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烟草堂诗钞》《耕烟草堂诗钞》四卷,戴梓著,收录其创作的诗歌,其中大部分写于戍所。该诗集反映了当时边塞风情、流人交游等,其中以写景与题画诗为佳,对清诗、清代东北史地、流人学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铁汉》这桩故事发生当口,正值深秋寒风砭骨之际。有一夜,天上一钩凄清的月色,和满空闪烁的寒星,笼罩着黄土高原上的金台观。观中几个香火道士,大约为了发生那桩流血故事的影响,已逃得一个不剩。观外一对巍然对峙的铁华表上,却挂着许多血淋淋的脑袋。如果仔细数它一下,挂着的脑袋,怕不下二三十颗。从脑袋滴下来的颈血,湿了华表下面一大片黄土。似乎砍下这许多脑袋,还没多少日子。距离两支华表几步以外,矗立着一块高脚木牌。牌上贴着官方告示,月色微茫,看不清告示的笔划,不外乎“聚众作乱、格杀勿论”等官话。
《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大通经》述真空,劝人对境忘境、灭心现性。内容与《太上大通经》同,后者有元李道纯注。
《太上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斋坛安镇经目》著录《洞玄灵宝宿命因缘明经》,当出于六朝。太上道君述三皇五帝之后,世道转恶,又述七丑、五恶、六不祥,劝人行六事、五善、五德,以积善因善缘。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原题「象川无名子翁葆光注、武夷陈达灵传、集庆空玄子戴起宗疏」,书成于元代。原书三卷,并附《直指详说》一卷,有《四库全书》本、《道书全集》本。又《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是书,分作八卷。据编首序文,此书注者翁葆光乃张伯端再传弟子,因有感于世传《悟真篇》版本舛谬,注解有违原意,乃据陆思诚家传《悟真篇》真本,「课解真文」。翁氏依《阴符经》分章之旨,将《悟真篇》丹法分作三卷:「上卷以炼金丹为强兵战胜之术,中卷以运火金液丹为富国安民之法,下卷以九转大还丹为神仙抱一之道,谓之三乘大法,以应《阴符经》之正义。」其注属南宗阴阳派丹法,对后世颇有影响。元人戴起宗又为翁注作疏,阐发翁氏未尽之义。复撰《金丹法象》一篇,解释有关内丹术语。并著文辨析世传「薛道光注」之伪。书末附录宋元道士所撰内丹诗文数篇。
《乡言解颐》5卷,旧本不题撰人,自序末署“瓮斋老人”,据周作人考证,此书作者为李光庭,号朴园,宝坻人,其生平不详。此书自序作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时作者年已77,知其生于乾隆年间。本书共分为天、地、人、物4部,举凡天文、地理、人情、物态,均证以乡言俗语,每多涉笔成趣。如第2卷“山”条,引俗语谓敬仰之人曰金山,倚仗之人曰靠山,作者居间者曰保山,事已作成者曰好山。第3卷“婚姻”条,记与婚姻有关的俗语说;“乡人谓纳采曰下定,又曰下茶;谓纳吉曰通信,又曰送吉期;谓亲迎则曰大娶;谓入赘曰倒踏门;谓无子招婿者曰养老女婿;谓以女与人为继妻者曰填房;谓娶再醮之妇曰后婚;谓娶妾曰置偏房,又曰搭偏厦;谓男子有外交者曰走花道儿;谓妇人之不贞者曰半掩门”。这些民间俗语有许多今天仍然存在于口语中。本书还以很大的篇幅记述了作者故乡一带的百工技艺、商贾市肆、民俗民风及轶事琐闻等等,如第4卷“造室十事”条,列举了当地建房通用的打夯、测平、煮灰、码磉、上梁、垒墙、盛泥、飞瓦、安门、打炕共10道工序;“消寒十二事”条,一一记述暖砚、冰床、手炉、脚婆、菜窖、饭囷、支锅瓦、煤球、选炭、火锅、风斗、神仙炉等冬日必用物品,为研究当时的
《乡塾正误》清代李江撰,传统蒙学书籍
《见闻纪训》一卷。明陈良谟(1482-1572)撰。陈良谟,字中夫(一作忠夫),号栋塘,安吉人。官至贵州布政司参政。陈良谟性恬淡寡欲,诗文温醇典雅。着有《天目山房集》等。《见闻纪训》是一部杂记见闻的笔记小说。这部书记载的故事多挖掘因果报应,虽然大旨上是出于对人劝戒的用意,但还是语怪者太多。明万历己卯许琳刻本三卷附《碧里杂存》一卷,又《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等。
《山河岁月》《山河岁月》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是胡兰成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著作。本书将东西方文化进行纵横比照,从两河流域到希腊罗马,从三皇五帝到辛亥五四,从精神到食色,从住房到穿衣,传神地勾勒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发肤体貌。胡氏的不少观点,发前人所未发,自成完备体系。他对中国文明先进性的认识是此书的重要观点。胡兰成说,“此著是我的思想与文章之始,其中的发想已树立了我一生学问的体系”。胡兰成非儒非道亦非佛,但笔法流丽,顿悟成趣,百味回甘,往往看似随手拈来,却辄出奇见。
