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五 内容: 劳倦所伤虚中有寒【理中丸】心肺在膈上为阳。 肾肝在膈下为阴。 此上下脏也。 脾胃属土。 处在中州。 在五脏曰孤脏。 在三焦曰中焦。 因中焦独治在中。 一有不调。 此丸专主。 故名曰理中丸。 人参味甘温。 内经曰。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缓中益脾。 必以甘为主。 是以人参为君。 白术味甘温。 内经曰。 脾恶湿。 甘胜湿。 温中胜湿。 必以甘为助。 是以白术为臣。 甘草味甘平。 内经曰。 五味所入。 甘先入脾。 脾不足者以甘补之。 补中助脾。 必须甘剂。 是以甘草为佐。 干姜味辛热。 喜温而恶寒者。 胃也。 寒则中焦不治。 内经曰。 寒淫所胜。 平以辛热。 散寒温胃。 必先辛剂。 是以干姜为使。 脾胃居中。 病则邪气上下左右。 无所不之。 故有诸加减焉。 ○若脐下筑者。 肾气动也。 去白术加桂。 气壅而不泻。 则筑然动也。 白术味甘补气。 去白术则气易散。 桂辛热。 肾气动者欲作奔豚也。 必服辛热以散之。 故加桂以散肾气。 经曰。 以辛入肾。 能泄奔豚气故也。 ○吐多者。 去白术加生姜。 气上逆者则吐多。 术甘而壅。 非气逆者之所宜。 千金方曰。 呕家多服生姜。 此是呕家圣药。 生姜辛散。 于是吐多者加之。 ○下多者还用白术。 气泄而不收则下多。 术甘壅补。 使正气收而不下泄也。 或曰湿胜则濡泄。 术专除湿。 于是下多者加之。 ○悸者加茯苓。 饮聚则悸。 茯苓味甘渗泄。 伏水是所宜也。 ○渴欲得水者。 倍加术。 津液不足则渴。 术甘以补津液。 故加之○腹中痛者加人参。 虚则痛。 内经曰。 补可以去弱。 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寒多者。 加干姜。 以辛热能散寒也。 ○腹满者去白术、加附子。 内经曰。 甘者令人中满。 术甘壅补。 于腹中满者则去之。 附子味辛热。 气壅郁。 腹为之满。 以热胜寒。 以辛散满。 故加附子。 内经曰。 热者寒之。 寒者热之。 此之谓也。 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末。 炼蜜为丸。 如鸡子黄大。 以沸汤数合。 研碎。 温服之。 日三二服。 【建中汤】内经曰。 肝生于左。 肺藏于右。 心位在上。 肾处在下。 左右上下。 四脏居焉。 脾者土也。 应中为中央。 处四脏之中州。 治中焦。 生育荣卫。 通行津液。 一有不调。 则荣卫失所育。 津液失所行。 必以此汤温中益脾。 是以建中名之焉。 胶饴味甘温。 甘草甘平。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 建脾者必以甘为主。 故以胶饴为君。 而甘草为臣。 桂辛热。 辛散也。 润也。 荣卫不足。 润而散之。 芍药味酸微寒。 酸。 收也。 泄也。 津液不逮。 收而行之。 是以桂芍药为佐。 生姜味辛温。 大枣味甘温。 胃者卫之源。 脾者荣之本。 黄帝针经云。 荣出中焦。 卫出上焦是也。 卫为阳。 不足者益之必以辛。 荣为阴。 不足者补之必以甘。 甘辛相合。 脾胃健而荣卫通。 是以姜枣为使也。 或谓桂枝汤解表。 而芍药数少。 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 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 皮肤之邪为近。 则制小其服也。 故桂枝汤、芍药相佐桂枝以发散。 非与建中同体。 心腹之邪为远。 则制大其服也。 故建中汤芍药佐胶饴。 以建脾。 非与桂枝同用尔。 内经曰。 近而奇偶制小其服。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 此之谓也。 呕家不用此汤。 以味甜故也。 芍药(六两)桂枝甘草(炙。 各二两)大枣(七个去子)生姜(三两切片)胶饴(一升)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 煎至三升。 去渣。 入胶饴。 更上微火。 令消。 温服一升。 日三升。 【育气汤】通流百脉。 调畅脾元。 补中脘。 益气海。 祛阴寒。 止腹痛。 进饮食。 大益脏虚疼痛。 