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十二 内容: 咳嗽门咳嗽论(此论出洁古家珍)论曰。 咳、谓无痰而有声。 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 脾湿动而为痰也。 若咳嗽有声。 而有痰者。 因伤肺气动于脾湿也。 故咳而兼嗽者也。 脾湿者。 秋伤于湿、积于脾也。 故经云。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大抵素秋之气。 宜清而肃。 若反动之。 则气必上冲而为咳嗽。 甚则动脾湿而为痰也。 是知脾无留湿。 虽伤肺气而不为痰也。 若有痰而寒少热多。 各随五脏证而治之。 假令湿在肝。 经谓之风痰。 湿在心经。 谓之热痰。 湿在脾经。 谓之湿痰。 湿在肺经。 谓之气痰。 湿在肾经。 谓之寒痰。 各宜随证而治之。 咳而无嗽者。 以辛甘润其肺。 咳而嗽者。 治痰为先。 故从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 【人参款花散】治喘嗽久不已者。 予从军过邓州。 儒医高仲宽传此。 并紫参散甚效。 人参款冬花(各五钱)知母贝母半夏(各三钱)御米壳(去顶炒。 二两)上为粗末。 每服五六钱。 水一盏半。 乌梅一个。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临卧。 忌多言语。 【紫参散】治形寒饮冷。 伤肺。 喘促。 痰涎。 胸膈不利。 不得安卧。 五味子紫参甘草(炙)麻黄(去节)桔梗(各五钱)御米壳(去顶。 蜜炒黄色。 二两)上六味为末。 每服四钱匕。 入白汤点服。 嗽住止后服。 【九仙散】治一切咳嗽。 太医王子昭传。 甚效。 此方得之于河中府姜管勾。 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各一两)贝母(半两)御米壳(八两。 去顶。 蜜炒黄)上为末。 每服三钱。 白汤点服。 嗽住止后服。 【人参蛤蚧散】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 咯唾脓血。 满面生疮。 遍身黄肿。 蛤蚧(一对全者。 河水浸五宿。 逐日换水。 洗去腥。 酥炙黄色)杏仁(去皮尖。 炒)甘草(炙。 各五两)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贝母(各二两)上八味为末。 净瓷合子内盛。 每日用如茶点服。 永除。 神效。 【人参清肺汤】治肺脏不清。 咳嗽喘急。 及治肺痿劳嗽。 人参阿胶地骨皮杏仁知母桑白皮乌梅甘草罂粟壳上等分。 咀。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乌梅、枣子各一个。 同煎至一盏。 去渣。 食后。 临卧服。 【人参款花膏】治久新一切咳嗽。 人参款冬花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各一两)上五味为末。 蜜丸如鸡头大。 每服一丸。 食后细嚼淡姜汤下。 或含化亦得。 【紫苏半夏汤】治喘咳痰涎不利。 寒热往来。 紫菀茸紫苏半夏(泡。 各五钱)杏仁(一两。 炒黄色。 去皮尖)陈皮五味子(各五钱)桑白皮(二两半。 一方或用一两半)上为粗末。 入杏仁一两。 去皮尖麸炒匀。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姜三片。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日三。 【款花清肺散】治咳嗽喘促。 胸膈不利。 不得安卧。 人参甘草(炙)甜葶苈(生)白矾(枯)款冬花(各一两)御米壳(四两。 醋炒)上为末。 每服二钱。 温米饮调下。 食后。 忌油腻物。 及多言语损气。 一方加乌梅一两、去核。 【人参理肺散】治喘嗽不止。 麻黄(去节。 炒黄)木香当归(各一两)人参(去芦。 二两)杏仁(二两。 麸炒)御米壳(去顶。 炒。 三两)上六味为末。 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后。 【紫团参丸】治肺气虚。 咳嗽喘急。 胸膈痞痛。 