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二十一下 内容: 伊川先生语七下附师说后幽王失道,始则万物不得其性,而后恩衰于诸侯以及其九族,其甚也,至于视民如禽兽。 鱼藻之什,其序如此。 孔子之时,诸侯甚强大,然皆周所封建也。 周之典礼虽甚废坏,然未泯绝也。 故齐、晋之霸,非挟尊王之义,则不能自立。 至孟子时则异矣。 天下之大国七,非周所命者四,先王之政绝而泽竭矣。 夫王者,天下之义主也。 民以为王,则谓之天王天子;民不以为王,则独夫而已矣。 二周之君,虽无大恶见绝于天下,然独夫也。 故孟子勉齐、梁以王者,与孔子之所以告诸侯不同。 君子之救世,时行而已矣。 不动心有二,有造道而不动者,有以义制心而不动者。 此义也,此不义也,义吾所当取,不义吾所当舍,此以义制心者也。 义在我,由而行之,从容自中,非有所制也,此不动之异。 凡有血气之类,皆具五常,但不知充而已矣。 勇者所以敌彼者也,苟为造道而心不动焉,则所以敌物者,不赖勇而裕如矣。 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 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 天命犹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命者造化之谓也。 吴书言天序,天秩。 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 圣人本天,释氏本心。 忠者,无妄之谓也。 忠,天道也。 恕,人事也。 忠为体,恕为用。 「忠恕违道不远」,非一以贯之之忠恕也。 真近诚,诚者无妄之谓。 气有善不善,性则无不善也。 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 孟子所以养气者,养之至则清明纯全,而昏塞之患去矣。 或曰养心,或曰养气,何也? 曰:「养心则勿害而已,养气则在有所帅也。」贱妾得进御于君,是其僭恣可行,而分限得踰之时也。 乃能谨于「抱衾与裯」,而知「命之不犹」,则教化至矣。 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恻隐之心,人之生道也,虽桀、跖不能无是以生,但戕贼之以灭天耳。 始则不知爱物,俄而至于忍,安之以至于杀,充之以至于好杀,岂人理也哉? 有欲乱之人,而无与乱者,则虽有强力,弗能为也。 今有劫人以杀人者,则先治劫者,而杀者次之。 将以垂训于后世,则先杀者而后劫者。 春秋书「郑公子归生弒其君夷」是也。 诸葛瑾使蜀,其弟亮,与瑾非公会不觌。 亮之处瑾为得矣。 使权之知瑾,如备之遇亮,复何嫌而不得悉兄弟之欢也。 春秋丧昏无讥,盖日月自见,不必讥也。 唯哀姜以禫中纳币,则重迭讥之曰:「逆妇」,曰「夫人至」,恐后世不以为非也。 他皆曰「逆女」,此独云「妇」,而又不曰「夫人」,盖已纳币则为妇,违礼而昏则不可谓之夫人。 「贞而不谅」,犹大信不约也。 智出于人之性。 人之为智,或人于巧伪,而老、庄之徙遂欲弃智,是岂性之罪也哉? 善乎孟子之言:「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孔子之时,道虽不明,而异端之害未甚,故其论伯夷也以德。 孟子之时,道益不明,异端之害滋深,故其论伯夷也以学。 道未尽乎圣人,则推而行之,必有害矣。 故孟子推其学术而言之也。 夫辟邪说以明先王之道,非拔本塞源不能也。 青蝇诗言樊、棘、榛,言二人、四国。 自樊而观之,则樊为近而棘、榛为远;自二人而观之,则二人为小而四国为大。 谗人之情,常欲污白以为黑也,而其言不可以直达,故必营营往来,或自近而至于远,或自小而至于大,然后其说得行矣。 文王之德,正与天合,「明明于下」者,乃「赫赫于上」者也。 孟子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有忠矣,而行之以恕,则以无我为体,以恕为用。 所谓「强恕而行」者,知以己之所好恶处人而已,未至于无我也。 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为仁之方」也。 富文忠公辞疾归第,以其俸券还府,府受之。 先生曰:「受其纳券者固无足议,然纳者亦未为得也。 留之而无请可矣。」名分正则天下定。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心,道之所在;微,道之体也。 心与道,浑然一也。 对放其良心者言之,则谓之道心,放其良心则危矣。 「惟精惟一」,所以行道也。 伊川先生病革,门人郭忠孝往视之,子瞑目而卧。 忠孝曰:「夫子平生所学,正要此时用。」子曰:「道着用便不是。」忠孝未出寝门而子卒。 一本作或人乃载尹子之言曰:「非忠孝也。 忠孝自党事起,不与先生往来,先生卒,亦不致奠。」 发布时间:2024-09-29 23:53:22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0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