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七 内容: 中风门中风论(出洁古家珍)经曰。 风者百病之始。 善行而数变。 行者动也。 风本为热。 热胜则风动。 宜以静胜其躁。 是养血也。 治须少汗。 亦宜少下。 多汗则虚其卫。 多下则损其荣。 汗下各得其宜。 然后宜治其在经。 虽有汗下之戒。 而有中脏中腑之分。 中腑者宜汗之中。 脏者宜下之。 此虽合汗下。 亦不可过也。 仲景云。 汗多则亡阳。 下多则亡阴。 亡阳则损气。 亡阴则损形。 故经言血气者人之神。 不可不谨养也。 初谓表里不和须汗下之。 表里已和。 是宜治之在经也。 其中腑者。 面颜显五色。 有表证而脉浮。 恶风恶寒。 拘急不仁。 或中身之后。 或中身之前。 或中身之侧。 皆曰中腑也。 其病多易治。 其中脏者。 唇吻不收。 舌不转而失音。 鼻不知香臭。 耳聋而眼瞀。 大小便秘结。 皆曰中脏也。 其病则难治。 经曰。 六腑不和。 留结为痈。 五脏不和。 九窍不通。 外无留结为痈。 内无九窍不通。 知必在经也。 初证既定。 宜以大药养之。 当须按时令而调阴阳。 安脏腑而和荣卫。 少有不愈者也。 风中腑者。 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 如忽中脏。 则大便多秘涩。 宜以三化汤通其滞。 表里证已定。 别无变端。 故以大药和而治之。 大抵中腑者多着四肢。 中脏者多滞九窍。 虽中腑者多兼中脏之证。 至于舌强失音。 久服大药。 能自愈也。 有中风湿者。 夏月多有之。 其证身重如山。 不能转侧。 宜服除风胜湿去热之剂。 如不可。 则用针灸治之。 今其六经续命汤治法。 【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 以一岁为总。 六经为别。 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 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 又于六经别药内。 随证细分加减。 自古名医。 不能越此。 麻黄(去节)人参(去芦)黄芩(去腐)芍药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 炒)防己官桂(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 半两)上十一味。 除附子、杏仁外。 为粗末。 后入二味和匀。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生姜五片。 煎至一盏。 去滓。 稍热服。 食前。 凡治中风。 不审六经之形证加减。 虽治与不治无异也。 内经云。 腠理开则淅然寒。 闭则热而闷。 知暴中风邪。 宜先以加减续命汤药证治之。 若中风无汗恶寒。 麻黄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麻黄、防风、杏仁一倍。 宜针太阳经至阴、出血、昆仑、举跷。 中风有汗恶风。 桂枝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桂枝、芍药、杏仁一倍。 宜针风府。 以上二证。 皆太阳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 身热不恶寒。 白虎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石膏(二两)。 知母(二两)。 甘草(一两)。 中风有汗。 身热不恶风。 葛根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葛根(二两)。 桂枝黄芩各一倍。 宜针陷谷、刺厉兑。 针陷谷者。 去阳明之贼邪。 刺厉兑者。 泻阳明之实热。 以上二证。 皆阳明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凉。 附子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附子一倍。 干姜加(二两)。 甘草加(三两)。 宜针隐白。 去太阴之贼邪。 此一证。 太阴经中风也。 中风有汗无热。 桂枝附子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桂枝、附子、甘草一倍。 宜针太溪。 此一证。 少阴经中风也。 凡中风无此四经六证混淆。 系于少阴厥阴。 或肢节挛痛。 或麻木不仁。 宜羌活连翘续命汤主之。 于本方中加羌活(四两)。 连翘(六两)上古之续命。 混淆无别。 今立分经治疗。 又分各经针刺。 无不愈也。 