短气噎闷。 下焦不利。 脚膝微肿。 蛤蚧(一对。 酥炙)人参(二钱半)白牵牛(炒)木香甜葶苈(炒)苦葶苈(各半两)槟榔(一钱)上为末。 用枣肉为丸如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 煎人参汤送下。 食后。 【团参散】治肺气咳嗽。 上喘不利。 紫团参款冬花紫菀茸(各等分)上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乌梅一个。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食后。 【安肺散】治咳嗽无问新久。 麻黄(不去节。 二两)。 甘草(炒。 一两)御米壳(四两。 去顶。 炒黄)上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乌梅一个。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临卧。 【马兜铃丸】治多年喘嗽不止。 大有神效。 半夏(汤泡七次。 焙)马兜铃(去土)杏仁(各一两。 去皮尖。 麸炒)巴豆(二十粒。 研。 去皮油)上除巴豆、杏仁另研外。 余为细末。 用皂角熬膏子。 为丸如梧子大。 雄黄为衣。 每服七丸。 临卧煎乌梅汤送下。 以利为度。 【人参半夏丸】化痰坠涎。 止嗽定喘。 疗风痰食痰一切痰逆呕吐。 痰厥头痛。 或风气偏正头痛。 或风壅头目昏。 或耳鸣、鼻塞、咽干。 胸膈不利。 人参茯苓(去皮)南星薄荷(各半两)寒水石白矾(生)半夏姜屑(各一两)蛤粉(二两)藿香(二钱半)上为末。 水面糊为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姜汤送下。 食后。 日三服。 温水送亦得。 【人参清镇丸】治热止嗽。 消痰定喘。 人参柴胡(各一两)黄芩半夏甘草(炙。 各七钱)麦门冬青黛(各三钱)陈皮(二钱)五味子(十三个)上为末。 面糊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白汤送下。 食后。 【金珠化痰丸】治痰热咳嗽。 皂荚仁(炒黄)天竺黄白矾(枯。 过。 各一两)半夏(四两。 汤洗七次。 用生姜二两洗。 刮去皮。 同半夏捣细作饼子。 炙微黄)生龙脑(半两)辰砂(二两)金箔(二十片为衣)上为末。 姜汁糊为丸梧子大。 每服十丸至二十丸。 姜汤下。 食后。 临卧服)【化痰玉壶丸】治风痰吐逆咳嗽。 生南星生半夏(各一两)天麻(半两)头白面(三两)上为细末。 滴水为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 用水一大盏。 先煎令沸。 下药煮五七沸。 候药浮即漉出。 放温。 别用姜汤下。 不拘时候。 【皂角化痰丸】治劳风心脾壅滞。 痰涎盛多。 喉中不利。 涕唾稠粘。 嗌塞吐逆。 不思饮食。 或时昏愦。 人参(去芦)赤茯苓(去皮)白矾(枯)半夏(泡。 七次)白附子(炮)南星(泡。 各一两)枳壳(炒。 二两)皂角木白皮(酥炙。 一两)上为末。 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姜汤送下。 不拘时候。 【延寿丹】天麻(半两)白矾(一两。 半生半枯)枸杞子半夏(泡。 七次)甘草(各一两半)人参(一两)上为末。 水酒和成剂。 再用蒸饼裹定。 于笼内蒸熟。 去蒸饼。 搓药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水送下。 食后临卧服。 【大阿胶丸】治咳嗽、并嗽血、唾血。 经效。 阿胶(锉碎炒)卷柏(去土)生地黄大蓟(独根者。 日干)干山药五味子薄荷(各一两)柏子仁人参远志百部麦门冬茯苓(去皮)防风(各半两)熟地黄(一两)上十五味。 为末。 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不拘时候。 浓煎小麦并麦门冬汤。 嚼下半丸。 加至一丸。 若觉气虚。 空心不可服此。 【恩袍散】治咯血、吐血、唾血及治烦躁。 生蒲黄干荷叶(等分)上为末。 每服三钱。 浓煎桑白皮汤。 放温调下。 食后。 【地血散】治一切吐血、唾血。 能解一切毒、及诸热烦躁。 