木香丁香藿香人参白术白茯苓缩砂白豆蔻荜澄茄炙甘草(各半两)干山药(一两)陈橘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二钱半)白檀香(半两)上十四味为末。 每服一钱至二钱。 用木瓜汤调下。 空心食前。 盐汤亦得。 【养胃进食丸】治脾胃虚弱。 心腹胀满。 面色痿黄。 肌肉消瘦。 怠惰嗜卧。 全不思食。 常服滋养脾胃。 进美饮食。 消痰逐饮。 避风寒湿冷邪气。 苍术(五两。 泔浸去皮)神曲(二两半。 炒)白茯苓(去皮)浓朴(姜制。 各二两)大麦(炒)陈皮(去白。 各一两半)白术(二两)人参甘草(炙。 各一两)上九味为末。 水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食前温姜汤送下。 粥饮亦得。 【宽中进食丸】滋形气。 喜饮食。 猪苓(去皮)半夏(各七钱)草豆蔻仁(五钱)神曲(炒半两)枳实(四钱)橘红白术泽泻白茯苓(去皮各三钱)缩砂甘草(炙)大麦(炒,各一钱半)人参青皮干生姜(炮。 各一钱)木香(半钱)一方有槟榔一钱半。 合用。 上十六味为末。 汤浸蒸饼为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米汤送下。 食前。 【和中丸】治久病厌厌不能食。 而脏腑或秘或结或溏。 此皆胃虚之所致也。 常服和中理气。 消痰去湿。 浓肠胃。 进饮食。 白术(二两四钱)浓朴(姜制。 二两)陈皮(去白。 一两六钱)半夏(汤泡一两)槟榔枳实(各五钱)甘草(炙。 四钱)木香(二钱)上八味为末。 生姜自然汁浸。 蒸饼和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温水送下。 食远服。 【安胃丸】治寒邪伤胃温中补气安胃进食。 白术(五钱)干姜(炮。 三钱)大麦(炒。 五钱)陈皮(三钱)青皮(二钱)白茯苓(去皮。 二钱)缩砂(二钱)木香(一钱半)上八味为末。 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 食远。 忌冷物。 【补中丸】补脾虚。 调胃弱。 止泻痢。 进饮食。 定痛。 浓朴(姜制一两)甘草(炙。 一两)白茯苓(去皮。 一两)陈皮(去白。 一两)干姜(半两。 炮)上五味为末。 炼蜜丸如樱桃大。 每服一丸。 白汤化下。 细嚼亦得。 空心食前。 【加减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苍术(八两)浓朴陈皮(各五两)甘草(三两)人参茯苓(各五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入姜二片。 枣子二个。 同煎至七分。 去姜枣。 带热服。 空心食前。 或入盐沸汤点服亦得。 【嘉禾散】补脾胃治五噎五膈。 枇杷叶(去毛炙)薏苡仁(炒)白茯苓人参缩砂(各一两)大腹子随风子杜仲石斛藿香叶木香沉香丁香陈皮(冬三钱)谷槟榔五味子白豆蔻青皮桑白皮(各半两)白术(二两)神曲半夏曲(各一钱)甘草(炙。 一两半)上二十四味。 为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姜二片。 枣三个。 同煎至七分。 温服不拘时。 【白术散】治诸病烦渴。 津液内耗。 不问阴阳。 皆可服之。 大能止烦渴。 生津液。 干葛(二两)白术人参茯苓(去皮)甘草(炙)藿香木香(各一两)上七味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煎至一盏。 去渣温服。 不拘时。 【缓中丸】治脾胃虚弱。 六脉拘急。 而指下虚。 食少而渴不止。 心下痞。 腹中或痛。 或腹中窄狭如绳束之急。 小便不利而急。 大便不调。 精神短少。 此药专治大渴不止。 腹中急束。 而食减少。 神妙。 自晒生姜白茯苓(去皮)陈皮(各一两。 去白)上为末。 炼蜜丸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 白汤送下。 细嚼亦得空心食前。 ○如脉弦急。 或腹中急甚。 加人参、甘草各三钱。 【沉香鳖甲散】治一切劳伤诸虚百损。 干蝎(二钱半)沉香人参木香巴戟牛膝黄柴胡白茯苓荆芥半夏当归秦艽(各半两)附子官桂鳖甲(各一两)羌活熟地黄(各七钱半)肉豆蔻(四个)上十九味为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葱白二寸。 