治法厥阴之井大敦。 刺以通其经。 少阳之经绝骨。 灸以引其热。 此通经引热。 是针灸同象。 治法之大体也。 【大秦艽汤】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 内无便溺之阻隔。 是知为血弱不能养于筋。 故手足不能运动。 舌强不能语言。 宜此药养血而筋自荣也。 秦艽石膏(各二两)甘草川芎当归芍药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术白芷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细辛(半两)上十六味。 咀。 每服一两。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滓。 温服。 无时。 如遇天阴。 加生姜七片煎。 如心下痞。 每服一两加枳实一钱煎。 此秋冬药。 如春夏。 加知母一两。 凡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 先以加减续命汤。 随证治之。 内有便溺之阻隔。 复以三化汤导之。 【三化汤】浓朴(姜制)大黄枳实羌活(各等分)上四味咀。 每服三两。 水三升。 煎至一升半。 终日服。 以微利则已。 若内邪已除。 外邪已尽。 当服愈风汤。 以行中道。 久服大风悉去。 纵有微邪。 只从愈风汤加减治之。 然治病之法。 不可失于通塞。 或一气之微汗。 或一旬之通利。 如此乃常治之法也。 久之清浊自分。 荣卫自和矣。 【羌活愈风汤】疗肾肝虚。 筋骨弱。 语言难。 精神昏愦。 是中风湿热内弱者。 是为风热体重也。 或瘦而臂肢偏枯。 或肥而半身不遂。 或恐而健忘。 喜以多思。 思忘之道。 皆精不足也。 故心乱则百病生。 心静则万病息。 是以此药能安心养神。 调阴阳。 无偏胜。 羌活甘草(炙)防风防己黄蔓荆子川芎独活细辛枳壳麻黄(去根)地骨皮人参知母甘菊薄荷(去枝)白芷枸杞子当归杜仲(炒)秦艽柴胡半夏(泡)浓朴(姜制)前胡熟地黄(二十六味。 各二两)白茯苓黄芩(各三两)生地黄苍术石膏芍药(各四两)桂枝(一两)上三十三味。 重七十五两。 咀。 每服一两。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渣温服。 如遇天阴。 加生姜三片。 煎。 空心一服。 临卧再煎渣服。 俱要食远。 空心咽下二丹丸。 为之重剂。 临卧咽下四白丸。 为之轻剂。 立其法。 是动以安神。 静以清肺。 ○假令一气而微汗。 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 匀作四服。 每服加生姜五七片。 空心服。 以粥投之。 得微汗则佳。 ○如一旬之通利。 用愈风汤三两。 加大黄一两。 亦匀作四服。 每服生姜五七片。 临卧煎服。 得利为度。 此药常服之。 不可失于四时之辅。 ○如望春大寒之后。 本方中加半夏、人参、柴胡各二两。 木通四两。 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 ○如望夏谷雨之后。 本方中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两。 谓迎而夺阳明之气也。 ○如季夏之月。 本方中加防己。 白术、茯苓各二两。 谓胜脾土之湿也。 ○如初秋大暑之后。 本方中加浓朴一两、藿香一两、桂一两。 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 如望冬霜降之后。 本方中加附子、官桂各一两。 当归二两。 谓胜少阴之气也。 ○如得春气候减冬所加药。 四时加减类此。 虽立此四时加减。 更宜临病之际。 审病之虚实。 土地之所宜。 邪气之多少。 此药具七情六欲四气。 无使五脏偏胜。 及不动于荣卫。 如风秘服之则永不结燥。 久泻服之能自调适。 初觉风气。 能便服此药。 及新方中天麻丸各一料。 相为表里。 治未病之圣药也。 ○若已病者。 更宜常服。 无问男女、老幼、小儿风痫。 急慢惊风。 皆可服之。 神效。 如解利四时伤寒。 隋四时加减法服之。 果如圣矣。 【四白丹】能清肺气。 养魄。 谓中风者多昏冒。 气不清利也。 白术砂仁白茯苓香附防风川芎甘草人参(各半两)白芷(一两)羌活独活薄荷(各二钱半)藿香白檀香(各一钱半)知母细辛(各二钱)甜竹叶(二两)麝香(一钱。 另研)龙脑(另研)牛黄(各半钱。 另研)上二十味为末。 蜜丸每两作十丸。 临卧嚼一丸。 分五七次细嚼之。 煎愈风汤咽下。 能上清肺气。 下强骨髓。 【二丹丸】治健忘、养神、定志、和血。 内以安神。 外华腠理。 丹参天门冬熟地黄(各一两半)甘草麦门冬(去心)白茯苓(各一两)人参远志(去心)朱砂(各半两研末为衣。 气宜保命集内有)菖蒲(一两)上十味为末。 