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一 内容: 春服宣药辨戊申春。 先师东垣老人论春月奉生之道。 月令云。 是月也。 不可以称兵称兵。 必天殃。 毋杀孩虫胎夭飞鸟。 毋伐。 山林。 又云。 祭先脾。 孟春行冬令。 则首种不入。 行秋令则民大疫。 故国有春分停刑之禁。 十二经有取决于胆之戒。 仲景云大法、春宜吐。 故少阳证禁下。 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少阳用事。 万物方生。 折之则绝生化之源。 此皆奉生之道也。 有假者反之。 且春初服宣药者。 乃伐天和而损脾胃。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予因演先师之论。 着为此论。 世传宣药、以牵牛、大黄之类。 或丸或散。 自立春后。 无病之人服之。 辄下数行。 云凡人于冬三月。 浓衣暖食。 又近于火。 致积热于内。 春初若不宣泄。 必生热疾。 又云。 解三焦积热。 去五脏余毒。 殆无此理。 方冬严气凝寒。 浓衣暖食近火。 所以敌天气之寒也。 冬裘夏葛。 冬饮汤而夏饮水。 皆自然之道。 何积热于内而生疾乎。 且阴阳偏胜则疾。 果三焦积热。 是阳亢阴绝。 岂有得生之理哉。 故难经云。 腑病易治。 脏病难愈。 邪气中脏。 病之极矣。 今言五脏俱有邪毒。 则神将何根据。 内经亦曰。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 予而勿夺。 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 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 夏为寒变。 奉长者少。 又曰。 必先岁气。 无伐天和。 故智者之养生也。 必顺四时。 适寒温。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邪僻不至。 又曰。 苍天之气清净。 则志意治。 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 弗能害也。 失之则内闭九窍。 外壅肌肉。 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 气之削也。 当少阳用事。 万物向荣生发之时。 惟当先养脾胃之气。 助阳退阴。 应乎天道以使之平。 今反以北方寒水所化、气味俱浓、苦寒之剂投之。 是行肃杀之令于奉生之月。 当升反降。 伐脾胃而走津液。 使营运之气减削。 其不能输精皮毛经络必矣。 奉长之气。 从何而生。 脏腑何所以禀受。 脾胃一衰。 何病不起。 此诛罚无过。 是谓大惑。 无病生之。 有病甚之。 所谓春服宣药者。 自轩岐而下。 历代明医。 俱无是说。 呜呼。 此理明白。 非难知也。 世多雷同。 莫革其弊。 深可痛哉。 凡有志保生者。 但以圣贤之言为准。 则可免疑误之悔。 夭折之祸矣。 卷一革春服宣药歌天与圣人同一体。 长养万物不言利。 黄帝内经福万世。 惟恐生民触邪气。 调神四气谨根据行。 身体康强无病滞。 去圣逾远医道衰。 谁解非非而是是。 初春宣药服寒凉。 无故令人遭疫疠。 肠鸣腹痛下数行。 脾土既衰复损胃。 周身百脉失经常。 安乐身中强生事。 少阳用事物向荣。 一夜风霜反凋弊。 春不生荣秋不收。 奉养之气从何至。 四时失序化难成。 血气一衰神不炽。 主明下安养生昌。 心不明时灾患继。 哀哉此理久不明。 故以言理革其弊。 保生君子勿他求。 当向内经求圣意。 卷一无病服药辨谚曰。 无病服药。 如壁里安柱。 此无稽之说。 为害甚大。 夫天之生物。 五味备焉。 食之以调五脏。 过则生疾。 故经云。 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 伤在五味。 