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三 内容: 疮肿门丙午岁。 予居城。 人多患疔疮。 县尹董公谓予曰。 今岁患疔疮者极多。 贫民无力医治。 近于史侯处得数方。 用之无不效。 官给药钱。 君当舍手医之。 遂诺其请。 董公榜示通衢。 有患疔疮者。 来城中罗谦甫处取药。 如此一年余。 全活者甚众。 保生铤子、千金托里散、神圣膏药、破棺丹。 凡四方。 至元戊寅岁。 董公拜中书左丞兼枢密院事。 【保生铤子】治疔疮背疽瘰。 一切恶疮。 金脚信雄黄砂(各二钱)麝香(一钱)轻粉(半大匣。 重二钱)巴豆(四十九粒。 文武火炒研)上为极细末。 用黄蜡五钱溶开。 将药和成铤子。 冷水浸少时取出。 旋丸捏作饼子。 如钱眼大。 将疮头拨开。 安一饼子。 次用神圣膏贴。 后服托里散。 若疮气入腹危者。 服破棺丹。 【神圣膏药】治一切恶疮。 当归本(各半两)没药(二钱)黄丹黄蜡(各二两)乳香(二钱)琥珀(二钱半)白芨(二钱半)胆矾粉霜(各一钱)白胶香(三两)清油(一斤)木鳖子(五十个。 去皮)巴豆(十五个。 去皮)槐枝柳枝(各一百二十条)上件一处。 先将槐柳枝下油内熬焦。 取出不用。 后下余药。 熬至药焦。 亦取出不用。 将油澄清。 下黄丹再熬成膏。 用绯帛摊之。 立有神效。 【千金托里散】治疔疮发背。 一切恶肿。 官桂人参甘草川芎香白芷芍药(各一两)木香没药(各三钱)乳香(二钱)当归(半两)连翘(一两二钱)黄(一两半)防风桔梗浓朴(各二两)上十五味为细末。 每服三钱。 酒一大盏。 煎三二沸。 和渣温服。 无时。 【破棺丹】治疮肿一切风热。 大黄(二两。 半生半熟)芒硝甘草(各一两)上为末。 炼蜜丸如弹子大。 每服半丸。 食后。 茶清、温酒任化下。 童便半盏研化服亦得。 忌冷水。 【二仙散】治疔肿恶疮。 太医院李管勾传。 白矾(生用)黄丹(各等分。 一方加雄黄少许。 更捷)上各另研。 临用时各抄少许和匀。 三棱针刺疮见血。 待血尽。 上药。 膏药盖之。 不过三易。 决愈。 曲阳县慈顺里刘禅师。 善治疮疡瘰。 其效更捷。 壬子岁孟春。 诏到六盘山。 回瓜忽都地而住冬。 朝夕相从。 传得四方。 太乙膏、玉烛散、克效散、翠玉膏。 用之每有神效。 甲寅岁仲秋。 王师还。 遣使送禅师回乡里。 赐院门额曰慈济禅院。 【太乙膏】治子疮。 神效。 脑子(一钱。 研)轻粉乳香(各二钱。 研)麝香(三钱。 研)没药(四钱。 研)黄丹(五两)上用清油一斤。 先下黄丹熬。 用柳枝搅。 又用憨儿葱七枝。 先下一枝熬焦。 再下一枝。 葱尽为度。 下火不住手搅。 觑冷热得所。 入脑子等药搅匀。 瓷器盛之。 用时旋摊。 【克效散】治子疮。 官桂砂(各半钱)赤小豆(四十九粒)粳米(四十九粒)斑蝥(四十九个。 不去翅足)上五味。 研为末。 初服一字。 次服二字。 次服三字。 次服四字。 煎樟柳根汤送下。 空心服。 小便淋沥为效。 如恶心呕吐黄水。 无妨瘰。 日日自消矣。 【玉烛散】治瘰。 和血通经。 服之自消。 日进一服。 七八日取效。 当归芍药川芎甘草芒硝熟地黄大黄黄芩(各等分)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生姜三片。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翠玉膏】治疮。 沥青(一两)黄蜡铜绿(各二钱)没药乳香(各一钱)上先研铜绿为末。 入油调匀。 又将黄蜡、沥青火上熔开。 次下油。 调铜绿搅匀。 将没药旋入、搅匀。 用河水一碗。 将药倾在内。 用手扯拔匀。 油纸裹。 觑疮大小。 分大小块。 口嚼捻成饼子。 贴于疮上。 纸封。 三日一易之。 【黄连消毒汤】治膏粱之变。 发背脑疮。 始觉者。 能消之。 (此方元遗尤生服之大效)黄连黄芩(各一钱)黄柏本当归桔梗(各五分)生地黄知母(各四分)防己(五分)羌活独活防风连翘(各四分)人参黄泽泻甘草苏木(各三分)陈皮(二分)上咀。 都作一服。 用水三盏。 煎至一盏半。 去渣。 温服。 食后。 【五利大黄汤】治人年四十以前。 血气壮实。 多苦。 患痈疽。 大小便不通。 (出外蜜)大黄(煨。 三两)升麻(二两)黄芩(三两)芒硝栀子仁(各一两)上咀。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 去滓。 温服。 食前。 【内消升麻汤】治证同前。 大黄升麻(各二两)黄芩(去黑心)枳实(麸炒去穣)当归(各一两半)甘草(炙。 一两)芍药(一两半)上咀。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食前。 【复元通气散】治诸气涩闭。 耳聋耳痛。 腹痈便痈。 疮疽无头。 通一切气。 青皮陈皮(各四两)甘草(三两。 半生半熟)穿山甲(炮)栝蒌根(各二两)金银花(一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 热酒调下。 如疮无头。 津液调涂。 此方活血止痛。 内消疮肿。 【乳香消毒散】专治恶疮。 锦纹大黄(煨)黄(择箭者)牛蒡子(炒)牡蛎(盐泥裹烧)金银花(各五两)甘草(二两。 炙)没药乳香悬蒌(各半两)上九味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疮在上食后。 在下食前。 【内消丸】治疮肿初生。 及瘰结核。 热毒郁滞。 服之内消。 广术(炮)三棱(炮。 各三钱)青皮(去白)陈皮(各一两。 去白)牵牛(半斤。 取头末)薄荷叶皂角(不蛀者。 水煮软揉取汁。 去渣。 熬成膏。 各半两)沉香(半两)上为末。 入牵牛头末。 和匀。 用膏和丸如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 煎连翘汤送下。 食后。 【竹叶黄汤】治发背发渴。 通治诸疮大渴。 