茜根(四两)大豆黄药子甘草(各二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 新汲水调下。 加人参二两。 治痰嗽有血。 【五味黄散】治因嗽咯血成劳。 眼睛疼。 四肢困倦。 脚膝无力。 黄麦门冬熟地黄桔梗(各五钱)甘草(二钱半)白芍药五味子(各二钱)人参(三钱)上为粗末。 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 煎七分。 去渣。 温服。 日三服。 【透罗丹】治痰实咳嗽。 胸肺不利。 太医王子礼传此方。 得之于西夏下痰甚快。 以透罗名者。 谓脱罗网之患也。 皂角(酥炙。 去皮弦)黑牵牛(炒)半夏大黄(湿纸包。 煨焙)杏仁(去皮尖。 麸炒。 各一两)巴豆(一钱。 去油。 另研)上六味为末。 生姜自然汁丸桐子大。 姜汤送下三十丸。 咳嗽甚者。 三四服必效。 【大利膈丸】治风热痰实。 咳嗽喘满。 风气上攻。 牵牛(四两。 生用)半夏皂角(酥炙)青皮(各二两)槐角(一两。 炒)木香(半两)上六味为末。 生姜汁糊和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后生姜汤送下。 【全真丸】金朝兴定年间。 宣宗赐名保安丸。 治五脏积热。 洗涤肠垢。 润燥利涩。 风毒攻疰。 手足浮肿。 或顽痹不仁。 痰涎不利。 涕唾稠粘。 胸膈痞闷。 腹胁胀满。 减食嗜卧。 困倦无力。 凡所内伤。 并宜服之。 大黄(三两。 米泔浸三日。 逐日换水。 焙干为末。 一法以酒浸透。 切片焙干为末)黑牵牛(八两。 净。 轻炒四两。 生用四两。 同取头末四两)上以皂角二两轻炒去皮子。 水一大碗。 浸一宿。 入萝卜一两切片。 同皂角一处熬至半碗。 去渣再熬至二盏。 投药末。 丸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至五十丸。 诸般饮下。 无时。 【槐角利膈丸】治风胜痰实。 胸膈痞满。 及喘满咳嗽。 牵牛(一两半)皂角(一两。 酥炙)槐角(炒)半夏(各五钱)上为末。 生姜汁打糊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后生姜汤送下。 【涤痰丸】治三焦气涩。 下痰饮。 消食。 利胸膈满。 咳唾稠粘。 面赤体倦。 常服化痰宽膈。 木香(二钱)槟榔京三棱(各半两)陈皮青皮枳壳(各三钱)半夏(制。 半两)大黄(各一两)黑牵牛(二两。 炒)上为细末。 面糊丸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食远。 姜汤下。 【木香半夏丸】治痰涎上壅。 心胸不利。 常服消痰饮。 宽胸膈。 木香(七钱半)人参白附子姜屑陈皮草豆蔻白茯苓(各五钱)半夏(一两)上为细末。 糊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姜汤下。 【太白丹】治三焦气涩。 破饮除痰。 止嗽开胃。 此方并木香半夏丸。 得之于张文叔。 半夏南星(炮)寒水石()干姜白附子(炮)白矾(枯。 各等分)上为末。 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姜汤下。 【桔梗汤】除痰下气。 桔梗(微炒)半夏(姜制)陈皮(去白。 各十两)枳实(炒黄。 五两)上咀。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生姜三片。 同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不拘时。 【定喘饼子】累经神验。 孕妇不可服。 芫花(醋浸一宿。 炒)桑白皮吴茱萸(炒)陈皮(去白。 各一两)寒食面(三两)马兜铃(一两)白牵牛(三两。 半生半炒。 取净末二两)上为末。 入牵牛末和匀。 滴水和如樱桃大。 捏作饼子。 取热灰半碗。 于铛内同炒饼子热。 每服一饼。 烂嚼。 临卧。 马兜铃汤送下。 如心头不快。 加一饼或二饼。 至明。 微利下。 神效。 卷十二咳嗽门盛则为喘治验己未岁初秋越三日。 奉召至六盘山。 至八月中。 霖雨不止。 时承上命治不邻吉歹元帅夫人。 年逾五旬。 身体肥盛。 因饮酒吃乳过度。 遂病腹胀喘满。 声闻舍外。 不得安卧。 大小便涩滞。 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 关脉沉缓而有力。 