蜜丸桐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 空心食前。 煎愈风汤送下。 常服安神定志。 此治之法。 一药安神。 一药清肺。 故清中清者。 归肺以助天真。 清中浊者。 坚强骨髓。 浊中之清者。 荣养于神。 浊中之浊者。 荣华腠理。 卷七中风门中风杂说风者能动而多变。 因热胜则动。 宜以静胜燥。 是养血也。 宜和。 是行荣卫壮筋骨也。 天麻丸主之。 非大药不能治也。 【天麻丸】附子(一两炮)天麻(酒浸三宿。 晒)牛膝(酒浸一宿。 焙)萆(另研为末)玄参(各六两)杜仲(七两炒)当归(十两。 全用)羌活(十两。 或十五两)生地黄(十六两)独活(五两)上十味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病大加至百丸。 空心食前。 温酒或白汤送下。 平明服药。 日高饥则食。 不饥且止食。 大忌壅塞失于通利。 故服药半月。 稍觉壅塞。 微以七宣丸疏之。 使药再为用也。 牛膝、萆。 强壮筋骨。 杜仲使筋骨相着。 羌活、防风治风之要药、当归、地黄、能养血和荣卫。 玄参主用。 附子佐之行经也。 如风痫病不能愈者。 吐论浓朴丸。 出洁古家珍。 其本方后。 另有此病加添药。 如中风自汗昏冒。 发热不恶风寒。 不能安卧。 此是风热烦躁。 泻青丸主之。 如小便少不可以药利之。 既自汗。 津液外泄。 小便内少。 若利之使荣卫枯竭。 无以制火。 烦热愈甚。 俟热退汗止。 小便自行也。 兼此证属阳明经。 大忌利小便。 须当识此。 卷七中风门中风见证【泻青丸】治中风自汗昏冒。 发热不恶寒。 不能安卧。 此是风热烦躁之故也。 当归川芎栀子羌活大黄防风龙胆草(各等分)上末。 蜜丸弹子大。 竹叶汤化下一丸。 此方去栀子。 加独活、防风、甘草、菊花、蝉蜕、川芎。 丸服。 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不用者。 三年内有中风之疾也。 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 此治未病之先也。 是以圣人治未病。 不治已病。 中风人多能食。 盖甲己化土。 脾盛故能多食。 由此脾气愈盛。 下克肾水。 肾水亏则病增剧。 宜广服药。 不欲多食。 病能自愈。 中风病多食者。 风木盛也。 盛则克脾土。 脾受敌则求助于食。 经曰。 实则梦与。 虚则梦取是也。 当泻肝木。 治风安脾。 脾安则食少。 是其效也。 中风人初觉。 不宜服脑麝。 恐引风气入骨髓。 如油入面。 不能得出。 如痰涎潮盛。 不省人事、烦热者。 宜用之下痰。 神效。 卷七中风门中风刺法(出云岐子学医新说)卷七中风门中风刺法足太阳膀胱之脉。 出于至阴足小指外侧。 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金。 足少阴肾之脉。 涌泉穴、足心也。 起于小指之下。 趋足心。 (三呼)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其直者循中指出其端。 去爪甲如韭叶陷中为井。 中冲穴也。 其支者别掌中小指次指。 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 起于小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足少阳胆之脉。 出于窍阴足小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其支者上入大指岐骨内出其端。 还贯爪甲出三毛中。 (十呼。 二十呼)足厥阴肝之脉。 起大指之端。 入丛毛之际。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大敦也。 及三毛中。 (十呼。 六呼)。 手太阴肺之脉。 起大指之端。 出于少商。 大指内侧。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其支者出次指内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之脉。 起大指次指之端。 入次指内侧。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十呼)中指内交(三呼)足阳明胃之脉。 起足大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其支者入大指内。 出其端。 (一呼)足太阴脾之脉。 起足大指端。 循指内侧。 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隐白也。 (十呼)手少阴心之脉。 