淡竹叶(二两)生地黄(八两)黄麦门冬(去心)当归川芎人参甘草黄芩芍药石膏(各三两)上十一味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竹叶五七片。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不拘时候。 【五香连翘汤】治瘰、痈疽、恶肿。 沉香乳香生甘草木香(各一钱)连翘射干升麻独活桑寄生木通(各三钱)丁香(半两)大黄(一两)麝香(一钱半)上咀。 每服四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空心热服。 【五香汤】治毒瓦斯入腹托里。 丁香木香沉香乳香(各一两)麝香(三钱)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 去渣。 空心稍热服。 ○呕者。 去麝。 加藿香一两。 渴者加人参一两。 ○总录圣惠、千金、外台。 治诸疮肿方中皆载。 与此方大同小异。 大抵此药治毒瓦斯入腹烦闷气不通者。 其余热渴昏冒。 口燥咽干。 大便硬小便涩者。 皆莫与服之。 【赤芍药散】治一切恶疔疮痈疽。 肿初觉不消。 增寒疼痛。 金银花(半两)大黄(七钱半)赤芍药(半两)当归枳实甘草(各三钱)上件。 入栝蒌大者一个。 同为粗末。 作四服。 每服水酒各一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不拘时。 【金银花散】治发背恶疮。 托里、止痛、排脓。 金银花(四两)甘草(一两。 炒)上为粗末。 每服四钱。 水酒各一盏。 煎至一盏。 去渣。 稍热服之者。 (申显卿传)【乳香丸】治诸般恶疮疖。 乳香(另研)穿山甲当归(各五钱)猪牙皂角木鳖子(各七钱)上用松枝。 火烧存性为细末。 入乳香研匀。 炼蜜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 温酒化下。 食前。 【水澄膏】治热毒肿痛。 大效。 大黄黄柏郁金白芨大南星朴硝(各一两)上入黄蜀葵花干者一两。 共前药为细末。 每药末二钱。 以新水一盏半。 搅匀澄沉底者。 去浮、水。 以纸花子摊于肿上贴之。 如觉燥。 津唾润之。 如皮肤白色者。 勿用。 【拔毒散】治热毒丹肿。 游走不定。 寒水石(生用)石膏(生用。 各四两)黄柏甘草(各一两)上为末。 每用生水调扫于赤肿处。 或纸花子涂贴之。 如干则水润之。 【龙麝追毒丹】治一切恶疮内毒瓦斯未出尽者。 皆可用之。 如箭头、针刺、痈疖、恶疮。 内有毒瓦斯不着骨者。 不过一二上药。 其针刺自出。 破伤风恶疮不痛者。 亦效。 龙脑(三分)麝香(一分)轻粉粉霜雄黄(各五分)乳香砒黄(各一字)巴豆(十四个。 去皮。 心腹)上研极细。 面糊丸如麦粒大。 每用之。 先以针捻疮口。 入药。 量轻重上药。 后一两时辰。 肿痛尽是应。 如患下疳疮。 蚀茎或半或尽者。 用浆磨一两粒搽之。 不三上。 立效。 【桃红散】敛疮口。 生肌肉。 定血。 辟邪风。 寒水石(烧)滑石(各四两)乳香小豆粉轻粉(各一钱)上为末。 每用少许干糁。 血不止者。 加灯草贴疮口上。 以帛裹之。 【木香散】治多时不敛一切恶疮。 此药能生肌肉。 止痛。 木香南黄连槟榔(各半两)白芷(三钱)上为末。 每日一遍干贴。 又方。 加地骨皮为末。 先口噙温浆水洗疮口上。 干贴药。 及治下疳疮神效。 【玉龙膏】摩风止痛。 消肿化毒。 治一切伤折疮肿。 栝蒌(大者一个。 去皮)黄蜡(一两半)白芷(半两)麻油(清真者)麝香(研。 一钱)松脂(研。 一钱半)零香藿香(各一两)杏仁(去皮尖)升麻黄赤芍药白芨白蔹甘草(各一钱)上以油浸七日。 却取出油。 先炼令香熟。 放冷。 入诸药。 慢火煎黄色。 用绢滤去渣。 入银石锅内。 入蜡并麝香、松脂熬。 少时以瓷合器盛。 每用少许。 薄摊绢帛上贴。 若头面风。 癣痒疮肿疼痛。 并涂磨令热。 频用之。 如耳鼻中肉铃。 用纸捻子每日点之。 至一月即愈。 如治灸疮。 及小儿瘤疮。 涂之。 兼灭瘢痕。 神效。 【司马温公解毒膏】治诸疮及杖疮。 尤宜贴之。 乳香(三钱)木鳖子(二十四个。 去皮)杏仁(四十八个)蓖麻子(三十四个)巴豆(十四个)槐枝(四两。 长四指)柳枝(二两)桃枝(三两)黄丹(春秋三两半。 夏四两。 冬三两)上件。 用清油一斤。 下诸药熬黑。 滴水内不散成也。 用好绵滤过。 用时于水内浴贴之。 【善应膏】黄丹(二斤。 细上等者)没药(研)白蔹(生)官桂乳香(研)木鳖子(生)白芨(生)当归白芷杏仁(生。 各一两)柳枝(一两。 如箸条长)上除黄丹、乳香、没药外。 余药用麻油五斤。 浸一宿。 于炭火上铁锅内。 熬至变黑色。 滤去药不用。 将黄丹入油内上火。 用柳条如小钱粗四指长。 搅令微变褐色。 出火。 再用柳枝搅令出烟尽。 入乳香、没药。 再用柳条搅令匀。 候冷倾入瓷盆内。 切成块。 油纸裹之。 后用如常法。 【大红膏】治从高坠下。 及落马堕车。 筋骨疼痛。 当归赤芍药乌药(各一两)小油(半斤。 浸上药七日七夜)没药(一两。 研)乳香(二两。 研)琥珀(二两。 研)黄丹(十两)沥青(一斤)上将沥青于银石器内熔开。 入油。 觑冷热硬软。 滴水不散。 用绵滤在银石器内。 入黄丹并诸药末。 用手不住搅。 令匀为度。 用时摊纸上贴伤处。 大有神效。 【消毒膏】治一切肿毒结硬疼痛。 柴胡本牛膝续断丹参牡丹皮甘草细辛槐白皮苍术(各一钱半)羌活何首乌天麻白芷(各二钱)玄参葛根升麻白蔹木通木香当归(洗焙)川芎白附子乱发(水洗净。 令干)赤茯苓(各二钱半)木鳖子(去皮。 三钱)沉香桃仁(汤浸去皮尖)杏仁(汤浸去皮尖。 各三钱半)白芨(四钱)防风(五钱)赤芍药(五钱)黄(五钱)黄丹(十三两)麻油(一斤四两)上件药三十三味。 入油内浸七日七夜。 于净银石器内。 慢火熬。 候白芷焦黄色。 放温。 以白绵滤去渣。 于瓷罐内密封三昼夜。 