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文学网
阅读主题

古代名著

(10643)
  • 高僧摘要

    《高僧摘要》佛教史书。清徐昌治编辑。四卷。成书于顺治十一年(1654)。是摘要记述历代僧人的传记著作。分为四科:(1)道高僧摘要,收四十二人;(2)法高僧摘要,收四十三人;(3)品高僧摘要,收四十七人;(4)化高僧摘要,收四十一人。每科一卷,总计摘选东汉至清初的僧人一百七十三人,全为正传,以禅宗僧人最多。资料主要采自《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补续高僧传》以及《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徐昌治 · 著
  • 义门读书记

    《义门读书记》笔记。清何焯著。五十八卷。为作者解说经义、研读史籍、评论诗文的札记。初为六卷,系其殁后子何云龙与门生沈彤等整理遗稿编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问世。其后蒋维钧广为搜访,历时三年,扩为五十八卷,刊于乾隆三十四年,是为足本。前八卷考论《四书》、《诗经》、《春秋》三传,中二十一卷考论前四史与《五代史》,后二十九卷考论《昌黎集》、《河东集》、欧阳文忠公文、《元丰类稿》、《文选》、陶靖节诗、《杜工部诗集》、《李义山诗集》。作者虽为开清代考据学风气的学者之一,但其学犹近于宋学,而与后起之乾嘉学派有别,所论偏重义理。书中解析各家诗文,不乏独到之见。有乾隆十六年刊六卷本、乾隆三十四年刊足本、光绪六年(1880)重刊足本。近有1987年中华书局点校本。

    何焯 · 著
  • 石门集

    《石门集》诗文集。元人梁寅(1303—1389)撰。七卷。寅字孟敬,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元末辟为集庆路儒学训导,以亲老乞归,隐居教授。明洪武初征修礼书。书成将授官,称老病辞还,结庐石门山。四方之士多从之学。称“梁五经”或石门先生。寅对易、书、诗、春秋、周礼、礼记等皆有训释。另对历书、格物等亦有研究。著述不下数千卷,皆失传。唯是集尚存。史载马氏玲珑山馆抄本为最早本,清人编《四库全书》时以该本与新喻县刻本互校成为今本。以诗为主,存二百首。文二卷,仅记、序十七篇。诗多拟古乐府。抒情婉曲,寄托深远。虽文采入流但气魄不足,内容亦显空洞。有《四库全书》本。

    梁寅 · 著
  • 佛祖心灯

    《佛祖心灯》全一卷。著者、刊行年均不详。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内容包括七佛偈之毗婆尸佛至释迦牟尼佛、三十三祖传法偈之摩诃迦叶至慧能大师、佛祖源流诀、五宗次序谱等四项。本书所列西天诸祖之名与景德传灯录所列者相同,然异于付法藏因缘传、圆觉经大疏钞、内证佛法血脉谱等书所列之西天二十八祖之名。清光绪十六年(1890),守一空成将所编之诸家宗派一卷,与佛祖心灯合并刊行,题名宗教律诸家演派。

    佚名 · 著
  • 造像量度经

    《造像量度经》全一卷。清代工布查布译。全称舍利弗问造像量度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有关造立佛像之法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将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对舍利弗所问,以一五六之偈颂,述说佛之身量、肉髻、发际、面轮、额颏、唇齿、鼻眼、白毫、眉耳、颈肩、手臂、掌指、胸腋、腰腹、阴藏、膝踵、足底等长度规定,最后并有简短之流通文。本经于乾隆七年(1742)译出,译者工布查布又撰造像量度经引、造像量度经解,及造像量度经续补(均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各一卷。其中,造像量度经引,论造像之由来,及汉式、梵式等分别,并附有释迦佛裸体及着衣相、无量寿佛像、文殊菩萨像、多啰菩萨像、世尊游化乞食相、诸菩萨侍奉世尊在旁列立之像、不动明王像、如来满月面、菩萨鸡子面、佛母芝麻面、明王四方面等图。造像量度经解,即注解本经之文义。乾隆十三年与经合编成四卷刊行,是即乾隆版。又相当于本经之西藏译本收于丹珠尔之中,然其译者不详。

