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六 内容: 泻热门上焦热【凉膈散】治大人小儿积热烦躁。 多渴。 面热唇焦。 咽燥舌肿。 喉闭、目赤、鼻衄、领颊结硬。 口舌生疮。 谵语狂妄。 肠胃燥涩。 便溺闭结。 睡卧不安。 一切风壅。 皆治之。 连翘(四两)朴硝(二两)川大黄(二两)薄荷黄芩山栀子甘草(炙。 各一两)上七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竹叶五七片。 蜜少许。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食后。 小儿半钱。 量岁数加减。 得利下。 止后服。 【龙脑鸡苏丸】治胸中郁热肺热。 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血淋。 虚劳烦热。 柴胡(二两锉。 同木通。 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两宿。 绞汁后。 入膏)木通(二两锉。 同柴胡汁)阿胶蒲黄人参(各二两)麦门冬(四两)黄(一两)鸡苏净叶(一斤。 即龙脑薄荷)甘草(一两半)生干地黄末(六两。 后膏)上为细末。 以蜜二斤。 先炼一二沸。 然后下生地黄末。 不住手搅。 时时入绞。 下柴胡木通汁。 慢慢熬成膏。 勿令焦。 然后将其余药末同和为丸。 如豌豆大。 每服二十丸。 熟水下。 【洗心散】治心肺积热风壅。 上攻头目昏痛。 肩背拘急。 肢节烦疼。 口苦唇焦。 咽喉肿痛。 痰涎壅滞。 涕唾稠粘。 小便赤涩。 大便秘滞。 白术(一两半)麻黄当归荆芥芍药甘草大黄(各六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入生姜、薄荷少许。 同煎至七分。 温服。 卷六泻热门中焦热【调胃承气汤】治胃中实热而不满。 甘草(半两)芒硝(九钱)大黄(二两)内经云。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 大黄苦寒以荡实。 甘草甘平。 助二物推陈而致新。 上锉如麻豆大。 水一大盏。 煎二味。 取七分。 去渣。 下硝。 更上火二三沸。 顿服之。 无时。 【泻脾散】治脾热目黄。 口不能吮乳。 藿香山栀(各七钱)石膏(半两)甘草(三两)防风(四两。 去芦)上五味。 用蜜同炒香为末。 每服二钱至三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 温服清汁。 无时。 【贯众散】解一切诸热毒。 或中食毒、酒毒、药毒。 并皆治之。 黄连(三钱)贯众(三钱)甘草(三钱)骆驼蓬(三钱)上四味为末。 每服三钱。 冷水调下。 食前。 卷六泻热门下焦热【大承气汤】治痞满燥实。 地道不通。 大黄(四两。 酒洗)浓朴(半斤。 姜制)芒硝(三合)枳实(五枚。 去穣)内经云。 燥淫所胜。 以苦下之。 大黄枳实之苦以除燥热。 又曰。 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 浓朴之苦以下结满。 又曰。 热淫所胜。 治以咸寒。 芒硝之咸以攻蕴热。 上四味。 用水五升。 先煮二味至三升。 去渣。 纳大黄。 煮取二升。 去渣。 入芒硝。 更上火。 微煮一二沸。 分温再服。 得下。 余勿服。 【三才封髓丹】降心火。 益肾水。 滋阴养血。 润补下燥。 天门冬(去心)熟地黄人参(各半两)黄柏(三两)砂仁(一两半)甘草(炙。 七钱半)上六味为末,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苁蓉半两切作片子。 酒一盏。 浸一宿。 次日煎三四沸。 去渣。 空心食前送下。 【滋肾丸】治下焦阴虚。 脚膝软而无力。 阴汗阴痿。 足热不能履地。 不渴而小便闭。 肉桂(二钱)知母(二两。 酒洗。 焙干)黄柏(二两。 酒洗焙)内经曰。 热者寒之。 又云。 肾恶燥。 急食辛以润之。 黄柏之苦辛寒。 泻热补水润燥为君。 知母苦寒。 以泻肾火为佐。 肉柱辛热。 寒因热用也。 上为末。 熟水丸如鸡头实大。 每服一百丸加至二百丸。 百沸汤送下。 空心服之。 卷六泻热门气分热【柴胡饮子】解一切肌骨蒸热。 积热作发。 或寒热往来。 蓄热寒战。 及伤寒发汗不解。 或不经发汗传受。 表里俱热。 口干烦渴。 或表热入里。 下证未全。 下后热未除。 及汗后余热劳复。 或妇人经病不快。 产后但有如此证。 并宜服之。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炙)大黄当归芍药(各半两)上七味锉散。 