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二 内容: 灸之不发国信副使覃公中四十九岁。 至元丙寅春。 病脐腹冷疼。 完谷不化。 足寒而逆。 皮肤不仁。 精神困弱。 诊其脉沉细而微。 遂投以大热甘辛之剂。 及灸气海百壮。 三里三穴各三七壮。 阳辅各二七壮。 三日后以葱熨。 灸疮皆不发。 复灸前穴根据前壮数。 亦不发。 十日后。 疮亦更不作脓。 疮口皆干。 癸丑岁初。 予随朝承应。 冬屯于瓜忽都地面。 学针于窦子声先生。 因询穴。 曰。 凡用针者气不至而不效。 灸之亦不发。 大抵本气空虚。 不能作脓。 失其所养故也。 更加不慎。 邪气加之。 病必不退。 异日因语针灸科忽教授。 亦以为然。 至元戊辰春。 副使除益都府判。 到任未几时。 风疾。 半身麻木。 自汗恶风。 妄喜笑。 又多健忘。 语言微涩。 医以续命汤复发其汗。 津液重竭。 其证愈甚。 因求医还家。 日久神气昏愦。 形容羸瘦。 饮食无味。 便溺遗失。 扶而后起。 屡易医药。 皆不能效。 因思内经云。 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今因此病。 而知子声先生之言矣。 或云。 副使肥甘足于口。 轻暖足于体。 使令足于前。 所为无不如意。 君言失其所养。 何也。 予曰。 汝言所养。 养口体者也。 予论所养。 养性命者也。 且覃氏壮年得志。 不知所养之正。 务快于心。 精神耗散。 血气空虚。 因致此疾。 灵枢经云。 人年十岁。 五脏始定。 血气已通。 其气在下。 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 肌肉方长。 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 肌肉坚。 血气盛满。 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皆大盛以平定。 腠理始疏。 华荣颓落。 发颇斑白。 平盛不摇。 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 善忧悲。 血气懈惰。 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始衰。 皮肤已枯。 八十岁肺气衰。 魄魂散离。 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脏枯。 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 神气皆去。 形骸独居而终矣。 盖精神有限。 嗜欲无穷。 轻丧性命。 一失难复。 其覃氏之谓欤。 卷二脱营疏五过论云。 尝贵后贱。 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名曰脱营。 镇阳有一士人。 躯干魁梧而意气雄豪。 喜交游而有四方之志。 年逾三旬。 已入任至五品。 出入从骑塞途。 姬侍满前。 饮食起居。 无不如意。 不三年。 以事罢去。 心思郁结。 忧虑不已。 以致饮食无味。 精神日减。 肌肤渐至瘦弱。 无如之何。 遂耽嗜于酒。 久而中满。 始求医。 医不审得病之情。 辄以丸药五粒。 温水送之。 下二十余行。 时值初秋。 暑热犹盛。 因而烦渴。 饮冷过多。 遂成肠鸣腹痛而为痢疾。 有如鱼脑。 以至困笃。 命予治之。 诊其脉乍大乍小。 其证反复闷乱。 兀兀欲吐。 叹息不绝。 予料曰。 此病难治。 启玄子云。 神屈故也。 以其贵之尊荣。 贱之屈辱。 心怀慕眷。 志结忧惶。 虽不中邪、病从内生。 血脉虚减。 名曰脱营。 或曰。 愿闻其理。 黄帝针经有曰。 宗气之道。 纳谷为宝、谷入于胃。 乃传之脉。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专者行于经隧。 终而复始。 常营无已。 是为天地之纪。 故气始从手太阴起。 注于阳明。 传流而终于足厥阴。 循腹里。 入缺盆。 下注肺中。 于是复注手太阴。 此营气之所行也。 故日夜气行五十营。 漏水下百刻。 凡一万三千五百息。 所谓变通者并行一数也。 故五十营备。 得尽天地之寿矣。 今病者始乐后苦。 皆伤精气。 精气竭绝。 形体毁阻。 暴喜伤阳。 暴怒伤阴。 喜怒不能自节。 