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量过三七 内容: 人的品类不同,所犯错误的性质也不一样。 一般说来,对贤者的责备要严,对一般人的错误责备要宽。 如孔子批评管仲,正是由于把他当做一流人才来看,才惋惜他没能成就更大的事业。 对一般人如果象要求贤者那样,那普通人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了。 【经文】[议曰:杨恽书云:“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人者,士大夫之行也。 皇皇求财利,常恐遗之者,庶人之行也。 今奈何以士大夫之行而责仆哉? ”此量过者也。 ]【译文】[赵子议论说:汉代杨恽在写给孙惠宗的信中说:“努力追求仁义,常怕不能教化百姓,那是士大夫的事;急急忙忙追求财富,常怕求不到,那是老百姓的事。 你为什么用士大夫的标准责备我呢? ”这就是衡量过错要有不同的标准的道理。 ]【经文】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党类也。 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也。 ]何以言之? 太史公云:“昔管仲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然孔子小之曰:‘管仲之器小哉! 岂不以周道衰,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议曰:夔、龙、稷、契,王者佐也,狐偃、舅犯,霸者佐也。 孔子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是奇管仲有王佐之材矣。 夫有王佐之才而为霸者之政,非小器而何? 由是观之,孔子以管仲为夔、龙、稷、契之党而观过也。 ]虞卿说魏王曰[虞卿说春申君伐燕以定身封,然楚之伐燕,路由于魏,恐魏不听,虞卿为春申君说魏君假道也。 ]:“夫楚亦强大矣,天下无敌,乃且攻燕。 ”魏王曰:“向也子云‘天下无敌’,今也子云‘乃且攻燕’者,何也? ”对曰:“今谓马多力则有之矣,若曰胜千钓则不然者,何也? 夫千钧非马之任也。 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夫越赵魏而开兵于燕,则岂楚之任哉? ”由是观之,夫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孔子小之;楚人不能伐燕,虞卿反以为强大,天下无敌,非诡议也,各从其党言之耳。 不可不察。 【译文】孔子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 什么样的人就犯什么样的错误。 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虞卿在游说魏王时说[虞卿本来是先劝春申君攻打燕国,以求取自身的封赏。 但楚国若攻打燕国,必须通过魏国。 虞卿怕魏国不准楚军通过,才去游说魏王借取通道的]:“楚国可是很强大的,可以说天下无敌。 他即将攻打燕国。 ”魏王说:“你刚才说楚国天下无敌,现在又说即将攻打燕国,这是什么意思? ”虞卿回答说:“假如有人说马很有力气,这是对的,但假如有人说马能驮动千钧的重量,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 因为千钩之重,不是马能驮起来的。 现在说楚国强大是对的,假如说楚国能够越过赵国和魏国去和燕国开战,那岂是楚国能做到的呢? ”由此看来,管仲九次主持诸侯会盟,而孔子还小看他;楚国不能越过魏国去攻打燕国,虞卿反而认为楚国强大,这并不是不负责的说法,而是根据他们各自品类来说的。 这是不能不弄清楚的。 【按语】苛求贤者,是对贤者的爱护。 因为贤者总是有一定声望和地位的人,因而也是人们注意的对象,一举一动都对普通人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中国传统中却有与之相反的现象,即为尊者讳。 势位一尊,就成了圣人,错误都是别人犯的,而功德都是尊者一人所为。 然而一旦倒台,就又成了千人唾骂、遗臭万年的独夫民贼。 所以为尊者讳的人,其实恰恰是尊者的掘墓人。 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捧杀。 所以笔者认为,对尊者也应如对贤者一样,要求严一些,即使对他个人来讲也是好事。 而对待普通人,则不妨宽容一些。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宽容,就是宽容别人的毛病、缺点,乃至错误。 宽容和你意见相反的事,你看不顺眼的那些人。 如果没毛病,对你随声附合,你怎么看怎么舒心,还用得着宽容吗? 发布时间:2024-12-01 23:57:09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0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