每服四钱。 水一盏。 姜三片。 煎至六分。 去渣。 温服。 小儿分三服。 病除为度。 日三服。 热甚者加服。 【白虎汤】治伤寒大汗出后。 表证已解。 心胸大烦渴。 欲饮水。 及吐或下后七八日。 邪毒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 舌上干燥。 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宜服之。 知母(七两半)甘草(三两七钱半)石膏(二十两)上咀。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入粳米三十粒。 煎至一盏。 去渣温服。 或加人参、亦得。 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 春时、及立秋后、亡血家。 并不可服。 卷六泻热门血分热【桃仁承气汤】治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热在下焦。 与血相搏。 血下则热随出而愈。 芒硝甘草(各二两)大黄(三两)桂枝(二两。 去皮)桃仁(五十个。 去皮尖)内经曰。 甘以缓之。 辛以散之。 小腹急结。 缓以桃仁之甘。 下焦蓄血。 散以桂枝之辛。 大热之气。 寒以取之。 热甚搏血。 加二味于调胃承气汤中也。 上咀。 用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去渣纳芒硝。 再上火煮一二沸。 温服五合。 日三服。 得微利止。 【清凉四顺饮子】治一切丹毒。 积热壅滞。 咽喉肿痛。 当归(去芦)甘草(炙)赤芍药大黄(各等分)上咀。 每服五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渣。 食后温服。 卷六泻热门通治三焦甚热之气【三黄丸】治三焦热。 黄连黄芩大黄(各等分)上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熟水吞下。 【黄连解毒汤】治大热甚烦。 错语不得眠。 黄连(七钱半)黄柏栀子(各半两)黄芩(一两)上四味锉散。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一盏。 去滓。 热服。 未知。 再服。 ○海藏加防风、连翘。 为金花丸。 治风热。 加柴胡。 治小儿潮热。 与四物相合为各半汤。 治妇人潮热。 卷六泻热门发狂辨甲寅岁四月初。 予随斡耳朵行至界河里住。 丑兀闽病五七日。 发狂乱弃衣而走。 呼叫不避亲疏。 手执乳。 与人饮之。 时人皆言风魔了。 巫师祷之不愈而反剧。 上闻。 命予治之。 脉得六至。 数日不得大便。 渴饮乳。 予思之。 北地高寒。 腠理致密。 少有病伤寒者。 然北地此时乍寒乍热。 因此触冒寒邪。 失于解利。 因转属阳明证。 胃实谵语。 又食羊肉以助其热。 两热相合。 是谓重阳则狂。 阳胜宜下。 急以大承气汤一两半。 加黄连二钱。 水煎服之。 是夜下利数行燥屎二十余块。 得汗而解。 翌日再往视之。 身凉脉静。 众人皆喜曰。 罗谦甫医可风魔的也。 由此见用。 伤寒非杂病之比。 六经不同。 传变各异。 诊之而疑。 不知病源。 立相侮嫉。 呜呼。 嗜利贪名。 耻于学问。 此病何日而愈耶。 卷六泻热门阳证治验两省参议官常德甫至元申戌三月间。 赴大都。 路感伤寒证。 勉强至真定。 馆于常参谋家。 迁延数日。 病不瘥。 总府李经历并马录事来求治。 予往视之。 诊得两手六脉沉数。 外证却身凉。 四肢厥逆。 发斑微紫。 见于皮肤。 唇及齿龈破裂无色。 咽干声嗄。 默默欲眠。 目不能闭。 精神郁冒。 反侧不安。 此证乃热深厥亦深。 变成狐惑。 其证最急。 询之从者。 乃曰。 自内丘县感冒头痛。 身体拘急。 发热恶寒。 医以百解散发之。 汗出浃背。 殊不解。 每经郡邑。 治法一同。 发汗极多。 遂至如此。 予详其说。 兼以平昔膏粱积热于内。 已燥津液。 又兼发汗过多。 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 故大便难也。 急以大承气下之。 得更衣。 再用黄连解毒汤。 病减大半。 复与黄连犀角汤。 数日而安。 自此德甫交情愈浓也。 卷六除寒门上焦寒【铁刷汤】治积寒痰饮。 呕吐不止。 胸膈不快。 不下饮食。 半夏(四钱。 汤泡)草豆蔻丁香干姜(炮)诃子皮(各三钱)生姜(一两)上六味。 咀。 水五盏。 煎至二盏半。 去渣。 分三服。 无时。 大吐不止。 