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九 内容: 诸风门风痫【龙脑安神丸】治男子妇人五种癫痫。 无问远年近日。 发作无时。 服诸药不效者。 茯神(去皮取末。 三两)人参地骨皮甘草(取末)麦门冬(去心。 各二两)朱砂(飞二两)乌犀屑(一两)桑白皮(取末。 一两)龙脑(三钱。 研)麝香(三钱。 研)马牙硝(二钱。 研)牛黄(半两)金箔(三十五片)上十三味为末。 和匀。 蜜丸弹子大。 金箔为衣。 如痫病多年。 冬月温水化下。 夏月凉水下。 不拘时候。 又治男子妇人虚劳发热咳嗽。 新汲水一盏化下。 其喘满痰嗽立止。 又治男女语涩。 舌强。 日进三服。 食后温水化下。 【治痫疾】川芎防风猪牙皂角郁金明矾(各一两)蜈蚣(黄脚赤脚各一条)上六味为细末。 蒸饼丸如梧子大。 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一月除根神验。 【神应丹】治诸痫。 好辰砂(不以多少)上细研。 猪心血和匀。 以蒸饼裹剂蒸熟。 就热取出。 丸如桐子大。 每服一丸。 人参汤下。 食后临卧服。 【珠子辰砂丹】治风痫久不愈。 山药人参远志防风紫石英茯神虎骨虎睛龙齿五味子石菖蒲丹参细辛(各二钱半)真珠末(四分)辰砂(二钱。 研。 为衣)上为末。 面糊丸如桐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三五十丸。 煎金银汤送下。 日进三服。 忌鱼肉湿面动风之物。 【参朱丸】治风痫大有神效。 人参蛤粉朱砂(等分)上三味。 为末。 猪心血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煎金银汤下。 食远。 【乌龙丸】治五风痫病川乌草乌天仙子五灵脂(各二两)黑豆(一升)上为末。 水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丸。 温汤下。 如中风。 加附子半两。 【神应丹】治诸风心痫病。 狐肝(一具)乌鸦(一只)鸱枭(一个)白矾(一两。 生)生犀角(一两)野狸(一个。 去肠肚皮毛。 入新罐内。 黄泥固济。 炭火煨令焦黄色。 却用)上为末。 酒打糊丸如皂角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一丸。 温酒送下。 无时。 【坠痰丸】治风痫。 天南星(九蒸九曝)上为末。 姜汁丸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人参汤下。 菖蒲麦门冬汤亦得。 治风痫及心风病。 皂角三挺。 捶碎挪滤取汁。 如稀糊。 摊纸上曝干。 取两叶如小钱大。 用温浆水浸洗。 下去纸。 注于两鼻内各一蚬子壳许。 须臾涎下。 咬筋沥涎尽。 后用赭石(生一两)白矾(生。 二两)上为末。 稀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冷水送下。 无时。 以效为度。 【琥珀寿星丸】(局方用南星一斤。 朱砂二两。 琥珀一两。 无猪心血)天南星一斤。 掘坑深二尺。 用炭火五斤。 于坑内烧熟红。 取出炭扫净。 用好酒一升浇之。 将南星趁热下坑内。 用盆急盖讫。 泥壅合。 经一宿开取出。 再焙干为末。 入琥珀(四两末)朱砂(一两。 以一半为衣)上为末和匀。 猪心血三个。 生姜汁打面糊。 将心血和入药末。 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煎人参汤空心送下。 日三服。 【法煮蓖麻子】治诸痫病。 不问年深日近。 蓖麻子(取仁。 二两)黄连(一两。 锉如豆大)上用银石器内水一大碗。 慢火熬。 水尽即添水。 熬三日两夜为度。 取出黄连。 只用蓖麻子仁。 风干。 不得见日。 