盖心为君主。 神明出焉。 肺为相辅。 主行荣卫。 制节由之。 主贪人欲。 天理不明。 则十二官相使。 各失所司。 使道闭塞而不通。 由是则经营之气脱去。 不能灌溉周身。 百脉失其天度。 形乃大伤。 以此养生则殃。 何疑之有焉。 卷二泻火伤胃经历晋才卿。 膏粱而饮。 至春病衄。 医曰。 诸见血者为热。 以清凉饮子投之。 即止。 越数日。 其疾复作。 医又曰。 药不胜病故也。 遂投黄连解毒汤。 既而或止。 止而复作。 易医数回。 皆用苦寒之剂。 俱欲胜其热而已。 然终不愈。 而饮食起居。 浸不及初。 肌寒而时躁。 言语无声。 口气臭秽。 恶如冷风。 然其衄之余波。 则未绝也。 或曰。 诸见血者热。 衄、热也。 热而寒之。 理也。 今不惟不愈而反害之。 何哉。 内经曰。 以平为期。 又言下工不可不慎也。 彼惟知见血为热。 而以苦寒攻之。 抑不知苦泻土。 土、脾胃也。 脾胃、人之所以为本者。 今火为、病而泻其土。 火固未尝除而土已病矣。 土病则胃虚。 胃虚则营气不能滋荣百脉。 元气不循天度。 气随阴化而无声肌寒也。 意粗工嘻嘻以为可治。 热病未已。 寒病复起。 此之谓也。 卷二肺痿辨华严寺和上座代史侯出家。 年未四十。 至元癸酉四月间。 因澡浴大汗出。 还寺剃头。 伤风寒。 头疼。 四肢困倦。 就市中购通圣散服之。 又发之汗。 头疼少减。 再日复作。 又以通圣散发之。 发汗数回。 反添劳动喘促。 自汗恶风。 咳而有血。 懒于言语。 饮食减少。 求医治之。 医与药。 多以生姜为引子。 至六月间。 精神愈困。 饮食减少。 形体羸瘦。 或咳或唾红血极多。 扶而后起。 请予治之。 具说前由。 诊其脉。 浮数七八至。 按之无力。 予曰。 不救矣。 或曰。 何谓不救。 内经曰。 血之与汗。 异名而同类。 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 金匮要略云。 肺痿之病。 从何而得之。 师曰。 或从汗出。 又被快药下利。 重亡津液。 故得之。 今肺气已虚。 又以辛药泻之。 重虚其肺。 不死何待。 藏气法时论曰。 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补之。 辛泻之。 盖不知内经之旨。 仲景云。 祸术浅狭。 懵然不知病源为治。 乃误发汗吐下之相反。 其祸至速。 世上之士。 但务彼翕习之荣。 而莫见此倾危之败。 惟明者居然能识其本。 近取诸身。 夫何远之有焉。 其僧不数日。 果亡。 卷二下工绝气危生丁巳予从军至开州。 夏月。 有千户高国用谓予曰。 父亲年。 七十有三。 于去岁七月间。 因内伤饮食。 又值霖雨泻。 痢暴下数行。 医以药止之。 不数日又伤又泻。 止而复伤。 伤而复泄。 至十月间。 肢体瘦弱。 四肢倦怠。 饮食减少。 腹痛肠鸣。 又以李医治之。 处以养脏汤。 治之数日。 泻止后添呕吐。 又易以王医。 用丁香、藿香、人参去白、橘皮、甘草。 同为细末。 煎生姜数服而呕吐止。 延至今正月间。 饮食不进。 扶而后起。 又数日不见大便。 予问医曰。 父亲数日不见大便。 何以治之。 医曰。 老官人年过七旬。 气血衰弱。 又况泻痢半载。 脾胃又虚。 津液耗少。 以麻仁丸润之可也。 众亲商议。 一亲知曰。 冯村牛山人。 见证不疑。 有果决。 遂请治之。 诊其脉。 问其病证。 曰此是风结也。 以搜风丸百余丸服之。 利下数行而死。 予悔恨不已。 敢以为问。 予曰。 未尝亲见。 将何以言。 高千户退而去。 或者曰。 予亲见之。 细说其证。 予曰。 人以水谷为本。 今年高老人久泻。 胃中津液耗少。 又重泻之。 神将何根据。 灵枢经云。 形气不足。 病气不足。 此阴阳俱不足也。 不可泻之。 泻之则重不足。 重不足则阴阳俱竭。 血气皆尽。 五脏空虚。 筋骨髓枯。 老者绝灭。 少者不复矣。 又曰。 上工平气,中工乱脉。 下工绝气危生。 绝气危生。 其牛山人之谓欤。 卷二酸多食之令人癃至元己巳上都住。 夏月。 太保刘仲晦使引进史柔明来曰。 近一两月。 作伴数人。 皆有淋疾。 是气运使然。 是水土耶。 予思之。 此间别无所患。 此疾独公所有之。 殆非运气水土使然。 继问柔明近来公多食甚物。 曰。 宣使赐木瓜百余对。 遂多蜜煎之。 每客至以此待食。 日三五次,予曰。 淋由此也。 内经曰。 酸多食之令人癃。 可与太保言之。 夺饮则已。 一日。 太保见予问曰。 酸味致淋。 其理安在。 予曰。 小便主气。 