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二章 得之不易 内容: 1718年 3月沙皇回到彼得堡之后,他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前,首都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临时驻跸的行宫,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外地。 现在,一年有多半时间他在涅瓦河畔度过。 这样,他支配时间和使用精力的方式就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他清晨四时许起床,在室内漫步约半个小时;然后,听取御前机要秘书马卡罗夫的汇报,接着进早餐。 早晨六点,一辆双轮马车沿着首都的大街疾驰:彼得前往视察建筑工程和检查前一天发出的指示的执行情况。 视察建筑工程之后,接着巡视枢密院和海军部。 中午一点,彼得用午餐。 彼得并不是一位好食之徒,他以粗茶淡饭为满足:餐桌上摆的是白菜汤、饭、烤肉加腌黄瓜或柠檬、肉冻、腌牛肉、火腿。 他不吃鱼。 也不喜欢甜食。 午饭后约休息两小时,之后,彼得在办公室阅读各种报告,起草各种指示、诏令,修订自己在位时期写的历史著作----《北方大战史》。 晚间,沙皇有时去作客,有时就在车间干活,这个车间设在夏宫的一个房间里,那里放满了车床、刀具、模板和各种材料,彼得的一双巧手用这些材料车出了各种精致的制品。 “他的这种手艺,”一位外交官写道:“比之技艺超群的车工也毫不逊色,他甚至还能车出人头像和人物。 ”彼得干起活来“一丝不苟,十分认真,就象他干活是为了挣钱糊口似的。 ”现在收藏在爱尔米塔日博物馆彼得的个人遗物中,他亲自车的鼻烟壶、精致的圆形颈饰和其他装饰品占有显著地位。 有一盏枝形大吊灯是用象牙做成的,分三层共二十六个灯头,每一层都有匠心独运的饰物和坠子。 吊灯上有俄文和拉丁文的铭文:“全俄皇帝和专制君主彼得大帝以勤劳双手制作。 1723年。 ”彼得参与制作过这件杰出艺术品是毫无疑问的,但专家们认为,即使用几十年的时间完全投身于这一工作,一个人也不可能做出这种枝形大吊灯来。 彼得一回到彼得堡,就恢复了建立各个“院”的工作,这个活动曾因他出国一度中断。 在首都,他阅读了译成俄文的丹麦、瑞典和其他国家中央机构的规章制度。 1717年12月,在动身去莫斯科审理太子阿列克谢案件前夕,沙皇颁布了一系列诏令,为建立某些新机构奠定了基础。 在一道诏令里,他规定了“院”的数目,人员编制,任命了每个“院”的院长和副院长。 在另一道诏令里,他要求各“院”院长积极行动起来,务使各“院”“能于次年顺利开始工作”。 彼得估计配备人员编制、制订规章制度一年的时间足够。 但是,这道诏令并没有执行。 彼得于1718年年中回到彼得堡之后,不无苦恼地指出,上半年已白白地过去了。 在下达给枢密院的诏令里沙皇流露出对僚属办事拖沓的不满情绪。 沙皇当即命令各院院长向他提出工作月报,责成他们务必认真对待这件工作。 但是他的劝告被当成了耳边风。 这时沙皇才得知,一些院长懒于上班视事,另外一些上班只是应个卯,也是什么正事也不干。 他还查明,各院院长到枢密院办公时,以闲聊消遣。 彼得训示,应当杜绝废话和闲话,只能谈论公事。 同时要求遵守以下规矩(现逐字引述)“一人发言时,他人不得打断,俟其说完别人方可再讲,行事应诚实,不得高声吵嚷如女商贩。 ”看来,枢密官们对沙皇的训诫置若罔闻,因此彼得还需要颁布一些诏令,教会他们遵守最高国家机关的起码的行为准则。 有一份诏令再次提醒他们:枢密院一切事务均应井然有序,不得废话并高声喧哗。 ”另一份诏令规定了议事程序:先由秘书宣读文件,然后,枢密官们再用半小时加以考虑。 如果遇到特别团难的问题,就多给一些时间“用以考虑”----但“至多不超过三小时”。 1718年 5月12日,在亚兰群岛开始举行和平会议。 瑞典的全权代表提出了一个繁琐的会晤程序,但彼得预先就向俄国代表布留斯和奥斯特曼交代:不必举行任何仪式,也不允许任何拖延。 “你们应尽一切努力,务使瑞典人同意及时举行会议,因军事进攻时刻己日益临近。 ”彼得亲自领导了这次谈判。 他为布留斯和奥斯特曼起草指示,列出了未来的和约条件,他密切注视着和会上的事态发展,随时向全权代表发出新的指示。 