予思霖雨之湿。 饮食之热。 湿热大盛。 上攻于肺。 神气躁乱。 故为喘满。 邪气盛则实。 实者宜下之。 故制平气散以下之。 【平气散】青皮(去白)鸡心槟榔(各三钱)大黄(七钱)陈皮(去白。 五钱)白牵牛(二两。 半生半炒。 取头末一半)上为末。 每服三钱。 煎生姜汤一盏调下。 无时一服减半。 再服喘愈。 止有胸膈不利。 烦热口干。 时时咳嗽。 以加减泻白散治之。 内经曰。 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泻之。 故白牵牛苦寒。 泻气分湿热。 上攻喘满。 故以为君。 陈皮苦温。 体轻浮。 理肺气。 青皮苦辛平。 散肺中滞气。 故以为臣。 槟榔辛温。 性沉重、下痰降气。 大黄苦寒。 荡涤满实。 故以为使也。 【加减泻白散】知母陈皮(去白。 各五钱)桑白皮(一两)桔梗地骨皮(各五钱)青皮(去白)。 甘草黄芩(各三钱)上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后。 数服良愈。 华佗云。 盛则为喘。 减则为枯。 活人书云。 发喘者气有余也。 凡看文本。 须要晓会得本意。 且盛而为喘者。 非肺气盛也。 喘为气有余者。 亦非肺气有余也。 气盛当认作气衰。 有余当认作不足。 肺气果盛又为有余。 当清肃下行而不喘。 以火入于肺。 衰与不足而为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 言肺中之火盛。 言有余者。 非言肺气有余也。 言肺中之火有余也。 故泻肺用苦寒之剂者。 非泻肺也。 泻肺中之火。 实补肺气也。 用者不可不知。 卷十二咳嗽门呕吐呃逆【藿香安胃散】治脾胃虚弱。 不进饮食。 呕吐不待腐熟。 人参丁香(各一钱)藿香(七分半)陈皮(二钱半)上为末。 每服二钱。 水二盏。 生姜三片。 煎至一盏。 去渣。 凉服。 【二陈汤】治痰饮为患。 半夏橘红(各五两)茯苓(三两)甘草(炙。 一两半)上咀。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姜五片。 乌梅半个。 同煎至八分。 去渣热服。 不以时。 呕吐甚者。 加丁香一两。 【丁香柿蒂散】治诸种呃噫呕吐痰涎。 丁香柿蒂青皮陈皮(各等分)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无时。 【羌活附子汤】治呃逆。 木香附子(炮)羌活茴香(各半两。 炒)干姜(一两)上五味为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半。 盐一捻。 煎二十沸。 和渣热服。 一服止。 治一切呃逆不止。 男左女右。 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 灸三壮。 病甚者灸二七壮。 卷十二咳嗽门消渴治法并方【生津甘露饮子】治膈消大渴。 饮水无度。 舌上赤涩。 上下齿皆麻。 舌根强硬肿痛。 食不下。 腹时胀满疼痛。 浑身色黄。 目白睛黄。 甚则四肢瘦弱无力。 面尘脱色。 胁下急痛。 善嚏善怒。 健忘。 臀肉腰背疼寒。 两足冷甚。 顺德安抚张耘夫。 年四十五岁。 病消渴。 舌上赤裂。 饮水无度。 小便数多。 先师以此药治之。 旬日良愈。 古人云。 消渴多传疮疡。 以成不救之疾。 既效亦不传疮疡。 享年七十五岁。 终。 名之曰生津甘露饮。 人参山栀子甘草(炙)知母(酒洗)姜黄升麻(各二钱)白芷白豆蔻荜澄茄甘草(各一钱)白葵兰香当归麦门冬(各半钱)黄柏(酒拌)石膏(各二钱半。 一方石膏用一两一钱)连翘(一钱)杏仁(一钱半)木香黄连柴胡(各三分)桔梗(三钱)全蝎(一个)藿香(二分)上为末。 汤浸蒸饼和成剂。 捻作饼子。 晒半干。 杵筛如米大。 食后每服二钱。 抄在掌内。 以舌舐之。 随津咽下。 或白汤少许送亦可。 此治制之缓也。 不惟不成中满。 亦不传疮疡下消矣。 论曰。 消之为病。 燥热之气盛也。 内经云。 热淫所胜。 佐以甘苦。 以甘泻之。 热则伤气。 气伤则无润。 折热补气。 非甘寒之剂不能。 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为君。 启玄子云。 滋水之源以镇阳光。 