加附子三钱、生姜半两。 【桂附丸】疗风邪冷气。 入乘心络。 脏腑暴感风寒。 上乘于心。 令人卒然心痛。 或引背膂。 乍间乍甚。 经久不瘥。 川乌(炮。 去皮脐)黑附(炮。 各三两。 去皮脐)。 干姜(炮)赤石脂川椒(去目。 微炒)桂(各二两。 去皮)上六味为末。 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水送下。 觉至痛处即止。 若不止。 加至五十丸。 以知为度。 若早服无所觉。 至午时再服二十丸。 若久心痛。 服尽一剂。 终身不发。 【胡椒理中丸】治肺胃虚寒。 咳嗽喘急。 呕吐痰水。 胡椒甘草款冬花荜茇良姜细辛陈皮干姜(各四两)白术(五两)上九味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温汤或温酒、米饮任下。 【附子理中丸】治脾胃冷弱。 心腹疼。 呕吐泻利。 霍乱转筋。 体冷微汗。 手足厥冷。 心下逆冷。 满闷。 腹中雷鸣。 饮食不进。 及一切沉寒痼冷。 并皆治之。 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附子(炮,各等分)上五味为末。 蜜丸。 每两作十丸。 每服一丸。 水一盏化破。 煎至七分。 稍热服。 食前。 【二气丹】助阳退阴。 正气和中。 治内虚里寒。 冷气攻击。 心胁腹满刺痛。 泄利无度。 呕吐不止。 自汗时出。 小便不禁。 阳气渐微。 手足厥冷。 及伤寒阴证。 霍乱转筋。 久下冷痢。 少气羸困。 一切虚寒痼冷。 硫黄(二钱半)肉桂(二钱半)朱砂(为衣。 二钱)干姜(炮。 二钱)黑附子(大者一个。 去皮脐。 炮制。 半两)上研匀。 水面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空心煎艾盐汤送下。 【大建中汤】疗内虚里急少气。 手足厥冷。 小腹挛急。 或腹满弦急。 不能食。 起即微汗。 阴缩。 或腹中寒痛。 不堪劳。 唇口干。 精自出。 或手足乍寒乍热。 而烦躁酸疼。 不能久立。 多梦寐。 补中益气。 黄当归桂心芍药(各二钱)人参甘草(各一钱)半夏(炮焙)黑附(炮。 去皮。 各二钱半)上八味。 咀。 每服五钱。 水二盏。 姜三片。 枣二个。 煎至一盏。 去滓。 食前。 温服。 卷六除寒门下焦寒【八味丸】补肾气不足。 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官桂(各二两)上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酒下。 空心食前。 日二服。 【还少丹】大补心肾脾胃。 治一切虚损。 神志俱耗。 筋力顿衰。 腰脚沉重。 肢体倦怠。 血气羸乏。 小便混浊。 山药牛膝(酒浸)远志(去心)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白茯苓(去皮)楮实五味子肉苁蓉(酒浸一宿)杜仲(去皮。 姜汁酒浸。 炒去丝)石菖蒲舶上茴香(各一两)枸杞熟地黄(各二两)上为末。 炼蜜同枣肉为丸。 如桐子大。 温酒、盐汤任送下三十丸。 日进三服。 食前。 五日后有力。 十日精神爽。 半月气力颇壮。 二十日目明。 一月夜思饮食。 冬月手足常暖。 久服身体轻健。 筋骨壮盛。 悦泽虽老。 更看体候加减。 身热。 加山栀子一两。 心气不宁。 加麦门冬一两。 少精神加五味子一两。 阳弱加续断一两。 常服牢牙。 永无瘴疟。 妇人服之。 姿容悦泽。 暖子宫。 去一切病。 【天真丹】治下焦阳虚。 沉香穿心巴戟(酒浸)茴香(炒)萆(酒浸。 炒)胡芦巴(炒香)破故纸(炒香)杜仲(麸炒。 去丝)琥珀黑牵牛(盐炒。 去盐。 各一两)官桂(半两)上十味为末。 用酒浸打糊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空心温酒送下。 盐汤亦得。 卷六除寒门气分寒【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病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宜服之。 桂枝(去皮)芍药(各一两半)甘草(二两)附子(炮。 去皮。 用半个)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钱。 生姜四片。 枣子一枚。 水一盏半。 煮至八分。 去滓温服。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治发汗后身疼痛。 脉来迟者。 此主之。 