用熟帛了。 直候取水定。 便服前黄连散。 病轻五日见效。 重者半月取效。 卷十四腹中积聚食劳疳黄【胆矾丸】治男子妇人食劳食气。 面黄虚肿。 癖气块。 胆矾(无石者。 三钱)黄蜡(二两)青州肥枣(五十个)上以沙锅或石器内。 用头酷三升。 先下胆矾。 共枣子慢火熬半日。 取出枣子去核。 次下蜡二两。 再慢火熬一二时辰如膏。 入好蜡茶二两。 同和为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茶清下。 日三服。 食后。 如久年肠风痔疾。 陈米饮下。 日三服。 一月见效。 【枣矾丸】治食劳黄、目黄、身黄者。 皂矾(不以多少。 沙锅子木炭烧通赤。 用米醋内点之赤红)上为末。 枣肉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食后。 生姜汤下。 【五疳丸】治小儿疳瘦面黄。 眼涩羞明。 好吃泥土。 乳食不消化。 常服退黄化虫。 绿矾(成块者。 烧通赤取出。 一两)密陀僧(烧赤取出一两)夜明沙(烧过。 二两半)上为末。 枣肉丸。 如麻子大。 每服五七丸。 温米饮下。 量大小加减。 日三服。 不计时。 【茯苓渗湿汤】治黄胆寒热呕吐。 渴欲饮冷。 身体面目俱黄。 小便不利。 全不食不得卧。 茵陈(六分)白茯苓(五分)木猪苓泽泻(各三分)黄连黄芩(生)栀子汉防己白术苍术陈皮青皮(各二分)上十二味咀。 作一服。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空心食前。 卷十四腹中积聚谷疸治验完颜正卿丙寅二月间。 因官事劳役。 饮食不节。 心火乘脾。 脾气虚弱。 又以恚怒。 气逆伤肝。 心下痞满。 四肢困倦。 身体麻木。 次传身目俱黄。 微见青色颜黑。 心神烦乱。 怔忡不安。 兀兀欲吐。 口生恶味。 饮食迟化。 时下完谷。 小便癃闭而赤黑。 辰巳间发热。 日暮则止。 至四月尤盛。 其子以危急求予治之。 具说其事。 诊其脉浮而缓。 金匮要略云。 寸口脉浮为风。 缓为痹。 痹非中风。 四肢苦烦。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 为伤脾。 风寒相搏。 食谷则眩。 谷气不消。 胃中苦浊。 浊气下流。 小便不通。 阴被其寒。 热流膀胱。 身体尽黄。 名曰谷疸。 宜茯苓栀子茵陈汤主之。 【茯苓栀子茵陈汤】茵陈叶(一钱)伏苓(去皮。 五分)栀子仁苍术(去皮炒)白术(各三钱)黄芩(生六分)黄连(去须)枳实(麸炒)猪苓(去皮)泽泻陈皮汉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上十三味。 咀。 作一服。 用长流水三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前。 一服减半。 二服良愈。 内经云。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苦甘。 又湿化于火。 热反胜之。 治以苦寒。 以苦泄之。 以淡渗之。 以栀子、茵陈苦寒。 能泻湿热而退其黄。 故以为君。 难经云。 并主心下满。 以黄连、枳实苦寒。 泄心下痞满。 肺主气。 今热伤其气。 故身体麻木。 以黄芩苦寒。 泻火补气。 故以为臣。 二术苦甘温。 青皮苦辛温。 能除胃中湿热。 泄其壅滞。 养其正气。 汉防己苦寒。 能去十二经留湿。 泽泻咸平。 茯苓、猪苓甘平。 导膀胱中湿热利小便而去癃闭也。 发布时间:2025-11-08 00:14:38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