针经云。 酸入于胃。 其气涩以收。 上之两焦。 弗能出入也。 不出则留胃中。 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之胞。 胞薄以懦。 得酸则缩绻。 约而不通。 水道不行。 故癃而涩。 乃作淋也。 又曰。 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 伤在五味。 五味口嗜而欲食之。 必自裁制。 勿使过焉。 五味过则皆能伤其正。 岂止酸味耶。 太保欢曰。 凡为人子不可不知医。 信哉。 卷二冬藏不固刑部侍郎王立甫之婿。 发二十五岁。 至元丁卯十一月间。 困劳役忧思烦恼。 饮食失节而病。 时发躁热。 肢体困倦。 盗汗湿透其衾。 不思饮食。 气不足一息。 面色青黄不泽。 请予治之。 具说前证。 诊其脉。 浮数而短涩。 两寸极小。 予告曰。 此危证也。 治虽粗安。 至春必死。 当令亲家知之。 夫人不以为然。 遂易医。 至正月躁热而卒。 异日。 立甫同外郎张介夫来谓予曰。 吾婿果如君言。 愿闻其理。 予曰。 此非难知也。 内经曰。 主胜逆。 客胜从。 天之道也。 盖时令为客。 人身为主。 冬三月人皆惧寒。 独渠躁热盗汗。 是令不固其阳。 时不胜其热。 天地时令。 尚不能制。 药何能为。 冬乃闭藏之月。 阳气当伏于九泉之下。 至春发为雷。 动为风。 鼓坼万物。 此奉生之道也。 如冬藏不固。 则春生不茂。 又有疫疠之灾。 且人身阳气。 亦当伏潜于内。 不敢妄扰。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此冬藏之应也。 令婿汗出于闭藏之月。 肾水已涸。 至春何以生木。 阳气内绝。 无所滋荣。 不死何待。 二君乃叹息而去。 卷二主胜客则逆古廉韩子玉父。 年逾六旬有三。 病消渴。 至冬添躁热。 须裸袒。 以冰水喷胸腋乃快。 日食肉面数回。 顷时即饥。 如此月余。 命予治疗。 诊得脉沉细而疾。 予以死决之。 子玉及弟泣跪予前曰。 病固危笃。 君尽心救治。 则死而无悔。 予答曰。 夫消之为病。 其名不一。 曰食亦。 曰消中。 曰宣疾。 此膏粱之所致也。 阳明化燥火。 津液不能停。 自汗小便数。 故饮一溲二。 胃热则消谷善饥。 能食而瘦。 王叔和云。 多食亦饥虚是也。 此病仲景所谓春夏剧。 秋冬瘥。 时制故也。 令尊今当瘥之时反剧。 乃肾水干涸不能制其心火。 而独旺于不胜之时。 经曰。 当所胜之时而不能制。 名曰真强。 乃孤阳绝阴者也。 且人之身为主。 天令为客。 此天令大寒。 尚不能制其热。 何药能及。 内经曰。 主胜逆。 客胜从。 正以此也。 设从君治疗。 徒劳而已。 固辞而归。 遂易医与灸。 不数日而卒。 其后子玉感予之诚。 相好愈浓。 卷二用药无据反为气贼北京按察书吏李仲宽。 年逾五旬。 至元己巳春。 患风证。 半身不遂。 四肢麻痹。 言语謇涩。 精神昏愦。 一友处一法。 用大黄半斤。 黑豆三升。 水一斗。 同煮豆熟。 去大黄。 新汲水淘净黑豆。 每日服二三合。 则风热自去。 服之过半。 又一友云。 通圣散、四物汤、黄连解毒汤。 相合服之。 其效尤速。 服月余。 精神愈困。 遂还真定。 归家养病。 亲旧献方无数。 不能悉录。 又增喑哑不能言。 气冷手足寒。 命予诊视。 细询前由。 尽得其说。 予诊之。 六脉如蛛丝细。 予谓之曰。 夫病有表里虚实寒热不等。 药有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 君所服药无考凭。 故病愈甚。 今为不救。 君自取耳。 未几而死。 有曹通甫外郎妻萧氏。 六旬有余。 孤寒无根据。 春月忽患风疾。 半身不遂。 语言謇涩。 精神昏愦。 口眼斜。 与李仲宽证同。 予刺十二经井穴。 接其经络不通。 又灸肩井、曲池。 详病时月。 处药服之。 减半。 予曰。 不须服药。 病将自愈。 明年春。 张子敬郎中家见行步如故。 予叹曰。 夫人病全得不乱服药之力。 由此论李仲宽乱服药。 终身不救。 萧氏贫困。 恬自如获安。 内经曰。 用药无据。 反为气贼。 圣人戒之。 一日。 姚雪斋举许先生之言曰。 富贵人有二事反不如贫贱人。 有过恶不能匡救。 有病不能医疗。 噫。 其李氏之谓欤。 发布时间:2025-11-07 23:21:14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