用竹刀切。 每个作四段。 每服五粒。 作二十段。 荆芥汤下。 食后。 日二服。 (服蓖麻子者。 终身忌食豆。 若犯之则腹胀而死)卷九诸风门惊痫治验魏敬甫之子四岁。 一长老摩顶授记。 众僧念咒。 因而大恐。 遂惊搐。 痰涎壅塞。 目多白睛。 项背强急。 喉中有声。 一时许方省。 后每见衣皂之人。 辄发。 多服朱、犀、龙、麝镇坠之药。 四十余日。 前证仍在。 又添行步动作神思如痴。 命予治之。 诊其脉沉弦而急。 黄帝针经云。 心脉满大。 痫螈筋挛。 又肝脉小急。 痫螈筋挛。 盖小儿血气未定。 神气尚弱。 因而惊恐。 神无所根据。 又动于肝。 肝主筋。 故痫螈筋挛。 病久气弱小儿。 易为虚实。 多服镇坠寒凉之药。 复损其气。 故行步动作如痴。 内经云。 暴挛痫眩。 足不任身。 取天柱穴者是也。 天柱穴乃足太阳之脉所发。 阳痫附而行也。 又云。 癫痫螈。 不知所苦。 两跷主之。 男阳女阴。 洁古老人云。 昼发取阳跷申脉。 夜发取阴跷照海。 先各灸二七壮。 阳跷申脉穴在外踝下容爪甲白肉际陷中。 阴跷照海穴。 在足内踝下陷中是也。 次与沉香天麻汤。 服三剂而痊愈。 【沉香天麻汤】沉香川乌(炮。 去皮)益智(各二钱)甘草(一钱半。 炙)姜屑(一钱半)独活(四钱)羌活(五钱)天麻黑附子(炮。 去皮)半夏(泡)防风(各三钱)当归(一钱半)上十二味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姜三片。 煎一盏温服。 食前。 忌生冷硬物。 寒处坐卧。 素问举痛论云。 恐则气下。 精竭而上焦闭。 又曰。 从下上者。 引而去之。 以羌活、独活苦温。 味之薄者阴中之阳。 引气上行。 又入太阳之经为引用。 故以为君。 天麻、防风辛温以散之。 当归、甘草辛甘温。 以补气血不足。 又养胃气。 故以为臣。 黑附、川乌、益智。 大辛温。 行阳退阴。 又治客寒伤胃。 肾主五液。 入脾为涎。 以生姜、半夏燥湿化痰。 十剂云。 重可去怯。 以沉香辛温体重。 清气去怯安神。 故以为使。 气味相合。 升阳补胃。 恐怯之气。 自得而平矣。 卷九诸风门破伤风诸方【乌梢散】治破伤风及洗头风。 神效。 乌梢蛇(酒浸。 一宿。 去骨六钱)麻黄(去节。 一两)草乌(切开内白)蛮姜黑附(炮)川芎白附天麻(各半两)蝎梢(二钱半)上为末。 每服一钱。 热酒调下。 日三服。 重者三五日见效。 四般恶证不可治。 第一头目青黑色。 第二额上汗珠不流。 第三眼小目瞪。 第四身上汗出如油。 【朱砂丸】治破伤风。 目瞪口噤不语。 手足搐搦。 项筋强急。 不能转侧。 发则不识人。 朱砂(研)半夏(洗)川乌(各一钱)凤凰台(三钱)雄黄(五分)麝香(一字)上为末。 枣肉丸如桐子大。 每服一丸或两丸。 冷水送下。 以吐为度。 【天麻丸】治破伤风。 神效不可言。 天麻川乌(生。 去皮各三钱)草乌(生)雄黄(各一钱)上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十丸。 温酒送下。 无时。 卷九诸风门疠风论内经云。 脉风成疠。 此疾非止肺肾脏有之。 以其病发于鼻。 俗呼为肺风也。 鼻准赤肿胀大。 乃血随气化也。 气既不施则血聚。 血聚则肉烂而生虫。 此属厥阴。 前证之论详矣。 肉中生虫。 鼻准赤大。 以药疏之。 可用局方升麻汤。 下钱氏泻青丸是也。 余病各随经而治之。 疠风成癞。 桦皮散主之。 此药出局方。 从少至多。 服五七日后。 灸承浆七壮。 疮轻再灸。 病愈再灸同上。 【桦皮散】治肺壅风毒。 遍身疮疥。 及瘾疹瘙痒。 杏仁(去皮尖。 用水一碗。 煎令减半取出。 令干另研)荆芥穗(各二两)枳壳(去穣。 用炭火烧存性)桦皮(烧存性。 各四两)甘草(炙。 半两)上五味为末。 每服二钱。 食后温酒调下。 日进三服。 承浆一穴。 一名悬浆。 在颐前唇下宛宛中。 足阳明任脉之会。 疗偏风口面肿消渴。 