    佚名 · 著
  • 石洞集

    《石洞集》诗文集。明叶春及(1532—1595)撰。十八卷。春及,字化甫,号石洞,归善(今广东惠阳)人。嘉靖举人。隆庆初授教谕,上书陈时政三万余言。都人传诵。迁惠安令。民感其德。寻引归。后以艾穆荐起郧阳同知,入为户部郎中卒。工诗文。是集约三十六万字。诗虽不多,然音节清亮,朱彝尊称“其诗宗杜陵,不落程、邵门户”。有《四库全书》本。

    叶春及 · 著
  • 释迦如来成道记

    《释迦如来成道记》凡二卷。唐代王勃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册。系叙述释迦牟尼一代教化之事迹,及其入灭后教法之弘通等。明万历六年(1578),明得为作序,极言此书‘要而不略,该而不漏,玉润金精,星明日耀’。唐代道诚作成道记注,凡二卷。

    王勃 · 著
  • 金刚经注讲

    《金刚经注讲》金刚经注讲,二卷,清行敏述。

    佚名 · 著
  • 文心雕龙札记

    《文心雕龙札记》教授《文心雕龙》的讲义。作者黄侃。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书中收有解说《文心雕龙》的札记三十一篇。其中多处涉及文艺心理学。在《神思》篇“神与物游”句下,《札记》指出:“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内心与外境,非能一往相符会,当其窒塞,则耳目之近,神有不周;及其怡怿,则八极之外,理无不浃。然则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难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斯则成连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满志也。”黄侃所谓“内心与外境相接”即指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生审美关系,即“非能一往相符会”。主体须有一种“虚静”的审美态度,才能感知物态而心生“怡怿”。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必令心境相得,见相交融”,既不能单方面被动地接受外物的刺激(“以心求境”),又不能单方面地强迫客观符合主观(“取境赴心”),只有主客默契,心物交融,神与物、心与境融为一体,同一无间,“神与物游”,才能移情。《文心雕龙札记》对《养气》、《体性》等有关创作主体的篇章也有独到的阐发,如“养气之说,正为刻厉之士言,不为逸游者立论也”。“人情万端,文体亦多迁变,拘者或执一文而定人品”,故其说不通。这些见解

    黄侃 · 著
  • 邢特进集

    《邢特进集》诗文集。北齐人邢邵撰。 一卷。邵字子才。小字吉,河间鄚(今河北任丘)人。北齐文学家。 曾仕北魏、 北齐。 历太常卿、兼中书监、 摄国子祭酒、 后授特进。 幼少聪慧,文雅有才思、博览强识,年未二十即负盛名。魏孝明后,诗文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出,京师为之纸贵。诗以五言为主,《冬夜酬少傅直史馆》、《七夕》等有名,乐府小诗《思公子》写闺怨,情切意深。深受南梁诗风影响。与温子昇齐名,世称“温邢”,又与稍后的魏收,并称“邢魏”,三人被合称“北地三才”。他学识渊博,主张无神论,为北齐反佛教思想家。强调“人死则神灭”,为世人所推重。原有集三十卷,皆散佚。今集为明张溥辑刊。收赋、诏、表、奏、书、序、议、颂、铭、碑、谥议、哀策文、墓志等近三十篇,乐府和诗近十首。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本。

    邢劭 · 著
  • 金刚经汇纂

    《金刚经汇纂》金刚经汇纂,二卷,清孙念劬纂并序,张净观跋,张允顗跋。

    孙念劬 · 著
  • 吴梅村全集

    《吴梅村全集》诗至宋末,已见式微,到了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多若繁星的诗人群,开展三百年诗坛的盛局。其中最重要的诗人,便是吴伟业。他身历亡国之痛,却又不得不屈节出仕异族,所以他的诗感慨兴亡,音节浏亮,尤以叙事歌行,足以继美长庆,风格遒上,自成“梅村体”。他在艺术是多面手,诗、词、文、曲以及书法绘画,无一不工,过去刊行者,多限于诗集,本书则于诗之外,其他作品,无不搜罗。《吴梅村全集》以宣统三年董氏诵芬室刻梅村家藏稿为底本,增收梅村乐府3种,以原长乐郑氏藏顺治刻本为底本,参校了康熙九年卢·刻本梅村集四十卷、康熙十一年慎墨堂刻本郑汉仪辑诗观初集、顺治元年长洲朱隗辑本明诗平论、民国三十一年董诵芬室翻刻康熙中邹式金杂剧三集通天台、临春阁等31个版本。竖排繁体字。是吴集最完善的版本。