为了缩短信件往返亚兰群岛的时间,彼得在喀琅施塔得、雷维尔和亚波等处度过了夏季。 瑞典的全权代表听取了缔约的条件:英格里雅、里夫兰、爱沙兰以及卡累利阿等地仍归属俄国,把俄国占领的芬兰归还瑞典。 奥斯特曼是一个善于笼络人而又机警的人,他成功地把正式谈判变成同瑞典代表团团长格尔茨的秘密会谈。 公开的会议只不过是记录私人会晤时所取得的成果而已。 彼得写信给奥斯特曼,叫他不要吝惜金钱,如果格尔茨愿意签订有利俄国的和约,“可允以价值十万卢布之礼品,日后还可另予赏赐。 ”瑞典全权代表的让步,决不是因而答应给他贿赂,因为格尔茨每走一步都要得到查理十二的批准,就象布留斯和奥斯特曼每走一步要得到彼得的准许一样。 现在,甚至这位顽固的国王也十分清楚(虽然为时已晚),瑞典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它的波罗的海沿岸的领土,而继续同俄国打仗将不会有任何好下场。 谈判接近于圆满结束。 彼得曾在1718年 9月写道,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对此次会议抱有希望。 但是,这种希望在完全没有预见到的情况下落空了:在围攻挪威的弗里得里赫斯加尔时,查理十二被害了,他的妹妹乌尔里卡埃列奥诺拉登基。 国王之死使瑞典新政府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女王的左右想通过一种复杂的外交赌傅来改变同俄国的媾和条件,这就是同俄国的盟国单独举行谈判以满足其领土要求,从而孤立俄国。 女王及其拥护者特别寄希望于英国,想从英国得到海军和经济援助。 格尔茨返回斯得哥尔摩请示工作,国王驾崩的消息刚传到首都,他就被投入监狱。 3月,格尔茨被处决。 临刑前,他吩咐在他的棺材上题一句拉丁铭文:“国王薨,吾则因对国王之忠心而死。 ”瑞典政府向和会派出了一位新的全权代表。 他迟迟不去亚兰,困此拖到1717年 5月才恢复谈判,显然是想赢得时间,另有企图。 乌尔里卡埃列奥诺拉拒绝在查理十二已经同意的领土问题上让步,同时提出了一些彼得显然不会接受的要求----不仅把芬兰,而且把里夫兰和爱沙兰归还瑞典。 彼得耐心等待谈判结束,他在谈判期间,即从1718年到1719年的上半年,停止了军事行动。 直到他确信和平无望时,他才把奥斯特曼派往斯德哥尔摩,警告女王说,如果亚兰和谈失败,俄国将不得不诉诸武力以取得和平。 为了加强威慑效果,沙皇向瑞典海岸派遣了登陆部队舰队。 他亲自制订了入侵敌方领土的大胆作战计划,并且身先士卒投入战斗。 这是彼得直接参加的北方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登陆部队按照他的设想毫无阻碍地登岸了:《新闻报》多次向读者报道了登陆部队的胜利战绩:破坏了工业企业、矿山、居民点、缴获了大量战利品。 士气低落的瑞典部队,不战而走,向瑞典的腹地退去。 瑞典首都顿时一片恐慌,在它的郊区出现了哥萨克的侦察兵队。 但是,彼得应瑞典人的请求,在1719年 8月下令停止军事行动。 正如当时《新闻报》所载,他用这一纸命令表达了他的和平诚意。 但与此同时,沙皇也掌握了可靠的情报:瑞典代表团蓄意拖延谈判,不时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有时还借口等待斯德哥尔摩的指示,索性一连几个星期不出席和会。 因此,8月21日沙皇向在亚兰的俄国全权代表发出一项诏令,命令他们只在和会停留一周;不得再拖延;如果复会后瑞典人仍坚持无理要求,就命令布留斯和奥斯特曼退出和会。 谈判于1719年 9月中断:先是瑞典代表,然后是俄国全权代表离开了亚兰群岛。 瑞典中断了谈判打的是什么主意呢? 他们不会指靠自己的兵力。 它的陆上和海上军事实力已大大削弱,要去发动进攻那是它想也不敢想的。 它唯一能指靠的是英国,因为英国对俄国在波罗的海站住脚跟一事所怀的不满之情一年强似一年。 1719年 8月底,英国和瑞典缔结了同盟条约。 英国想利用这个条约强行充当和平调停人,迫使俄国在缔结问题上就范。 英国的诺里斯分遣舰队开进了波罗的海水域。 其目的是威慑沙皇,俟机背信弃义地进攻和消灭俄国舰队。 但沙皇对此及时进行了防范。 俄国舰队在瑞典沿海地区登陆之后,在海岸炮兵的掩护下,隐蔽在港湾里,万无一失。 入秋,诺里斯分遣舰队撤离了波罗的海。 