口齿疳蚀虫疮。 灸亦佳。 日灸七壮至七七壮止。 灸则血脉通宣。 其风应时立愈。 艾炷根据小竹箸头大。 不灸破血肉。 但令当脉灸。 亦能愈疾。 【凌霄散】治疠风神效。 蝉壳地龙(炒)僵蚕全蝎(各七个)凌霄花(半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 热酒调下。 无时。 于浴室中常存汤中一时许。 服药神效。 【四圣保命丹】大黄(半两)黄柏(半斤)苦参荆芥(各四两)虾蟆(一个。 烧灰)上为末。 蜜和匀。 分作。 一百二十丸。 每服一丸。 温酒送下。 食远。 日三服。 忌肉酱。 【祛风散】大蚕砂(五升。 筛净。 水淘二遍晒干)东行蝎虎(一条焙干。 白面四斤或五斤拌蚕砂为络索。 晒干。)上为末。 每服一二合。 熬柏叶汤调服。 食前。 日三服。 【柏叶汤】东南枝上摘柏叶一秤。 水一桶。 煮三沸。 去渣。 瓮盛起。 旋熬蚕砂调服。 初服苦涩。 三五日后甜。 十日四肢沉重。 便赤白痢。 一月后发出疮疙瘩。 四十日后疮破。 用【乌龙散】倒悬青灰二钱。 乌鸡子皮。 用地沥青调搽于破疮疙瘩上。 【神效天麻汤】治疠风。 胡麻(半升。 研)天麻(二两)乳香(七钱半。 研)上为末。 每服五钱匕。 腊茶调下。 日三服。 服半月。 两腰眼灸四十壮。 忌动风物。 【换肌散】治大风年深久不愈。 以至眉毛堕落。 鼻梁崩塌。 额颅肿破。 白花蛇黑乌蛇(各酒浸一宿)地龙(去土)蔓荆子威灵仙荆芥甘菊花沙苑蒺藜苦参紫参沙参甘草(炙)不灰木木贼九节菖蒲天门冬赤芍药定风草何首乌胡麻子(炒黄)木鳖子草乌(去皮)苍术川芎(以上二十四味。 各三两)天麻(二两)细辛当归白芷(各一两)上二十八味为末。 每服五钱匕。 温酒调下。 食后。 酒多为妙。 服至逾月。 取效如神。 【如圣散】淋洗大风疾。 大有神效。 顽荆子苦参玄参紫参浓朴荆芥沙参陈皮麻黄(去节。 各一两)蔓荆子防风白芷威灵仙(各二两)桃柳枝(各一把)上为末。 水五升。 药三钱。 煎数沸。 临卧热洗之。 忌酒湿面五辛之物。 【醉仙散】治大风疾。 遍身瘾疹。 瘙痒麻木。 胡麻子蔓荆子牛蒡子枸杞子(各一两。 一处同炒)白蒺藜苦参栝蒌根防风(各半两)轻粉(少许)上为末。 每服一钱。 茶清一盏调下。 空心。 日午临卧各一服。 服后五七日。 先于牙缝内出臭黄涎。 浑身疼痛。 次后便利脓血。 病根乃去。 【加减何首乌散】治紫白癜风。 筋骨、疼痛。 四肢少力。 眼断白人。 鼻梁崩塌。 皮肤疮疥及手足皴裂。 睡卧不稳。 步履艰辛。 何首乌蔓荆子石菖蒲荆芥穗甘菊花枸杞子威灵仙苦参(各半两)上为末。 每服三钱。 蜜茶调下。 无时。 卷九诸风门疠风刺法并治验内经曰。 脉风成疠。 又云。 风气与太阳俱入。 行诸脉俞。 散于分肉之间。 卫气相干。 其道不利。 故使肉愤而有疡。 卫气有所凝而不行。 故肌肉不仁也。 夫疠风者有荣卫热腑。 其气不消。 故使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 风寒客于脉不去。 名曰疠风。 或名曰寒热病。 大风之病。 骨节重。 眉鬓坠。 名曰大风。 刺其肌肉。 故汗出百日刺骨髓。 汗出百日。 凡二百日。 鬓眉生而止针。 戊寅岁正月。 段库使病大风。 满面连颈极痒。 眉毛已脱落。 须以热汤沃之则稍缓。 昼夜数次沃之。 或砭刺亦缓。 先师曰。 脉风者疠风也。 荣卫热。 其气不清。 故使鼻柱坏。 皮肤色败。 大风者风寒客于脉而不去。 治之当刺其肿上。 以锐针针其处。 按出其恶气。 肿尽乃止。 常食方食。 勿食他食。 宜以补气泻荣汤治之。 此药破血散热。 升阳去痒。 泻荣。 辛温散之。 甘温升之。 以行阳明之经。 泻心火。 补肺气。 乃正治之方。 【补气泻荣汤】升麻连翘(各六分)桔梗(五分)黄芩(四分)生地黄(四分)苏木黄连黄全蝎(各三分)人参白豆蔻(各二分)甘草(一分半)地龙(三分)桃仁(三个)蠓虫(去足翅。 