起手小指内出其端。 循指内。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 起手小指之端。 去瓜甲一分陷中为井。 卷七中风门中风刺法手太阴肺之脉。 起手大指端。 出于少商大指内侧。 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 (一呼。 三呼)手阳明大肠之脉。 起手大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其支者。 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之脉。 起足大指端。 循指内侧。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隐白也。 手少阴心之脉。 起手小指内出其端。 循指内。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手太阳小肠之脉。 起手小指之端。 去爪甲下一分陷中为井。 足太阳膀胱之脉。 起足小指外侧。 至阴。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金。 足小指之端也。 足少阴肾之脉。 起足小指之下。 斜趋足心为井。 涌泉穴也。 手厥阴心包之脉。 其直者循手中指出其端。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中冲穴也。 其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 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之脉。 起手小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足阳明胃之脉。 起足大指次指之端。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其支者入大指间。 出其端。 足少阳胆之脉。 起于窍阴。 是小指次指之端也。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其支者上入大指歧骨内。 出其端。 还贯爪甲。 出三毛中。 足厥阴肝之脉。 起足大指之端。 入丛毛之际。 去爪甲如韭叶为井。 大敦也。 及三毛中。 (六呼)卷七中风门中风针法(出宝先生气元归类)卷七中风门中风针法手太阴列缺。 偏风半身不遂。 天府。 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 手阳明肩。 曲池。 偏风半身不遂。 足阳明大巨。 偏枯四肢不举。 冲阳。 偏风。 口眼斜。 足缓不收。 手太阳腕骨。 偏枯狂惕。 足太阳转阳。 风痹不仁。 四肢不举。 足少阴。 照海。 大风偏枯。 半身不遂。 善悲不乐。 足少阳阳陵泉。 半身不遂。 环跳。 风眩偏风。 半身不遂。 失音不语。 手阳明天鼎。 暴喑并喉痹。 合谷喑不能言。 足阳明颊车。 地仓。 不语饮食不收。 承浆、漏落。 左治右。 右治左。 手少阴阴。 喑不能言。 灵道。 暴喑不语。 手少阳支沟。 暴喑不语。 三阳络。 暴哑不能言。 手太阳天窗。 暴喑不能言。 足少阴通谷。 暴喑不语。 手厥阴间使。 喑不能言。 黄帝灸法。 疗中风、眼戴上不能视者。 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七壮。 一齐下火炷。 如半枣核大。 立愈。 【独圣散】治诸风膈实。 诸痫痰涎津液壅。 杂病亦然。 瓜蒂(不拘多少)上一味。 锉如麻豆大。 炒令黄为末。 量病患新久虚实大小或一钱。 或二钱。 末用茶一钱。 酸齑汁水一盏。 调下。 须是病患隔夜不食。 晚食服药下吐。 再用温齑水投之。 ○如吐风痫。 加半钱全蝎炒。 ○如湿肿。 加赤小豆末一钱。 ○如吐虫。 加狗油五七点、雄黄末一钱。 甚者加芫花末半钱。 立吐其虫出。 ○凡吐。 须天色晴明。 阴晦不用。 如病卒暴。 不拘此法。 吐。 辰巳午前为妙。 内经曰。 平旦至日中。 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 若论四时之气。 故仲景大法春宜吐。 是天气在上。 人气亦在上。 一日之气。 则寅卯辰时也。 故宜早不宜晚。 此药不可常用。 大要辨其虚实。 实则瓜蒂散。 虚则栀子豉汤。 腹满加浓朴。 不可一概用之。 吐罢。 可服降火利气安神定志之剂。 此方出气宜保命集。 发布时间:2025-11-07 23:43:08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