沙皇并没有屈服于讹诈和挑衅,他坚决表示:“我们威武不能屈,任何不平等和约我们拒不接受,无论情况如何,我们将战斗到底。 ”翌年春天,诺里斯分遣舰队补充了一些新的军舰,再次进入波罗的海水域。 但瑞典海岸并未因此平安无事:俄国部队又一次登陆,打了胜仗,没有遇到抵抗。 彼得把这些情况通知俄国大使库拉金:“此次战役虽然未能给敌人以重创,但足以使其盟友看到,我军胜利挺进不容阻挡! ”不但如此,英国分遣舰队的出现也未能阻止俄国海岸于1720年 7月末在格林汗取得辉煌胜利:俄军缴获了四艘瑞典三桅巡洋舰,正如彼得所写的那样,其中“两艘是在全速接舷冲锋时缴获的”。 “勤奋和勇敢胜过实力”----铭刻在胜利纪念章上的这句题词最确切地反映了战斗双方的力量对比。 事实上,在这次战斗中实力优势属于瑞军,俄国是用装备很差的帆桨大船进行攻击的。 彼得对瑞典人及其英国盟友联合行动的成果大加嘲讽。 在诺里斯分遣舰队停泊的雷维尔,瑞典人在纳尔根岛上烧毁了一所小木房和一间浴室。 沙皇在把英瑞双方这一“胜利”通知库拉金时,命令他一定要在西欧的报纸上发表评论,“尤其是火烧小木房和浴室一事”不可遗漏。 缅希科夫对此也极尽揶揄挖苦之能事,“祈勿为木屋与浴室被毁一事伤心,”他给彼得写信说:“此次战利品可令双方瓜分,浴室分与瑞典舰队,而木屋令其归英国舰队所有可也。 ”和谈于1721年 4月28日在尼什塔特恢复。 象在亚兰和会初期一样,彼得没有在同一地点长期逗留。 他选择了距尼什塔特最近的城市----雷维尔、里加、赫尔森法斯、罗赫维克作为自己的停留地点,以便信使经由海路向彼得报告有关尼什塔特发生的情况,又从这些地方给全权代表带去沙皇的最新指示。 布留斯和奥斯特曼带着沙皇明确规定和约条款的指示前往尼什塔特。 战争中占领的所有土地,除芬兰外,统归俄国所有。 彼得曾说:“我两次向我的兄弟查理提议媾和:第一次是出于需要,第二次是出于宽宏大量,但两次均遭到拒绝。 现在,让瑞典人忍辱求和吧。 ”以前查理对割让领土的和平倡议绝不理睬。 但波尔塔瓦战役之后,体面媾和的机会减少了。 乌尔里卡埃列奥诺拉已别无选择,只能听从彼得通过全权代表向她转达的口信。 在亚兰和会上,俄国全权代表曾表示俄国只是暂时占有里夫兰。 现在,彼得命令布留斯和奥斯特曼向瑞典人宣布,情况已今非昔比,里夫兰应永远归俄国所有。 俄国全权代表还应当“竭力争取一百万甚至一百五十万银币的赔款”。 这一次瑞方的全权代表还想采取拖一拖的策略。 他们提议先签订停战协定,然后再缔结和约。 彼得识破了他们。 在给全权代表的补充指示中,沙皇要他们拒绝瑞典人的全部无理要求。 彼得获悉,瑞典人要求以相等的土地换取割让给俄国的维堡,还想在条约里写上,他们把彼得堡割让给俄国,瑞典人还要求将埃泽尔岛留给他们。 在瑞典领土上的登陆部队也起到了它的作用,推动了谈判的进程。 沙皇看到瑞典的全权代表变得比较好商量了,于是下令停止军事行动:“一切迹象表明,将不会再有船舰之战发生。 ”谈判接近于圆满结束。 彼得收到布留斯有关这一情况的报告后,说道:“惠风从尼什塔特向我们吹来。 ”沙皇在仔细考虑,如何庆祝这一事件,因为它结束了俄国为争取出海口而进行的最紧张的斗争。 他希望由他亲自宣布媾和的消息,为此他给全权代表写信说:“此消息应由朕一人带住彼得堡,因在本次战争中无人较朕出力更大…………”与此同时,彼得吩咐缅希科夫着手筹备庆祝活动。 8月30日和约签字。 沙皇是在 9月 3日去维堡途中获悉这一消息的。 来自尼什塔特的信使,把条约的原件交给了他。 布留斯和奥斯特曼写信说:“时间紧迫,臣等不及将条约译出,因恐缔约之事走漏消息也。 ”彼得竭力控制自己,不令这一消息为左右的人得知。 夜间上床之后,他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他回忆起用辛劳和血汗换取胜利所走过的漫长而艰苦的道路,个中的甘苦,非亲自体会是令人很难置信的。 次日早晨,彼得动身去首都,从进入涅瓦河的两桅帆船上不住地传来隆隆炮声。 彼得站在甲板上,利用炮声的间隙向老百姓宣布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9月 4日一整天,城里军号嘹亮,鼓角齐鸣,全副盛装的骑手,手执白旗,奔驰在大街小巷,宣布缔结和约的消息。 战事连绵了二十一年之久。 彼得把这次战争称之为“花了三倍时间读完的一所充满血腥而又危险万分的学校”。 为什么说是“花了三倍时间”呢? 