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三 内容: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癸丑春。 城令张君。 年三十有余。 身体丰肥。 精神康健。 饮食倍于常人。 太医王彦宝曰。 君肥盛如此。 若不预服凉药。 恐生热疾。 张君从之。 遂服三一承气汤二两。 下利三十余行。 异日。 觉阴阴腹痛。 且不欲食。 食而无味。 心下痞满。 精神困倦。 次添胸膈闭塞。 时作如刀刺之痛。 稍多食则醋心腹胀。 不能消化。 以此告予。 予曰。 昔君刚强。 饮啖如常。 血气周流。 循其天度。 十二脏之相使。 各守所司。 神气冲和。 身体太平。 君自戕贼。 冲气败乱而致病如此。 虽悔何及。 予遂以四君子汤甘温之剂。 补脾安胃。 更加人参、黄、升麻。 升阳补气。 戒以慎起居。 节饮食。 服之月余。 胸中快利而痛止。 病气虽去。 终不复正气。 未几三旬中风而死。 灵兰秘典云。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 以为天下者。 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启玄子云。 心不明。 邪正一。 邪正一。 则损益不分。 损益不分。 则动之凶咎。 陷身于羸瘠矣。 故形乃大伤。 夫主不明。 则委于左右。 委于左右。 则权势妄行。 权势妄行。 则吏不奉法。 吏不奉法。 则民众失所。 而皆受枉曲矣。 且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本不获安。 国将何有。 宗庙之主。 安得不至于倾危乎。 故曰戒之戒之。 张君安危不察。 损益不分。 妄加治疗以召其祸。 可痛也哉。 此既往不可咎。 后人当以此为明鉴。 卷三时气传染总帅相公。 年近七旬。 戊午秋南征。 过扬州。 俘虏万余口。 内选美色室女近笄年者四。 置于左右。 予因曰。 总帅领十万余众。 深入敌境。 非细务也。 况年高气弱。 凡事宜慎。 且新虏之人。 惊忧气蓄于内。 加以饮食不节。 多致疾病。 近之则邪气相传。 其害为大。 总帅笑而不答。 其副帅时亦在坐。 异日召予曰。 我自十三岁从征回鹘。 此事饱经。 汝之言深可信矣。 至腊月中班师。 值大雪三日。 新掠人不禁冻馁。 皆病头疼咳嗽。 腹痛自利。 多致死亡者。 逮春正月至汴。 随路多以礼物来贺。 相公因痛饮数次。 遂病。 脉得沉细而弦。 三四动而一止。 其证头疼。 咳嗽。 自利腹痛。 与新虏人病无异。 其脉短涩。 其气已衰。 病已剧矣。 三日而卒。 邪气害人。 其祸如此。 内经云。 乘年之虚。 遇月之空。 失时之和。 因而感邪。 其气至骨。 又曰。 避邪如避矢石。 钱仲阳亦曰。 粪履不可近襁褓。 婴儿多生天吊惊风。 亦犹正气尚弱。 不能胜邪故也。 由是观之。 圣贤之言。 信不诬矣。 卷三戒妄下真定钞库官李提举。 年逾四旬。 体干魁梧。 肌肉丰盛。 其僚友师君告之曰。 肥人多风证。 君今如此。 恐后致中风。 搜风丸其药推陈致新化痰。 宜服之。 李从其言。 遂合一料。 每日服之。 至夜下五行。 如是半月。 觉气短而促。 至一月余。 添怠惰嗜卧。 便白脓。 小便不禁。 足至膝冷。 腰背沉痛。 饮食无味。 仍不欲食。 心胸痞满。 时有躁热。 健忘。 恍惚不安。 凡三易医皆无效。 因陈其由。 请予治之。 予曰。 孙真人云。 药势有所偏助。 令人脏气不平。 药本攻疾。 无病不可饵。 平人谷入于胃。 脉道乃行。 水入于经。 其血乃成。 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 荣散卫亡。 神无所根据。 君本身体康强。 五脏安泰。 妄以小毒之剂。 日下数行。 初服一日。 且推陈下行。 疏积已去。 又何推焉。 今饮食不为肌肤。 水谷不能运化精微。 灌溉五脏六腑。 周身百脉。 神将何根据。 故气短而促者。 真气损也。 怠惰嗜卧者。 脾气衰也。 小便不禁者。 膀胱不藏也。 便下脓血者。 胃气下脱也。 足寒而逆者。 阳气微也。 时有躁热、心下虚痞者。 胃气不能上荣也。 恍惚健忘者。 神明乱也。 金匮要略云。 不当下而强下之。 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 前证所生非天也。 君自取之。 治虽粗安。 促君命期矣。 李闻之。 惊恐。 汗浃于背。 起谓予曰。 妄下之过。 悔将何及。 虽然。 君当尽心救其失。 予以谓病势过半。 命将难痊。 固辞而退。 至秋疾甚作。 医以夺命散下之。 躁热喘满而死。 内经曰。 诛罚无过。 是谓大惑。 如李君者。 盖内经所谓大惑之人也。 卫生君子。 可不戒哉。 卷三轻易服药戒何秀才一女子病。 其父谓予曰。 年十三时。 五月间。 