候取出。 倾于锅内、慢火温。 再滤去渣。 倾入好沙锅中。 慢火再熬。 次下黄蜡十五两。 用竹篦不住手搅令匀。 次下黄丹。 搅匀。 以慢火再熬动。 出火搅匀。 续次再上火三日。 方欲膏盛于瓷合子内密封。 每用时。 以软白绢上摊匀。 贴患处。 【绿白散】治汤熨火烧疼痛。 苦参(不以多少)上细末。 用香油调搽。 【冰霜散】治火烧燎损汤油热浇。 伤皮。 烂肉大痛。 寒水石(生)牡蛎(烧)明朴硝青黛(各一两)轻粉(一钱)上为末。 新汲水调或油调。 湿则干贴痛处。 立止如神。 【如神散】治冻疮皮肤破烂。 痛不可忍。 川大黄上为末。 新汲水调。 搽冻破疮上。 【黄连散】敛多年不效疮。 木香槟榔黄连(各等分)上为末。 先洗疮净。 干贴。 水出勿怪。 未效。 隔三日。 再用贴之。 卷十三疮总论大凡疮疾有五善七恶之证。 不可不察也。 烦躁时嗽。 腹痛渴甚。 或泄利无度。 或小便如淋。 一恶也。 脓血大泄。 肿尤甚。 脓血败臭。 痛不可近。 二恶也。 喘粗短气。 恍惚嗜卧。 三恶也。 目视不正。 黑睛紧小。 白睛反青。 瞳子上看。 四恶也。 肩项不便。 四肢沉重。 五恶也。 不能下食。 服药则呕。 食不知味。 六恶也。 声嘶色败。 口鼻青赤。 面目四肢浮肿。 七恶也。 动息自宁。 饮食知味。 一善也。 便利调匀。 二善也。 脓溃肿消。 色鲜不臭。 三善也。 神彩精明。 语言清爽。 四善也。 体气和平。 五善也。 若五善见三则瘥。 七恶见四则危。 然则病有源同七恶。 皮紧急者如善。 病有源同五善。 皮缓虚者如恶。 夫如是者岂凡医之所知哉。 若五善病至。 则妙无以加也。 如七恶并臻。 则恶之剧矣。 卷十三汗之则疮已丁巳岁。 予从军回。 住冬于曹州界。 以事至州。 有赵同知谓予曰。 家舅牛经历。 病头面赤肿。 耳前后尤甚。 疼痛不可忍。 发热恶寒。 牙关紧急。 涕唾稠粘。 饮食难下。 不得安卧。 一疡医于肿上砭刺四五百余针。 肿赤不减。 其痛益甚。 不知所由然。 愿请君一见。 予遂往诊。 视其脉浮紧。 按之洪缓。 此证乃寒覆皮毛。 郁遏经络。 热不得升。 聚而赤肿。 经云。 天寒则地冻水冰。 人气在身中。 皮肤致密。 腠理闭。 汗不出。 血气强。 内坚涩。 当是之时。 善行水者不能注冰。 善穿地者不能凿冻。 善用针者亦不得取四厥。 必待天温冰释冻解。 而后水可行。 地可穿。 人脉亦犹是也。 又云。 冬月闭藏。 用药多而少针石也。 宜以苦温之剂。 温经散寒则已。 所谓寒致腠理。 以苦发之。 以辛散之。 宜以托里温经汤。 麻黄苦温。 发之者也。 故以为君。 防风辛温。 散之者也。 升麻苦辛。 葛根甘平。 解肌出汗。 专治阳明经中之邪。 故以为臣。 血留而不行者则痛。 以香白芷、当归身辛温以和血散滞。 湿热则肿。 苍术苦甘温。 体轻浮。 力雄壮。 能泄肤腠间湿热。 人参、甘草甘温。 白芍药酸微寒、调中益气。 使托其里。 故以为佐。 根据方饵之。 以薄衣覆其首。 以浓被覆其身。 卧于暖处。 使经血温。 腠理开。 寒乃散。 阳气伸。 大汗出。 后肿减八九分。 再服去麻黄、防风。 加连翘、黍粘子。 肿痛悉去。 经言汗之则疮已。 信哉斯言。 或人以仲景言。 疮家虽身肿痛。 不可发汗。 其理何也。 予曰。 此说乃营气不从。 逆于肉理而患疮肿。 作身疼痛。 非外感寒邪而作疼痛。 故戒之以不可发汗。 若汗之则成也。 又问仲景言鼻衄者不可发汗。 复言脉浮紧者。 当以麻黄汤发之。 衄血自止。 所说不同。 其故何也。 愿闻其说。 予曰。 此议论血正与疮家概同。 且夫人身血之与汗。 异名而同类。 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 今衄血妄行。 为热所逼。 更发其汗。 反助邪热。 重竭津液。 必变凶证。 故不可汗。 若脉浮则为在表。 脉紧则为寒。 寒邪郁遏。 阳不得伸。 热伏荣中。 迫血妄行。 上出于鼻。 则当麻黄汤散其寒邪。 使阳气得舒。 其衄自止。 又何疑焉。 或者叹曰。 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 不知其要。 流弊无穷。 洁古之学。 可谓知其要者矣。 【托里温经汤】治寒覆毛皮。 郁遏经络。 不得伸越。 热伏荣中。 聚而为赤肿。 痛不可忍。 恶寒发热。 或相引肢体疼痛。 人参(去芦)苍术(各一钱)白芍药甘草(炙。 各一钱半)白芷当归身麻黄(去根节。 各二钱)防风(去芦)葛根(各三钱)新升麻(四钱)上咀。 每服一两重。 水三盏。 先煎麻黄令沸。 去沫。 再下余药同煎。 至一盏。 去渣。 大温服讫。 卧于暖处。 以绵衣覆之。 得汗而散。 卷十三凡治病必察其下戊午冬。 予从军住冬于成武县。 有贾仓使父。 年逾六旬。 冬至后数日。 疽发于背。 五七日肿势约七寸许。 不任其痛。 疡医视之。 曰脓已成。 可开发矣。 公惧不从。 越三日。 医曰。 不开恐变证生矣。 遂以燔针开之。 脓泄痛减。 以开迟之故。 迨二日变证果生。 觉重如负石。 热如火。 痛楚倍常。 六脉沉数。 按之有力。 此膏粱积热之变也。 邪气酷热。 固宜以寒药治之。 时月严凝。 复有用寒远寒之戒。 乃思内经云。 有假者反之。 虽违其时。 以从其证可也。 与疡医议。 急作清凉饮子加黄连。 秤一两五钱。 作一服服之。 利下两行。 痛减七分。 翌日复进前药。 其证悉除。 后月余平复。 又陈录判母。 年七十有余。 亦冬至后脑出疽。 形可瓯面大。 命疡医诊视。 俟疮熟以针出脓。 因怒笞侍外家。 疮辄内陷。 凹一韭叶许。 面色青黄不泽。 四肢逆冷。 汗出身清。 时复呕吐。 脉极沉细而迟。 盖缘衰老之年。 严寒之时。 病中苦楚。 饮食淡薄。 已涤肥脓之气。 独存瘦瘁之形。 加之暴怒。 精神愈损。 故有此寒变也。 病与时同。 与疡医议。 速制五香汤一剂。 加丁香、附子各五钱。 剂尽疡复大发。 随证调治而愈。 内经曰。 凡治病必察其下。 谓察时下之宜也。 诸痛疮疡。 皆属心火。 