《檆溪居士集》檆[shān]溪居士集,宋代诗文别集。刘才邵著。周必大于嘉泰元年(1201)为本集所作的序称:“其孙承议郎恪类公集二十二卷,授其子国学生千龄。”原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其诗文,重编为12卷,前3卷为诗,卷4至5为内外制,卷6为诏,卷7为敕书,卷8为表、状、札子,卷9为启,卷10为序、记、论、跋、策问,卷11为箴、偈、祝文、疏文等杂文,卷12为祭文、墓志铭。卷首列周必大、杨万里序。周序称“其制诰有体,议论有源,铭志能叙事,偈颂多达理,固余事也。”《四库全书总目》则谓:“其诗源出苏氏(东坡),故才气颇为纵横,其余亦驯雅,而制诰之作尤有体裁。”本集除《四库全书》本,较常见的版本有《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本。
《小学韵语》蒙学读本。一卷。清罗泽南著。清光绪五年 (1879)江苏书局重刊。此为初学发蒙之书,就朱熹《小学》一编,撮其大要,辑为韵语,复取古人注疏附于其下,通俗浅易,句短音谐,便于童习。是书重在立教明伦,固多封建迂腐之谈,惟有关立志修身、诚敬力行诸端,今犹可借鉴。
《春秋书法钩元》四卷,明石光霁著。大旨本张大亨、吴澄之意,以《春秋》书法分属五礼。凡失礼的则书以示褒贬的。因以吉、凶、军、宾、嘉五礼条目,统属经传的记叙;有五礼所不能包括的,如年月日时、名称爵号一类,则别为杂书法冠于首。每条下面,采各传之辞,以讲大义者为纲,发挥其义者为目。主要依据三传及胡安国《春秋传》、张以宁(石光霁之师)之说为主,间采啖助、赵匡等说,总以己意折衷之。书前有无名氏所作的序,称啖(助)、赵(匡)的《春秋纂例》详于经略于传,《春秋案疏》、《春秋诸传会通》详于传而略于经,此书则能损益其未备。收入《四库全书》。
《吴越春秋》地方史。原为十二卷,现存十卷。东汉赵晔撰。成书于东汉初年。赵晔,字君长。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曾远道去往四川从经师杜抚学韩诗。著有《韩诗谱》、《诗细历神渊》、《涉道微》及《吴越春秋》等书,今仅存《吴越春秋》一种。《吴越春秋》类似《越绝书》,主要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之事。共十卷。分为内、外传。前5卷述吴事,起自吴太伯,迄于夫差,称内传。后5卷述越事,始于无余,终至勾践,称外传。
《南岳单传记》全一卷。清代弘储表,南潜评。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六册。本书系我国禅宗临济宗之法统,从释尊以下,至第六十九祖退翁弘储,历代单传之略传,各传并附表、评。
《风月堂诗话》宋代诗论著作。又称《风月楼诗话》2卷。朱弁著。本书成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书前自序云:“予复以使事羁绊河,阅历星纪,追思曩游,风月之谈,十仅省四五,乃纂次为二卷,号《风月堂诗话》。”可知其时作者正被拘于金国,而所录则为昔日论诗之语。书中多记北宋诗坛旧事,于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及诸晁均有涉及,而尤重苏轼,以为“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
《枯崖漫录》凡三卷。又作枯崖和尚漫录。宋代僧枯崖圆悟编,度宗咸淳八年(1272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撮要补正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等诸传灯录诸尊宿之应机接物、入道机缘、示众法语等,或纪传,或拈赞,或警语,随其见闻而漫录之,并无统一之编列次序。
《东坡全集》150卷,宋苏轼撰。今考轼集在宋世原非一本。邵博《闻见后录》称,京师印本《东坡集》,轼自校,此本毁于靖康之乱。《书录解题》称有杭本、蜀本,又有轼曾孙峤所刊建安本,又有麻沙书坊大全集本。当时以苏州居世英刊本为善,今亦无存。苏辙作轼墓志,称轼所著《东坡集》92卷。与《志书志》、《书录解题》并同,与《宋史·艺文志》著70卷不合。其集收赋23篇:《秋阳赋》、《屈原庙赋》、《昆阳城赋》、《反杞菊赋》、《服胡麻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洞庭春色赋》、《黜鼠赋》等。其中以《赤壁赋》、《后赤壁赋》二篇文赋写得最好,也最有名。该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宋蜀刊大字本、明茅氏刊本、陈明卿刊本、明成化四年江西布政司重刊宋本、清蔡士英刊本、康熙中刊本、道光中眉州刊本等。