因伤冷粉。 腹中作痛。 遂于市药铺中。 赎得神芎丸服之。 脐腹渐加冷疼、时发时止。 今逾七八年不已。 何也。 答曰。 古人云。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良医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 据所伤之物。 寒也。 所攻之药。 亦寒也。 重寒伤胃。 其为冷痛。 岂难知哉。 凡人之脾胃。 喜温而恶冷。 况女子幼小。 血气尚弱。 不任其寒。 故阳气潜伏。 寒毒留连。 久而不除也。 治病必先求其本。 当用温中养气之药。 以救前失。 服之月余方愈。 呜呼。 康子馈药。 孔子拜而受之。 以未达不敢尝。 此保生之重者也。 奈何常人命医。 拱默而令切脉。 以谓能知病否。 且脉者。 人之血气附行于经络之间。 热胜则脉疾。 寒胜则脉迟。 实则有力。 虚则无力。 至于所伤何物。 岂能别其形象乎。 医者不可不审其病源。 而主家不可不说其病源。 如何氏女子。 不以病源告医。 而求药于市铺。 发药者亦不审其病源而以药付之。 以致七八年之病。 皆昧此理也。 孙真人云。 未诊先问。 最为有准。 东坡云。 只图愈疾。 不图困医。 二公之语。 其有功于世大矣。 卷三妄投药戒高郎中家。 好收方书。 及得效药方。 家人有病。 自为处治。 亦曾有效。 中统庚申五月间。 弟妇产未盈月。 食冷酪苦苣及新李数枚。 渐觉腹中痛。 太夫人以自合槟榔丸七十丸服之。 至夜痛尤甚。 恐药力未达。 又进五十丸。 须臾间大吐且泻。 其痛增极。 肢体渐冷。 口鼻气亦冷。 急求医疗。 未至而卒。 后太夫人见予。 诉其由。 曰天命耶。 药之过耶。 君试裁之。 予曰。 非难知也。 凡医治病。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此定法也。 人以血气为本。 今新产血气皆损。 胃气虚弱。 不能腐熟生硬物。 故满而痛也。 复以寒剂攻之。 又况夏月阴气在内。 重寒相合是大寒气入腹。 使阴盛阳绝。 其死何疑。 难经曰。 实实虚虚。 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 医杀之耳。 非天命也。 太夫人然其言。 噫。 曲礼谓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 其慎如此。 彼过已往而不可咎。 后之用药者。 当以此为戒之。 卷三福医治病丙辰秋。 楚丘县贾君次子二十七岁。 病四肢困倦。 躁热自汗。 气短。 饮食减少。 咳嗽痰涎。 胸膈不利。 大便秘。 形容羸削。 一岁间更数医不愈。 或曰。 明医不如福医。 某处某医。 虽不精方书。 不明脉候。 看证极多。 治无不效。 人目之曰福医。 谚云。 饶你读得王叔和。 不如我见过病证多。 颇有可信。 试命治之。 医至。 诊其脉曰。 此病予饱谙矣。 治之必效。 于肺各灸三七壮。 以蠲饮枳实丸消痰导滞。 不数服。 大便溏泄无度。 加腹痛。 食不进。 愈添困笃。 其子谓父曰。 病久瘦弱。 不任其药。 病剧遂卒。 冬予从军回。 其父以告予。 予曰。 思内经云。 形气不足。 病气不足。 此阴阳俱不足。 泻之则重不足。 此阴阳俱竭。 血气皆尽。 五脏空虚。 筋骨髓枯。 老者绝灭。 壮者不复矣。 故曰。 不足补之。 此其理也。 令嗣久病羸瘦。 乃形不足。 气短促乃气不足。 病潮作时嗜卧。 四肢困倦。 懒言语。 乃气血皆不足也。 补之惟恐不及。 反以小毒之剂泻之。 虚之愈虚。 损之又损。 不死何待。 贾君叹息而去。 予感其事。 略陈其理。 夫高医愈疾。 先审岁时太过不及之运。 察人之血气饮食勇怯。 之殊病。 有虚实浅深在经在脏之别。 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 治有缓急因用引用返正之则。 孙真人云。 凡为太医。 必须谙甲乙、素问、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仲景、叔和诸部经方。 又须妙解五行阴阳。 精熟周易。 如此方可为太医。 不尔。 则无目夜游。 动致颠损。 正五音者。 必取师旷之律吕。 而后五音得以正。 为方员者。 必取公输之规矩。 而后方员得以成。 五音方员。 特末技耳。 尚取精于其事者。 况医者人之司命列于四科。 非五音方员之比不精于医,不通于脉。 不观诸经本草。 赖以命通运达而号为福医。 病家遂委命于庸人之手。 岂不痛哉。 噫。 医者之福。 福于渠者也。 渠之福安能消病者之患焉。 世人不明此理而委命于福医。 至于伤生丧命。 终不能悟。 此惑之甚者也。 悲夫。 发布时间:2025-11-07 23:25:24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