言其常也。 如疮盛形羸。 邪高痛下。 始热终寒。 此反常也。 固当察时下之宜而权治。 故曰。 经者常也。 法者用也。 医者意也。 随所宜而治之。 可收十全之功矣。 卷十三舍时从证至元壬午五月二十八日。 王伯禄年逾五旬有七。 右臂膊肿盛。 上至肩。 下至手指。 色变。 皮肤凉。 六脉沉细而微。 此乃脉证俱寒。 予举疡医孙彦和视之。 曰。 此乃附骨痈。 开发已迟。 以燔针起之。 脓清稀解。 次日肘下再开之。 加呃逆不绝。 彦和与丁香柿蒂散两服。 稍缓。 次日。 呃逆尤甚。 自利。 脐腹冷痛。 腹满。 饮食减少。 时发昏愦。 于左乳下黑尽处。 灸二七壮。 又处托里温中汤。 用干姜、附子、木香、沉香、茴香、羌活等药。 咀一两半。 欲与服。 或者曰。 诸痛痒疮疡。 皆属心火。 又当盛暑之时。 用干姜附子可乎。 予应之曰。 理所当然。 不得不然。 内经曰。 脉细皮寒、泻利前后。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 况呃逆者。 胃中虚寒故也。 诸痛痒疮疡。 皆属心火。 是言其定理也。 此证内外相反。 须当舍时从证也。 非大方辛热之剂急治之。 则不能愈也。 遂投之。 诸证悉去。 饮食倍进。 疮势温。 脓色正。 彦和复用五香汤数服。 后月余平复。 噫。 守常者众人之见。 知变者知者之事。 知常而不知变。 细事因而取败者亦多矣。 况医乎哉。 守常知变。 岂可同日而语乎哉。 【托里温中汤】治疮为寒变而内陷者、脓出清解。 皮肤凉。 心下痞满。 肠鸣切痛。 大便微溏。 食则呕逆。 气短促。 呃逆不绝。 不得安卧。 时发昏愦。 沉香丁香益智仁茴香陈皮(各一钱)木香(一钱半)甘草(炙。 二钱)羌活干姜(炮。 三钱)黑附子(炮。 去皮脐。 四钱)上咀。 作一服。 水三盏。 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无时。 忌一切冷物。 内经云。 寒淫于内。 治以辛热。 佐以苦温。 故以附子、干姜大辛热。 温中外。 发阳气自里之表。 故以为君。 羌活味苦辛温。 透关节。 炙甘草甘温。 补脾胃、行经络。 通血脉。 胃寒则呕吐呃逆不下食。 益智仁、丁香、沉香。 大辛热。 以散寒为佐。 疮气内攻气聚而为满。 木香、茴香、陈皮。 苦辛温。 治痞散满为使也。 卷十三打扑损伤从高坠下缪刺论云。 人有所坠。 恶血留内。 腹中痛胀。 不得前后。 先饮利药。 此上伤厥阴之脉。 下伤少阴之络。 刺足内踝之下。 然骨之前血脉出血。 刺足跗上动脉。 不已。 刺三毛上各一。 见血则已。 左刺右。 右刺左。 善悲惊不乐。 刺如右方。 【当归导滞散】治打扑损伤。 落马坠车瘀血。 大便不通。 红肿暗青。 疼痛昏闷。 蓄血内壅欲死。 川大黄(一两)当归(三两)麝香(少许。 另研)上为末。 入麝香研匀。 每服三钱。 热酒一盏调下。 食前。 内瘀血去。 或骨节伤折。 疼痛不可忍。 以定痛接骨紫金丹治之。 【复元活血汤】治从高坠下。 恶血留于胁下。 疼痛不可忍。 大黄(一两。 酒浸)柴胡(五钱)栝蒌根穿山甲(炮)当归(各三钱)红花甘草(各二钱)桃仁(汤泡去皮尖。 研如泥。 五十个)上除桃仁为咀。 每服一两重。 水二盏半。 酒半盏。 同煎至七分。 下桃仁泥。 再煎一两沸。 去渣。 大温服。 食前。 以利为度。 利后痛不尽者。 当服乳香神应散。 黄帝针经云。 有所坠堕。 恶血留内。 若有所大怒。 气上而不下。 损于胁下则伤肝。 肝胆之经。 俱行于胁下。 经属厥阴少阳。 以柴胡为引用为君。 以当归和血脉。 又急者痛也。 甘草缓其急。 亦能生新血。 甘生血。 阳生阴长故也。 为臣。 穿山甲、栝蒌根、桃仁、红花。 破血润血为佐。 大黄酒制以荡涤败血为使。 气味相合。 使气血各有所归。 痛自去矣。 【圣灵丹】治一切打扑伤损。 及伤折疼痛不可忍。 乳香(五钱)乌梅(去核。 五枚)莴苣子(一大盏。 炒黄色。 二两八钱)白米(一捻)上为末。 炼蜜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 细嚼热酒送下。 吃一服。 不痛勿服。 如痛再服。 【神效接骨丹】治打扑损伤。 伤筋折骨。 及寒湿香港脚腿疼。 或一切恶疮疼痛不止。 皆可服之。 乳香没药白胶香密陀僧(各四两。 各另研)红豆香白芷大豆贯芎赤芍药自然铜(火。 醋淬如银为度)菰子仁当归(洗三次。 焙)水蛭(各四两)上先以自然铜。 火烧红。 醋淬烧如银为度。 用四两入前十二味药。 各等分。 同为末。 以黄蜡为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 以黄米酒一盏煎开。 和渣温服。 年少者只一服。 年老者加添服。 病在上食后。 在下食前。 此药内去自然铜、水蛭、菰子、加桂花、川楝子、茴香为细末。 酒面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酸石榴汤送下。 食前。 日进二服。 治小肠气如神。 一切脐腹疼痛。 并皆治之。 此药男子妇人老幼皆可服。 神效不可具悉。 【乳香散】治杖疮大有神效。 乳香没药(各三钱)茴香(四钱)当归(五钱)自然铜(火烧。 醋淬七次。 五钱)上细末。 每服五钱。 温酒调下立效。 【五黄散】治杖疮定痛。 黄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乳香(冬等分)上为细末。 新汲水调成膏。 用绯绢帛子摊在上。 贴于疮上。 【紫金丹】治打扑损伤。 及伤折疼痛不可忍。 川乌(炮)草乌(炮。 各一两)五灵脂木鳖子(去壳)黑牵牛(生)骨碎补威灵仙金毛狗脊自然铜(醋淬七次)防风禹余粮(醋淬七次)地龙(去土)乌药青皮(去白)茴香(炒。 各五钱)乳香没药红娘子麝香(各二钱半)陈皮(去白。 五钱)上为末。 