三个)胡桐泪(一分。 研)麝香(少许。 研)当归(三分)水蛭(三个。 炒烟尽)上十九味。 除连翘别锉。 胡桐泪研。 白豆蔻为末。 麝香、蠓虫、水蛭令为末。 余药都作一服。 水二盏。 酒一盏。 入连翘同煎至一盏。 去渣。 再入胡桐泪、白豆蔻二味末。 并麝香等。 再上火煎至七分。 稍热服。 早饭后午饭前服。 忌酒面生冷硬物。 卷九诸风门鹤膝风方【丸】治鹤膝风及腰膝风缩。 胡楚望博士病风疰。 手足指节如桃李。 痛不可忍。 服之悉愈。 (一条。 头尾全者)白附子阿魏(研)桂心白芷(各一两)乳香(七钱五分)当归北漏芦芍药威灵仙地骨皮牛膝羌活安息香桃仁(各一两。 生。 同安息香研)没药(七钱五分)上十六味。 、桃仁、白附、阿魏、桂心、白芷、安息香、乳香、没药九味。 同童子小便并酒二升炒热。 冷处入余药为末。 蜜丸弹子大。 空心温酒化下一丸。 无时头痛门并治法方。 太阳头痛恶风寒。 诸血虚头痛。 (川芎主之)少阳头痛。 脉弦细寒热。 (柴胡主之)阳明头痛。 自汗发热不恶寒。 (白芷主之)诸气虚诸气血俱虚。 头痛。 (黄主之)太阴头痛必有痰。 体重或腹痛为痰癖。 (半夏主之)厥阴头痛项痛。 其脉浮。 微缓。 知欲入太阳病矣。 必有痰。 (吴茱萸主之)少阳头痛。 手三部三阳经不流行。 而足寒气逆。 为寒厥矣。 (细辛主之)【救苦神白散】治男子妇人偏正头疼。 眉骨两太阳穴痛。 及热上攻头目。 目赤不已。 项筋拘急。 耳作蝉鸣。 川芎甘松白芷赤芍药两头尖川乌(去皮。 各六分)甘草(炙。 八钱)上为末。 每服二钱。 茶清调下。 服后饮热汤半盏。 投之。 【川芎散】治头风偏正头疼昏眩。 妙。 川芎细辛羌活槐花石膏香附子甘草(炙。 各半两)荆芥薄荷茵陈防风(去叉)菊花(各一两)上十二味为末。 每服二钱。 食后茶清调下。 日三服。 忌动风物。 【石膏散】治头疼不可忍。 麻黄(去节根)石膏(各一两)葛根(七钱半)何首乌(半两)上为末。 每服三钱。 用水一盏。 生姜三片。 煎至七分。 去渣温服。 极者三服神效。 【川芎神功散】治风热上攻。 偏正头疼。 无问轻重久新。 并皆治之。 川芎(一两)甘草(二钱半)川乌(生。 去皮)南星麻黄(去节)白芷(各半两)上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姜三片。 煎七分。 入清酒半盏。 和渣。 温服。 避风如人行五七里再服。 汗出为度。 其痛立愈。 【茯苓半夏汤】治风热痰逆呕吐。 或眩运头痛。 赤茯苓(去皮)黄芩橘皮(去白。 各一分)甘草(一钱)半夏(三个大者。 水煮三沸。 各切三四片焙)上咀作一服。 水二盏。 姜三片。 煎至一盏。 去渣分三服一日。 以效为度。 【乳香盏落散】治男子妇人偏正头疼不可忍。 大有神效。 御米壳(去蒂。 四两)柴胡(去苗)桔梗(去芦)甘草(炒)陈皮(各一两)上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灯草十茎。 长四指。 煎至七分。 去渣食后服。 【清空膏】治偏正头痛。 年深不愈。 及暗风湿热头痛。 上壅损目。 及脑痛不止。 羌活防风(去芦。 各一两)甘草(炙。 一两半)柴胡(七钱)川芎(五钱)黄芩(三两。 半炒半酒浸焙)黄连(酒洗。 炒。 一两)上同为末。 每服二钱匕。 热盏入茶少许。 调如膏。 以匙抄入口内。 少用白汤下。 临卧。 如苦头痛。 每服加细辛二分。 如太阴脉缓有痰。 名痰厥头疼。 去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加半夏一两半。 如头疼服之不愈。 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 加柴胡一倍。 【白虎加白芷汤】治阳明头痛发热。 恶寒而渴。 止于白虎汤加吴白芷。 根据本方煎。 【石膏散】治头疼。 川芎石膏白芷(各等分)上末四钱。 