桂枝人参(各一两半)芍药(二两)甘草(一两。 炙)上锉如麻豆大。 每服五钱。 生姜四片。 枣子一枚。 水一盏半。 煮至八分。 去滓。 温服。 卷六除寒门血分寒【巴戟丸】治肝肾俱虚。 收敛精气。 补真戢阳。 充悦肌肤。 进美饮食。 白术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茴香(炒)熟地黄肉苁蓉(酒浸)人参覆盆子菟丝子(酒浸)牡蛎益智仁骨碎补白龙骨(各二两)上十三味为末。 蜜丸如桐子大。 焙干。 每服三十丸。 食前米饮下。 日三服。 【神珠丹】治下焦元气虚弱。 小腹疼痛。 皮肤燥涩。 小便自利。 病机云。 澄澈清冷。 皆属于寒。 此之谓也。 一名离珠丹。 杜仲(二两。 炒)萆(二两)诃子(五个)龙骨(一两)破故纸(三两。 炒)胡桃仁(一百二十个)巴戟(二两)砂仁(半两)朱砂(一两。 另研)上九味为末。 酒糊丸如桐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三十丸。 空心温酒或盐汤送下。 气不化。 小便不利。 湿一(作温)肌润滑。 热蒸少。 阴气不化。 气走小便自利。 皮肤燥涩。 为迫津液不能停。 离珠丹主之。 弦数者。 阳陷于内。 从外而之内也。 弦则带数。 甲终于甲也。 紧则带洪。 壬终于丙也。 若弦虚则无火。 细则有水。 此二脉从内之外也。 不宜离珠丹。 卷六除寒门通治三焦甚寒之气【大已寒丸】治脏腑虚寒。 心腹痛。 泄泻肠鸣。 自利自汗。 米谷不化。 手足厥冷。 荜茇肉桂(各六两半)干姜良姜(各十两)上为末。 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米饮汤下。 食前服。 【四逆汤】治伤寒自利不渴。 呕哕不止。 或吐利俱发。 小便或涩或利。 或汗出过多。 脉微欲绝。 腹痛胀满。 手足逆冷。 及一切虚寒逆冷。 并宜服之。 甘草(炙。 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 去皮脐。 细切。 半两)上咀。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 去渣。 温服。 不计时。 卷六除寒门阴证治验至元己巳夏六月。 予住于上都。 佥院董彦诚。 年逾四旬。 因劳役过甚。 烦渴不止。 极饮乳。 又伤冷物。 遂自利肠鸣腹痛。 四肢逆冷。 冷汗自出。 口鼻气亦冷。 六脉如蛛丝。 时发昏愦。 众太医议之。 以葱熨脐下。 又以四逆汤五两。 生姜二十片。 连须葱白九茎。 水三升。 煮至一升。 去渣凉服。 至夜半。 气温身热。 思粥饮。 至天明而愈。 玉机真脏论云。 脉细皮寒。 气少泄利。 饮食不入。 此谓五虚。 浆粥入胃。 则虚者活。 信哉。 鲁斋许先生闻之。 叹曰。 病有轻重。 方有大小。 治有缓急。 佥院之证。 非大方从权急治则不能愈也。 至真要大论云。 补下治下。 制以急。 急则气味浓。 此之谓也。 卷六除寒门阴气有余多汗身寒真定府武德卿。 年四十六岁。 至元丙子三月间。 因忧思劳役。 饮食失节。 得病肢体冷。 口鼻气亦凉。 额上冷汗出。 时发昏愦。 六脉如蛛丝。 一医作风证。 欲以宣风散下之。 予因思钱氏小儿论。 制宣风散。 谓小儿内伤脾胃。 或吐或泻。 久则风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 散中有结。 恐传慢惊。 以宣风散导去风邪。 内经云。 久风为飧泄。 正此谓也。 今德卿形证。 乃阴盛阳虚。 苦寒之剂。 非所宜也。 内经云。 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又阴阳应象论云。 阴盛则身寒汗出。 身常清。 数栗而寒。 寒而厥。 调经篇亦云。 阴盛生内寒。 岐伯曰。 厥气上逆。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温气去。 寒独留。 故寒中。 东垣解云。 此脾胃不足。 劳役形体。 中焦营气受病。 末传寒中。 惟宜补阳。 遂以理中汤加黑附子。 每服五钱。 多用葱白煎羊肉汤。 取清汁一大盏。 调服之。 至夕四肢渐温。 汗出少。 夜深再服。 翌日精神出。 六脉生。 数服而愈。 尝记李思顺云。 证者证也。 病状于中。 证形于外。 凡学医道。 不看内经。 不求病源。 妄意病证。 又执其方。 此皆背本趣末之务。 其误多矣。 宜慎思之。 发布时间:2025-11-07 23:38:02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