姜三片。 枣二个。 同煎至七分。 去姜、葱、枣。 空心食前服。 【十华散】补暖元气。 调理脾胃风劳。 解二毒伤寒。 除腰膝疼痛。 疗酒色衰惫。 霍乱吐利。 偏风顽脉脾痛。 香港脚注肿。 行步不得等证。 神效不可俱述。 附子(炮。 去皮脐)桂心人参白术(炒)黄干姜(炮)青皮(去白。 炒)羌活(各一两)甘草(半两炙)五加皮(一两。 吴茱萸一两。 以水一碗同煮。 至水尽为度。 去茱萸不用。 出五加皮切片焙)上十味为粗末。 每服二大钱。 水一中盏。 姜三片。 枣二个。 煎六分。 去滓温服。 不拘时。 【沉香温脾汤】治脾胃虚冷。 心腹疼痛。 呕吐恶心。 腹胁胀满。 不思饮食。 四肢倦怠。 或泄泻吐利。 沉香木香丁香附子(炮。 去皮脐)官桂人参缩砂川姜(炮)白豆蔻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十一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姜五片。 枣一个。 煎至七分。 去滓热服。 空心食前。 作粗末亦可。 【浓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 心腹胀满。 及秋冬客寒犯胃。 时作疼痛。 或戌火已衰。 不能运化。 又加客寒。 聚为满痛。 散以辛热。 佐以苦甘。 以淡泄之。 气温胃和。 痛自止矣。 浓朴(姜制)橘皮(去白。 各一两)干姜(七钱)甘草(炙)草豆蔻茯苓(去皮)木香(各半两)上七味为粗末。 每服五钱匕。 水二盏。 姜三片。 煎一盏。 去滓温服。 食前。 忌一切冷物。 【双和汤】治虚劳养气血。 白芍药(七两半)当归(四两)黄熟地黄川芎(各三两)甘草官桂(各二两二钱)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半。 姜三片。 枣一个。 煎至六分。 空心食前服。 【小沉香丸】和中顺气。 嗜食消痰。 又治痰及酒后干呕痰涎。 气噎痞闷。 甘草(炙。 二两八钱)益智仁(一两八钱)舶上丁香皮(三两四钱)甘松(一两八钱。 去土)广术(炮)缩砂(各四钱)沉香(六钱)香附子(一两八钱。 去毛)上八味为末。 汤浸蒸饼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 食后姜汤送下。 或嚼亦得。 【木香分气丸】善治脾胃不和。 心腹胀满。 胁肋膨胀。 胸膈注闷。 痰嗽喘息。 干呕醋心。 咽喉不利。 饮食不化。 气不宣畅。 并皆治之。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姜黄干生姜当归白术玄胡索广术(炮)三棱(炮)赤茯苓(去皮)肉豆蔻(各等分)上十三味为末。 白曲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食后姜汤下。 日三服。 忌马齿苋、生茄子。 ○秋冬加丁香【木香饼子】快气消食。 利胸膈。 化痰涎。 止宿酒痰呕。 吐哕恶心。 木香官桂(去皮)姜黄香附(炒。 去毛)香白芷甘松(去土)川芎缩砂仁(以上各二两)甘草(炙。 半两)上九味为末。 水和捻成饼子。 每服十数饼。 细嚼姜汤送下。 不拘时候。 【法制陈皮】消食化气。 宽利胸膈。 美进饮食。 茴香(炒)青盐(炒)甘草(各二两。 炙)干生姜乌梅肉(各半两)白檀(二钱半)上六味为末。 外以陈皮半斤。 汤浸去白。 净四两。 切作细条子。 用水一大碗。 煎药末三两同陈皮条子一处。 慢火煮。 候陈皮极软。 控干。 少时用干药末拌匀焙干。 每服不拘多少。 细嚼。 温姜汤下。 不拘时。 卷五温中益气治验中书左丞相史公。 年六旬有七。 至元丁卯九月间。 因内伤自利数行。 觉肢体沉重。 不思饮食。 嗜卧懒言语。 舌不知味。 腹中疼痛。 头亦痛而恶心。 医以通圣散大作剂料服之。 覆以浓衣。 遂大汗出。 前证不除而反增剧。 易数医。 四月余不愈。 予被召至燕。 命予治之。 予诊视得六脉沉细而微弦。 不欲食。 食即呕吐。 中气不调。 滞于升降。 口舌干躁。 头目昏眩、肢体倦怠。 足冷。 卧不欲起。 丞相素不饮酒。 肢体本瘦。 又因内伤自利。 又复获汗。 是重竭津液。 脾胃愈虚。 不能滋荣周身百脉。 故使然也。 非甘辛、大温之剂。 则不能温养其气。 经云。 脾欲缓急。 食甘以缓之。 又脾不足者。 以甘补之。 黄、人参之甘。 