又曰。 五味入胃。 各归其所喜。 攻酸先入肝。 辛先入肺。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咸先入肾。 久而增气。 气增而久。 夭身之由也。 又云。 酸走筋。 辛走气。 苦走骨。 咸走血。 甘走肉。 五味口嗜而欲食之。 必自裁制。 勿使过焉。 至于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食之。 补精益气。 倘用之不时。 食之不节。 犹或生疾。 况药乃攻邪之物。 无病而可服焉。 圣济经曰。 彼修真者。 蔽于补养。 轻饵药石。 阳剂刚胜。 积若燎原。 为消狂痈疽之属。 则天癸竭而荣涸。 阴剂柔胜。 积若凝冰。 为洞泄寒中之属。 则真火微而卫散。 一味偏胜。 一脏偏伤。 一脏既伤。 四脏安得不病。 唐孙思邈言药势有所偏胜。 令人脏气不平。 裴谏唐宪宗曰。 夫药以攻疾。 非朝夕常用之物。 况金石性酷烈有毒。 又加炼以火气。 非人五脏所能禁。 至于张皋谏穆宗曰。 神虑清则气血和。 嗜欲多而疾作。 夫药以攻疾。 无疾不可饵。 故昌黎伯铭李子之墓曰。 余不知服食说自何世起。 杀人不可计。 而世慕尚之益至。 此其惑也。 今直取目见。 亲与之游。 而以药败者。 六七公。 以为世诫。 工部尚书归登、殿中御史李虚中、刑部尚书李逊、弟刑部侍郎建、襄阳节度使工部尚书孟简、东川节度使御史大夫卢植、金吾将军李道古。 今又复取目见者言之。 僧阎仲章服火炼丹砂二粒。 项出小疮。 肿痛不任。 牙痒不能嚼物。 服凉膈散半斤始缓。 后饮酒辄发。 药以寒凉之剂则缓。 终身不愈。 镇人李润之。 身体肥盛。 恐生风疾。 至春服搜风丸。 月余。 便下无度。 饮食减少。 舌不知味。 口干气短。 脐腹痛。 足胫冷。 眩运欲倒。 面色青黄不泽。 日加困笃。 乃告亲知曰。 妄服药祸。 悔将何及。 后添烦躁喘满。 至秋而卒。 张秀才者。 亦听方士之说。 服四生丸。 推陈致新。 服月余。 大便或溏或泻。 饮食妨阻。 怠惰嗜卧。 目见黑花。 耳闻蝉声。 神虚头旋。 飘飘然身不能支。 至是方知药之误也。 遂调饮食。 慎起居。 谨于保养。 三二年间。 其证犹存。 逾十年后方平复。 刘氏子闻人言腊月晨。 饮凉水一杯。 一月至春而无目疾。 遂饮之。 旬余。 觉腹中寒痛不任。 咳嗽呕吐。 全不思食。 恶水而不欲见。 足胫寒而逆。 医以除寒燥热之剂急救之。 终不能效。 此皆无故求益生之祥。 反生病焉。 或至于丧身殒命。 壁里安柱。 果如何哉。 且夫高堂大厦。 梁栋安。 基址固。 壤涂毁暨。 柱于壁中。 甚不近人情。 洁古老人云。 无病服药。 乃无事生事。 此诚不易之论。 人之养身。 幸五脏之安泰。 六腑之和平。 谨于摄生。 春夏奉以生长之道。 秋冬奉以收藏之理。 饮食之有节。 起居而有常。 少思寡欲。 恬虚无。 精神内守。 此无病之时。 不药之药也。 噫。 彼数人者既往不咎矣。 后人当以此为龟鉴乎。 卷一古方名实辨仲景以小柴胡治少阳证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 盖柴胡味苦平。 行少阳经。 黄芩味苦寒为佐。 治发热口苦。 生姜辛温。 半夏辛热。 治发寒而呕。 人参甘温。 安胃和中。 大枣甘平温。 和阴阳。 调荣卫。 生律液。 使半表半里之邪而自解矣。 大承气汤治阳明本实痞满燥实。 枳实苦微寒、泄痞。 浓朴苦温、除满。 芒硝辛寒、润燥。 邪入于腑而作热实。 以大黄苦寒下之。 酒制者为因用。 热散气升而作汗解矣。 因以承气名之。 钱仲阳以升麻汤治小儿寒暄不时。 阳明经受邪。 身热目疼。 鼻干不得卧。 及疮疹未发。 发而不匀。 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散外邪。 甘草甘温。 芍药酸微寒。 调和中气。 拒邪不能伤其里。 白术散治小儿阳明本虚。 阴阳不和。 