故以黄连、黄柏、栀子、知母之苦寒泻热补水为臣。 以当归、麦门冬、杏仁、全蝎、连翘、白芷、白葵、兰香。 甘辛寒和血燥润为佐。 以升麻、柴胡、苦平。 行阳明少阳二经。 白豆蔻、木香、藿香、荜澄茄、反佐以取之。 因用桔梗为舟楫。 使浮而不下也。 东垣先生尝谓予曰。 洁古老人有云。 能食而渴者。 白虎倍加人参。 大作汤剂多服之。 不能食而渴者。 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 大作汤剂广服之。 【酒蒸黄连丸】治消渴用黄连半斤。 酒一升。 汤内重蒸。 伏时取出。 晒干为末。 滴水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温水下。 【参苓饮子】治口干燥。 生津液。 思饮食。 麦门冬五味子白芍药熟地黄黄(各三两)白茯苓(二钱半)天门冬人参甘草(各五钱)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生姜三片。 枣子二个。 乌梅一个。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后。 【麦门冬饮子】治膈消胸满烦心。 津液燥少短气。 多为消渴。 人参茯神麦门冬知母五味子生地黄甘草(炒)栝蒌根葛根(各等分)上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竹叶十四片。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无时。 【麦门冬汤】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 饮下小便即利。 此方并冬瓜饮子。 得之张文叔。 麦门冬黄连冬瓜干(各二两)上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如无干者。 用新冬瓜一枚重三斤去皮穣子分作十二片。 为十二服。 又方。 冬瓜一片擘破。 水三盏。 煎七分。 去渣。 温服。 日三。 【冬瓜饮子】治消渴能食而饮水多。 小便如脂麸片。 日夜无度。 冬瓜(一个)黄连(十两为末)上先取冬瓜割开。 去穣净。 糁黄连在冬瓜内。 再将顶盖热灰。 火中煨熟。 去皮细切烂。 研。 用布取汁。 每服一盏至二盏。 食前。 日三服。 夜二服。 卷十二咳嗽门辨六经渴并治法太阳渴。 脉浮无汗者。 五苓、滑石之类。 阳明渴。 脉长有汗者。 白虎、凉膈之类。 少阳渴。 脉弦而呕者。 小柴胡加栝蒌根也。 太阴渴。 脉细不欲饮水。 纵饮唯思汤不思水。 四君子、理中汤之类。 少阴渴。 脉沉自利者。 猪苓汤、三黄汤之类。 厥阴渴。 脉微引饮者。 当少少与之滑石。 滑石治渴。 本为窍不利而用之。 以其燥而能亡津液也。 天令湿气太过当用之。 若无湿而用之。 是为犯禁。 假令小便不利。 或渴或不渴。 知内有湿热也。 小便自利而渴。 知内有燥也。 湿宜渗泄之。 燥宜润之。 则可矣。 杂证有汗而渴者。 以辛润之。 无汗而渴者。 以苦坚之。 伤寒食少而渴者。 当以和胃药止之。 不可用凉药。 恐损胃气。 愈不能食。 白术、茯苓是也。 太阳无汗而渴者。 不宜白虎。 汗后脉洪大而渴者。 方可与之矣。 阳明有汗而渴者。 不宜五苓。 若小便不利。 汗少脉浮而渴者。 宜与之。 若人病心肺热而不渴者。 知不在太阴少阴之本。 只在标也。 在标则不渴矣。 若渴者。 是在本也。 卷十二咳嗽门胆瘅治验内经云。 有病口苦。 名曰胆瘅。 乃肝主谋虑。 胆主决断。 盛汁三合。 为清净之府。 肝取决于胆。 或不决为之患怒。 怒则气逆。 胆汁上溢。 故口苦。 或热盛使然也。 主之以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汤】黄芩(七分)柴胡(一钱)甘草(生)人参天门冬黄连知母龙胆草山栀子麦门冬(各五分)五味子(十个)上十一味。 咀。 作一服。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远。 忌辛热物。 此方因焦秀才病口苦。 予制此方。 用之得效。 发布时间:2025-11-08 00:05:32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