补脾缓中。 故以为君。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当归辛温。 和血润燥。 木香辛温。 升降滞气。 生姜、益智、草豆蔻仁辛甘大热。 以荡中寒。 理其正气。 白术、炙甘草、橘皮。 甘苦温乃浓肠胃。 麦面宽肠胃而和中。 神曲辛热。 导滞消食而为佐使也。 上件咀一两。 水煎服之。 呕吐止。 饮食进。 越三日。 前证悉去。 左右侍者曰。 前证虽去。 九日不大便。 如何。 予曰。 丞相年高气弱。 既利且汗。 脾胃不足。 阳气亏损。 津液不润也。 岂敢以寒凉有毒之剂下之。 仲景曰。 大发汗后。 小便数。 大便坚。 不可用承气汤。 如此虽内结。 宜以蜜煎导之。 须臾去燥屎二十余块。 遂觉腹中空快。 上下气调。 又以前药服之。 喜饮食。 但有所伤。 则以橘皮枳术丸消导之。 至月余。 其病乃得平复。 丞相曰。 病既去矣。 当服何药以防其复来。 予曰。 不然。 但慎言语。 节饮食。 不可服药。 夫用药如用刑民。 有罪则刑之。 身有疾则药之。 无罪妄刑。 是谓疟民。 无病妄药。 反伤正气。 军志有曰。 允当则归。 服而舍之可也。 丞相说而然之。 【参术调中汤】治内伤自利。 脐腹痛。 肢体倦。 不喜食。 食即呕。 嗜卧懒言。 足冷。 头目昏。 人参黄(各五钱)当归身浓朴(姜制)益智仁草豆蔻木香白术甘草(炙)神曲(炒)麦面橘皮(各三钱)上十二味、锉如麻豆大。 每服一两。 水二盏。 生姜三片。 煎至一盏。 去滓温服。 食前。 卷五劳倦所伤虚中有热金匮要略云。 夫男子平人脉大者为劳。 极虚亦为劳。 男子色薄者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脉浮者。 里虚也。 男子脉虚。 沉弦无力。 寒热气促。 里急。 小便不利。 面色白。 时目眩兼衄。 少腹满。 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 其脉浮大。 手足烦。 春夏剧。 秋冬瘥。 阴寒精自出。 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微弱而涩。 为无子。 精气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 阴头寒。 目瞑。 发落。 脉极虚芤迟。 为清谷亡血失精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 女子梦交。 桂枝(去皮)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 炙)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五味。 咀。 水七升。 生姜三片切。 大枣十二个擘。 煎至三升。 去渣。 分三服。 短剧云。 脉浮。 汗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 故曰二加龙骨汤。 【黄建中汤】治诸虚不足。 或因劳伤过度。 或因病后不复。 黄官桂(各三两)甘草(二两)白芍药(六两)上四味为咀。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生姜三片。 枣一个。 同煎至七分。 去渣。 入饧少许。 再煎令溶。 稍热服。 空心食前。 ○集验云。 呕苦加生姜。 腹满去饧、枣。 加茯苓。 肺虚损补气。 加半夏五两为妙。 【人参黄散】治虚劳客热。 肌肉消瘦。 四肢倦怠。 五心烦热。 咽干颊赤。 心忡潮热。 盗汗减食。 咳嗽脓血。 胸胁不利。 人参(去芦。 一两)秦艽茯苓(各二两)知母(二两半)桑白皮(一两半)桔梗(一两)紫菀(一两半)柴胡(二两半)黄(三两半)地骨皮(二两)生地黄(二两)半夏(汤泡七次)赤芍药(各一两半)天门冬(去心。 三两)鳖甲(三两。 酥炙。 去裙)炙甘草(一两半)上十六味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煎七分。 去渣服。 食远。 【续断汤】治骨蒸热劳。 传尸瘦病。 潮热烦躁。 咳嗽气急身体疼痛。 口干盗汗。 神效方。 生地黄桑白皮(各五两)续断紫菀青竹茹五味子桔梗(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赤小豆(半升)上九味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小麦五十粒。 