吐利后而亡津液。 虚热口干。 人参、甘草、白术、甘温。 和中补胃。 藿香、木香辛温芳馨。 可以助脾。 茯苓甘平。 分阴阳而导其湿。 葛根甘平。 倍于众药。 其气轻浮。 鼓舞胃气上行。 生津液而解肌热。 局方中四物汤。 调荣养卫。 益气滋血。 当归辛温。 熟地黄甘温能滋血。 川芎辛温。 白芍药味酸微寒。 能养气。 盖血为荣。 气为卫。 四物相合。 故有调益滋养之实。 黄建中汤治面色痿黄。 脐腹急痛。 脾胃不足者。 肝木乘之也。 木胜其中。 土走于外。 故痿黄见于面。 难经曰。 其平和不可得见。 衰乃见耳。 黄、甘草。 甘温能补脾土。 芍药之酸。 能泻肝木。 水挟木势。 亦来侮土。 故作脐腹急痛。 官桂辛热。 散其寒水。 生姜、大枣、饴糖。 辛甘大温。 益气缓中。 又与脾胃行其津液。 以养四脏。 建脾制水。 补子泻鬼。 使四脏各安其气。 必清必净。 则病气衰去。 建中之名。 亦不诬矣。 上数方。 药证相对。 名实相辅。 可垂法于世。 近世用双解散。 治风寒暑湿。 饥饱劳逸。 殆无此理。 且如风邪伤卫。 必自汗而恶风。 寒邪伤荣。 必无汗而恶寒。 又云。 伤寒伤风。 其证不同。 中暑自汗。 必身热而气虚。 中湿自汗。 必体疼而沉重。 且四时之气。 更伤五脏。 一往一来。 未有齐至者也。 饥则损气。 饱则伤胃。 劳则气耗。 逸则气滞。 其证不同。 治法亦异。 盖劳者温之。 损者补之。 逸者行之。 内伤者消导之。 今内外八邪。 一方治之。 有此理乎。 内经云调气之方。 必别阴阳。 内者内治。 外者外治。 故仲景云。 且除其表。 又攻其里。 言仍似是。 其理实违。 其是之谓欤。 如搜风丸、祛风丸。 有搜风祛风之名。 无搜风祛风之实。 百解散亦此类也。 谚云看方三年。 无病可医。 疗病三年。 无药可用。 此亦名实不相辅故也。 噫。 去圣逾远。 其术昧。 人自为法。 无可考证。 昔在圣人。 垂好生之德着本草。 作内经。 仲景遵而行之以立方。 号群方之祖。 后之学人。 以仲景之心为心。 庶得制方之旨。 卷一承气汤辨仲景伤寒论云。 寒邪外伤。 传而入里。 里者。 入胃是也。 邪气入胃。 则变而为热。 胃中之气郁滞。 糟粕秘结。 壅而为实。 实则泻之。 人所共知。 如缓急轻重之剂。 则临时消息焉。 若不恶寒反恶热。 谵语烦渴。 腹满而喘。 手足然汗出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如邪气入深。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与小承气汤试之。 若腹中转失气者。 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 不转失气者。 必初硬而后溏。 尚未可攻。 攻之则腹满不能食。 若腹大满不通者。 亦以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 勿令大泄也。 如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 胃实也。 当和其胃气。 调胃承气汤主之。 成无己云。 大热结实者。 大承气。 小热微结者小承气。 以热不甚大。 故于大承气汤内去芒硝又以结不至坚。 故不减浓朴、枳实也。 如不至大坚满。 邪气盛而须攻下者。 亦未可投大承气汤。 必以轻缓之剂攻之、于大承气汤中去浓朴、枳实、加甘草。 乃轻缓之剂也。 若大承气证。 反用调胃承气汤治之。 则邪气不散。 小承气汤证。 反用大承气汤下之。 则过伤正气。 而腹满不能食。 故有勿大泄之戒。 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 未尝越圣人之制度。 后之学人。 以此三药合而为一。 且云通治三药之证。 及无问伤寒杂病内外一切所伤。 一概治之。 若根据此说。 与仲景之方。 甚相违背。 又失轩岐缓急之旨。 