    吴伟业 · 著
  • 金刚经心印疏

    《金刚经心印疏》金刚经心印疏,二卷,清溥畹述,有科文。

    溥畹 · 著
  • 药堂语录

    《药堂语录》周作人著。1941年5月天津《庸报》社初版。收《太上感应篇》、《舌华录》、《中秋的月亮》等散文52篇。周作人与鲁迅兄弟二人共同作为文学大家著称于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绝不多见。周作人的散文风格平和恬淡,清隽幽雅,小品文闲适幽默,古雅遒劲,与鲁迅的风格截然不同。本书名曰"药堂",有作者陈一家之感言,供各位读者品味之意。或为一剂苦口良药,或为一杯清暑汤茶,但凭读者品评。

    周作人 · 著
  • 兰雪集

    《兰雪集》一卷。元张玉娘撰。玉娘生卒年未详。松阳(今属浙江)人。明慧知书。少时许配给沈佺。后父母有违言。玉娘不从。时沈佺有疾,玉娘折简贻佺,以死自誓。佺卒,玉娘也忧郁而死。明嘉靖中,邑人王诏得其遗诗,于是为作传以表其事。诗格浅弱,不出闺阁之态。卷首题张献集录,疑其为玉娘族孙。《四库全书》列为“存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孔继涵家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宋人集丙编、民国九年 (1920) 南城李之鼎宜秋馆辑刊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均题名《张大家兰雪集》。另有清道光沈作霖刻、光绪修订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八年(1882) 松阳县署刻本 (藏于上海图书馆)。

    张玉娘 · 著
  • 金刚经注

    《金刚经注》金刚经注,二卷,清俞樾注并序。

    俞樾 · 著
  • 春秋史

    《春秋史》研究春秋时期历史专著。童书业著。开明书店1946年出版。童书业(1908—1968),字丕绳,中国历史学家。浙江省宁波市人。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又入上海圣舫济英文专修学校学习英文,后在顾颉刚《古史辨》的启迪下,开始走上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道路。曾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上海分校史地组教授、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副主任,青岛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述还有《春秋左传研究》、《先秦七子研究》、《中国疆域沿革略》、《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史》、《古代东方史纲要》、《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唐宋绘画谈丛》、《中国瓷器史论丛》等著作。 本书原系作者协助顾颉刚授课写的讲义,后经修订成书。分17章,约21万字。第1章追述上古至西周略史。第2、3章论述西周到春秋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宗教、学术文化的发展。第4章记述四方少数民族、春秋各诸侯国的起源、发展及其疆域。第5—11章重点分析春秋初期、中期中原各诸侯国的形势,大国争霸的政治局面形成,详细叙述大国争霸的全过程。第12章介绍弭兵之约的完成及弭兵时期各国内政的变迁。第13章分析春秋后期社会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第14章介绍孔丘生平及思想。第

    童书业 · 著
  • 药堂杂文

    《药堂杂文》现代杂文集。周作人著。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年1月初版。收作者1940至1943年间创作的杂文27篇,分为3部分。本书最初拟名《一蒉轩笔记》,编集时改定为《药堂杂文》。第1部分收《汉文学的传统》、《中国的思想问题》、《中国文学上的两种思想》和《汉文学的前途》4篇长文,宣传“汉文学的传统中的思想”,“是一种常识的,实际的,姑称之曰人生主义,这实即古来的儒家思想”,“是一种儒家的人文主义”。这些文章是周作人替日伪反动统治写的“载道文学”。第2部分所收《女学一席话》等10篇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意义。第3部分中的《留学的回忆》、《岛崎藤村先生》、《怀废名》、《俞理初论莠书》等文,记述了师友情谊、乡贤杂著和浙东风情。周作人在序里说:“这些文章虽然写得不好,都是经过考虑的,即使形式上有近似古文处,其内容却不是普通古文中所有。”