煎至一盏。 去渣温服。 食后。 日三服。 兼治咳嗽唾脓血。 童男室女亦可服。 【柴胡散】治虚劳羸瘦。 面色痿黄。 四肢无力。 不思饮食。 夜多盗汗。 咳嗽不止。 地骨皮(一两半)柴胡鳖甲(去裙。 醋炙)知母(各一两)五味子(半两)上五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半。 乌梅两个。 青蒿五叶。 煎至一盏。 去渣温服。 食后。 【秦艽鳖甲散】治骨蒸壮热。 肌肉消瘦。 唇红。 颊赤。 气粗。 四肢困倦。 夜有盗汗。 柴胡鳖甲(去裙。 酥炙。 用九肋者)地骨皮(各一两)秦艽当归知母(各半两)上六味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一盏、青蒿五叶。 乌梅一个。 煎至七分。 去渣温服。 空心临卧各一服。 【人参地骨皮散】治脏中积冷。 营中热。 按之不足。 举之有余。 阴不足阳有余之脉也。 人参地骨皮柴胡黄生地黄(各一两半)知母石膏(各一两)茯苓(半两)上八味咀。 每服一两。 水一盏。 姜三片。 枣一枚。 煎至一盏。 去渣细细温服。 连夜顿服。 间服生精补虚地黄丸。 【地仙散】治心脏积热口干。 或烦渴。 颊赤。 舌涩。 生津液。 兼治汗后余热地骨皮防风(各一两)人参甘草(各半两)上四味。 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青蒿五七叶。 煎至七分。 去渣温服。 无时。 无青蒿。 用竹叶五七片。 【调中益气汤】治因饥饱劳役。 损伤脾胃。 元气不足。 其脉弦或洪缓。 按之无力。 中指下时一涩。 其证身体。 沉重。 四肢困倦。 百节烦疼。 胸满短气。 膈咽不通。 心烦不安。 耳鸣耳聋。 目有瘀肉。 热壅如火。 视物昏花。 口中沃沫。 饮食失味。 忽肥忽瘦。 怠惰嗜卧。 溺色变赤。 或清利而数。 或上饮下便。 或时飧泄。 腹中虚痛。 不思饮食。 黄(一钱)人参甘草(炙)当归白术(各钱半)白芍药柴胡升麻(各三分)橘皮(二分)五味子(十五个)上十味。 咀。 作一服。 水二盏。 煎至一盏。 去滓。 温服。 食前。 论曰。 内经云。 劳则气耗。 热则气伤。 以黄甘草之甘。 泄热为主。 以白芍药。 五味子之酸。 能收耗散之气。 又曰。 劳者温之。 损者温之。 以人参甘温。 补气不足。 当归辛温。 补血不足。 故以为臣。 白术、橘皮。 甘苦温。 除胃中客热。 以养胃气而为佐。 升麻、柴胡苦平。 味之薄者。 阴中之阳。 为脾胃之气下溜。 上气不足。 故从阴引阳以补之。 又以行阳明之经为使也。 【当归补血汤】治肌热躁热。 困渴引饮。 目赤面红。 昼夜不息。 其脉洪大而虚。 重按全无。 内经曰。 脉虚则血虚。 血虚则发热。 证象白虎。 惟脉不长实为辨也。 误服白虎汤必危。 此病得之于肌困劳役。 黄(一两)当归(二钱。 酒洗)上二味。 咀。 作一服。 水三盏。 煎至一盏。 去渣。 温服。 食前。 【犀角紫河车丸】治传尸劳。 服三月必平复。 其余劳证。 只数服便愈。 此药神效。 紫河车(一具。 即小儿胞衣是也。 米泔浸之一宿。 洗净。 焙干用)鳖甲(酥炙)桔梗(去芦)胡黄连芍药大黄贝母(去心)败鼓皮心(醋炙)龙胆草黄药子知母(各二钱半)犀角(镑末)蓬术芒硝(各一钱半)朱砂(二线)上十五味为末。 炼蜜丸如桐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二十丸。 温酒送下。 空心食前服之。 如膈热。 食后服之。 重病不过一料。 【人参柴胡散】治邪热客于经络。 肌热痰嗽。 五心烦躁。 头目昏痛。 夜有盗汗。 此药补和真气。 解劳倦。 及妇人血热虚劳骨蒸。 人参白术白茯苓柴胡甘草(炙)半夏曲当归。 干葛赤芍药(各等分)上九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 姜四片。 枣二个。 煎至八分。 带热服。 不拘时候。 但是有劳热证皆可服。 病退即止。 大抵透肌解热。 干葛为君。 柴胡次之。 所以升麻葛根汤为解肌之冠也。 【清神甘露丸】治男子妇人虚劳。 病患不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并皆治之。 生地黄汁牛乳汁(生用)白莲藕汁(各等分)上三味。 