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卷第十七 内容: 伊川先生语三三王之法,各是一王之法,故三代损益文质,随时之宜。 若孔子所立之法,乃通万世不易之法。 孔子于他处亦不见说,独答颜回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是于四代中举这个法式,其详细虽不可虽见,而孔子但示其大法,使后人就上修之,二千年来,亦无一人识者。 义之精者,须是自求得之,如此则善求义也。 善读中庸者,只得此一卷书,终身用不尽也。 睽之上九,离也。 离之为德,在诸卦莫不以为明,独于睽便变为恶。 以阳在上则为亢,以刚在上则〔一〕,以明在上变而为察,以很以察,所以为睽之极也,故曰:「见豕负涂,载鬼一车。」皆自任己察之所致。 然往而遇雨则吉,遇雨者,睽解也。 睽解有二义:一是物极则必反,故睽极则必通,若睽极不通,却终于睽而已;二是所以能解睽者,却是用明之功也。 大抵卦爻始立,义既具,即圣人别起义以错综之。 如春秋以前,既已立例,到近后来,书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观之,殊失之也。 先生尝说:「某于易传,今却已自成书,但逐旋修改,期以七十,其书可出。 韩退之称『聪明不及于前时,道德日负于初心』,然某于易传,后来所改者无几,不知如何? 故且更期之以十年之功,看如何。 春秋之书,待刘绚文字到,却用功亦不多也。 今人解诗,全无意思,此却待出些文字。 中庸书却已成。 今农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播种五榖,吾得而食之。 今百工技艺作为器用,吾得而用之。 甲冑之士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 却如此闲过了日月,即是天地间一蠹也。 功泽又不及民,别事又做不得,惟有补缉圣人遗书,庶几有补尔。」陈长方见尹子于姑苏,问中庸解。 尹子云:「先生自以为不满意,焚之矣。」「致知在格物」,格物之理,不若察之于身,其得尤切。 酒者,古人养老祭祀之所用,今官有榷酤,民有买扑,无故辄令人聚饮,亦大为民食之蠹也。 损民食,惰民业,招刑聚冠,皆出于此。 如损节得酒课,民食亦为小充。 分明民食,却酿为水后,令人饮之,又不当饥饱。 若未能绝得买扑,若且只诸县都鄙为之,亦利不细。 人要明理,若止一物上明之,亦未济事,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 然于物上理会也得,不理会也得。 且须于学上格物,不可不诣理也。 常见伯淳所在临政,便上下响应,到了人众后便成风,成风则有所鼓动。 天地间,只是一个风以动之也。 大凡儒者,未敢望深造于道,且只得所存正,分别善恶,识廉耻。 如此等人多,亦须渐好。 或问:「古之道如是之明,后世之道如是不明,其故何也?」曰:「此无他,知道者多即道明,知者少即道不明也。 知者多少,亦由乎教也。 以鲁国言之,止及今之一大州,然一时间所出大贤十余人,岂不是有教以致然也? 盖是圣人既出,故有许多贤者。 以后世天下之大,经二千年间,求如一颜、闵者,不可得也。 大抵儒者潜心正道,不容有差,其始甚微,其终则不可救。 如「师也过,商也不及。」于圣人中道,师只是过于厚些,商只是不及些,然而厚则渐至于兼爱,不及则便至于为我,其过不及同出于儒者,其末遂至杨、墨。 至如杨、墨,亦未至于无父无君,孟子推之,便至于此。 盖其差必至于是也。 孟子辨舜、跖之分,只在义利之间。 言间者,谓相去不甚远,所争毫末尔。 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 纔出义,便以利言也。 只那计较,便是为有利害。 若无利害,何用计较? 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 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与不当为,便是命在其中也。 传经为难。 如圣人之后纔百年,传之已差。 圣人之学,若非子思、孟子,则几乎息矣。 道何尝息? 只是人不由之。 道非亡也,幽、厉不由也。 人或劝先生以加礼近贵。 先生曰:「何不见责以尽礼,而责之以加礼? 礼尽则已,岂有加也?」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语虽有浅近处,即却无包含不尽处。 如樊迟于圣门,最是学之浅者,及其问仁,曰「爱人」,问知,曰「知人」,且看此语有甚包含不尽处? 他人之语,语近则遗远,语远则不知近,惟圣人之言,则远近皆尽。 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逦,莫不阔步,及到峻处,便逡巡。 一本云:「或以峻而遂止,或以难而稍缓。 苟能遇难而益坚,闻遇则改,何远弗至也?」先代帝王陵寝下,多有闲田。 推其后,每处只消与田十顷,与一闲官世守之。 至如唐狄仁杰、颜杲卿之后,朝廷与官一人,死则却绝,不若亦如此处之,亦与田五七顷。 后世骨肉之间,多至仇怨忿争,其实为争财。 使之均布,立之宗法,官为法则无所争。 后世人理全废,小失则入于夷狄,大失则人于禽兽。 人理,一作礼。 大凡礼,必须有义。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益长裕而不设」,谓固有此理而就上充长之,「设」是撰造也,撰造则为伪也。 人或以礼官为闲官。 某谓:礼官之责最大,朝廷一有违礼,皆礼官任其责,岂得为闲官? 陈平虽不知道,亦知学。 如对文帝以宰相之职,非知学,安能如此? 曹参去齐,以狱市为托。 后之为政者,留意于狱者则有之矣,未闻有治市者。 学莫大于致知,养心莫大于礼义。 古人所养处多,若声音以养其耳,舞蹈以养其血脉。 今人都无,只有个义理之养,人又不知求。 或谓: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 曰:「只是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也。」学者所贵闻道,执经而问,但广闻见而已。 然求学者,不必在同人中;非同人,又却无学者。 孟子言「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非是圣上别有一等神人,神即圣而不可知。 