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捧经罗汉第六尊 内容: 尊者姓首陀,名优婆毱多,周时人,生吒利国。 人物伶俐,智慧聪明,在提抱时闻人诵读经典,即能晓解其义。 六七岁孩童,尝为乡中香老讲明如来妙旨,乡中称为神童。 老年出家之人,经义有不解处,亦往拜其门,求其解说。 真纯赤子,且多独得之见,凡被其容接者,俱曰:“在儒为天纵之圣,在释为活佛重生。 ”父母亦奇,以为灵秀之所钟也。 西夷酋长闻其名,亦召而宾礼之,月给廪禄以养之。 年十七,闻和修尊者至所生之国行化,尊者敬往谒之。 和修器之,纳为门下给侍,事之数年,得传其宗旨。 有诗为证:天生聪慧迈夷常,释典精通见性良。 十七投师为给侍,获闻宗旨上慈航。 尊者年二十,终了师制,遂奉教随方行化。 至摩突罗国大显慈悲,广行劝喻。 凡度一人,石室中即添一筹,后来其室盈满,摩突罗国男女得其济度者凡二十万余人。 邪正不容并立,人心既知佛化为是,必知邪魔为非,所德既此,所怨必在彼。 魔王之宫业业震动,波旬之神兢兢恐怖,招集鬼众谓曰:“首陀化洽将不利于三子,彼来此未几,所济度不减二十万人,吾经年在此,所伤损不止二十万人,二者相形,民方叹逢彼之晚而怨去我之缓也。 其势不绝我行祠,不去我遗像不止矣。 故召集汝等商榷,从长作何计议。 ”佛以慈悲作号头,殃民妖祟不容留。 近来心内多惊怖,召汝诸人问策谋。 鬼卒曰:“人情厌常喜新,吾等习惯在此,即有德不德。 彼初来济度,即有怨不怨。 彼不过簧鼓一时众信耳目,不久将自去矣,吾等依然庙食,下民何能损得分毫,愚以为不较善。 ”一鬼卒曰:“人情舍旧迎新,非彼初来簧鼓之过,乃众民反复无常,向背不一之过也,愚以为咎民善。 ”一鬼卒进曰:“众信吾所赖,须供血食也,悉灭众民,独存佛子,则彼得恃其灵与吾角,吾不能歼乎彼,彼却能歼我。 以报民愚,以为咎民,非计也。 ”最后一鬼卒进曰:“屏佛乃所以安魔,安民即所以存祀。 众民所以怨我而德彼者,以彼杯水之仁,形出我车薪之恶也。 书云:止浊澄源。 必欲魔官不震动,主帅不恐怖,非屏逐此人不可矣。 ”波旬曰:“善。 ”遂谋与竭其魔力,以害正法。 时常统集鬼兵伺候毱多演教之所,瞰有魔力得逞处,将不惮为之矣。 有诗为证:鬼卒胸中各吐奇,欲为主帅镇惊危。 波神毕举群臣策,伺候门墙便设施。 一日,波旬见尊者坐禅入定,波旬密持璎珞一条,直进法堂摩之于尊者之颈,束缚之使不得脱也。 尊者出定,知波旬璎珞之害,若出不知,仍取人、狗、陀三尸,化为花鬘一条,持而渭波旬曰:“适承卿过爱,惠我璎珞,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倘不鄙微薄,敢以花鬘相谢何如? ”波旬以尊者堕彼术中,真为出花鬘相酬,遂大喜,引颈受之。 璎珞不能縻毱多之颈,而花鬘却能毒波旬之项矣。 璎珞能变,毱多制之,令不为变。 花鬘能变,波旬制之,其变莫测矣。 颈受不移时,花鬘即为三种腐尸虫蛆,秽烂波旬项颈。 有诗为证:妄将璎珞系如来,花鬘相酬解不开。 腐烂虫蛆忧恼大,害人未害自为灾。 波旬大生忧恼,竭己神力,不能解脱出。 谓众鬼曰:“前与汝众求长策,汝等各持一己见,令我如此如此,今我从汝等之见,尽我之长,聊欲中伤尊者,未能害人而自反受害,为之奈何? ”一鬼卒曰:“彼花鬘能腐烂主帅之颈,汝璎珞独不能经缢彼之颈耶? ”波旬曰:“璎珞不灵,在尊者之颈,全然无恙。 吾颈秽烂,痒痛难当,莫奈此花鬘何矣。 ”一鬼卒曰:“花鬘非生成之物,主帅素有法力,彼既以此加我我亦以此加彼,使返火自灾可也。 ”波旬曰:“吾璎珞可脱,此花鬘不可脱,有若生成一样,吾平昔法力逢着对头,一毫也施不得。 ”鬼卒曰:“法中有法,人上有人。 昔日对众信则魔王高,今日对释家则魔王卑矣。 尊者慈悲化海,本无害主帅之心,主帅先有戕尊者之志。 今日之事,责在主帅,非臣等建议之过也。 ”最后一鬼卒进曰:“佛教喜人自新,容人悔过,主帅能皈依投诚,尊者必矜悯解脱,毋自苦肢体为也。 ”波旬回意,遂入法堂,伏见尊者,哀求忏悔,誓钦遵佛道,不敢扰害佛道。 有诗为证:主公魔力素称雄,今日何为落下风。 百计千方无与敌,不如顶礼乞优容。 尊者曰:“汝能逞璎珞之害,何不能解花鬘之害? 汝今欲脱去花鬘,汝自脱之,非我所能脱也。 ”波旬曰:“自如何解脱? ”尊者问曰:“汝心归佛道、口归佛道? ”波旬曰:“心口合一,何分内外。 ”尊者曰:“口者心之声,汝既云心口合一,可口自唱言归依佛道者三,则花鬘尽得脱除,我所谓汝自脱之者,此也。 ”魔王闻言,即合掌大声三唱:“归依佛道,颈脱花鬘。 ”果一时解脱无恙。 波旬大喜,踊跃向尊者前拜谢。 尊者戒之曰:“汝宗佛教,当体佛心,烷洗昔年肠胃,广存今日慈悲,民不以汝为厉,则魔宫容汝居之。 倘原恶不俊,故态复存,皮外花鬘虽脱,皮内花鬘犹存。 腐秽蛆虫,能识人心臧否,心稍不臧,不惟外食汝体,且能内食汝心也。 ”波旬闻尊者言,恐怖愈盛,谢曰:“公真圣人也。 某输诚归命,今后不敢为祟矣。 ”遂同众鬼拜谢而去。 有诗为证:浣汝波旬旧胃肠,魔宫悲愿布慈祥。 无形花鬘仍前在,违戒须臾命即亡。 尊者在摩罗国所渡虽众,不过化人强梗,拯人危难,济人疾苦,未有一人升彼之堂,入彼之室,可将如来衣钵授之者。 尊者切切然优之,尝捧经叹曰:“泥纸上尘言比比皆是,会个中妙意戚戚无闻。 手中法器,自我传来,不自我坠。 意者经尘迷目,学者之明镜未拂拭乎? 不然必六出飞花,未遇红炉所点化也。 ”正忧疑问,国中皓首庞眉之老有一子,名香众,特趋尊者之堂,礼谒尊者,求为出家,盖不安俗习而有志传灯者也。 尊者问曰:“汝身出家? 汝心出家? ”香众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 ”尊者喜曰:“出家人俱为身心,独此子不为身心,所亦不小矣。 ”遂授以偈云: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发布时间:2025-05-05 22:13:18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18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