醋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温酒送下。 病在上食后。 在下食前。 【乳香神应散】治从高坠下。 疼痛不可忍。 及腹中疼痛。 独科栗子雄黑豆桑白皮乳香没药(各一两)破故纸(炒。 二两)上为末。 每服五钱。 醋一盏于砂石器内煎至六分。 入麝香少许温服。 【花蕊石散】治一切金伤扑损。 急以此药糁伤处。 如内损、血入肠胃。 煎童便入酒调下二钱。 服之立效。 石硫黄(四两)花蕊石(一两)上二味为粗末。 拌匀。 先以纸筋和胶泥固济。 瓦罐子一个内可容药。 候泥干入药在内。 泥封口了焙笼内焙干。 令透热。 便安在四方砖上。 用炭一秤。 笼叠周匝。 自巳午时从下生火。 令渐渐上彻。 有坠下火。 旋夹火上。 直至经宿火冷炭消尽。 又放经宿。 罐冷定取出细研。 瓷合内盛。 根据前法使用。 【涌铁膏】取箭头一切针刺入肉。 尽皆治之。 粪鼠头(一个)蝼蛄虫(十九个)土消虫(十个)芫青马肉中蛆(焙)酱内蛆(焙)蜣螂巴豆信蛄砂夏枯草磁石黄丹苏木地骨皮(各一两)石脑油(三两)蒿柴灰汁(三升)上将灰汁。 石脑油。 以文武火熬成膏。 次下诸药。 令匀。 瓷器内收贮。 临用时看疮大小点药。 良久箭头自然涌出。 【万圣神应丹】出箭头鱼骨针麦芒等。 远近皆治之。 随陕西行省出军。 曾用。 莨菪科(今天仙子苗是也)上于端午前一日。 持不语寻上项科。 取酌中一科。 要根枝叶实全。 道先生你在这里耶。 道罢。 用柴灰自东南为头围了。 用木篦撅取子根下土。 次日端午。 日未出。 根据前不语。 用只一下。 取出。 用净水洗了。 不令鸡犬妇人见。 于净室中石臼中捣如泥。 丸如弹子大。 黄丹为衣。 纸袋内封了。 悬高处阴干。 如有着箭。 其箭头不能出者。 以绯绢袋盛一丸。 放在脐下。 用绵裹肚系了。 先用象牙末于箭疮上贴了。 后用此药。 若箭疮口生合。 用刀子微刮开。 以象牙末贴之。 【神圣膏】取针因误入皮肤。 车脂(不以多少)上成膏子者好。 摊纸上如钱大。 贴之。 二日一换。 三五次针自出。 大有神效。 【乌翎散】取针铁误入皮肤。 乌翎(三五枚。 火炙焦)上为末。 好醋调成膏。 涂疮上。 纸盖一两次。 其针自出。 神效。 【黄石膏】治金疮深者。 若以药速合则溃。 宜用。 黄丹滑石(等分)上研细敷之。 【又方】降真香一味更好。 【刀箭药方】锻石(四两)乌鱼骨(一两)上五月五日平旦。 本人不语。 采地上青蓟。 莴苣菜各一握。 同前药捣。 于日未出时。 抟作饼子。 晒干。 用时旋刮削敷之。 早用并不作脓。 卷十三疣瘤疥癣皴揭附癸丑岁承应。 冬住于瓜忽都。 有太医大使颜飞卿传四方。 用之尝效。 故录之。 【井金散】枯瘤大有神效。 土黄(三钱)砂雄黄(各二钱。 另研)粉霜轻粉(各一钱)乳香没药(各半钱)上为末。 假令瘤如胡桃大。 用药末少许(半钱)。 用唾调如稀面糊得所。 摊于瘤顶上。 如小钱大。 唾湿纸花两重。 盖之。 后用黄龙膏盖之。 间日一度上药。 次添药彻的周回。 大如韭叶。 如此上之。 无复渐渐拆之。 后根摇自然有裂。 随后自然下来。 【黄龙膏】凉肌退肿。 黄柏黄芩大黄(各等分)上为末。 唾调。 摊在纸上。 【生肌青龙膏】诃子皮龙骨高茶(等分)上为末。 干糁上。 【做土黄法】砒黄(研。 二两)木鳖子(去壳)巴豆(不去油。 各半两)砂(研。 二钱)上件砒黄一处为末。 后用木鳖子同石脑油。 和成一块。 油纸裹。 埋于坑内四十九日。 取出。 收于瓷器内盛。 劈作小块。 【灸瘤子法】治果报面生疣瘤。 上用艾丸灸十壮。 即用醋磨雄黄涂纸上。 剪如螺蛳靥大。 贴灸处。 用膏药重贴。 二日一易。 候痒挤出脓如绿豆粉。 即愈。 【枯瘤膏】草乌(半斤)川乌(四两)干桑耳桑朽木(各三两)细白锻石(三碗陈者)桑柴灰(二碗)上朽木等四味。 烧令存性。 同二灰研匀。 用水一桶。 淋汁如法。 熬成膏用之。 【宝金散】偏医瘿气。 无不瘥。 神效。 猪羊靥(十对。 暖水洗去脂膜后。 晒干。 杵为细末)海藻海带(各二两)琥珀(研)麝香(研)木香丁香(各二钱半)真珠(半两。 研)上为末。 入研药合匀。 再研极细。 重罗。 每服一钱。 热酒一盏调下。 夜卧服。 垂头卧。 若是在室男女。 不十服必效。 如男子妇人患。 一月见效。 妇人有胎不可服。 切宜忌之。 【海带丸】治瘿气久不消。 海带贝母青皮陈皮上件各等分为末。 炼蜜丸如弹子大。 食后噙化一丸。 大效。 【海藻溃坚丸】治瘿气大盛。 久不消散。 海藻海带昆布(各一两)广术青盐(各半两)上为末。 炼蜜丸如指尖大。 每服一丸。 噙化。 食后。 【何首乌散】治脾肺风毒攻冲。 遍身疥癣痒痛。 或生瘾疹。 搔之成疮。 肩背拘急。 肌肉顽痹。 手足皴裂。 风气上攻。 面头生疮。 及治紫白癜顽麻等风。 荆芥穗蔓荆子威灵仙何首乌甘草(炙)防风(各一两)上用呵草干一两。 同为末。 每服一钱。 食后温酒调下。 沸汤亦得。 【茹散】治疥经年不瘥。 水银(一钱)好茶(二钱)茹(三钱)轻粉(少许)上为细末。 每用不以多少。 油调搽之。 【苦参散】治遍身疮疥瘙痒。 经年不瘥。 蔓荆子何首乌荆芥穗威灵仙苦参(各等分)上为末。 每用二钱。 食前茶酒调下。 日三服。 忌发风物。 甚妙。 【硫黄散】治疥。 硫黄川椒石膏白矾(各等分)上为末。 以生油调搽。 神验。 【狗脊膏】治疥。 硫黄(半两)雄黄(半两)信(一钱)川乌黑狗脊白矾(各半两)巴豆(二个)上为末。 先以油熬。 次下黄蜡调匀。 搽之效。 【柏脂膏】治干湿癣。 地沥青(一斤)黄蜡(半斤)杏仁(四十五个。 锉)朴硝(一抄)上于铁器内。 熬老生葱三根。 一顺搅五七沸。 滤过。 成膏。 搽疮(元颜和卿传)【祛湿散】治干湿癣。 蚕砂(四两)薄荷(半两)上为末。 生油调搽之。 湿者干糁之。 【苦参丸】治肺毒邪热。 头面生疮。 生疥癣。 并宜服之。 苦参(不以多少)上为末。 粟米饭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米饮汤送下。 【玉粉散】治热汗浸渍成疮。 