热茶清调下。 【如圣散】治眼目及头风偏头痛。 麻黄(烧灰。 半两)盆硝(二钱半)麝香(少许)脑子(少许)上为末。 搐鼻内神效。 【半夏茯苓天麻汤】治痰厥头痛。 头旋眼黑。 烦闷恶心。 气短促。 言语心神颠倒。 目不敢开。 如在风云中。 头痛如裂。 身重如山。 四肢厥冷。 天麻黄人参苍术橘皮泽泻白茯苓炒曲(各五分)白术(一钱)半夏(一钱半。 泡)麦(一钱半)干姜(泡。 二钱。 一方二分)黄柏(二分。 酒洗)上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稍热。 食后服。 此头痛为足太阴痰厥头痛。 非半夏不能疗。 眼黑头旋。 风虚内作。 非天麻不能除。 天麻苗谓之定风草。 独不为风所摇。 以治内风之神药。 内风者、虚风是也。 黄甘温。 泻火补元气。 实表虚。 止自汗。 人参甘温。 调中补气泻火。 二术甘温。 除湿补中益气。 泽泻、茯苓。 利小便。 导湿。 橘皮苦温。 益气调中而升阳。 炒曲消食、荡胃中滞气。 麦宽中而助胃气。 干姜辛热。 以涤中寒。 黄柏苦寒。 用酒洗。 以疗冬日少火在泉而发躁也。 【川芎散】治偏头痛神效。 白僵蚕(六钱。 生用)甘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上四味为末。 每服三钱。 茶清调下。 食后无时服。 忌猪肉荞麦面。 卷九诸风门气虚头痛治验杨参谋名德。 字仲实。 年六十一岁。 壬子年二月间。 患头痛不可忍。 昼夜不得眠。 郎中曹通甫邀予视之。 其人云。 近在燕京。 初患头昏闷微痛。 医作伤寒解之。 汗出后。 痛转加。 复汗解。 病转加而头愈痛。 遂归。 每过郡邑。 召医用药一同。 到今痛甚不得安卧。 恶风寒而不喜饮食。 诊其六脉弦细而微。 气短而促。 语言而懒。 内经云。 春气者病在头。 年高气弱。 清气不能上升头面。 故昏闷。 此病本无表邪。 因发汗过多。 清阳之气愈亏损。 不能上荣。 亦不得外固。 所以头苦痛而恶风寒。 气短弱而不喜食。 正宜用顺气和中汤。 此药升阳而补气。 头痛自愈。 【顺气和中汤】黄(一钱半)人参(一钱)甘草(炙。 七分)白术陈皮当归白芍(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细辛蔓荆子川芎(各二分)上咀。 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 去渣温服。 食后服之。 一服减半。 再服全愈。 内经云。 阳气者。 卫外而为固也。 今年高气弱。 又加发汗。 卫外之气愈损。 故以黄甘温补卫实表为君。 人参甘温、当归辛温、补血气。 白芍酸寒。 收卫气而为臣。 白术、陈皮、炙甘草、苦甘温。 养胃气。 生发阳气。 上实皮毛。 肥腠理。 为佐。 柴胡、升麻、苦平。 引少阳阳明之气上升。 通百脉灌溉周身者也。 川芎、蔓荆子、细辛辛温。 体轻浮。 清利空窍为使也。 明年春。 赴召之六盘山。 曹郎中以古风见赠云。 东垣李明之。 早以能医鸣。 易水得奥诀。 为竭黄金。 一灯静室穷内经。 黄帝拊掌岐伯惊。 日储月积不易售。 半世岂但三折肱。 所长用药有活法。 旧方堆案白鱼生。 不闻李延同居且同病。 一下一汗俱得明早平。 乃知古人一证有一方。 后世以方合证此理殊未明。 公心审是者谁子。 直以异己喧谤声。 先生饮恨卧黄壤。 门生赖汝卓卓医中英。 活人事业将与相。 一旦在己权非轻。 连年应召天策府。 廉台草木皆欣荣。 好藏漆叶青粘散。 莫使樊阿独擅名。 卷九头面诸病头风论并方肝经风盛。 木自摇动。 尚书云。 满招损。 老子云。 物壮则老。 故木陵脾土。 金来克之。 是子来与母复仇也。 使梳头有雪皮。 见肺之证也。 肺主皮毛。 大便实。 泻青丸主之。 虚者人参消风散主之。 【人参消风散】治诸风上攻。 头目昏痛。 项背拘急。 肢体烦疼。 