红紫乱朱。 迷惑众听。 一唱百和。 使病者暗受其弊。 将何诉哉。 有公心审是非者。 于内经仲景方内求责。 使药证相对。 以圣贤之心为心。 则方之真伪。 自可得而知矣。 卷一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仲景云。 阴盛阳虚。 汗之则愈。 下之则死者。 此言邪气在表之时也。 夫寒邪属阴。 身之外者属阳。 且夫各脏腑之经络。 亦属阳也。 盖阳气为卫。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 充皮毛。 肥腠理。 司开阖。 此皆卫外而为固也。 或烦劳过度。 阳气外损。 不能卫固。 阳为之虚。 阳虚者阴必凑之。 故阴得以胜。 邪气胜则实。 阴盛阳虚者此也。 阴邪既盛。 腠理致密。 阳气伏郁。 不得通畅。 所以发热恶寒。 头项痛。 腰脊强。 应解散而药用麻黄者。 本草云。 轻可去实。 葛根、麻黄之属是也。 盖麻黄能退寒邪。 使阳气伸越。 作汗而解。 故曰阴盛阳虚。 汗之则愈。 里气和平而反下之。 中气既虚。 表邪乘虚而入。 由是变证百出。 故曰下之则死。 外台秘要云。 表病里和。 汗之则愈。 下之则死。 正此意也。 卷一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仲景云。 阳盛阴虚。 下之则愈。 汗之则死者。 此言邪气在里之时也。 夫寒邪始伤于表。 不解而渐传入于里。 变而为热。 人之身在里者为阴。 华佗云。 一日在皮。 二日在肤。 三日在肌。 四日在胸。 五日在腹。 六日在胃。 入胃谓之入腑也。 腑之为言聚也。 若府库而聚物焉。 又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 邪气入于胃而不复传流水谷。 水谷不消去。 郁而为实也。 此阳盛阴虚者此也。 故潮热引饮。 腹满而喘。 手足汗出。 大便难而谵语。 宜大承气汤下之则愈。 潮热者为实也。 此外已解。 可攻其里。 而反汗之。 表无阴邪。 汗又助阳。 阳实而又补。 表里俱热。 不死何待、外台秘要云。 表和里病。 下之则愈。 汗之则死。 正此意也。 卷一汗多亡阳齐大哥十一月间。 因感寒邪。 头项强。 身体痛。 自用灵砂丹四五粒并服以酒引下。 遂大汗出。 汗后身轻。 至夜。 前病复来。 以前药复汗。 其病不愈。 复以通圣散发汗。 病添身体沉重足冷而恶寒。 是日方命医。 医者不究前治。 又以五积散汗之。 翌日。 身重如石。 不能反侧。 足如冰。 冷及腰背。 头汗如贯珠。 出而不流。 心胸躁热。 烦乱不安。 喜饮冷。 西瓜、梨柿冰水之物。 常置左右。 病至于此。 命予治之。 诊得六脉如蛛丝。 微微欲绝。 予以死决之。 主家曰。 得汗多矣。 焉能为害。 予曰。 夫寒邪中人者。 阳气不足之所致也。 而感之有轻重。 汗之者岂可失其宜哉。 仲景曰。 阴盛阳虚。 汗之则愈。 汗者、助阳退阴之意也。 且寒邪不能自出。 必待阳气泄。 乃能出也。 今以时月论之。 大法夏月宜汗。 此大法焉。 然并以太过为戒。 况冬三月闭藏之时。 无扰乎阳。 无泄皮肤。 使气亟夺。 为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少阴不藏。 此冬气之应也。 凡有触冒。 宜微汗之。 以平为期。 邪退乃已。 急当衣暖衣。 居密室。 服实表补卫气之剂。 虽有寒邪。 弗能为害。 此从权之治也。 今非时而大发其汗。 乃谓之逆。 故仲景有云。 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今本伤而汗。 汗而复伤。 伤而复汗。 汗出数回。 使气亟夺。 卫气无守。 阳泄于外。 阴乘于内。 故经云。 独阳不生。 独阴不长。 不死何待。 虽卢扁亦不能治之活也。 是日。 至夜将半。 项强身体不仁。 手足搐急。 爪甲青而死矣。 金匮要略云。 