《佛说宝如来三昧经》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中。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僧。菩萨有九十亿人。悉皆如文殊师利。是时罗阅国及竹园四面广纵。上到三十六天。下到无极佛刹地。悉生文陀般华。悉有九十万亿种种色。各各异非世之明。一华有百万叶。叶上悉有一怛萨阿竭。悉有交络万宝之盖。一盖之上各各有万种之音乐声相娱乐。一佛前各各有一菩萨。如文殊师利菩萨等问事。是时竹园地悉平等。如三弥佛刹。是三千日月诸佛境界。光明悉蔽隐无有明。一时诸佛境界诸大泥犁。毒痛勤苦悉为不行皆得安隐。百日悉得见十方佛。当是时禽兽飞鸟。悉百日不饭食。但听法味耳。
《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上清神宝洞房真讳上经》,又名《青童道君列纪》或《太保玉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乃金阙帝君授青童道君,后由魏华存授许远游。经文言存思身中洞房宫三真及诸神之法。其法闭目内视,思念脑部洞房宫三真,得日月结炁成符,揖之以采日精月气。又称人体内二十七真各有真讳,知此神宝真讳可身为神仙,书中列举日月、五官、五脏诸神真讳,谓修道之上闭目内视存想,则诸神下降身中,与身中诸神结合,以致己身与天合一,寿无穷年。
《贤首五教仪》亦称《华严五教仪》,简称《五教仪》。佛教著述。清续法集录。六卷。内容是概述贤首法藏的判教学说及华严宗的主要教义。鉴于当时义学沙门轻视法藏等的《华严经》注疏,天台宗人亦攻击华严宗“有教无观”,续法乃依其师德水明源之说,历时十年,于清康熙五年(1666)集成是书,康熙十四年(1675)宣讲。此书认为:“贤首大师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不出三时、十仪、五教、六宗、三观。”故以此五部分组织,概括华严宗教义的主要内容。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东晋南朝上清派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乃金阚上保检仙司命杨君(杨羲)传授,体例与《真诰》相似。经文言存思之法。其法先精思澄观,招光吸影人于两瞳,焚香诵咒,存思北斗九星。又存思自身明堂宫中出紫炁,二目瞳子引导太一至天庭,人拜太一求长生,乘北斗游行虚光。谓行此法九年,太一上帝即下降己身。
《上清太渊神龙琼胎乘景上玄玉章》《上清太渊神龙琼胎乘景上玄玉章》,撰人不详。似为唐宋上清派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称汶水真人蒙上清上玄玉女赐以神龙之珠,并得妙炁之符。得道升真之后,又对丹元讲道传经,并授龙珠和符箓。经文称若依法烧香拜祝,明目看珠,则珠化为龙,负人上游九天,取龙炁炼形,可以出入龙之口鼻。若以黄笔书升龙符于青素之上,置鲤鱼口中,则赤鲤化龙,载人上升成真。
《说学斋稿》元末明初文别集。危素著。据《千顷堂书目》,其集本50卷,明代已散佚不存。收入《四库全书》的浙江鲍士恭家藏本《说学斋稿》为4卷,乃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归有光从吴氏处得危素手稿所传抄,皆在元时所作文,共计133篇。现存有成化间叶文庄公(盛)的手抄本,共有90篇,碑16篇,墓铭33篇,传状16篇,杂文25篇。除卷末《静修书院记》非文庄公手笔,当是后来补入之外,其余89篇皆是《四库全书》所收《说学斋稿》4卷本所无者。此抄本前后无书题,惟卷中有题《说学斋稿》3处,其下不记卷数,而记至正七年至至正十一年、至正十四年等字,知从稿本抄出。此抄本面页有叶盛玄孙恭焕手识,谓嘉靖辛酉岁(四十年,1561)震川归师从予觅危太仆文,因检不得,竟复之。自隆庆丁卯(元年,1567)后予以病淹,偶检点楼间元集,乃获此卷,实先文庄公抄存,题曰危翰林文者。因思往归师借时,若细加检阅,亦可应命,只缘不肯加功,故草草回之,今归师已仙去,而不获见。因此可知,叶盛手抄本,归有光在日亦未见。因此,两种手抄本的篇目几乎全不同。
《三论元旨》三论元旨,原不题撰人名。据卷首序文及书中内容看,作者似为晚唐五代时岩泉隐居之士。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分〈道宗〉、〈虚妄〉、〈真源〉三章,论述修心契道,见性成真之旨。大抵以唐代道教重玄哲学为宗。谓大道自然无为。湛尔常存;道、心、性三者为一,「即心是道,心之与道,一性而然」。故修道之要在于修心见性,清静无为,遣滞破执,「无执之妨,则真常之性见」。修心契道之次第方法称作「三定四等」。一日安定,摄心归一;二曰灭定,灰心忘一;三曰泰定,悟心真一,谓之三定。修时由粗而细,由细而微,极微至妙,妙极合道,谓之四等。若能澄心静观,了达空惑,则真知真性自见,不为缘境所摄,「因有为而达无为,因有生而达无生」。无为自然,是为大道妙用。书中又论述修炁炼形之法与修神炼心之关系。谓神能运炁,炁能资神,修道者应神炁双修。「修神而不修炁者,灭度之法也。修炁而不修神者,延年之法也。兼而通修者,学仙之法也,夫修神以炼心为首,纳炁以导引为先;导引畅于太和,炼心通于众妙」,则真道成矣。