    周作人 · 著
  • 金刚经订义

    《金刚经订义》金刚经订义,一卷,清俞樾着。以上二种,出春在堂全书。

    俞樾 · 著
  • 幽通赋

    《幽通赋》汉赋。东汉班固作。这是一篇骚体述志兼抒情的作品。始见于《汉书·叙传》,萧统收入《文选》,又略见于《艺文类聚》,都未曾标明此赋有序。惟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全后汉文》录用了卫灵公驱逐太子之事,作为该赋的序,似显牵强附会。班固自叙此赋主旨是“致命遂志”,即极言人间吉凶命运,进而表明自己处世态度。其妹班昭曾为之作注,李善注《文选》时每每称引之。此赋开篇从班氏始祖颛顼写起,再历数先辈的光辉业绩及由楚迁晋,尔后仕汉的历史,自己梦想着同祖先一样去建功立业:“梦登山而迥眺兮,觌幽人之仿佛”。同时作者从大量事实中意识到:天地无穷,艰多智寡,变化相诡,难料始终;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欲达到一定的目标,就必须“贵圣人之至论兮,顺天性而断谊”,以先圣之大道为模式,以天纲为训诫,以精诚信实的态度去努力,才能通于“神灵”,达于世情,有所做为。结尾部分的“乱曰”里,作者再度申明:“舍生取谊,以道用兮”。该赋通篇模仿楚辞特别是《离骚》,但内容较为单纯,讲究铺陈堆砌,在形象的个性化方面也远不及屈原的作品。

    班固 · 著
  • 金刚经阐说

    《金刚经阐说》金刚经阐说,二卷,清存吾阐说并序,洪寿椿序及后序。

    佚名 · 著
  • 泉州府志选录

    《泉州府志选录》本书不分卷,选自清乾隆二十八年黄任与郭赓武重修、同治九年知府章倬标等补刊之「泉州府志」。原书列有四十六门类,凡七十六卷、卷首一卷。,本书所选有关台湾史料,改以志地、志事、志人分目,而殿以「志余」六则。首为「志地」,录有原书军制门「明军制」「水寨军兵」一节,记明代泉州府属诸岛屿--包括澎湖设寨置汛概况。次为「志事」,此目分两篇:一伪节自原书祥异门所附「纪兵」,一为选录海防门有关纪载。「纪兵」上撷宋干道七年昆舍邪入寇事,下取明崇祯二年以讫清康熙二十二年止明季「海寇」扰泉活动及清初郑氏海上之进止。「海防」断自明万历二十五年添设澎湖游兵以及于台湾入清以后以台、厦为枢纽之海上交通管制诸措施。又次为「志人」,选自原书「名宦」、「封爵」及「人物」诸传。其最早者为宋干道时汪大猷传,有涉及昆合邪之记载;最晚者,则止于清雍、干间人。至未附「志余」六则,本诸原书「拾遗」门转载诸家笔记或文集有关台、澎及郑氏之轶闻。

    佚名 · 著
  • 两都赋

    《两都赋》班固著。见《班兰台集》,收于《文选》。作者在序文中说,长安父老,怨都洛邑,冀复都长安,故作此赋以明都洛邑之宜。赋中假设西都宾在东都主人前夸耀西都长安之形胜,建都后之繁华,四郊之富盛,宫室之壮观,特别夸耀昭阳殿之盛况;接写百寮官署、离宫苑囿之隆,又及武帝之求仙与羽猎、水嬉之愉悦。东都主人则指斥西都宾之惑于事理。他先述西汉建都于长安乃一时之计,后遇王莽作乱,光武帝方承古帝之功业遗制建都于洛邑;及于明帝,俭而不侈,一应礼仪以至田猎皆循制而已,唯重教化,致使德治之盛,无与伦比,四夷宾服,天下洽治。西都宾闻而慑服。最后,东都主人授西都宾以《明堂》、《辟雍》、《灵台》、《宝鼎》、《白雉》五诗。作者认为建都不该着眼于有利于统治者的穷极享乐,而该着眼于德化之行,长治久安,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赋中对光武帝、明帝极力称颂,最终规以节俭,是承西汉大赋之体制。全赋规模宏大,恣意铺陈夸张,是汉赋的代表作之一。

    班固 · 著
  • 中庸说

    《中庸说》经学著作。南宋张九成撰。残存3卷。此书以禅学解释《中庸》,所论多援佛入儒,故堪称阳儒阴释之作,于研究宋代佛、儒融合颇有意义。《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作6卷。后世国内已失传本,唯日本西京东福寺藏宋刊残本卷一至卷三,张元济据照片影印,辑入《四部丛刊三编》和《续古逸丛书》。