肌肉蠕动。 目眩旋运。 耳啸蝉鸣。 眼涩。 好睡。 鼻塞多嚏。 皮肤顽麻。 瘙痒瘾疹。 川芎甘草荆芥穗羌活防风白僵蚕茯苓蝉壳藿香叶人参(各二两)浓朴陈皮(各半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 茶清调下。 如脱着沐浴。 暴感风寒。 头痛声重。 寒热倦疼。 用荆芥茶清调下。 温酒调下亦得。 可并服之。 【龙脑芎犀丸】治头面诸风。 偏正头痛。 心肺邪热。 痰热咳嗽。 石膏川芎(各四两)生龙脑生犀屑山栀(各一两)朱砂(四两。 二两为衣)人参茯苓细辛甘草(各二两)阿胶(炒。 一两半)麦门冬(三两)上为细末。 蜜丸如樱桃大。 每服一丸至二丸。 细嚼茶清送下。 ○一方加白豆蔻。 龙脑。 以金箔为衣。 【神清散】治头昏目眩。 脑痛耳鸣。 鼻塞声重。 消风壅。 化痰涎。 檀香人参羌活防风(各十两)薄荷荆芥穗甘草(各二十两)石膏(研。 四十两)细辛(五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 沸汤点服。 卷九头面诸病雷头风方【清震汤】治头面疙瘩肿痛。 憎寒发热。 四肢拘急。 状如伤寒。 升麻(一两)苍术(一两)荷叶(一个全。 一方荷叶一个。 烧研细。 煎药调服亦可)上咀。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食后。 雷头风诸药不效者。 证与药不相对也。 夫雷者震卦主之。 震仰孟。 故药内加荷叶。 象其震之形状。 其色又青。 乃述类象形也。 卷九头面诸病眉骨痛方【选奇汤】治骨痛不可忍。 大有神效。 羌活防风(各三钱)甘草(二钱。 夏月生。 冬月炒)酒黄芩(冬月不可用。 热甚者用)上咀。 每服三钱。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后时时服之。 卷九头面诸病时毒疙瘩方【漏芦汤】治脏腑积热。 发为肿毒。 时疫疙瘩。 头面洪肿。 咽嗌堵塞。 水药不下。 一切危恶疫疠。 若肿热甚加。 芒硝。 快利为度。 利已去硝。 漏芦升麻大黄黄芩(各一两)蓝叶玄参(各二两)上六味为粗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半。 煎至六分。 去渣。 温服。 肿热甚。 加芒硝二钱半。 【消毒丸】治时疫疙瘩恶证。 大黄牡蛎(烧)僵蚕(炒。 各一两)上三味为末。 蜜丸弹子大。 新汲水化下一丸。 无时。 卷九头面诸病胃虚面肿方【胃风汤】治虚风证能食。 麻木。 牙关急搐。 目内蠕动。 胃中有风。 故面独肿。 白芷(一钱六分)苍术当归身(各一钱)升麻(二钱)葛根(一钱)麻黄(半钱。 不去节)本黄柏草豆蔻柴胡羌活(各五分)蔓荆子(一钱)甘草(五分)干生姜(二分)枣(四个)上十五味咀。 作二服。 每服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温服。 食后。 卷九头面诸病面热治法并方杨郎中之内五十一岁。 身体肥盛。 己酉春。 患头目昏闷。 面赤热多。 服清上药不效。 请予治之。 诊其脉洪大而有力。 内经云。 面热者。 足阳明病。 脉经云。 阳明经气盛有余。 则身以前皆热。 况其人素膏粱。 积热于胃。 阳明多血多气。 本实则风热上行。 诸阳皆会于头。 故面热之病生矣。 先以调胃承气汤七钱、黄连二钱、犀角一钱。 疏利三两行。 彻其本热。 次以升麻加黄连汤。 去经络中风热上行。 如此则标本之病邪俱退矣。 【升麻加黄连汤】升麻葛根(各一钱)白芷黄连(各七分)甘草(炙)草豆蔻仁人参(各五分)黑附(炮。 七分)益智(三分)上九味咀。 作一服。 水三盏。 连须葱白同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数服良愈。 卷九头面诸病升麻汤辨或曰。 