肿痒痛。 粟米粉(二两)寒水石()定粉(各一两)白石脂白龙骨石膏(各半两)滑石(八两)蛤粉(九两半)上为末。 再研极细。 每用药干搽汗处。 【七宝散】治热汗浸渍成疮。 痒痛不已。 黄当归防风木通荆芥穗地骨皮(各三两)上为粗末。 入白矾生末一两匀。 每用一两。 水三碗。 煎五六沸。 去渣。 热洗拭干。 避风少时。 先师东垣老人。 路次方城北独树店客舍。 有推江轴者。 皮肤皴裂。 不任其痛。 两手不能执辕。 足不能履地。 停辙止宿。 因制此与之。 即效。 明日遂行。 【润肌膏】治手足皴涩。 皮肤裂开。 疼痛不能迎风入手。 屡用屡效。 故录于此。 珠子沥青(四两)白黄蜡(八钱)乳香(二钱)上于铁铛内。 先下沥青。 随手下黄蜡、乳香。 次入麻油一二匙。 俟沥青熔开。 微微熬动。 放大净水盆于其旁以搅药。 用铁滴一二点于水中。 试之如硬。 少入油。 看硬软合宜。 新绵滤于水中揉扯。 以白为度。 瓷器内盛。 或油纸裹。 每用。 先火上炙裂口子热。 捻合药亦火上炙软。 涂裂口上。 用纸少许贴之。 自然合矣。 卷十三烦躁门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 若汗若下之后而烦热者。 胸中窒者。 亦以栀子豉汤。 仲景云。 病患旧微溏者。 不可与之。 【栀子豉汤】肥栀子(四两。 碎)豆豉(半合)上水二盏。 先煎栀子至一盏。 下豉同煎七分。 服加吐。 止后服。 一云。 快利止后服。 【朱砂安神丸】治心神烦乱。 怔忡不安。 兀兀欲吐。 胸中气乱而有热。 若懊之状。 皆膈上血中伏火。 蒸蒸而不安。 宜从权衡法。 以镇阴火之浮行。 以养上焦之元气。 朱砂(一钱。 另研。 水飞。 阴干)黄连(去须净。 一钱二分)生地黄(三分)当归(去芦)甘草(炙。 各半钱)上为末。 酒浸蒸饼。 丸如黍米大。 朱砂为衣。 每服十五丸。 津唾送下。 食后。 此缓治之理也。 内经曰。 热淫所胜。 治以甘寒。 以苦泻之。 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 除湿热而为君。 甘草、生地黄之甘寒。 泻火补气。 滋生阴血以为臣。 当归补血不足。 朱砂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也。 【八物定志丸】平补心气。 安神镇惊。 除膈热痰实。 远志(去心)菖蒲麦门冬茯神白茯苓(去心。 各一两)白术(半两)人参(一两半)牛黄(二钱。 另研)上为末。 入牛黄匀。 炼蜜丸如桐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二三十丸。 熟水送下。 无时。 卷十三胸膈痞【人参利膈丸】治胸中不利。 痰嗽喘满。 利脾胃壅滞。 调大便秘利。 推陈致新。 消饮进食。 藿香(一钱半)当归(三钱)木香槟榔(各二钱半)人参(三钱)甘草(炙。 五钱)浓朴(姜制。 二两)枳实(五钱)大黄(酒浸焙。 一两)上为末。 滴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食后温汤送下。 此治膈气之圣药也。 一方。 汤浸蒸饼丸亦可。 【桔梗枳壳汤】治伤寒痞气。 胸膈欲绝。 枳壳(去穣。 麸炒)桔梗(各等分)上咀。 每服一两。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后。 【赤茯苓汤】治伤寒呕哕。 心下满。 胸膈宿有水气。 头眩心悸。 人参(去芦)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 各一两)白术川芎半夏(汤泡七次。 各半两)上为粗末。 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 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不拘时。 【通气汤】主胸膈气逆。 桂(去皮。 三钱)生姜(六钱)吴茱萸(炒。 四钱)半夏(汤泡。 八钱)大枣(四个)上咀。 用水一升。 煎取四合。 分作三服。 放温服之。 对病增损。 卷十三膈气噎【桂香散】治膈气反胃。 诸药难效。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甚者食已辄出。 其效如神。 水银黑锡(各三钱)硫黄(五钱)上三味。 铫内用柳木捶研。 煞微火上。 细研为灰。 取出、后入丁香末二钱、桂末二钱、生姜末三钱。 一处研匀。 每服三钱。 黄米粥饮调下。 一服取效。 病甚者再服。 【丁香附子散】治膈气吐食。 丁香(半两)槟榔(一个。 重三钱)黑附(一个。 重半两。 炮。 去皮脐)舶上硫黄(去石研)胡椒(各二钱)上先将四味为末。 入硫黄和匀。 每服二钱。 用附子一个去毛翅足肠肚。 填药在内。 湿纸五七重裹定。 慢火烧热取出嚼。 食后用温酒送下。 日三服。 如不食荤酒。 粟米饮下。 不计时。 【汉防己散】治五噎。 官桂(去皮)陈皮(各一两。 去白)汉防己(五钱)杏仁(汤浸去皮尖一两)紫苏羚羊角(镑)细辛(各七钱半)上七味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生姜三片。 煎七分。 去渣。 温服。 忌酸味生冷滑物。 一日两服。 【红豆丸】治诸呕逆膈气。 反胃吐食。 胡椒缩砂拣丁香红豆(各二十一粒)上为末。 姜汁丸如皂角子大。 每服一丸。 枣一个去皮。 填药。 面裹煨熟。 细嚼。 白汤下。 空心日三服。 卷十三心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又伤寒大下后。 复发汗。 心下痞恶寒者。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 当先用桂枝汤解表。 