用砂石器内。 以文武火熬成膏子。 用和后药。 人参白术黄连胡黄莲五味子黄(各等分)上六味为末。 用前膏子和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 煎人参汤送下。 不拘时。 【双和散】治邪入经络。 体瘦肌热。 推陈致新。 解利伤寒、时疾、中、伏暑。 柴胡(四两)甘草(一两)上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煎至八分。 食后热服。 此药冬月可以润肺止咳嗽。 除壅热。 春夏可以御伤寒时气。 解暑毒。 居常不可缺。 不以长幼。 皆可服之。 【四君子汤】治荣卫气虚。 人参甘草茯苓白术上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 通温服。 不拘时。 【猪肚丸】治男子肌瘦气弱。 咳嗽。 渐成劳疾。 牡蛎()白术(各四两)苦参(三两)上三味为末。 以猪肚一个煮烂熟。 锉研如膏。 和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米饮汤送下。 日三四服。 此药神效。 瘦者服之即肥。 莫测其理。 【酸枣仁丸】治胆经不足。 心经受热。 精神昏愦。 恐畏多惊。 情思不乐。 时有盗汗。 虚烦不眠。 朝瘥暮剧或发眩运。 地榆酸枣仁(炒。 各一两)茯苓菖蒲人参(各半两)丹砂(二钱。 研)上六味为末。 水蜜面糊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煎人参汤送下。 不拘时。 米饮汤亦得。 【定志丸】治心气不足。 远志菖蒲(各二两)人参白茯苓(各三两)上为末,蜜丸如桐子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七丸。 加至二十丸。 温米汤下。 食后。 临卧。 日三服。 【麦煎散】治诸虚不足。 及新病暴虚。 津液不固。 体常自汗。 夜卧即甚。 久而不止。 羸瘠枯瘦。 心忪惊惕。 短气烦倦。 牡蛎()黄麻黄根(各等分)上三味为粗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小麦百余粒。 煎至一盏。 去渣。 热服。 不拘时。 日进三服。 【独圣散】治盗汗及虚汗不止。 上以浮小麦。 不以多少。 文武火炒令焦。 为细末。 每服二钱。 米饮汤调下。 频服为佳。 一法取陈小麦同干枣煎服。 更妙。 【温粉】治多汗不止。 烦躁不得眠。 扑之。 白术白芷本川芎(各等分)上四味。 捣为细末。 每末一两。 入米粉三两和匀。 用粉扑周身。 能止汗。 卷五虚中有热治验建康道按察副使奥屯周卿子。 年二十有三。 至元戊寅三月间病发热。 肌肉消瘦。 四肢困倦。 嗜卧盗汗。 大便溏多。 肠鸣不思饮食。 舌不知味。 懒言语。 时来时去。 约半载余。 请予治之。 诊其脉浮数。 按之无力。 正应王叔和浮脉歌云。 脏中积冷荣中热。 欲得生精要补虚。 先灸中脘。 乃胃之经也。 使引清气上行。 肥腠理。 又灸气海。 乃生发元气。 滋荣百脉。 长养肌肉。 又灸三里。 为胃之合穴、亦助胃气。 撤上热。 使下于阴分。 以甘寒之剂泻热。 其佐以甘温。 养其中气。 又食粳米羊肉之类。 固其胃气。 戒于慎言语。 节饮食。 惩忿窒欲。 病气日减。 数月。 气得平复。 逮二年。 肥盛倍常。 或曰。 世医治虚劳病。 多用苦寒之剂。 君用甘寒之药。 羊肉助发热。 人皆忌之。 令食羊肉粳米之类。 请详析之。 予曰。 内经云。 火位之主。 其泻以甘。 藏气法时论云。 心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 以甘泻之。 泻热补气。 非甘寒不可。 若以苦寒以泻其土。 使脾土愈虚。 火邪愈盛又曰。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 十剂云。 补可去弱。 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先师亦曰。 人参能补气虚。 羊肉能补血虚。 虚损之病。 食羊肉之类。 何不可之有。 或者叹曰。 洁古之学。 有自来矣。 发布时间:2025-11-07 23:33:41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