升麻汤加黄连治面热。 加附子治面寒。 有何根据。 答曰。 出自仲景。 云岐子注仲景伤寒论中辨葛根汤云。 尺寸脉俱长者。 阳明经受病也。 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夹鼻络目。 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此阳明经受病也。 始于鼻交额中。 从头至足。 行身之前。 为表之里。 阳明经标热本实。 从标脉浮而长。 从本脉沉而实。 阳明为病。 主蒸蒸而热。 不恶寒。 身热为标。 阳明本实者。 胃中燥。 鼻干目疼。 为肌肉之本病。 兀兀而热。 阳明禁不可发汗。 在本者不禁下。 发之则变黄证。 太阳主表。 荣卫是也。 荣卫之下。 肌肉属阳明。 二阳并病。 葛根汤主之。 卫者桂枝。 荣者麻黄。 荣卫之中。 桂枝麻黄各半汤。 荣卫之下肌肉之分者。 葛根汤主之。 又名解肌汤。 故阳明为肌肉之本。 非专于发汗止汗之治。 桂枝麻黄两方互并为一方。 加葛根者。 便作葛根汤。 故荣卫。 肌肉之次也。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止汗。 麻黄、桂枝、甘草、生姜发汗。 葛根味薄。 独加一味。 非发汗止汗。 从葛根以解肌。 故名葛根汤。 钱仲阳制升麻汤。 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 头痛体痛。 疮疹已发未发。 用葛根为君。 升麻为佐。 甘草、芍药安其中气。 朱奉议活人书。 将升麻汤列为阳明经解。 若予诊杨氏妇阳明标本俱实。 先攻其里。 后泻经络中风热。 故升麻汤加黄连。 以寒治热也。 尼长老阳明标本俱虚寒。 先实其里。 次行经络。 升麻汤加附子。 以热治寒也。 仲景群方之祖。 信哉。 卷九头面诸病阴出乘阳治法方一妇人三十余岁。 忧思不已。 饮食失节。 脾胃有伤。 面色黧黑不泽。 环唇尤甚。 心悬如饥状。 饥不欲食。 气短而促。 大抵心肺在上。 行荣卫而光泽于外。 宜显而不藏。 肾肝在下。 养筋骨而强于内。 当隐而不见。 脾胃在中。 主传化精微以灌四脏。 冲和而不息。 其气一伤。 则四脏失所。 忧思不已。 气结而不行。 饮食失节。 气耗而不足。 使阴气上溢于阳中。 故黑色见于面。 又经云。 脾气通于口。 其华在唇。 今水反来侮土。 故黑色见于唇。 此阴阳相反。 病之逆也。 上古天真论云。 阳明脉衰于上。 面始焦。 始知阳明之气不足。 故用冲和顺气汤。 此药助阳明生发之剂。 以复其色耳。 【冲和顺气汤】葛根(一钱半)升麻防风白芷(各一钱)黄(八分)人参(七分)甘草(四分)芍药苍术(各三分)上咀。 作一服。 水二盏。 姜三片。 枣两个。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早饭后、午前。 取天气上升之时。 使人之阳气易达故也。 数服而愈。 内经曰。 上气不足。 推而扬之。 以升麻苦平。 葛根甘温。 自地升天。 通行阳明之气为君。 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气留而不行者。 以辛散之。 防风辛温。 白芷甘辛温。 以散滞气。 用以为臣。 苍术苦辛。 蠲除阳明经之寒湿。 白芍药之酸。 安太阴经之怯弱。 十剂云。 补可去弱。 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人参黄、甘草、甘温。 益正气以为臣。 至真要大论云。 辛甘发散为阳。 生姜辛热。 大枣甘温。 和荣卫。 开腠理。 致津液。 以复其阳气。 故以为使也。 发布时间:2025-11-07 23:52:51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