表解乃可用此汤攻痞。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伊芳尹汤液论云,大黄黄连黄芩汤三味。 今监本无黄芩。 脱落之也)上咀。 以煎沸汤二大盏。 热渍之。 一时久。 绞去渣(暖动)。 分作二服。 【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闷。 及积年久不愈者。 半夏(汤泡七次。 四钱)干生姜神曲(炒黄)砂仁甘草(炙。 各一钱)猪苓(一钱半)人参橘皮(各二钱)浓朴(制。 三钱)枳实(麸炒。 五钱)黄连(去须)黄芩(去焦。 各五钱)白术姜黄(各一两)一方加泽泻(三钱)上为末。 水浸蒸饼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 白汤送下。 食后。 【枳实理中丸】治中脘痞滞。 气不宣通。 积寒停饮。 食入不化。 人参(去芦)干姜(炮)枳实(麸炒)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 炼蜜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细嚼。 白汤送下。 汤化亦得。 不拘时。 【三脘痞气丸】治三焦痞滞。 气不升降。 水饮停积。 不得流行。 胁下虚满。 或时刺痛。 宜服。 沉香大腹子槟榔缩砂(各半两)青皮(去白)陈皮(去白)木香白豆蔻三棱(炮。 各一两)半夏(汤泡七次。 二两)上为末。 神曲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水送下。 陈皮汤亦得。 食后。 【枳实消痞丸】治右关脉浮紧。 心下虚痞。 恶食懒倦。 开胃进食。 干生姜(一钱)人参白茯苓甘草(炙)白术麦曲(各二钱)半夏曲(三钱)浓朴(制。 四钱)枳实(麸炒)黄连(各五钱)上为末。 汤浸蒸饼。 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水送下。 无时。 量虚实加减。 卷十三药戒客有病痞者。 积于其中。 伏而不得下。 自外至者捍而不得纳。 从医而问之。 曰。 非下之不可。 归而饮其药。 既饮而暴下。 不终日而向之伏者散而无余。 向之捍者柔而不支。 焦膈导达。 呼吸开利。 快然。 若未始有疾者。 不数日痞复作。 投以故药。 其快然也亦如初。 自是不逾月。 而痞五作而五下。 每下辄愈。 然客之气。 一语而三引。 体不劳而汗。 股不步而栗。 肤革无所耗于前。 而其中柔然莫知其所来。 嗟夫。 心痞非下不可已。 予从而下之。 术未爽也。 HT然独何如。 闻楚之南有良医焉。 往而问之。 医叹曰。 子无怪是HT然者也。 凡子之术固而是HT然也。 坐。 吾语汝。 且天下之理。 有甚快于吾心者。 其末必有伤。 求无伤于终者。 则初无望其快于吾心。 夫阴伏而阳蓄。 气与血不运而为痞。 横乎子之胸中者。 共累大矣。 击而去之。 不须臾而除甚大之累。 和平之物。 不能为也。 必将击搏震挠而后可。 夫人之和气。 冲然而甚微。 汨乎其易危。 击搏震挠之功未成。 而子之和盖已病矣。 由是观之。 则子之痞凡一快者。 子之和一伤矣。 不终月而快者五。 子之和平之气。 不既索乎。 故体不劳而汗。 股不步而栗。 HT然如不可终日也。 且将去子之痞而无害于和也。 子归燕居三月。 而后与之药可为也。 客归三月。 斋戒而后请之。 医曰。 子之气少复矣。 取药而授之曰。 服之三月而疾少平。 又三月而少康。 终年而复常。 且饮药不得亟进。 客归而行其说。 然其初使人懑(莫困反)然而迟之。 盖三投药而三反之也。 然日不见其所攻之效。 久较则月异而时不同。 盖终岁而疾平。 客谒医。 再拜而谢之。 坐而问其故。 医曰。 是医国之说也。 岂特医之于疾哉。 子独不见秦之治民乎。 悍(下罕反性急悍也)而不听分。 堕而不勤事。 放而不畏法。 令之不听。 治之不变。 则秦之民尝痞矣。 商君见其痞也。 厉以刑法。 威而斩伐。 悍厉猛惊。 (脂利反)不贷毫发痛(楚恨反)而力锄之。 于是乎秦之政如建(纪偃反)瓴。 (户经反)流通四达。 无敢或拒。 而秦之痞尝一快矣。 自孝公以至二世也。 凡几痞而几快矣。 顽者已圯。 (部鄙反。 段也)强者已柔。 而秦之民无欢心矣。 (史商公传。 孝公用卫鞅欲变法。 孝公曰。 善。 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五而相守。 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故猛政一快者。 欢心一亡。 积快而不已。 而秦之四支枵然。 徒具其物而已。 民心日离而君孤立于上。 故匹夫大呼。 不终日而百疾皆起。 秦欲运其手足肩膂。 而漠然不我应。 故秦之已者。 是好为快者之过也。 昔者先王之。 民其初亦尝痞矣。 先王岂不知砉然击去之以为速也。 惟其有伤于终也。 故不敢求快于吾心。 优柔而抚存之。 教以仁义。 导以礼乐。 阴解其乱而除去其滞。 旁视而懑然有之矣。 然月计之。 岁察之。 前岁之俗。 非今岁之俗也。 不击不搏。 无所忤逆。 是以日去其戾气而不婴其欢心。 于是政成教达。 安乐久而无后患矣。 是以三代之治。 皆更数圣人。 历数百年。 而后俗成。 则予之药终年而愈疾。 盖无足怪也。 故曰天下之理。 有快于吾心者。 其末也必有伤。 求无伤于其终。 则初无望其快吾心。 虽然。 岂独于治天下哉。 客再拜而记其说。 卷十三心胃痛及腹中痛【草豆蔻丸】治因饥饱劳役。 脾胃虚弱。 而心火乘之。 不能滋荣心肺。 上焦元气衰败。 因遇冬冷。 肾与膀胱之寒水大旺。 子能令母实。 助肺金大旺相辅。 而来克心乘脾。 故胃脘当心而痛。 此大复其仇。 故经云。 大乘必大复。 理之常也。 