又曰:「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儒行之篇,此书全无义理,如后世游说之士所为夸大之说。 观孔子平日语言,有如是者否?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对曰:「知礼。」彼国人来问君知礼否,不成说不知礼也? 如陈司败数昭公失礼之事而问之,则有所不答,顾左右而言他。 及巫马期来告,正合不答,然孔子答之者,以陈司败必俟其反命,故须至〔一〕答也。 或问:「如何学可谓之有得?」曰:「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为得。 得者,须默识心通。 学者欲有所得,须是笃,诚意烛理。 上知,则颖悟自别;其次,须以义理涵养而得之。 古有教,今无教。 以其无教,直坏得人质如此不美。 今人比之古人,如将一至恶物,比一至美物。 造道深后,虽闻常人语,言浅近事,莫非义理。 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故人未有不人学者。 三老坐于里门,出人察其长幼揖让之序。 如今所传之诗,人人讽诵,莫非止于礼义之言。 今人虽白首,未尝知有诗,至于里俗之言,尽不可闻,皆系其习也。 以古所习,安得不善? 以今所习,安得不恶? 唐太宗,后人只知是英主,元不曾有人识其恶,至如杀兄取位。 若以功业言,不过只做得个功臣,岂可夺元良之位? 至如肃宗即位灵武,分明是篡也。 革言水火相息,息止息也。 既有止息之理,亦有生息之理。 睽卦不见四德,盖不容着四德。 繇言「小事吉」者,止是方睽之时,犹足以致小事之吉。 不成终睽而已? 须有济睽之道。 一本,睽卦以以下,别为一章。 文中子言「古之学者聚道」,不知道如何聚得? 凡为政,须立善法,后人有所变易,则无可奈何。 虽周公,亦知立法而已,后人变之,则无可奈何也。 临言「八月有凶」,谓至八月是遯也。 当其刚浸长之时,便戒以阴长之意。 「纪侯大去其国」,大名责在纪也,非齐之罪也。 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方谋伐之,纪侯遂去其国。 齐师未加而已去,故非齐之罪也。 春秋之文,莫不一一意在示人,如土功之事,无小大莫不书之,其意止欲人君重民之力也。 书大雩,雩及上帝,以见鲁不当为,与书郊者同义。 书公伐齐纳纠,纠不当立,故不言子纠,若书子纠,则正了他当得立也。 凡易卦,有就卦才而得其义者,亦有举两体便得其义者。 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此是就卦才而得随之义。 「泽中有雷随」,此是就象上得随之义也。 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 宗法须是一二巨公之家立法。 宗法立,则人人各知来处。 宗子者,谓宗主祭祀也。 礼,长子不得为人后,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 礼虽不言,可以义起。 凡大宗与小宗,皆不在庙数。 收族之义,止为相与为服,祭祀相及。 所谓宗者,以己之旁亲兄弟来宗于己,所以得宗之名,非己宗于人也。 凡小宗以五世为法,亲尽则族散,若高祖之子尚存,欲祭其父,则见为宗子者。 虽是六世七世,亦一作必。 须计会今日之宗子,然后祭其父。 宗子有君道。 祭祀须别男女之分。 生既不可杂坐,祭岂可杂坐? 祭,非主则无依,非尸则无享。 今行冠礼,若制古服而冠,冠了又不常着,却是伪也,必须用时之服。 丧须三年而祔,若卒哭而祔,则三年却都无事。 礼卒哭犹存朝夕哭,若无主在寝,一作祭于殡。 哭于何处? 物有自得天理者,如蜂蚁知卫其君,豺獭知祭。 礼亦出于人情而已。 祭先之礼,不可得而推者,无可奈何;其可知者,无远近多少,须〔一〕当尽祭之。 祖又岂可不报? 又岂可厌多? 盖根本在彼,虽远,岂得无报? 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此谓承祭祀也。 然亦不当道七十,只道虽老无无主妇便得。 礼云:宗子如一作不。 为殇。 宗子有君之道,岂有殇之理?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只是言一个中一作本。 体。 既是喜怒哀乐未发,那里有个甚么? 只可谓之中。 如干体便是健,及分在诸处,不可皆名健,然在其中矣。 天下事事物物皆有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非是谓之和便不中也,言和则中在其中矣。 中便是含喜怒哀乐在其中矣。 如眼前诸人,要特立独行,煞不难得,只是要一个知见难。 人只被这个知见不通透。 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近语。 人既能一作有。 知见,岂有不能行? 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着意做。 纔着意做,便是有个私心。 这一点意气,能得几时了? 今人欲致知,须要格物。 物不必谓事物然后谓之物也,自一身之中,至万物之理,但理会得多,相次自然豁然有觉处。 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又摩顶放踵为之,此皆是不得中。 至如子莫执中,欲执此二者之中,不知怎么执得? 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个中在那上,不待人安排也。 安排着,则不中矣。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古人此个学是终身事,果能颠沛造次必于是,岂有不得道理? 「立则见其参于前」,所见者何事? 颜渊问仁,而孔子告之以礼,仁与礼果异乎? 说先于乐者,乐由说而后得,然非乐则亦未足以语君子。 发布时间:2024-09-29 23:26:57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05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