彼得解释说:“一般学校的学生通常是七年结业,而我们的这所学校却花了三倍的时间才读完。 ”他认为,以前俄国从未“取得这样有利的和约。 诚然,等得久了一些,但毕竟是等到了。 ”在这一点上彼得是对的。 沿海领土的取得使俄国的处境有了质的变化,使它成为一个海上强国。 根据尼什塔特条约,爱沙兰、里夫兰、英格曼兰等省和维堡、开克斯保耳姆两城市归属俄国。 瑞典取得了在里加和雷维尔免税采购五万卢布粮食的权利,并取得总额为两百万的银币作为割让里夫兰的赔偿费。 9月,首都一片欢腾。 几乎整整一个月来,每晚不是化装舞会,大舞会,就是焰火晚会。 入夜彩灯熠熠生辉。 彼得穿起荷兰水手的服装,亲自击鼓,与民同庆。 他说,“这种快乐乃是人生至乐。 ”10月,首都的庆祝活动以授予沙皇彼得大帝、祖国之父和全俄皇帝的尊号的隆重仪式而告结束。 10月22日,彼得和文武官员一起到三一大教堂去做弥撒。 弥撒过后,宣读和约,然后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为祝贺和约的缔结开始讲道,他历举彼得的赫赫圣功,以证明授予他大帝和全俄皇帝的尊号是当之无愧的。 彼得在致答词时,表示对缔结的和约十分满意,但他又警告听众:“我们希望和平,但不能削弱军事力量,以免我们重蹈希腊君主国的覆辙。 ”接着他说:“应当为共同的利益和福利而克尽厥职,以此减轻黎民的负担。 ”海军部、彼得保罗要塞和驶进涅瓦河的一百二十五艘帆桨大船上的数百门大炮同时鸣礼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 据当时目击者说:“一切都被火焰笼罩,令人真以为是天崩地裂了。 ”11月,首都居民的高兴心情由于一场自然灾害----特大洪水而浇冷了。 根据当时的记载,“无数的船只,有的空无一物,有的满载灾民;在汹涌的水中顺流急下,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 飓风刮掉了屋瓦,掀倒了大树,毁坏了房屋。 ”大路刚一能跑雪橇,彼得就到莫斯科去了。 随行的有各宫廷人员,达官显宦和将军。 此行是为了庆祝和约缔结。 这次,沙皇坐的是一辆皮篷大雪橇,两面有窗子,内部装饰极为考究。 有毯子挡风,还有熊皮和装满热水的铜汤婆子保暖,使双脚暖和。 雪橇里有许多口袋装着旅行用品,床头放着一只小药箱和劳动工具。 故都的庆祝活动持续了几个星期。 莫斯科城内铺满白雪的大街,宛如一条条运河,拖着军舰模型的马拉雪橇,就沿着这些“运河”前进。 顺风时,“军舰”上扬起了风帆,上面的人作出各种演习示范动作。 枢密官、高级军官、外国使节和宫廷贵妇们,戴着面具,穿着化装跳舞的服装坐在甲板上。 按照组织者----沙皇的想法,这个大型化装舞会,应该象征着海上强国俄罗斯正畅通无阻地走向海洋。 尼什塔特和约结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个条约在俄国历史上的意义是无法估量的。 仅就占有波罗的海沿岸地方这一壮举,就足以使彼得流芳百世。 彼得在位期间,俄国解决了它两个世纪中都未能解决的一项最主要的外交任务。 条约确认了俄国的“通向欧洲的窗户”,它获得了与大陆各先进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正常条件。 彼得堡、里加、雷维尔和维堡成了俄国的最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 把俄罗斯国家称为帝国,把彼得称为全俄皇帝,这反映了俄国的国内状况和国际地位较之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个从前在国际关系方面仅限于同东欧和东南欧各邻国交往的国家,现在正稳步踏人欧洲列强之林。 俄国的强大为这些国家所瞩目,他们争相同它建立友好关系并取得它的支持。 简言之,从此以后,欧洲任何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如果没有俄国的参加就得不到解决。 发布时间:2024-08-26 23:09:18 来源:番茄文学网 链接:https://www.kuansang.com/book/10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