《一乘决疑论》佛教论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彭绍升著。一卷。是驳斥儒家排佛反佛言论,主张儒释融通之作。意在“解诸儒之惑,以究竟一乘(指华严宗教义)之旨”。所列排佛反佛儒者有程颢、陆象山、王阳明、高攀龙等。认为他们反佛乃是“以名字不同,横生异见,斗争不已”。主张“世出世间,圆融无碍”,立论多据华严宗的教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清庵莹蟾子语录》清庵莹蟾子语录,元朝全真道士李道纯撰述,弟子柴元皋、赵道可等人编集。约成书于至元戊子年(1288)。六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李道纯讲道语录及诗词丹诀,分别由柴元皋等六位弟子每人编成一卷。李道纯号清庵,又号莹蟾子,本为南宗创始人白玉蟾的再传弟子,其丹法融汇三教,在内丹法中自成一家,被后世道教称之为内丹「中派」。其语录主要论述修炼心性与金丹之道。谓修炼心性不在多闻广学,只要潜运默会,仔细参详。中下之士须先穷物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上智之人则不然,但穷得一理尽,万理自通,尽性至命一时都了,如禅家戒、定、慧一同也。」其说融摄禅宗、理学之心性论,而归本于道教性命双修。其金丹说则祖述张伯端,分丹法为顿渐二种。谓渐教起手之初,先炼精化炁,渐次炼炁化神,然后炼神还虚。「顿教则不然,以精、炁、神谓之元药物,下手一时都了。」又分炼丹大药为九事,并解释内丹术语数十条。全书阐明三教合一之旨。谓道家之金丹、与儒家之太极、佛家之圆觉,皆体同名异,「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援引儒佛入道,为此书之显著特点。书中思想观点与李道纯《中和集》相表里,同为元代道教重要理论著作。本书卷首有嘿庵广蟾子柴元皋撰于元至
《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讲述了从容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境界、是一个人的睿智与大度。从容是一种生活态度,面对浮躁忙乱、追逐物质和感官享受的社会,我们不妨学会跳出人我是非,修一颗从容自在心。从容是历经沧桑、阅尽浮华,洗尽躁动后的返璞归真,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豁达与乐观。弘一法师以出尘的心智和济世的慈悲,给人们以心灵的力量和人生的智慧。《从容: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课》以弘一法师的原创为指引,给我们一片侵入骨髓的清凉,让那些浮华燥气化为云烟,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家园。请接受慈祥的指引,让心更加宁静清爽;请放下所有纷争,用一颗豁达从容的心,修得此生幸福、吉祥,安乐百岁。
《黄箓救苦十斋转经仪》黄箓救苦十斋转经仪,原不署撰人。观其词旨,似为金元全真道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十度诵经以荐度亡灵幽魂之科仪。每度诵经前后,皆须依次启告十方天尊、宣符、疏关、送圣,祈请诸天尊圣真超度所荐亡灵幽魂脱离阴府,上登乐乡,「福被见存,庆流后裔」。
《苇碧轩诗集》宋诗别集。1卷。翁卷著。集中作品题材比较狭窄,大多为寄赠、送别及身边琐事的描写,但也时有壮志难酬、潦倒终身的愤懑心情的流露。如《赠张亦》诗写出了在“罢兵”的妥协政策下,“男儿”报国无门的愤慨。《观落花》诗则以东风无情摧落花,喻身世漂零之感。另外,还有少数诗作关心民间疾苦。叶适为翁卷诗作序,称其诗“自吐性情,靡所依傍”,有自然流畅的特点。这在其田园诗中表现尤为突出,如《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种田。”
《黄箓十念仪》黄箓十念仪,不署撰人。从内容文辞看约出于宋代。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所载为存念「十华宝号」以超度亡灵之科仪。其行仪节次有为亡灵归依道、经、师三宝,依次礼念十方空界天尊神灵,乞求超度亡灵往生神仙境界。其次为亡灵忏前世身口心三业,以期消除罪根,脱离地府,神超碧落,飞步黄庭。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