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 元气已绝于外。 又以大寒大燥二气。 并而乘之。 其人苦恶风寒。 耳鸣及腰背相引。 而鼻内苦肉不通。 不闻香臭。 额寒脑痛。 目时眩。 寒水反乘脾土。 痰唾沃沫。 饮食反出。 腹中常痛。 心胃痛。 胁下急缩。 有时而痛。 腹不能伸。 大便多泄而不秘。 下气不绝。 或腹中鸣。 胸中气乱。 心烦不安。 而成霍乱之意。 膈咽不通。 极则有声。 鼻中气短。 遇寒滋甚。 或居暖处。 方过口吸风。 寒则复作。 四肢厥逆。 身体沉重。 不能转侧。 头不可以顾。 小便溲而欠。 此脾虚之至极也。 橘皮(八分)僵蚕(八分)草豆蔻(一钱四分。 面裹煨熟。 去皮)泽泻(一钱)青皮(六分)吴茱萸(八分。 洗去苦)半夏(一钱)黄(八分)益智仁(八分)人参(八分)神曲(炒。 四分)生甘草(六分)姜黄(四分)桃仁(汤浸去皮尖。 六分)当归身(六分)柴胡(四分。 详胁下痛。 多少用之)大麦(一钱半)甘草(炙六分)上除桃仁另研外。 余同为末。 入桃仁研匀。 汤浸蒸饼。 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热白汤送下。 旋斟酌虚实多少用之。 【神保丸】治心膈痛。 腹胁痛。 肾气痛。 痰积痛。 木香胡椒(各二钱五分)干蝎(七个)巴豆(去心。 膜油。 十个)上为细末。 入巴豆霜令匀。 汤浸蒸饼为丸麻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三丸。 姜汤下。 【丁香止痛散】治心气痛不可忍。 良姜(五两)茴香(炒)甘草(炙。 各一两半)丁香(半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 沸汤点服。 不拘时。 【失笑散】定心气痛不可忍。 小肠气痛。 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 洗去砂土。 各等分为末)上先用酽醋调二钱。 熬成膏。 入水一盏。 煎七分。 食前热服。 【二姜丸】治心脾疼。 温养脾胃。 疗冷食所伤。 干姜(炮)良姜上二味等分。 为细末。 面糊为丸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食后陈皮汤下。 妊妇不宜服。 【七气汤】治七气为病。 内结积聚。 心腹绞痛。 时发时止。 人参官桂炙甘草(各一两)半夏(五两)上咀。 每服三钱。 水一大盏。 入姜三片。 煎七分。 稍热服。 【益智散】治冷气奔冲。 心胁脐腹胀满绞痛。 川乌(四两)益智(二两)干姜(半两)青皮(一两)上咀。 每服三钱。 水二盏入盐一捻。 姜五片。 枣二个。 同煎至八分。 去渣。 温服。 食前。 【茱萸丸】治脾胃虚冷呕逆。 醋心腹闷不快。 大效。 官桂(二两)荜茇荜澄茄(各一两)浓朴(姜制)胡椒(各一两)黑附子(炮去皮脐。 半两)干姜(炮。 一两)吴茱萸(拣净。 三两。 好酒少许。 洗焙)上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食前温米饮送下。 日三服。 【高良姜汤】治心腹痛如刺。 两胁支满而闷不可忍。 良姜(五钱)浓朴(姜制)当归(炒)官桂(各二钱)上咀。 以水一升。 煎取四合。 强人分作二服。 弱人分作三服。 一服痛定。 止后服。 对病增损。 卷十三胃脘当心而痛治验两浙江淮都漕运使崔君长男云卿。 年二十有五。 体本丰肥。 奉养膏粱。 时有热证。 友人劝食寒凉物。 及服寒凉药。 于至元庚辰秋。 病疟久不除。 医以砒霜等药治之。 新汲水送下。 禁食热物。 疟病不除。 反添吐泻。 脾胃复伤。 中气愈虚。 腹痛肠鸣。 时复胃脘当心而痛。 不任其苦。 屡易医药。 未尝有效。 至冬还家。 百般治疗而不瘥。 延至四月间。 因劳役烦恼过度。 前证大作。 请予治之。 具说其由。 诊得脉弦细而微。 手足稍冷。 面色青黄而不泽。 情思不乐。 恶人烦冗。 饮食减少。 微饱则心下痞闷。 呕吐酸水。 发作疼痛。 冷汗时出。 气促闷乱不安。 须人额相抵而坐。 少时易之。 予思内经云。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 则为痿厥心冤。 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则卒然而痛。 得炅则已。 炅者、热也。 非甘辛大热之剂。 则不能愈。 遂制此方。 【扶阳助胃汤】干姜(炮。 一钱半)拣参草豆蔻仁甘草(炙)官桂白芍药(各一钱)陈皮白术吴茱萸(各五分)黑附子(炮去皮。 二钱)益智仁(五分。 一方一钱)上咀。 都作一服。 水三盏。 生姜三片。 枣子两个。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前。 三服大势皆去。 痛减过半。 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 以助胃气。 次灸气海百余壮。 生发元气。 滋荣百脉。 以还少丹服之。 则喜饮食。 添肌肉。 润皮肤。 明年春。 灸三里二七壮。 乃胃之合穴也。 亦助胃气。 又引气下行。 春以芳香助脾。 复以育气汤加白檀香平治之。 戒以惩忿窒欲。 慎言语。 节饮食。 一年而平复。 内经曰。 寒淫于内。 治以辛热。 佐以苦温。 附子、干姜大辛热。 温中散寒。 故以为君。 草豆寇仁、益智仁、辛甘大热。 治客寒犯胃为佐。 脾不足者以甘补之。 炙甘草甘温。 白术、橘皮苦温。 补脾养气。 水挟木势。 亦来侮土。 故作急痛。 桂辛热以退寒水。 芍药味酸以泻木克土。 吴茱萸苦热。 泄厥气上逆于胸中。 以为使也。 发布时间:2025-11-08 00:11:21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