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围师五九 内容: 网开一面,因势导之,是善战者面对被围困敌人灵活采取的策略。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敌人因绝望而拼死一战,给我方带来不该有的灾害和麻烦。 【经文】孙子说:“围师必阙。 ”何以明之? 黄巾贼韩忠据宛,朱俊、张超围之。 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因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之,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 忠退保小城乞降,诸将欲听之。 俊曰:“兵有形同而势异者。 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 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寇,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 今若受之,更开逆意。 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 ”因急攻之,不克。 俊登土山顾谓张超曰:“吾知之矣。 贼今外围周固,连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 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其害甚矣! 不如撒围,并兵入城,忠见解围,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 ”既而解围,忠果出战,遂破忠等。 魏太祖国壶关,下令曰:“城拔皆坑之。 ”连月不下,曹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门,所以开其生路也。 今公许之必死,将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则引日持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太祖从之,城降。 此围师之道也。 [凡降人之气如人十十五五,皆叉手低头。 又,云相向,或有气上黄下白,名曰善气。 所临之军欲求和退。 凡城中有白气如旗者,不可拔。 或有黄云临城,有大喜庆。 或有青色如牛头触人者,城不可屠。 或城中气出东方,其色黄,此天铖也,不可伐,伐者死。 或城上气如火烟,主人欲出战,其气无极者,不可攻。 或有气如杵形,从城中向外者,内兵欲突出,主人胜,不可攻。 或城上有云分为两彗状者,攻不可得。 或有蒙气绒城不入者,外兵不得入。 凡攻城有诸气从城中出入吾军上者,敌气也。 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雨者,城有辅,疾去之,勿攻也,此皆胜气也。 凡攻城围邑,赤气在城上,黄气四面绕之,城中有大将死,城降。 或城上有赤气如飞鸟,急攻之,可破。 或有气出入者,人欲逃。 或有气如灰,气出而覆其军上者,士多病,城屠。 或城上无云气,土卒散。 或城营上有赤气如众人头,下多死丧流血。 攻城有白气绒城而入者,急攻可得。 若有屈虹从城外入城者,三日内城屠。 此皆败气也。 ]【译文】孙子说:“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 ”为什么这样说呢? 黄中军的首领之一韩忠占据宛城,朱俊、张超包围了他们,并垒土成山、君临宛城,在鸣鼓声中攻打宛城的西南,敌人均向西南奔赴,朱俊、张超于是进攻宛城的东北,攀上城墙进入城中。 韩忠退进了小城中要求投降,其他将领准备答应。 朱俊说:“用兵有表面相同而性质不同的。 当初秦政暴虐、项羽起兵之际,百姓没有固定的君主,所以用奖赏归附的人来争取民众。 现在海内统一,只有黄中反叛,如果同意投降就不能让人从善,讨伐韩忠,足以达到惩恶的目的。 现在如果接受了敌人的投降,就再次纵容了叛逆。 再说,叛贼看形势有利就进攻,失利便乞降,纵容助长敌逆,也不是好的主意。 ”于是加紧了进攻,却不能取胜。 朱俊登上土山看着张超说:“我现在知道敌人拼死抵抗的原因了。 叛贼眼下被四面围困、逼迫,乞求投降不被接受,想出逃又不行,所以才拼死抵抗。 万众一心,尚且不可抵抗,更何况是十万人呢? 这样下去危害更大。 不如撤去包围,合并各路部队人城。 韩忠看见包围已解除,一定会自己出来,出来之后其斗志就会减弱,这正是打败叛贼的途径。 ””解围之后,韩忠果然从小城中出来作战,结果被朱俊、张超打得大败。 [大凡敌军意欲投降,就会有云气如人形,十十五五,叉手低头。 又,云和云相对,上黄下白,名叫“善气”,表示被这种云气笼罩的军队想讲和撤退。 凡城中有白云如旗,此城不可攻。 或有黄云临降城中,有大的喜庆事要发生。 或有青云象牛头触人,此城不可屠杀。 或城中云从东方升发,颜色呈黄,这是“天钺”,不可讨伐,伐则亡。 或城上云如火烟,是预示守城之军要出战;若云气无边,不能攻伐。 或云气如杵状,从城中向外涌出,表示城内敌军要突围并能得胜,固不要攻伐。 或城有云气分成两慧星状,攻伐不胜。 或有蒙蒙云气环绕却不入城,表示城外的兵不能回城。 凡攻城时有云气从城中飘入我军阵地上,是“敌气”。 凡攻围城,过了十天还没有雷雨,就预示着此城有辅佐,要快速离去,不要进攻。 以上都是于敌有利的“胜气”。 凡攻围城,有赤气在城上,黄云四面环绕,表示城中有大将死,城中军队要投降。 或城上有赤气如鸟,要加紧进攻,此城右破。 或城中有云气出入,预示城中军队要外逃。 或有云如灰覆盖在军营上,表示士卒多病,城必被屠。 如城上无云气,士卒多逃散。 或城上有赤云如许多人头,表示下面多有死伤流血之灾。 攻城时有白云环绕着进入城内,加紧攻打可破此城,若有曲虹从城外入城,表示三日内此城被屠。 以上都是于敌不利的“败气”。 ] 发布时间:2024-12-02 21:11:26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09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