    张九成 · 著
  • 解嘲

    《解嘲》西汉赋。扬雄作。据《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文章以主客问答体写成,假设有客嘲笑他不善仕进,于是他加以辩驳。作者引征大量史实,反复解释比较,论证世异事变的道理,说明战国之世,群雄争霸,“士无常君,国无定臣。得士者富,失士者贫”,士人能够“矫翼厉翮,恣意所存”,而今天下一统,“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皋陶”,庸夫在位,排斥异己:“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步而投迹”,士人根本不能像战国之士那样靠上疏和论辩取得禄位。作者既不能像蔺相如、公孙弘、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又不能像四皓那样高隐,也不肯像司马相如和东方朔那样放诞,因此只有默默守其《太玄》。这篇赋虽然在内容和写法上都受东方朔《答客难》影响,但在思想和情感上更加深刻,作者就个人的遭遇申发开去,对士人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作品因而更其普遍性。本文语言犀利,论辩有力,纵横恣肆,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后来的仿作如崔骃《达旨》、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无论在思想还是

    扬雄 · 著
  • 金刚经解义

    《金刚经解义》金刚经解义,二卷,清徐槐廷述并序,黄乐之赞。

    佚名 · 著
  • 清一统志台湾府

    《清一统志台湾府》本书系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选辑「台湾府」部分而成,因名之曰「清一统志台湾府」。书分二十四目,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明)、祠庙、寺观、名宦(本朝)、人物(本朝)、流寓(明)、流寓(本朝)、列女(本朝)、仙释、土产、番民。书末,今另收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关澎湖与泉、漳二府之资料,作为「附录」。

    佚名 · 著
  • 论语集解

    《论语集解》二十卷。魏何晏、孙邕、郑冲、曹羲、荀觊等五人共撰。何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所以往往省称为何晏著。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外戚、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的假子,娶魏公主。好修饰,耽情色,服五石散,聚浮华客,人称“傅粉何郎”,曹爽时累官至尚书,典选举。司马懿政变,何晏与曹爽等一同被诛。何晏少即颖慧,后与王弼、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史称“正始之音”,是贵无派的创始人之一。何晏援老入儒,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有”恃“无”以生,“事”由“无”以成,把儒家名教与道家无为思想相揉合,提出名教本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现存著作有《论语集解》、《道论》、《无名论》的片断(保存在《列子张湛注》中)。孙邕字宗儒,乐青州人;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曹羲沛国谯人,魏宗室子弟;荀觊字景倩,荀彧之子。《集解》集西汉以来《鲁论》、《古论》、《张侯论》等诸家的《论语》校本及训解,考其得失,博采众长,间抒新意。该书以《老子》、《周易》阐发经义,援道入儒,并把《论语》中偶见的“天道性命”,改造为深不可测的绝对精神本体,由此提出“守一”、“虚心”、“圣人无喜怒哀乐”以及“无为而治”的观

    何晏 · 著
  • 医病简要

    《医病简要》《医病简要》一卷,书为裘君吉生得之于同社老友包君越瑚。包君申韩家而精歧黄学,退隐于医,历任绍兴医药学会评议员及会长,与著者张畹香先生世交也。本书系张氏在绍兴一生经验医案之录要,其用药之神,断诊之明,足资后学模范。因世之刊行医案,胥是多方药而少证论,且亦病繁芜而鲜精湛,本书虽了了数十则,然则则有简要之论,所谓少许胜人多许也。

    佚名 · 著
  • 全唐诗补编

    《全唐诗补编》诗总集汇编。陈尚君编订。包括《全唐诗外编》校订和《全唐诗续拾》辑纂两个部分。《外编》曾于198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原收录王重民《补全唐诗》及《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四种专集,现陈氏编为三编,其中《敦煌唐人诗集残卷》改换为刘修业整理的王氏遗稿《补全唐诗拾遗》。陈氏对《外编》所收诗作了全面的校订,不仅删除了误收唐以外人诗及重见互出的篇章,改正了原书材料与文字上的讹误,还补充了大量书证和异文,使原书质量有了相应的提高。《全唐诗续拾》则是陈氏本人对《全唐诗》及其《外编》的续补,共六十卷,录诗四千三百余首,作者逾千人,材料取自经史子集、佛经道藏、金石碑刻、稗乘方志各个方面,且对所录之诗一一追溯其最早出处,详加按断,对所收作者,特别是新增作者,亦尽量钩稽、考辨其生平行迹,务求其实。《续拾》与《外编》合为一集,共收诗六千余首,标志着唐诗辑佚工作的一大飞跃,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附四角号码“《全唐诗补编》作者索引”。

    佚名 · 著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