不当汗而妄汗之。 令人夺其津液枯槁而死。 今当汗之。 一过亦中绝其命。 况不当汗而强汗之者乎。 卷一下多亡阴真定赵客。 乙丑岁六月间。 客于他方。 因乘困伤湿面。 心下痞满。 躁热时作。 卧不得安。 遂宿于寺中。 僧以大毒食药数丸。 下十余行。 心痞稍减。 越日困睡。 为盗劫其财货。 心有所动。 遂燥热而渴。 饮冷酒一大瓯。 是夜脐腹胀痛僧再以前药复下十余行。 病加困笃。 四肢无力。 燥热身不停衣。 喜饮冷水。 米谷不化。 痢下如烂。 鱼肠脑。 赤水相杂。 全不思食。 强食则呕。 痞甚于前。 噫气不绝。 足冷。 少腹不任其痛。 请予治之。 诊其脉浮数八九至。 按之空虚。 予溯流而寻源。 盖暑天之热已伤正气。 以有毒大热之剂下之。 一下之后。 其所伤之物已去而无余矣。 遗巴豆之气。 流毒于肠胃之间。 使呕逆而不能食。 胃气转伤而然。 及下脓血无度。 大肉陷下。 皮毛枯槁。 脾气弱而衰也。 舌上赤涩。 口燥咽干。 津液不足。 下多亡阴之所致也。 阴既已亡。 心火独旺。 故心胸燥热。 烦乱不安。 经曰。 独阳不生。 独阴不长。 天之由也。 遂辞而退。 后易他医。 医至。 不审其脉。 不究其源。 惟见痞满。 以枳壳丸下之。 病添喘满。 利下不禁而死。 金匮要略云。 不当下而强下之。 令人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 此之谓也。 夫圣人治病。 用药有法。 不可少越。 内经云。 大毒去病。 十去其六。 小毒治病。 十去其七。 常毒治病。 十去其八。 无毒治病。 十去其九。 如不尽行。 复如法以谷肉果菜养之。 无使过之。 过则伤其正矣。 记有之云。 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 盖慎之至也。 彼僧非医流。 妄以大毒之剂下之太过。 数日之间。 使人殒身丧命。 用药之失。 其祸若此。 病之择医。 可不谨乎。 戒之。 卷一方成弗约之失丁巳冬十月。 予从军回、至汴梁。 有伶人李人爱谓予曰。 大儿自今岁七月间。 因劳役渴饮凉茶。 及食冷饭。 觉心下痞。 请医治之。 医投药一服。 下利两行。 其证遂减。 不数日。 又伤冷物。 心腹复痞满。 添呕吐恶心。 饮食无味。 且不饮食。 四肢困倦。 懒于言语。 复请前医诊。 视曰。 此病易为。 更利几行即快矣。 遂以无忧散对。 加牵牛末。 白汤服。 至夕。 腹中雷鸣而作阵痛。 少焉既吐又泻。 烦渴不止。 饮冷无度。 不复能禁。 时发昏愦。 再命前医视之。 诊其脉。 不能措手而退。 顷之冷汗如洗。 口鼻气渐冷而卒矣。 小人悔恨无及。 敢以为问。 予曰。 未尝亲见。 不知所以然。 既去。 或曰。 予亲见之。 果药之罪欤而非欤。 对曰。 此非药之罪。 乃失其约量之过也。 夫药用之无据。 反为气贼。 内经云。 约方犹约囊也。 囊满弗约则输泄。 方成弗约则神与气弗俱。 故仲景以桂枝汤治外伤风邪。 则曰若一服汗出。 病瘥停后服。 不必尽剂,大承气汤下大满大实。 则曰得更衣止后服。 不必尽剂。 其慎如此。 此为大戒。 盖得圣人约囊之旨也。 治病必求其本。 盖李人以优杂剧为戏。 劳神损气而其中疹然。 因时暑热。 渴饮凉茶。 脾胃气弱。 不能运化而作痞满。 以药下之。 是重困也。 加以不慎。 又损其阳。 虚而复伤。 伤而复下。 阴争于内。 阳扰于外。 魄汗未藏。 四逆而起。 此仲景所谓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如是则非失约量之过而何。 故内经戒云。 上工平气。 中工乱脉。 下工绝气。 危生下工。 不可不慎也。 发布时间:2025-11-07 23:16:02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29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